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

《紀昌學射》是一篇寓言故事,內容短小精悍,是第八組課文的第一篇,按照本單元要求:能簡單複述課文主要內容,我決定以本課為例,重點訓練學生的概括主要內容能力。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在自由讀課文之前我就提出要求邊讀邊思考這則寓言主要講了什麼內容。我知道班上概括主要內容所存在的一些問題,很多同學都是基本上把課文讀一遍,沒有詳略沒有概括,這是很讓我頭疼的問題,於是,我在課件上打出課文的提綱,引導學生按照順序將內容説完整。紀昌向射箭高手飛衞學習射箭,飛衞讓他先……後……最後……終於成了……有了這個提綱,學生在概括的時候有了一定的方向性,我讓學生自由説一説,再指名説,同桌互説,用多種方式讓孩子説,並一再強調這是按故事的原因、經過、結果概括的主要內容,大家一定要記住並好好地使用這種方法。訓練之後,大部分學生能夠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對於中段的孩子來説,概括文章大意還存在一些困難,但如果沒有經過訓練,等到五六年級就會遇到更到的困難,所以,對學生概括能力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2

“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都是古人做的蠢事,但這樣的事今天仍然存在,違反規律,急於求成,這在我們的家庭教育中不是普遍存在着嗎?不努力做事,心存僥倖,這樣的人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普遍存在着嗎?因此,本文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我們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妨結合現實生活進行感悟。

(一)識字寫字

1.識字指導。學習本課生字,要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主動獨立識字。如:(1)帶詞識字。在默讀時畫出生字和生字所帶的詞語,反覆讀幾遍,然後可多組幾個新的詞語鞏固對字音與字義的認識。要提醒學生注意,本課要認的生字中,“喘、守、撞、樁、鋤”都是翹舌音,“竄、此”是平舌音。(2)動作模擬識字。如“喘”,作“喘氣”狀。(3)結合生活經驗識字。如,“撞”,下課了猛跑就容易“撞傷”人。(4)熟字加偏旁識字。如,“樁、竄、鋤”。但要注意“竄(cuàn)跟“竄(chuàn)”、“鋤(ch)”跟“助(zh)”讀音的區別。

學生自學後可讓他們互相交流好的識字方法。教師表揚個性有創意的識字方法。

2.寫字指導。(1)寫正確。“丟”字是上下結構的字,中間的豎不能與下邊的撇摺合寫成一筆,“焦”上的“隹”字是四橫,不能少寫一橫。“算”字中間是“目”,不是“日”,可以這樣提醒學生:計算要用眼睛。“費”字上面的“弗”要先寫“弓”字,再寫撇、豎。“望”字上面的“亡”字的變形寫法,豎折改為豎提,右邊沒有點。 (2)寫美觀。“守”字的寶蓋應大一點,下面“寸”字的橫不宜超出寶蓋的兩邊。而“丟、算”二字下面的橫卻要寫長,以突出主筆。“費”字上邊的“弗”字上邊的“弗”應儘量寫扁,給下邊的“貝”字留下空當。

(二)朗讀感悟。

1.要繼續練習默讀課文,在默讀中感知課文內容,並感悟一些詞句的意思。兩則寓言的教學都可以讓學生默讀,然後引導學生按順序説説課文的大意,以檢查默讀的效果。

2.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詞句和寓意。

(1)學習《揠苗助長》。第一自然段要把那個人巴望禾苗長高的焦急心情讀出來。在讀中可以通過換詞比較法感悟“巴望”一詞,表現那個人非常盼望,非常急切的心情。對“焦急、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等詞語,可聯繫“巴望”一詞,在一邊讀一邊做動作中感悟。第二自然段裏的“終於”一詞,説明那個人想辦法想了很長時間。“一棵一棵往高裏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筋疲力盡。”説明那個人拔苗花了不少時間,人累得一點力氣也沒有了。朗讀這一段時要重點讀出“終於”與“筋疲力盡”的感覺。讀第三自然段時,要把那個人又累又高興的樣子讀出來。讀第四自然段,要讀出結果的意外,也可適當帶有嘲諷的語氣。

之後,教師要啟發學生思考討論:那個人為什麼費了那麼多力氣,但結果禾苗全都枯死了呢?教師可在歸納學生認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悟出寓意。

(2)學習《守株待兔》。讀第一自然段,感知兔子撞死在樹樁上是一件極偶然的事情。要重點理解“竄”的意思。可通過“忽然”一詞表現出事情的意外。有條件的可通過演示兔子“竄”出來的動畫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讀第二自然段可帶點嘲笑的口吻。對課後“泡泡”裏的問題:“我想對種田的人説……”可用角色表演法落實。讓學生在表演中勸説種田人,在表演中自悟寓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積累運用

1.在感悟的基礎上,積累寓言、揠苗助長、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截、白費、守株待兔、樂滋滋、鋤頭、撞死、樹樁、從此等詞語。

2.課後“讀讀想想”的練習,是讓學生感悟句子表達的具體性與準確性。

三個句子去掉帶點的詞語後,意思和原來的句子不大一樣了。第一個句子去掉“好像”一詞後,就是肯定禾苗沒有長高的意思了,而原句表達的意思是説禾苗實際是在長的,只是由於長得慢,那個感覺不到禾苗在長。第二個句子去掉“焦急地”以後,那個人在田邊怎樣地轉來轉去就不具體了,就不能表達出他非常急切的心情。第三個句子裏的“整天”是説種田人一天到晚地等着,可見他十分愚蠢。去掉這個詞後,種田人什麼時間坐在樹樁旁等着就不清楚了。

3.讓學生説説在學習上和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類似“揠苗助長、守株待兔”這樣的事。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3

1、目標明確,方法落實:

瞭解故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老師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學習的過程中紮實進行,落實有效。從題目激趣導入,探究“寓言”的意思,以關鍵問題為切入點,引導理解故事內容,感悟寓言的道理,並創設平台,多次引導學生把讀懂故事內容與感悟故事藴涵的道理交織深化,使目標的落實紮實到位。

2、循環反覆,螺旋深化:

簡單的環節,訓練卻絕不簡單,訓練在反覆中提高。

第一,教學中多次結合具體的語境進行生字詞的學習:在課文中整體認讀、在具體的語句中讀準確、在探究中理解生字詞的意思。反覆的認知重現,對孩子學習掌握生字是積極的,

第二,讀故事,悟出道理,卻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多次的相互碰撞:讀故事,體會人物的心理;懂道理,找語句體會;創設口語交際訓練平台,把故事與道理相融合,每一次的碰撞都是一次深化提升,

3、結合教材特點,選擇學法,但切入點的問題缺少討論的價值:

這節課環節清楚緊湊,老師以“問題:養羊人兩次丟羊的原因分別是什麼?先自己在文中找,再在小組裏交流。還有就是老師對養羊人有一種評價,不知對不對,待你們解決完第一個問題後告訴你們,幫我分析一下。”為切入點,引導孩子讀故事,在生生的合作學習和師生的交流探究中,巧妙的使孩子讀懂了故事,體會了寓意。這種探究合作學習在此運用得如此自然與高效。體現了三維目標的“過程與方法”,但是我覺得作為切入點的問題過於簡單,因此關於這個問題的小組討論的意義不大。

4、教學無小事,更應關注細節:

課後,學生向我指出課堂上我出現的問題,例如:甲同學在讀“則”時,發音不準,我沒有及時糾正;乙同學在對養羊人評價時,説了一個同學們不理解的成語,教師忽視了這一環節,含糊而過,給同學帶來了學習上的陰影。這些只是學生給我提出的,可能還有一些細節出現了紕漏,作為“當局者”的我也沒有意識到,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悉心聆聽、快速分析、及時指出。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4

《紀昌學射》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這則寓言講的是紀昌學習射箭,飛衞告訴他先要下功夫練眼力,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個目標,不能眨一眨”;二是“練得能夠把極小的東西,看成一件很大的東西”。紀昌一一照做。等練好了眼力,飛衞才開始教他開弓放箭。後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動的事闡明瞭無論學什麼技藝,都要從學習這門技藝的基本功入手。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還可以體會到學習者的恆心和毅力對學習結果的重要作用。

“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在教學時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從問題入手,對學習這篇課文達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也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扁鵲治病》是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八單元第一篇課文29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二則。這則寓言告訴我們“要防微杜漸、聽取別人正確意見”這樣一個道理。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雖然在備課時,我做了充分的準備,整節課也達成預期的效果,但在教學過程中,仍存在着不足之,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5

在設計這篇課文時,我從兩方面來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一是從課文的內容入手,二是從感悟紀昌的品質入手。定好了思路,又覺得如果這樣把課上完,完成教學任務,就顯得課上得太平淡了。那麼如何上出自己的亮點,上得特別一些,也就是如何讓自己的教學課堂更能體現新課程理念。所以我設計本課的兩大亮點。

第一亮點,常言到“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好的問題能一石激起千層浪,能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能激發學生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興趣。我們都知道課題是課文的眼睛,所以我抓住課題,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課上學生也能夠抓住文眼提出了好幾個問題,如:紀昌向誰學習射箭?學得怎麼樣?紀昌是怎樣學習射箭的?等等,達到預期的效果。

第二亮點,學生是學習技能的人和學習生活本領的人,而方法是打開認識窗户的鑰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上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要教學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掌握了學習方法,對學生今後的學習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在引導學生概括課文內容時,當學生基本上能把課文的內容説出來,我再補充,並教給學生概括課文內容的方法。那就是在讀書中要於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語,這樣就能夠很好的概括出課文的主要內容了。這一亮點課上也得到很好的體現。

教學是一門藝術,更是一門遺憾藝術。整節課雖然達成預期的效果,但是還存在一些遺憾。如給學生讀的時間不是很多;教學語言不夠充滿激情,不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學生評價的語言,雖然用了但是顯得蒼白無力。

今後,在教學中一定加強自己在教學語言這方面的訓練。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6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7

粗略讀了一點《新基礎英語教學》,記得裏面説到教材的多元文化價值。5A Unit4 Halloween主要是介紹萬聖節,一個西方節日。對於學生來説並不是很瞭解,甚至有些同學還不知道有這樣的一個節。因此,有必要讓學生由此瞭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採用了設置懸念和猜想的方法激發學生主動去了解萬聖節以及主動學習關於萬聖節的英語知識的積極性,讓學生獲得新奇的體驗。從中國的節日:國慶節,中秋節(最近剛過,都在十月份)説到十月的另一個節日,一個西方節日:Halloween。

2.説説西方人在萬聖節幹什麼。What do people often do at Halloween?讓學生了解這個節日,並學習相關詞組make pumpkin lanterns, wear masks and costums, have a party等,以及句型What masks do you like?

3.萬聖節快到了,我們也舉行一個聚會好嗎? Halloween is coming.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Halloween party?我 們需要準備些什麼?What do we need?讓學生從感官上的體驗上升到實際行動的體驗,讓學生認知活動更加深刻,使枯燥的語言生動起來。

4.我們去商店買東西。把所學的詞句運用到對話中去。

國小生學習英語時,缺少像學習母語時真實的語言環境。要想掌握和運用好英語,有必要創設良好的語言情境來幫助國小生感知、體驗、理解、掌握以至於運用英語。通過創設客觀真實的情景,介紹新語言,涉及語音、意義及書寫,它為交際活動的開展打下紮實的基礎。

5. 從萬聖節延伸到西方其他節日:聖誕節,感恩節。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存在問題:

教的太快。我以為這個單詞並不難讀,其實複數的發音很難把握。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表達能力。

k and treek的遊戲是 萬聖節的主要內容之一,應該用圖片甚至錄象來展示,更形象直觀。

3.買東西的情景創設的還不夠真實,準備不夠充分。

4.從字詞句到對話的訓練中學生聽説, 讀的能力得到鍛鍊。

但沒有形成語篇,讓學生説説寫寫,落實到筆頭,有點遺憾。 

5.由於自身英語水平的限制,本來應該自然流暢的教學環節可能有些脱節,過渡不夠自然,指令不夠清晰,評價語言單一,影響教學的節奏和效果。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8

《狼和鹿》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課文講的是一百多年前,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森林裏的鹿羣,大量捕殺狼及鹿的其他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它告訴人們:事物之間存在着密切的聯繫,破壞生態平衡將會給環境帶來難以想象的災難。課文的主要角色是學生熟悉的兩種動物(狼和鹿),課文內容短小精悍,很容易讀懂。生字詞也不難,容易掌握。學生通過預習課文,大概知道這是生物鏈的故事,但是,讓學生去説清生物之間的關係卻很難。因此,教學設計時,我和白老師緊扣兩組對比,以此為突破,巧設銜接,引導學生自主探究這些對比的內在原由及聯繫,從而充分領悟文章難點: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禍首”的原因,進而明白文章所藴涵的道理。並引導學生通過充分讀文後再來説清狼、鹿、森林和人之間的關係。課文內容本身就有很強的情趣性、情境性,能引發思考,所以學生在學習中有濃厚的興趣。

1、精讀比較,引發思考森林前後變化的原因

我按“由圖及文,引發思考”的設想,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請同學們看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圖片,用自己的話介紹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景象。再讓學生帶着興趣讀課文,找出描寫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句子賞讀。然後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認識二十多年後的凱巴伯森林。由圖及文,圖文對照,伴樂朗讀。在對比中引發學生思考:為什麼二十年間森林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以此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及追查原由的熱情。再帶着問題讀課文。

(課文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段的距離,如果單是老師的講解,學生較難理解凱巴伯森林的前後截然不同的景象。通過媒體課件展示: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一片葱綠,生機勃勃。而二十多年後整個森林像着了火一樣,綠色在消退,枯黃在蔓延。真實的畫面再現,圖、文的鮮明對比給了學生強烈的衝擊。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興趣。看得出,同學們的內心深處被觸動了。他們的朗讀聲中流露出了對一百多年前的凱巴伯森林的喜愛和讚美,還有對二十多年後荒涼的凱巴伯森林的沉痛惋惜。)

2、精讀課文,深入探研森林發生變化的原因。

進行第一組對比後,我牢牢抓住同學們內心的疑惑,問:“同學們,看了這兩幅圖,讀了這兩段話,此時此刻,你們最想問的是什麼?”待學生提出疑慮,再請學生自主讀文探究答案,明白:原來,人們恨透了狼,大量捕殺狼是森林前後變化的導火線。

(森林前後的圖文對照後,學生提出了這樣的疑惑:同一座森林,二十多年間為什麼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學生對尋求着森林改變的根源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時我適時的讓學生去讀文本。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從提出問題開始,讓學生有目的地去朗讀,一次又一次地與文本對話,抓住重點去理解,去體會,去感悟。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學習中,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使森林發生變化的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鹿羣的大量繁殖。這部分教學活動,通過對比朗讀、引讀。“數字比較,深入探究”的設想展開。殺狼前,鹿的總數與殺狼後鹿的數量進行對比,計算鹿在二十多年中繁殖的數量是非常驚人的。引發思考: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3、探究:鹿的大量繁殖會給森林帶來怎樣的嚴重災難?

學生反覆的讀課文,知道鹿大量的繁殖,把森林糟蹋得慘不忍睹。但鹿大量的病死與狼的關係,學生難於理解。於是我讓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聯繫課外常識,説説人們大量捕殺狼後,鹿大量死去的原因?使學生明白:狼吃掉了一些鹿,間接的保護鹿羣。

4、狼鹿異位的對比

第四小節是文章的難點,這個教學環節我們按“由文悟理,提高認識”的設想主要設計請學生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聯繫文中的句子説話,領悟人稱狼為“功臣”,稱鹿為“罪魁禍首”的原因。進而水到渠成,明白文章所藴含的道理。這一部分教學時,我們採用了小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結合板書,講清楚生物鏈之間的關係。

在整堂課的學習中,我們還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個別讀、齊讀、分角色朗讀、伴樂朗讀等),努力做到在讀中理解課文,在讀中感悟課文。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真正地成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在動情地朗讀中,也始終保持着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他們圍繞課文內容,一遍又一遍感受着森林、鹿羣的變化,產生了真切的情感體驗,加深了對課文語言的感悟和內化。學生通過對比鮮明的事例中積極地去思考,以自己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藉助書本知識去主動思索所遇到的問題,積極表達自己的見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思維,構建知識,形成帶有個性特點的認知,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思辯、暢想、感悟等豐富多彩而又體驗深刻的活動過程來獲取知識、培養能力。

儘管如此,在這一堂課中,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在引導理解鹿為什麼是“禍首”,上升降到人是罪魁禍首時,引得過度,使學生情感發展的倒向是痛恨鹿,指責人。狼吃鹿是一種生活習性。這並不是功臣,只不過,它制約了鹿的大量繁殖,間接地保護了森林。而鹿吃樹木是為了生存,本身並沒錯。而人在狼時並不知道會帶來這樣的後果。所以要客觀去分析他們之間的生物鏈關係。警示後人不要破壞生態平衡。另外,上課時總是擔心時間不足,很多學生舉手,我卻沒有給他們發言的機會。沒有做到讓學生各抒己見。而且我對學生不瞭解,沒能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反饋學習情況。叫到的學生對事物之間的生物鏈之間的關係説得很清楚,那麼較差的學生會怎樣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9

一、設計的初衷

《三視圖》在教學內容中,是比較抽象並且難以理解的,然而三視圖在工業設計中又是表達與交流設計構思、設計方案的一種常用的工程技術語言。學生不但要學會識讀三視圖,而且還要學會繪製簡單的三視圖,並且在今後的設計實踐中,能夠運用三視圖來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思,與他人交流設計方案,從而獲得全面的評價,優化設計方案。於是針對此教學內容,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以及在教學中常遇到的一些問題,有哪些可供參考的解決辦法,我進行了嘗試性教學實踐。

1. 課題引入方面:

採用問題情景設置的方法:學生喜愛打籃球,而用直尺測算出籃球的表面積是學生平時不會想到或實踐過的問題。這樣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解決問題的興趣。問題提出來後,學生積極思考,想出了許多辦法。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利用牆面與地面相互垂直這一條件。目的是打開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而空間想象能力是學好三視圖,理解三視圖以及繪製三視圖的必備能力。這也是我設計此問題情景的初衷。

問題情景的設計,我認為達到了預期效果。學生們或異想天開,或奇思妙想,有些測量的辦法,是我事先沒想到的。如:將籃球放氣,壓扁成半圓,用直尺測量籃球直徑等辦法。而我在這些突如其來的環節上的處理以及應變手段上還稍顯不足。這是我今後應加以改進和提高的地方。

2.三視圖的學習過程與注意事項:

1)學習三視圖,要確立研究方向即問題的設置。

我用電腦圖片打出問題:三視圖是如何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的?如何繪製三視圖?

學生要想達到可以繪製簡單的三視圖的程度,只得認認真真地去學習,去研究,去解決問題。

想理解三視圖為什麼可以把物體的各個表面形狀表達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知道什麼是三視圖?三視圖依據的是什麼原理?三視圖的展開以及三個試圖之間的投影規律是什麼?畫圖步驟有哪些? 怎麼選擇主視圖?而這些概念性的知識,學生可以通過資料並結合教材很容易找到。我認為教師照本宣科地講述這些概念性知識,即便是舉出相當多的圖片和視圖實例,也不如讓學生自己去查找、去發現、去體會、去理解。換句話説,三視圖的學習應該在自學理論的基礎上,教師加以輔導繪圖實踐和識圖練習。

2)學習三視圖,教師要做必要的學法指導。

我在佈置任務環節中,借用本章所學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明確要求,收集和處理信息等方法,引導學生利用現有資料進行學習。學生很容易地進入了角色。

3)學習三視圖,要求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預設學生學習成效檢測方式和內容,給與學生中肯的評價並做出相應的激勵。

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設置的檢測問題不到位,在某些問題的講解上還不夠深入。所以在今後要努力提高和完善自身業務素養,儘快成長起來。

我想不同的學生羣體,不同的教學資源設置,不同的任課教師,還遇到不同的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那麼,這些解決問題的辦法,就要靠全體同仁共同探索。讓我們攜起手來,共同提高。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0

本節教學過程中,主要圍繞兩個主題進行:一是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二是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其中第一主題又是第二主題進行的基礎。

環節點評:

第一主題以探究草履蟲的外形和運動為起點,調動了學生對單細胞生物的研究熱情。在這一環節中,同學們不但觀察了草履蟲的獨特外形,還發現了草履蟲大多時候都是身體旋轉前進,凹陷的口溝迎向水流,只有在遇到障礙物的時候才會後退,調整方向後再次前進。為了能清楚的看到草履蟲,實驗中我們用到了棉花纖維。棉花纖維的用量很關鍵,太多了會影響視野,草履蟲在棉花纖維間若隱若現;太少了又難以起到阻礙作用。有學生髮現如果取到的草履蟲培養液恰巧存在有機物團的話,就會吸引很多草履蟲前來取食,這樣即使不放棉花纖維,草履蟲也會“乖乖”聚集在一團,很容易觀察研究。個別學生甚至還利用照相機等器材拍到了草履蟲的活動情景。所以在後續班級的實驗中,我改變了取表層培養液的方法,而是將培養液搖晃均勻,這樣在取培養液的時候也能取到底部的沉積物,便於學生在觀察時能看到取食中的草履蟲,大大提高了實驗效果。

在分析單細胞生物特點時,學生對於生物類羣的認知已達到三界分類(植物、動物、菌類)的水準,但具體哪 些形態結構特點屬於植物,哪些是動物,哪些是菌類則仍停留在感性認識,並不系統和準確,所以本節課中有必要明確一下生物的形態結構分類標準(具體內容見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體會各種類別生物在細胞層次上的不同和由此決定的基本生活方式的差異,從而發現單細胞生物在結構和生活方式上的多樣性,並以此為基礎,在程度較高的班級引出五界分類,提高認知程度,是一次積極有效的嘗試。

第二主題單細胞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學生為主體進行。在課前查閲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的基礎上,學生已經對很多種類的單細胞生物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有所瞭解,所以這部分是對資料的抽提和昇華,從生物的結構特點和生活方式推導出它們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各班學生中均有人能指出單細胞生物中既有衣藻這樣的生產者,也有草履蟲這樣的消費者,亦有酵母菌這樣的分解者;既能起着積極作用,也能釀成生態災難(赤潮等)。在不強調與人類關係的前提下,同學們更能全面的分析單細胞生物的生態作用。

探究性:

1.自主探究

本節教學中,我們做了幾點嘗試,如單細胞生物的相關資料在課前準備環節完成,既能產生相關思考,又能為課堂上留下更多的交流討論時間;教材觀察草履蟲實驗要求加棉花,這節課則則由學生自己決定是否使用;允許學生使用照相機等電子器材,留下自己認為有可取點的照片及視頻資料,第二課時在班級中分享,温故知新。

2.模擬探究

在五界分類的內容上,不直接給出標準,而是以書上眼蟲等單細胞生物為例,分析它們的結構和生活的特性,不同於以往對於植物和動物的認知,從而提出原生生物的概念;在對大腸桿菌的分析過程中,引出細菌和真菌的不同,提出原核生物的概念;這部分內容通過模擬新概念的產生過程,引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一些思路,使學習更貼近科學研究。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了解課文是怎樣寫出白鵝高傲的特點的,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設計時抓住“白鵝的高傲體現在哪”這一線索貫穿教學。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在兒童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教學中我採用研究性學習方法,鼓勵學生讀書、思考、感悟相結合,在積極主動的閲讀活動中,理解和感悟白鵝的高傲,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

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本課教學思路清晰,注重讓學生整體閲讀、體驗文本,感受白鵝的高傲。導入新課後,首先讓學生初讀課文,學習本課詞語。字詞是構建語文學習的基礎,識字教學在中年級閲讀教學中也是很重要的,這樣有助於讀好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學生也對白鵝形象有了整體感知,為後面學習課文、體驗情感做了鋪

三、品讀課文,感受“高傲”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2

在簡單導入後,讓學生説説“王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時”,孩子們很快用“很有才氣”來概括。在讓學生板書後,很自然地引入到對文本的研讀。

進入研讀階段,孩子的表現漸入佳境。孩子們對文本的理解還是很深刻的,他們的發言每每出乎我的意料。

“從‘聽説’這個詞,我可以體會到兩個意思:1、王勃確實很有才華,要不他的名氣是不會傳到閻都督的耳裏的;2、從這個詞也能看出,閻都督可能覺得‘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吧,他沒有親自領略王勃的才華,所以想借此機會來領略一下吧!”

“我看閻都督有點半信半疑,畢竟僅僅是聽説而已。”

“半信半疑?那是‘信’多一點,還是‘疑’多一點?”我追問到。

“應該是‘信’多一點,否則他就不會‘邀請他也來參加’了!”一個孩子接着話茬説。

“我覺得他或許還有想讓他女婿在王勃面前露一下臉的意思。”

毫不起眼的“聽説”兩個字,居然被孩子們咀嚼出這麼多的內容來,是我課前根本沒想到的。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中寫諸位客人的表現,課前我是很擔心孩子不能理解作者曲筆的妙處的。但課堂上孩子們的精彩依舊讓我“吃驚”。

“這樣寫的目的其實還是是在寫王勃。”

“哦,能具體説説嗎?”

“寫諸位客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副束手無策的樣子,這樣可以從反面襯托出王勃的‘才氣過人’啊!”

“他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方面是因為確實擔心自己不能寫好,時間短,寫不好就丟自己的面子的;另一方面,他們也知道閻都督是早有安排的,讓自己的女婿來寫。他們沒必要讓閻都督為難。”

看得出,孩子們的課前是做了充分的預習的,我不禁一次次地為孩子們豎起了大拇指。

課的第三自然段的教學是課前最擔心的,在新城的試上感覺處理得有點草率。雖然,課前做了無數次的思考,但總感覺沒什麼新的想法,總覺得這裏的關鍵是如何把孩子帶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去。於是,今天的教學我做了如下的處理:

在出示第三段文字後,我讓孩子們輕聲讀讀課文,想一想:隨着你的朗讀,在你的腦海中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或者説,你看到了哪些景物?孩子們頓時明白過來,輕輕吟誦。不一會兒,孩子們紛紛舉起手來。

“我看到了藍天,看到了江水。”

“哦,是藍天嗎?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啊!”

“不對,是晚霞映紅了半邊天。”孩子幡然醒悟。

“我看到了紅紅的晚霞映照在江面上,好象給江面上鋪上了一條金光大道。在這金色的世界裏,有一隻野鴨正披着落日的餘暉在展翅翱翔。”

“哦,一隻野鴨。”我故意強調了“一隻”這兩個字。

“是的,課文裏説的,是‘孤騖’。”

“聽大家説得這麼好,老師也想來讀讀課文第三自然段了。”

掌聲中,我操起了那“不太普通”的普通話讀起了課文,孩子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或許,他們沒想到老師真的會來範讀。

見孩子們還沉浸在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我出示了“落霞孤騖秋水長天”圖,説:“文字的描述這麼優美,但王勃就用了一句就把這場面寫了下來。”學生很自然地齊讀起——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下課的鈴聲終於響起,孩子們意猶未盡,教室裏一下子又恢復了熱鬧。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3

線段垂直平分線在幾何作圖、證明、計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是推證線段相等的重要途經,它的逆定理常常用來推證一條直線是一條線段的的垂線或一點是一條線段的中點.

在設計教案時,我結合教材內容,對如何導入新課,引出定理以及證明進行了探索.在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上我先讓學生做一條線段AB的垂直平分線MN,在MN上取一點P,讓學生量出PA、PB的長度,引導學生觀察、討論每個人量得的這兩個長度之間有什麼關係:得到什麼結論?學生回答:PA=PB.然後再讓學生取一點試一試,這兩個長度也相等,由此引導學生猜想到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到教學中來,使學生通過作圖、觀察、量一量再得 出結論.從而把知識的形成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自參與、發現、探索的過程.在教學時,引導學生分析性質定理的題設與結論,畫圖寫出已知、求證,通過分析由學生得出證明性質定理的方法,這個過程既是探索過程也是調動學生動腦思考的過程,只有學生動腦思考了,才能真正理解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證明方法.在此基礎上再提出如果有兩點到線段的兩端點的距離相等,這樣的點應在什麼樣的直線上?由條件得出這樣的點在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從而引出性質定理的逆定理,由上述兩個定理使學生再進一步知道線段的垂直平分線可以看作是到線段兩端點距離的所有點的集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認識理論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的道理,也能提高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在講解例題時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線段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以及逆定理來證,避免用三角形全等來證.為了使學生當堂掌握兩個定理的靈活運用,讓學生完成兩個例題,以達到鞏固知識的目的.最後總結點O是三角形三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這個點到三個頂點的距離相等.

寓言兩則教學反思 篇14

教學中重點應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悟“烏鴉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辦法喝水—喝着水了”這一系列變化過程。同時,教育學生明白遇到困難應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道理。因此,在教學中,我將烏鴉如何喝到水設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組做實驗,把小石子一個一個放進裝有半瓶水的礦泉水瓶中,體會瓶子裏的水是怎樣漸漸升高的。

識字對於一年級來説是最重要的教學,識字數量多,難度大,要使學生學得快,我想盡一切辦法,採用孩子們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掌握生字的識記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孩子們一旦掌握了這些方法,自己學習生字就不那麼困難了。在教學《烏鴉喝水》這節課時,我特別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們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學習過程是學生主體在具有主觀意志作用下親自實踐的過程,我在課堂中創設了學生主動參與的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給學生提供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機會,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如文中二、三自然段寫烏鴉想辦法喝着水,傳統的教學通常是教師演示,讓學生理解喝着水的過程,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狀態。為了讓學生嘗試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我設計了讓學生在自讀課文的基礎上,4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研究烏鴉喝着水的過程。

當然,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1、指導朗讀不到位;2、由於時間安排不合理,導致指導學生書寫生字沒法進行,此乃一大失誤,聽、説、讀、寫沒能落實到位。在本節課中,自己雖然滲透了一些新的課程觀念,但還不夠放手,今後還需要不斷學習,好好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l3mvg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