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精選15篇)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精選15篇)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精選15篇)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

化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國中化學教學,創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繫,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因為許多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後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後,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於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的導入,學生對於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儘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

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比如,家中的食鹽為什麼會變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質為什麼會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藍(紫白菜)怎麼變紅了?等等,通過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了解化學問題。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昇華。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例如,結合空氣、水、酸、鹼、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繫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係,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2

善待每一位學生

隨着新一輪國家課程教材改革實驗的逐步實施,基礎教育的課程環境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素質教育的基本觀念是:全體性、全面性、個性化。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研究差異、發展個體的特長,使學生羣體呈現出豐富的統一,為各種人才的成長打好基礎、提供條件。班主任的職責就是在學生成長的道路上給予必要的扶持、正確的引導,使他們在長身體、長知識、增能力的過程中儘可能少走彎路,防止誤入歧途。

作為班主任要尊重、理解、關注、幫助、支持、賞識學生,使學生感到被接納、被信任,使其經歷體諒和鼓勵;使其潛能得到發展和發揮,讓學生能在一個歡樂、和諧、寬鬆的環境中成長。由於每個學生的先天遺傳、家庭教育、生活環境、個人經歷不盡相同,所以性格、智力、能力、體力必然各異。但每個學生的背後都有父母期待的目光,每個學生都是家庭和社會的希望,每個學生的現在都將影響着國家的未來,其意義不可輕視。這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面向全體",善待每一位學生。

1,善待學習困難的學生:十個指頭都不會一般齊,何況是人呢?同一班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傾向一般不會在同一水平線上,他們的"發展期"也是不同的,而同一學生個體本身也存在學科之間的不平衡。任何老師教授一個班的學生,學習上肯定存在着上、中、下。其實學習不好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渴望得到家長、老師、同學的尊重與愛護,因為他們比學習好的學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壓力。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他們,真誠地向他們傾注情感,用真心、善意去打動他們、啟發他們、誘導他們,逐步增強他們的信心、勇氣,並耐心細緻的培養他們,以便他們在學習上早日趕上其他同學。班主任只有尊重和愛護"學困生",才能引起師生情感"共鳴",使他們恢復理智和自尊,對學習和生活充滿信心和勇氣,從而轉變為人們期待的好學生。對於"學困生",班主任一定要深入瞭解,既要了解自身原因,又要了解家庭原因;既瞭解生理原因,又瞭解心理特徵,以便對症下藥,因此,教育的關鍵是疏導、遷移,促使他們把旺盛的精力、智力和情感用到學習上。

美國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人的聰明是多元的,不同的人其聰明表現不盡相同。著名的歷史學家吳晗,在歷史研究方面是個天才,但在數學學習上卻差點兒為此上不了大學。"學困生"也肯定有他們的長處和"閃光點"等積極因素,這就需要我們班主任去發現、去捕促"閃光點",及時的給予真誠的表揚,使他們體驗到尊重、信任和支持的快感,要讓學生體會到老師的一番愛心、誠心,從而迸發出奮發向上的決心和力量。與此同時,班主任還要適時地給他們制訂出適當的高而可攀的目標,使他們看到努力的方向。由於學生的學習成績不好一般都是因為長期的學習習慣不好、不會科學的安排時間而引起的,所以不能指望一、兩次談心或輔導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要正確對待學生的反覆,深入調查和了解反覆的原因,不急噪、不嫌棄,要堅持不懈地作工作,並爭取與家長取得聯繫,爭取他們的支持和配合,"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為了配合上述工作,考試的試題難度要適中,使學生始終有一種成功感。對於考試受挫的學生,要及時地幫他們分析失利的原因,以解除不必要的顧慮。

2,善待個性特別的學生:人是有個性的,這種個性表現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特徵和心理傾向。就性格特徵而言,有的活撥好動,有的沉靜穩重、還有的倔強固執、有的堅強、有的軟弱……俗話説:"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可見,性格特徵方面的東西一般來説很難改變。試想一下,如果人沒有了個性,豈不就沒有了豐富多彩的世界嗎?因為個性與創新總是相伴而生,沒有個性的人總是墨守成規,沒有個性的羣體就像一潭死水。

所以,教師必須持寬容態度,並努力優化其個性優勢,不斷地幫助他們克服不好的一面,把劣勢轉化為優勢。就心理傾向來説,學生的愛好各式各樣,有的喜歡文科,有的喜歡理科,有的喜歡朗誦,有的喜歡運動,有的喜歡書法,有的喜歡寫作……俗話説得好,"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作為班主任,對於學生正當的愛好,都應給予肯定、鼓勵,並加以重視和培養,實施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髮展特長,開發學生潛能,因為愛好是一切發明創造的最直接的動力。在這一方面,我主要作了以下一些工作:

(1)創造條件,給學生多一片發展的空間。對於喜歡動手的學生,上課時可讓他上台作實驗;喜歡思考的學生,可在課外多提一些思考性強的問題;喜歡運動的學生,可以多組織一些體育比賽,讓他們經歷失敗的磨練和成功的喜悦……

(2)精心培育,讓學生多一份創造。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需要教師抓早、抓細、抓實,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鼓勵他們多讀課外書、鼓勵早日見識歷年大學聯考題,鼓勵自學選修教材,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3,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犯錯誤大致有兩種,一種是無意的即失誤,一種是有意的即明知故犯,我們的學生一般屬於失誤。要説誰失誤最多,恐怕要數科學家了。試問:哪一項科研成果不是經過了幾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敗才取得?"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學生是人,而且是未成年人,不是聖人,在成長過程中有待於我們教師去培養造就,難免會有失誤、會犯錯誤,作為班主任一定要善待學生的失誤、要善待犯錯誤的學生,給他們改正的機會,因為我們是教師,而不是警察。全國優秀班主任魏書生説過:"學生不管多麼難教育,畢竟是青少年,其內心深處一定有一個廣闊的世界,而世界必然是假惡醜與真善美並存的。教育學生時,要力爭不站在學生的對面,讓學生怎樣,不讓學生怎樣。而要力爭站在學生的心理,站在其真善美那部分思想的角度提出:我們需要怎樣,我們怎樣做才能更好。這樣,學生會感到你不是在訓斥他,而是在幫助他。"

可見,在成長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有失誤、難免會犯錯誤,關鍵是學生犯了錯誤以後,老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到錯誤的危害,並和學生一起分析,怎樣做才能少犯錯誤,甚至不犯錯誤。

總之,班級管理是辛苦的、富有創造性的勞動,同時又是充滿了育人的科學,它影響着每一個學生在德、智、體各方面的健康成長,甚至影響着孩子們一生的生活道路。幾年的班主任工作實踐告訴我,要成為一位合格的班主任,不僅需要認清班主任的任務和職責,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套正確高效的管理方法 。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3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為此它強調課堂教學應設計真實、複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建構主義還提出,知識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應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動的部分產物,並且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後情境中再運用的可能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更為有效。因此,現代學習理論非常強調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化學學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師能巧妙運用跟化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就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以促進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筆者以九年級化學為例,談一談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利用化學實驗,創設教學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九單元第二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教學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從家中自帶小玻璃水杯、湯匙和適量蔗糖,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砌一杯糖水,並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杯水中能否無限地溶解蔗糖。當學生髮現加入過量蔗糖,杯底就會出現沉澱時,教師就指出他們現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飽和溶液,然後指導學生為飽和溶液下一個定義。大多數學生會認為,飽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飽和溶液的定義需要兩個條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飽和溶液變得不飽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操作,學生會發現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劑,原來的飽和溶液就會變得不飽和,於是就意識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劑的量一定時,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才有實際意義。通過砌糖水這樣的簡單實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不僅很容易理解飽和、不飽和溶液兩個重要概念,同時也學會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輕鬆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二、利用生活中的化學,創設趣味情境

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國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繫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化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利於學生掌握。例如在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小明的媽媽在做飯時不小心把盛放純鹼和食鹽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學方法幫她鑑別一下?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真實親切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輕鬆愉快地鞏固氯化鈉 和碳酸鈉 的鑑別方法。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徵,認知結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把學習過程還原為他們自身的活動過程,引導他們在自主、積極的化學活動中更好地建構和完善自身的素質,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4

還有一個星期就要期末考試了,複習課已經上了兩節,無非是把所學知識概括歸納,使之網絡化、系統化。但課堂氣氛平靜得有些壓抑,以後的複習就這樣上下去嗎?一種新型的化學複習課的碎片凌亂的在我腦海裏跳躍,煩擾着我,又使我興奮„„

又是一堂複習課,這一次我滿懷激情,拿着寫滿新點子的備課夾,踏着鈴聲走進了教室,看着同學們沒精打彩的樣子,想象着下課時他們的神采飛揚„„

上課後,我首先把剛批完的學生練習捲髮下去,然後我説明了本節複習方案:“今天我榮升為‘警察局長’,請同學們以‘警察’的身份,全員行動對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錯題’進行搜捕行動,在行動過程中,要秉公執法、絕不能姑息。把捕獲的錯題立案在錯題本上,前後桌四名同學為一破案小組,逐一對立案進行分析,小組內進行破案,對組內不能解決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體集思廣益進行破解,本節課力爭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從而使我們的第一次行動大獲全勝。最後我們要評出破案先進小組和個人” 。

學生們異常興奮的聽完我的方案,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剛剛還沒精打采的學生們像打了興奮劑一般活躍起來,開始找錯題、記錯題、小組討論,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看着這“不安靜、甚至有些鬧哄哄的教室”,我的心裏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於卷子上的題有A、B、C、拓展提高四個梯度,各個小組解決的程度各異。我不斷的巡視、觀察,很快二十多分鐘過去了,組內自行破案已無法再繼續,很多小組都向我上交了所謂的大案、要案。我向學生宣佈了各組上交的題數、題號,讓學生在卷子上作出記號,然後由小組內合作學習轉向課堂的全體性學習。我劃出的問題從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決,梯度較低的題,組間就可以解決,舉手要求解決問題的學生較多,這時我會盡量給學生機會:一是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是發現更多的解題思路和方法,使不會的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同時我也會適時的把我的方法講出來供學生參考。隨着難度的加深,能解決問題的學生越來越少,而最後一道題沒有人能完整的解決,我先沒有急於給學生講解,而是提示、點撥,最終由學生們共同解決了。

這時,下課鈴聲響了,正興奮着的同學們都很遺憾的歎了口氣,抱怨鈴聲來得太快,這足以證明本節課給學生帶來了無窮樂趣。最後我説:“請課代表利用自習時間組織大家選出本次‘錯題大搜捕’行動的先進小組和個人”。下課後同學們仍沉浸於剛才的氣氛中,圍着我説個不停。

這堂複習課打破了以往復習課沉悶的局面,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實現了教師在新課程中教學行為的轉變,教師不僅尊重、讚賞學生,而且更加強調了教師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參與者,協助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

本節課在生生、師生的互動中順利地完成,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一定的收穫。如果教師預先把普遍存在的問題,從多角度變換,再結合多媒體實物投影進行拓展,效果會更好。

本節課是在對前幾節課的影響下,經過事先的備課形成的。課堂更多地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慾望,收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反思這堂課:教師講得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師生單向的交流少了,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合作多了;簡單機械的重複勞動少了,學生探索規律、討論方法的時間多了。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不僅積極地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情緒高昂,切身感受了學習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了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合作、表達、交流的需要。

我想新課程新理念意義上的“備課”應該是:更加註重備學生——瞭解他們的興趣,關注他們的所需,課的設計要能引起學生全員參與、主動探究、積極表達;備課堂上的可能事件——根據教學設計和學生情況預想課堂可能發生的事件並做出相應的對策,以更靈活的進行課堂調控。

我們應該告別平靜得像一潭死水的課堂,應允許學生討論、交流、表達甚至爭論、辯論,從而煥發課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顧學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寫好的教案“一帆風順”的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課對教師和學生都將毫無收穫。

通過這樣一節複習課我認真地審視自己平時的教學:每節課前要精心備課,進行教學設計,力求設計新穎,尤其複習課更要經常變換教學方式,不斷出新點子、新模式,使學生始終處於學習的興奮狀態,如對較簡單的基礎知識可以進行“基礎杯”知識競賽,並評選“基礎之星”;如對較難的複習課及綜合知識可以進行“複習杯”知識競賽,並評選“複習之星”。並適當給予精神或物質獎勵。還可以走進實驗室進行以實驗為主的複習課,增強複習課的趣味性。

面對新課程、新教材,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思索、改進、創新,才能使課堂教學煥發生命活力。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5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培養觀察和實驗能力,還有助於培養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認識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切實採取措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這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努力完成,使每個學生都有動手做實驗的機會”。 有一句格言很恰當地表達了化學實驗的重要性:“我聽見因而我忘記,我看見因而我記得,我親手做因而我理解。”本文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談在九年級化學教學中如何加強實驗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興趣是一種特殊的意識傾向,是動機產生的重要主觀原因,良好的學習興趣,是求知慾的源泉,是思維的動力。國中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階段。國中學生年齡孝好奇心強,他們學習化學的動機往往是以滿足好奇心和感興趣為主的。化學實驗教學的首要任務是如何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興趣,並使這種“短暫”的興趣能夠穩定地保持並得以發展,從而提高他們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在教學中主要抓以下三點。

(一)強化演示實驗教學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最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慾。人教版新教材按照義務教育新大綱規定的31項演示實驗內容,在各章節中共安排了85個課堂演示實驗。這些實驗有的是對化學概念、原理的闡述,有的是對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分析、驗證,有的則屬於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對這些演示實驗,我全部安排在45分鐘課堂教學中完成,併力求做到演示操作規範、實驗現象明顯、分析表述準確簡練。對部分演示實驗裝置或實驗操作還作了適當的補充和改進,以增強實驗效果。

學生剛接觸化學,用千變萬化的實驗現象來吸引學生。例如在第一節化學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實驗。如:(1)“燒不壞的手帕”;( 2)“魔棒點燈”;(3)自制“飲料”:“礦泉水” “牛奶” “果凍” “七喜汽水”(4)“水點香煙”(5)“巧洗燒杯壁的白色固體”,先加入水,後加稀鹽酸,使學生覺得新奇,隨着向學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實例的設問,使學生覺得現有的知識不夠,以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從而產生學習的興趣,樹立學好化學科的決心。又如,在§2-1分子這一節教學中,補充了濃氨水的揮發、碘在酒精中擴散的實驗,加深了學生對分子運動的感性認識,在§1-4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對白磷的燃燒演示實驗進行改進,用高錳酸鉀製取O2再用尖嘴導管向燒杯的熱水中緩緩通入O2,可看到熱水中的白磷與O2接觸後,也開始燃燒,產生火光,出現了“水火相容的場面”。演示結束後,我請學生思考3個問題:1,為什麼銅片上的白磷能燃燒,紅磷不能燃燒?2,水中的白磷需要什麼條件才能燃燒?3,紅磷能不能燃燒?接着再補充演示紅磷燃燒的實驗,將少量紅磷放在鐵紗網上,直接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請學生觀察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最後指導學生閲讀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出燃燒的條件。學生反映這樣學既能理解,又記得牢。

再如,在講述氫氧化鈉化學性質時,我補充了氫氧化鈉與CO2、CO2與水反應的兩個對比演示實驗(用兩個礦泉水瓶分別裝滿CO2氣體,再分別倒入氫氧化鈉溶液和水,再同時充分振盪),然後提出兩個問題:1,為什麼加入氫氧化鈉的礦泉水瓶癟得比裝水的礦泉水瓶厲害?2,説明了氫氧化鈉與CO2有沒有發生反應?由於實驗現象饒有趣味,所提出的問題富有思考性,既使學生認識氫氧化鈉與酸性氧化物反應的性質,又與所學的物理知識聯繫起來,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

(二)開發家庭小實驗

新教材配合教學內容,共設置了13個家庭小實驗。教學實踐表明,家庭小實驗的引入使課堂教學延伸至課外,它對激發學習興趣、鞏固知識技能、培養能力、開發智力起到一定作用。當我第一次向學生布置緒言課的家庭小實驗--觀察蠟燭色態、構造及點燃時的現象,並與課本第5頁習題3配合作為家庭作業時,學生感到很新奇。而第二次佈置家庭小實驗——用玻璃杯、飯碗和小蠟燭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第7頁演示實驗1-1的改進),學生開始產生興趣,大多數學生在家裏動手做了這個實驗,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第二天到課堂上七嘴八舌詢問老師,經過簡要解釋和指導後,有的同學回家又重複做了這個實驗,一旦做成功了,其興奮之情自不必説,學習化學的興趣也隨之激發出來。後來,每逢做演示實驗時,學生往往會問老師:“我自己在家裏能不能做?”配合課堂教學內容,我們除了佈置學生完成新教材中設計的13個家庭小實驗外,還另外補充了十 幾個既有濃厚生活氣息,又與所學化學知識密切相關,同時學生在家庭中又能夠找到材料,獨立完成的小實驗,作為家庭作業。這些實驗按教學進度陸續佈置給學生完成。並要求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個家庭小實驗記錄本,把所完成的實驗項目、日期、觀察到的現象、得出的結論與所學知識的聯繫等詳細記錄下來,半學期檢查一次。多數學生都能達到老師提出的要求。二十幾個家庭小實驗的開發,不僅豐富了學生課餘生活,使學生擴大了視野,培養了動手實驗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而且由於它們與課堂教學內容同步,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起到促進作用。

例如,我把教材第118頁鐵釘生鏽演示實驗中的(1)當作家庭小實驗,提前一週佈置給學生在家裏做。到了上鐵的性質這節課時,將實驗室預先做好的鐵釘生鏽實驗(第118頁實驗6-1)的三支試管展示給學生看,並請他們與自己所做的家庭小實驗結果對照,學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鐵在潮濕的空氣中能跟氧氣發生化學反應,生成鐵鏽”這一事實。進而再請學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鐵釘,哪一部分鏽斑最明顯,為什麼?”啟迪學生對教材第119頁討論題“你認為鐵在什麼條件下最容易生鏽?”進行探究,從而對鐵生鏽的原因和防止鐵生鏽的方法有較深的認識。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實驗活動

組織化學興趣小組是開展課外活動的很好方式,興趣小組活動有做化學趣味實驗,製作實驗教具、組織參觀、進行社會調查等多種形式展開。在小組活動中我儘量發揮學生的特長,鼓勵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多實驗。我們學校每年都要舉辦一次科技節,學生都有製作簡易的教具參與展覽:如水的淨化簡易裝置,實驗室製取O2、CO2的簡易裝置等;帶學生參觀污水處理廠;結合教學實際,指導學生進行社會調查,如學習§3-1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時,要求學生調查瞭解“你家附近的河水清澈嗎?”學習§1-4燃燒和緩慢氧化時,課後佈置學生到汽車加油站、倉庫觀察“嚴禁煙火”標誌,到車站了解哪些物品嚴禁帶上火車。還開闢了“廚房中的化學”實驗課題,讓學生利用家庭廚房裏現有的物品進行實驗、觀察,如觀察沒擦乾淨的鐵鍋、菜刀表面留下的鏽斑;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比較食鹽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限用廚房內的用品來鑑別精鹽和鹼面(NaHCO3)等。通過這些活動使學生感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產、生活、社會密切相關,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他們關心自然、關心社會的情感。

二、養成良好實驗習慣,指導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在國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規範的實驗操作、認真觀察並記錄實驗現象、如實完成實驗報告、遵守實驗室規則、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我在教學中注意從科學態度、規範操作上給學生進行示範,對學生遵守實驗室規則提出嚴格要求,對如何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填寫實驗報告則加以具體指導。

例如,學生在做“實驗八:酸的性質”分組實驗時,對鹽酸與帶鏽鐵釘的反應,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可看到鐵釘表面的鏽斑被鹽酸所溶解,鐵釘表面變得光亮,而且由於使用的鹽酸過量,過量的鹽酸和鐵會繼續發生反應,還可以看到鐵釘表面有氣泡冒出的現象。因此,在填寫實驗報告時,我要求學生將實驗所觀察到的所有現象如實填出並對所產生的現象作出相應的解釋,以此來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每次實驗結束,我都要留出3-5分鐘,讓學生清洗實驗儀器、整理藥品,保持桌面整潔,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的訓練和培養,對國中學生來説,需要有教師的指導。學生初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時,我除了在課堂上演示規範的實驗操作讓學生模仿外,還將操作要點以“口訣”的方式介紹給學生,如往試管裏裝入粉末狀藥品要“一 斜、二送、三直立”;裝塊狀藥品要“一橫、二放、三慢豎”;液體藥品取用的要點是“瓶塞倒放、兩口緊挨、緩慢傾倒、加蓋放回”;使用膠頭滴管應“捏頭趕空氣、?放手吸試劑、懸空滴液體、管口勿觸壁”;以及酒精燈的使用要注意“兩查、兩不、兩禁止”。在學習氣體實驗室製法時,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優勢,從學習氧氣實驗室製法開始,就向學生提出四點學習要求:1,掌握製取氣體的實驗原理;2,瞭解實驗儀器、裝置;

3,學會正確操作方法;4,掌握氣體的檢驗方法,在學習氫氣實驗室製法時加以鞏固。到了§5-4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教學時,則側重讓學生自己通過閲讀教材,回憶對比O2、H2實驗室製法,歸納出“學習氣體實驗室製法的思路和方法”,並以此指導對二氧化碳實驗室製法的研討,使學生既學習了知識,又瞭解了掌握知識的方法並能加以應用。科學的學習方法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和技能不僅知道“是什麼”,能夠提出“為什麼”,繼續追問“還有什麼”,進而解決“做什麼”和探索“怎麼做”。當然,限於國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點,學習方法的指導應當緊密結合實驗教學實際,循序漸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培養學生的能力和創新精神,使學生會初步運用化學知識解釋一些簡單的現象或解決一些簡單的化學問題”。這是義務教育新大綱提出的國中化學教學的目的之一。

就實驗教學而言,主要是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實驗能力、對實驗問題的思維分析能力。強化課堂演示實驗、落實學生分組實驗、開發家庭小實驗,都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驗能力的重要途徑。

通過不斷的改進加強實驗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注重從學生熟悉的身邊現象入手,創設出一種民主開放靈活的教學氛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得到明顯的提高,他們在課前積極預習和我一起準備實驗,收集資料,課上主動參與實踐,分析現象,解釋數據。

師生之間、生生之間互相探討交流,克服原先獨立思考的侷限性,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以加強,在實驗教學中我既是組織者又是合作者、促進者,對學生由扶到放,引導他們自己去想,去探究物質世界的真諦,使學生學習化學知識的過程不再是一個單純地接受現成知識結論的過程而是學生進行科學探究,學會科學方法和形成科學價值觀的過程,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目的。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6

教師的教學活動應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是主體,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

上學期我曾上過這樣一節化學課:在對實驗室氧氣製法的教學中,教材上是以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來製取,而學生極力主張用水電解來製取氧氣.為此師生間進行了一場爭論。學生舉例力爭:電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產物無污染,同時還產生了一種無污染的燃料,符合綠色化學的主體精神,而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過程複雜,同時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二者比較當然是用水為佳,面對這種現實,如何不否定學生的想法,且還能激發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是關鍵。於是我問:一堂45分鐘,我們要既要製取氧氣,還要研究其化學性質,時間來的及嗎?課堂靜了下來,我靈機一動,接着開導,用水製取氧氣,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綠色化學的精神,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電能的情況下,也能製得氧氣呢?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思維,又教育了學生學會節儉的好習慣,同時又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學會學習,藉助已有知識和互聯網等媒體,主動探究學習所需知識。同時再把對知識的考核評價生活化,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取材,構建生活化的考核題。就這樣師生共同探討的現狀下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且效果也相當的不錯。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課堂也變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主陣地,那也肯定是一種很好的教學。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7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也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既是主體,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因此,教師的教學活動應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我曾上過這樣一節化學課:在對實驗室氧氣製法的教學中,教材上是以加熱高錳酸鉀及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混合物的方法來製取,而學生極力主張用水電解來製取氧氣.為此師生間進行了一場爭論。學生舉例力爭:電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產物無污染,同時還產生了一種無污染的燃料,符合綠色化學的主體精神,而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過程複雜,同時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二者比較當然是用水為佳,面對這種現實,如何不否定學生的想法,且還能激發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是關鍵。於是我問:一堂40分鐘,我們要既要製取氧氣,還要研究其化學性質,時間來的及嗎?課堂靜了下來,我靈機一動,接着開導,用水製取氧氣,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綠色化學的精神,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電能的情況下,也能製得氧氣呢?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思維,又教育了學生學會節儉的好習慣,同時又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我接下來又問:有沒有既不消耗電能也不需要加熱,既環保又安全而且操作又簡單的製取氧氣的方法呢?學生對此問題又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將課堂氣氛推向了高潮,然後我適時的介紹並演示用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混合製氧氣的方法。就這樣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既突出了重點有突破了難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由於在本課題中集中了一些基本操作,而學生的動手能力還很差,因此,主要採用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討論一些基本操作的要點和要求。在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分解過氧化氫的實驗中,只須加綠豆體積大的二氧化錳粉未,不要像書中圖示那樣多,否則反應會很劇烈,難以控制。

新課程改革帶來了教師教學觀念和方式的改變。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一定要善於發現機會、尋找機會、製造機會,與學生一起進行探究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得到磨練、昇華,使學生的終生學習能力得以提高。

讓學生學會學習,藉助已有知識和互聯網等媒體,主動探究學習所需知識。同時再把對知識的考核評價生活化,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取材,構建生活化的考核題。就這樣師生共同探討的現狀下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且效果也相當的不錯。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課堂也變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主陣地,那也肯定是一種很好的教學。

化學教學要體現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尊重和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掌握最基本的化學知識和技能,瞭解化學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1、尊重和滿足學生髮展需要,指導學生自主選擇課程模塊

國中學生個體差異較大,具有不同的發展潛能。在教學中要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改變教學內容、教學要求和教學方式過於統一的傾向,要關注和尊重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為他們提供適合於自己發展的化學課程。

國中化學課程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課程模塊,給學生的學習以較大的選擇空間。教師一方面要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挖掘各自的潛能,制訂各自的化學學習計劃,自主選擇化學課程模塊;另一方面要深入瞭解學生的學習基礎、已有的化學知識水平、能力發展水平以及興趣、愛好和潛能,對學生選擇學習課程模塊和安排學習順序給予指導。

2、把握不同課程模塊的特點,合理選擇教學策略和教學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高中化學課程是由若干模塊組合構建的,教師應注意領會每個課程模塊在課程中的地位、作用和教育價值,把握課程模塊的內容特點,考慮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具體的教學條件,採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課程模塊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為全體學生設的必修課程,旨在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科學素養,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同時也為學生學習其他化學課程模塊打下基礎。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注重整體性,引導學生學習化學的核心概念、重要物質以及基本的技能和方法,加強化學與生活、社會的聯繫,創設能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探究活動,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在講解時應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淺出,要緊密聯繫學生己有的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經驗與知識,儘可能通過化學實驗或引用實驗事實幫助學生理解。同時還要利用各種模型、圖表和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3、創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作為一名教師要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創設一個適宜的情境,在教學工作中竭力提倡創新,善於接受學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和能力,養成創新習慣與膽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化學科學有着強烈的探索慾望和對化學知識及規律的擁有欲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於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可能激發創新潛能,才可能產生創新慾望。教師可以集色、態、味、光、聲於一體的化學實驗給學生強烈的視覺刺激來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酚酞試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向裝滿二氧化碳的軟塑料瓶中倒入濃氫氧化鈉溶液實驗等。但這種好奇與興趣是本能的、不穩定的認識傾向,還應激發社會性動機使之成為主導動機,方才起着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動力和維持、調控作用。如善於創設問題情境激思激趣;理論聯繫實際,講解化學在尖端科技工農業生產、環境保護、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侯德榜制鹼法等化學史激發學生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社會性動機等。另外,化學教師良好的教師形象;生動、準確的講授;熱情真誠的關心鼓勵;幽默大方的舉止等因素在培養和強化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機也起着不可忽視的情感作用。

4、突出化學學科特徵,更好地發揮實驗的教育功能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覺得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徵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實驗教學要求培養學生髮展性學力,兼顧創造性學力的培養,並發展學生喜歡化、讚賞化學的個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和研究性課題。多開展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化學實驗的教學和活動形式必須更多樣和多元化,化學實驗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 除上述之外,我覺得還可以發揮活動課和化學史教育的作用。開展課外化學實驗和家庭化學實驗活動,都有助於全面培養 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

5、聯繫生產、生活實際,拓寬學生的視野

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的發展有着密切聯繫,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着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聯繫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解決有關問題。例如,“化學與生活”模塊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要聯繫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諮詢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又如,“化學與技術”模塊以資源利用、材料製造、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教師要結合課程內容,充分利用當地各種條件,組織學生開展參觀、討論、觀看影像、聽報告等實踐活動,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實際問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技術問題。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案例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活動是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為此它強調課堂教學應設計真實、複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學習情境,誘發、驅動並支撐學習者的探索、思考與問題解決活動。建構主義還提出,知識具有情境性,而且是其被應用的文化、背景及活動的部分產物,並且知識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學習情境的性質決定了所學知識在以後情境中再運用的可能性,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是要讓學生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客觀世界中的一些問題,只有在真實世界的情境中,學習才能更為有效。因此,現代學習理論非常強調學習情境對學生學習的促進作用。創設恰當的學習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能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彩的學習素材,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化學學科有着天生的魅力,如果教師能巧妙運用跟化學有關的實驗、問題、故事,史實、新聞、報道、實物、圖片和影像資料等,就可以為課堂教學創設出生動活潑的學習情境,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生動性、新奇性、新穎性、形象性和實效性,從而激發學生進入學習活動狀態,以促進知識的主動意義建構以及知識、技能和體驗的連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筆者以九年級化學為例,談一談課堂教學中學習情境的創設方法:

一、運用化學實驗,創設真實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教學離不開實驗,化學實驗是化學教學中設置情境的有利因素,利用實驗可以設置許多生動、有趣的情境,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同時也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七章第二節“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教學中,教師可安排學生從家中自帶小玻璃水杯、湯匙和適量蔗糖,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自己動手砌一杯糖水,並引導學生注意觀察一杯水中能否無限地溶解蔗糖。當學生髮現加入過量蔗糖,杯底就會出現沉澱時,教師就指出他們現在所得到的上清液就是蔗糖的飽和溶液,然後指導學生為飽和溶液下一個定義。大多數學生會認為,飽和溶液就是不能在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而往往想不到飽和溶液的定義需要兩個條件: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劑。這時教師可提出問題:如何把所得的蔗糖飽和溶液變得不飽和?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具體操作,學生會發現如果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劑,原來的飽和溶液就會變得不飽和,於是就意識到只有在温度和溶劑的量一定時,談飽和溶液、不飽和溶液才有實際意義。通過砌糖水這樣的簡單實驗,為學生創造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學生不僅很容易理解飽和、不飽和溶液兩個重要概念,同時也學會了兩者之間相互轉化的方法,輕鬆掌握了本節課的重點。

二、聯繫生活實際,創設趣味情境

生活中處處涉及化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景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國中化學教學,更應聯繫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化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另外,加強化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繫,不但能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開闊學生視野,還能使化學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利於學生掌握。例如在九年級化學“物質鑑別”教學中,教師可設計這樣一道練習:小明的媽媽在做飯時不小心把盛放純鹼和食鹽的瓶子弄混了 ,你能想出哪些化學方法幫她鑑別一下?通過創設這樣一個真實親切的生活情境,使學生輕鬆愉快地鞏固了Cl - 和CO 3 2- 的鑑別。

總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心理特徵,認知結構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學生創設各種各樣的情境。把學習過程還原為他們自身的活動過程,引導他們在自主、積極的化學活動中更好地建構和完善自身的素質,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三、追蹤社會熱點,創設時尚情境

化學與社會緊密相連,是一門孕育着巨大創新機會的學科,它和社會生產以及生命,環境等方面有着廣泛而緊密的聯繫。無論是生活中接觸到的新材料和新藥物,還是新能源開發,環境保護等社會熱門問題都與化學緊密相關。例如“現代化工業生產與技術”,“化學與新材料”,“化學與新能源”,“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生命科學”,“化學與環境”等學科知識都可成為設計教學情境的豐富素材。教師平時要善於積累相關素材,並與課堂教學適當聯繫,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

四、利用化學故事,創設生動情境

很多中學生熱衷於聽故事,許多化學故事也是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故事容易吸引並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因此,用化學故事創設情境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九年級化學燃燒和緩慢氧化”的教學中,學生學習了燃燒的條件後,教師可引入英國戰艦“歐羅巴”號失火事件:

[故事]1854年5月30日,英國戰艦“歐羅巴”號按照作戰命令開始了遠涉重洋的遠航,它的船艙裏結結實實地裝滿了供戰馬吃的草料。兩個多月後的一天,船艙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沒了整艘戰艦,片刻之間戰艦便葬身海底,全艦官兵、戰馬無一生還。事後英國軍事保安部門調查,沒有什麼結果,但化學家們根據英國軍事保安部門提供的材料,卻很快地找到了“縱火犯”。

[問題]誰是縱火犯?

[學生交流]可燃物燃燒要達到一定的温度,要與氧氣接觸,船艙裏有大量的空氣,草料着火可能的原因是温度達到的草料的着火點,那麼,温度是怎麼達到草料的着火點的呢,可能有如下幾種情況:

學生 1:有人放火;

學生 2:有人不小心將煙頭掉到草料堆中;

學生 3:戰艦在海洋上航行,太陽照射在船艙裏熱量來不及散發,温度升高達到草料的着火點;

學生 4:船艙裏很潮濕,草料慢慢腐爛產生熱量,聚集起來使温度升高。

……

通過學生的猜想、分析、討論和教師的及時評價,可幫助學生理解可燃物燃燒的條件。

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利用對學生進行過程與方法教育,同時又增進了學生對化學原理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五、拓展探究渠道,創設實踐情境

欲使學生學習化學時樂此不疲、樂以忘憂,則應在認真設計課堂教學的同時,積極尋找課堂中的“後”探究問題,如組織學生開展調查與研究,網上點擊,家庭小實驗等。這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儘可能地為他們創造條件。例如,在學完碳酸鹽與鹽酸的反應後,引導學生在家裏運用廚房物品去探究雞蛋殼和水垢的成分,並在課堂中彙報實驗中的現象、分析和結論,從而真正實現在“做中學,樂中學”。

六、結合學生心理,創設遊戲情境

興趣是有意注意的開始,唯有興趣,才會變無意注意為有意注意。因此,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利用兒童喜歡做遊戲的心理特徵,創設愉悦的遊戲情境進行課堂教學,以化學自身的魅力去誘發學生的主動參與,使學生一接觸就有妙趣橫生之感,從而開闊思路。這種課堂教學的實施,讓學生在遊戲過程中學習知識、理解知識,並有效地從實踐中獲取知識。例如在九年級化學元素符號的教學中,記住常見的元素符號對於初學化學的學生來説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教師可把重點的元素符號都製成卡片,一面是名稱,另一面是符號,然後組織學生做接龍遊戲。當教師高舉卡片時,被叫的學生要馬上説出卡片背面的內容,回答不上來的同學要接受一定的“懲罰”。這樣來組織教學,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注意力也集中了,學習效率自然會提高。

七、運用多種媒體,創設直觀情境

教育家荀況曰: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形、聲、色的感官刺激,不僅使課堂氣氛輕鬆愉快,易激起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還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從信息論角度看,利用直觀教具,尤其是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更有利於信息的傳播和吸收。現代化教學手段主要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電視、電影、計算機等多媒體教學手段,這些手段和傳統的教學媒體相比,具有形聲性、展現性、先進性、高效性等特點,它能有效地利用圖像、聲音、色彩等形式來傳遞教學信息,使教學內容能較好地接近客觀實際,使學生不但能置身於課堂教學材料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較好地理解教學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神州六號的成功發射是我國高科技發展的一個重要標誌,也是全社會和新聞媒體關注的焦點。教師可蒐集有關神州六號發射方面的錄像和圖片資料,並在國中化學複習課上進行展示,生動形象的資料必將對學生的感觀產生強烈刺激。當學生心潮澎湃、興奮不易時,教師可結合有關資料提出幾個思考題:1.神六發射時需要多種燃料做推動劑,若使用液氫做燃料,你認為有什麼優點?若使用聯氨(N2H4)做燃料,則需要用四氧化二氮做助燃劑,生成氮氣和水,請寫出化學方程式。2.航天員的食品為什麼被做成“一口酥”?3.為了淨化飛船中的空氣,可使用氫氧化鋰來吸收人體呼出的二氧化碳,請寫出化學方程式。這些題目把氫燃料的利用、空氣中的粉塵污染、鹼的通性、化學方程式的配平等諸多舊知識點在一個新鮮的情境中呈現在學生面前,大多數學生經過思考都能順利完成。在這樣生動活潑的情境中進行復習,必然能使學生對舊知識產生新鮮感,激發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不斷髮現問題、分析問題和再去認識更高層次問題的過程。“情境”對學習過程來説,有着至關重要的引導作用。以“情境”為中心,圍繞科學的並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展開學習,也是科學探究學習的重要特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努力創設恰當的“情境”,通過“情境”啟發學生積極的觀察、思維。以“情境”為主線來組織和調控課堂教學,就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開展和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8

化學新課程讓學生從生活走進化學、接觸化學、學習化學,結合國中化學教學,創設化學生活化課堂不僅可以密切化學與生活的聯繫,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體驗,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科學探究能力,有效落實新課標。

一、捕捉生活現象,引入化學問題

因為許多化學反應和化學原理在生產和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影子。因此,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教師要有意識地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繫起來,捕捉適宜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進而可以提煉出其中的化學問題。

例如,新買的鋁鍋,燒過自來水後有黑色斑點;經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長得很茂盛。這些奇妙的現象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後,就能促使他們去學習掌握鋁和氮氣的性質。由於有了跟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繫的導入,學生對於下面新知的學習就有了積極性,興趣自然產生。

二、創設生活情境,感受化學問題

化學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它與人類的生產生活和社會的發展相關。

現行化學新教材內容的設計儘量貼近了生活實際,甚至手中的一張紙,呼出的一口氣都成了學生自己的研究學習對象,這樣的學習易被接受。

直觀的、有趣的、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更容易激活已有的生活經驗和化學知識,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所以,在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選擇學生身邊的、生動有趣的、有利於學生探索的問題、創設鮮明的問題情境作為素材,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機。

比如,家中的食鹽為什麼會變潮?在城市的街道上撒的物質為什麼會使雪融化?碰了醋的紫甘藍(紫白菜)怎麼變紅了?等等,通過大量具體的、真實的生活事件,引導學生感受體會了解化學問題。

三、參與生活實踐,認識化學問題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環節,是知識理解的延伸與昇華。

任何束縛學生手腳,只允許他們冥思苦想的教學方法是不科學的。只有讓學生充分進行生活實踐,才能使學生真正明白所學知識的價值。

例如,結合空氣、水、酸、鹼、鹽等內容的學習,組織學生對本地區的環境狀況(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空氣的污染狀況、污水處理廠的流程和原理、周邊農村施用化肥和農藥的具體情況等進行調查.

結合無錫“太湖藍藻事件”、“白色污染”等,組織學生關注新聞並從網上查詢分析原因。

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不僅使學生樹立綠色食品、綠色環保、綠色化學的意識;而且可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去親自體驗,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就理解了知識,掌握了知識。

四、運用化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化學課程標準》指出,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係,能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產、生活中的化學現象,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問題,初步樹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思想。”

新教材努力從化學的視角去展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用科學、技術、社會相聯繫的觀點引導學生認識材料、能源、健康、環境與化學的關係,逐步培養學生形成綜合的科學觀和對有關的社會問題做出判斷決策的能力。

所以,化學教學不僅要從學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學問題,還必須結合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運用化學知識和化學的思維方式去看待分析與解決,從而使學生體驗到化學的價值,進一步感受到化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繫,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9

我擔任的教學課程是九年級化學,對於九年級的學生來説,九年級這一學年是學生們最關鍵的一年,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及學習習慣等都面臨着一個新的挑戰,特別是化學課程,它在培養人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化學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對於我來説,任務很艱鉅,教學難度很重,不光要按質按量的完成正常教學計劃,還要處理好師生之間的關係,做到融洽和諧。我所任教的兩個班級大部分是基礎較差的學生,針對這種情況,我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式,極大限度地貼近生活,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通過評價機制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描述故事過程:練習液體藥品取用的基本操作:

教師:哪位同學上台來演示一下液體藥品的取用,向試管裏倒入少量的氯化鈉溶液?

有不少學生舉起了手,坐在倒數第二排的一個男同學躍躍欲試(想舉手又有些不敢舉)。

教師:張文權同學到前面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其他的同學請注意觀察,希望找出他操作中的優點和不足。

張文權同學有些靦腆地走到講台前,認真操作,並較順利地完成了整個操作。

同學甲點評:他的藥品沒灑出來,這一點做得很好,但是他取下的瓶塞是正放在實驗桌上的。

同學乙:他倒液體時,瓶口是緊挨着試管口的,而且試管的傾斜角度較好,但他倒完藥品後,試劑瓶沒有放回原處。

同學丙:………

教師:張文權同學的操作是成功的,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剛才同學們都給他一一指了出來,希望其他同學在操作時也要注意。我覺得今天張文權同學在操作中把最難的一點做的很好,我想許多同學有這樣的感覺,在傾倒時藥品的用量不好控制,大家看看他的取量很準確(約1到2毫升)。(教師舉起試管)

有許多同學點頭稱是,其中坐在他旁邊的一個同學在課桌下面向他伸出了大拇指。張文權同學興奮的臉都紅了。

在以後的化學學習中,課堂上他舉手發言大膽了,表現出了對化學學習較濃厚的興趣。

反思:

從以上這個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張文權同學能在化學學習上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就在於他在化學課堂上獲得了成就感。為什麼他在教師這麼一句話中能取得那麼大的效果呢?該同學學習成績較差,可以説沒有教師能在學習上讓他能夠感受到成功,對於一個缺乏自信的人來説,他的進取心和積極性從哪裏來?教師的説教只能是無源之水,顯得很蒼白無力,也就不能從真正意義上來調動他了。因此,我覺得要讓教師的評價真正成為學生的動力,要從以下幾方面着手:

1、善於捕捉機會,對學生做到適時評價。

2、教師的評價一定要具有可信度。

3、教師讓學生參與評價是評價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0

xx年x月x日,我懷着一顆年輕人滾燙的心,走上教育工作崗位,成為一名普通的國中化學教師,至今已二十八個年頭了。二十八年來,依靠學校領導支持、老師的關心幫助和自身的不懈努力,我已從一個單憑熱情而工作的青年教師逐漸成長為學校的中堅力量。長期擔任畢業班課程、班主任工作和教研組長工作。由於多年來我的業務能力不斷提高,特別是近幾年連續創下比較突出的業績,因此受到領導和同志們的一致認可,獲得社會上的廣泛好評。20xx年——20xx年連續四年被評為我校的優秀班主任和優秀教師。20xx年——20xx年連續三年被評為綏稜縣化學學科帶頭人、骨幹教師和教學能手,20xx年被評為全縣教育系統優秀教師,20xx年又榮獲市級模範教師光榮稱號。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把熱愛學生當成我的天職,把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當成我教師人生的真正幸福。有了這種心境,師生之間就能處於一種和諧的狀態,許多事情便迎刃而解。我在每次接到新的班級時,第一節課上,首先對學生們表示祝賀,祝賀他們進入九年級年級,進入人生的一個轉折點,祝賀他們又開始了一門新的科學知識的學習。這樣就使得師生的距離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尊重學生,也就教會他們尊重老師。

20xx年,我又接手了兩個新班。為了很好的開展新教材中的“活動與探究”、“調查與研究”、“討論”等集體活動,我一開始就讓學生們自主結合,形成4-6人的學習小組,分設小組召集人(負責組內的活動安排與監督)、信息員(負責整理組內信息資料的收集與整理)、預習員(負責整理組內課前預習提綱的編輯和整理)、實驗員(負責組內探究活動的實驗設計方案的調整和確立),使組內的每個人都有事可做、各負其責。在上課前各組把每個人的預習提綱整理好,並提出預習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這樣,我在上課的時候,對大家都很清楚的問題,就簡單帶過,重點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大大提高了課堂的效率。另外,對有些問題,有的組不清楚,有的組卻理解的很好,可以通過小組間的討論來自行解決,從而實現優勢互補,智慧共享。基於這一經驗,我於20xx和20xx年先後成功的撰寫了《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深化課程改革,轉變學生學習方式》兩篇論文,並分別在中國教育學會兒童教育心理學分會黑龍江中國小心裏健康教育專業委員會召開的第四屆、第五屆優秀科研成果評審會上榮獲二等獎。

有人擔心,老師不講的東西,學生不一定看到,不一定理解。覺得還是自己講過一遍放心。其實,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學生能夠主動去學習掌握的東西肯定比聽來的影響更深刻。另外,還可以通過多種檢測、訓練的方式來加深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瞭解。從他們交來的提綱和問題裏面可以看出,他們在預習中不僅僅是簡單的瀏覽一下課本,他們查找了很多和課本內容相關的資料,進一步補充了課本的內容。如:在進行教材第一單元中的課題3《走進化學實驗室》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們提出很多問題:為什麼用完酒精燈後要用燈帽蓋滅,不可用嘴去吹?酒精燈的火焰為什麼分三層?外焰為什麼顏色比其它兩層淺?為什麼不同的物質燃燒有不同的現象?在給酒精燈添加酒精時,如果超過酒精燈容積的2/3會出現什麼情況?如果用頂端不平或已燒焦的燈芯會出現什麼情況?從這些問題中,可以看出學生們對課本內容有了充分的認識。學生們的這種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潛能,大大鼓舞了我,我對他們課上課下的表現都充滿信心。同時也一直激發着我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的熱情。還記得,就在那個學年,我所撰寫的論文《新課標下會考複習運用探究式方法初探》在省專業委員會召開的第三屆(20xx年12月30日)評審會上被評為二等獎。這是我獲得地市級教育科研獎勵較早的一次,回來後我把我的成功和喜悦與我的學生們共享,互相激勵,一道進步。

我在教學中,經常要求學生們進行小論文的寫作訓練,對這樣的小論文,我一般不要求每人都寫,只要求每個小組寫一篇,但寫作人是在小組每人的小論文的基礎上,彙總每人的內容特點寫出來的。並經過小組討論、修改、認可後才能上交的。因為是要在課堂上宣讀、講評、打分,所以,各組之間競爭很激烈,小論文的寫作水平不斷提高。

有一次上“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的化學活動課,我要求學生用小論文的形式來完成活動的結果。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些東西,大家不僅在學校認真觀察設計實驗,而且回家後自己尋找代用品重新設計實驗,小論文也寫的像模像樣。比如第六小組的小論文就寫得相當漂亮:

“人生是一支短暫的蠟燭,把所有的光芒全釋放出來照亮他人。蠟燭有這些性質:顏色有紅、白、綠等。火焰也有幾種顏色,如外焰是橘黃色,內焰是淺紅色,而焰心是深紅色。狀態通常是固態,有一種特殊的氣味,硬度是用手可以折斷,密度是0.9×103kg/m3 ,熔點是40°,沸點是130°。

在空氣中燃燒稍有黑煙放出,火焰上面罩一個乾燥的燒杯,燒杯壁有霧珠出現。用澄清石灰水潤濕的燒杯罩在火焰上面,石灰水變混濁。蠟燭剛熄滅的時候,蠟燭蒸氣冒出,形成白煙,可以點燃。

燭光是點燃希望之火的源泉。”

這種小組的合作可以使不同智力水平、知識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及不同特長和優勢的成員在團體中相互啟發,相互幫助,取長補短,有利於學生創造性的完成任務,也可以解決一些個人難以解決的問題。

合作學習中,由於各個學習者(包括老師)都積極參與,使教學過程遠遠不只是一個認知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交往的過程。既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又增進了師生間的瞭解和友誼。在這一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我的教學思路不斷豐富,研究視野不斷拓寬,取得的成果一個接一個。20xx年3月在全縣中學全員教師參加的説客大賽活動中,我所呈現的《生活中常見的鹽》一課被評為化學學科一等獎;20xx年1月在全市新一輪中學教師崗位培訓説課大賽中,我所呈現的《二氧化碳的性質》一課被評為一等獎。

我班的 同學在自學“金屬的用途”一節時,想知道金屬的性質,他約了幾個好朋友一起去尋找答案。收集了銅絲、鐵釘、不鏽鋼、鋁、鎂條、鋅片、水銀等金屬,然後從金屬外表、顏色、狀態、密度、熔點、導電、導熱、磁性等方面探究金屬的性質。這種主動的探究,其學習目的、內容、方法、途徑等都是學生自己選擇和確定的。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為自己找到新的學習模式,能夠迎接學習中產生的新問題的挑戰,進而適應現在及未來社會的學習活動,適應學生自身全面發展和終生髮展的需要。

《禮記》上説:“教學相長”,對此我深有體會。在化學教學與科研活動中,我每每得益於我的學生那不時閃現的靈動的思維給我的啟發,才讓我屢有創穫。20xx年8月10日,在全市中國小優秀科研成果評比活動中,我的教學設計《質量守恆定律》被評為優秀教學設計,榮獲二等獎。20xx年7月20日獲全縣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的《化學肥料》一課的教學思路也同樣是在師生的相互啟發中誕生的。

中學化學是化學學習的啟蒙階段,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尤為重要。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是中學化學最重要的基礎工作,它比多教給學生一些有用的、具體的化學知識還要重要得多!在教學中,要始終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放在很突出的重要位置。培養學生終生學習的願望和能力,讓學生熱愛科學,樂於學習,學會學習。人類已經進入了學習型社會,自主學習是未來社會成員的生存需要和基本生存方式,終生學習能力成了現代社會國民生存能力的重要成分。

二十八年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始終勇挑重擔,在教學第一線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且認真地學習思考他人的教學,勤於探索、總結。在對化學學科的認知規律、學生的學法和教師的教法等方面都有了比較全面地認識,有了具體、深刻的見解,撰寫了一些較有質量的教育教學科研論文,呈現了一些較有影響的優質課,在教科研工作中收穫了比較豐富的成果。其中,所撰寫的論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會考複習效率》經教育部規劃課題《農村基礎教育功能拓展的對策研究》總課題組組織專家評審,被評為優秀教育研究論文二等獎(20xx.6.30),同時提交的《論化學教師觀念的轉變》,經專家評審,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育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20xx.6.30)。

二十八年的工作經驗,使我深深感到: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教學工作者,必須要有對學生髮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是這種愛,使我充滿自信、充滿激情地投入每一天繁瑣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是這種愛,使我面對一張張稚氣未脱的面孔,能夠保持足夠的耐心和誠懇;是這種愛,使我能勤奮刻苦地鑽研業務,逐漸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思路和風格;是這種愛,使我堅持廣泛地積累知識、經驗,力求科學而又藝術地教書育人。

回顧我的成長經歷,促進我個人發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其中有一個因素不能忽略,那就是一個“愛”字——我愛我的學生,我愛我的崗位,我愛我的化學事業!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熱愛學生,樂崗敬業,將“愛”進行到底。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1

教師的教學活動應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學生是主體,也是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

在進行期末總複習時有這樣的一節課:在研究實驗室氧氣製法的教學中,教材上是以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來製取,由於學生已經知道了很多方法可以得到氧氣,所以少數學生主張用水電解來製取氧氣.為此課堂上進行了一場爭論。一些學生認為:電解水原料取之容易,且產物無污染,同時還產生了一種無污染的燃料,符合綠色化學的主體精神,而用高錳酸鉀製取氧氣,過程複雜,同時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二者比較當然是用水為佳。面對這種現實,如何不否定學生的想法,且還能激發的興趣、引導學生的思維是關鍵。於是我提出了:一堂45分鐘,我們要既要製取氧氣,還要研究其化學性質,時間來的及嗎?

課堂靜了下來,我靈機一動,接着開導,用水製取氧氣,方法是可行的,也是很理想的,更符合綠色化學的精神,問題的關鍵是能否在不需要消耗大量電能的情況下,也能製得氧氣呢?要注意我説的是實驗室製取方法。這樣既肯定了學生的思維,又教育了學生學會節儉的好習慣,同時又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

讓學生學會學習,藉助已有知識和互聯網等媒體,主動探究學習所需知識。同時再把對知識的考核評價生活化,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取材,構建生活化的考核題。就這樣師生共同探討的現狀下結束了本節課的教學,且效果也相當的不錯。由此我想,如果能把課堂也變成師生共同探討問題的主陣地,那也肯定是一種很好的教學。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2

隨着課程改革在全國範圍的展開,一個學習新課程標準、研究新的教學理念的熱潮正在興起。不論是否在用課改實驗教材,“用新的教學理念,指導教學實踐”這是廣大教師的一個基本共識。課堂,是貫徹新課程理念的關鍵陣地,我們必需將新課程的理念滲透在課程教學的分分秒秒裏,建立起新的課堂教學摸式。那麼作為一名教師,如何才能把這些新思想新理念很好的貫穿到教學當中,是一個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的問題。為此我結合教學談談在化學新課程教學中自己的一些實踐體會。

一、以學生髮展為本,改革課堂教學

化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任務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因此,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我們的目標,我們應以學生為本,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而新型試題只是考查學生能力的一種形式,構建“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課堂模式,關鍵還要靠我們的教學主陣地——課堂。新的理念成了我們課改教學的巨大驅動力,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就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去探究知識,去感悟知識的產生和形成過程。目前從聽課中發現一個突出的共性問題,就是課堂上教師講得太多,特別是畢業班的課。教師本來是一心為學生着想的,只擔心漏講知識或少講而學生不會。教師講得很辛苦,但學生處在被動聽課狀態,學生獨立思維的空間太小,很難獲取較大的學習效益。因此,要實現主體教育思想就必須打破以講授、灌輸為主的教學方式,變“以教為中心”為“以學為中心”,構建學生主動參與、師生共同探究知識、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教學情境。就要在平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在教學中我們還主動投入到學生中,和他們談理想、談生活、談興趣、探究知識,尊重他們、呵護他們。

二、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新課程理念下的化學實驗探究教學要求教師在創設問題情景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想像、質疑、勇於求異,主動發現和提出問題。教師對敢於質疑的學生應給予及時肯定和表揚,努力建立一種平等、信任、理解的新型師生關係,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寬鬆、自由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消除思想障礙,敢於質疑。讓問題成為學生感知和思維的對象,使學生在問題中求知,在問題中發展,不斷提高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科學創造貴質疑,創新往往是“質疑”的開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多鼓勵學生善疑、多問、多思、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同時還要創設質疑情境。因此,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善於創設成功的情境。對學習基礎教不太好的一些學生,提出一些簡單應用性的問題,而將一些有深度和具有較強思考性的問題,留給學習基礎好一些的學生,使他們都有發言的機會,同學們都經歷過成功的體驗,這樣一來可以使他們在不同學習層次上都有進步。這對提高學習興趣和培養創新精神有其積極作用。

三、在探究中學、學探究的方法

課程改革中提倡探究性學習,化學課程標準中明明確提出“將科學探究作為課程改革的突破口”,科學探究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方式,而且是重要的學習內容。這裏的過程包含學生的思維活動過程、實踐互動過程等。但是,這並意味着在實際的教學中要先學科學探究,再學習其他的內容。換句話説,也就是要將科學探究的學習同其他內容的學習有機結合並統一起來。將這一思想貫徹到化學實驗教學中,從化學實驗內容的呈現來看,就是要鮮明、具體地按照科學探究的思想來敍述實驗內容,使學生明確與具體的實驗內容有關的科學探究的要求,做到在探究中學、學探究的方法。

四、聯繫生活實際,強化應用意識

貼近生活、聯繫社會實際、增加動手實踐能力是學生的強烈希望和要求,是化學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也是學生適應現代生活和未來發展、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的需要。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有效落實這一理念,就要求教師運用多種教學形式和手段,積極創設各種真實、具體、生動的化學實驗教學情景,在學習化學科學知識的同時,體驗化學與技術、社會的密切聯繫,感受化學對人類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總而言之,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好新教材,實現教學理念的轉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改變居高臨下的態度,走到學生中,以學生為中心,努力創造教學情景,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在貫徹新的課程理念,在使用新的教材,在落實新的課程標準的今天,對我們廣大的教師和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們只有在繼承昨天的優秀成果,補充新的教育理論的基礎上,不斷創新我們的教育才能適應時代的進步,我們培養的人才才能肩負起建設國家的重任。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3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同農業、能源、材料、資源開發、國防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有着密切的關係,它對實現我國“四化”建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它不僅能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關專業奠定基礎,也能為畢業生參加工作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國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國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幫助他們過好基本概念關,實驗操作關等,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滴體會。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

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國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祕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説,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國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例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中,

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淨後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後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後,我們用氫—燈—燈

—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並能完整準確地説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麼。另外我們還根據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於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鍊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着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國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教學是師生的共同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必須是在充分發揮教師主導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學中形成滿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師放任自流,學生各行其是,都不能保證教學質量。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認識過程。就國中化學課來説,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教師要在課堂四十五分鐘內向學生傳授化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使他們能輕鬆接受,這必須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師自身極淵博的知識,較強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還要在課前充分理解吃透教材,並且還應瞭解掌握學生,結合學生暴露的問題,瞄準學習目標,深入準確、畫龍點睛地講。要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激發思維,擴大密度,使他們在短短的幾十分鐘內思維始終保持在最佳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儘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學完碳這一章時,我們組織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與氧化碳和碳分別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複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

國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説,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幾十種元素及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繫,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繫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例如在總複習時,我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於氣體的製備之中。通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製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為此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篩癬歸納、補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強和改進化學實驗,給學生創造條件。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

感性認識。這有利於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實驗證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精講多練,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還可使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有利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4

本着教育事業即為“生命教育”的信念,在張坪中學從事教學工作這四個月以來,我努力地使自己儘快適應角色的轉變,認真地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仔細批改每一份作業;並且儘可能地多聽課,多與同組老師交流、學習。

在這幾個月以來,收穫不少,成長許多,但仍有不足之處第一月的教學工作對於每個新教師的角色轉換及成長來説都是至關重要的。在這一點上我很慶幸自己來到了張坪中學,因為在這裏每一個領導都很關心新教師的成長,每一個老師都很熱心幫助、指導新教師,這一切對於我這幾個月以來的教學工作及各方面的成長都有很大的幫助。學校給新教師提供了多方面的學習、成長機會,如與實驗中學的結對輔導,使我們有更多的機會向一些優秀的老教師學習;還有本校的結對輔導,使我們獲得更多的指導機會,教學誤點得以及時解決,有更明確的努力方向;而學校定期組織的集體備課及教研活動則為我們提供了更多的成長空間。在這些活動中我學到了很多東西,感觸頗深,現談一談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

首先是在結對的聽、評課中感到上一節好課,應該作到以下三點:

一、知識把握準確;

二、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三、教態、儀表等有示範作用。而作為一個新教師要上好一節課,需要我們作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不斷學習,充實自我;

二、充分了解學生;三、熟悉各種教學策略、技巧;四、有應對能力、對突發事件的及時處理能力。國中化學教師的任務是:教會學生化學知識,用化學的眼光看問題,使學生形成化學思維的品質。而國中化學教師的功力體現為:一、流暢性,包括語言的流暢性、過程的流暢性、思維的流暢性、問題的流暢性;二、嫻熟性,包括知識的準確性、知識的把握、對教堂的控制三、深刻性,要上一堂厚重的課。其次就是在集體備課中的感觸:學習交流貴在“實”,集體備課貴在“實”,實行集體備課的目的在於張揚教師個性,挖掘集體智慧,真正實行“大腦資源共享”。在集體備課中努力做到“四統一”:1、統一思想、形成合力;統一進度、齊頭並進;

2、取長補短;統一練習、高效輕負。3、分析教材、分析教學情況,特別是學生的學習情況。4、研究和精選習題,合理控制作業負擔。在集體備課交流研究教法、學法的經驗,提高備課質量,使每一次活動做到主題集中、任務明確、措施紮實、責任落實、效果實在。潛心研究課堂教學規律,關注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撰寫課堂教學心得。做好考試後的質量分析,排查教學薄弱環節,制定詳細的拾遺補缺措施。備好課是教學工作中重要一環,是上好課的前提,每位教師都要全面掌握教學大綱,深鑽教材,結合學生實際,選擇探討最優課堂結構方式,設計出最佳教學方案,分時寫好教案。堅持集體備課制度,每週一次,集體備課同時要做好記錄,在下次備課時結合教學實際,對前次備課作出簡要的小結,備課記錄本由備課組長保管,學期中和期末交教務處審閲和存檔。

集體備課時還必須做到五議:議學生學習狀況;議備課中疑難問題;議可供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議課後的心得體會;議教改動態、教改信息。要依據教學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做到“五備”;備教材:認真鑽研教材,明確本章、本節在整個教材中所處地位和教材的內在聯繫,深化拓寬教材的知識要求。在此基礎上提出教學目的與要求,突破重點與難點的具體意見,提出落實“雙基”、“雙力”的具體辦法。備學生:老師要考慮學生知識狀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預測學生在理解掌握本章本節教材時易出現的問題,掌握學生可能出現的疑點和難點,瞭解、掌握學生的思維方式及規律。備教法:在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提出實現教育目的、符合學科特點、符合教學原則的教學方法。

備思想教育:教學過程力爭做到知識性與思想性有機結合,注意素質能力培養、滲透德育美育教育,針對各學科各章節特點,進行行之有效的、恰當的思想教育。備作業:圍繞授課內容精選練習題,書上的練習題教師自己要先做一次。

正確使用教學參考資料,反對生搬硬套,照章抄襲。不許以課本、資料的評註圈點代替教案。教案要有明確的教學目的和要求,體現教學全過程,內容一般包括:講授課題、目的要求、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及實施設想、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實驗安排、作業佈置等基本要素,卷容整潔,格式規範,並註明上課日期,要寫詳案,杜絕無教案或持舊教案上課現象。提倡寫電子教案。每課或每單元結束後,提倡寫教學後記,總結本課或單元教學的得失最後是關於教研活動的感觸:每次在教研組的評審活動中,我都能從聽課評課活動中受到了很多啟發,對照自己的日常教學,發現有些課沒能很好的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體驗到化學知識的學習就是對已有經驗的再發現,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樂趣,這是我在教研活動後找到的差距。

結合認真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解讀》這本書,我感觸很深,讓學生的經驗與化學知識融為一體,感受化學學習的內在魅力是我們化學教師的責任。我們相互勉勵,在學校為我們搭設的舞台上,合作探索,讓學生真正經歷、感受化學知識的發生、發展、形成和應用的過程,探索適合促進各層次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我深深地體會到:化學教學已不在是以“傳授化學知識”為目的了,而是更加關注在化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和思維方式的多樣化。我們學校從日常教學研究着手,加強新課程理念的學習,把學到的心得和自己的感悟寫入我的化學教案集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挖掘和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我在教研組內做到優勢互補,探討開放題的解題過程,把各自的解題方法拿出來討論,確定最佳的解題方案。為學生們講解最佳的解題方法,我在吸取大家的優勢中,注重按一定的順序、方向去培養學生展開思維,把思維的開放性與有序性結合起來,我自身的綜合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以上就是一年來本人教學工作的幾個方面的心得體會,在學校創造的機會中、各位老師的幫助下及本人自身的努力,在這一年的教學工作中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存在不足之處,我將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繼續努力,從各方面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

國中化學教育敍事 篇15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中學化學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強調:基礎教育的任務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改變單一的接受性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通過研究性學習,參與性學習,體驗性學習和實踐性學習,培養終身學習的願望和能力,促使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因此,新課標理念下的化學教學活動不應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改變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是在教學活動中體現最新教學理念的關鍵,現將自己的點滴體會淺談如下:

一、精心創設情景,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化學的興趣

愛因斯坦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於誘導。教師要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及時排除不利於發展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剛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實驗更感興趣。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國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祕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説,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係。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並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麼重要,他將直接關係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國中化學要記的知識比較多,比較集中的特點。我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鍊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着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製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後,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藉助於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國中學生學習化學的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二、不失時機表揚學生,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古人云:“數子十過,不如贊子一功。”可見表揚鼓勵對一個人的成長是多麼重要。義務教育階段《化學課程標準》倡導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提倡教師多表揚和鼓勵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在適當的時候,對學生進行恰如其分的表揚,使其看到自己的閃光點,樹立自信心,能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和愉悦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

有一次我請了一位並沒有舉手,但是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的學生出來做用排水法收集他呼出的氣體的示範。當他按老師的要求完成實驗後,我就對着全班學生誇他:“你做得很好!你為全班做了一個正確的示範,全面同學都應該多謝你!”就是這一句誇獎,竟如同一幅靈丹妙藥徹底改變了他。原來他是一個學困生,在以後的化學課中我都經常表揚他,從此,他漸漸甩掉了落後的帽子,成了班上的佼佼者。

三、貼近生活,充分利用化學課程資源

在教學中多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現象,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探究並獲取有關知識和經驗,挖掘素材,充分利用化學課程資源,尋找新的視角和切入點,最終上升為理論,再從理論回到生活,加深學生對“科學—技術—社會”觀念的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例如:①(燃燒及緩慢氧化)探究燃燒條件?滅火的方法→解釋“天火”“鬼火”等自然現象;②(質量守恆定理)探究化學變化前後的質量變化→解釋煤燃燒後剩餘的灰燼比煤的質量少;③(甲烷)農村沼氣的使用前景、西氣東輸、常見。化學纖維的簡單區分;④(酸鹼鹽)胃酸病人用藥調查、自制酸鹼指示劑、水垢的成分及除去、化學肥料的合理使用。教學中多開發這樣與生產生活貼近的資源,既做到了理論與實際的聯繫,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強化了人與自然環境共生共榮的意識。

四、精講多練,提高教學效率

提高教學效率是現代教學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就國中化學課來説,我們主要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實驗能力、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高,關鍵在於教師的啟發和引導。所謂精講,既要配合教材內容,又要面向全體學生。精就是要突破重點,帶過一般,設疑破難,創造思維情境。練是鞏固知識的途徑之一,練要練到點子上,要精心設計一些針對性較強的問題,引導學生在分析研究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掌握所學知識。能讓他們親自動手操作的或口頭表達練習的,就儘可能讓他們動手動口實踐,以達到真正掌握知識,舉一反三的目的。例如學完碳這一章時,我們組織學生在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與氧化碳和碳分別還原氧化銅作對比分析,進而明確異同點及可燃性和還原性,進一步複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實驗裝置及實驗步驟等。

國中化學知識主要分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學計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來説,知識內容龐雜,涉及到幾十種元素及化合物和眾多的化學方程式,如若把這些知識孤立地講,往往會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們的內在聯繫,區別異同,進行歸納對比,形成網絡,抓住其實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中通過觀察學生的表情、舉動以及接受效果,針對學生感到有困難的地方,教材的關鍵點、知識聯繫的轉折點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結合思考題給學生以點撥、啟發和疏通。例如在總複習時,我們把氫氣、氧氣、二氧化碳三種氣體進行綜合歸納對比,讓學生親自動手,把常見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氣體收集,集中於氣體的製備之中。通過此實驗使學生對上述三種氣體的性質、用途、製取裝置、原理、收集檢驗等知識進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為此教師還應具有對教材探索、創造和對知識進行篩癬歸納、補充的能力另外要加強和改進化學實驗,給學生創造條件。教師可設計某一實驗、檢驗內容,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設計完成實驗。也可把部分課堂演示實驗直接改為學生實驗,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這有利於化學概念的形成,從而培養了學生觀察、思維、實驗和自學能力。

實驗證明,只有在合理地安排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通過精講多練,才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和自覺性,還可使課堂教學目標集中,有利於抓住重點、突破難點,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q0l7k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