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工作計劃 >教師工作計劃 >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精選5篇)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精選5篇)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 篇1

螞蟻和西瓜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精選5篇)

在一個炎熱的夏天,有四隻小螞蟻發現了一半西瓜,西瓜的瓜瓤紅紅的,瓜籽黑黑的,西瓜皮綠綠的,看起來很新鮮。螞蟻們又熱又渴,他們高興得都跳了起來。

他們爬上去吃了起來,有一隻螞蟻他太渴了,就像鑽地機一樣鑽到西瓜裏“啊嗚,啊嗚”地吃了起來,還有一隻螞蟻站起來説:“真好吃,我們把它搬回家吃吧!”大家連連點頭。

他們推啊推啊,推不動,一隻螞蟻只好跨着大步跑回去叫大家一塊兒來推西瓜,大家都來推西瓜了,但是還是搬不動。小螞蟻們又拿來一根長長的樹枝,想把西瓜撬起來,但是樹枝都被壓扁了,西瓜還在地上紋絲不動。

這時有一隻在螞蟻裏面自稱“聰明螞蟻”的小螞蟻給蟻后説:“咱們可以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搬下來,然後讓力氣大的螞蟻把西瓜搬回去。”蟻后點了點頭,説幹就幹,有些螞蟻爬到西瓜上把西瓜一小塊兒一小塊兒的搬下來,然後由力氣大的螞蟻搬回去。最後他們把所有的小西瓜都搬回去了,他們再也不用愁着沒有食物吃了。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 篇2

羊羣與羊圈

在一個綠山環繞、十分美麗的鄉村裏,住着一羣潔白如雲羊兒,白天,它們在山坡上快樂地吃草,晚上,它們住在羊圈裏。圍欄一直在默默地保護着這些的羊羣。羊兒過着幸福的生活。每當人們經過這兒,看見那白白的羊兒時,都會情不自禁地誇它們,羊兒十分高興。

這一天,主人又買回了一隻小羊羔,小羊羔十分貪玩,晚上也不想呆在羊圈裏休息,它老是嫌圍欄擋住了它的自由,小羊羔十分生氣,可也無可奈何。過了幾個月,小羊羔長大了。頭上出現了一對又粗又壯又有力的大角,但是它還是很貪玩,他想把他自己失去的童年的時光都給補回來。這天晚上,夜深人靜,人們在沉睡的時候,年輕的小羊忍不住想出去了。就想趁夥伴們熟睡的大好時機,用頭上的強壯有力的角把圍牆撞開,想着想着它就真的撞了起來,圍牆忽然覺得自己背很痛,一看,原來是那隻長大了的羊兒再撞他。便説:“你千萬不要把我撞壞,有我在這兒保護,你們才安全,如果你把我撞出一個小洞,狼就會趁機而入,這樣既害了你自己,又連累了大家。大家也會被無惡不作的老狼給給吃了的。可是小羊沒有聽圍牆的話,把他的話當成了耳邊風一吹就過去了。小羊撞啊,撞啊,過來很長時間,小羊終於把圍牆撞出了一個小口子。每天晚上,小羊就會鑽過小洞出去玩,去換換新鮮空氣。就這樣,三天過去了,在第四天晚上,一隻飢餓的老狼看見了這個小洞,欣喜若狂,他偷偷的走進羊圈,其他羊兒們都在睡覺。而這隻小羊又想去溜達了,在洞口,他突然看見了一隻大灰狼,心裏十分着急。害怕的叫了起來”咩,咩……“老狼立刻看見了小羊,一口咬住它,把它拖了出去,這時,所有的羊兒都醒來了,但一點辦法也沒有怕。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獵狗聽見了羊叫的聲音,跑了過來,把大灰狼給嚇跑了,救下了小山羊。小羊十分慚愧,低着頭向圍牆認錯。

事後,小羊明白了,不能只為自己的利益找想,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也要為別人找想。農夫把羊圈修好了。從此,羊兒們又過着幸福的生活。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 篇3

烏龜媽媽和小鱷魚

烏龜媽媽剛剛失去了自己的孩子,特別傷心,烏龜媽媽把自己的蛋埋在一個隱蔽的地方,可是卻被花蛇發現了,花蛇把龜媽媽的蛋全部吃光了,龜媽媽躲在角落裏不敢出聲,花蛇太大了,如果被花蛇發現自己,恐怕也活不成了。

龜媽媽的蛋被吃掉後傷心的走了,咕嚕嚕——什麼東西滾落到龜媽媽的面前,仔細一看,是一顆蛋,不知道是誰丟的,龜媽媽叫了半天也沒人迴應。

這可怎麼辦是好啊!龜媽媽剛剛失去自己的蛋,它決定把這顆蛋孵出來,雖然不知道會是怎樣的一個寶寶,龜媽媽小心翼翼的把蛋埋起來,守在那顆蛋的旁邊。

過了幾個月後,龜媽媽聽見下面好像有動靜,龜媽媽移動身子瞪大眼睛盯着,——跐溜——鑽出一條小鱷魚,是鱷魚寶寶,鱷魚寶寶可愛極了,瞪着圓溜溜的大眼睛叫着“媽媽”。

龜媽媽帶着小鱷魚幸福的生活在池塘裏,期盼小鱷魚一天天長大。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 篇4

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我很大的啟示。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學做合一既以做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陽明先生的見解顛倒過來,成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陶行知特別重視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當作改造中國教育、社會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來,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傳統舊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隨手抓來都是學問,都是本領”,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當作衡量教育、學校、書本甚至一切的標準。他説:“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

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在死教育、死學校、死書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5歲兒童教育故事分享 篇5

孟母三遷

小時候的孟子頑皮好動,不思學習,整天跟着左鄰右舍的小孩玩耍。孟母開始又罵又打,什麼辦法都用盡了,還是不見效果。她後來一想:兒子不好好讀書,與附近的環境不好有關,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適宜學習的教育環境,孟母三次遷家。

第一次找了一處鄰居家沒有貪玩的小孩的房子,可這裏緊靠着鐵匠鋪,孟子還是沒心思學習,整天模仿鐵匠打鐵。第二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周圍沒有鄰居,門外是一片墳地,以為兒子這下該好好讀書了,可兒子卻學着送葬的人埋墳祭掃,燒錢化紙。第三次孟母把家搬到了一所學堂旁邊,這回孟子終於跟着老師讀書了。

可是過一段時間,孟子又逃學了。孟母知道後傷透了心,揪着他的耳朵拖到織布機房,抄起一把雪亮的剪刀,“嘩啦”一聲,把織機上將要織好的布全剪斷了。孟子不知母親為何如此生氣。孟母厲聲説:“你貪玩逃學不讀書,就像這剪斷了的布一樣,四六不成材;你像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讀書,就永遠成不了人才。”這一次,孟軻心裏真正震動了。他認真思考了良久,終於明白了道理,從此專心讀書,終成大器。

標籤: 兒童教育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hua/jiaoshi/oy7k7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