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工作計劃精選 >

基層黨建計劃報告

基層黨建計劃報告

一、基本情況

基層黨建計劃報告

XX街道辦事處成立於1983年,轄區面積7平方公里。總户數9689户(常住3783户、流動5906户)、總人數26483人(常住10463人、流動16020人),管轄白音、滿都拉、巴達拉呼、胡古吉勒、那仁5個社區。

街道黨工委下設1個機關支部、5個社區黨支部,現有黨員195名(其中流動黨員22名)。按性結構別劃分,男128名,佔65.6%;女67名,佔34.3%。按年齡結構劃分,35歲以下58名,佔29.7%;36歲至54歲42名,佔21.5%;55歲以上95名,佔48.7%。按職業類別劃分,在職黨員37名,佔18.95%;退休黨員71名,佔36.4%;未就業的畢業學生及復轉軍人36名,佔18.4%;自由職業者51名、佔26.1%。按學歷結構劃分,本專科及以上學歷62名,佔31.8%;中專及以下學歷133,佔68.2%。

二、基層黨建工作開展情況

近年來,XX街道基層黨建工作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抓黨建核心、抓基礎重點、抓隊伍關鍵、抓為民根本”的思路,不斷深化和創新街道社區黨建工作,着力提升服務居民羣眾的質量和能力。

(一)抓基礎、強核心,不斷健全街道社區黨組織體系。

堅持以組織建設為基礎,着力發揮街道社區黨組織在街道社區建設中的核心作用。一是配強配齊黨工委領導班子,根據市委組織意圖,轄區單位主要領導人7名同志被選配擔任黨工委委員,從而進一步優化了班子結構。二是積極推進社區黨組織陣地建設,不斷改善社區黨組織工作條件,近年來,我們採取政府扶持、共駐共建等形式解決了那仁、胡古吉勒、滿都拉社區的辦公及服務用房,那仁社區辦公場所建設面積達400平方米,是我市首個達到和超過《內蒙古黨委、政府關於加強城鎮和諧社區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的社區建設面積300平方米標準的社區。三是逐步提高社區工作經費及幹部生活待遇,社區工作經費由XX年的XX元/年/社區,提高到現在3-4萬元/年/社區;書記、主任工資待遇由補貼式轉為事業管理人員的工資水平,市財政全額撥款,已達到2400元左右/月/人;副主任生活補貼由XX年600元/月/人,提高現在到900元/月/人,並於XX年納入全市養老保險管理範圍;委員的生活補貼也由XX年150元/月人,提高到現在216元/月人。四是積極探索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與27家轄區單位簽定了共駐共建協議,先後與市委組織部、政法委、民政局、衞生局、文體局等部門合作,統籌社區建設資金100多萬元,建設了社區辦公及活動場所、綜治維穩工作中心、遠程教育播放站、社區衞生服務中心、文化信息中心等服務場所,並配備了相應的設施設備,極大地改善了社區服務條件,為社區黨建工作的協調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五是積極探索非公有制經濟黨組織建設的新途徑,不斷拓寬黨組織覆蓋面。我們在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的同時,把黨建工作觸角向非公有制經濟組織延伸,在三個非公有制經濟組織成立了黨支部,積極鼓勵、引導、培養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中的優秀青年加入黨組織,至目前已有9名員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同時吸收入黨積極分子8名。

(二)抓重點、強素質,不斷優化社區黨務工作者隊伍。

一是推進社區黨組織選舉工作,20xx年社區黨支部、居委會成功實現了換屆選舉,一個社區作為試點,選舉有一定黨務工作經驗、熱愛社區工作的離休老幹部擔任支部書記,實現“傳、幫、帶”,四個社區的書記、主任實現“一肩挑”,五個社區的“兩委”成員實現了交叉任職,真正把政治堅定、公道正派、實績突出、善於做羣眾工作和羣眾公認的的幹部選進社區“兩委”成員。二是推行社區黨建工作目標考核機制,為進一步發揮社區黨組織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烏蘭街道黨工委將工作任務、責任目標下方、下移,統籌與社區黨支部簽訂各項工作任務責任狀,實行半年評審考評、年終實績考核,錘鍊了社區黨務工作者的綜合能力,提高了社區黨建工作效率和質量。三是強化社區黨建工作交流,近年來我們多次選派社區工作人員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社區黨建,借鑑好的經驗和做法,不斷改進和創新社區黨建內容。

(三)抓主體、強管理,不斷增強黨員的先進性意識。

一是制定實行“三卡一會”制度,完善黨員管理機制。即:建立完善離退休黨員情暖卡,定期走訪離退休老黨員家瞭解情況,幫助解決組織、生活等方面的困難,採取送學上門的方式,把黨刊黨報及時送到離退休黨員手中,使離退休黨員能夠接受黨的知識、知曉黨的情況;建立完善在職黨員管理卡,充分調動轄區單位黨組織和黨員參與社區工作的積極性,目前,193名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參與社區建設;建立完善流動黨員聯繫卡,積極開展組織找黨員、黨員找組織、黨員找黨員的“三找”活動,推行“三結合四走訪五掌握”的辦法(即:結合工商、計生等部門每年對流動人員的排查活動做到走訪家人、親戚、朋友、鄰居,掌握流動黨員的個人信息、從業情況、流動行蹤、聯繫電話、黨內生活情況),促進流動黨員轉入流入地黨組織,參加組織活動,目前有21名流動黨員到社區報到,其中7名黨員開展經商活動;建立完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駐社區單位黨組織參加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研究商議社區黨建和推進和諧社區建設。二是結合創先爭優活動,提升黨員素質,增強黨員的先進性,圍繞“黨組織創什麼,黨員爭什麼、做什麼”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撰寫黨性分析報告35篇。研究制定黨組織及黨員公開承諾書,173名黨員推出承諾,將承諾劃分共性承諾,崗位承諾、實事承諾和自律承諾四個層次,由黨員根據崗位職責和自己的能力、特長為社區羣眾服務做出承諾,在實事承諾中,黨員圍繞社區建設、社區文化、社區治安、社區環境等提出92條承諾。大力推動黨員志願者隊伍建設,結合無職黨員設崗定責活動,設置了扶貧幫困助殘崗、民事糾紛調解崗、社情民意調查崗、綜治協防維護崗等十個不同崗位供黨員認領,通過個人申崗、支部定崗、公示明崗的程序設崗定責,46名黨員認領了各自的崗位,並進行公示,接受居民羣眾的監督,目前已註冊登記黨員志願者167名。充分運用現代遠程教育手段,依託遠程教育平台,改進黨員教育管理和服務方式,截至目前,已為街道社區黨員、預備黨員、新列入重點培養對象、新列入入黨積極分子組織培訓學習38期,受教育達1520人。

(四)抓載體、強服務,不斷提高社區黨建工作的羣眾滿意度。

一是在構建服務體系上下功夫。堅持社區黨建同為民辦實事有機相結合,將社區黨建的重點定位於為民服務。在不同層面培養服務隊伍,強化服務意識和服務隊伍自身建設,並提出“羣眾的期盼就是工作動力、羣眾的要求就是工作目標”的口號和“構建和諧社區、服務居民羣眾”的宗旨,要求街道社區廣大黨員幹部時刻把羣眾的呼聲和要求作為第一信號,把羣眾滿意作為第一目標,把提高羣眾生活水平作為第一追求。堅持有利於居民反映訴求,方便居民辦事的原則,積極探索推行“一個窗口受理、一站式辦結、一條龍服務”的管理體制,目前,我們在街道設立了一站式服務大廳,設有黨員服務、社會保障、民族事務和綜治維穩等窗口,並逐步向社區推廣。二是在促進互動意識上下工夫。根據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不斷培育反映時代特色的文化載體,先後組建了一支“百人秧歌隊”、一支二人台演出隊和“快樂心情舞蹈隊”,進一步活躍了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建立民族文化活動中心,籌劃舉辦了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創和諧”社區消夏文體系列活動和“和諧社區、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在居民中反響強烈,受到一致好評。為促進居民與社區的互動,方便居民與社區的聯繫,我們印製8000份《烏蘭街道社區便民服務卡》,將街道社區服務功能及黨員幹部的姓名、職務、電話等內容印製在卡上,分發到社區居民手中,實行24小時全天候為民服務。三是在打造功能服務鏈上下工夫。我們制定出台《社區困難羣體社會救助管理辦法》,實現對社區困難居民社會化、常態化幫扶救助。建立社會保障救助平台,審核享受低保271户、455人;建立雷鋒超市(社會捐贈站),每季度向貧困家庭及弱勢羣體發放一次救助物品,至目前,共接受社會各界捐助物資3500餘件,已累計向社區困難羣體發放生活救助物資XX件,價值6萬多元;搭建文體、科技服務平台,設立圖書閲覽室,科普信息中心和多功能活動中心,對轄區居民免費開放,提供讀書、看報、查閲科技信息,截至目前,共接待居民3000人次;建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實行“一平兩減三免”惠民政策,即:藥品實行平價零利潤;門診肌肉注射費減收30%,門診三大常規檢驗費減收20%(基本醫療服務費在二級乙等醫院基礎上下浮20%,殘疾人、低保人員在原基礎上服務費進一步減免10%);免掛號費、免建立健康檔案費、免基本體檢費,建立健康檔案16366人,接受就診2900人次,優惠讓利患者近4萬元;建立了法律服務中心(調解廳)。為社區居民提供法律援助、解答法律諮詢、代寫法律文書和普

法宣傳教育,截至目前,共受理法律援助12起,調解糾紛18件,開展普法宣傳培訓活動25次;建立綜治維穩中心,開展社會矛盾排查,着力解決影響社區和諧穩定的源頭性、根本性、基礎性問題,截至目前我們共化解各類矛盾85起。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社區基礎條件與社區黨建新任務不相適應。一是社區辦公活動場所沒有完全建成;二是街道普遍存在任務多、事務雜、責任大、權力小、機構少、人員缺的問題,社區承載能力與“小社區、大社會”現實需求明顯不相適應。

(二)社區黨組織統籌能力與社區黨建要求不相適應。雖然《黨章》規定“街道黨的基層委員會和社區黨組織,領導本地區的工作”,而且社區黨建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協調性、服務性、互動性的“五性”特點,它需要社區單位黨組織和全體黨員共同參與和支持,但是由於街道黨工委不是一級黨委,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黨組織又沒有隸屬關係,對下層組織難以產生剛性約束力,實現全面領導困難很多。

(三)思想認識水平與社區黨建新形勢不相適應。思想支配行動。從駐區單位看,一些單位認為“與己無關”,缺乏熱情;有的以“大單位”自居,給其安排工作不夠格,有牴觸情緒。共同參與、利益共享、條塊聯動、齊抓共建的多項活動僅停留在物質資助的較低層次。從街道社區看主動聯繫、服務駐區單位的認識不高,“求援要求多,服務溝通少”,一定程度影響了區域性黨建格局的形成。

(四)街道社區財力、物力不足,與社區黨建的高要求不相適應。相對於社區黨建的高要求,街區在財力、物力投入方面普遍存在不足的現象。近幾年儘管市委、政府採取了一些措施以緩解街道社區財力和物力不足的問題,但是我辦仍有兩個社區沒有辦公活動場所,辦公服務設備及相應的活動經費,僅靠街區的能力難以推動社區陣地化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社區黨建工作的水平和質量。

(五)社區工作者隊伍與社區黨建新形勢不相適應。近年來,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社區隊伍建設,不斷充實基層力量,但由於新進來的年輕人居多,而且社區黨建又具有“五性”特點,本質上要求社區隊伍必須具備較強的綜合素質。因此要全面加強社區隊伍的自身建設勢在必行。要全面提高他們的政策理論水平,練就過硬的業務素質、良好的身體素質及較好心理素質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ngxuan/08v4d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