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讀文、看圖、想象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生了進一步瞭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願望,帶着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通用17篇)

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儘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後根據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藴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另外,我注意學生的誦讀。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悦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第三,我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上我就是這麼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穫,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槓桿,説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2

黃山的奇鬆、怪石、雲海、温泉號稱“天下四絕”。《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侷限於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橫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遊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於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圖—文—想—畫—説,結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祕,產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塗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説一説。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歎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脱離現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裏,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歎於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3

對本節課比較滿意的地方:(教學設計、重難點、目標、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手段等方面)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4

《黃山奇石》這篇課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寫黃山景色秀麗神奇,又有具體形象的描寫“仙桃石”, “猴子觀海”等4種奇石。作者形象生動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地把祖國的黃山奇石描寫得活靈活現!對在校的學生來講,很少有人到過黃山,沒見過黃山那種變化多端,形態各異的奇石,大多數學生缺少對黃山的直接經驗,我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已 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藉助電化教學手段,聲情並茂,生動形象地強化學生感知,努力學懂這篇課文。

如果説,思維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麼想象則是“維繫美麗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我在教學過程中注意通過看圖和模擬表演來創設想像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掌握想象思維的方法,如品味“猴子觀海”時,我引導學生説説圖中的“猴子”指的是什麼?“海”又指的是什麼?學生很快發現,“猴子”是指山頂上想猴子的一塊巨石;“海”是指山峯間像波浪一樣翻滾的雲霧。顯然人們把這兩種景象融為一體,稱為“猴子觀海”。這本身已充滿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讓學生細讀重點句,從中找出“抱着”“蹲”“望”這些描寫動態的詞語,以及“一動不動”這個描寫靜態的詞語,品味想象的意境。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説:“這隻蹲在山頂上的猴子被翻滾的雲海驚呆了。”有的説:“這隻猴子被眼前的雲海嚇壞了。”還有的説:“這隻猴子望着翻滾的雲海在沉思。”這時我抓注時機,讓學生將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進行即興表演,把圖中景物,由語言變為動作。以此激發興趣,強化想象思維。在此基礎上,我通過談話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如果這不是一隻石猴,而是一隻真猴,面對翻滾的雲海,它會想到什麼?”這是課堂立刻活躍起來,有的説:“它會想,我要是孫悟空踏着雲彩飛過去見觀世音有多好。”有的説:“我要是會游泳,跳下去遊個痛快。”還有的説:“我要是長出翅膀,飛到對岸去該多好!”就這樣,我引導學生從觀察入手,創設了想象思維的氛圍,使學生的思維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其次,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於是,我在指導學生品味奇石的基礎上,增加看圖聯想,給其他怪石起名字,寫“奇石”這一環節,學生在與小組討論交流之後,加上先前的語言積累,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如:有的學生寫道:“兩隻張牙舞爪的大獅子,你爭我奪的搶着一個漂亮的繡球。”再比如:“一隻雪白的天狗蹲在山頭,呆呆的望着銀盤似的月亮,它心想,我怎麼把他吃掉呢?”“一位漂亮的仙女,端坐在平台上,聚精會神地彈奏一支美妙的樂曲。”這一環節也使學生他們的個性得以舒展,靈感得以釋放,語文課堂真正成為了他們可以盡情想象和創造的樂園。

現在,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注重對文本的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還應該相信學生的能力,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這將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5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6

一、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説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

《黃山奇石》是一篇寫景的文章,課文描繪了黃山奇石之神奇,景色之秀麗,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讚美之情。文章構思清晰,意境優美,想象豐富,情趣橫生,給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我在教學時播放了黃山“四絕”的幾個鏡頭,使學生感受到了黃山奇石所具有的獨特的美,明白了黃山奇石尤其吸引中外遊客的原因,同時也使產生了進一步瞭解與欣賞奇石的強烈願望,帶着濃厚的興趣步入對新知識的探索。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再創設好一定的活動情境,就會使課堂教學處於和諧、融洽、興趣盎然的氣氛中。

二、讓學生自主選擇,激發其自主探究的興趣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發現的學習。在教師精心設計的創造性問題情境中,學生個體主動地去發現問題,並從不同地視角,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探求問題的解決方法。它最終表現為學生獨立地、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權利,追求人性化、個性化,儘可能變教師的“指令性”為學生的“選擇性”,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在這節課上,我首先讓學生自主選擇探究內容,選擇自己最喜歡的奇石研讀,然後根據學生的愛好,如有的同學喜歡朗讀,有的同學喜歡抓重點句體會句子藴涵的意思,等等。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自己的學習成果。在這節課中,學生用感情朗讀、畫、抓重點詞、動作表演等形式來表達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他們的興趣很濃,產生的效果也非常好。

三、注意學生的誦讀

我在課上首先讓學生範讀,然後用“誰能比他讀得好”引起學生比一比的興趣,激發讀的動力,我還用配樂讀以及齊讀等的方式,以優美的旋律感染學生,以悦耳的聲音打動學生,以動人的感情激勵學生,使他們躍躍欲試,急於參與,急於體驗,急於模仿,達到了我讓學生“想讀”的目的。

四、給學生充足的時間

在教學中,老師應當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去思考、進行交流討論以及表達自己的意見,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在這節課上我就是這麼做的,學生有了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學習以及把自己獨到的意見、理解在全體學生面前表達出來,讓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也能讓每一位學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對學生以後的學習有很大的激勵。雖然這節課我晚了幾分鐘下課,但看到學生在課堂上能有所收穫,我覺得很值得。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更加深深地體會到:要讓學生重感悟。重感悟就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地去想象。不要把學生的思維圈在一個固定的範圍裏。相信學生,講學生不懂的,教學生困惑的,但要尊重、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可別小瞧了這些孩子!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思考留給孩子。如果我們給孩子們一根槓桿,説不定他們真的能撬起地球!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7

黃山的奇鬆、怪石、雲海、温泉號稱“天下四絕”。《黃山奇石》一文主要講了黃山四絕中的一絕——怪石。課題“奇”,就已向學生交代清本文所講內容,使我們知道課文要寫的是石之奇、石之怪、石之與眾不同。教材將文本安排在第一組課文中,而這組課文雖以秋天為線索,但又不侷限於秋景。教學時引導學生在感受秋天的美好,領略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的同時,還要通過文本使學生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之情。

一、 教學設計為導遊帶領遊客欣賞美景這樣一種形式。

從圖入手,先讓學生從直觀感受“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的趣味橫生;再由圖及文,指導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展開想象,這是我教學本課的主旨,以遊覽形式開始,以學生運用文本知識講解結束,有始有終。

二 、都通句子,美讀全文 。

對於剛升入二年級的學生來説,他們已能將課文中的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但要做到有感情誦讀是比較困難的,尤其對於像《黃山奇石》這樣有趣的怪石,作者又將一塊塊本無生命的石頭描繪的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的美文寫的又是如此有趣,能讀出感情就困難了。因此,我把美讀課文與展開想象銜接在一起,讓孩子們在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的基礎上,圖—文—想—畫—説,結合起來體會文中描繪的各種石頭的形狀,小中見大,從而感受整個黃山的神祕,產生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師—生、生—生互動讀、評;小組讀、競賽讀、展示讀……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將學生讀文的情感引向高潮,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誦讀。至此,第六自然段中提到的“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石頭的樣子在孩子們的腦海中就有了各種各樣的形狀了。

三、 放飛想象,嘗試塗鴉。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學到這時水到渠成,我順勢引導學生在紙上畫一畫,説一説。孩子們的想象力是不可低估的,他們腦海中的天狗,獅子、仙女也像作者寫的奇石一樣,太奇了!讓你不得不歎服孩子們大膽、無拘無束的想象力了!可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畫中的狗、獅子、仙女……均沒有脱離現實生活,還沒能很好地領悟到石的形奇。

四 、挖掘教材,填補空白。

我抓住第六自然段中的省略號挖掘文本空白進行拓展,跳出課文教課文,因孩子們已深深地被黃山的奇石吸引住了,給其它石頭起的名真可謂豐富多彩:海底撈月、石海泛舟、老鷹抓小雞、凝神靜思、盼……到這裏,我覺得已將孩子們的想象力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使孩子們更驚歎於大自然的偉大、鬼斧神工了!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8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後,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9

黃山奇石以“奇”見長,在教學“猴子觀海”時,組織學生看圖學文後,請他們説説對這塊石頭的印象,然後着手進行朗讀指導。在師生平等的對話中,想不到有許多學生道出“可愛”之感。聞名中外的黃山風景區在我國安徽省南部,那裏景色秀麗神奇,尤其是那些怪石,吸引了無數中外遊客。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黃山奇石,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要注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的體驗。於是,我就讓他們懷着這塊石頭的“可愛”之情,指導學生讀出它們的神奇。學生朗讀水到渠成,真真切切。最終是學以致用。新課改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做寫作資源的開發者。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後,通過兒童特有的思維,現學現賣,寫出了比文中更具有童真童趣的話語。

我想這樣,每個學生的個性得以張揚,生命之花得以綻放。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0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總體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後,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麼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鬆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峯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隻猴子為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峯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 “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裏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後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峯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峯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後,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1

《黃山奇石》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描述了黃山“四絕”之一的怪石,那些惟妙惟肖、趣味橫生的奇石,不是神話,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創造。讀着課文我們彷彿被帶到了景色秀麗神奇的黃山,似乎已經不是在閲讀課文,而是站在黃山一個個觀景台上,美美地欣賞着那些奇石,拍下一張張奇石圖。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每一幅圖,都是一個神奇的童話。讀了課文不由心生嚮往黃山之情,更加喜愛黃山。

作為國小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對事物充滿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想象力豐富、思維活躍,容易接受新知識,表現慾望較強,喜歡展示自己。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已經能夠自主學習,能夠與他人合作學習。但學生對黃山奇石沒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語言表達能力、對事物的細緻觀察能力也處於薄弱階段,對課文理解有一定難度。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重在豐富語言,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尤其是低段教學要求,要讓學生喜歡閲讀,能感受到閲讀的樂趣,還要讓學生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由此課前我制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2、通過觀察圖畫與理解語言文字,培養觀察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通過學習課文、感受黃山石的奇妙,體會作者對黃山奇石的讚歎。喜愛黃山,嚮往去黃山看奇石。

教學重點及難點:指導學生觀察圖片,賞析優美詞句,展開合理的想象,體會對黃山奇石的讚歎。

本課我主要採用的是愉快教學法。首先創設輕鬆的情境,引學生入境,愉快進文,然後引導學生在愉快的品讀中感悟語言文字的魅力,最後再引導學生想象,使感情得到昇華。總體回顧有以下幾點令自己感到比較欣慰。

一、揭示課題,理解“奇”字

讀課題後,問學生:“課題中的‘奇’是什麼意思?‘奇石’是什麼樣的石頭?”然後引導學生結合課題“黃山奇石”,懂得這裏的“奇”是少有、特殊的意思,因為這樣的“奇石”只有黃山才有。此時,“奇”字吸引了學生,使他們產生了學習的興趣,為本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個良好的情緒基礎。

二、初讀課文,找出“奇石”

接着,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饒有興味地找出課文中寫到的黃山奇石:“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金雞叫天都”、“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並暗暗驚歎,原來,黃山的“奇石”連名字都那麼有趣。那神話故事中的“仙桃”、“仙人”、“金雞”、“天狗”都在黃山聚會了,那童話故事中才有的“猴子觀海”、“獅子搶球”也出現在黃山的山峯了。學生由此對黃山奇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三、講讀課文,欣賞“奇石”

學生真正領略黃山奇石的奇妙,感受黃山奇石的有趣,還是在學課文之時。那“仙桃石”之奇妙就可引導學生從三個方面來感受。第一,從外形看,它真像一個大桃子,這已經很神奇了。第二,從來源看,這麼大的石桃子人間少有,只能是從天上飛下來的吧,這就更神奇了。第三,從動詞的運用看,一“飛”一“落”把那石寫活了,那麼大一塊石頭宛如小鳥一般輕鬆自如地從天上飛來,落在了山頂的石盤上,真是妙不可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來體會“仙桃石”的奇妙與有趣,自然會收到好的效果。

“猴子觀海”的奇妙不僅在於它的外形像一隻猴子蹲着,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猴子”所處的位置奇特,它蹲在一座“陡峭”的山峯上。學生只要理解了“陡峭”的詞義,就會感到奇怪:這隻猴子為什麼要蹲在那麼陡、那麼險的山峯上?學生再讀課文後恍然大悟,原來猴子是為了觀看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之一——翻滾的雲海。細究 “翻滾的雲海”就更能感受到猴子所處位置之奇特了。因為平時我們從下往上看,天空中的雲層通常幾乎是靜止不動的,而猴子正由於它所處的位置高,所以從上往下看到的雲,就像大海的波濤那樣上下翻滾。學生明白了這一番道理,再讀課文,肯定會為“猴子觀海”這一奇石大聲叫“絕”。

“仙人指路”的神奇在於它就像仙人站在高高的山峯上,伸着手臂指向前方。通過朗讀課文,學生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彷彿走到那裏就會有位仙人幫我們指明方向。然後引導學生表演、問答,使一個“仙”字給這塊石頭蒙上了神奇的色彩,使人覺得有趣極了。

“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乃是一個“變”字道出的。天都峯上的幾塊巨石的形狀像只雄雞本來就很奇怪了,而太陽升起時,巨石還能“變”得金光閃閃,像只美麗的金雞,這就更令人驚奇了。讓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太陽升起時天都峯上的景象,他們便能切實感受到“金雞叫天都”的奇妙了。

四、展開想象,描寫“奇石”

為了在教學中體現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做到讀寫結合,在學習最後一自然段時,我增加了“看圖聯想,寫‘奇石’”這一環節,引導學生在先前的朗讀語言積累後,學習作者的方法,寫一寫“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想象,寫出自己喜歡的石頭的有趣樣子,把課堂推向了高潮。

當然教學也是遺憾的藝術,在本節課中也留給自己一些反思:如果能找到其它的怪石讓學生看圖想象,給奇石起名字,會使本節課的教學再掀一個高潮。

總之,抓住“奇”字教《黃山奇石》,讓學生既能體會到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和黃山怪石的有趣,又能體會到課文語言文字的生動和傳神。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2

《我希望有一枝神筆》是一首兒童詩。這首詩歌內容淺顯易懂,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口吻,寫了自己希望有一枝神筆能為殘疾的西西畫雙好腿,為鄰居飛飛畫架飛機,為小鳥畫個温暖的家,為小樹畫個太陽和會下雨的白雲的美好願望展現了作者純真的愛心。

我備課中,想力爭實現閲讀教學中,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潛能。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補寫、仿寫兩個不同層次的寫的訓練,使學生的語言得到訓練,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受到薰陶。

我覺得在自己的課堂實踐中,基本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達到了我預設的效果。

一、實現課內外相結合的大語文觀。

語文學習,不能只關注課堂上的40分鐘,要課內外相結合,擴大學生的閲讀量。學習《我希望有一枝神筆》之前,我留了閲讀作業,請學生自讀《神筆馬良》一文。課上第一個環節就通過填空的形式,進行反饋,這樣安排,實現了課前閲讀的實效性,並與課堂學習緊密聯繫。學生課前通過閲讀,瞭解了馬良,瞭解了他一直用神筆幫助有需要的人,這為學習課文,體會作者的情感埋下伏筆。

二、激發學生想象力,訓練語言。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兒,要在學習中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言,從而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課上,我利用文中的擴點,開發教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體會作者關心周圍事物,瞭解他們各自的需求。通過不同層次的續寫,訓練語言發展思維,體現自己的愛心。

但是在自己的執教過程中,我也發現了自己課前沒有考慮到的問題。如:學生在每個小節的結尾處進行續寫時,不太會用“詩的語言”,所寫的內容不錯,但缺少語言的美。當時課上,針對這樣的現象,我因沒有更好的教法,所以沒有特別進行輔導。現在,我想到,在學生續寫之前,有了要寫的內容時,老師應帶領學生一起寫一寫或幫學生一起改一改,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詩歌的語感,這樣可能效果會好一些。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3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藴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載體。它對數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罈陳年佳釀,品之芬芳,餘味無窮,以簡潔優美的形式,豐富深刻的內涵刻畫了自然界和諧統一關係,是數形結合的優美典範。

教學中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玩數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1、查資料

我讓學生課前查閲有關勾股定理資料,學生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初步瞭解,學生充滿自信迎接新知識《勾股定理》學習的挑戰。

學生查得資料:世界許多科學家尋找“外星人”。1820年,德國數學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亞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種上麥子,以三角形三邊為邊種上三片正方形松樹林,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附近,看到這個巨大數學圖形,便知道:這個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提出:要溝通兩個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飛船帶上這個圖形,併發射到太空中去。

2、講故事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相傳2500年前,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用地磚鋪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

我講畢達哥拉斯故事,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問題形象、具體。教學活動從“數小方格”開始,起點低、趣味性濃。學生在偉人故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索。平淡無奇現象中隱藏深刻道理。

3、提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點燃學生求知慾,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

例如:一架長為10m的梯子AB斜靠在牆上,若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 8m. 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 2m ,那麼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動 2m ?

儘管學生講的不完全正確,但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學生經歷了應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學生增長了知識,學生增長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術》記載有趣問題:有一個水池,水面是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這根蘆葦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問這個水池深度和這根蘆葦長度各是多少?

我通過“著名問題”探究,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與神奇。問題本身具有極大挑戰性,激發了學生強烈求知慾,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學生討論交流,發現用代數觀點證明幾何問題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難點,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講證法

我拋磚引玉介紹趙爽弦圖,趙爽用幾何圖形截、割、拼、補證明代數恆等關係,具有嚴密性,直觀性,是中國古代以形證數、 形數統一的典範。趙爽指出: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箇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積等於小正方形面積與4個三角形面積和. “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代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數學的驕傲。這個圖案被選為20__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隨後展示了美國總統證法。1876年4月1日,美國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發表勾股定理的證法。1881年,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總統,為了紀念他直觀、簡捷、易懂、明瞭的證明,這一證法被稱為“總統”證法。

我感覺學生是小小發明家。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欣賞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設計

練習設計我立足鞏固,着眼發展,兼顧差異,滿足學生渴望發展要求。練習有基礎訓練,變式訓練,會考試題,引出勾股樹,學生驚歎奇妙的數學美。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打開了學生思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學教學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我讓學生講解蒐集資料,豐富了學生背景知識,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學習精神。我讓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展示五彩斑斕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6、善總結

課堂小結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我強調重點內容,注重知識體系的形成,培養了學生反思習慣。 

我還想對同學們説:

牛頓——從蘋果落地最終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從朝夕相處的三角板發現了勾股定理

雖然兩者尚不可同日而語

但探索和發現——終有價值

也許就在身邊

也許就在眼前

還隱藏着無窮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願同學們——

修得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

練就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開啟新的探索——

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謎……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4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講的是李麗向林園園借綠鉛筆,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找了很多借口,最後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文章的旨意在於讓學生明白:當別人有困難時我們應該熱情相助。教學時既要讓學生看到林園園的不足,又要讓學生相信林園園以後會成為一個助人為樂的好學生。但是,在滲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時,要圍繞文章的旨意,否則容易上成思想品德課。

都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確,當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感興趣時,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因此,我精心設計了新課的導入。課開始,我出示最常見的綠色的樹葉,並讓學生説説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回答:金黃的、紅色的等,就是沒有藍色的,此時我板書課題。在揭題後,我問學生,讀完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問嗎?學生自然就問了“樹葉怎麼會是藍色的呢?”於是我們就帶着這個疑問,開始了這篇課文的學習。

通過對課文的朗讀,學生從中找到了答案:原來是林園園不願意把自己的綠鉛筆借給李麗,李麗只好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麼臉紅了?”有的學生回答:“因為她覺得自己太小氣了。”有的説:“她覺得沒有把綠鉛筆借給李麗,有點不好意思。” ……我又問:“如果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林園園還會這樣做嗎?你從哪裏看出來?”這個問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相信林園園能知錯就改,不要把她當成批判的對象。“如果是你,你願意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嗎?”通過這個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角色互換:當我遇上困難沒人來幫助我的時候,那是怎樣的一種感受。使他們深刻地體會到:他人有困難時主動伸出援助之手是多少的重要,並使之成為一種習慣。“那你們想對林園園説些什麼呢?”這一説話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本課教學,識字環節較紮實,通過多種形式反覆朗讀,如:小老師領讀、指名讀、同桌互讀、齊讀等,學生掌握較好。但也存在了許多不足之處:

1、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還見過什麼顏色的樹葉?”學生説見過黃色的、紅色的樹葉,此時還應引導學生聯繫季節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春天有綠色的樹葉,秋天有黃色的樹葉……語文課,就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過程。

2、整節課之中,讓學生自由讀文過多,要在讀書的形式方面多變化。低年級的孩子,不太適合這種集體的自由讀文,教師也不便於掌握學生的讀書情況。

3、在指導學生讀好對話時,教師的引導要進一步細化。在幾名學生讀書感情不到位的情況下,教師要分析其原因。“小聲地説”“吞吞吐吐”“我怕你”“只好”等詞,是訓練低年級的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揣摩人物心理的好的機會,可先讓學生議一議,然後再讀。通過分角色讀或者教師範讀,就很容易讀出味來。

4、注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學生讀書時拖音、低着頭讀書、不認真聽別人發言這些問題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逐漸改掉。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5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並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改變後的開心心情,通過這樣的對比讀,無疑為後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通過設計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

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通過抓描寫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麼?”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敍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裏,你想通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説些什麼?”“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最後,在理解課文後,我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回憶自己曾經有沒有得到過別人這樣的掌聲和給予別人這樣的掌聲,文章內容得到昇華。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6

通過教學《學習規則在哪裏》,我感到班級的日常管理十分關鍵。教學中,我都把課堂常規教育作為教學的基礎,在上課的過程中,把養成教育作為自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一些常見表現進行觀察、總結、分析原因,找到解決這些課堂現象的辦法,力爭讓學生改掉這些不應有的行為,更好的學習。

1、在組織教學設計時,經歷“遊戲引規則——生活中找規則——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實踐應用規則”的過程。使學生經歷了體驗探究的全過程,從而懂得生活處處有規則,我們要遵守規則的道理。

2、這堂課我以學生感興趣的遊戲作為切入點,組織學生做一個“貼鼻子”的遊戲,比一比哪組獲勝。通過做遊戲,讓學生體驗瞭解規則,初步建立“規則概念”和“規則意識”。

3、為了讓學生從心裏懂得規則的重要性,我還播放了一個因為遵守規則而贏得生命的小故事,最後我讓他們説説如果撤離時大家不遵守規則,一窩蜂的往下湧,會出現什麼後果?學生們都認識到會發生踩踏、跌傷等,從而讓他們明白平日的演練都是為了一旦災害來臨時,能在最短時間內安全撤離。

4、課堂最後的兒歌大翻唱,可以説是全課的點睛之筆。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輕鬆、愉快的音樂節奏下唱出了自己的心聲。用 歌唱的形式不僅強化了孩子們對規則的認識,而且表明了他們心中樂於自覺遵守規則的意願。

5、下課了,正是運用規則的好時機,我馬上提出“下課也有規則的,看哪位同學做得好”,同學們很有禮貌地向聽課老師道別,收拾學習用具,有秩序地走出教室。我感到高興的是,我們的孩子理解了規則,知道規則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黃山奇石》教學反思 篇17

經過撰寫教案,充分的備課,踏上了磨課之旅。在研磨的過程中,發現了許多問題。第一次試教,按照設計好的環節來一步步實施課堂,然而效果並不理想。主要問題有:環節的設計過多過雜,有些重點不突出;古詩指導有些生硬;時間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導致產生以上問題的原因是沒能做好充分的課堂預設,教學環節的設計還沒經過仔細的推敲。

在進行自我的教後反思和聽取備課組老師的意見之後,再次修改教案,調整教學環節,明晰了必須抓重點,有詳略,以古詩的朗讀為主,在讀中去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感悟。先抓後放,讓學生一步一步來讀好古詩,理解古詩。

認識到不這些缺陷與不足之後,便開始了重新的備課。在第二輪的磨課後,效果明顯的比第一次好,然而還是發現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進入課堂,回答問題不積極,動手寫的時候又寫不好。在聽取聽課老師的意見之後,總結原因主要如下:

一、對學生的評價不到位。

主要問題集中於古詩的朗讀指導和古詩的詩意評價不到位。對於學生互相的評價欠缺引導,導致這一環節有些走過場之嫌。

二、教學語言不夠豐富。

總覺得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比較貧乏,欠缺生動。特別是指導這一類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的時候,老師富有詩意的語言往往能讓學生專注於課堂,自然地融入詩情畫意當中,然而,這一點還是做得遠遠不夠的。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n0n7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