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鯨》教學反思 篇1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這類課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本文在表達上運用列舉數字、比較、舉例、比喻等多種説明方法,對鯨的特點進行一一説明。同時,作者準確用詞,形象描述也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大特點。學習作者用多種方法説明事物特點的表達方法。同時,通過學習本文培養學生探索動物世界的興趣。

《鯨》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我執教的是《鯨》第一課時,五年級學生年齡雖然處於高年級階段,但注意力集中時間還是比較短,回答問題不是很積極。結合學生的這些年齡特徵,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沒有一講到底,而是在一個相對完整的教學任務完成後,就及時設計了突破難點鯨生活在海洋裏,體型像魚,因此有很多人管它叫鯨魚,連漢字的寫法也是帶着魚字旁,為什麼鯨不是魚類而是哺乳動物呢?,然後讓學生再來讀課文,突破教學難點這一個教學環節。突破難點之後,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可以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如提問、畫畫、表演、朗誦等形式)學習,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學習收穫特別大,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由於課前設計嚴密,上課時組織得當,效果很好。這種做法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面對枯燥無味的知識,學生自己解決起來問題來頭頭是道,條理清楚。除了課文介紹了鯨這麼多特點之後,我又用課件展示了鯨的渾身是寶這個特點,面對鯨渾身是寶,很多不法分子為獲取自己的經濟利益捕殺鯨,出示課件,學生看後發出倡議,要保護珍稀動物。

另外我在語文教學時,一直重視語言表達能力訓練,既注意自己語言表達的規範,又注意及時糾正學生語言表達的錯誤,讓學生儘量把語言表達的準確完整。我還注意板書規範、書寫工整。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

這節課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學生回答問題舉手不是很積極,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偏重於客觀公正而鼓勵的話語少些,教學活動忽略了學困生的參與和接受能力等等,這些方面,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繼續探索。

《鯨》教學反思 篇2

《鯨》這篇課文是一篇説明文,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知識,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瞭解課文介紹的鯨的知識,體會所運用的多種説明方法。鯨的進化過程是學生理解的難點。經過精心的準備,我信心十足地上了《鯨》這篇課文。可是上完課之後,還是漏洞百出。下面是上完課之後的一些反思。

在評價方面,我還缺少對學生的評價。如:我讓學生彙報自己的學習收穫時我班的李祖宇同學在彙報鯨的吃食方面的特點時説到他是抓住鯨吃食時的動作來學習的,並且把一個個動詞都找出來了。而我卻未加評價,只是單純的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教學。

通過這次教學評優活動,我既有收穫也有啟發,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要多向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學習,不僅能帶動課堂氣氛,而且教學方法靈活,教態親和感人,在這次鍛鍊中,我找到了許多有待改進的地方。

1、鍛造自己的語言。在課堂用語上還不夠簡單、明瞭,尤其是缺乏抑揚頓挫。特別是語言上的錯誤,要學會避免犯錯。

2、繼續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磨鍊自己的意志。我想,教師應該像穀穗那樣,要想讓自己的果實達到真正的成熟,你就必須將根伸向土壤的更深處,好不斷的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營養以補充自己的能量為結出粒粒飽滿的果實而聚集精華。

《鯨》教學反思 篇3

《鯨》是一篇淺顯易懂的常識性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鯨的形體特點、進化過程、種類和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這篇課文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學生很容易理解,而且學生對鯨這種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很感興趣,但如何避免將常識性課文上成常識課,是設計教學中的難點,也是我在課前一直找不到好的教學方法的一個疑難問題。

在教學的開始,我設計了一個小故事,讓學生從故事中去找鯨是哺乳動物的理由。然後我讓學生理清課文思路,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解決問題“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來介紹鯨的特點的?”然後我板書了課題《鯨》,學生找出答案後,我相機板書“形體、進化、種類、食物、呼吸、睡覺、生長”。

當學生對鯨的各個方面有了充分了解後,我讓他們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方面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個環節的設計,主要是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演一演、讀一讀、畫一畫、講一講等,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的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但在學生彙報完後,我卻以時間不夠用,沒有讓他們去表演,下課後看到他們畫的畫,我感到有點後悔,自己為了把課上完整,把孩子的特長給掩飾了。

然後,讓學生看相關的影視資料,跳出課文,根據圖片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説明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由於我急於求成,出現了多處不該出現的失誤。在我讓學生概括第#from 國小語文_《鯨》教學反思二段時,黃子航説的是“進化成魚”,聽課老師都笑了,可我卻聽成了“進化鯨魚”,我卻沒有及時的給他糾正,是我的一個失誤,我經常讓學生學會傾聽,可我卻沒做到,而且有的同學在語言上出現了錯誤,我也沒有糾正,沒有關注課堂上的細節問題,是我最大的不足,再着就是自己的板書書寫的不好,由於緊張,作比較的“作”寫成了“做”,出現了不該出現的問題。今後這些問題我會避免發生,讓課堂上呈現出更多的精彩之處。

《鯨》教學反思 篇4

古詩詞教學必須堅持誦讀為主、整體感知為主、積累為主。在新的課程 標準指導下,古詩詞教學如何才能既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又符合 古詩詞教學的基本原則和規律呢?毛秀蓉老師《江城子·密州出獵》一課 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現出三個特點:

一、因“放”而活。這堂課開放性很強,老師沒有預先設置套路,引生入 甕,而是讓學生在自己預習教學內容與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質疑,在自主 閲讀中生成問題,教師圍繞學生的問題展開教學。這對教師來説,具有 挑戰性,但本堂課的生命力正在於此。在理解詞的主旨和典故這一教學 中心環節裏,教師積極鼓勵學生多角度分析,對學生的不同見解,只要 言之成理,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閲讀成果。整堂課始終 以學生為中心,活而不亂。這正是課程標準倡導的。

二、因“合”而深。這裏的“合”,側重於合作學習,即學生帶着疑問到小 組裏進行討論、研究,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有效地解決問題。毛老師具 有較強的親和力,並充分發揮這一特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整堂 課在生生合作、師生合作的氛圍中展開。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師生之 間的探討和諧自然,教師成為學習的參與者,而不是説教者。由於“合作 ”,對詩歌的挖掘較有深度,學生對問題的思考由表及裏,逐步深化。在 “誦讀”這一環節中,教師持合作的態度的“示範”,通過取長補短,師生 共同進步。

三、因“引”而高。詩言志,詞言情。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領會詞中的“情 ”,就可以達到詩歌教學的最高目標。課堂教學中,毛教師十分善於引導 ,把學生導向重難點,抓住詞眼,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領會詞的意境。 《江城子·密州出獵》全詞只有70字,但字字珠璣,意境深遠。毛教師通 過背景引導、誦讀引導、詞眼引導、典故引導,拉近了學生與作者的距 離,使學生從感性的層次到理性的高度認識了蘇軾的報國之志,從而落 實三個維度目標。

《鯨》教學反思 篇5

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我力求從生活與興趣入手。在導入中我首先以談話的方式進入課堂,談話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關,接着展示學生未見過的彩色玻璃窗,以新激趣,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探求知識、發展思維的巨大動力。在學生迫切想了解新知識的基礎上,再講述彩色玻璃窗的的起源及有關知識,教學效果較好。

在新授中,通過欣賞圖片,讓學生自主思考並發現彩色玻璃窗的特點,這充分展示了學生敏鋭的觀察力;學生在製作彩色玻璃窗過程中,自主探索,做出了各色奇特的作品,鍛鍊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超強的創新力。

通過本課教學,學生不光在技能上學會了如何製作彩色玻璃窗,並且瞭解了其文化藝術,這也就符合了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教師不僅要讓學生學會美術技能,還要讓他們接受文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中的知識目標和技能目標完全達到。在課堂中,我給學生展示國外教堂彩色圖片和學生作品,讓他們感受各種彩色玻璃窗的特色,然後在評價中讓學生互評,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從而達到新課程中的情感目標。

《鯨》教學反思 篇6

國中語文教材中,小説教學,因其內容的豐富、情節的曲折、形象的多異、主題的潛藴性等特點而呈現教學的多樣性。我是如下進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學。

一:從標題上看,討論主要人物。

討論前,教師提示:如何判定一個人物是否為主要人物呢?1看人物着墨的多少2看人物在小説中的地位和作用;3看作家的創作意圖。這種帶着一個主問題進行閲讀的方式叫做尋讀,尋找發現,大家開始閲讀,發現後做好記錄,然後分組活動。並確定發言人。

學生尋讀課文。開始思考批註。

教師歸納小結。于勒不是主人公,于勒在文中是這樣出現的,一是全家人的談話,二是插敍介紹,三是在遊船上,真正的主人公則是菲利普夫婦。

二:于勒雖然不是小説的主要人物,可老師感覺于勒這個人物在文中無處不在。大家的意見是怎樣的?從文中尋找信息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尋讀課文,整理相關信息。

相互交流,明確:于勒顯然着墨不多,但很重要,它的命運決定着菲利普夫婦的變化,並在他們一家中佔據着重要地位,掀起了很大的波瀾。他是小説的線索人物。我們帶着第一個問題閲讀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小説的線索,這就是尋讀的效果。

理讀,體會精妙構思

剛才我們一起弄清楚了小説的線索,下面請大家據此梳理本文的情節,對課文進行梳理式閲讀,就是理讀。並通過理讀情節,各提練一個字概括情節內容:

從課文順序上看:[盼]于勒——[趕]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從小説情節上看:[趕]于勒——[盼]于勒——[贊]于勒——[罵]于勒——[躲]于勒

三:作家為什麼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麼將“趕于勒”以插敍方式安排?②為什麼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這樣設計:于勒來過幾次信,再以寫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嗎?改後效果有什麼不同?

相互交流,一人發言,其它同學可作補充。討論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覆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説“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台,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四: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説人物形象。

1、品讀示範:第25段,品析“不安”,“瞪着眼”,“趕緊”,“十分蒼白”,“兩隻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2、學生讀句品析,評説人物形象。

3、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鯨》教學反思 篇7

在“關注文章細節表達”教學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個語言訓練點:母親的工作環境“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神態“我的母親”、動作“四個立刻”和語言“挺高興”。先是引導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語句。這些句子正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我嘗試着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進出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對比朗讀、帶詞入句等多種朗讀中讀出深厚的慈母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這一環節完成得比較好。

課堂中,個人認為教學流程是順暢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至於在達成的過程中過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是否調動了所有孩子的參與熱情,還值得商榷。在教學情境設計上也較為貧乏,在入情入境的語言描述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課堂中一味順着學生,對時間把握的意識不太好。

《鯨》教學反思 篇8

《説勤奮》是一篇説理性的課文,課文圍繞“勤奮是實現理想的橋樑”這一中心,通過司馬光和童第週一古一今兩個事例,説明了勤奮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以及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這個道理。

在教學時,我抓住“勤奮”這兩個字,以讀為主線,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體會到“勤奮”是通過哪些事例表達出來的,並通過第一個例子悟出:成功=一分天才+九十九分汗水;從第二個例子悟出: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

課文開頭鮮明地亮出了作者的觀點——勤奮是通往成功的唯一橋樑,中間通過敍寫兩個人勤奮成才的故事加以證明。

在教學中,我讓學生尋找司馬光和童第周兩人相同的地方與不同的地方,在交流司馬光和童第周相同點時學生都説他們都獲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同時學生也找到了表示成功的句子,從句子中我讓他們找司馬光和童弟周成功的標誌是什麼?在找相同點的基礎上,再讓學生找不同點,於是學生告訴我他們一個是古代的,一個是現代,找有關句子弄明白一個是天資聰明的人靠勤奮成才,一個是起步晚,基礎差也靠勤奮成才。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突破課文的難點“古今中外,每一個成功者手中的鮮花,都是他們用汗水和心血澆灌出來的。”還引導學生認識到:一個人,無論你的基礎怎樣,也無論你定下怎樣的目標,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離不開勤奮;離開了勤奮誰也不能取得成功。勤奮也要有個度,必要的休息和活動也是需要的。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童第周的勤奮,一是抓關鍵詞,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二是讓學生帶自已的實際做法和想法去與他進行比較,從而反襯出他的勤奮,這種建立在學生生活實際和自身體驗上的思考與理解是真實的,印象深刻的。並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想象童第周的勤奮的表現,在擴充的基礎上,更為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勤奮,實現學生與文本的對話,這樣學生的理解加深了,學生想象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學完第二、三自然段後,對這一部分做了一個小結,我設置了這樣一個問題:看板書,説説兩個例子不一樣的地方。引導學生寫文章時要有意識選擇典型的例子,更有代表性,也更有説服力。為他們寫作作鋪墊,課文舉的是不同的例子,都説明了同一個問題:勤奮是實現通往理想境界的橋樑

新課結束後我為學生設計了兩道實踐題:如果有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聰明,不需要勤奮學習,你會怎樣勸他?如果一個同學認為自己很笨,怎麼學也趕不上同學,你想對他説什麼?孩子們答得很好。

《鯨》教學反思 篇9

《巨人的花園》一課講完了,感覺比較成功的也有幾點。

一、注重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想象中陶冶情操。

我抓住花園情景的變化、感覺的變化和人物態度的變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對孩子們見到美麗花園時的反應,巨人訓斥孩子時的兇惡態度,訓斥孩子後花園的荒涼,拆除圍牆後花園的和諧,我都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進入到童話優美的意境中,使之感同身受。學生的思維、情感在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富有啟發性的過渡語、適時的教學點撥和反覆的朗讀、品味、互相啟發中逐漸清晰、豐富,內心的體驗與文本的情感更靠近,內心的感悟與文本的內涵更吻合。整個過程,把情感融於語言文字訓練中。通過對重點詞、句的想象研讀,拾級而上,步步深入,由文悟情,使學生在讀、思、想、説、寫的教學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做人要寬容,不要太自私的薰陶與感染。

二、關注學生的言語實踐,在訓練中增強學力。

我有強烈的語言訓練意識,整堂課都在一種自然,舒暢的情境中無痕地進行着語言訓練。在感受花園的“美麗”,教師引導學生自讀自悟,想象畫面,讀中感悟,以讀見悟;感悟花園的變化和巨人的變化,抓住“喚來寒冷的,是你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文眼,讓學生在引讀點撥中,在細細的品味語言中,在對比朗讀、想象説話中,理解童話的內涵。課末的説話訓練,更是深化對寓意的心領神會。這裏,我憑藉教材進行恰當、巧妙的語言實踐,既使學生在實踐中內化語言、運用語言,增強了語文綜合學習能力,同時又在訓練的過程中昇華了人文內涵。

三、抓住教學的生長點,在讀悟中領會寓意。

語文教學應該以讀為本,讓感悟充盈課堂教學,讓學生通過心靈的體驗,將知識和感深深地植入內心深處。

在設計中,我非常注重“讀”,不是放任自流、毫無目的的讀,而是通過多種形式、循序漸進的零距離讀,使學生進入童話的意境,引導他們通過揣摩課文中的語言文字所負載的內容,體驗語言文字所滲透的情感,從而使感悟更深刻、更高效、更有價值。

當然,也有很多不足,最大的不足是還捨不得放手,對學生總是不放心,孩子們能自主完成的,教師捨不得放手,整節課還是在教師的掌握之中,更高水平的應該是教師隨着學生的思路引導開去,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今後要在這方面多多努力。

《鯨》教學反思 篇10

今天學校讓上交一篇生本課的教學反思,正好昨天講的《桂花雨》一課,感覺還不錯。就隨便寫寫吧!<<桂花雨>>是一篇優美的散文,文中瀰漫着作者淡淡的思鄉情緒和對故鄉美好的回憶。這是一篇自讀課文,我在寫教學設計時,以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為主線,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感悟和理解,自己發現問題,並在讀書、思考、討論和交流中解決問題,掌握學習方法。並通過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一説自己不能忘記的人和事,在閲讀學習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搖桂花”這一段既是課文內容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重點。這部分的教學我注意了讀中感悟,引導學生深入的體會了“搖桂花”時的快樂心情。我先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再利用評讀來滲透“注重抓住人物的語言和動作,從中感受人物複雜的心理活動”的學習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然後從學生從讀懂的地方入手,因勢利導,然後步步深入,漸入佳境。對於作者盼望“搖桂花”的迫切心情和“搖桂花”的快樂,我引導學生閲讀文字,從領會對話和動詞入手,用分角色朗讀和讓學生説説這樣讀的理由,在閲讀中體驗和感悟作者的急切和快樂之情。

在引導學生感受“桂花雨”的時候,我藉助課件提問,從課文當中找出什麼是”桂花雨“,用課文中的原句回答。孩子們找到後,我又藉助課件上的圖片,讓孩子們再次感受“桂花雨”的情景。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帶着這種感悟和體驗再次進入文字,讀出其中的感情。

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是作者的真情流露,這時需要學生靜心體會,默默感受,特別是母親的那句話以及作者懷念童年的那份情。在教學這部分內容時,通過讀來感悟。在回憶童年的時候,孩子們都積極的發言。在交流過程當中體會到作者和母親的那份深情。最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説説難以忘懷的人和事,進行情感和能力的遷移。

後來小組以採訪的形式讓組員們分享,最後每一組選出一個代表和大家分享。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熱烈的討論,在孩子們分享的過程中,我看到孩子們在説自己的家鄉時,臉上的喜悦之情是我們課堂上很少見到的。這時的我也被他們感染了,和孩子們分享了我小時候的趣事。孩子們都聽得津津有味,有的還説去我的家鄉呢!嘿嘿,一個有山、有水、有花、有野果、有松鼠的地方……還有最親、最愛的人。也許是對家鄉的懷念吧,感覺以前的事物都是那麼的美好!

每次一寫到自己的家鄉,總是受不住筆。嘿嘿……言歸正傳,我覺得教學不是教師唱獨角戲,離開了“學”就無所謂“教”,也就是説教學要從重視教師“教”的構思,轉向重視孩子“學”的引導。我們一直在提倡生本課堂,要相信孩子,讓孩子在充分自學中思考、記憶、分析,發現問題,提出疑點,在老師和同學的幫助下解決問題,獲得知識,這樣所獲得的知識才紮實牢固。作為老師的我們,應該給孩子們多一些的理解與表達的空間,讓孩子們去感受,去體驗,去嘗試,我相信孩子們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鯨》教學反思 篇11

教學的切入口非常靈巧。利用“喚醒了什麼”和“説了什麼”這兩個問題把學生一下子帶進了詩歌的 教學氛圍中,直達詩歌主題。

縱觀整節課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這主要是對詩歌的講解還不夠深入,一些板塊的講解還沒有充分展開。例 如:在“品雨”這個環節沒有深入講解“雨為什麼要教兒童們‘勇敢’地笑?” “為什麼要兒童們‘笑 ’?” 在“賞雨”這個板塊中,對“嘗試背誦最欣賞的一、兩節詩歌,並説説欣賞的理由”這個問題的 處理時,對學生所欣賞的詩句沒有加以深入的分析。在“看雨”和“聽雨”的兩個環節中,對“看看這雨 ,她喚醒了誰?”和“聽聽這雨,她説了什麼?”這兩個問題也沒有深入的講解“為什麼要喚醒這些事物 ”、“為什麼要説這些話”。

《鯨》教學反思 篇12

通過教學,完成了預定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中學習的積極性非常高。整堂課的教學過程有容量,但不是知識內容的累加堆積。整個教學過程能緊扣目標,談話導入、整體感知、識字學文、複習鞏固等環節彼此銜接,順理成章。識字和朗讀的環節安排妥當,體現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師生互動自然有效。自己在教學過程中覺得比較有收穫的有兩點:(1)採用遊戲為主的教學方法效果較好。由於學生年齡較小,為了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心理需求,我在識字教學以及識字活動的環節中均使用遊戲法,學生們積極參與,課堂氣氛活躍輕鬆,大大激發了孩子識字的熱情,讓他們學得愉快而輕鬆。我想,特別是在孩子剛進入語文學習的階段,教師只有在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今後對語文的學習才會更加投入。(2)在教學中,我十分重視對學生説話的規範、態度、習慣的培養,重視對學生語言感悟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把話説清楚、説完整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認真傾聽學生的發言,有問題及時提醒學生並指導學生改正,學生在多次訓練後就能注意自己語言的完整與明確。同時,指導學生朗讀對培養其語感也大有幫助。朗讀訓練中,教師應採用多種形式組織學生指讀與跟讀。此階段不宜操之過急,不必要求學生通篇朗讀,可以在聽錄音讀,老師帶讀的訓練中重點讀好一兩句話,打好朗讀的基礎,指導學生養成字字過目的良好讀書習慣,同時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鞏固識字。

通過教學,有收穫,也有困惑。現在的學生入學基礎都不同,有的學生識字量多,有的還不識字,因此在初學階段的課堂教學中,就會出現學得輕鬆與吃力的問題。識字量多的學生對於課文中要學習的生字已學會了,學習中會出現自我滿足,聽講不認真的現象。而那些沒有識字基礎的學生,對於一天一課生字的學習感到吃力,往往出現單個生字會認讀,把生字放在句子或課文中就不會認讀的現象。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讓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發展?這也是我想與同行多探討與研究的問題。

《鯨》教學反思 篇13

《倍的認識》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的內容。倍,對於學生來説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學生對倍的認識比較陌生,建立倍的表象認識有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教學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認識倍,理解倍的意義;二是在此基礎上,學習“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決問題。在教學中,第一部分我重視學生的感知,通過圈圈畫畫,讓學生在一年級學習了相差關係的基礎上進入對倍數關係的學習。第二部分的處理上是通過一定的情境,讓學生感知到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因此,我在設計時重視了學生的操作、觀察,充分建立直觀形象。通過比較黃花朵數與藍花朵數的數量關係,引導學生擺一擺,圈一圈,説一説,使學生初步感知“倍”的含義。紅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交給學生獨立解決,學生能積極思考,並能順利解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進行了二次比較。第一次比較(除數相同),是一份數相同,讓學生體會有幾個一份數就是幾倍,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第二次比較(被除數相同),一份數不同,相比較的數相同,倍數關係不同,進一步強調一份數的重要性。

學生能從圖中看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但為什麼用除法計算還是難以理解的。在這裏我先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物,用“一份有2朵”,和“8朵能分成這樣的幾份”來幫助學生探索算法,這樣做是因為這種認識便於和除法意義中的按照每幾個一份的要求平均分建立聯繫。然後又發展到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是因為這樣的表述能更鮮明地表達相比較的兩個數與“倍”之間的關係,使學生加深對“倍”的含義理解。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後,練習鞏固中,進一步理解倍的意義。通過練習,鞏固求一個數是另一數的幾倍的問題用除法解決。最後,擺花片的遊戲讓學生在操作中進一步認識“倍”,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當然,本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

1.學生對於為什麼用除法解決這類問題理解的還不夠透徹。

2.教學語言還需不斷的錘鍊。

3.對學生,課堂上要給學生更多的自主探索的時間與空間。

《鯨》教學反思 篇14

《古詩詞三首》中其中有兩首《獨坐敬亭山》和《憶江南》已經在平時的古詩詞積累中學過,如何把學過的詩上出點新意來,備課前我深入的思考了一下,本着以誦讀為主,以調動學生經驗背景、引進學習資源為輔,在感悟語言情感、體會詩詞意境中,把握詩文的審美韻味與內涵。同時,在積累語言與情感的基礎上,注重對生命的感悟,展示學生自己對古詩的個性解讀,培養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課上下來,感受頗深:

一、給學生充分的想象空間,就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古詩詞具有語言凝練、意象豐富的特點,而國小生因為生活積累不多,情感體驗有限,在閲讀中獲得的表象往往很籠統、模糊,此時就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本身的品讀盡情展開想象,通過“猜猜詩人的心情”、“你就是詩人”、“創設情境,想象説話”等,讓學生與古詩詞進行靈性的對話,從古詩詞生動的語言中猜度詩人的心境,進而陶醉在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如在教學《獨坐敬亭山》時,學生從詩的題眼就看出詩人李白此時心情很是孤獨,還可以從前兩句感受到,尤其是“飛盡”和“獨去”等感受到的。然後我便追問:“那假如你就是詩人,你看到鳥兒們都離你遠去,就連天上的雲也離你而去,此時此刻,你最想説什麼?”一生説:“鳥兒們,你們為什麼都走了,留下 來陪我説説話吧!”還一生説:“雲兒莫走,同我一起聊聊天。”還有一生説:“我本來就很孤獨了,你們為什麼還要離我而去,真讓我傷心呀!”這樣,學生切身體會到詩人孤獨寂寞的心情。當學到後兩句的時候,有學生説:“老師,我覺得李白並不孤獨,因為有敬亭山在陪伴着他。我是從‘兩不厭’感受到的。”“那你覺得李白會把敬亭山當作什麼?”“當作他的最知心的朋友。”“我覺得李白把敬亭山當作自己的親人。”“是呀,既是朋友,又是親人,所以怎麼看也看不夠。那麼李白可能會對敬亭山説些什麼呢?”我追問道,“請拿起筆,你就是李白,你把敬亭山當作什麼,你就對他説説話吧!”幾分鐘過後,有學生説道:“李白説:‘老朋友,謝謝你,在我最孤獨的時候能陪我説説話。’敬亭山好像在説:‘別灰心,我支持你!’”“多好的一對知心朋友呀!”我評價到。又有一生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是自己的母親,母親好像在説:‘孩子,別怕,有娘在,要大膽的往前走。’”還有同學説:“我把敬亭山當作朋友,好像説:‘朋友,別泄氣,有我這個朋友在,與你同行。’”透過這一句句想象的話語,我們似乎又感受到李白此時並不孤獨,對詩的意境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採用多種方法,便於理解詩的意境。

“詩是無形畫,畫是有形詩。”詩情和畫意融為一體。如果把字、詞、句的意思嚼爛了餵給學生,這樣的詩歌教學意象全無,學生也必生煩膩之心。但如果放手讓學生去自學,教師少講或不講,又怕貽誤了某一個知識點。有沒有兩全齊美之策?我想到的是:把簡筆畫引入到古詩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詩意,有感情地朗讀,然後動動手,動動筆,用“畫”激趣,借“畫”入境,以“畫”悟情。

如在教學《望洞庭》和《憶江南》兩首詩時,我主要採用用簡筆畫的形式把你所理解的古詩所描繪的畫面畫出來,請一兩名同學到前邊畫,其餘學生在本子上畫,然後再去評議。如在畫《憶江南》一詩時,有同學畫了一個圓形的江,有的學生就指出,“江”應該是長的,“湖”才是圓的。有的同學只畫出一條江,兩岸的樹木開滿了花,也有同學提出疑議説:“詩句中説得很清楚‘日出江花紅勝火’,江邊的花在太陽出來的時候比火還要紅,所以應該把太陽畫上。”瞧,既能調動學生學詩的積極性,又能將詩句理解得更為深刻。

《鯨》教學反思 篇15

在教學設計中充分考慮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大膽質疑解疑。例如:動物細胞為什麼沒有細胞壁?討論的形式靈活多樣,同桌互幫、小組研討,為學生充分表現、合作、競爭搭建舞台,使學生思維碰撞,閃現思維火花,激發表現欲,促進創造思維的發展。

在作業的設計佈置上,為了激發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興趣,針對課的特點,讓作業開放性,拓展性的作業可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同時也為課堂所學的知識能更好地運用於實際做了很好的遷移。

有限的課堂需要我們教師深究教學目標、吃透教材、借用網絡,圖書合理運用課堂探究教學來激發學生無限的潛能,發揮出生物課堂的有效性和實效性。課堂教學設計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精神和“根植生活,讓生物知識在實際生活中鮮活起來”的理念。無論是問題的提出,還是問題的解決,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主動地去觀察、分析、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本節課中我對課堂的時間的安排考慮不全面,時間分配不當,對課堂上學生的提問層次估計不足,以至於回答時沒有顧及學生的感受。

標籤: 反思 教學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kgqkd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