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禮儀 >禮儀知識 >

送禮送花禮儀介紹

送禮送花禮儀介紹

俗話説"禮輕情意重",人們常以送禮來表達情誼。有時候,禮品本身並不貴重,卻深深表達了送禮人的心意,使受禮人為之感動。自古以來,人們就用"贈禮"的方式,來表達相互的祝賀、敬意、友誼、愛情、感情、慰問以至哀悼等。它是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一種輔助,是相互交往的一種禮節。在國際交往中,相互饋贈,也是一種表示友好和敬意的重要方式,有利於促進友好關係的發展。至於有的人借收授禮物來進行敲詐、勒索、賄賂等,則是對這一方式的不正當運用,應當堅決加以反對和禁止。我們要正確妥善地安排好各種必要的送禮饋贈活動,以促進人們相互關係的正常發展。

送禮送花禮儀介紹

國家主要領導人之間贈送禮品,有時被人們稱之為"國禮"。這種禮物當然要經過精心選擇,具有相當的分量和一定的特色,能反映雙方當時的友好關係,烘托出熱情友好的氣氛。1991年楊尚昆主席訪問錢印尼時,在國宴前,中、印尼兩國元首交換禮品。蘇哈托總統將一把蛇形鋼刀贈送給楊主席,並介紹説:"這是印尼人民反對荷蘭殖民統治時期用的刀,具有反殖反帝的傳統。"楊主席對此非常高興。日本天皇訪華時,專請日本畫壇巨匠平山鬱夫作了一幅象徵中日友好的畫,畫的是位於絲綢之路的終點--奈良的"法隆寺",以此送給中國。

1995年聯合國成立50週年時,xx給聯合國贈送了"世紀寶鼎"並在贈送儀式上説:"鼎作為一種重要禮品,象徵着團結、統一和權威,是代表和平、發展、昌盛的吉祥物。""中國人民願同世界各車人民一道迎接更加美好新世紀的到來。"這尊高2.1米(象徵21世紀)、鼎座高能0.5米(象徵聯合國50週年)的巨鼎,被安放在聯合國大廈北花園的草坪上,迎候着世界各國人民的參觀與欣賞。

我國在接待國賓來訪時,常常把客人來訪期間的活動照片精選彙集成冊,在送別時作為禮品送給對方。這種禮品既表達了對客人的友好與尊重,又富有紀念意義,是很受歡迎的做法。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把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國拍攝的影片中搜集到的里根照片集,贈送給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並在贈送時説:"你還同那個時候一樣漂亮!"這種富有紀念意義的禮品,不可不説是別具匠心。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時,中央人民政府贈送給香港特別行政區禮物是一座大型雕塑"永遠盛開的紫荊花"。這座巨雕重70噸,長、寬、高均為6米,以青銅鑄造,表面貼金箔,以暖紅色的花崗巖為基座。基座為圓柱方底,寓意五州方圓,環襯的長城圖案象徵祖國永遠擁抱着香港。在贈送儀式上,錢其琛將印有國徽的紅色禮品證書當面交給董建華。

具有民族風味、地方特色的禮品,往往受到人們的喜愛。造型奇巧、做工精緻、晶瑩剔透的歐洲玻璃器皿,美麗動人的中國刺繡和和絲綢,各國具有民族特色的手工藝品,描寫各國風情的繪畫作品等等,都常常被人們選來作為珍貴的禮物互相贈送。1989年,自稱得克薩斯州人的、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訪華時,送給中國領導人的是得克薩斯州人穿的黑色長統皮靴。而李鵬總理贈給布什夫婦的是中國的飛鴿牌自行車。電視節目播映了布什像小孩子似地高興地跨上自行車試騎的鏡頭。

有時候,贈送一些應時的土特果品,花費不多,卻很親切。周恩來總理在世時,知道柬埔寨王后(西哈努克之母)和西哈努克親王喜食我國京郊特產大蓋柿,每年大蓋柿收穫時,周恩來都送一些去金邊,供柬王后等品嚐,十分有益於增進友誼。巴基斯坦領導人曾向我國領導人贈送芒果。朝鮮領導人則常以優質朝鮮蘋果贈送我國領導人。

各國贈送的禮品也從一個角度反映了該國的文化特點和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在滿清時代,中國在收到洋人贈送的鐘表之類的禮品時,就把它們視為稀世的珍品;而洋人則熱衷於獲得中國的"古董"。現在我國的經濟技術發展水平已有很大提高我們也可以選用一些反映我國或地方發展水平的東西來作為禮品。工廠、企業在對外贈禮時,把自己精製的產品用來作禮品,不但可以促進友好,還可以起到促進友好,還可以起到廣告宣傳所起不到的作用。

人們在生日、結婚等喜慶活動,以及新年、聖誕等節日時贈送禮品,都希望所送禮品能為對方所喜愛,使對方感到滿意和高興。為此,就要費心思去想,要在平日加以留意。美國《讀者文摘》1991年2月號在題為《饋贈表心意》的文章中,提到一個生動的例子。有一對姓皮瑞茲的夫婦,在結婚18週年時,丈夫送給妻子一座一米寬、一米半長的木製娃娃屋作為禮物。因為他常聽妻子談起,她小時候非常想擁有一座娃娃屋,卻始終未能如願。他妻子感動地説:"他知道我童心未泯,送給我一份最能打動我心的禮物?quot;

送禮如能"切題"是件很令人高興的事情。1990年2月,美國總統布什接見了在法國網球公開賽中獲得冠軍的美籍華裔張德培。張德培把在法國公開賽中使用過的球拍作為禮物,送給這位愛好網球過去的總統。布什不禁露出了頑童似的高興表情,説:"老天,太棒了。"

為了使送禮和受禮雙方都滿意、高興,使所送的禮品既實用又不造成浪費,講求實際的瑞士人,在送結婚禮物時形成了一種很有意思的習俗。預備結婚的人照例自己購買一本特殊的禮品冊,這冊子裏的每頁都是一式兩聯(分正頁和存根兩聯)。新人(主要是新娘)把全心全意建立新家需要的東西,譬如鍋、碗、盆、杯之類,每頁一項寫在冊子裏。預備送禮的親友們先來找新娘要這個冊子,根據自己的情況把其中的一頁撕下,並在存根上註上自己的名字,表明這是他預備送的禮品,這樣就避免了送非所需或送禮重樣。長期以來大家都這幺辦,所以開單要禮也並不感到有什幺不好意思。如果有人願超出所開的禮品單而送比較貴重的禮品,當然也不受此限。

贈送禮品可以有各種方式,最正式的可以舉行贈送儀式;一般的可以面交,也可以派人附名片送交。在面交禮品時,受禮者除了表示感謝以外,通常還在徵得對方同意後,把禮品的包裝打開,對禮品加以鑑賞,表示高興和喜歡。這與我國習慣的往往等客人離去後才打開禮品觀看的做法有所不同。如收到以名片附送的禮品,則應很快回名片或回信表示感謝。

關於還禮的問題,可視不同情況,有的需要即時還禮;有的可在以後適當時機,回贈相應禮物;也有的表示感謝後不必還禮。

禮品的裝潢及包裝要講究。有的大商店和大飯店裏有專為顧客包裝禮品的服務。一般情況下,可選用不同的彩色包裝紙和絲帶裝飾禮品。有的基督教國家中,在包裝禮品時,還避免把絲帶結成十字交叉狀。

在送禮活動中應當注意的事項有:

1. 禮物?quot;輕重"應適當,應視雙方的關係、身份和送禮場合,加以適當掌握。太菲薄,顯得寒磣當然不好;送過重的厚禮,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猜想,有時反而會使受禮人難於收受。

2. 國家領導人送禮,應注意內容,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誤會。1989年,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送給法國總統密特朗英國作家狄更斯1859年撰寫的一本小説《雙城記》,這部小説把法國大革命時期的暴力和恐怖同當時英國生活的平靜作了比較。法新社評論説:"這份禮物不能平息法英兩國在本週末巴黎七國首腦會議上的爭執,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可見密特朗對此難於領情。

3. 要避免以現金代替禮物送給對方的辦法。這樣不但容易引起對方誤會,而且會被對方看做是一種失禮的行為。要把獎金同禮物加以區分。如果你的僱員工作好,你可以在工作中發給獎金。而禮物則是社交界的交換物,不可混為一談。

4. 禮品的質量要經過檢查,瓷器、玻璃器皿等要檢查有無裂痕或缺損。食品必須十分新鮮,過保質期的絕不可送。質量有問題的東西寧可不送。

5. 收到別人送的東西,要珍惜和愛護。有的東西,如帶、裝飾品等,如有機會在下次見面時加以佩帶,對方會很高興。對於領導人之間的正式贈禮,收到後應按國家規定上交、統一收藏保管,並可有選擇地向國人展示,不可隨意散失。文革十年動亂期間,曾有一外國領導人贈送給我方的一個銀盤(上刻有外國領導人的簽名)流失在舊物市場上,被該國駐華使節購去,他立即就此正式向我方提出批評意見。這是一個應當記取的教訓。

6. 對以送禮為名,進行收買、賄賂的,應堅決拒決。千姿百態、富有引人的魅力。世界各國的民情風俗各有不同,但愛花則是一致的。鮮花是一切美好感情的依託,是良好祝願的代表,是希望與美好未來的象徵。騷人墨客以之為題,吟詩作畫,尋常百姓人家亦常以養花自娛。把送花、贈花、獻花,作為社交時表達感情的一種方式,高雅脱俗,極為人們所樂於接受。

在迎接遠方來客時,獻上一束鮮花,表示熱情的歡迎;在別國國慶節日,送去一籃鮮花,祝賀對方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在公司、商場開業典禮時,送去一花籃,祝賀對方生意興隆、興旺發達;在表演家們演出結束時,送上花籃或花束,祝賀演出成功;在慶賀重,送花以祝生日快樂,健康長壽。另外在親友結婚時,送花以祝婚姻美滿幸福;在探視病人時,送花以表示慰問並祝早日康復,這些都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遇見的。甚至在掃墓謁陵時,馨香一瓣,也可以告慰逝者之英靈,寄託生者的思念。可以説,鮮花已成為世界各國人民不可一日或缺的禮品。盛產鬱金香的荷蘭,每天清晨都將大批鮮花用飛機直送世界各大城市,生意十分興隆,可見鮮花用量之大。

人們還常常把鮮花的不同品質加以人格化。例如,玫瑰花表示熱烈的愛情和純潔的友誼;鬱金香表示名貴和挺拔秀麗;水仙花、荷花、百合花表示聖潔、高雅;蘭花被譽為德高望重,有君子之風;牡丹、芍藥是寶貴吉祥、繁榮幸福的象徵;山茶花、石榴花代表火紅年華、前程似錦;梅花是戰嚴寒、傲冰雪、堅強不屈、獨步早春的象徵;文竹、羅漢松、萬年青、君子蘭等常青盆景則表示健康長壽;菊花表示超凡脱俗(西方和美有些國家視黃色菊花為不吉利),等等。就花的顏色而言,紅色表示熱情;白色表示純潔;金黃色表示富麗;綠色表示青春等等。

插花是一門藝術。鮮花和綠色枝條經過精心籤插編扎,使所送花束、花籃、花圈都十分漂亮,令人賞心悦目,難於忘懷。

標籤: 送花 送禮 禮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liyi/liyi/wyj80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