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書信 >檢討書 >

草原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草原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

首先,簡化理論知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不給孩子灌輸複雜的音樂理論,而是簡化其並轉化成有趣、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本課就先通過讓學生聽、唱、奏來感受音的時間長短,在無形中接受了這個感知後,然後再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知道長短音的基本概念。再是做到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能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讓學生主動地去記歌詞,並不是讓學生去硬背歌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長短音。先讓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來表演,以此給其他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調動起全班的表演慾望,在往下的分組創編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因為在這個部分之前已試過讓他們表演打擊樂器,他們的學習已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們都顯得很積極主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為小組作努力取得好成績,同時增強了與人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的團體合作精神。

草原上教學反思(通用20篇)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2

在我教了人音版國小音樂第五冊《草原上》一課之後,我更深地理解了音樂課堂中的“有效”二字,雖然是短短的四十分鐘,卻使我受益非淺。

教學反思:

這堂課中我有兩點收穫:

首先,簡化理論知識。根據新課標的理念,不給孩子灌輸複雜的音樂理論,而是簡化其並轉化成有趣、生動的形式,讓孩子在遊戲中學習。本課就先通過讓學生聽、唱、吹、奏來感受音的時間長短,在無形中接受了這個感知後,然後再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知道長短音的基本概念。

再是做到主動參與,合作學習。能否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主動地學習是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在情境提示中讓學生主動地去記歌詞,並不是讓學生去硬背歌詞。根據學生實際情況,我用這樣的方法來調動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長短音。先讓幾個比較積極的學生來表演,以此給其他學生做榜樣,這樣就能調動起全班的表演慾望,在往下的分組創編表演能夠順利地進行。因為在這個部分之前已試過讓他們表演打擊樂器,他們的學習已被調動起來,因此學生們都顯得很積極主動。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與人合作的能力,為小組作努力取得好成績,同時增強了與人互相協調,互相配合的團體合作精神。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3

我在設計、教授《草原上》的整個過程中,力圖構建一個多方位、多視角、立體化的教學思路,營造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及各種活動,把抽象的理論概念、枯燥的技能訓練還原到可聞可感的音樂之中進行。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有幾點較深刻的體會:

一、科學合理,新穎有趣的教學設計

這節課,無論從教學內容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還是教學過程的安排,都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以“草原之行”為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教學過程一環扣一環,緊湊而不忙亂,讓學生的思維隨着“興趣”這根主線進行和發展,使學生能主動學習。

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從“蒙古族風光”導入瞭解大草原的自然景色,重在創設一種情境,創設一種氛圍,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的生活及生活環境,體驗他們的情感。

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建立平等的師生關係,加強課堂裏的民主意識。

為加深理解,我鼓勵學生積極思考,暢所欲言,各抒己見,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活動。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上完全平等,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課堂氛圍,這樣也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它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我應該進一步加強自身全面素養,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進一步優化我的音樂課堂教學。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4

《草原上》是三年級的教學內容,是第五冊教材中唯一一個弘揚民族音樂的單元。

教學設計上,我主要根據學生年齡與身心特點,進行了綜合的設計。教學過程仍以歌舞、伴奏為主要的體驗音樂的方法,但在學生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我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那就是改變傳統的聽唱學習方式,初次嘗試由視唱入手,引導學生們自主學習,填詞演唱。

時間證明,我的嘗試是成功的。學生們在我的引導下,出色地完成歌曲的自主學習任務。這樣做的好處很多,比如可以使學生們的合作意識增強,視唱旋律的能力提高,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激發學習音樂的興趣﹍﹍而這些也正是我嘗試這種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

對於剛剛升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講,這種方法是有很大難度的,而我的大膽嘗試,另一方面體現的世我對學生的透徹的瞭解。知己知彼,方可百戰不殆。所以備課中我既要備教材,更要備教學生。我的方法學生是否有能力完成?要完成這個環節,還要針對學生的哪些技能進行特殊訓練?一次次的定案,一次次地推翻,在反覆的斟酌中,我決定剛剛的學習方法,也形成了本節課的一個亮點。

這節課還有一個亮點是,體驗音樂的環節。為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蒙古族音樂、舞蹈的魅力,我首先借助多媒體把一段蒙古民族特有的舞蹈——筷子舞展示在學生面前。視與聽的結合,營造了強大的震撼力,激起學生隨歌起舞的情感。這時拿出我自費為他們準備的筷子,邊講解邊示範,很快地把他們引入音樂,變身為驕傲自豪的蒙古族小牧民。在感受音樂帶給自己快樂同時,進一步瞭解了蒙古族舞蹈,從而為民族音樂感到自豪。

本節課的不足是學生在用不同方式表現音樂的時候,總是忽視自己的唱,使得歌曲教學課中唱的不突出。分析原因,是學生年齡較小。主應力分佈不均,顧此失彼了。還有就是新學歌曲,唱我的熟練度還不夠。從這也看出一個優點,那就是這節課的教學是真實的。

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多運用這樣或類似的方法,讓學生在學會歌曲的同時,形成好的學習習慣,促成更強的學習音樂的能力。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5

《師恩難忘》是本學期的第一篇課文,之所以設為首課,我想編委會肯定考慮到9月10日的教師節。新接手一個班級,又早有耳聞五(2)班智商較高,但情商木訥。所以上好這堂課意義深遠。課前我搜索、學習了各種渠道的資料,準備打響開學的第一炮。

教學一開始,我緊扣《師恩難忘》課題,讓學生讀題思考,產生疑問。果然,學生思維活躍,一下子疑問迭起:誰師恩難忘?師恩難忘誰?難忘什麼?為什麼難忘?老師的恩情是什麼?……從問題上分析,學生不僅需要知道一些表面上的知識,還渴望明白更深一層次的課文,挖掘文章的內涵。這正是作為一個高年級學生所要求的。 我認為,這樣的交流,不僅能激活學生生活中的鮮活的“情感因子”,也可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

隨後,我和學生一起學習了《師恩難忘》這篇課文。這篇課文樸實而深邃,我將如何開發學生的情商,引導學生去走進它呢?我的目光投向了文中的田老師,一位讓作者四十年來一直銘記在心的一位普通老師。他究竟有何水平和本領,竟讓他的學生如此的尊敬?表面上看,這是一位善講故事的老師,但將作者感到欽佩的是其會講故事嗎?顯然不是。這充其量是田老師的一技之長而已,那作者所謂的“恩”從何來呢?重新梳理了一下課文內容,讓我真正明白了作者那份情意來自何處了,這份“恩”來自於田老師教學設計的獨具匠心,來自於幾年如一日的諄諄教誨,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來自於田老師對學生的深深的愛。因此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自讀課文,你覺得田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抓住文中的重點句子細細品味,引導學生理解田老師潤物細無聲高妙的教學藝術,對學生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及對學生們深深的愛。

短短的四十分鐘,就在我與五十七位學生的熱烈的互動中圓滿結束了。課後,學生們議論最多的就是如何用實際行動讓老師過上一個滿意的自己的節日。我暗暗竊喜:第一課我收穫很大!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6

通過這幾天《升和毫升》單元的教學,更深刻體會到動手操作是孩子掌握知識最有效的手段。就我們學校目前而言,現代化教育教學設備已經得到比較充分 的利用,課堂上運用先進的設備輔助教學,也已經成為大部分教師的自覺行為。但課件的演示絕不能取代孩子的動手實踐。感受升、毫升容量單位的大小以及升、毫 升單位之位的進率等知識點,教師可以藉助多媒體的直觀演示幫助學生去掌握,但這種稍顯簡單的視、聽覺刺激對學生的學習過程來講,還遠遠不夠。學生動手活動 在一定程度上顯得費時、費力,沒有直接利用課件省事,但動手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畢竟愛活動是孩子的天性。當然課件對孩子來講也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很 容易讓孩子感到麻木,失去興趣。而動手的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每一次的活動,可能都會讓學生以嶄新的狀態投入到活動中。

比如,用滴管測量1 毫升可以滴多少滴水,大傢伙一齊對着屏幕數水滴,得出一致的答案,口和腦子處於一種比較機械的運動狀態,沒有能真正參與其中。而讓學生用自己收集的土滴管 (眼藥水瓶)往土量筒(注射器)裏滴水來測量,學習的氛圍的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是課件所達不到的,答案雖然不統一,但孩子通過自己的活動,真正感受到了 一毫升水到底有多少。另外,利用自己的土學具來研究升和毫升之間的坦率時,雖然最後會出現不精確的結果,但通過孩子自己眼、耳、手、腦的協同作戰得出的結 論,會讓學生記得更深、更牢。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7

《牧場上的家》是一首美國田園 牧童歌曲 ,歌曲旋律優美 ,意境深遠,我改變了傳統音樂教學 中學習 歌曲的教學模式,《牧場上的家》教學反思 。對歌曲進行了校本化處理,在課堂學習了使用豎笛演奏歌曲的旋律,從而降低了學唱歌曲的難度,豐富了歌曲的表現 形式,使歌曲更具有審美性。

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加感受歌曲的意境美,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以下幾個方面的努力,創設歌曲的意境美,首先,通過學生觀看視頻片段,感受牧場的美麗 景色 ,初步體驗歌曲的意境美。其次,學生用lu來哼唱歌曲旋律,使同學 們自然 進入到演唱狀態,並進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第三,通過對歌曲情感的挖掘和表現,激發、培養了學生的音樂興趣以及對音樂實踐 活動 的積極性。從而使學生能夠以演唱、演奏、欣賞 、舞蹈等多種表現綜合學習歌曲,加強了學生的實踐體驗,深化了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達到多重教學效果。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8

《一幅難忘的畫》是一篇自讀課文,內容比較淺顯,孩子一讀就懂。為遵循“四個不教”,於是我決定以此文為載體,教給孩子們分辨文章的主人公是誰的方法。

首先抽每組的6號讀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請孩子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內容。然後把任務拋給孩子們:“孩子們,你們認為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誰呢?為什麼?請以小組為單位討論、統一意見、展示彙報。”孩子們七嘴八舌,各抒己見。我走進各組才發現,各小組不能統一意見,有的認為主人公是老爺爺,有的堅決認為是“我”,小組內分歧很大,有的小組甚至爭吵起來……

怎麼辦?還是必須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彙報?何不讓場面更激烈一些?於是馬上讓教室成為辯論場,把孩子們分成兩大陣營進行爭辯……教室一片火熱場面,孩子們爭辯得面紅耳赤……漸漸的贊成本文主人公是“我”的一方聲音小了、最後消失了。在爭辯中孩子們逐漸掌握了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了……

課後我想,如果我沒及時走進小組討論中,如果我沒及時調整展示形式。那,這節課孩子們的參與面不會這麼廣、分析度不會這麼深、掌握分辨文章主人公的方法不會這麼多……這節課再次讓我認識到:隨時關注孩子的課堂生成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式……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始終以《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本着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着眼於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教學目標的多元化。在使學生掌握“雙基”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中,增強應用意識、成果意識,並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我合理地、創造性地把這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創設學生熟悉的問題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使學生深入理解解題方法與按比分配的合理性。這一教學過程始終讓學生在開放、寬鬆、和諧的氛圍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第二部分: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充分體現了《課標》倡導的新理念。具體做法如下:

按比分配是一種分配思想,在生活、生產中是很常見的,已學過的平均分其實是按比分配的一種特例。教學中要通過解決實際生活的問題,讓學生了解在生活、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數量的多少來分配,感悟“按比分配”存在的價值。在設計時“把84棵樹分給五、六兩個年級,該怎麼分?” 讓學生思考,由於學生面臨的是自己生活中的問題,學習材料具有豐富的現實背景,於是激發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興趣,主動地參與探索,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理解按比分配方案的合理,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數學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數學源自生活。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0

在學習第一部分——鮮花滿地,抓住“滿地”“這裏一朵”“那裏一朵”“真比……還多”等詞語,先利用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夏天到處開滿了鮮花。隨後引導學生入情入境進行想象。“滿地”一詞,滿地的鮮花是怎麼樣的多呢?僅僅是到處開了花嗎,我想這樣的感知是停留在表面層次上的,是不夠的。所以設計了這樣的環節:除了草地上開滿鮮花,哪些地方也是鮮花盛開呢?針對低年段孩子的特點,用這樣的形式幫助學生展開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一副副鮮活的畫面,讓學生眼中的鮮花豐滿起來,充分地感受到鮮花數不勝數的情景。

在學生熟讀背誦課文之後,為了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的空間,我設計了“爭當小詩人”的教學環節,目的是進行語句的基本功訓練。我出示句式:我最喜歡草地上遍佈地的牛羊, 這裏( )那裏( ),真比( )。然後讓學生模仿課文的格式來練習説話。學生學會了模仿之後,我又讓學生盡情想象,自己進行創造,我發現孩子們的思維是很活躍的,他們描寫的事物都很生動。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1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啟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啟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啟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裏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啟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國小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導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説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説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説上半句,另一組説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導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2

本篇課文涉及到較多的地理知識,為更好地讓學生了解文章的寫作思路,有必要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地理知識,既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增長學生的見識,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但這些知識的介紹不能變為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要避免把語文課上成地理課或有關介紹恐龍知識的生物課,所以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可以以預習的形式佈置給學生在課前完成。本文的教學還是應該突出説明文的特點。

題目《被壓扁的沙子》是否離題太遠?換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不好嗎?本文的題目不但沒有離題,還能提示讀者,恐龍滅絕的“撞擊説”所以產生,與對被壓扁的沙子的科學發現和科學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題形象性強,引起人們閲讀的興趣。改成《恐龍是怎樣滅絕的》,文題對本文內容起不到提綱挈領的作用。科學界研究恐龍滅絕問題,在作者看來有何意義?你怎麼認為?

作者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問題,因為我們將來也許還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大災難(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我們需要儘可能多地瞭解這種事件所產生的影響,因為當將來面對這種事件時,我們可以採取某種應急措施。

本課教學內容有些繁瑣,簡化程序是下次教學的突破點點。説明文本身就比較枯燥,學生興趣不大,有些程式化,如果能用多媒體加入一些試聽效果估計會不錯。

科學家能從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中產生聯想,經過懷疑、推測、研究、論證之後有新的發現。同學們要從中受到啟發,就要善於多角度思考問題,以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3

《綱要》明確要求:“創造一個自由、寬鬆的語言交往環境,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其他人交談,體驗語言的樂趣。”因此,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分角色表演,首先,由老師扮演大樹,找幾個較為活躍的孩子做小鳥,來表演這首詩歌。然後請男孩子做大樹,女孩子做小鳥表演,最後男女小朋友交換角色表演。讓幼兒在遊戲情景中互相交往、互相合作。《綱要》還告訴我們:語言能力是在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説、敢説、喜歡説、有機會説並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因此還設計了仿編詩歌的環節,仿編詩歌是一種融思維、語言發展一體的創造性活動,在這中活動中,幼兒的語言能力、想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我運用多種方法,把多個領域的知識相互滲透。整個活動中,我除了發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外,還將社會方面的內容巧妙的滲透在其中,比如,讓幼兒瞭解了好朋友之間那種相互依存、友好的關係。增強了幼兒之間禮貌交往的意識,充分體驗到與同伴合作遊戲的快樂。幼兒自始至終沉浸在遊戲的情境中,通過仔細觀看和積極講述,幼兒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表達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語言的運用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情境。幼兒時期是語言發展的最佳時期。而讓幼兒“有話可説”就是語言教學活動的關鍵。在幼兒語言教學活動中,離不開循循善誘,更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法則。幼兒個性化語言的發展,需要教師適時引導,這樣他們才能有自己的語言本色,每個人才能從不同的角度説出他們自己想説的話。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4

最近,我想了很多很多。為什麼三、四歲的孩子會問“蘋果為什麼有皮”、“天上為什麼會下雨”之類的問題,而十一、二歲的孩子卻變得提不出任何問題了呢?究其原因,罪魁禍首就是我們老師。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脱離軌道馬上拉了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台。於是,在課堂上提問便成了老師的專利,回答是學生的義務。長此以往,學生便成了腦中沒有問題的學生了,如此這般,後果將不堪設想。現代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説明,少年兒童天真好奇,對萬事萬物都愛問個為什麼,他們常常喜歡根據自己的想象和經驗,針對問題尋找一種獨立的解釋,甚至朝着教師講的和書本上寫的不同方向大膽提出疑問,去探索客觀真理。學生是有思想、有自我意識的主體,想説什麼就説什麼是兒童的天性。作為一年級的老師,在教學中尤其要注意維護和發揚學生的這種天性,要讓學生輕鬆上陣,暢所欲言,讓他們有機會説,敢於説,甚至人人爭着説,培養他們的獨特個性。那麼,怎樣才能放飛學生的天性呢?

一、創設民主的學習氛圍

許多教育學家都論述過教學中應有良好的學習氛圍,英國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個戰慄的心理上寫上平正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張震動的紙上寫上平正的文字一樣。這説明學習氛圍直接影響着學習效果。

我們面對的每個學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理性、有獨立人格,獨特價值和無限潛能的人。雖然他們將來未必人人都是英雄或明星,但卻都是一個真正的人。我們教師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尊重、關心,理解與信任每一個學生,要學會角色轉換,即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要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追求成功的心理傾向,而且只要作出一定努力,就可以獲得成功。小班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於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幫助每一個學生去發現自己的價值,發揮自己的潛能,發展自己的個性。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師生應處於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並起着積極的引導作用。不僅教師可以問學生,學生也可以問教師。同時,要鼓勵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問答。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提高的過程。當學生突然舉手提出第一個疑問“陽光鑽進棉花,棉被為什麼會暖和”時,我若孰視無睹,那麼學生就無法享受到參與的樂趣,無法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更談不上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為了師生平等,生生之間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學優生”與“學困生”之間。在進行各種交往活動中,教師給“學困生”和“學優生”的機會應是均等的。尊重是進行一切活動的前提,只有尊重學生,才能理解學生,才能做到平等,學生才會感到安全,才不會出現有的學生被冷落、被諷刺、被恥笑的現象。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於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於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於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古今中外無數的事例證明,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人往往閃爍着智慧的火花。牛頓發現萬有引力,瓦特發明蒸汽機,都是起源於質疑。可見,具有發現問題的才智,提出問題的膽略,是一切優秀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慾,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語文界老前輩葉聖陶先生曾諄諄告誡我們,教是為了達到不教,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教會學生自己獨立學習。教師教會了學生質疑問難,就是教會了學生最好的讀書方法,將使他們一生受用無窮。因此,每一位老師都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質疑應從一年級就開始培養,我們應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5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為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導入,先入為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添加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裏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脱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繫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繫,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着與山林禽鳥為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6

《早發白帝城》是李白的一首作品。該詩畫面明麗,語言形象,情感歡悦,意韻暢達,描寫了從白帝城到江陵的一路景色,表達了詩人喜悦歡快的心情。怎樣能讓學生輕鬆簡單地理解詩意,體會詩的意境,而又不破壞古詩原有的美感和整體性,是我這節課所追求的目標。

一、入境

每一首古詩都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或作者的心境,怎樣讓學生入情入境,走進文本,與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把古詩理解地透徹,讀得有情,進而精神愉悦,感情得到薰陶。

我在課堂教學的開始設計了“複習李白的古詩,配樂以故事的形式介紹背景”,這樣,就拉近了學生和李白的距離,為學生理解古詩,體悟意境做了很好的鋪墊。

二、悟情

“披文以入情”,“情動而辭發”。只有調動情感因素,語文才能學得活,學得靈。閃爍着人文光彩的古詩教學更是如此,若一味咀嚼生硬冰冷的詞句,機械反覆地背誦詞解句意,那麼學生的學習便如同“嚼蠟”。所以在教學時,我沒有機械地讓學生逐字逐句地去理解古詩,而是把學習的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先聽老師配樂朗誦,想象詩的畫面,為理解詩意做了很好地鋪墊,雖然學生説時只抓住了個別詞語,説得乾澀,但通過我的引導,學生也能感受到沿途美麗的景色。接着,讓學生討論交流,從而走進文本,走進李白,體悟李白當時的心境。最後彙報交流時,我也沒有刻意地去解釋字詞,解釋詩意,而是根據學生説的,及時點播,順勢以組詞的形式理解“辭”,以選擇的形式理解“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時,教師一句“輕快的僅僅是順水而下的小船嗎?站在船上的李白的心情呢!”欣喜、愉悦的心情也隨之深刻,教師再配樂,讓學生朗讀,學生欣喜的感情也就洋溢於詩中,真正走進了李白的心境!

三、遷移

語文教學不是為教而教,不是僅僅教完一首詩,一篇文章就行了,而是讓學生能夠“舉一反三”,掌握學習的方法,積累更多的知識。所以,課堂上我根據古詩的情境,適當地進行了拓展,發散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語言!誇張是李白善用的一種表現手法,《早發白帝城》中的“一日還”、“萬重山”就是誇張的一種體現,我順勢引導學生了解李白的其他誇張的詩句,讓學生更深入地瞭解李白,瞭解誇張,也為學生理解“萬重山”,想象三峽的山一座連一座,瑰麗、險峻,做了很好的鋪墊。而最後一首《峨眉山月歌》的補充,更是拉近了學生與三峽的距離。

總的來説這堂課雖然很順利地上下來了,幾個教學環節也都比較流暢,但跟我自己所追求的課堂境界還有一定差距,如何從學生的發言中迅速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並把它遷移到課堂預設中促進課堂生成,如何讓自己的課堂語言更加生動更加感性更加容易讓孩子接受,這些都是我今後還需努力的方向。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是讓學生學會辨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活動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繫。它不僅要求學生能在平面圖上認方向,還要求能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所以在教學中我設計了以下環節:

1、 通過太陽的東昇西落讓學生在操場上找到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通過遊戲讓學生更好的分清東、南、西、北,並能和左、右手聯繫起來,很快地分辨這四個方向。説説校園裏的各個方向分別有些什麼。

3、通過多種識圖練習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場景體現出來,如學校、家、超市等,進行分辨方向和設計一些路線的練習,這樣,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環境出發,使他們有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雖説低年級的學生儘管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但他們對於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有着很強的好奇心,因而我就緊緊抓住學生們的這份好奇心,結合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創設了各種情境,設計各種疑問,引發他們思考。學生們看到熟悉的生活環境,自然而然的投入到設計好的教學環境中去了。之後學生們利用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並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的知識,掌握了新本領。最後我又讓學生們指一指,認一認讓他們形成小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進行活動,在活動的過程中他們即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又獲得了數學經驗。

人們常説 “興趣是求知的嚮導,興趣是情感、動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時,一定是注意力高度集中,記憶力增強,思維敏捷,信息傳輸系統處於最佳期狀態的。”在處理遊覽野生動物園時,我設計了一個數學情境:“老師第一次來到這個動物園,對什麼地方也不熟悉,想找一個小導遊,誰願意幫助老師?學生們各個躍躍欲試的爭當這個小導遊,説我們第一站要去的是……”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面向東或西分辨左邊或右邊是哪面時出現的問題較多,不能很順利地確定北和南。因而在練習中還應該儘可能地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多進行脱離平面圖確定位置的練習,不論身處何方,都能讓學生們在頭腦中能很清晰地反映出東南西北的正確位置。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8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能夠根據實際情況列舉出現實生活中獲取信息的實例。因為在特殊情況在教室上課,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降低。但是,學生討論的依然很激烈,並且對預期的內容都能自己總結出來,説明學生的角色有所改變,能夠自己在過程中體會知識、形成知識。學生在信息獲取這一方面,從理論上能很好地説出了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但通過計算機來獲取信息可能不是很熟練。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19

學完漢語拼音《bpmf》,細細思考,在以下幾個方面做得很成功:

(一)教學的過程與行為

從教學的過程與行為上看,我着 重訓練了學生的傾聽能力,如一位同學説,讓另一個學生來複述。同時也注意了利用直觀的畫面,啟發學生的思維,例如從圖到形的遷移。我也特別注重聲母發音的 講解與訓練,主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記憶字形,重視了寫的指導。我還注意了力爭以遊戲的形式激活學生思維,領做拼音操,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注意了獎勵 性的評價。

(二)課堂氣氛活躍

我注意課堂氣氛的活躍,從兒童的心理出發,使課堂教學張馳結合。因為孩子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很長時間的集中,所以教師要讓學生的大腦有放鬆的時候。例如穿插的韻律拼音體操,讓學生動起來,在遊戲中記住了聲母的字形,都體現教學的靈活性和趣味性。

(三)教學方法靈活

課堂上,我讓學生自己編兒歌,記住聲母。啟發孩子們自己編兒歌,可以讓學生體驗成功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的角色也由“領唱”變成了“伴奏”,把舞台讓給了學生。

但由於種.種原因這節課也暴露了諸多的問題。透過問題,引起我的思考是:

對 發音的訓練強化的不夠,教師光範讀還不行,還要注意領讀,要體現由領到放的過程。學習漢語拼音主要是培養學生認讀和拼讀的能力,以及藉助漢語拼音認讀漢 字,糾正方音。很多孩子認識聲母bpmf,但是他們不知道發音要領,有很多學生髮音還不夠準確。例如聲母的bp的發音都應該是又輕又短,而許多孩子發音又 重又長,這是不正確的,我着重對學生進行了指導。但是學生的練習發音給的時間也少。只注重可個別同學,對全體照顧的不夠。當然這節課在聲母與韻母拼讀上還 有問題。對學生來講,這個階段的拼讀只是剛接觸,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根據組合的音節,進行拼讀訓練要強化。從課堂的反映來看,學生對拼讀有難度,教師沒 有注意傾聽學生的發音,有的學生沒有讀準,老師沒有及時的發現,對於難拼的教師也沒有反覆的強調,這是比較遺憾的地方。

我認為漢語拼音的 教學過程,應該從“音”入手(從熟悉的事物、或直觀的圖片、或生活的語境,引出發音),再感知字母的形(圖文對照、或聯繫事物、或發揮想象記憶字形),最 後指導書寫。我是朝着這方面努力的,可是某些方面還是有很多不足之處,還需要改進。當然,我還應該深入的研究教材,瞭解教材的編寫意圖,遵循漢語拼音教學 的規律來組織教學。冀教版教材漢語拼音的編排,一般是遵循了由圖到形,或由會意到發音,由簡單到複雜的訓練過程,強調拼音與學生的生活建立密切的聯繫。

當然,漢語拼音教學之路是一條艱辛之路,在這條路上我還要不斷地摸索,大膽的實踐、力求不斷創新,爭取通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反思,取得更大的進步!

草原上教學反思 篇20

《歡慶》這首詩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上升的國旗,似乎聽見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本課要求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

我在這篇詩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把識字教學和激發愛國感情作為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我設計了開火車認讀、去拼音識字、搶讀詞語、隨文識字等環節,並且在識字過程中充分關注後進生,提供機會讓後進生讀生字、詞語。感覺前半節課識字過程流暢,學生傾聽很認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識字檢測的效果也較好。

在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依託教材,創設情境,藉助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節日的喜慶,通過在課堂上引進國慶節的有關資料和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象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後15分鐘在理解詩文時,我首先範讀,再讓孩子自己讀後聽同學讀,設計這個環節讓孩子學會靜心閲讀,學會自己理解課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shuxin/jiantao/6r7ew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