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風箏反思總結(精選21篇)

風箏反思總結(精選21篇)

風箏反思總結 篇1

語文課堂教學是師生依託文本,不斷交往的過程。文本,作為師生共同研究的對象,作為交往的載體,對課堂交往能否很好地進行,起到十分關鍵的作用。如何從文本中找到很好的交往切入點,便成了不得不研究的問題。文本的深度、高度、廣度,亦即文本的豐富內涵,往往藴涵在空白之中。對於空白美,明代哲學家王船山曾言:“唯此搖搖之中,有一切真情在內,可興可觀,可羣可怨”。

風箏反思總結(精選21篇)

因為是空白,便有多種填充的可能,不同的生活經驗便會填充出不同的世界;因為是空白,面對空白,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感受體驗;因為是空白,學生的個性體驗有了呈現、發展的空間和領地。因為是空白,課堂教學便極易流動不居,不會一潭死水,各種情感體驗在一起碰撞交流,極易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與感悟。空白藴涵於文本之中,空白的呈現,離不開學生的親身參與,老師的適時引導。“空白”,為文本、學生、教師提供了融會貫通的平台。

語文課堂的交往活動,在某種程度上,便是師生依託文本,結合自身體驗,不斷尋求空白、填充空白、創造空白,併為學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進課堂交往持續進行的交往點,就看怎樣去發掘。每篇課文,都有着很多的空白點,下面以新課程實驗教材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五冊《風箏》一課教學為例,談談課堂交往活動中空白點的發掘。

風箏反思總結 篇2

《風箏》一文的結尾是意味深長的:我們向那房子跑去,繼續尋找我們的幸福鳥……尤其結尾的“……”,給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空間。幸福鳥究竟找到沒有?小夥伴們還會傷心嗎?他們還會充滿希望嗎?找到了小夥伴們會怎樣?找不到又會怎樣?他們僅僅是在尋找一隻風箏嗎……,一個省略號,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太豐富。不同的學生,會有自己不同的理解與感悟。在學生不同感悟的交流碰撞中,我們會得到更多。

空白是有待師生去發現、填充的活動空間。為學生的情感、思維世界提供了廣闊且具多種可能的空間,在較大程度上將尊重文本、尊重學生、尊重教師三者和諧地融合在一起。空白點的發掘有着多種方法,以上幾法只是就《風箏》這篇課文而言。空白,依託教材,但卻不侷限於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於在課堂交往中給學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間。具體來説,就是讓學生在空白這一空間中有充分展現的自由,思維情感既有所依託,又沒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們所尋求的這樣的空間。一個又一個的空白,可以讓課堂交往持續不斷地進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動性、生成性更可以讓課堂交往豐富多彩。

風箏反思總結 篇3

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有責任把他們培養成具有創造意識和能力、善於發現和探究、有着強的動手能力的人,成為一個既生存於社會之中,又能服務於社會的人。

黨的xx大為民族手工藝的未來指明瞭方向。為了使我們的下一代進一步的瞭解中國民族文化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手工藝,讓我們燦爛的民間手工藝得到傳承和發揚,把民族手工藝引進課堂很有必要的。《風箏》是中國民族手工藝中的一朵奇葩。風箏是集科學常識、手工藝、美術、娛樂、運動等於一身的綜合學科。作為綜合實踐課深受學生歡迎。學生通過獨立設計、製作和放飛的過程,增強了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並能體現基礎基本技能的綜合應用。通過本次實踐活動的指導我發現,風箏課不應停留在淺層次的手工技藝傳授上,而要把風箏悠久的歷史階段和文化及與之相關聯的更深層次的東西挖掘出來,展示給學生,使他們的對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民族手工藝中的豐富內涵得以充分了解。再用他們文化中學到的知識去理解、實踐。

在風箏課上怎樣能使學生把所學的知識得以充分發揮,就需要我們老師把學生所學各學科知識有針對性的進行分解、整合,逐漸滲透到風箏製作中,這樣既充實了風箏課的教學內容,以調動了學生學習風箏製作的興趣和積極性。為達到教學目的,就需要我們適當地瞭解國小教材的內容,儘可能的對學生在文化課中所掌握的知識,在風箏課得以利用,並給予延伸和補充,以此形成互補。由此拉近風箏與文化課的距離,即能達到鍛鍊學生綜合運用各學科知識的能力又增強了動手能力。

風箏反思總結 篇4

這節課中還有很多地方不太理想,引起了我的思考。

1,朗讀得多,但缺少一個讓孩子將課文語言內化為自己語言的機會,沒有為學生提供運用語言的平台。在指導朗讀上應再下功夫,應該讓學生多讀多體會,不應將自己的體會強加於學生的身上。

2,課堂教學設計得太滿。可能出於向老師們展示一個較為完整的教學流程的考慮,我的教學安排過於飽滿,使得學生的感悟有些只停留在表面,認識有些膚淺。非但不能體現原本指導比較細緻,有步驟的特點,反而讓學生覺得很倉促,導致實效性不強。

3,課堂教學時間沒有把握好,導致在教課本內容的時候比較倉促,也沒有很好的深入課文,理解課文。

4,在進行角色體驗的時候,有點脱離文本,因為小朋友對課文內容還不是很瞭解,就直接開始讓他們談自己的感受,要求有點過高。

風箏反思總結 篇5

《紙船和風箏》是課標實驗教材二年級的一篇課文,是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下面我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對這課書的教學反思:

一:在愉悦的氛圍中,讓學生快樂的學習

如果學生感到了快樂,那麼他們就會積極思考,主動參與。所以,本課我力爭創設愉悦可持續型氛圍,讓學生樂學,積極投入其中。課前交流時,我們玩“你演我們猜”的遊戲。接着又出示:“山頂、山腳、小溪、紙船、草莓、風箏”等畫面,學生點擊相應詞語。識字中,學生認識紙船裏的生字朋友,請出捉迷藏的詞朋友,於遊戲中自主識字,合作交流。在指導朗讀時,學生帶上頭飾進行表演,他們進入了角色,在讀讀演演中積累語言,自悟道理。佈置開放型作業時,我激趣引入:“學了這個故事,你一定想對松鼠和小熊説幾句話吧!把你想説的話寫在摺好的紙船上好嗎?”這樣,課堂自始至終都充滿了情趣,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投入其中。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以主人的身份學習

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意識、創新意識以及實踐能力。於是,我努力將這一理念體現在識字和閲讀教學中。

自主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礎。因此我先鼓勵學生自主識字,再引導他們合作識字,交流方法。我説:“你覺得哪個字比較難記啊?”“誰有好辦法記住這個字?”通過循序漸進的識字過程,學生在自主、合作、遊戲中,識字能力有所提高。

風箏反思總結 篇6

一、創設情境,體現童趣。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讀書是語文學習的根本。我在閲讀教學中還學生以真正“讀者”的地位,讓學生在自主閲讀,直接閲讀的基礎上,經歷感知,思考,質疑,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讓他們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與體驗,進而有所感悟和生成。在語文教學中,我合理地使用情境教學法,不但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能使學生在情境中成為學習的主人。於是在教學活動中我努力將學生帶入一個富有色彩的童話故事,讓他們與文中的小動物打招呼、和小動物們進行心靈交流。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還結合情境理解文中的詞語,引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得以體現。

二、誦讀悟情,體現發展。

以讀為本,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讀是理解文字、體會情感的紐帶。“語文教學要回歸到讀上,所有的創新都應建立在讀好的基礎上。”本節課的教學充分圍繞由讀通到讀出感情的訓練過程為主,並把讀通課文與讀好長句子和重點部分有機結合,加以指導,重點突出。我在教學中抓住“樂壞了”“他們再也看不到紙船和風箏了……”等語句,抓住矛盾,體驗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同時結合具體的語境,體會了“飄與漂”的不同含義。另外,多讀是感悟的基本方法,又是發展語言的一個重要手段,我在教學中將讀貫穿教學始終,採用了自讀、範讀、跟讀、讀中思考、讀中體會等方法,在如何讀出感情方面還進行了有效地組織和嘗試,引導學生在讀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兩個小動物的情感世界,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識字教學情境化。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識字教學要注重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願望和習慣,初步感受漢字的形體美。”我在識字教學中,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注重教給識字方法,力求識用結合。讓學生快快樂樂識字。在識記過程中,學生既瞭解漢字的演變歷史,又學會了識記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

風箏反思總結 篇7

一、本節課我採用不同的朗讀形式,層層推進,培養學生自主閲讀的能力。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

儘管是一年級的孩子,但在教學中也要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饒有興趣地反覆讀句、讀文,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識字,是我本節課的設計理念。熟悉課文整體感知,並思考:為什麼讓小鳥輕點叫?從而滲透愛護動物的教育,並引導學生感悟到上課要專心學習,不受外界干擾。

二、本課應用歌曲和鳥叫的視頻的導入,我覺得很成功,從視覺和感官上直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本課開了一個好頭,接下來的學習進行的也較好,順利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三、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首小詩,深刻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內涵,從而輕鬆的進行背誦,並從中受到教育。

四、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以讀促講,讀文中識字,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初步瞭解什麼是“押韻”。

風箏反思總結 篇8

剛從課堂上走下來的我仍然充滿了激情和自信。回想起我和學生一起走過的這難忘的四十分鐘,靜靜回味我們的真心交流,品味學習過程中感情的碰撞和思維的火花,我感到了快樂,同時也激動不已。現在,我將結合課堂教學環節,談談我的本課設計中想體現的教學思想:

一、把握生字學習的時機,分散識字

“蒙養之時,識字為先”。低年級的新課程改革也正以此思想推行。死記硬背的識字方式已悄悄退出教學舞台。新課程改革提倡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並掌握識字的規律,從而提高自身學習生字的能力。

我在識字教學中,第一做到隨文識字,因時制宜地把生字分散在在課題中,句子裏,朗讀時、板書中,兒歌總結處、寫字時。第二做到依託,不組織學生識記單個生字,因地制宜地賦予生字具體的環境。這兩點做法,目的就是在前瞻後顧和潛移默化中達到識字教學目標的水到渠成。另外,把“迫不及待、大口大口”兩個詞語的訓練放在重點句子中、朗讀體會時,生活經驗裏去學習、理解、運用。導入部分出示“葡萄”圖片讀準葡萄的讀音。酸字放在課題中識記。句子中指導“串”,“串”是象形字,我引導學生從串的樣子上去記,有些孩子想象成冰糖葫蘆,羊肉串等等,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象形字的特點,初步學會象形字的識記方法。有的是用熟字記憶法,中在加個口字,呂加豎,學生就在輕鬆的環境下記住了這個字。在識記“猴”、“狐”、“狸”三個生字時,從認識小動物,到隨文認識小動物,再到讀兒歌,生字反覆的復現,在到最後我讓學生觀察這三個生字有什麼共同點,並出示“犭”的寫法。這樣對於這三個字的記憶會更明顯,更輕鬆。

二、創設情境,感悟語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可通過創設情境,激發閲讀興趣,引導學生自讀自悟,尊重獨特感受。整個讀書過程為弘揚學生個性,激發學生靈性服務。我努力將以上思想運用教學實踐中。

在教學第一自然段時,我讓學生體驗小狐狸的角色,問問小狐狸在葡萄架下幹什麼,並讓學生演一演小狐狸在葡萄架下轉來轉去動腦筋想辦法的樣子。體會狐狸吃不到葡萄時的心情,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悟了詞語的感情色彩,朗讀時,自然能做到聲情並茂。

風箏反思總結 篇9

本學期我擔任六(2)班的語文教學,併兼任班主任工作.回眸半學期的語文教學,真是浮想聯翩,歷歷在目,更讓我深深地感受到:親一輪課程改革強勁的東風,催生了本冊教材所具有的代表性,邏輯性,完整性.它體現了"以人為本,教書育人"的原則.現將本學期第一單元《山中訪友》的教學做個反思:

《山中訪友》是一篇構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滿童心和好奇心的散文.為了讓學生走入文本,課前我認真備課,精心設計教學方案,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如課文説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好朋友"與"朋友"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敍述方式 上,本文獨具匠心.題目《山中訪友》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作者到山中尋訪一位朋友,但讀到文章第三段時,讀者便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要訪的是石橋,樹木,山泉,小溪|……….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這樣的方式敍述,使讀者也進到畫面中,進到作者的心境中,彷彿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們每一位讀者的,於是更加感到親切.作者根據表達的需要,還恰當地變換敍述人稱,對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時用第三人稱敍述,有時感情強烈了又以第二人稱稱呼,從而使情感表達得更加充分.

本文想象豐富,新奇,充滿童心童趣,有浪漫色彩.如"我閉上眼睛,我真的變成了一株樹,腳長出根鬚,深深扎進泥土和巖層,呼吸地層深處的元氣,我的頭髮長成樹冠,我的手變成樹枝,我的思想變成樹汁,在年輪裏旋轉流淌,最後長出樹粒,被鳥兒銜向遠山遠水."作者把自己想象為一株樹,使樹與"我"融為一體.可見.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靈氣飛揚,也使文筆生動活潑.如:溪水暢流,不時激起美麗的浪花.讀這篇文章絕不會呆板,陳腐的感覺,你會時時為作者的童心所打動,時時為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qing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過語言文字,看看那充滿詩意的畫面,你就會進入作者所描繪的"童話的世界".

我設計的練習充分體現了提綱挈領的作用:

朗讀課文,想像課文中的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回答問題:

作者在山中訪問了哪些"朋友"

作者為什麼把進山看景説成"山中訪友"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展示想像,進入課文所描寫的情境.第一問主要是讓學生抓住作者所描寫的景點,理清思路;第二問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體會寫作技巧.關於第一問要引導學生通過抓關鍵詞來回答.作者在山中拜訪的"朋友"是自然界的各種景物,如:石橋,樹木,山泉,小溪,白雲,瀑布等; 關於第二問的回答,參見"教學參考"有關的內容.

總之,教學有喜有憂,有花有果,有香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 我將繼續加強學習,豐富自己,把握新的教學理念,讓自己所教的學科更上一層樓!

風箏反思總結 篇10

《風娃娃》是新課程語文第三冊第四單元的第四篇課文。本單元教材是圍繞“怎樣看問題,想問題。”這個主題安排了一些給人啟迪的成語和故事,讓學生在閲讀中識字,在閲讀中感悟生活的哲理。

課文中的風娃娃是怎樣的呢?欣賞一下課文的插圖,你就會看到風娃娃是一個可愛的孩子,胖乎乎的臉、圓溜溜的大眼睛,仔細讀課文覺得風娃娃其實就在孩子們的中間。他既可愛有時又有些可氣。

教學課文時,我先讓學生自讀課文,找出課文中風娃娃做了哪些事情,通過閲讀課文,學生能很快找出風娃娃做的事情有:吹風車、吹帆船、吹風箏、吹衣服、吹小樹等。讓學生整體的瞭解課文。接着又問:其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事情呢?這個問題也難不倒學生。

接着又請學生讀課文,提出你在閲讀時,哪些地方你不懂?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斷斷續續、縴夫、船帆是什麼意思。”等問題。有些問題其他同學知道的,我就請其他同學來解答,有些比較難的,離現實生活比較遠的問題,就由我來講解。學生能自己提出問題,説明他在閲讀時動了一翻腦筋,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尋找答案,但還是不明白。就好象讓孩子摘桃子,沒摘到,就差跳起來這一步。教師在這時助學生一臂之力,學生主動地聽講,記憶就非常深刻。

學習不能脱離實際生活,還應和生活相聯繫。風娃娃還做了哪些事,你知道嗎?聯繫實際生活讓學生來説説看。學生踴躍發言。風娃娃會給幹活乾得很累出汗的人們擦汗,帶來涼爽;風娃娃會關窗,有時把玻璃也打碎;大風有時會把房子吹倒等。學生的想象力是豐富的,感情是細膩的,他們説出了風的許多好處和壞處。其實風娃娃一心想做好事,為什麼會做壞事呢?我們小朋友中間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情況呢?其實也有,你好心幫別人,人家不領情。不但不感謝你,反而埋怨你。你能舉舉其中的例子嗎?通過事例,讓學生明白其實你有時候也像風娃娃好心辦了壞事,啟發學生做事是不能一廂情願,不能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還要全面地考慮問題,從別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認真動腦,少做傻事,快快長大。

風箏反思總結 篇11

《荷花》是一篇經典美文,為了不破壞它的整體韻味和美感,我設計的第一課時重點是學習生字詞,初讀課文,第二課時重點是理解、積累和運用。

第二課時,我的追求的目標是讓學生在情境中品讀語言,欣賞語言。不僅要讓學生領略到荷花的美,更要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美。很羞愧地説,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比我出色。他們對詞句的品讀和感悟有一定的深度,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感受,尤其是對“挨挨擠擠”、“冒”、“露”等詞的探究,讓課堂實現的真正的“對話”,給課堂帶來了生機。

接下來的一個環節,我的意圖是想不露聲色地把他們帶入情境,讓他們在無意識中把自己當作一朵荷花或一片荷葉,讓他們互相觀察,互相欣賞,然後用語言描述身邊“荷花”的“千姿百態”。教材上沒有具體描繪荷花的種.種姿態,這樣做是對教材的一種擴充,也是對語言在理解、感悟基礎上的一種創造性運用。但是,在進入這個環節的時候,我的引導有些倉促,我那麼急切地讓他們“冒”出來,可他們就是一下子“冒”不出來。

等他們“冒”出來時,留給他們觀察、欣賞和用語言表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本該是這堂課的一個高潮,但由於我的引導失敗,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非常遺憾!

風箏反思總結 篇12

著名散文家張曉風的散文《行道樹》用平實而富有情感的語言,抒寫了奉獻者的情懷,讚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作者賦予行道樹以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借行道樹的自由,道盡了作為奉獻者的行道樹真實而坦誠的心路歷程。藴涵了作者對生命價值的思考與感悟,引發了我們讀者對生命的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啟發學生更深地理解,從中得到一些對人生有益的教育。

行道樹作為樹,它們的家本來在“山上”,在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裏,那兒空氣清新,它們本該像同伴那樣,在那兒聽小鳥唱歌、看日升日落、雲捲雲舒,過一種悠閒自得的生活。可是由於命運的安排,它們離開了家,離開了同伴。“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成了一列行道樹。這個它們沒有想到,它們也曾為此而悲──“這無疑是一種墮落”,但是它不需要別人的同情,勇敢地接受了命運的安排,並把它作為自己的選擇——“這種命運事實上是我們自己選擇的”。作出這種選擇是艱難的,惟其艱難,才更體現了生命的存在的價值——勇於接受命運挑戰,不屈服於它。人生何嘗不是這樣,當你處於不可選擇的境地時,勇敢地接受它吧,那樣你的生命將擺脱平庸。

選擇和接受了行道樹的生活,就意味着奉獻與犧牲,就註定在內心和外在都要承受更多的痛苦。立在城市的飛塵裏,沒有了往日青翠的外衣;白天,默默的迎接太陽,奉獻清新的空氣,阻擋風沙的侵襲,沒有人在意和了解。行道樹們付出卻得不到人們認可的痛苦和孤獨之感更加強烈,然而痛苦是一種磨練,更是一種考驗,只會使它們意志更加堅強,信念更加堅定,因為它們知道,自己選擇做行道樹,為城市奉獻一切這是神聖的事業。

風箏反思總結 篇13

畫角是在學生學習了角的度量和角的分類之後進行教學的。課前我預想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比較薄弱,因此在學習畫法時主要以教師講解,並結合講解板演為主,把重點放在學生動手練習上。從課堂的效果來看,還是比較好的,但是在回家作業中出的問題卻較多,主要是畫不準,有的學生甚至把鈍角畫成了鋭角,鋭角畫成了鈍角等。仔細反思,主要原因是:學生在畫角時,內外刻度不分清。學生在畫的過程中,把內外刻度弄混的狀況也很多。這説明他們在畫角時,頭腦裏並沒有去認真想清楚該找內刻度還是外刻度,只是看到這個度數就馬上打好了點,導致本來是鋭角的畫成了鈍角,本來是鈍角的畫成了鋭角。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想有必要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如下改進:

1、在認識量角器時,有必要讓學生知道內刻度的數對應的是外刻度的哪個數,這一點在教學時確實有所疏忽。

2、畫角之前,一定要求學生想清楚自己畫的是鈍角還是鋭角,畫完後一定要進行檢驗。

風箏反思總結 篇14

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40分鐘內全神貫注是不可能的。如果好好發揮學生好動的天性,對於科學探究就有很大幫助。將“動”設定一個目標,並且能夠吸引到這個目標中。所以活動的設置要有足夠的吸引人的地方。我曾經看到一位數學老師在某班上課,我對那個班比較熟悉,自我表現力比較高,因此採用男女生比賽的形式。科學課上也可用一些方法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但我們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誰發現更多,誰的誤差最小。。。。。。

在擺的研究這一課中,特別是上組內公開課的那個班級,使我第一次見到學生做實驗的那份專注,第一次看到小組合作配合的很完美,就連平時很愛鬧的學生都在做自己在行的事情。可能有一些老師在,學生不敢鬧。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對擺的實驗比較喜歡,擺的實驗相對來説比較簡單,他們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而且在實驗過程中給予的自由時間多,大約是一半。但是在這個實驗中,對於學生的計時和數數有很大的要求。有些組會出現參差不齊的數據,可能的原因出在數數和計時。所以在前一課的教學中要特別強調這兩個方面。因此,我就認為有位老師將機械擺鐘突出了探究的過程是很適合的。他將擺鐘的擺動次數略去,而加強了擺的等時性的探究。在實驗之前,更是對學生進行了數數和計時的有效指導。這樣的教學,明顯是為下一課鋪好路。

風箏反思總結 篇15

《麥哨》是人教版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略讀課文,描寫了盛夏時節鄉間田野裏即將豐收的景象和孩子們在其間玩耍嬉戲的情形。

第一次接觸這篇課文,就深深地喜歡上了,因為它不僅文質優美,而且韻味雋永,值得品味感悟。通過第一次試教,收穫頗豐,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

教學本課時,我讓學生在讀過課文前的閲讀提示後,針對課題質疑,如“今天鄉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樣的?作者怎樣通過麥哨反映出了今天鄉村孩子的生活?”這樣使學生帶着問題、帶着好奇心去讀書;在學生充分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交流由課題產生的問題,這樣在交流中感受到鄉村孩子的純樸可愛,鄉間綠色的美麗,孩子們玩耍的內容貼近自然……最後我又引導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段,有感情地讀給大家聽,並説説喜歡的原因。這樣不僅鞏固了讀的感情,也加深了對課文中語句的理解。課後我又鼓勵學生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值得高興的是在這節課中學生讀得投入、有興致,一些平時不能大膽讀的同學,也能大膽主動地參與其中,讀自己想讀的語句,課堂氣氛活躍。

風箏反思總結 篇16

從備課到上課,我始終抓住兩個重點:其一、認識《比尾巴》中的生字;其二、在教學各個環節中,都要讓學生體現出他的自信。

與原先的教材相比,現在使用的課改教材中的識字量要大了許多,這對學生來説是一件好事,對教師來説更是一種挑戰,如果每節課只是單純地要學生跟着教師讀準字音,聽教師來分析字形,就把學生放在一個被動的位置,牽着他的鼻子走,這樣,要不了多久,學生就會感到單調乏味,失去了識字的興趣。通過這節課的教學,使我深深感到,學生只有切實地參與進課堂,學得活,學得新,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在平時就教會學生學習方法,才能使學生觸類旁通,為日後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教學上,教師的確應該採取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複習鞏固,既能加強記憶,又能引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更活躍了課堂氣氛。實踐表明,在遊戲中識字、記字往往是事半功倍,學生學得輕鬆,潛力得到了發掘,教師也教得帶勁,何樂而不為呢?

新教材最注重的就是要學生主動地去學。從識字到朗讀到表演,一切都需要學生來參與,如果學生從頭至尾,縮手縮腳,畏首畏尾,那麼這堂課無疑是失敗的。在當小老師,小評委朗讀明星的過程,我很高興的看到學生們高高地舉起手,眼中充滿着期待,希望老師能給自己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他們不僅渴望得到老師的讚揚,更願意贏得同伴的認可。如果沒有強烈的自信心支持着他們,教學效果肯定會差很多。在學習中,他們不單做到自己行,更力求做到合作大家行,既有師生間的配合,又有同伴間的一問一答,在這個過程,需要每個人都集中精力投入其中。不僅關係到個人,更關係到同桌,小組,全班。只有每個人都充滿自信地面對每一個要求,才能做到最好。教室不僅是一個學習知識的殿堂也是學生們施展各自才華的大舞台。

在上課的過程中,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須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予以重視。在教學生字時,還應注意每個字要有側重點,或重音,或重形,在教學是還要加強義的學習,並能適當地加以擴展,而不是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同時,在課堂上還要多激勵學生,對於他們的回答予以中肯的評價,一年級的學生尤其希望能得到別人的讚許,這往往會影響到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所以以後,千萬不能吝嗇表揚。在上課時,應變能力還不夠敏捷,尤其,當學生的回答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千萬不能操之過急,應循循善誘,共同找到正確答案,不能一口否定,打擊學生的自尊心。以上這些不足處,只有在日常教學中多留意,避免再發生,讓學生學得更開心,對自己更有信心!

風箏反思總結 篇17

在教學中, 我讓學生一邊看田園風光的圖片,感受我們的田野的美,一邊欣賞音樂,在流動的旋律上反過來感受歌詞的含義,體驗這首歌曲所表達的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的讚美。

在學唱歌曲部分,讓學生要能夠有感情的朗讀歌詞,在學唱歌曲時,要了解連線符號以及它的意義。還要要注意弱起,和歌曲的的各種符號,唱熟歌曲後,要注意歌曲的情緒及演唱。

這首歌曲的節奏富有特性,整體的從容舒展,自始自終的弱起節奏和每句中跨小節的切分節奏賦予音樂動力感和抒情性,與歌詞的語言節奏結合也十分貼切、吻合。學生難以把握的是第三樂句“無邊的稻田”中的“無”要唱兩個音,不能和“我們的田野”的節奏混淆。

學生在演唱中結合自己所學的知識,在接受歌曲感性刺激的同時誘發情感上的反映,從而加深對歌曲作品的理解,這樣能提高歌曲的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

風箏反思總結 篇18

在喚起與生成上,首先讓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的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怎麼求,如

①計劃造林是實際造林百分之幾?②實際造林是計劃造林百分之幾?

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提醒學生注意:解決這類問題一定先弄清楚哪兩個數相比,哪個數是單位“1”,哪一個數與單位“1”相比。為學生學習新課解決數量關係稍複雜的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或少)百分之幾的問題做好知識遷移的準備,接着改動②求實際造林比計劃造林增加百分之幾?該如何求?讓學生先自主解決“實際造林比計劃增加了百分之幾”的問題,然後再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重點讓學生説説是怎樣理解“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的。

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確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百分之幾,就是求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增加的公頃數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相比的百分率,原計劃造林的公頃數是單位“1”。

讓學生總結,像這樣的百分數問題有什麼特點?解決它時要注意什麼?

使學生明確:這是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問題,它的解題思路和剛才同學們提出的第①、②個問題的分析思路基本相同,都要分清哪兩個量在比較,誰是單位“1”,但這裏比較的兩個量中有一個條件沒有直接告訴,必須先求出。

然後再 改變問題:

師:如果問題是: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少百分之幾?又怎麼解決呢?6比5多1,5比6少1,實際造林比原計劃多16.7%,那原計劃造林比實際造林就少16.7%呢?許多學生都回答是,我並不急於作判斷,而是讓學生接着思考討論,學生在討論中逐漸否定了自己的結論。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師:不同點是什麼?為什麼除數不一樣?

通過學生的討論,再次強調兩個問題中誰和誰比,誰是單位“1”。使學生體會到,用百分數解決問題和用分數解決問題一樣要注意找準單位“1”。

在教學中越來越發現小組交流討論的重要性,但在巡迴指導時,總是僅僅那幾個小組代表來發言,我試着讓其他成員回答問題時,有的還是不太清楚,回答的不是那麼的完善,我大膽的鼓勵他們以後多發言,儘量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其中,真正做到小組交流討論的實效,這也是今後應關注的地方。

風箏反思總結 篇19

文章主要記述了老木匠想讓小木偶擁有快樂,因此給予了小木偶一個笑的表情,不巧弄巧成拙,使得小木偶因為只擁有一個笑表情而遭到小紅狐的欺騙,受到熊警察÷小白兔÷老奶奶的誤解,受盡委屈卻無奈解釋,最後得到藍鼻子女巫的幫助,擁有了所有的表情。文中以擬人體的故事情節展開,告誡一個深刻的道理:笑是很總要的,但是生活中只擁有笑是遠遠不夠的。

在課前我反覆讀這篇課文,重點圍繞小木偶擁有表情之後的遭遇和心情展開,讓學生深入小木偶的處境,體會小木偶的無奈。還讓學生扮演小木偶,熊警察,小紅狐,老奶奶的角色,體會笑的特殊情景下的其他含義。使得學生即對笑這一表情在特殊情景下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瞭解,還能使學生在情景表演中感受到小木偶受盡委屈卻無奈的心情。學生們表演的很盡興,也很生動,調動了學生們表演的興趣,整個表演的過程中,孩子們觀看的很認真,紛紛給表演的學生提出了建議,並把自己的想法説出來,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有展現的機會。

這節課雖然很把學生表演的興趣表現了出來,可是對待課文的拓展延伸並沒有展現出來,那就是小木偶擁有表情之後還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這是我在鈴聲結束之後想到的這樣的一個環節,其實在學生很有興致表演的過程中,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與小組討論交流,在展現給大家。這樣即不會打消孩子們表現的慾望,又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將課文的拓展延伸環節以學生喜歡的形式結束。

風箏反思總結 篇20

本次班會開的很成功,班會的目的已經到達,成功地讓讓學生體會到了教師這些年的辛苦。

一、對活動主題的反思

通過今天的教育,孩子們學會了尊重理解老師,這也是我想達到的效果。如今孩子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從嬌生慣養,當老師批評自己時,容易出現逆反心理,不理解老師對自己的好,但是在播放汶川地震老師為救自己的學生而犧牲的畫面時,我清晰地看到許多孩子不禁流下了淚水,當緊接着放教師平時辛苦工作的 PPT時,學生的心理出現了波動,我想這一定能觸發他們年幼無知的心靈,此時孩子們的情緒也被調動了,他們有很多內心感受以及想説的話對老師表達,他們被深深地感染着,已經意識到對老師的尊敬之情。

遺憾的是,我對課堂生成性的把握不夠,當有學生説出曾經對老師有過誤解時並沒有加以引導,沒有讓學生説出什麼時候心裏是怎麼誤會老師的,也許課堂的精彩就在此,但是我錯過了對學生的引導,這也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事蹟

二、對活動目標的反思

本次活動的教育目標基本實現,同學們通過向老師鮮花的環節表達了對老師的感恩之情,看到老師辛苦工作的視頻,同學們都很感動,同時在活動中增進老師與同學們的感情與默契,讓辛勤操勞的老師們放鬆一下心情。通過活動讓學生進一步認識教師工作的艱辛和崇高,從心產生對教師的崇敬之情,以豐富多彩的遊戲活動為載體,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開展活動,把尊師重教化作一種自覺行動,從而使學生的道德品質提升到新的高度。

三、對活動內容的反思

主持人開場白,在向老師鮮花的同時播放《獻給老師的歌》背景音樂,目的是渲染本次班會的氣氛,使同學們進入狀態,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奠慰屍魂——為祭汶川地震中為學生而獻出生命的教師,在這個環節,學生比較激動,有的孩子甚至無法剋制的抽涕起來,班級的氣氛很沉重,大家都對犧牲的教師表現出沉痛的悲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用製作好的PPT

播放各科教師忙碌工作時的照片,這時學生看到每天熟悉的身影,看到老師的辛苦,忙碌,都很感動;漫談尊師:學生自主發言,陳述和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在這個環節活動目標得到實現,大家踴躍發言,學生都老師的深切的愛得到表達;師生互動遊戲:猜詞,增進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但是由於這個環節很難組織好,考慮的也少,在活動中花去了很多的時間,出乎意料之外,值得欣慰的是老師和學生的距離變近了;

四、活動後的收穫

本次班會從開始到最後我準備了很長時間,活動的成功召開和結束讓我倍感欣慰。在觀看教師辛苦工作時的視頻時,學生了解到老師平時的辛苦,大家由此有很多感受,學生在談論與老師之間的點點滴滴時,有的學生在談到以前誤會老師甚至哭了起來,並保證以後一定會改正,從而使本次班會的活動的目標得到實現。在本次班會上,讓我看到了一羣可愛的孩子,同時也體會到當老師走進學生內心時的那份欣喜,教師是個讓人們尊敬的職業,同時也讓我感受到身上的單子很重很重,在交給他們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他們德、智、體、美全面的發展。雖然我現在只是一名實習教師,卻同樣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重大職責,也更加熱愛這個職業。所以以後我要多積累各方面的知識,等待着真正作為教師站在講台上的那一天!

風箏反思總結 篇21

我把原有的數都去掉,只留下學生剛才貼上去的25、58、97這三個數。“百數表”變成了“三數表”。這時教師進一步激勵學生:“怎樣根據這3個數的組成、大小和它們各自的位置,把15、24、35、54、69、90和99分別填到相應的小格里?”學生的思維方式這時又產生了新的變化,他們會考慮到要貼上去的數與哪一個數比較接近,它們個位上或十位上的數有什麼聯繫,甚至可能會根據一個已知數通過縱橫兩個方位的變化找到另一個數的位置。這一系列的數學思維過程更加深了學生對百以內數的認識。

最後,我把“百數表”拿去,組織學生進行猜數遊戲:你能猜出框裏另外的幾個數嗎?

學生進行猜數遊戲時,會主動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析數的組成、數位和數與數之間的關係上,對進一步理解兩位數的含義是十分有益的。同時,這一過程又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快樂和成功的快樂。

以上對“百數表”的三個層次的教學,使學生實踐和感受到了“觀察——發現——應用”這樣一個很有普遍意義的學習方式。同時,也使我認識到:引導學生髮現確實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發現後的應用,在應用中體會和體現發現的價值。發現、應用,再發現、再應用,這樣不斷循環,可以使學生的“認知鏈”保持良好的運行和發展。

標籤: 風箏 反思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vwye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