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

肯定的地方: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1.利用學生的生活感受和多媒體輔助教學,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

2.注重知識的前後聯繫,引導學生思考本課學習與前兩節知識的聯繫,做到新舊知識的融會貫通。課堂設置了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效果較好,能幫助學生如何思考問題並努力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3.學習中注重了基礎知識的強化和讀圖、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

有待改進的地方:

1.應充分留給學生多的活動時間和自主探究的機會。

2.教學過程中忽略了差生的感受。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本單元前,我在班上用問卷測試了學生對地球形狀和運動等相關信息的科學前概念,發現整個單元幾乎沒有人能比較清晰的解釋地球形狀及其運動,對晝夜交替的現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更是存在着許多錯誤的觀點,即使有學生知道,經詳細詢問,理解的比較膚淺。從而我們可以得知,關於天體運動是這批學生的科學知識的空白區,只有認真設計教學過程,細心準備教學材料,才有可能讓更多學生通過經歷探究活動掌握準確的科學概念。

這一節課有兩個難點:一是恆星日和太陽日的區別和聯繫,二是公轉速度在遠日點和近日點的速度差異。對於第一個難點,課本為了減輕難度,把那一幅度刪掉了。但是我認為既然提到了兩個不同的參考標準,就有必要讓他們去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我們學校的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所以完全可以適當深入下去。當然理解他們的區別的關鍵又在於能夠否理解遙遠的恆星發出的光是平行光這個道理。至於第二個難點,相對比較容易解決。只要説明了開普勒第二定律,基本上就沒有太大問題了。至於有學生問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律就是另外一個問題了。這個問題除了上帝,至今無人能夠解決。所以牛頓晚年專門研究第一推動力,並把它歸為上帝,並非我們有些人想象的那麼愚蠢。也許這個世界就是如此。

我感覺這節課比較成功的地方在於抓住了生活中的小例子,放到教學中,起到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比如,在最開始時,介紹了生活中能反映地球運動的現象(當然是先讓學生講);在將太陽日和恆星日時,適當設計了日期的推算和閏年的產生;在講線速度時,提到了“神七”和火箭的發射。這些與生活密切相關的例子,可以給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習帶來一些生機和活力。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梅花魂》是歸國華僑陳慧英所作,作者通過回憶自己和外祖父在國外一起生活直至分手的一段經歷,表達了對已故外祖父的深切懷念,熱情歌頌了老一代華僑眷戀祖國,熱愛祖國的深厚感情。

與學生一起學習了這篇課文後,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教學活動中要注重“溶情”

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的學,旁觀者似的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從而產生對梅花魂的理解,體會華僑的愛國之情。

二、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

傳統的語文課堂,學生只是可憐的傾聽者,談不上和誰去“對話”。我們要還給學生一個“對話”的課堂,實現“文本對話”,“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文本對話”:比如在這堂課中,在最後學完課文,我問道:“對於這樣一個思念祖國的華僑老人,此刻你想對他説些什麼呢?”引導學生去想像,和課文中的人物對話,“以文會友”,充當其中的角色,去體驗,去感受。“師生對話”:在課堂上,我們教師應該做孩子的朋友,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熱情的手,不再那樣高高在上,不容侵犯。實現與學生的溝通,展現給學生一個真實的“我”!“生生對話”:課堂上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應當積極地給學生創造交流與合作的機會,使孩子們學會人與人的交往,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三、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 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在《梅花魂》的教學後,我讓學生欣賞《鄉愁》,引領學生閲讀現代和古代詩人所作的幾首詩歌,一方面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另一方面又使學生們瞭解到了更多有關於思鄉之情,離別之情的詩歌,使他們對這種感情有一個更全面的瞭解。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老師曾説過:學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槓桿上的支點,對人的發展來説,學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決定今後能否撬起這個“地球”。感悟既是一種心理活動,又是一種感情經歷,還是一種審美的體驗。

1、把人家的情感變成自己的情感:

梅花魂這一課講述的是華僑老人的思鄉之情,愛國之情。如何讓我們的學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呢?首先我通過回憶寫梅花的詩,展示梅花圖片,而後,我便引導學生體會梅花所代表的精神,把梅花所象徵的含義,通過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對中華民族的讚美層層引出。並從外祖父一系列的舉動中讓學生感悟出,梅花寄託着外祖父的情感,同時也將自己深深地感動。

2、把人家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

文章的倒數第四段,字裏行間都滲透出外祖父對梅花的讚美與喜愛,同時也是要求背誦的段落。在品味的過程中,針對學生的不同層次我設計了一個填空練習,這樣學生不但理解了課文內容,也把文章的語言內化成自己的語言了。

3、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值得我們和學生共同去感悟的地方,而每一個人的所得是不盡相同的。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感悟他人的美妙篇章時,不忘時時聯繫自己,感悟自己,感悟人生,“把別人的文章當註解,把自己的人生當正文”!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4

《去年的樹》是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話故事,用樸實的語言講述了鳥兒和樹之間的真摯情誼。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我確立了兩個重要教學目標:1、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感受小鳥和大樹之間深厚的友誼,初步體會到誠信的可貴。

在教學中,把學生帶入文本,帶入作者的心靈,為了更好地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情感,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首先讓學生走進課文中的種種角色,體會每一個角色的思想感情.讓學生重點抓住課文中小鳥的三次問話的語氣,讓學生們體會鳥兒和大樹分別時的難分難捨,小鳥尋找時的焦急與艱辛,越來越明朗.這樣,漸漸地,孩子們走近了這對形影不離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讀的感情基調。再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感悟語言的感學生從讀中能有所感悟,懂得友情的珍貴。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5

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那一課我是這樣上的。

開始,同學們,見過蓮花嗎?欣賞課本一幅蓮花插圖,引導學生回憶相關詠“蓮”或“荷“的詩句。(學生吟誦詩句:有唐代詩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宋代楊萬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唐代王昌齡——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古往今來,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將蓮作為描寫的對象。 最喜歡蓮花的當數宋代的周敦頤,他寫了一篇短文——《愛蓮説》,雖然只有119個字,卻是千古傳誦的名篇(板書課題、作者)。但周敦頤喜歡蓮花主要並不是因為它美,他寫《愛蓮説》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讚美它的美。那是為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接着是第二步驟:學習課文。(1)、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當堂有予以糾正。(2)、範讀課文。(3)自讀課文。(4)、結合課下注釋默讀課文,疏通字詞句,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託物言志的文章,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再接下來是第三步驟:研讀課文。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讓學生自讀、思考、合作交流,結果學生把 《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説出來。

至於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6

1、注重朗讀,熟讀成誦: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是體會古詩感情的最好方法。通過朗讀,學生和詩人的感受會貼得更近。新課伊始,我先指名讓學生朗讀古詩,並指出多音字的準確讀音。之後,在學生討論詩意彙報時,讓學生讀出詩句再解釋詩意。分析完作者的寫作背景,體會作者的思鄉情後,又多次朗讀,每讀都有新的要求。我覺得學生的感情應該是越來越強烈的,他們的這種感情恰恰通過朗讀表達出來了。

2、重點明確,安排合理:

真正優秀的教師不是講好一節課,而是能根據學生的現狀因材施教。這首古詩學生早就背誦過了,所以重點應放在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上。在時間的分配上,初讀古詩、理解詩意、背誦古詩只用了半節課,後半節課意在品味詩情,這也充分體現了教學的重點。

講到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時,我本打算給同學們講了當年王安石是如何經過三番五次的修改才最終決定用“綠”字的,當我問到“你認為哪個字用得最好”,原以為學生會費一番周折才會答出,誰知剛點第一個學生就一口答到“綠”,而且,給我們説了理由,把學生帶人花紅柳綠的春景中,其他學生也躍躍欲試紛紛站起來補充了同學描繪的景色,原來孩子們學會了自主閲讀資料袋,多好啊! 看來我們要相信學生,不要越俎代庖,一味地“灌”,效果反而不好。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7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基於這一理念,我把美麗的、學生都非常喜愛的彩虹帶入課堂,以“看彩虹——畫彩虹——唱彩虹”為主線,在課中精心創設儘量真實的語言環境,如説説日常用品的顏色、找找教室裏的顏色,開展“動手調色、設計小房間、唱彩虹歌”等一系列活動,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感受,體驗,參與、合作過程中來學習語言,感受用英語交流的樂趣和愉悦感,培養學生初步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英語學科和其他學科間相互滲透和聯繫,可使學生的思維和想像力、審美情趣和藝術感受、協作和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得到發展。我在教學完紅、黃、藍三種顏色後,我巧妙地利用美術課上的色輪,現場調色,步步設疑,讓學生們想象兩種顏色混合後會產生什麼顏色,學生興致極高,大聲地表達着自己的想法,連平時膽小的學生也受到感染,敢於表達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同時他們對色彩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促進了英語和美術課的整合。又如“MySmallRoom”這一任務型活動中,學生聯繫自己生活實際,發揮想象,通過畫、填設計出自己心目中的小房間,再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向大家作介紹,互相問答,評出最佳設計師,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了自己的綜合運用語言能力和審美情趣,也使學生的空間智能、人際交往智能等多種智能得到發展。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師恩難忘》是根據我國當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先生的作品《老師領進門》改寫的。內容淺顯易懂,語句平白。在劉先生的悠悠回憶中,愛講故事、善講故事的田老師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們面前。課文通過對田老師“故事法”教學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怎麼才能把作者對老師的“感念”之情也播撒給我的孩子們呢?我做了這樣幾點。

一、緊扣課題、引發問題。

教學一開始,我就緊扣“師恩”,讓學生來回憶教過他們的老師,談談其中一位老師對自己的恩情。引入課題後,就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學生一下子疑問迭起:誰對誰師恩難忘?為什麼難忘?難忘什麼?老師的恩情是什麼?……從問題上分析,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還渴望明白更深一層次的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這正是作為一個高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問題意識。課中,我又引導提問:田老師的課講得怎麼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田老師的課對我有什麼影響?哪些語句反映了“我”難忘田老師的教誨之恩?也表達了“我”對恩師的感激之情?我認為,這樣的交流,不僅能激活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家筆下流淌的温馨情感,所表達的不是一種普通的感情,而是一種深深的感恩情懷。

二、把握整體,抓住重點。

在三讀課文後,學生已經知道了文章的脈絡,這是我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反覆朗讀4—7自然段,讓學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來自何處。學生在充分朗讀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後,要求學生娓娓動聽地把故事講給大家聽。其他學生邊聽邊想,看看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然後進行交流。這樣,學生不但瞭解了這首詩的每句話的意思,更能體會到田老師把詩句變成故事,來解釋詩意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誦讀中、評議中、交流中自然理解了“娓娓道來”、 “身臨其境”這兩個詞語,內化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合理想象、感念師恩。

作者對老師的這份感念來自於田老師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來自於幾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的深深的愛。因此我在學生講故事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想象田老師是怎麼備課的?學生讀文後知道了當時的教學環境:田老師是複式班教學,一到四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每一個年級他都這樣用心教導。而且一教就教了40年。讓學生算一算,一個年級假如有40名學生,四個年級多少學生?40年又是多少學生?學生對田老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再回到老師的話——“無心插柳柳成蔭”上,學生自然明白田老師是對每一個學生都在插柳,這更了不起。那麼,作者所感念的,不僅僅是老師對“我”的培養,還有老師對每個孩子的培養。在結合人的壽命,就不難理解40年對一個人是多麼的寶貴啊!而田老師為他的學生們,不圖回報的付出了四十年,太不易了!至此,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了。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9

本文的教學應該説沒有什麼新意。課上完之後,我總覺得這一課太平淡,就這麼結束太草率。也許是新課改的思想在激勵着我吧,我想還是應該對這一課進行探究。於是我利用晚自習的一節課對本文又進行了拓展。

拓展之一:比較閲讀《赤壁賦》和《後赤壁賦》有什麼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立即將《同步作業》第14面上的《後赤壁賦》找出來,再與課文進行了比較詳細的解讀,學生都很投入,大約十多分鐘就有學生站起來回答了。經過梳理,得出如下結論:

前後赤壁賦在內容和寫法上都有不同之處:

1、描寫的季節不同,景物特徵也不同:

前賦“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是一派新秋之景。

後賦“霜露既降,木葉盡脱”,是初冬景象。

2、夜遊的起興和遊程不同。

3、思想內容不盡相同:

前賦表達的是一種曠達的情懷。

後賦有因苦悶而超脱塵世的思想。

4、寫法也有所不同:

《前赤壁賦》作者以自己出面,發表一通議論,寫的是舟中發生的實事。

《後赤壁賦》則用道士化鶴這一儼然是印證前賦“羽化而登仙”的虛幻故事,作為高潮也作為餘韻,以抒發超脱的情懷。

這樣一拓展,同學們不僅對教材內容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對作者被貶黃州團練副使的境遇有了更充分的瞭解。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在教學加法交換律時我採用了情境導入—探究新知—反饋練習三個教學環節,情境導入環節利用課本上李叔叔騎車旅行的情景導入,得出已知條件和問題;探究新知環節,讓學生先獨立完成,集體交流時發現算式結果相同,用等號連接,得出56+28=28+56,然後又讓學生仿照舉例,最後引導學生得出規律;反饋練習環節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本節課的教學非常順利,輕鬆完成教學任務。但我覺得本節課的知識太少,能不能把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合併成一節課講解呢,在以後教學本節課時我準備在“交換律”這節課進行以下幾個方面嘗試。

(1)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然後教學乘法交換律交換律和結合律,而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我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是人教版國小數學第八冊第三單元的內容,先教學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然後是交換律和結合律的應用,接着乘法交換律和乘法結合律,乘法分配律。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的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閲讀中感受語言的優美,在閲讀中積累。”

“讀”是“感”的基本前提,無“感”就無“悟”。《珍珠鳥》是我國著名作家馮驥才老先生的一篇優美的散文。文章以豐富、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我”與珍珠鳥相處的和諧與温馨,揭示了“信賴,就能創造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內涵。我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結合課文內容,創造美的畫面,美的意境,引發學生美的感悟,美的情感。藉助朗讀、反覆品讀,感受形象美,品味語言美,留足時間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充分地讀,在讀中理解,讀中揣摩,讀中品味,讀中有所感,讀中有所悟,讀中進行積累。

一、以讀為本,讀中增情。

葉聖陶先生曾説:“語文老師是引導學生讀書、看書的,而不是給學生講書的。”

教學中,我以一個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現,引導學生主動閲讀。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意識,並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感,不斷變化方式激發學生的閲讀興趣,如採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以悠揚的音樂、美妙的畫面將每一個學生帶進課文的情境中,以感情朗讀把語言文字所表達的內容淋漓盡致地展露出來。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告訴學生這是一段精緻的文字,用心去讀讀,在描寫珍珠鳥可愛樣子的詞句上做記號,並多讀幾遍。學生交流體會後,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段品讀、比較讀。一番反覆感情朗讀之後,學生進入一個全新的境界,一隻人見人愛的小珍珠鳥瞭然心中。

二、以境助讀,境中動情。

感情朗讀不僅是體會課文思想的有效方法,也有助於學生情感的薰陶。教學中,我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了一幅幅温馨的畫面、悠揚的音樂為一體的情景,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有效地將學生的主觀情感移入了文境。如在教學第6自然段時,打出課件,小珍珠鳥甜甜地睡在作者肩上這一幅温馨的感人畫面出現在學生眼前,“多麼温馨的一幕啊!此時小珍珠鳥已經把作者當成什麼!”學生交流後,“讓我們再美美地朗讀課文,用心體會這份美好,留住這份美好!”《搖籃曲》的音樂緩緩響起,學生伴着音樂美美地讀文。此時,引導學生感情朗讀,已不單單是理解閲讀了,而是帶着對和諧的美好境界的喜愛、讚美去讀,以情促讀,以讀促情,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達到更高境界。

三、在比較中培養欣賞語言能力。

讀書時多做比較揣摩,有助於理解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進而感受語言。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對出示的兩個句子進行比較,“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隻小珍珠鳥。”“撥開綠蔓一看,正是這個小傢伙!”通過讀、比較,學生感受到了“小傢伙”是對人的稱呼,此時作者已把珍珠鳥當作自己的小寶寶、小朋友,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不言而喻。讓學生具體真切地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學會賞析的方法,使學生養成閲讀時善於思維的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閲讀的質量,培養學生分析欣賞的能力。

四、在説中體會。

説,就是讓學生將自己的感受、認識、情感等精神的東西用語言表達出來,這是語言和精神共同構建、生成、發展的過程。國小生都有很強的表達慾望。為此,在教學結尾,我出示了這麼幾句話

信賴是一座橋, 讓我們心靈相通;

信賴是一首歌, 讓我們在快樂中歌唱;

信賴是一抹陽光,讓我們的生活五彩繽紛;

信賴是一盞燈, ——————————

-------------------------------------

學生有感而發,“信賴是一盞燈,照亮了我們前進的道路” “信賴是一杯茶,消去了夏天的炎熱”多麼精闢,多麼傳神!學生的發言中洋溢着濃濃的人文情懷,愛的力量在學生的生命活動中又一次得到了催生,相信愛心的滋潤一定能夠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熟則能悟,悟則能化。結合語境、結合情感的積累易於被內化。只要我們堅持在學文的各個環節中,把積累與讀中領悟,讀中品味結合起來,一定會有效地促進學生語言的內化。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於美國亞拉巴馬州北部的一個城鎮。她的一生為人們樹立了與命運拼搏的榜樣。

海倫?凱勒是舉世敬仰的作家和教育家。儘管命運之神奪走了她的視力和聽力,這位女子卻用勤奮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緊緊扼住了命運的喉嚨。她的名字已經成為堅韌不拔意志的象徵,傳奇般的一生成為鼓舞人們戰勝厄運的巨大精神力量。

安妮?莎利文老師半個世紀一直與海倫朝夕相伴,用愛心和智慧引導她走出無盡的黑暗和孤寂。海倫一生創造的奇蹟,都與這位年輕傑出的聾啞兒童教育家密不可分。海倫在她的名作《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中深情地抒發她對莎利文老師的愛:“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第一眼想看的就是我親愛的老師。”

莎利文到海倫家擔任家庭教師的那一天,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娃娃,並用手指在海倫的小手上慢慢地、反覆地拼寫“d-o-l-l”(玩具娃娃)這個單詞。海倫立刻對這種遊戲產生了濃厚興趣。她一遍又一遍地模仿着老師的動作,從此開始懂得世間萬物都有各自的名字,開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叫“Helen Keller”(海倫?凱勒)。此後,海倫陸續學習並掌握了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聾盲卻能掌握五門語言,海倫的成功被稱為“教育史上最偉大的成就”。

海倫的“啞”是因為喪失聽力而造成,聲帶並沒有受損。十歲那年,海倫開始學習説話,因聽不到別人和自己的聲音,只能用手去感受老師發音時喉嚨、嘴脣的運動,然後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模仿和糾音。當首次像正常人那樣説出“天氣真熱”這句話時,驚喜之餘,她和莎利文老師都意識到,在她們頑強的毅力面前,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海倫的一生中,在世界各地巡迴演講甚至成為她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她除了嗜書如命,還喜歡騎馬、游泳、划船,酷愛戲劇表演藝術,靠着不屈不撓的意志,海倫學會了脣讀,可以通過“手”聽到馬克?吐温為她朗誦的短篇小説,以優等的成績完成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學的學業。讀書不但使海倫成為一個學富五車的學者,也陶冶了她美好的心靈。

馬克?吐温稱她和拿破崙是19世紀最傑出的兩個人物之一。

她為了改善美國盲人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四處奔走,為美國盲人基金會和美國海外盲人基金會(現名為海倫?凱勒國際組織)廣籌善款,她創造了非凡的業績,獲得了無數榮譽。

她給世界以愛心,世界回報她崇高的榮譽。1919年,海倫的故事被好萊塢搬上銀幕,由她本人出任主演。1955年,她榮獲哈佛大學的榮譽學位,成為歷史上第一個受此殊榮的婦女。

她留給人們最大的啟示就是,勇敢地接受生命的挑戰就能夠贏得生命中的光明。本書是對海倫?凱勒一生詳細記述,被認為是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應該説在我小的時候,海倫凱勒曾給了我很大的影響,她是我們那個時代年輕人所追的“星”之一。所以我在準備這課書時自然就把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放在了第一位。

課前我將海倫凱勒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並且提了幾個問題,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了解海倫凱勒,讓海倫凱勒打動學生,從而為課堂做好鋪墊。

課前為了讓學生讀好書,我將學案發給學生,讓他們帶着問題去讀書。

課上我精心設計了四個問題——

莎莉文是怎樣教育“我”認識事物的?試舉例説明。

幼年的海倫得病致殘以後,愚昧而又乖戾,但後來卻成為一個有文化修養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奇蹟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説是莎莉文老師雋永深沉的愛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結出的碩果。文中作者是怎樣表達自己的感情的?

課文文筆優美,充滿詩情畫意。請學生再讀全文,品評並積累文中優美而精警的語句。

在這些事件中,作者表現出來的老師是怎樣一個人。請結合具體的語句進行分析。課文展示了兒時海倫的性格特點和人生起步的足跡。請學生通讀全文,聯繫作者的生平經歷,説説海倫性格中的特點。

這四個問題從宏觀到微觀,從抽象到具體,從事件到中心,從人物到情感,從情節到語言,層層深入,由淺入深, 便於學生的理解。

設計問題時要特別明確提問的目的是什麼,學生理解的難度在哪裏,因此不僅要追求問題的新穎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要注意問題的梯次性,讓學生像爬坡一樣一點點的不知不覺中走到終點,不能在學生面前樹立壁壘。

這些我懂,慶幸的是這節課我做到了,學生自然就表現的比較活躍。

遺憾的是在處理情節時有些拖沓,課沒有完全講完。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夜鶯的歌聲》講述了蘇聯衞國戰爭時期,一個被稱為“夜鶯”的小男孩把德國官兵引入游擊隊的伏擊圈,使德國法西斯強盜被殲滅的故事。一個機智、活潑、乖巧的小男孩形象躍然紙上。本課教學反思如下:

一、抓住主線,理清順序

這篇文章較長,當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後對課文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我提醒學生觀察這篇課文與以往的課文在排版上有什麼不同。學生通過讀書後很快發現文章每個部分內容都自行空行。於是,我就請學生聯繫平時看到的電視連續劇,看看課文寫了哪幾個鏡頭,學生十分容易按照課文已經分好的段落去理清順序,並加上小標題。這樣就把故事連貫起來有了整體瞭解。

二、以讀促悟,深究感悟

1、找句子,先讓學生找體現小夜鶯勇敢機智的句子,自己讀一讀,體會體會。教學下來,大部分同學能夠找出小夜鶯語言的句子,但是對於他的行動的句子相對來説要困難一點。特別是關於夜鶯的歌聲的句子,學生沒能把它聯想到是小夜鶯機智勇敢的表現。

2、説句子,讓學生把自己找到的句子説一説,説説你是怎樣感受到他的勇敢機智的,學生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都表達出來了,我再根據一定的情況進行補充和引導。這裏,我要達到的目標是學生能説到哪一個程度就到哪個程度,不要求學生更深的去理解,因為這些句子的理解對他們來説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每一句的教學都會有一個重點,比如教學剛剛一開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獸來了,野獸來了’--就都跑了。”這句話,我要讓學生感悟的重點是小夜鶯借野獸來罵敵人,體會他的機智,理解不慌不忙體會小夜鶯的勇敢。而教學小孩有時候學夜鶯唱,有時候學杜鵑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樹枝,有時候彎下腰去拾球果,還用腳把球果踢起來。他好象把身邊的軍官完全忘了。這句話的時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小夜鶯是以自己的天真爛漫來迷惑敵人,表現他的機智和勇敢。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關於請學生站着操作,一方面,七年級的學生個子本身比較矮,站着操作比較方便,另一方面,根據站着的人數,教師可以及時瞭解全班已經成功完成觀察的學生人數,更好地掌握上課的進度。當然,這個階段不能時間太長。

雖然已經學習過使用顯微鏡的有關內容,也親自操作過顯微鏡,但由於遺忘和不熟練,學生在觀察時常常遇到各種困難,因此,實驗報告的作用在這裏尤其突出。它的使用便於學生條文清晰地發現自己實驗中的問題所在,也便於教師、其他成功學生的指導和幫助,而教師、成功學生的鼓勵、幫助、學生之間的合作對全體學生都順利完成實驗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課後把該實驗報告上交,可以很好地讓老師瞭解所有學生的掌握情況。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1、在詞的教學中,要充分營造詩體環境,避免唯主題論,應着眼於詞本身所反映出來的各種理解因素,繼續鼓勵學生敢於發表不同意見,並繼續支持學生討論與探究。

2、問難解答環節,課前通過檢查學生預習情況,已大致掌握了學生知識性的錯誤,通過這一環節,在課堂上及時給於糾正,大大加快了教學進程。佳句賞析環節,讓學生對感興趣的詩句進行賞析,使學生能獨立地、有個人見解地理解詞的含義,並支持學生進行討論與探究,無形中教給了學生賞析古詩詞的不同角度和方法。

3、課容量安排太大,課堂各環節之間時間安排不科學、不精確,導致授課時間緊張,拖堂嚴重。由於主、客觀雙方面原因,沒有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課堂的科技含量不高。今後在教學中應再增加學生的活動時間,更加突出學生的主體意識。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xx月xx日下午我們語文組的老師聽了我的一堂公開課,從課後老師們的評價來看,我的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體現了新課改的精神。

作為一名課改大潮中的新青年教師,面對《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工作中應該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為課改貢獻出自己的微薄之力。現將本課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反思總結如下:

1、總體來説這堂課的教學效果良好,三維目標和教學重點都得以落實。

2、本課體現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在這節課中,我始終貫穿一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充分、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指導作用。在課前讓學生自主查閲有關資料和預習質疑,在課上讓學生自己獨立思考,進行全班交流,讓學生充分展現他們的個性和思維,給學生以充分的發揮空間,讓他們暢所欲言,使他們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3、本課教學思路清晰。我首先為學生設置了一個問題:如果同學們面對本文的文題時,你們將從哪些角度來寫夢想呢?學生的回答是:“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有這樣的夢想”、“怎樣實現這個夢想”。這是學生的思路,我沒有按照馬丁路德金的演講思路來分析課文,而是按學生的思路來分析課文,並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所對應的段落並加以概括馬丁.路德金的夢想是什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夢想?怎樣實現這個夢想?學生自己出結論後,也就理清了作者的演講思路。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中國畫是我國傳統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深愛國內外廣大人民的喜愛。從小培養學生對本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也是對祖國藝術傳承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教學在國小內較難開展,這是由於孩子年齡小,對筆墨的運用技巧很難掌握。在中國畫教學中,注重學生“觀察——體驗——發現——想象——創造的心理髮展過程,尊重學生,讓學生自由自在地表現自己的願望。

一、認真觀察,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國畫與蠟筆畫、水彩畫等不同,一瓶墨水一張宣紙就可以產生變化無窮的跡象。剛開設國畫課時,我引導學生通過玩墨,玩筆讓其發現筆的運用如側畫,豎畫會產生不同筆跡,墨加水分多、少會產生濃墨、淡墨等多種不同觀賞感觀效果。學生對筆、墨、水、紙產生興趣後再引導學生掌握幾種常用的名詞,如運用中鋒、側鋒、勾線、點厾等。

二 、以中國畫的筆法墨法練習為根本,感受筆墨情韻,變枯燥為樂趣。

中國畫技法的掌握與恰當運用可以延伸藝術形式和藝術學習者的視野,但對於國小生來説只有讓其深刻體驗創造過程中自主創造的樂趣和收穫,美術技能的學習與訓練,才真正具有效果,學生學到的知識才會轉化成智慧。在教學中我們通過遊戲實驗的方法讓學生親身去體驗與發現技能、技巧。讓學生通過筆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方圓粗細,乾濕濃度將毛筆蘸上濃墨在宣紙上自由揮運,上下、左右、來來回回第“亂塗亂畫”,直到筆幹墨渴,然後蘸水、蘸墨繼續運動,可以在已有的墨色上重複運行……遊戲結束後,通過實物投影儀展示學生作品,引導學生認識他們作品中所創造的各種墨色,以及墨色產生的原因,幫助學生比較、分析作品中各種點、線、面是如何通過不同的用筆表現出來的。學生很驚訝原來在自己隨意塗畫中已經不自覺地運用了中國畫的一些基本筆法、墨法。激起了學生有意識地進行一些筆墨基本訓練的熱情,以期提高運用、表現能力。同時,欣賞一些名家作品,讓學生觀察和領悟畫家是怎樣在宣紙上通過特定的表現手段來表現各種不同的對象,抒發各自不同的思想感情,實際練習時,要讓學生認識毛筆、水、墨和宣紙這些特殊工具材料的獨特性能,通過選擇不同的用筆用墨方法,生動形象地表現各種事物,產生不同的筆墨情韻,如,學畫金魚,用筆要灑脱飄逸,用筆清淡,才能給人活潑、輕鬆的情趣。畫藤蔓時用筆要沉着有力而有道勁流暢。用墨時濃時淡、時干時濕,這樣畫出的線條才能如煙雲舒捲,具有豐富的內涵。

三、以臨摹為手段,掌握基本表現手法,激發學習慾望。

中國水墨畫傳統的學習方法是從臨摹入手,中國畫的臨摹要臨著名畫家的優秀繪畫作品,俗話説得好,“學其上上,得其中中;學其中中,得其下下。” 臨摹著名畫家的作品才能讓學生在一開始就有較高的起步。剛開始臨摹所選擇的繪畫內容要與國小生的____常生活有着密切關聯並且學生容易學到的的事物,如一些房子、一些美麗的花朵植物、一些可愛的小動物等。因為國小生對這些事物比較熟悉、感興趣,所以畫起來比較容易上手。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多觀察、勤思考的習慣,讓學生學會分析畫家們是怎樣對____常生活中的事物進行藝術表現的。其次,臨摹也要有法有變,初始臨摹,教師要示範重點,要求學生邊臨摹邊思考,找規律,以加深理解,後期臨摹,要在欣賞中初步體會畫家的思想感情,融入自己的想法,培養兒童舉一反三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在臨摹的過程中不僅要有技法上的收穫,又要有審美能力、思維能力的提高更要讓學生產生強烈的成功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生中國畫的慾望。

四、展示學生作品,給以評價。

為學生提供提供一個平台和空間,展示自己所創造的作品。讓學生互相欣賞,對比和總結,提高學生自信心和保持對國畫的興趣,耐心傾聽學生所表現的作品製作過程和內心世界,並欣賞他們成功的喜悦。聽學生心中的語言,瞭解學生在每一個作品中所表達的體驗,不隨意下定義“不好”“不行”“怎麼這個樣?”等注重學生情緒體驗。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峨眉山月歌》與《望洞庭》寫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側重於寫景《峨眉山月歌》側重於抒情。

學習《峨眉山月歌》這首詩時,我重點抓住“思”字,讓學生自學古詩,並從古詩的字詞入手,深入理解詩意,並抓住文中的兩個比喻,做到重難點突出,使學生儘快地掌握古詩內容,感悟情感,讀好詩歌,體會秋夜思人的意境,也體會28個字的詩歌包含5個地名的不着痕跡的寫法。

我首先告訴學生這是李白離開四川到外地赴任時在途中寫的。然後提出問題:你能讀讀詩,再聯繫插圖,想象李白離開時的場景嗎?

接着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讓學生充分展開合理的想像,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進一步領會詩意。在討論中老師參與學習小組討論。

最後讓學生通過有感情的朗讀,把詩歌中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生動的畫面、豐富的情感,培養提高學生感知語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時,教師在下面標示出“渝州”的位置,問學生為何這樣畫?從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義!為了讓學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這裏是“船兒走,月亮也走”孤獨的離鄉秋夜有着月兒的相送與陪伴,才能排解點思友之情。這節課學生興趣高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地球的運動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又一輪主任下水課結束了。回顧我的《燈祭》一課教學,從備課到講課確實也花費了心思。備課時我沒有過多關注他人的教學設計,而是主要把精力放在了自己研讀教材上,從文本內容與學生情感的銜接點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我校的教學研究主題“自主性課堂”出發,力求通過這節下水課為老師們展示一堂具有“自主”味的語文教學課堂。

教學結束後,感覺教學效果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尤其是課堂教學中的某些環節總覺得差那麼點勁兒,有種不解渴的感覺。下課後我先後和李校長、孫校長進行了交流,認真聽取了他們的意見。由於校長已經聯繫好第二天去漢沽第一國小進行教學交流,其中有我的這節課,所以當晚我針對兩位校長的意見加上我自己的想法對教學設計進行了一些調整,感覺第二次執教《燈祭》比下水課時教學效果有些許進步,但也不盡如人意,所以這兩天我反覆觀看我的課堂錄像,在進行不斷的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m9xm8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