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校研修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校研修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

作文難寫,這也是很多學生的心聲。那麼,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校研修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題,找到作文“要寫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教師只在學生不懂或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釋即可。其次,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審題,獨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審題的規律、確立中心、選材的方法、佈局謀篇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如寫作。再次,鼓勵學生説真話。讓學生把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過的事真實記錄下來,哪怕是錯的也要如實記錄。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就是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圍繞話題“錢”,可以自問“誰在賺錢”、“他是怎樣賺錢”;“誰在用錢”、“他又是怎樣用錢”;“錢的作用有多大”、“錢是不是萬能”;“學生在花錢問題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未來的世界裏錢還會不會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穎。第二,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小事中提煉出中心,這對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讀與寫相結合。教師要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典範的文章,非常適用於“寫”的指導。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訓練上,很多都照顧到了“讀”與“寫”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些範文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在學生寫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

“讀”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內容,在選取內容時,通常是為了解決作文中的某一問題,而選取一個片斷,讓學生通過閲讀,對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領會。

四、作文與做人相結合。作文指導課,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造成一些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問題。

教師必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類型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2

作文難寫,這也是很多學生的心聲。那麼,語文老師,怎樣上好作文指導課呢?

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作文指導課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首先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讀題,找到作文“要寫什麼,為什麼寫,怎樣寫”,教師只在學生不懂或有困難的地方幫助解釋即可。其次,教師要注意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審題,獨立作文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指導課上,教師要教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如審題的規律、確立中心、選材的方法、佈局謀篇的方法等,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自如寫作。再次,鼓勵學生説真話。讓學生把自己所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以及做過的事真實記錄下來,哪怕是錯的也要如實記錄。只有這樣,作文才能有血有肉,令人信服,作文的質量才能得到保證。

二、幫助學生拓展思路。第一,教師要指導學生多角度去考慮問題。面對話題,多方求問就是激活思維的有效途徑。比如:圍繞話題“錢”,可以自問“誰在賺錢”、“他是怎樣賺錢”;“誰在用錢”、“他又是怎樣用錢”;“錢的作用有多大”、“錢是不是萬能”;“學生在花錢問題上有哪些不同的表現”;“未來的世界裏錢還會不會存在”等等。多角度解讀話題,使學生的作文立意更深刻、更新穎。第二,教師要善於指導學生從小事中抽取出帶有本質性的東西,豐富學生作文的選材。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髮現生活中的小事,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這些小事中提煉出中心,這對豐富學生作文的素材,開拓學生作文的思路是十分重要的。

三、讀與寫相結合。教師要把讀和寫結合起來,讓學生通過“讀”去解決寫作當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典範的文章,非常適用於“寫”的指導。尤其是教材在安排訓練上,很多都照顧到了“讀”與“寫”相結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憶些範文的寫作特點,也可以在學生寫作中,遇到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再讀課文,從中受到啟發,找到方法。

“讀”也可以是教材外的內容,在選取內容時,通常是為了解決作文中的某一問題,而選取一個片斷,讓學生通過閲讀,對作文的一些方法有所感知和領會。

四、作文與做人相結合。作文指導課,教師很少關注學生的思想動向,造成一些學生在作文的立意上出問題。

教師必須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結合具體的類型作文,同時滲透理想、道德教育。例如:在指導學生寫“人物”的作文時,教師一方面要求學生選取先進的典型人物,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描寫,刻畫出人物的特點,啟發學生寫出人物的高尚品質。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教學除法的豎式計算,教學時我先複習了加法、減法和乘法的豎式寫法,然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再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商是一位數)。從現實情境引入,列出除法算式後教學一位數除以一位數的除法豎式,由於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格式不同,再加上計算過程中涉及除、乘、減三種運算,所以在教學時我直接呈現除法豎式的正確寫法,讓學生來觀察,並且與加、減、乘法豎式進行比較,再比較討論中,學生進行質疑,在質疑的過程中,學生強烈的意識到除法豎式與加、減、乘法豎式的不同之處,對除法豎式加深了印象。而後我再結合現實問題中的具體內容講述除法豎式的寫法和每一步計算的實際意義,有助於學生對豎式寫法的理解和識記。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4

《撈鐵牛》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七冊的一篇精讀課文,講的是宋代和尚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淤泥裏的八隻鐵牛撈上來的故事,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以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在教學本課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令我十分興奮的環節。

一、“老師,我有問題。”

當我出示課題後,學生的小手馬上舉起來,顯得十分激動。“你有什麼問題?”我用期待的目光望着他們。有的問:“是誰從哪裏撈鐵牛呀?”有的問:“這是件很困難的事嗎?他是怎麼撈的?”有的問:“為什麼要撈鐵牛呢?”我高興地説:“同學們真是愛動腦筋!如果我們再開動腦筋,通過自己讀書,不用老師講,我們都能把這些問題解決好。”“真的嗎?”學生有點半信半疑。“當然是真的!你們是天才!”我十分肯定地點點頭。課堂頓時活躍而輕鬆起來。學生邊讀邊想邊畫;邊看課件演示邊小組討論學習,學生很好地解答了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課時,我又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突然有個學生站起來説:“老師,課文中懷丙明明説‘鐵牛是被水沖走的,我還叫水把它們送回來。’可後面卻説‘把水裏的鐵牛拖上了岸。’這不是矛盾嗎?“我聽了沒有急於回答他,而是讓學生找到懷丙説的話,理解”送“的含義再反問學生:“你們覺得矛盾嗎?”有的學生似乎不知道怎樣回答,有的學生很快地回答我“不矛盾!”“你是怎麼理解的?”我連忙追問。然後引導學生從第四自然段撈鐵牛的過程中找答案,最後學生自己弄明白了:是因為懷丙利用了水的浮力才把鐵牛拖上了岸,所以説是懷丙叫水把它們送回來的。

二、“老師,我有辦法。”

學生從懷丙利用水的浮力撈上鐵牛這件事中獲得了啟發,學生在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讚歎的同時,如何撞擊自己智慧的火花呢?我這樣引導學生“除了懷丙的辦法之外,現在的你,還有什麼辦法嗎?”學生創新的思維一下被點燃了,紛紛舉起手説“我用起重機。”“我用吊車。”“我用直升飛機拉。”還有的學生説:“我看,根本就要改造那座橋,也用不着笨重的鐵牛。我們的橋樑建設者們有的是建造方法。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如:建造水上房屋,讓水上汽車在水上行駛……“幾十雙眼睛閃爍着智慧的光芒!教師裏一會兒安靜,一會兒有熱鬧起來,太美妙了!

課後反思:

下課後,我很激動,也想了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學生一提問我生怕浪費了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涉及到質疑問題總是放不開,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學的輕鬆,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我想教學的任務其實就是啟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那麼如何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説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鬆和諧的環境裏,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裏,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新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夥伴關係,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鬆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不管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我都不指責、批評他們,而是加以鼓勵與引導,使他們充分享受參與的樂趣,讓他們的思維最大限度活躍起來,從而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説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從心理學角度講,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放飛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徵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本課教學中,學生大膽設想的撈鐵牛的方法以及他們想利用水的浮力為人類服務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誇讚,他們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創新的快樂!在這種想像思維的對話中,放飛了兒童的創造天性。

從這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充滿疑問的課堂,只有那種給足學生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5

《鳥島》主要寫了聞名中外的青海湖鳥島春夏兩季的景象和鳥兒活動的情景,字裏行間流露了對鳥島的喜愛,對學生初步進行保護野生動物的教育。全文敍述條理清楚,語句流暢,文字優美,很適合朗讀。根據課文的特點。我以朗誦作為貫穿課堂教學全過程的主線。

一、給學生創設願讀、樂讀、會讀的閲讀情境。

鳥兒對於國小生來説,是很熟悉,因為在生活中司空見慣,但對於有千千萬萬只鳥的鳥島來説,卻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學中,我以“讀”為主軸,激發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努力為學生創設一個願讀的情境。

二、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促進學生新知識的內化。

對於學生來説,生活經驗不豐富,生活體驗更不全面。學生通過聽覺、觸覺、視覺等感官的協調作用,才能有效地促進心理內化,才能更準確地掌握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內化學生自己的知識儲備,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多媒體出示了夏天鳥島熱鬧的情景。精美畫面,不僅激發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和討論的慾望,而且使學生對鳥島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學生反覆朗讀重點句,讓學生在讀讀、議議中進一步體會夏天鳥島熱鬧的特點。從而把這些來鳥島的信息轉化為自己內在知識儲備的部分。

三、讓學生領略語言文字的精妙。

課文第二小節寫了春天鳥島上的情景。教學時,我聯繫課題上面的插圖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隻鳥兒,説説是懷着怎樣的心情來島上的。這樣進入了角色,感受語言的內在動力,喚起了學生的情感活動,為有感情地朗讀訓練奠定了基礎。“從遠方飛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等詞句與最後一個自然段中“沒有人去碰一下”呈現了一種因果關聯,教學時不妨可先設疑,鳥兒為什麼要從遠方飛到這裏來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學完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這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然也更好地説明了鳥島之所以聞名中外的原因。

第三小節是全文的重點所在。由“熱鬧”一詞,引出了鳥島上“鳥多”、“鳥窩多”、“鳥蛋”多。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同樣可以發揮插圖的作用,激發學生想象,通過紮實的訓練,提高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根據栩栩如生的插圖,我們可以設計這樣的語言訓練:“六月是鳥島最熱鬧的時候,各種各樣的鳥兒聚在一起,它們有的

,有的 ,有的

……鳥島成了鳥的世界。”另外,“密密麻麻的鳥窩”雖然從圖上不能看到,但我們同樣可以激發學生去想象,想象鳥窩裏是怎樣的有趣情景。寫鳥蛋,不僅寫其多,還寫其色彩之美。這裏和前文的“築巢安家”、“養育後代”又相呼應。這一自然段的教學可讓學生從前面的角色中走出來,以“來島上游玩的人”的身份談談六月的鳥島給你留下的印象,這就讓學生真正走進了鳥島,併為感情朗讀及最後一個自然段的學習作好鋪墊。

我在第四小節對學生進行説話的訓練設計中,是在讓學生欣賞了鳥島的圖片,和充分自由朗讀這一節後,來讓孩子們談感受的,並且考慮到一部分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我給了孩子們一個句式,讓這部分孩子也知道該怎麼説。孩子們暢所欲言,都談到了鳥是我們人類的朋友,自己也要向他們學習的想法,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學生的表達和想像能力在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6

開學兩天了,學生似乎還未從假期中回過神來,顯得那麼懶散,還好這兩天是期初複習。今天做了單元測驗,有些學生已把上學期的知識“還”給我了,看來這學期又得繼續“革命” 。

期初複習目的是什麼?思忖良久,認為大概有三:其一,交流促溝通。剛剛度過三週有餘的寒假,師生又回到熟悉的課堂。新的一年,新的學期,肯定都有一些新的想法。如果能充分交流、相互啟發,對於融合師生關係、生生感情必將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二,過渡促適應。先不進行新課,而是期初複習,理所當然是學生適應新學期生活的重要過渡。其三,習相促發展。新課的學習離不開相關舊知的支撐。知識技能、習慣態度等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總之,複習不能只着眼於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層面,還應使其在情感與態度層面得以喚醒與鼓舞。

基於以上想法,我首先從New Year 談起,接着再提問年齡,How old are you ? 把全班62個同學逐個問到,表明老師心裏想着他們,使他們從第一節課就開口講英語,找回往日的感覺,儘快進入狀態。最後,自然過度到birthday,引出新學期第一課 When is your birthday ?

最後在黑板上寫下:我又長大了一歲,這意味着……建議同學們先獨立思考三分鐘,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後集體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交流時要善於傾聽。下面還是聽聽他們的想法吧。

我又長大了一歲,這意味着我應該更懂事;我又長大了一歲,意味着我應該更自覺,自制力應該更強;我又長大了一歲,意味着我在各個方面要再上一個新台階;我又長大了一歲,意味着只要我勤奮努力,知識會更豐富;我又長大了一歲,意味着時光又流逝了一年,我應該加倍珍惜美好時光,刻苦學習;……

同學們的發言真的感動了我。於是我滿懷激情地説:過了一年,同學們長大了一歲,老師也長大了一歲,我們一年六班同樣長大了一歲,只要我們每一位小主人能以嶄新的姿態投入到學習與生活中去,我們的集體便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一節課就要結束了,學生用黑板上板書的幾個詞連成一句話:只要我們認真傾聽、善於思考、認真細緻、講究方法,就一定能夠成功!我也真誠地希望我的學生能獲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開學第一課的教學反思【3篇】相關文章:

1.開學第一課教學反思範文4篇

2.數學角平分線教學反思範文3篇

3.工程建設實施方案範文3篇

4.開學教學第一課教學反思範文

5.開學第一課主題班會小結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7

《只有一個地球》一文是人教版國小語文第十一冊第四單元的一篇文章,本文采用科學小品文的形式,從人類的生存的角度介紹了地球的有關知識,闡明瞭人類的生存“只有一個地球”的事實,呼籲人類應該珍惜資源,保護地球。

本文有一條明顯的主線“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這是本文的“命脈”,在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抓住這“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中心句,讓學生在閲讀中感悟文本,理解文本。首先讓學生感悟地球的可愛表現在哪裏?通過朗讀課文,學生在第一自然段找到寫地球外觀美麗的句子,抓住“晶瑩”、“紗衣”、“搖籃”、“美麗壯觀”、“和藹可親”等詞語,體會地球的外表的美麗可愛,讀出對地球的讚美之情,並能熟讀成誦。再引導學生談地球內在的美麗——地球是無私的,它向人類慷慨地提供礦產資源。只有母親才會這樣無私的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我們稱地球為人類的母親,生命的搖籃。

然而面對養育我們的母親,人類是怎樣對待它的呢?從而談到“容易破碎”,“地球的渺小”,“礦產資源的枯竭”,“人類根本不能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都告訴我們,我們只有保護地球,因為只有一個地球。在課外補充人類對地球破壞的圖片時,學生的的情感被調動起來,越發感受到人類的做法是不對的,從而認識到今後該怎麼做,在聆聽了邁克?傑克遜的公益歌曲《拯救地球》後,學生們為地球母親寫宣傳標語,“保護地球=熱愛媽媽”,“為了生存,保護地球”把課堂教學推向高潮,我能感受孩子們的焦慮、心痛、熱情與決心。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8

1、由單兵作戰到團隊合作。

師常問“哪位同學來説一下這個問題”,不自覺的將學生框定在個人實力的展示上,而我們提倡的小組合作效果似乎不明顯。為使學生的超前學習落到實處,同時發揮小組長的作用,一超四有效模式實踐初期,我們就提出“捆綁式” 的評價方法。在實踐課堂上也應體現出小組交流的成果,不要只流於形式。換種説法“哪一組來談談看法”,從“哪個人”到“哪一組”,看似兩個字的差別實際是思想的變化。換種問法可以增強學生的集體合作意識,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精神,匯聚眾人智慧,成就學生。

請每組在回答問題時先加上一句“我們組的意見是……”,先從形式上要求,久而久之滲透到學生的意識中,增強小組的凝聚力。如有不同看法可以互相補充説明,鼓勵不同見解,提倡創意性思考,“我們組有兩種/三種看法,分別請他們説明……”

2、堅持語文教學的根本

不論那一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和實驗都必須堅守語文的根本,即語言文字的學習和運用。千萬莫讓形式架空了語文味,聽説讀寫,感知品悟,寫作提升必不可少。老師一定要精心備課,設置科學合理的教學環節,爭取堂堂是精品,課課可而觀摩。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9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在講授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通過“引導、啟發、參與、倡導、總結”,提高學生自主分析、掌握和運用相關概念的能力,促進學生自己構建概念和相應的知識體系。

1、把知識教學點與能力訓練點及美育、德育滲透點結合起來。課前,教師在自己準備一些多媒體課件的同時,鼓勵和引導學生自主收集了許多關於珍稀動植物的圖片、文字資料,在課前就讓學生充分領略到世界上生物的奇妙無窮。形態各異的生物和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上,這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充滿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學生能夠感覺世界的美麗,進而感悟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課堂中,教師先後採取了播放多媒體課件、組織小組討論作答等形式,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然界生物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關係,認識到生物多樣性和人類生存、地球健康的關係,幫助他們從小樹立起環境保護的意識,培養珍愛生物、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總之,在本課教學中,教師採用任務驅動的方法讓學生去瀏覽網站、收集資料,進行異步化和個別化的學習;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既讓學生進行自主獨立學習,也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協作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組織和引導下分組討論,思維和智慧可以共享,從而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自主開展學習,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2、用教材教而非簡單地教教材,把身邊的各種資源引入課堂。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密切相關,並在很大程度是我們衣食住行的依賴,因此本課教學有着極為豐富的資源可以利用,這不僅給科學課教學及科學探究活動帶來了極大便利,並且能夠讓學生獲取最直觀的認知。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圍繞“我們生活中哪些方面是與其它生物息息相關的呢?”進行討論,學生們發散思維,舉出了食物、衣服、塑料、藥品等大量身邊的事例,教師進而引導學生了解目前生物性遭受到的威脅和挑戰,關注我國珍稀動植物,讓學生在感知生物多樣性與人類關係的同時,開動腦筋探究面臨威脅的原因、尋找“關愛生物”的措施,使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潤物無聲般滲透進孩子的心靈。

3、昇華主題,讓知識的增長伴隨學生的成長。學習是學生自己主動構建知識體系的過程,缺少了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會導致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對概念不求甚解,也就不能很好地培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本課教學中,教師在總結以往課堂教學經驗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掌握概念,並自我總結出珍稀動物瀕臨滅絕和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認識到亂砍濫伐、濫捕濫殺和環境污染給人與自然和諧帶來的破壞,再讓學生自我發現和糾正危及其它生物生存的不良行為,學會尊重、愛護和善待身邊的每一個生命。課堂上,教師還特別準備了《熊貓咪咪》的MTV課件,美妙的音樂和珍稀動物熊貓的可愛畫面,使學生在視覺聽覺的衝擊中產生強烈心靈震撼,油然而生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很好地達成了本節課的情感態度目標。

綜上所述,在國小科學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結合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不斷對自己的教學方式進行反思,努力樹立“授人以漁”的教育理念,用充滿親切感的教學使學生充分發揮主體性,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能力。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0

該內容的選擇來自於繪本《棒棒天使》,書中集中體現了很多組反義詞。而教材中雖然有該內容的涉及,但沒有一個故事能集中體現那麼多的內容。所以這本教材的選擇,對素材內容的拓展,具有深刻的意義。

對於即將深入國小的幼兒來説,認字成了家長關注的內容。而幼兒也隨着閲讀量的增加,識字量也在不斷提高。在幼兒園的《綱要》中,雖沒有認字的要求,但卻是幼兒、家長的需要。因此,在教學活動中融入字是一種大膽地嘗試。

在一次活動中,要讓幼兒充分的表述、要將枯燥的反義詞內容變得生動有趣,在活動的設計上,我運用了好朋友配對,和教師説相反等的遊戲環節。這些環節的設計讓幼兒在不知覺中感受反義詞,理解反義詞,並學會用反義詞來表述畫面意思。

挑戰二:對於我(教師)自身的挑戰 在第一次觀察圖片時,播放PPT的速度並不慢,對於幼兒觀察圖片的敏感性具有一定的挑戰。要幼兒之後能根據圖意表述清楚,甚至和教師一起互動講故事,教師對每一幅圖提問和追問的設計要求是很高的。

這本繪本原來在每一頁上都有文字,但為了更充分的讓幼兒觀察圖片,並突顯可表達頁面意思的反義詞,在PPT的製作過程中,我將每一頁的文字都刪除了。看似一個小小的地方,但從學着怎麼做,到精美製作,花費了我不少的時間。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1

在教學過程中,我首先出示第一幅圖讓學生帶着課後練習六的問題來學習課文,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我能借助於課文的插圖,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根據課文先掃除字詞障礙。然後指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圖。圖文對照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在教學中,我還加強朗讀訓練。

這節課遺憾的是由於第一課時時間分配不合理,同時影響了第二課時,但總體來説,學生對課文理解還是比較好。鞏固練習也很順利地進行。同時學生們還説上了雨前的一些自然現象。這令老師很滿意。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2

本節課是我實踐“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小課題眾多實踐課中的一節展示課,本節課的展示內容有三:一、複習詩歌教學的基本步驟--“知人論世、整體感知、品味意境、對比鑑賞”四步驟,引領學生按照四個步驟閲讀詩歌,明確詩歌閲讀“讀什麼”的問題;二、引領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走進詩歌,運用聯想與想象品味詩歌意境,抓住關鍵詞語品悟詩情,從而獲得精神愉悦和審美體驗,解決詩歌閲讀“怎麼讀”的問題;三、引領學生與學過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詩人比較,評價鑑賞,即跳出文本,走出詩歌,獲得啟迪,解決“為什麼讀”的問題。

以上三方面的設計,其意圖在於引領學生掌握一套規律性的詩歌閲讀的方法,即“走進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詩情---跳出文本評價詩人、反思自我”。既要讓學生明確詩歌閲讀要“讀什麼”、“怎麼讀”,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讀”,從而讓學生有“線路”指引,儘可能地學會自主閲讀。

經本節課實踐,得到詩歌閲讀課的以下經驗:

(1)只要課前課前導學案精心設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課上的交流就會比較充分,“知人論世”和“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知人論世”,是為解讀詩歌服務的,為走進文本深層認識作者服務的,所以在學生介紹作者之後,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作者進行淺層評價,以便與學完本首詩歌之後的深層認識作對比。

(2)“品味意境”環節,“用散文化語言描述意境”不失為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學生,抓住意象特徵品味意境、抓住關鍵詞領悟詩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師還要在這方面設計問題適時點撥,所以詩歌閲讀“品味意境”環節可以大體設計為四個階梯型的問題進行引領或引發研討:你從那句詩裏讀出了這種情感基調?你可以試着讀出這句詩的感情嗎?你能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句詩所寫的畫面嗎?你覺得這句詩裏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這四個問題,聚焦於詩歌閲讀的以聯想與想象品味意境,以關鍵詞品讀詩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閲讀,都是透過文本在於作者對話,所以在引領學生解讀了本首詩歌之後,一定要引領學生拓展閲讀或比較閲讀,從而讓學生對詩人作出客觀而全面的評價,這才是詩歌閲讀的深層閲讀,它更利於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更能展示語文課堂的人文特性。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3

一直以來,國中文言文教學,都是採取“教師講、學生背”的注入式教學。這種把原本鮮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爛,然後再灌給學生的教學方式,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處於被動學習的狀態,造成了學生對文言文的厭學心理。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嘗試進行了“問題——活動”文言文教學模式。

我首先抓住了一些興奮點來設計教案,並在授課的適當時機恰如其分地製造興奮點。如“激趣導入”部分“三國地圖”,都極大地激活了學生的興奮點,使學生跨越了時空的阻隔,彷彿置身於古三國時期,目睹諸葛亮笑談“天下三分”的策略。在“角色演讀”的環節中,要想成功扮演好你的角色,就必須認真研讀課文,揣摩人物心理、琢磨人物表情,當然,這少不了他人的幫助。這一環節使學生感受到了“團隊精神”的重要,這和諸葛亮“隆中對策”中所提倡的“用賢”有很多相似之處。“我評‘對策’” 環節再次調動了學生的熱情,使學生更好地發揮了其“主角”的作用,老師只是一個引導者、補缺者,學生思維的活躍遠遠超出了老師預先的估計,這其中也少不了課前廣泛閲讀所起的作用。

這種方式的學習,降低了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增加了文言文學習的樂趣。其要義是進入文本所描述的具體情境,因知世、論世而評人,又因評人而反觀課文的用語,咀嚼語句中的真實內涵——最終實現對文言文的有效學習。文言文的理解應該是和閲讀始終結合在一起的。通過朗讀來增進理解,在理解中推動朗讀,二者就會形成解讀的合力。

“問題——活動”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文言文的方式。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正視當前文言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積極尋求解決的方法。近年來,筆者在國中文言文教學中,運用討論閲讀法進行教學,收到了一點收穫,在此拋磚引玉,與同行們共同商榷。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4

按比例分配是蘇教版國小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學生在此前已經學習了平均分、分數乘法應用題、比的知識,這些知識是學生解決按比例分配的應用題的基礎。國小生年齡小,平時接觸較多的是平均分的方法,所以在教學時我從平均分問題入手,然後導入到按比例分配。這樣導入,既體現了按比例分配的根源,課堂內容還由易到難,過渡比較自然,學生容易接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一、及時反思總結,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學例題時,我讓學生及時反思解決問題的步驟,先求什麼,再求什麼,最後求什麼。最後引導概括得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基本特徵:已知總量和各部分量的比求各部分的量。解題方法是:先求總份數,再求各部分佔總量的幾分之幾,最後,用總量乘各部分佔總數的幾分之幾,求出各部分量。解題關健:把比轉化成各部分量佔總數量的幾分之幾。教學中,不僅僅滿足於例題會解決,更注重的是學生的解題方法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二、變式訓練,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的知識得到很好的鞏固,我安排了有梯度的練習。練習設計做到由易到難,層層深入。例如,挑戰題: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和頂角度數之比是2:1,求頂角是多少度?讓學生學會審題,找到三個角的度數之比,並能靈活運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題。這樣安排,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水平,加深學生對新知的理解,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5

為了展示我校第一階段新教育學習的成果,老師們都大顯身手,從晨頌到講故事,從暮省到高效課堂......我也不例外,於4月15日講了一節公開課《端午的鴨蛋》。

這是一節失敗的課。我覺得我在課件上的設置是沒問題的,安排了兩節課的內容。第一節以讀與思為主,把握文章內容,體味汪曾祺先生散文閒適自由的風格;第二節以議與寫為主,體味名俗風情,培養生活情趣,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熱情,熱愛民族的自豪感。為了體現這節課的特色,我講了第一課的內容,品味語言。結果,內容沒説完不説,學生對品味語言毫無興趣。課堂上,我的串詞還是比較流暢的呀。課後,我問了語文課代表。他説,老師我們都覺得這篇文章和我們平時説話一樣,沒什麼特別呀。聽課的鮑校長和潛老師也問了我對這篇文章的構想,他們也覺得在這篇文章裏品味語言不是主要的,帶着説説就行,如果以第二課時的內容為主,效果要好些,最主要的是學生熟悉能接受,有話可説。哎,現在想想也是,本文的確是汪先生用閒聊的筆調來寫的,説起品味語言,對孩子來説,真的是生搬硬套。看來,語文課堂也要考慮學生的實際,不能一味的迷信教輔資料啊。最重要的是,今後我要多鑽研多學習,一定達到課堂上的“共享式”。

校研修教學反思 篇16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説,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説,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9zzxm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