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中秋短篇散文 篇1

獨飲杯中酒寂寞,月圓月虧何時歸。 歲月指尖流水去,世事念想多無奈。 詩不成曲空成恨,開懷一笑人世間。 轉眼遙望蒼穹,又是一年中秋將至,守候着寂寞的夜,不免有點孤寂,我問蒼天哪裏才是我的歸宿,上天卻將我麻醉,忘了感受這撕心的痛,凌晨已近卻不願意睡,該做做些什麼那,我不止一次的問我自己,卻始終得不出一個説服自己的答案,看着身邊忙碌的他們,看着身邊的是是非非,忽然搞不清人生的旅程中我們究竟在詮釋些什麼? 內心是寂靜的,但這份寂靜卻意外的讓我有點怕,我不知道誰能讀懂我的心,也許根本就沒有就連自己夜不清楚,漸漸喜歡上了獨處,漸漸喜歡一個人靜靜的發呆,試着去感悟人生,感悟我身邊的種種,也許種種的種種放下了也就無所謂,只是偶而覺得有些累,好像在夢中拼命的追,追隨着一個長長的自己的影子。

中秋短篇散文(通用5篇)

中秋短篇散文 篇2

時間如水,彷彿是轉眼間, 春去了秋又來,一年的工夫就這樣漸行漸遠。大街小巷、店鋪商場裏,花團錦簇、琳琅滿目的月餅,瀰漫着濃濃的中秋味。嘗試着購買多種月餅,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裝的、散裝的、盒裝的;紅的、黃的、綠的、紫的……就是沒吃出那月餅的滋味——

記得小時候,每逢中秋臨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滿了嚮往和興奮,尤其是忙壞了媽媽們。

首先,媽媽要早早收集晾曬盞花、葫蘆花、玫瑰花、香豆葉,接着用石頭“匠窩子”搗碎撻面,再託人從城裏購買些紅曲、薑黃。其次,在日常勞作間歇,在田間地頭荒坡沙灘上,收集枯樹枝爛樹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後背回家曬乾了,或者在院牆外晾曬些牛糞塊。蒸月餅比不得平常蒸乾糧饃饃,必須有燒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臨近中秋的前幾天,媽媽將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開了,調上澆頭子,發酵了,每隔一兩個小時再接續半碗乾麪,用適量温水攪勻成成糊狀,連續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麪的標準加適量温水揉麪,揉一次發酵兩小時左右,連續揉個十次八次的,積少成多,滿滿兩大盆,鬆軟而勁道,用手一按撲哧撲哧的。

一大早,媽媽就和嬸孃、奶奶忙起來。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籠的大小、月餅的薄厚、顏料的品種,將發好的面均勻的揪成若干團。接着,一手揉一手團,揉搓十來個回合,光滑了、瓷實了、圓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麪杖一下一下推開成半公分厚、直徑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張麪餅,將新榨的胡麻油均勻地塗抹一遍;黃澄澄的,清香撲鼻,再撒上薑黃,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層厚厚的白麪;最後緊緊地捲成一卷壓成一團;壓實了,再擀成剛才的形狀,再撒上一遍,這才是個名副其實的好底層,是最好吃的一層之一。

然後,如法炮製,擀上一層又一層,用備好的顏料撒上一層又一層,一層層撂成十公分厚。或剪開翻出五顏六色的“抓抓子”、或捲成卷擰成“馬絆場”、或蓋上頂層做成一色“蒸餅”。最後擀一個薄如紙的麪皮兒將整塊月餅完全包裹起來,雙人四手抬到籠屜裏,一籠屜只裝一塊月餅,一次蒸兩籠屜或三籠屜或四籠屜。

這時,“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鐵鍋裏早已燒好了沸騰的開水,按順序將籠屜次第撂在大鍋上;再用乾淨的碎布片或其它什麼軟物,將鍋沿、籠屜縫隙、鍋蓋縫等一切可能透氣的地方都塞嚴實了;用枯樹權、牛糞塊等結實耐用的柴火一口氣燒上半個鐘頭的旺火,防止“溜鍋”。等鍋蓋上面熱氣騰飛好一陣子了就要暫時停入火;停頓一刻鐘熱氣稍降,再用温火燒半小時。就這樣燒四次,蒸兩三個鐘頭,一大鍋水也熬幹散沒了,月餅也就蒸好了。

那時候,為了蒸月餅,每年我都會向老師請假擔任“燒火丫頭”。

月餅蒸好後,要有兩人三掀兩翻整體端正放穩,用木製的“點朵子”沾上紅顏料,在暄騰騰的白麪上點上一朵朵紅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個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塊,便可吃了。新鮮時香甜美味;晾乾了酥脆可口,層層疊疊,肥而不膩,中秋後的日子就在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當皎潔的月亮爬過樹梢立在屋頂時,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無,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灑落在農家寬敞的院落裏,比白晝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塊完整的、畫着月亮的月餅,恭恭敬敬地供獻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盤裏供奉上自家收穫的水果或別的什麼好吃的,叫“獻月”。老人們還會講“嫦娥”和“玉兔”的故事,舉頭望月,我總想從“玉盤”中看見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中秋短篇散文 篇3

終於又到了中秋,今年的中秋又和往年的中秋有什麼不同呢?對於我來説,還真是沒有多大的不同;只不過是在人生中又增加了一份或許值得回憶和留戀的經歷罷了。

又是一年中秋月圓時,我在異鄉遙望故鄉的天空,遙望那一輪明月。

中秋之夜,坐在窗前,等待那一輪明月;人們常説“月到中秋分外明”,這話果然不錯,月亮從東方天邊悄悄地露出笑臉,在幽藍的天幕中,如玉如盤;仰望天空,月光輕柔的灑向人間;月光映着一層層,一縷縷薄翼般的輕雲,美妙極了!

夜空裏大多的星星在明亮的月光下已經羞澀的閉上了眼睛,只有幾個調皮的小星星在遙遠的天際還眨着眼;一輪滿月微笑着注視着人間,她的笑容是那麼温和,那麼祥瑞;大地好像一個熟睡的寶寶。

月,最是那一輪明月擾人心;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為這一輪明月高歌,惆悵和憧憬!“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而東坡的《水調歌頭》更是膾炙人口:“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以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無怪乎《溪漁隱叢話》説:“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盡廢。”此時,又一年的八月十五;無論身處何處,每當中秋月圓之時,每個人的心中最牽掛的就是那個家!

中秋的月亮,盡情的揮灑着銀色的月光;你看月亮靜靜地凝視着我的張望;多少箇中秋之夜,我只能與月影為伴,望月興歎。舉目思親,心中泛着一股無比的孤獨感。那份寂寞,那份心酸,就在這皎潔的月亮之下,一個人慢慢地咀嚼。如今,我望着明亮的秋月,看着淡藍的夜空,卻散落了一地的惆悵;曾經的月亮,曾經是那麼的皎潔,那麼的純淨,那麼盡情的把月光灑給大地。可如今,是否也跟從前的一樣嗎?腦海中浮現出一張張熟悉的面孔,親人,好友;今夜,你們在哪裏?是否跟家人歡聚在一起?

故鄉的明月,在腦海裏卻是那樣的清晰......

往事如風,轉眼間,我們都在長大;那些曾經的很熟悉的東西雖然在心裏,但已經變得模糊了;曾經渴望過的中秋節已變得不怎麼想過了;兒時的中秋就是那圓圓的月餅,還記得住兒時的光景。一到葡萄熟了,一到秋葉落下,兒時的我就想起了甜甜的月餅。月亮剛剛掛起來,我們兄弟兩個就迫不及待地吵着要吃月餅,歡笑聲中,爸爸在葡萄架下襬好小桌,桌上一個大盤子裏放了夢寐以求的月餅,媽媽幸福地為我們分着月餅,一人一個。 “我的甜!”,“我的更甜!”。月亮也彷彿聽懂了我們的笑聲,淺淺地掛在天上笑着。

小時候不懂什麼叫團圓,中秋的晚飯也是心不在焉草草了事,唯獨吃月餅對我們來説是件大事!看着月亮奶奶會給我們講中秋的來歷,告訴我們中秋的傳統,但最吸引我們的就是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講吳剛伐桂的故事。我不是似懂非懂,而是完全不懂,因為我只顧着吃我喜歡的月餅了。小時候,我喜歡中秋,但與月亮無關、與傳説無關,只與月餅有關。

而如今坐在窗前,點上一支煙,吐出一個個圓圓的煙圈;在煙圈裏看着月亮,那淡淡的煙霧纏繞住過往的記憶;中秋的月光總讓人把思念寄予心上,那美麗的嫦娥,嬌小的月兔還有那芬芳的桂花樹依然在那獨自守望;秋風陣陣吹過,帶着些許的惆悵;我突然想起,我已經好多年沒有回家過中秋了,我們長大了,童趣收藏了,卻在懷念那一份輕鬆快樂。偶爾看着與當年的我們一樣大的孩童,會情不自禁的想起,想起這樣大的時候,我們也是如此的玩樂;那兒時的記憶深深地鐫刻在我的心裏,帶着深深的留戀。

望着秋月,很想,看那星空一輪明月,灑下滿盤清輝;很想,看那月宮俏麗身影,葡萄架下細聽美麗傳説;望着秋月,剪一絲朦朧的惆悵,拾一縷淡淡的憂傷;讓纏綿許久的情感在靜靜地月圓之夜慢慢延長。望着秋月,一份牽掛,一段相思;月掛中天,説不盡人間喜怒哀樂,道不明悲歡離合。

秋風習習,敲打着塵封的門扣;中秋月圓,又是一個美好的時候,但願將快樂凝聚成祈禱,讓傾瀉一地的月光温情的送去我的祝福:中秋快樂!

中秋短篇散文 篇4

八月十五的夜晚,月兒明又圓,舉頭凝望,明月高懸,繁星點點,我遙望着南天,心潮起伏,思緒萬千,古人云:但願人長久,千里共蟬娟,那是人們對有情人美好的祝願。每逢佳節倍思親,在這中秋的夜晚,在我的思緒中,我想到了祖國的寶島——中國台灣。

啊!中國台灣,你美麗富饒,卻似月宮的嫦娥,遠離大陸形影孤單;你近在咫尺,觸手可及,又似遠在天崖高不可攀。人們對你的思念一輩又一輩,一年又一年。

啊!中國台灣,你和大陸本是一塊完整的板圖,你也是炎黃的子孫,你和我們一脈相連。人們翹首祈盼,祈盼祖國早日統一,祈盼兩岸早日團圓。

海上生明月,天崖共此時。可面對現實,我欲哭無淚,滿腹言語又不知怎麼談。前塵的往事已過了幾十年,可不知為什麼我們還在苦苦糾纏,那些中國人打中國人的歷史,讓外人看了笑話,撿了便宜;而我們自己即傷了感情,又傷了元氣。那是我們中國人的恥辱!每當想起這段往事,兩岸的人們都非常心酸。

時光流逝,光陰如箭。夕日戰場上的仇敵,今日已友好建交幾十年。而為什麼同為炎黃子孫的自家兄弟,至今還在苦苦糾纏?兩岸應該敞開胸懷,摒棄前嫌,着眼未來,開拓進取,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實現祖國統一,這是全球華人共同的心願。

時代在進步, 社會在發展,祖國統一已是大勢所趨勢不可擋,真心祈望中國台灣的馬主席順天意、順民意、順大局。為中國台灣人民前途光明求福祉,為祖國的統一做貢獻。人們會永遠記住您的豐功偉績。否則背上一世罵名,成為歷史的罪人。我相信中國台灣的馬主席定能寬解胸懷,自磨自歷,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地,中間的良心存正義。拿出您的聰明和睿智,改變現狀,創造奇蹟。

有些時侯人們都嘗試着改造世界,但世界改變的同時我們也改變了自己。這就是改變,這就是前進,這就是勝利。但是,無論怎麼改變,我們都不要忘記了自己,無論何時何地都要時刻牢記,我是中國人!

八月十五的夜晚,我站在庭院間,望着滿天的星斗,心緒着海峽兩岸。本是同胞兄弟、本應同呼吸、本應共患難。為何不能敞開胸懷?為何還讓人民苦苦的期待?我捫心自問,祖國何時統一?兩岸何日團圓?到底還讓人民等待多少年?誰能告訴我答案?

中秋短篇散文 篇5

就在中秋節的前夕,來勢洶洶的莫蘭蒂颱風,從中國台灣南端的海上掠過。強風復以豪雨,大地景緻丕變。

一根根攔腰折斷的電線杆,一排排倒伏仆地的行道樹,驚懾着正處風雨籠罩中的人們,也幾乎聲斷了中秋佳節團圓賞月之夢。轉移了怵目驚心的災情畫面,調整着風雨飄搖的起伏心靈,一首描寫山居平靜生活的〈山居秋暝〉詩篇,便輕巧地於外頭風強雨驟之際,躍入眼簾。

這是一首唐朝王維的詩,詩云:“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在此一明月與清泉的大地視野裏,感受大自然動靜之間的氛圍幻化,流淌雨後秋涼的山林意境,讓那原本躁動不安的心思,竟然在不知不覺之中,慢慢地沉靜了下來。

走進了這空山新雨的寧靜境界,探訪了那松林幽篁的月韻大地,古代多少有關明月的風流韻事,也就在台風呼嘯而過的風雨聲中,逐漸從悠遠的歷史長河中輕輕浮現。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同的時空夜色,相同的古今孤寂,只不過李白是獨酌於月色皎潔的花間月下,而我則系隱居於風雨瀰漫的書房燈前而已。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唐朝詩人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係為五言古詩。此詩的背景為花間,道具是一壺酒,角色只有自己,動作則系獨酌,這種飲酒的場面,顯然相當的單調孤寂。然而,李白卻把這種寂寞的月夜花間,渲染得十分熱鬧,不僅筆墨傳神,更透過驚人的想象力、曠達的胸襟,描寫了一場以月亮和孤影為伴,酣飲歌舞的奇特幻化場景。讓原本無情的“物”和有情的“我”這兩者之間,產生了不可思議的心靈交流、以及物我合一的超然境界。

李白的才情自然流露,表現手法靈活自如,在他大氣磅礴的詩情筆下,大自然的山、水、風、月等現象,都成為懂得詩人心情的知交朋友。此種生動的大自然取景,和宋朝蘇軾〈前赤壁賦〉中,“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的心靈意境,則頗有曲韻相通之處。

然而,相對於〈月下獨酌〉的場景,系屬於當下時空的現在進行式,李白的〈把酒問月〉,則更是穿越時空、往來古今,在今人古月以及今月古人的歷史長河映照之中,數度悠遊、徜徉迴旋。而那馳騁於古今的詩文內藴氣勢,則顯然有別於花間月下獨酌時的兩人對影。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裏。”

在這首〈把酒問月〉詩詞中,“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意喻着月亮的綿長永恆,人生的幻化無常。雖然,古人不見今時月,但是古月依然照今人,以如此恢弘的心思以對,古人、今人就像是逝去的流水一般,雖然時光永遠不會再行回頭,但他們所曾見到的那輪明月,卻是亙古如斯、毫無變易。

整首〈把酒問月〉詩中,從酒寫到月,從月又迴歸於酒,也從空間的場景描繪,寫到時間的心靈感受。它跨越了物質的制限,連結了時空的古今長河。而此一貫串永恆與變易的哲理意境,如衡之宋朝蘇軾的〈前赤壁賦〉一文,則也頗有着一番異曲同工之妙。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終究,對於事物的解析和看法,似乎僅繫於個人的一念之間而已。

同樣以明月為主題,蘇軾的〈水調歌頭〉,則顯然另有一番綿綿的親情境界存乎其中。詞前的小序,“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不僅交待了寫詞的過程,也很明顯地反映了作者複雜的情感,因為此時的蘇東坡與胞弟蘇轍,已經有七年時光未得團聚了。

面對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當一輪皓月當空,遍地銀輝灑落之際,此刻的蘇軾的心潮起伏,於是乘着酒興正酣之際,揮筆寫就了這首傳頌千古的詩詞名作。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户,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在這首詞的起句,蘇軾沿引了李白“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詩意,採用“明月幾時有?”的問句,把讀者引入此一帶有哲理意味的廣闊世界之中。他似乎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卻又隱約在讚歎着中秋的美景,並且在這綿綿意境中,涵藴着對人生意境的層層潑墨。

蘇軾的〈水調歌頭〉,設景清麗雄闊,心思優遊於月下廣袤的清寒世界,來回馳騁於天上人間的開闊視野,並且將這些所見的外在景物,與內在豁達的胸襟予以結合,體現出了蘇詞意境中豪放飄逸的風格。而蘇軾後來的“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以及在〈前赤壁賦〉中所描繪的月下泛舟,那種飄飄欲仙的人間感覺,似乎皆與此種思維有所關聯。

伴隨着整天綿延不絕的強風大雨,莫蘭蒂颱風終於逐漸遠揚。就在中秋節這一天的黎明時分,颱風再度臨去秋波,讓高雄下起了一場超大的豪雨,只是下雨的時間不長,約僅一小時左右的光景而已。隨着颱風雨霽、積水漸消之後,原本陰沉黝黑的天空,終於轉成淡淡的白雲布敷,而那隱匿雲端的太陽,竟然也於中午時分,露出了燦爛的光芒。

張九齡〈 望月懷遠〉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以及許渾〈 秋霽寄遠〉的“唯應待明月,千里與君同” ,這種對着明月傳送相思的期盼,在這颱風才剛剛過後的中秋夜晚,似乎顯得特別的殷切。慶幸的是,月娘知人心,浮雲淡如紗,在這風雨過後的高雄東方夜空,終於出現了朦朧的月亮光影,正在温柔地俯視着滿目瘡痍的街道樹影,以及餘悸猶存的市井小民。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仲秋風雨後,古月依舊照今塵……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z4mge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