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精選3篇)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精選3篇)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 篇1

敬老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精選3篇)

中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這種文化生髮於夏商周之時,並與古代養老實踐相結合,可以説是一種敬老、養老文化。《禮記》有言:“凡三王養老皆引年,月令仲秋養衰老,授几杖行,糜粥飲食。”三王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因為仲秋時節“月至四陰,陰已盛矣。時以陽衰陰盛為秋,人以陽衰陰盛為老。”三王順應時令,於仲秋舉行養老儀式,對身疲力衰的老人,贈予手杖行路,賜以糜粥飲食,體現了對老年人的尊重。

審美趣味

中秋節賞月等習俗的形成同樣耐人尋味。中秋之夜,賞明月,讓人們自覺地去體驗、感受圓月、月下境界與各種風物之美,這時,大自然的生命氣象與人們的內在情感體驗之間會相應相合,人們對月亮,對月下境界的美的感受力於是變得靈敏,賞月之際,每每使人逸興遄飛,形之歌詠,豈是偶然!然則中秋節的節俗,不僅讓我們在自然之中,月光之下,獲得審美享受,而且它還不斷地在陶冶着、提升着我們的審美趣味。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 篇2

感恩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就是一套禮儀,它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層次而言,它也表明了人們對於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認識,體現了一種對於家庭的重視。

過中秋節的意義及目的是什麼 篇3

明清之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一種新的道德價值思維方法正在破土而出,它所反映的是從“人的依賴性”到“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歷史前進的方向。在這樣的時代中,中秋的節俗就更加世俗化,《陶庵夢憶》卷5中就有相關記載。同時,與明清時代內收的社會形態一樣,節日的內斂性開始顯現,中秋由注重公共活動逐漸收攏到注重家庭內部的成員交流。正如《燕京歲時記》所云:“每屆中秋,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表現出澄淨清幽的天上圓月,圍合寧靜的院落,親密和洽的親人,三者在這一刻達到混融合一,親人團圓成為中秋節俗的明確主題之一。《帝京景物略》中説:“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同時,重視親友之間的人情往來,親友之間要互送月餅、瓜果等過節的東西。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記》曰:“八月十五日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每個家庭成員在中秋夜因為團圓油然生出安全感、舒暢感和温馨感,即中秋賞月節俗倫理功能的根源所在。總體來看,明清之後中秋節俗的功利性內容顯著增強了,節日表現的公共性與家庭性這兩者之間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張力,使得“圓月”中貴人倫、重親情的主題逐漸突出,形成了民眾的情感認同空間。

今天,傳統節日要適應當代生活,需要積極探索其在民眾生活中的文化譜系重構模式

20xx年,中秋節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並於20xx年正式成為國家法定節假日。這些年來,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如果傳統節日的影響力逐漸淡出民眾的生活,其所負載的精神內涵,也就是我們説的“非物質文化”就會有表面化和空殼化傾向,表現出文化譜系缺失和斷裂的狀態。

傳統節日的文化構建是譜系性的,既包括對其儀式、空間等的建構,也包括對形式的建構,其核心是文化建構主體對文化形態及其相關文化價值的認同性建構。

中秋節在不同的時代表現出不同的功能,“秋月”與“圓月”作為認同性達成的關鍵詞,將中秋節所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先苦後甜的社會勞作觀、企盼闔家團圓諸事圓滿的人倫幸福觀等文化心理逐漸融合,使得中秋節表現出的社會調節、緩釋功能與其展示出的獨特的民族浪漫氣質完美融合,一言以蔽之,就是對“美”與“好”的追求和嚮往。這樣的中秋節文化形成了自身的認同譜系,從語言敍事來看,有神話、詩詞;從物象敍事來看,有月餅、兔兒爺等代表性物品;從行為儀式敍事層面來看,有中秋祭月、拜月、賞月、玩月的不同儀式。

中秋文化譜系的形成使得中秋節在發展中幾乎融合了所有秋天的節日,其文化認同性與情感認同性在民間表現出強大的社會活力和民俗生命力,生髮出節日內部自我傳承發展的動力,逐漸成為四大傳統節日中除春節以外最重要的節日。

標籤: 中秋節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xv7ym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