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託班秋季工作計劃

託班秋季工作計劃

篇一

託班秋季工作計劃

一、指導思想:

為了切實搞好班級工作,本學期將以《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結合本園具體的工作要求與指示,本着以幼兒為本,服務家長的目標開展班級工作,促進全班幼兒身心全面地發展。

二、班級情況:

這是幼兒進入幼兒園的第一個學期,平均年齡都在2歲左右。大多數幼兒會對幼兒園感到陌生甚至會焦慮不安,為使孩子能夠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我會初步建立在園的一日生活和學習常規,學習獨立進餐,培養一定的自理能力,並帶孩子參加户外體育運動和各種區域活動,這樣可以讓許多內向的幼兒*格變的活潑開朗起來,喜歡與同伴交往,並在交往中願意用普通話進行交談。

三、本期工作具體目標及措施:

1、班級管理

目標

(1)、入園

正確對待幼兒的分離焦慮,使幼兒願意上幼兒園,使家長放心。

為幼兒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物質、精神環境,使幼兒可以得到新的滿足,產生對教師的信任。

(2)、常規

建立一定的常規,學習生活自理能力。在一日生活的各環節中,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發展狀況,進一步提高常規培養的要求。

(3)、班級協作

要求本班幾位老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大家各盡其責,分工協作。提高教育教學工作的效率,加強班級的凝聚力。

措施

(1)、入園

向家長了解幼兒在家中的具體情況,如:生活自理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方面,以及有哪些特殊的表現或生活習慣、興趣愛好、教養方式等,便於老師因人施教。

通過顏色鮮豔的環境布臵及多種豐富多彩的集體教學活動和孩子喜歡的形式陪幼兒遊戲使他們產生想上幼兒園的願望,儘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愉快入園。

(2)、常規

管理中班上幾位老師的要求要一致,培養中注意使幼兒逐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做。例如培養洗手常規,要使幼兒學習怎樣才能洗得最乾淨。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培養幼兒的自理能力,培養自理能力要注意循序漸進,給予幫助但不包辦代替,使幼兒及時獲得“我學會了”的成就感,培養幼兒願意學,願意做的自信心。

(3)、班級協作

要求班上幾位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留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隨時交流對幼兒的觀察分析,共同制定措施,真正做個有心人。在工作中做到有事及時提醒,發現問題及時與本人交換意見,儘量避免失誤現象。

2、教育教學

目標

(1)、在健康教育領域,注重用幼兒感興趣的活動激發幼兒鍛鍊身體的興趣,培養幼兒健康生活的態度和習慣。

(2)、在社會教育領域,培養幼兒同情、責任等社會*情感,發展幼兒的

交往、合作能力,養成孩子的規則秩序意識。

(3)、在語言教育領域,着重培養孩子語言交往的興趣和能力。

(4)、在科學教育領域,注重引發幼兒探索的興趣,注重幼兒的探索過程和獲得的經驗,鍛鍊解決問題的能力。

(5)、在藝術教育領域,注重培養幼兒對藝術活動的興趣和大膽表現、創造的品質。

措施

(1)、根據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徵,運用遊戲、直觀教具以及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

(2)、在活動中,通多種多樣的教學材料,初步激發幼兒的探索*。

(3)、在一日活動中注重個別差異,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提出不同的要求。

(4)、根據幼兒好模仿的特點,老師堅持説普通話,鼓勵幼兒學説普通話。

3、保育

目標

(1)、做好晨檢及衞生消毒工作防止傳染病流行,,定期清潔、消毒幼兒生活用品和玩教具,保護室內外環境的清潔。

(2)、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掌握一些基本安全常識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3)、做好日常保健工作保證幼兒健康成長,加強對個別弱易病幼兒照顧。

(4)、照顧好幼兒的一日生活,包括飲食、午睡、喝水、如廁等各個環節。措施

(1)、嚴格做好全日晨檢觀察及的記錄工作,加強檢查。

(2)、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使幼兒學習掌握各種安全知識。

(3)、密切關注孩子的精神面貌,做到有病早發現早治療。對於體質較弱的孩子,經常注意給他們增減衣服,及時擦汗,勤換內衣。有遺尿的幼兒,及時更換衣服和被褥。對於病兒,按時喂藥,多給他喝水,並做好記錄,以免出差錯。

4、家長工作

目標

(1)、用最短的時間消除家長開學焦慮與擔憂。

(2)、利用“家長園地”向家長們宣傳當月、當日的各項活動,並提供一些育兒知識及保健常識,及時更換內容。

(3)、主動分擔家長們的困難,用我們的誠心來換回他們的滿意。措施

(1)、利用每天早送、晚接或網絡溝通等方式及時向家長反饋幼兒一日在園情況,使家長對老師產生信任感,提高滿意度。

(2)、對長期不來或生病在家的幼兒進行電話訪問,關心幼兒在家中的情況,遇到特殊情況進行必要的家訪。

(3)、對待個別問題家長,要有耐心,不厭其煩地為他們服務。

5、安全工作

目標

做到避免或排除各種安全事故的發生。

措施

(1)、提高安全意識,及時檢查班內的不安全隱患。

(2)、加強責任心,時刻把幼兒的生命放在第一位。

(3)、每天檢查幼兒的着裝,做好晨檢工作。如:身上不裝任何物品。

(4)、户外活動時,加強責任心,在保證活動量的同時,關注幼兒的安全,及時提醒,避免安全事故發生。

篇二

一.班級情況

本學期的幼兒年齡在2歲2個月—3歲4個月之間幾乎都是獨身子女,第一次離開家庭,開始集體生活。他們是家裏的“小皇帝”、“小公主”,平時都是由爺爺奶奶,他們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大多是採取包辦代替,因此大部分孩子這方面的能力不夠,對家人有很大的依戀。孩子們雖然對幼兒園充滿了好奇,但當父母離開後即表現出焦慮、不安等情緒以至一整天哭哭啼啼,更有甚者不要上幼兒園。家長對於送孩子入托也有着種種顧慮和擔心,怕孩子生活上不能自理,怕吃不飽飯。因此,我們要給他們的呵護,足夠的愛。從穩定情緒,培養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入手,使他們能儘快地適應幼兒園生活,為以後的生活、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班級工作

1、我們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穩定孩子的情緒,消除家長的顧慮。我們還將逐步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與人相處等方面的能力,並加強情感培養:⑴與老師間建立良好的感情,讓每個孩子天天都高高興興來上幼兒園。

⑵小朋友之間學習友好相處,讓他們交好朋友,培養孩子初步的社會交往。

2、本學期,我們的工作要提現“教養並重”的原則,特別是要加強保育工作,精心呵護每位幼兒,從情感教養入手,給予幼兒以精神上的安慰,把保育當作重點工作來抓。日常生活中加強對幼兒的護理,把保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注重培養良好的生活衞生習慣,使幼兒能逐漸習慣集體生活。老師要平等對待每位幼兒,引起孩子愉悦的情緒反應,儘快使幼兒把對家長的依戀轉移到老師身上。

三、生活常規

新生入園是跨入集體生活的一個轉折點,也是進行常規教育的關鍵期。因此,我們把常規教育納入工作重點,我們要誠懇、和藹、有耐心,循序漸進,持之以恆地指導每位幼兒,特別是培養生活自理能力,如洗手、入廁、吃飯等。要多給他們時間進行反覆練習,多給予讚美和鼓勵,是他們逐漸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1.高高興興的上幼兒園,向老師問早、問好,離園時會説再見。

2.逐漸養成範縣便後要洗手,主動向老師表示大小便,學會上廁所。

3.學會自己用勺子吃飯,能自己主動表示想喝水。

4.會拿小椅子,主動玩完玩具要收拾。

5.在成人幫助下能安靜的午睡。

6.在成人的帶領下,手扶把杆一級一級上下樓梯。

四、教育教學

本學期,我們將主題課程探究與單科教學結合,從五大領域開發幼兒智力,教學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運用遊戲形式,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探究學習,使幼兒樂意參與集體活動。

1、健康

(1)養成按順序洗手的好習慣,洗手時不玩水,會擦肥皂,會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2)保持桌、地面和衣服的整潔.

2、語言發展方面

(1)繼續學念兒歌,理解兒歌的內容;

(2)樂意用動作、語言表達自己的喜好與需求;

(3)能專注地看圖片、圖書,並隨意表達自己的認識和感受。

3、社會發展方面

(1)初步懂得收放玩具、愛護玩具,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回家;

(2)學習觀察別人的情緒,分辨高興和不高興的表情;

(3)願意和同伴一起遊戲,一起分享自己的和別人的物品;

(4)隨時幫助、提醒內向的幼兒與他人進行交流;

(5)繼續學習在集體生活中遵守簡單的規則;

(6)在短時間內能專心做簡單的事情。

4、科學發展方面

(1)在成人引導*意周圍環境中有趣的事物。

(2)學習用多種感官感知生活中接觸到的事物,嘗試覺察其聲響、顏色、形狀等明顯的特徵。

(3)願意親近花草樹木和小動物,接觸水、沙、石等自然物。

5、藝術發展方面

(1)繼續感受生活中的美,在成人引導下,能大膽表現自己的情感和體驗。

(2)樂意參加塗畫、撕畫、搓捏等活動,學會在規定的範圍內塗畫,能正確使用固體膠。

(3)樂意聽音樂。願意用聲音、動作等方式自由表達自己的感受,喜歡跟老師愉快地唱歌、跳舞,敲打會發聲的器具。

具體做到:

1.喜歡跟老師到户外散步、遊戲、能在老師指導下萬大型玩具、學會斯紙、等技能。

2.願意參加集體活動,能保持10分鐘的注意力,能大膽回答,願意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意思,敢在集體面前講話。

3.願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有困難時不哭,願意嘗試解決或請求老師幫助。

五、本學期的保教重點是

(1)生活管理方面:抓好班級日常*衞生保健工作,對個別幼兒進行重點指導,使幼兒在日常生活活動中,在每日的飲食起居中,得到細微的養護照顧,受到科學的健康教育,身心得到良好的發展;通過區域、教學及遊戲活動逐步提高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

(2)幼兒安全管理與教育:結合幼兒年齡特點,進行適當的安全教育,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

(3)教育管理方面:在抓好幼兒生活常規的同時重點抓幼兒的學習常規。根據本班幼兒的實際水平和興趣及個別幼兒的實際情況,確立相應的教育目標和要求,合理利用分區、集體活動、遊戲等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幼兒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引導他們學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事物,鼓勵他們動手操作,學會發現問題。確保教育目標和任務的完成。

篇三

安全工作關係到師生生命的安危,是學校開展正常教育教學工作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為切實搞好這一工作,提高學生的安全意識,結合創建平安學校,構建和諧校園,結合本班實際特制訂計劃如下:

一、工作重點

1、瞭解並遵守各種公共場所活動的安全常識。

2、認識與陌生人交往中應當注意的安全問題,逐步形成基本的自我保護意識。

3、瞭解基本公共衞生和飲食衞生常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衞生和健康行為及飲食習慣。

4、初步識別各種危險標誌;學習家用電器、煤氣(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

5、初步學會在事故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求生的簡單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和撥打110、119、120電話。

二、整體計劃

1、活動安全:

教育國小生遵守活動規則,不攜帶危險物品進行遊戲(如:剪刀、玩具等尖鋭物件),遊戲中不做危險動作,不擅自離開集體,同伴間友好相處,互相謙讓,不擠不撞,不(打、推、咬、抓)人。

2、飲食安全:

進餐不吃不潔淨與變味發黴的食物,進餐時注意帶刺帶骨食物安全,以及乘熱菜熱湯時的安全事項。注意上下樓梯的安全。

3、生活安全:

教育國小生不動插座、電板,以防觸電,不將手指放在門、窗處,以防夾傷,注意不玩水、火、肥皂以及消毒物品,教育入廁國小生時不推不擠,以防撞傷、碰傷。

4、藥品管理安全:

請家長配合將需吃藥的的藥品國小生上寫明姓名、劑量、時間等,教師做好藥品管理工作,以免學生誤食。

5、接送安全:

做好家庭住址較遠孩子的記錄,並與家長聯繫好接送方式。

6、家庭安全:

向家長宣傳安全教育的重要*,以及安全教育活動,請家長積極配合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及家居生活安全與家居活動環境安全(如:燒傷、燙傷、觸電、中毒、摔傷等預防教育工作)。

7、簡單自救方法識別特殊號*的用途(如110、119、120),同時教育學生不可隨意撥打這些號*。熟記自家住址、電話號*、父母姓名等,訓練引導識別方向,告誡學生不要輕信陌生人,若一人在家,不可隨意開門。遇到危險時,教育學生學會躲避(如:發生火災時的自救方法)。培養學生多做力所能及的事,學會自理。

8、教師對學生能夠進行隨時隨地的交通安全教育,使其能夠配合班主任搞好全班的交通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學生交通安全意識

三、具體措施

1、配合體育教師充分利用室內課,積極進行體育運動常識安全教育

體育教師充分利用室內課,教育孩子在參加體育活動過程中,要聽從老師的統一安排佈置,認真做好準備活動,遵守運動規則,杜絕發生鬨鬧現象,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提醒孩子,課間、課後在沒有指導教師的情況下,不允許攀爬體育器材。

2、利用"週週講",強化安全意識,進行安全教育

①防火安全教育

教育孩子不要將火柴、打火機和刀具等物品裝在身上;不要將鞭炮、*等易爆當作玩具帶進校園;不得玩弄、搬動消防器材。初步識別各種危險標誌;學習家用電器、煤氣(柴火)、刀具等日常用品的安全使用方法。曉之以危險、危害所在,教育學生遠離危險品。

②防毒安全教育

教育學生注意飲食衞生,不在學校巷道及校門口等攤點上購買任何不符合衞生規範的小食品,防止食物中毒。不喝生水,不吃零食;不帶各種藥品進入校園,遠離毒品。瞭解基本公共衞生和飲食衞生常識,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個人衞生習慣。

③勞動安全教育

教育孩子在做衞生值日工作時,不準玩耍勞動工具,杜絕拿着工具追逐打鬧,以防造成意外的傷害;擦玻璃時要防止劃傷,高層樓窗户只需撣塵,防止失足墜樓;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時,聽從老師的安排,確保安全。

④防電安全教育

嚴禁亂動日光燈管、保護電器插頭、插座,發現蓋板破損、電線落地立即報告老師。

3、結合品德生活課,進行安全教育

①教育學生在校園內做到"輕聲慢步",課間不追打皮鬧;看懂教材圖畫的內容,懂得在樓梯上追打皮鬧的危險*,明確上下樓梯必須靠右行走。

②上學、放學自覺排隊,有秩序地進、出校門;路上要遵守交通規則,瞭解並遵守各種公共場所活動的安全常識。

③教會孩子在事故災害事件中自我保護和求助、求生的簡單技能。學會正確使用和撥打110、119、120電話。

④教會孩子安全飲用純淨水的方法:先適當地倒一些冷水,再慢慢添加一些熱水,以防燙傷。

4、利用班會課進行日常安全教育

班主任老師每週利用班會課強調日常安全事項:①教育學生不在校園內、教室內追逐鬨鬧;②不自行攀高、坐窗、爬護欄等,防止發生傷害事故;③嚴格遵守學校作息時間,不無故滯留校園或在路上玩耍;④養成離校關窗、鎖門的習慣。

標籤: 託班 秋季 計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ngxuan/mrell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