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通用19篇)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通用19篇)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通過自己品讀理解詞語,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這種教學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通用19篇)

一、相機點撥,畫龍點睛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導”着學生。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教學時對淺詞進行深教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對於課文的整體把握。首先把抓準的“淺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讓學生體會一個詞語在整個課文中的作用,去理解在具體的環境中的特殊意義。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幫助學生總結讀書方法並相機點撥,循循善誘,達到畫龍點睛,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由交流,弘揚個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地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地發展。片斷二中教師抓住有效的教育資源,設計了富有個性化的問題“鳥島非常熱鬧,鳥兒都會在這裏幹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想象得到了放飛,朗讀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能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變為學生的天地和樂園。學生或自由讀文,或小組合作,或展開辯論,或大膽想象,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的導語如同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地滋潤這每個學生地心田,深入細緻地影響着學生,積極誘導着學生積極地學習。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2

蘇霍姆林斯基説:“在人的心靈深出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他們通過自己品讀理解詞語,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這種教學正符合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

一、相機點撥,畫龍點睛

片段一和片段二的教學主要是詞語教學,抓住“一羣一羣”、“陸續”、“各種各樣”、“聚”、“鳥的世界”、“密密麻麻”等詞讓學生從中體會鳥兒的多,教師沒有過多的講解,始終用簡單的語言來“導”着學生。詞語教學的目的在與幫助學生理解所讀課文的內容,豐富他們的詞彙,從而提高他們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低年級的小朋友由於他們的年齡特徵和其他因素的制約,無法對課文進行深入的理解,我們教學時對淺詞進行深教有利於低年級學生對於課文的整體把握。首先把抓準的“淺詞”放到課文中去理解,去教活,讓學生體會一個詞語在整個課文中的作用,去理解在具體的環境中的特殊意義。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而應成為學習的激發者,輔導者,各種能力和積極個性的培養者,把教學的重心放在如何促進學生的“學”上,幫助學生總結讀書方法並相機點撥,循循善誘,達到畫龍點睛,從而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

二、自由交流,弘揚個性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要引導學生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地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們得到充分地發展。片斷二中教師抓住有效的教育資源,設計了富有個性化的問題“鳥島非常熱鬧,鳥兒都會在這裏幹些什麼?”這一問題的設計,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想象得到了放飛,朗讀得到了提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課堂上,老師能把獲取知識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課堂變為學生的天地和樂園。學生或自由讀文,或小組合作,或展開辯論,或大膽想象,都興趣盎然,積極參與。教師的導語如同和風細雨,潛移默化地滋潤這每個學生地心田,深入細緻地影響着學生,積極誘導着學生積極地學習。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3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初步進行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充分發揮以讀代講的功能,創造性地把讀和述、演、問、思、寫等方式聚合交__。使整個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讀自得、以讀代答、以讀帶練的主體建構活動。因此,我設計瞭如下的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誦讀品味,瞭解我國青海湖西部有一個鳥島,初步懂得鳥是人類的朋友,從而愛鳥護鳥。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讓學生在喜愛鳥島的感情基礎上產生進一步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這一教學目標的確定,體現了在語文素質教育中,課堂教學着眼於功能性目標,即把原來着眼於雙基目標同時重視素質目標的教學,轉變為着眼於素質目標,同時儘可能實現雙基目標的教學。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閲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熟悉,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説,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學習語文情感是基礎,如何使這種情感和朗讀統一起來呢?在教學第二自然時,掛圖呈現鳥島優美神奇的畫面,教師則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使學生的想象形成一個“情緒場”。此時,教師再引讀,學生的情感則油然而生。這時的學生不僅願讀、愛讀,而且能夠從讀中感受、體悟春天鳥島美麗而神奇的景色,達到“可以意會的不言傳”的教學目標。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説,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在教學中,往往遇到的重、難點不易解決。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 的協調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我們祖國的語言,是世界上最豐富、表達最完整、最準確、最活潑的語言之一。學習語文,就是要讓學生體味祖國語言文字的精妙,獲取無窮的樂趣。

《鳥島》這篇課文,用詞精妙。如:“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鳥窩一個挨着一個。窩裏窩外,到處是玉白色的、青綠的鳥蛋。”學生通過看看想想,讀讀議議,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真正感受到了語言的鮮明性、生動性、形象性、體會到隱含在文章字裏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突出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所謂“人文性”,其思想的內涵就是強調以人為主體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質、人的利益、人的需要、人的多種創造和發展的可能性。根據這一思想,本課的設計,我以學生自由健康的發展為出發點,重視學生情感趨向、情感需要和個性的鑄造。教學課文第三小節,讓學生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內容細細地讀,同時鼓勵他們和同桌、老師一起讀,、互相交流自己的感情趨向,根據學生情感的需要,隨機教學相關句子。

教後我所想到的:

1、對重點段第三自然段的教學,在實際操作中,可引導學生在自讀的基礎上,圈圈畫畫找出重點詞,再通過交流討論,學生印象會更深。

2、重點段2、3自然段學完後,設計句式練習:

六月的鳥島成了鳥兒的世界。你看,鳥兒的姿態各不相同,有的------有的-------有的---------真逗人喜愛。設計意圖:在學生已基本能口頭完成且瞭解了每一節內容的基礎上,再動手寫一寫,既讓學生學習在語言環境中正確使用這些重點詞語,又幫助他們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瞭解,體現課堂教學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過程。

縱觀整堂課的設計,我努力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活生生的學習環境,把靜止的、封閉的、模式化的教學內容轉變為“現實的”、“開放的”、“有個性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輕鬆,真正優化了語文課堂教學。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4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還利用上了多媒體,讓學生能更深入地理解詞語,走進文本,自己體會朗讀課文,再通過自己感悟欣賞鳥島環境美,讓學生從內心深處感受到鳥類是人類的朋友,應加入到愛鳥、護鳥的行列中去。

1.層層遞進,由淺入深進行教學。

孩子們總不能一下就領略句子的意思,把句子讀優美,所以根據這些特點,我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我先讓孩子初讀,再引導之後讀,接而再進行深入引導並指導朗讀。一般在進行多次引導之後,孩子們的朗讀就比較到位了。如第二段的第一句,先請人範讀,再指導讀“一羣一羣”,再放入句子讀,再引導理解“陸續”,最後再指導讀。有層次地進行教學,孩子們就理解的比較容易,讀起來也會有感覺。

2.拓展訓練,激發孩子想象力。

文章的第三段是課文的重點段落,裏面有許多的好詞好句可以供孩子們積累和掌握,為寫話打底子。因此,我在教學中,我設計了這些想象題目:猜猜六月的鳥島鳥兒們會幹什麼?先一幅一幅圖出示,便於孩子們認真看,再放在一起,進行説話訓練。我感覺大部分孩子都會説的,而且也説得很美。第二個説話訓練是模仿“一個挨着一個”進行説話。這個是比較簡單的,孩子們都會説。

3.利用多媒體,深入理解課文。

有了多媒體,語文課就可以上得更精彩了。理解“陸續“這個詞語,我運用課件演示,感覺效果不錯。鳥島離我們很遠,我們不可能去參觀鳥島,這時給孩子們看一些圖片,就可以引領孩子們認識和走進鳥島,對文章的學習就感到不陌生了。

上面這三個地方是我這堂課自我感覺比較滿意的,當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1. 語言過於囉嗦。也許是平常上課不注意,總是擔心他們不懂,稍不留神就反反覆覆地嘮叨起來,我想在以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提醒自己學會言簡意賅,不要反覆説。

2. 學生的主體性表現的不強。課堂是孩子們的天下,老師應該起到引導作用。上完課後,我感覺當學生回答不出時,我不應該代替學生回答,這樣就等於搶了他們的權力。我應該學會去引導他們,用施老師的話説“他們不會想到哪去的!”所以,不用怕!

3. 過渡不夠自然和優美。過渡就像是一座橋,橋搭的不好,就不能順利連接兩端。我的過渡語比較單一,直來直去,缺少美感,有時是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就直接説“讀第幾段”,沒有趣味性。這個方面真得好好學習啊!

這篇文章上下來,感受最深的是:好課還得多磨!關鍵是別人的意見很重要,平常自己上課很難發現自己的缺點,在人家面前就一覽無遺了!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5

這是一篇抒情的寫景物的文章,作者通過對荷花細緻的描寫,體現了荷花的美麗。在教學中我聞荷花、看荷花、贊荷花、變荷花又回到看荷花這樣的思路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文章的脈絡有一個清晰的瞭解。

1、抓住重點詞來體味——重點詞“冒”

《荷花》這篇文章非常適合閲讀,並且學生可以利用這篇文章進行仿寫,其中有許多好詞佳句,適合學生積累,運用到作文中去。

例如描寫荷葉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單單一句話就寫出了荷葉的三個特點——多、綠、圓。描寫荷花姿態的句子更多了。如何讓學生有感情地體會,就是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體會,對其中的重點詞語進行品讀,研討。在這段話中,雖然有許多好詞佳句,但是畢竟一堂課的時間有限,我們也不能眉毛、鼻子一把抓,必須有詳有略,所以,在這段話中,我重點抓住了“冒”字,讓學生來體會這個字用得真好!一開始,我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在這段話中,那個詞語或那個字你覺得用得特別好?學生一下子找到了“冒”這個字。接着我問:怎麼樣的長出來才叫冒呢?在我的預設之中,學生應該會非常活躍,答案也會豐富多彩,例如:高興地長出來,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但是另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眼睛瞪得大大的,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學生都沒什麼反應,一看這個情形,我也傻了,我再怎麼預設,也沒想到學生會是這樣的反應。因此,我只能換一個問題:荷花冒出來是想幹什麼呢?這下,學生好像一下子找到了方向,有的説因為她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迫不及待地長出來了,有的説她想要呼吸一下外面的新鮮空氣,快速地長出來了,還有的説她想要和青蛙,小燕子來打招呼,很高興地長了出來……沒想到,問題一更改,學生的思維一下子活躍起來了,而且感受到了“冒”字用的好處!由此可見,教師的提問至關重要,好的提問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更好的體會句子中重點詞把握。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6

《電功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二節。是繼電流、電阻、電壓、電能之後學生學習的又一個電學基本概念,也是生活中用電器銘牌上一個重要的指標。本節內容,既是對電能知識的深化、具體化,讓學生了解用電器工作時消耗電能快慢與功率的關係。又為本章第三節“測量小燈泡的功率”的學習,第五節“電功率和安全用電”的學習作理論上的準備。

本節教材內容較多,涉及四個知識點:電功率的概念、千瓦時的來歷、額定功率、生活中電功率的測量原理等等,包含概念、原理多方面內容。演示實驗兩個,小資料一份,銘牌展示二例,實物展示二例,警示小貼士二塊。教材中豐富的內容既為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資源,同時頭緒多而雜又為學生學習帶來一 定的難度。但它是以後學習的關鍵章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相當重視。上課時我注意做到三點,效果不錯。

1.上課的節奏儘量加快。與速度的類比不能耽誤太長時間,讓學生提及速度的概念、公式即可類比引出電功率的概念及公式。

2.對公式、原理的理解多通過訓練解決。設置課堂的習題不要太難,重在對公式的應用,並讓學生熟悉公式的單位換算即可,更多的習題可以放在後面進行,對數值的設計也應以巧數為主,不涉及過難、過深的純數學式的計算,以節約課堂時間。

3.注意讓學生多動手,讓學生動手計算時發現一些共性的問題,統一解決,以提高課堂效率。

本節課我體會到在授人知識的時候,要注意發展了他們的能力,培養了正確的情感價值取向,我體會到作為師者的快樂,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強烈的求知慾,強烈的表達欲,説錯了也不怕,感受到物理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社會的特點,我學了物理真的有用,只要我留心生活、與人交往,我也能學好物理,學生的動手探究實驗的能力也提高了,通過分組探究活動,提高了學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每一個學生都參與了學習過程,增強了自信心。

俗話説:“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得有一桶水”。隨着開放的、民主的、科學的課程走進物理課堂,使得教學過程中出現的“變數”很多,教師必須對本節知識及相關內容有較全面、詳盡的瞭解,僅靠教參是不夠的,在上課時還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課外活動中要解決的一個問題,關於節能燈的優點,為了讓學生能更多瞭解相關知識,在課前,我通過到圖書館查資料,上網收集信息,閲讀報刊雜誌等途徑,已較全面的瞭解了節能燈的相關知識,對節能燈的各項性能指標、普及情況,它在全市乃至全省為何難以推廣等知識都做了相關了解,因此在學生提到這個問題時我也能應對自如。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7

前幾天,班中有幾個學生經常違反紀律。並且,還有幾個女生,在平時,這幾個女生學習還很好,甚至出現了在教室裏打撲克、下棋現象,在宿舍裏晚休時間説話,對此,作為班主任,我萬分惱火,狠狠的批評了她們。之後,看到她們臉上倔強的神情,我真的不理解。只好靜下心來找原因。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她們明明是犯了錯誤還感覺不到呢?以前她們可不是這樣的。我心平氣和的和她們談心,原因終於找到了,原來在她們這個年齡,逆反心理特別強,你越是不讓他們乾的事,她們越是去幹。總是有一種好奇心,好勝心。再想想在上學時期的自己,不也是這樣嗎?有時候竟然和老師對着幹!其實,她們也知道自己是不對的,可是就是管不住自己。

對此,作為班主任,如何去管理八年級的學生,確實需要我們好好的思考,僅僅用強硬的辦法去管理她們,也許收不到好的效果。那就應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適當的加以引導。讓他們為了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去奮鬥。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8

語拼音這部分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為此,教學d t n l時,我選擇了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利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圖畫,來調動學生學拼音的積極性。首先,我設計了四座卡通房子,每學完一個聲母,就把它作為門牌號貼在屋頂上,學生看了都很興奮。接着讓學生根據老師、同學的發音,找到門牌。

一年級的孩子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於是在識記聲母的字形時,我讓學生根據圖編順口溜來記憶。如讓學生看圖説,像個大鼓ddd,;魚兒上跳ttt。我又讓學生觀察字形編,如左下半圓ddd;傘柄朝上ttt;一個門洞nnn;一根筷子lll等等。這樣加深了他們對拼音音形的記憶,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9

《香菱學詩》選自我國古典小説的巔峯之作《紅樓夢》,帶領學生賞析小説,重温經典,我們體會到了曹雪芹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品味了香菱這一苦志吟詩、精華靈秀的女子形象,更深入的瞭解了林黛玉這一人物。掩卷沉思,這篇課文給我的最大、最深刻的啟示的,是林黛玉的教學藝術。不可否認,這篇文章徹底顛覆了早已我們習慣了的多愁善感、孤傲尖刻的林妹妹形象,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位循循善誘、好為人師、樂為人師、學識淵博的師者形象。林黛玉高超的教學藝術,使我獲得了以下啟示:

啟示一、 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

林黛玉教香菱寫詩,在講規律、明要旨後,向香菱推薦了王維、杜甫、李白的詩,要香菱以“這三個人作底子”,“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整個學詩的過程,黛玉充分相信香菱、尊重香菱,給足了香菱讀詩的時間,充分體現了香菱這一學習主體的主動性、自主性。即使是要求香菱根據“十四寒的韻”寫一首有關“月”的詩,也是“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不作具體的限制,給了香菱很大的表現空間。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整個過程中,至始至終堅持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觀點,學習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不能包辦代替。因此,在教的過程中,黛玉沒有“賣弄”自己的學識,沒有一講到底,沒有強行要香菱學這樣,記那樣,只是引導她該讀什麼樣的書,遇到困難怎麼解決。黛玉沒有以老師自居,她在香菱學詩的過程中充當的是引導者、點撥者的角色。

黛玉在引導香菱體驗感悟時, 做到了尊重體驗的主體,即學習的主人。《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再是教學過程中被動、消極的吸納者,學生的能動性使他們能夠在更廣闊的空間自由翱翔。黛玉讓香菱暢所欲言,談自己對詩的“領略”,讓香菱成為體驗的主人。

啟示二:注重積累,循序漸進,激活創新思維

1、誦讀積累,夯實基礎

黛玉聽香菱説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便知香菱還不知詩,於是給香菱開列書目,將王維、杜甫、李白的詩列在首位,接着要求香菱看陶、應、謝、阮、庾、鮑的詩。這説明黛玉深知“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謅”的道理,因此讓香菱通過誦讀積累為寫詩打下堅實基礎。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魯迅先生也曾説:“文章應該怎樣做,我説不出來,因為自己的作文是由於多看和多練,此外並無心得或方法的。” 新課標實驗教材注重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入選課文具有典範性和較大的思維拓展空間。語文教師首先應充分利用好教材範例。其次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古今中外的優秀詩文。

2、循序漸進,精講、精練,遵循教學規律

從黛玉讓香菱依次讀王、杜、李的詩可見其循循善誘:王維五律最能顯示他“詩中有畫”的風格,初學者讀易進入詩境;杜甫七律最能顯示他“沉鬱頓挫”的風格,能使學詩者感受到詩歌的深刻意藴;李白七絕最能顯示他“飄逸奔放”的風格,能使學詩者領略到詩歌的豐富想像,比較難學,因而放在最後。在黛玉及他人指點下,香菱循序漸進,通過苦學,終於有所創造。林黛玉的教學藝術表現為:

1.精選範文

中華民族的詩歌文化源遠流長,更是博大精深,任何人一輩子也讀不完,林黛玉深知教學內容必須精選。於是她首先向香菱推薦三大家的作品,前面已介紹過。細細品味,令人驚奇不已,其一,高標準。詩必盛唐,唐朝的文學巨匠使詩歌創作達到頂峯。然成就最高的就是這三大家。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黛玉認為:學詩就要學第一流的。其二,代表性。王維的五言律具有情景交融之美;杜甫的七言律具有真情實感之美;李白的七言絕句具有創造想像之美。其三,廣泛性。林黛玉除了要求香菱熟讀三大家的詩,融會貫通之後,再讀南北朝等代表人的代表作,集百家之長,果真如此何愁不成詩翁?可見精選教學內容,講授提綱挈領,必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2. 少講精講

教學不可不講,但要精講。當林黛玉樂意擔當香菱的老師後便講:“什麼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若是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當香菱聽到林黛玉的講解對以前所見過的詩有所感悟時,林黛玉又進一步講道:“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林黛玉言簡意駭的講解,揭開了詩詞的神祕面紗,切中了學詩要領,使人茅塞頓開。一句“不以詞害意”,更有畫龍點睛之妙。 可見林黛玉的知識是何等的淵博。黛玉的講授有如下特點:其一,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其二,高屋建瓴,指點迷津;其三,親切自然,出神入畫。黛玉在教香菱學詩的過程中,精闢而高明的講解,值得我學習借鑑。我也應像黛玉那樣,教給學生智慧,傳給學生靈氣。而不是從上課講到下課, 事無鉅細,面面俱到。

3.精練提高

學習離不開練習,當香菱學詩學得出神入化之時,正如賈寶玉所説:“你已得了,不用再講,若再講,倒學離了。你就作起來,必是好的。”香菱也迫不及待地央林黛玉探春二人:“出個題目,讓我謅去,謅了來,替我改正。”黛玉道:“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謅一首,竟未謅成,你竟作一首來。十四寒的韻,由你愛用那幾個字去”。由此可以看出,林黛玉佈置練習匠心獨具:其一,時機成熟,學生想練,教師因勢利道,有順水推舟之妙。其二,選材得當,明月尚鑑,師生同步思維,更兼選取十四寒的韻,難易合適,初學者容易把握。其三,充分自由,不加限制,讓學生展開理想的翅膀。 可見,在教學中,只有“精練”,才能達到目標;只有“精練”,才能真正“減負”;只有“精練”才能體現教學價值。

人們常説: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林黛玉精妙絕倫的教學藝術,為人們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姿的教學自由的畫卷, 在以後的教學實踐中,我願用我的聰明才智和畢生精力,在教學自由的王國裏展翅翱翔,抒寫出人生最華麗的教學新篇章。

教學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弱不禁風的黛玉如此善教, 把自己的靈氣傳給香菱,使香菱學有所成。今天,我何不把黛玉作為我的老師呢?學她的教育策略,教學藝術,尊重學生、相信學生,精講精練,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體驗感悟,讓語文課充滿詩性、靈性,讓學生樂於語文學習,且樂此不疲。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0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1

今天上了《心聲》一文,一些學生對文中的人物程老師頗有微詞,認為她弄虛作假,不能體察學生的心情,一廂情願的安排她心目中的好學生在公開課上朗讀課文,結果險些把事情搞砸了,要不是李京京及時“ 救駕”,她還不知要怎麼下台階呢。我覺得他們説得的確有理。

程老師的做法確不可取。正常課也好,公開課也罷,還是原汁原味的好。為啥要作假呢?雖然她的用心是好的——為了學校的榮譽,但她卻忽略了學生的感受,也在無意中給學生造成不好的影響!程老師的做法我們當引以為戒,不可效仿!老師要在學生心目中樹立起高大的形象,就要親近學生,想他們所想,急他們所急,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尤其是對學困生更要倍加關懷愛護,不嫌棄他們,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信任和愛戴。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2

這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閲讀教學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一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自主讀文、讀文體驗、拓展實踐等過程,感悟文本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思想美、意境美;從而實現學生心靈與文本之間真誠的對話。

三年級學生有一定的自主識字能力,所以部分簡單的生字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學完成。對於讀音較難、字形複雜的生字教師可以單獨加以指導,但這並不是教拼音或字形結構,而是對其鞏固複習。這雖不是課文教學的主要部分,卻是教學的重要部分。本堂課中的生字在字形上重點指導了“翱、翔、翼”。

語文教學,永遠離不開聽説讀寫,永遠是在想一想、讀一讀,讀一讀、想一想,想一想、寫一寫這樣的過程中螺旋上升的。整堂課中,讀、想、寫並不是人為割裂的,讀為想打下了基礎,而想象説話又能促進更好地讀,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課文人文內涵的理解將一步一步加深。在課文結尾處,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描寫,請仔細觀察一個同學,向大家作介紹,並猜猜他是誰,在充分朗讀、理解的基礎上,學生最後才能有自己多元的感悟。學生的語言選擇是開放的,這就要求教師有很強的調控能力,幫助學生用規範的語言表達,並及時記錄好的詞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素材。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3

在把握小説情節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性語句把握文章結構,關鍵性語句一般表現為首尾句、中心句以及表示時間、地點轉換的句子等,這篇小説其實就是四個情節、四個場景,按時間順序聯繫在一起,逐層推進,波瀾紛呈。

教學目標是明確的,教學思路也是清晰的。但是預設和實踐有時相疏,甚至相詭。這節課暴露出一些不足。

最大的問題是課堂氛圍較沉悶,舉手回答問題的只有那麼兩三位同學,我覺得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又有意點了沒有舉手的一位同學,那位同學沒進入狀態,卻“鬼機靈”的説“我的答案和前面的那位同學一樣的”,我也不便點破。自由發言時,大部分學生也不是那麼積極參與。有老師説“虧得你心態自然,有條不紊,不斷地啟發誘導”我對他説“你可知道我當時心裏磨得多苦,差點求他們了!”。評課的時候,有老師安慰我“到了九年級,學生都那樣,比不得國小和七年級學生”。其實,我知道這個因素微不足道,也不是這節課上我不會激發學生。而是在前面的教學中,認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習慣,索性以灌輸為主,在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方面做得不夠。越是學生欠缺的好習慣、好方法,我們越應該有針對性的培養。缺乏長遠的培養目標及培養計劃,最終是苦了教師自己,阻滯了學生髮展。當全體學生能夠全身心地參與學習活動,進行深度思考,才會達到“教得輕鬆,學的輕鬆”的效果,客觀的説,現在一部分學校、一部分教師無法擯棄“時間加汗水”以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生負擔為代價的這種模式。在這方面,我是一個徘徊者。

其次,還未能將多媒體完全有效的使用。這主要表現在自己製作的課件達不到既定的效果。很多時候,都是下載別人的,或者下載後略作改動。但是,別人的不一定就適合自己的教學。有時候為了用上多媒體,讓別人的課件“牽着鼻子走”,受到了侷限和約束,反而削弱了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作用。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4

這節課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在使學生獲得審美體驗的同時,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以提高他們音樂鑑賞能力和創造力。每一個環節都緊緊圍繞主題,循序漸進地展開,注重環節之間的銜接自然流暢,主題鮮明。針對學校現有的條件,充分利用帶圖畫的大歌單,為教學增添了美感。整個教學過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使學生有感情地表演了《打花巴掌》,達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我認識到作為教師,除了要具備較高的音樂素養、專業能力外,還要具備其他一些綜合能力。如怎樣很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得教學環境更加和諧融洽,這對能否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是至關重要的。除此之外,教師還應具備很強的應變能力,時刻貫徹“以學生為本”的原則,以事先設計的教學構思為基礎,但不受其侷限,選擇最適合學生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只要真正從學生出發,為學生量身定做的一節課,就是真正成功的一節課。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5

本課的課題就抓住了人心,是一篇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過程。茫茫大千世界,誰都在追求幸福,只是人們對幸福的觀念不一樣,有的人是為自己追求幸福,有的人是為大多數人追求幸福,因此,本人是引導學生認識人生,追求人生,這是一篇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目。

雖然本課是閲讀課文,但本人在教學中卻經過了“講、竄、套”,就是抓住文題“幸福是什麼”讓學生無盡地講自己所理解的幸福,然後結合文中人物故事,把幸福的含義用事例串起來,使實際生活與文本意藴,縱橫交錯。“套”就是將影形的生活與無形的生活排列一起。如:父母為了全家人的幸福,而且不息離開親人遠行千里,幹苦力,本人將這歸為影形的生活,它是一個認識幸福的過程 。同時,這樣的幸福得來要讓學生感受到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自然引導學生感悟什麼是真正的幸福。這裏本人降低了要求,只要孩子們認為的幸福觀點,我都給予鼓勵支持,肯定。比如:孩子們各抒己見“星期天是幸福的,過節時桌上有爸爸媽媽是幸福的,中秋佳節一家人一起吃月餅是幸福的,拉着媽媽的手照張相是幸福的……”

根據學生對幸福的感悟,本人在教學中就已經成功了。於是,我把教學重點落實到“認識幸福的含義與意義”上,再抓住文中重點段的朗讀來感受勞動創造幸福的真理。因此,本人直接導入學生所認識到的幸福之上。“你認為自己的幸福是什麼?然後根據學生所認識的幸福,引導學生將自己認識的幸福進行闡述,並舉出實際例子,要求理清例子的起因,經過、結果,緊接着套入文本中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並抓住重點段來理解全文即分析課文,感悟幸福的含義。因此,教學中,引導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悟。就這樣下來,我引導學生將自己“所聞、所疑、所悟”等過程 ,用列提綱的形式表達出來。

比如:有一孩子列了這麼幾個提綱“1、你知道什麼是幸福嗎?2、有錢就幸福嗎?3、我認為幸福是這樣的?4、原來幸福是這樣的?”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根據自己所擬的提綱,盡情闡述,分析、舉例説明、悟出幸福的含義,這個環節學生表現非常棒,學生很快進入寫作狀態,我也悄悄退出,學生足足寫了50分鐘左右,班上三分之二的學生是500字以上的習作練習,有六七個孩子寫了近700字的作文,習作內容還真具有夾敍夾議的味道,能引用名言,偉人的故事,還有孩子引用了所學的課文《巨人的花園》,將文中巨人認識到了自己的缺點,通過孩子們的幫助,又享受到了春天的快樂,這是幸福的。本人認為作為四年級學生,能通過文中作者的文筆啟示寫出自己的手筆是很不錯的。在此基礎上,我也滲透了文中的語文知識點。

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三個孩子在智慧女兒的引導下,經過十年的親身經歷,終於明白了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做出對人們有舉益的事,才是真正的幸福。由此,更進一步地引導學生感悟幸福的真諦。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那麼,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幸福呢?掩卷沉思,智慧的女兒一語道出了幸福的真諦:只有靠自己的勞動 ,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便能收穫幸福。讓學生真正地領悟到:原來 幸福就是這麼簡單!讓我們牢記,能使大多數幸福的人,認識到自己本身也是幸福的,做一個真正幸福的人。

從閲讀中感悟寫法 。故事情節的奇異是本文的一大特點 。“奇異的故事”往往是童話故事的亮點。文中“智慧的女兒”突然而來,飄然而去。她肯定、讚揚三個牧童疏通泉眼的勞動,還引導他們通過自己的實踐弄明白什麼是幸福。智慧的女兒在文中起到了“靈魂”的作用。正是這一人物形象,使整個故事讀起來既神祕,又有趣,增強了文章的可讀性。我們在平時讀童話的時候,這樣的故事也很常見。例如《漁夫和金魚》中“金魚能一次又一次地滿足漁夫的要求”這一情節的安排,使讀者們的閲讀興趣大大增加。又如《白雪公主》中王后的那面魔鏡,孩子們也是十分感興趣的。由此可見,我們在寫童話的時候,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越離奇,越神祕,就越引人入勝,這樣,自己手中的童話就成功了。

當然,引導學生讀書,寫作更是本人在語文教學中的重點支撐點。比如:“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這句話也無形地滲透了德育審美教育,句中的“義務”是什麼含義?無疑“義務”是應盡的責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應盡的責任。“很好地儘自己的義務”是指把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做好。這話告訴孩子們:要想獲得幸福,就要通過辛勤地勞動,給別人帶來方便和好處,讓別人感到幸福,自己也就幸福了。

總之,教學本課後,我深深地認識到:我們不但要教給孩子們知識,還要教給孩子們做人的道理,讓自己能更好的成長,讓自己的人生更為燦爛,更有意義!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6

《黃鶴樓送別》是蘇教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下冊的一篇文包詩,課文根據《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還原了1200多年前李白與孟浩然在黃鶴樓邊深情話別的場景,讓學生能在具體場景中感受李、孟二人依依惜別的深情。這一課,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

一、理解“一串詞”

《黃鶴樓送別》的“文”雖是白話文,卻有幾分古典韻致。文中不少詞語組成詞串讀一讀、品一品,都頗有味道。“暮春三月、煙霧迷濛、繁花似錦”既交待了送別的時間,又渲染出煙花三月的盎然春意;“依依惜別、楊柳依依、沙鷗點點”營造出臨別時依依不捨的氛圍;“永世不絕、譽滿天下、膾炙人口”則表達出李白對孟浩然的一片敬仰之情以及李、孟之間深厚的友誼。這三組詞語,請學生先認一認,説説它們的意思,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既為朗讀課文掃清障礙,又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詩歌情感奠定基礎。

二、瞭解“ 一件事”

五年級的學生讀《黃鶴樓送別》一文,已經能夠初步理解,所以理解課文內容並不是本課的學習重點。文包詩類課文,除理解課文內容以外,還需要詩文對照,嘗試以文解詩。因此,“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可作為本課教學重點。讀完課文後,可請學生試着説一説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要求在概括課文的過程中,將文與詩對照起來。“暮春三月,長江邊煙霧迷濛,繁花似錦,年輕的李白正在黃鶴樓上為大詩人孟浩然餞行”“(孟浩然)就要順江東下,前往揚州……”對應“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對應“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理解古詩,如果把詩句拆開來,逐一註解,固然可以準確理解詞義,但同時也就消解了詩歌的韻味。教學文包詩類課文,通過閲讀易懂的現代文,將文中相關語句梳理出來,與古詩對照,可不着痕跡地完成理解詩意的教學任務。

三、品味“一段情”

從文中讀出“一件事”,是閲讀《黃鶴樓送別》的第一個層次。由字裏行間品出依依惜別的深情,是理解這篇課文的關鍵。細讀一番,課文按照送別的過程,寫了“看景藏情”“舉杯話情”“吟詩寄情”三個部分。

“李白和孟浩然一會兒仰望藍天白雲,一會兒遠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觸動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別之情。”這句描寫頗有畫面感,將兩位詩人正在觀賞江景的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然而,不難發現,其間“看景”是表象,“藏情”才是根本,“一會兒……一會兒……”便透露出李白與孟浩然心有所掛、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

如果説,上一段“看景”的動作描寫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李白與孟浩然“話別”的語言描寫則是送別的高潮部分。在李、孟二人的對話中,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兩人之間的深厚情誼。“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詩篇譽滿天下。”這裏,李白稱孟浩然為“孟夫子”,第2自然段中先後出現了六個“您”字。可見,李白對孟浩然深懷敬仰之情。“自從我結識了您,就一直把您當作我的兄長 和老師。”這句話又表現出他們之間的師生之情、兄弟之情,由這句話,我們甚至可以想到在兩人相處的過程中,年長12歲的孟浩然無論是在詩歌創作,還是在生活上,都對年輕的李白格外關照。“今天您就要順江而下,前往揚州,不知我們何日才能再見面,就請您滿飲此杯吧!”還沒分別,李白就已經在期盼着再次見面,這份牽掛,這份思念之情溢於言表。作為兄長,孟浩然借用王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詩句勸慰友人,並進一步表達:“雖然我們暫時分別了,我們的友誼卻像這長江的波濤永世不絕。”品讀“舉杯話別”這段文字,從兩位詩人的對話中,我們感受到他們之間的濃濃情誼。而正因為友誼深厚,離別時才如此依依不捨。

“白帆隨着江風漸漸遠去,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李白依然佇立在江邊,凝視着遠方,只見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地流向天邊……”李白在長江邊一站,站出了一幅動人的畫,站成了一尊感人的像。“佇立”意指長時間地站立。由此,我們腦海中便會浮現出一幅畫面——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站在岸邊;解開纜繩,船緩緩離開岸邊,李白站在岸邊;船漸漸駛向江心,李白站在岸邊;船在水天交接處變成一個黑點,李白站在岸邊;船消失在天邊,李白站在岸邊……當我們將這組鏡頭在腦海中呈現出來時,我們既能理解什麼是“佇立”,更能感受什麼是依依惜別。再聯想起長江上的白帆片片、旅人往來,在李白眼裏卻是“孤帆”,這一深情“凝視”,正是依依惜別之情的流露。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中藴含的依依惜別之情比較含蓄,而《黃鶴樓送別》一文將其渲染得淋漓盡致。所以,學習文包詩類課文,把“文”用好了,可以為理解“詩”提供很好的鋪墊。

四、欣賞“一組詩”

通過詩文對照、以文解詩,對於解讀這篇文本,應該可以畫上句號了。但語文教學,貴在“用教材教”,貴在“以課文為例子”,能讓學生通過閲讀一篇而帶動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一首送別詩,是我國古代眾多送別詩中的優秀代表。以此詩為引子,我們自然會想起《別董大》,想起《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請學生再讀一讀這些詩,結合相關資料介紹,我們也可以嘗試再現高適與董大、王維與元二分別的場景,甚至還能細細體會同是送別詩,但因為前往的地點不同、離別的環境不同、分別的境況不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哀而不傷,《別董大》強作勉勵,《送元二使安西》充滿感傷。這些差異,可以在閲讀中通過對比,逐一品味。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7

儘管許多學生對字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字母學習,中間難免存在着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例如學生對“Gg、Jj、Hh、Ll、Qq、Rr、Uu、Ii”這幾個字母存在着一定的錯誤發音,我就在教學中加強這幾個字母的訓練。“Gg”和“Jj”強調[dэ]的發音。“Hh”注意[ei]的發音。“Ll”要講清結尾兩種發音的不同用法。“Qq”和“Rr”要讓學生能辨清與語文課中音序表發音的區別。“Uu”和“Ii”要讓學生把音發到位。

把字母按讀音進行分類是字母讀音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學生覺得有一定難度的一項內容。如何使學生能較為輕鬆地得到較好的掌握?通過比較實踐,我採用遊戲的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掌握。可以採用“摘蘋果”、“找朋友”、“釣魚”等各種形式各異的遊戲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動手、動腦、動腳。也可以同時進行小組競賽,既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又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8

《金色的腳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

鳥島的教學教師反思 篇19

《師恩難忘》是根據我國當代著名鄉土文學作家劉紹棠先生的作品《老師領進門》改寫的。內容淺顯易懂,語句平白。在劉先生的悠悠回憶中,愛講故事、善講故事的田老師的形象便悄然立在我們面前。課文通過對田老師“故事法”教學的回憶,抒發了對老師的尊敬與感激之情。怎麼才能把作者對老師的“感念”之情也播撒給我的孩子們呢?我做了這樣幾點。

一、緊扣課題、引發問題。

教學一開始,我就緊扣“師恩”,讓學生來回憶教過他們的老師,談談其中一位老師對自己的恩情。引入課題後,就讓學生針對課題提問。學生一下子疑問迭起:誰對誰師恩難忘?為什麼難忘?難忘什麼?老師的恩情是什麼?……從問題上分析,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還渴望明白更深一層次的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這正是作為一個高年級學生所應具備的問題意識。課中,我又引導提問:田老師的課講得怎麼樣?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田老師的課對我有什麼影響?哪些語句反映了“我”難忘田老師的教誨之恩?也表達了“我”對恩師的感激之情?我認為,這樣的交流,不僅能激活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感受到作家筆下流淌的温馨情感,所表達的不是一種普通的感情,而是一種深深的感恩情懷。

二、把握整體,抓住重點。

在三讀課文後,學生已經知道了文章的脈絡,這是我抓住時機,及時引導學生梳理課文內容,反覆朗讀4—7自然段,讓學生真正明白作者的那份情意來自何處。學生在充分朗讀田老師用詩歌改編的故事之後,要求學生娓娓動聽地把故事講給大家聽。其他學生邊聽邊想,看看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然後進行交流。這樣,學生不但瞭解了這首詩的每句話的意思,更能體會到田老師把詩句變成故事,來解釋詩意給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也在誦讀中、評議中、交流中自然理解了“娓娓道來”、 “身臨其境”這兩個詞語,內化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合理想象、感念師恩。

作者對老師的這份感念來自於田老師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來自於幾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的深深的愛。因此我在學生講故事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想象田老師是怎麼備課的?學生讀文後知道了當時的教學環境:田老師是複式班教學,一到四年級都是他一個人教。每一個年級他都這樣用心教導。而且一教就教了40年。讓學生算一算,一個年級假如有40名學生,四個年級多少學生?40年又是多少學生?學生對田老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是再回到老師的話——“無心插柳柳成蔭”上,學生自然明白田老師是對每一個學生都在插柳,這更了不起。那麼,作者所感念的,不僅僅是老師對“我”的培養,還有老師對每個孩子的培養。在結合人的壽命,就不難理解40年對一個人是多麼的寶貴啊!而田老師為他的學生們,不圖回報的付出了四十年,太不易了!至此,學生也就不難理解“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9qqe9.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