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精選13篇)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精選13篇)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1

中秋節,有許多的遊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之一,過節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精選13篇)

早在北宋《武林舊事》中,記載中秋夜節俗,就有‘將“一點紅”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動。中秋玩花燈,多集中在南方。如前述的佛山秋色會上,就有各種各式的彩燈:芝麻燈、蛋殼燈、刨花燈、稻草燈、魚鱗燈、穀殼燈、瓜籽燈及鳥獸花樹燈等,令人讚歎。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綵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助下用竹紙紮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於高杆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綵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紮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在廣西南寧一帶,除了以紙竹扎各式花燈讓兒童玩耍外,還有很樸素的柚子燈、南瓜燈、桔子燈。所謂柚子燈,是將柚子掏空,刻出簡單圖案,穿上繩子,內點蠟燭即成,光芒淡雅。南瓜燈、桔子燈也是將瓤掏去而成。雖然樸素,但製作簡易,很受歡迎,有些孩子還把柚子燈漂入池河水中作遊戲。

廣西有簡單的户秋燈,是以六個竹篾圓圈紮成燈,外糊白紗紙,內插蠟燭即成。掛於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給孩子們玩。

如今廣西廣東的不少地區,在中秋夜佈置燈會,扎制用電燈照亮的大型現代燈綵,還有用塑料製成的各式新型花燈供兒童玩,但卻少了一份舊時燈綵的純樸之美。

另外南方還廣泛流傳着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遊戲,在江西、廣東、廣西等地都有流傳。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於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於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後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説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鬥,頗有愛國的思想。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傳説這種習俗與反抗元兵的義舉有關。元朝確立後,對漢人進行了血腥的統治,於是漢人便進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約中秋節起事,在寶塔的頂層點火為號。類似於峯火台點火起事,這種反抗雖被鎮壓下去,卻遺存了燒寶塔這一習俗。這個傳説與中秋吃月餅的傳説有異曲同工之妙。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2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賞月:在中秋節,家鄉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等月亮出來以後在桌子上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要先敬月亮神之後一家人才能吃月餅。

吃月餅:家鄉過中秋都有吃月餅的習俗,俗話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的象徵。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以餅之圓兆人之常生,用月餅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已成為家鄉人們的心願,月餅還被用來當做禮品送親贈友,聯絡感情。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3

我愛中秋,圓圓的月光,圓圓的月餅。我愛月亮,淡淡的光芒,淡淡的美麗。我愛夜幕,安靜的顏色,安靜的守護。月亮有了夜幕顯得更加清美。而中秋節無疑是其美的極致表現。

我們家鄉的中秋節可是熱鬧非凡,火熱的場面,火熱的氣氛,火熱的人們,都使中秋節的前奏顯的熱鬧非凡。晌午人們便開始忙碌起來:廚房裏,婦女們勤快的洗着為晚上準備的菜;大廳堂裏,老一輩的人們熟悉的做着各式各樣的餅;外面的路上,回家人的腳步急切的踏着,為了就是能找早一步見到在家門口等待的親人……

等着一切準備就緒,大人們也趕快做好晚飯,看着心愛的親人們露出幸福的笑容。小孩子們一個個迫不及待地擺好椅子,一圈的圍坐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身邊,等待着可口的飯菜上桌,一臉快樂。慈祥的爺爺奶奶和藹地摟着孫子孫女們,給他們整整衣服,擦擦小臉什麼的……

晚飯過後的月亮分外明亮,遼闊的夜空中沒有一朵白雲,濃得化不開的黑夜裏,一輪圓月在高空中耀眼的閃光着。天空中明亮的皓月,成為我們欣賞的美景。我們對着天空祈禱,祈求平平安安,清爽的秋風拂面而過,清清涼涼,舒舒服服,愜意極了!

中秋,總給人一種特別的欣喜,一種心境的安歇,一種特別的嚮往,我希望今年的中秋月更圓、更明,更希望我的家人愈加健康,我的家鄉愈加美麗富饒,也從內心希望祖國更加繁榮昌盛。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4

我國傳統的節日很多: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在眾多節日中,我最惦記的是中秋節。

在中國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月亮從古至今都是思念、温柔、美好、恬靜的象徵。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的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我國人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即祭拜月神。有些地方還有活動,還形成了燒斗香、放天燈、走月亮等特殊風俗。人們把酒問天,藉此寄託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團圓。中秋節吃月餅據説始於元代,當時,朱元璋領導漢族農民反抗元朝暴政,約定在八月十五這天起義,以互贈月餅的辦法把字條夾在月餅中傳遞信息。中秋吃月餅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在民間傳開了。

月餅是中秋節必食之物,外表與口味也算是色雙美。款式層出不窮,有花邊的、有水果月餅、冰皮月餅……抹茶月餅以新綠茶味主餡料,口感清淡微香。五顏六色的月餅,吃起來感覺也不一樣。

中秋節不但月亮皎潔,花兒也舒展着身姿,尤其是桂花。人們在這一天除了賞月還賞桂花。農曆八月,古稱桂月。有句詩説的好:“月中有客曾分種,世上無花敢斗香。”不正是讚美了桂花嗎?

我喜歡中秋。花好月圓,共度良宵,浪漫温馨中秋節,只留祝福在心中。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5

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都要吃月餅以示“團圓”。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於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此後,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説完把餅分給羣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徵着團圓,是中秋佳節必食之品。在節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據史料記載,早在三千年前的殷周時代,民間就已有為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太師餅”。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引入胡桃、芝麻等,出現了以胡桃仁為餡的圓形“胡餅”,唐高祖時,李靖出征突厥,於中秋節凱旋而歸,當時恰有一個吐蕃商人進獻胡餅,李淵很高興,手拿胡餅指着當空的皓月説:“應將胡餅邀蟾蜍(月亮)。”隨後分給羣臣食之。若此説確實,這可能是中秋節分食月餅的開始。但“月餅”一詞,最早是見於南宋吳自牧的紅菱餅。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説:“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説:“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製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百錢者。”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藴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説:“月宮符,畫成玉兔窯台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製作技巧越來越高。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製為第一。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而後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遊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6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家。在這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中,有許多傳統節日,如春節、重陽節、元宵節……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中秋節。

中秋節是由於八月十五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節,又因為十五的月亮正圓,民間俗稱團圓節。“團圓節”,真有趣的名字,沒想到中秋節還有個這麼好的名字!

中秋節有許多美麗的傳説。如: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折桂。朱元璋與月餅起義等。這些故事生動有趣,你也來讀一讀吧!為了慶祝中秋節還有很多詩人寫了關於中秋節的詩歌呢!《中秋》。水調歌頭》。《中秋月》。《太常引》。《八月十五夜玩月》等。這些都是詩人們在中秋寫的詩。

在中秋節有許多習俗:吃月餅。賞月。走月亮。放天燈。它們都是中秋節的習俗。

每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都會回奶奶家。每年這時,大爺一家,二爺一家也都會回到奶奶家,一家人團團圓圓、説説笑笑。哈哈,要不怎麼叫團圓節呢!這時候奶奶會做許許多出國多的好吃的,當然最主要還是吃月餅。吃完飯後我們就下樓去賞月。

中秋節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是個美好的節日。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7

在少數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雲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説,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親的愛戴。後來,他不幸死後,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發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每逢中秋節這天,小夥子一清早就帶上火藥槍上山打火雀、野雞,獵取節日野味。姑娘、媳婦們忙着到湖邊,池塘裏抓魚。他們都忙着準備節日的晚餐。老阿媽則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隻桌角上各放一個糯米圓餅,每個餅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月亮從山林上空一升起來,就點燃冷香,全家大小開始“拜月”。然後,對空鳴放火藥槍,以示對英雄巖尖的敬意。最後,全家老小歡樂地圍坐在小方桌旁,品嚐食物,談笑賞月,盡興方散。

鄂倫春人祭月時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擺上祭品,然後跪在盆前,向月叩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將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後,人們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稱“打月亮”。

廣西西部壯族的“祭月請神”活動更典型,每年夏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們在村頭村尾露天處,設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爐,桌子右邊樹一高約一尺的樹枝或竹枝,象徵社樹,亦作月神下凡與上天的梯子,這裏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話因素。整個活動分為:請月神下凡,由一名或兩名婦女作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對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迴天四個階段。

蒙古族“追月”。中秋之夜,蒙古族人愛做“追月”的遊戲。人們跨上駿馬,在銀白色月光下,奔馳在草原上。他們朝西放馬奔馳,月亮由東方升起,墜落天西方。執着的蒙古騎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藏族“尋月”。西藏一些地區的藏族同胞歡度中秋的習俗是“尋月”。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們,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圍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後回家團圓吃月餅。

赫哲族“祭月”。在我國東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節,人們要採葡萄、祭月。相傳是為了紀念一個聰明、勤勞的赫哲族媳婦。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邊向月亮求救。最後終於奔到了月亮上。

德昂族“串月”。雲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掛,分外明亮的時候,山頭塞尾,不時傳來一陣悠揚動聽葫蘆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傾訴衷情。有的還通過“串月亮”送賓榔、送茶訂下婚約。

阿細族“跳月”。阿細人過中秋的傳統習慣是“跳月”。中秋之夜,從各個村塞聚集到山村中的開闊地,披紗的姑娘跳起來了,肩負大三絃的小夥子跳起來了。然而,尤為撩人的還是那種青年男女表達愛慕之情的對歌,彷彿月亮也聽利為之動情動容。

苗族“鬧月”每逢中秋之夜,苗族羣眾沐浴着如絲縷的月光,吹奏悠揚的蘆笙,跳起苗家歌舞,青年們在“鬧月”活動中互相尋找意中人,互相表白要像月亮和清水一樣,心地純潔明亮,永結百年之好。

高山族“賞月”居住在台灣省山區的高山族同胞,每逢中秋明月高懸、清輝灑滿大地的時候,穿着民族盛裝,圍坐在一起載歌載舞,飲酒賞月,共享天倫之樂。

湖南侗鄉的中秋之夜,流行着一種有趣的“偷月亮菜”風俗。相傳古時候,中秋晚上,月宮裏的仙女要降臨下界,她們把甘露灑遍人間。仙女的甘露是無私的,因此,人們這一夜可以共同享受灑有甘露的瓜果蔬菜。

中秋之夜,侗家姑娘打着花傘,選取自己心愛後生的園圃,去採摘瓜菜,而不會被人看成是“偷盜”。她們還要有意地高聲叫喊:“喂!你的瓜菜被我扯走了,你到我家去吃油茶吧!”原來,她們這是藉助月宮仙女傳遞紅線呢。如果能摘到一個並蒂的瓜果,這表示她們能有幸福的愛情。因此,成雙生長的豆角便成了她們採摘的對象。嫂子們這夜也同樣到別家園圃裏去“偷月亮菜”,不過,她們希望能採到一個最肥的瓜或一把活鮮青翠的毛豆,因為,這象徵着小孩的肥壯,毛頭的健康(毛豆的諧音,指小孩)。小夥子們也有“偷月亮菜”的習俗,因為他們也希望月宮仙女賜給他們幸福。不過,他們只能在野地裏煮了吃,不能帶回家去。“偷月亮菜”,使侗寨的中秋之夜,增添了無限歡樂和神奇異彩。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8

家鄉的中秋節“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自古以來,人們一直對它充滿着幻想。明月中秋全家聚,月下私語樂融融。去年的中秋節我是在奶奶家過的。當夜幕徐徐地拉開時,我們迫不及待地拿出各種各樣的食物,有月餅,西瓜,紅棗,葡萄等祭品!奶奶在前面放了一個大香爐,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

祭月之後,由奶奶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拜完月神,我們到院子中賞月,哪知天空上的月亮像害羞的小姑娘,躲在烏雲後面,似乎知道我們在看她,磨磨蹭蹭不肯出來。我有些灰心喪氣,心想:唉,今年恐怕看不到那玉盤似的月亮了,真遺憾!

這時,奶奶端出一大盤月餅,一股清香味撲面而來,令人垂涎欲滴!我忍不住抓了一塊品嚐起來,暫時忘了先前的不愉快。接着,我和弟弟抬着頭,仰着脖子眼巴巴地望着天空,希望“奇蹟”會出現。功夫不負有心人,月亮仙子姍姍來遲。“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我的心也跟着忽憂忽喜。晧月當空,映着皎潔的月亮,我們品嚐着節日的美食,一邊賞月,一邊思念身處異鄉的親人。實所謂:“每逢佳節備思親”。夜色已經很深了,美麗的月亮依然在空中發出柔和的光,我永遠忘不了這中秋節之夜。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9

中秋節是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大家都很重視,關於它的習俗,也很有趣呢!

在70年代的農村,大人小孩都過不上現在的好日子,但是每逢中秋節,又圓又大的月亮掛在蔚藍的天空上,在這柔和的月光下,無論多麼窮苦,家裏都要買上四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放在桌子上,做成一個供盤,條件好一點的,還可以用上好的白麪,裏面放點兒糖,蒸成圓形的,就成了夢寐以求的“月餅”,也做成供盤,乞求蒼天保佑一家人的平平安安、團團圓圓。

現在生活富裕了,中秋節的食物琳琅滿目,家裏有各種各樣可口的水果,還有大大小小、種類繁多的月餅。這天一家人一起去賞月啦,一塊兒在家裏一邊吃月餅,一邊聊天啦,小夥伴們一起做遊戲啦,快樂無比,盡情享受天倫之樂。給親人、朋友送箱月餅,代表團團圓圓;給家人送一些包裝精美的蘋果,代表平平安安。

“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的這首《靜夜思》反映了:不能回家團圓的人,到了這天特別思念家鄉的親人。除了春節,這是人們最重視的一個節日了。

八月十五正值農忙季節,人們歡歡喜喜吃月餅,高高興興收糧食,其樂融融。中秋節,代表豐收,代表喜慶,代表團圓,農民們收穫辛辛苦苦種來的五穀,臉上不由露出會心的微笑;小孩子們可以約好地方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晚上則可以和家人一起去賞月,或是在家裏聊聊天兒,這是多麼美好的節日呀!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10

賞桂花

桂花有“九里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一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徵。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託着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讚美。

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着明月,聞着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閤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11

八月十五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佳節——中秋節。這一天,人們除了吃月餅,還要賞明月。這已經成了千百年來中國人過中秋節的習俗。

現在,我還清清楚楚地記得,今年的中秋節我們一家三口坐在院子裏賞明月的情景。

那天晚上,空中沒有一絲風,天上沒有一縷雲。天上的星星如璀燦的寶石似晶瑩的珍珠一閃一閃的,把深藍色的天幕點綴得更加神奇,更加迷人。

八點多,月亮緩緩地爬上了遠處的樓頂,皎潔的月光頓時灑滿了我家的小院。黑漆漆的小院裏一下子亮堂起來。人常説“月到中秋分外明”,那晚的月亮真的格外明,小院裏的樹木在地上投下斑駁陸離的光影。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台鏡,飛在青雲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筆下,月亮像白玉盤,又像瑤台鏡,但是在我的眼裏,此時的月亮勝過白玉盤,賽過瑤台鏡。

望月生情,我情不自禁,於是套用《暮江吟》中的詩句吟誦道:“可憐八月十六夜,星似珍珠月似燈。”

媽媽説:“把月亮比作燈,一點也不美。”

爸爸説:“那你説比作什麼才最美?”

媽媽想不出,爸爸想不出,我也想不出。

月亮越升越高,雖然看起來沒有剛才那麼大,但是比剛才更亮了。皎潔的月光灑在地上,地上好像下了一層霜;照在臉上,臉上好像抹了一層粉。

“舉頭望明月”,我沒有“低頭思故鄉”,而是想起了月亮上面的嫦娥姑娘,想到了正在繞月飛行的“嫦娥一號”。此時此刻,我們一家正在和她們一起“天涯共此時”呢。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12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多姿多彩的季節,是個秋高氣爽的季節,秋天迎來了中秋節,讓我們一起進入這個美妙的節日吧!

中秋節最主要的當然是賞月和吃月餅了。中秋節,吃月餅象徵着家人團聚圓圓滿滿。早在唐朝的時候,我們中國就有吃月餅的習慣了,只是月餅的形狀不一樣。後來經過改進月餅的形狀之後,月餅就變成現在的這種形狀,口感也好了。

接下來就是賞月了,大家應該聽過《嫦娥奔月》和《吳剛伐樹》的故事吧。講的是嫦娥吃下靈藥,然後飛上了月亮的故事。

後來天庭裏的吳剛犯了錯誤,被降凡到月亮上,天庭讓他把一棵桂花樹砍倒,就讓他迴天庭去。不料這棵樹是被天庭的人施過魔法的,是一棵砍不倒的樹。可憐的吳剛就只能乖乖地在月球砍樹。

每當中秋節的時候,我看着月亮的時候,還會想起有關月亮的一些詩句或者一些古詩,比如説: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我非常期待中秋節,因為晚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亮。還有吃月餅。與小夥伴拎着花燈到處玩。

中秋節真是個美妙的節日!

有關中秋節的習俗 篇13

今天傍晚,我和小夥伴們早早地坐在田野裏,等待着月亮的到來。

開始,天空還是一片淺藍,很淺很淺的,只有天邊才有幾朵白雲。過了一會兒,天色漸漸暗下來。這時,隱隱約約看得見月亮的影子。不到十分鐘,天邊露出了月亮的小半邊臉,淡紅淡紅的,像蒙了一層紅色的薄面紗。天色更暗了,月亮也完全出來了。它的顏色由淡紅變成了淺黃,但是沒有一點兒亮光。

月亮慢慢上升。看上去,比先前小了一些, 顏色也越來越淡,但是它的光卻越來越強。把它周圍的天空照得通量。它周圍幾顆小星星調皮地眨着亮晶晶的小眼睛,雖然很小,光也暗淡,可是看起來仍然那麼好看。

望着皎潔的月亮,引起我無窮的遐想。我彷彿看見一羣帶着紅領巾的同學,乘着飛船,去探索宇宙的無限奧祕。

“姜帆,快看那兒。”我的朋友夏同的話打斷了我的沉思,我順着他的手指方向望去,只見無邊無際的天空上,一顆顆星星劃天而過。此時, 涼 風輕拂,大地披上了一層暗灰色的薄紗。玉盤似的月亮一動不動地懸在空中,此時此刻,那是多麼美呀!

標籤: 中秋節 習俗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vx6lv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