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中秋節 >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通用17篇)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通用17篇)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

清中曾有些絕對地説: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我小時候家就住在前門樓子附近。自然中秋節是要吃致美齋的月餅。但那時致美齋也好。其他店鋪也好。賣的月餅大多是自來紅。自來白。翻毛。提漿四樣傳統月餅。餡中的青絲紅絲蜜餞果脯芝麻桃仁豐富許多。但糖必須是冰糖的甜味是不能夠少不能夠變的。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通用17篇)

如今的人們已經越來越怕甜了。把甜和高血脂高血糖肥胖症聯繫在一起。甜變成了一種可怕的事情了。如今的月餅自然要迎合人們的新口味。不敢甜。卻敢又是海鮮餡又是鮑魚魚翅燕窩餡。甚至還有人蔘餡。花臉般百變時尚起來。把本來象徵閤家團圓與生活甜蜜的那一點質樸的意義。非要練就老君爐裏那保命養身的八卦金丹不可。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2

馬上就要過中秋節了,可是直到現在,我對中秋節的認識還是不夠深,唯一知道的就是:中秋節需要吃月餅。這可怎麼行呢?中秋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作為一箇中國人,是應該要了解關於中秋節的一切知識的,不然,人可就丟大啦!

不行,可不能等到中秋節一問三不知,光知道吃月餅吧?趁着這點時間,我趕緊在網上搜索“關於中秋節的知識”。馬上,一搜出來一大片,我仔細翻翻看看,再加以整理和彙總。終於惡補完了關於中秋節的知識。可是我想着還得和大家一起分享,就把整理好的資料粘貼在下面了,如下: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崑崙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並嚴令最後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蓬蒙也混了進來。一天,后羿到崑崙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説,服下此藥,能即刻昇天成仙。然而,后羿捨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粧枱的百寶匣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見了,他

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三天後,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後不久,蓬蒙手持寶劍闖入內宅後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於嫦娥牽掛着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着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3

中秋節,又稱團圓節。有些地方又叫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月夕、秋節等。在唐朝時期,“中秋節”也叫“端正月”。

“團圓節”: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仲秋節”、“中秋節”: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所以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八月節”、“八月會”:因中秋節這天在農曆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

“月節”“月夕”: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4

起源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説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

一説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説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秋”字的解釋是:“莊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所以中秋節可能是古人“秋報”遺傳下來的習俗。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2-5]

發展

中秋節賞月的風俗,據歷史學家推斷,最初是古代宮廷文人興起,然後擴散到民間的。早在魏晉樂府《子夜四十歌》中,就有一首《秋有月》描寫道:“仰頭望明月,寄情千里光”。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6]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中秋節開始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就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傳説唐玄宗夢遊月宮,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間才開始盛行過中秋節的習俗。

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為中秋節,並出現“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説:“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佔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裏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吳自牧《夢樑錄》説:“此際金鳳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團圍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簍之人,解農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此夜天街賣買,直至五鼓,玩月遊人,婆婆於市,至燒不絕。”更有意思的是,《新編醉翁談錄》記述拜月之俗:“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眼眼飾之,登樓或中庭焚香拜月,各有所朝;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盛行不衰。“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雲:“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或攜柏湖船,沿遊徹曉。蘇堤之上,聯袂踏歌,無異白日”;“民間以月餅相邀,取團圓之義”。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稱:“中秋月餅,以前門致美齋者為京都第一,他處不足食也。呈供月月餅到處皆有。大者尺餘,上繪月宮蠟兔之形。”“每屆中秋,府第朱門皆以月餅果品相饋贈。至十五月圓時,陳瓜果於庭以供月,並祀以毛豆、雞冠花。是時也,皓魄當空,彩雲初散,傳杯洗盞,兒女喧譁,真所謂佳節也。唯供月時男子多不叩拜。”同時這五百多年中還推出“燒斗香”、“走月亮”、“放天燈”、“樹中秋”、“點塔燈”、“舞火龍”、“曳石”、“賣兔兒爺”等節慶活動;其中的賞月,吃月餅、團圓飯等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中秋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中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5

今天晚上,我在下面玩,突然看見月亮有點圓了,我又想到,我過了這麼多中秋節,還不知道它的來歷和習俗。

於是,我立刻上去讓媽媽上網去查,查了之後,我才知道來歷是: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十個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八月會、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全國眾多民族的傳統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節又稱團圓節。習俗是: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月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神像放在朝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祭月,然後由當家主婦切好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中秋節的來歷: 中秋節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歷史悠久。“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於《周禮》。因我國古時的歷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的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民間尚有“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的神話傳説。 總之,根據史籍的記載,古代的帝王,多有祭月活動,日期定於農曆8月15日。因為此時正是三秋之半,故名為“中秋節”。漢辭網認為,這就是 中秋節的由來

我還學會了一首古詩,那就是《中秋月》: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聲此夜不長好,明年明月何處看。

今天我不但學會了一首古詩,有知道了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真是高興呀!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6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在北宋京師。八月十五夜,滿城人家,不論貧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説出心願,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圓之義。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但設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中秋節的習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7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我國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切的人預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樣。

相傳古代齊國醜女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某年八月十五賞月,天子在月光下見到她,覺得她美麗出眾,後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稱,故少女拜月,願“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8

中秋節有許多習俗,比如吃月餅,但是你知道中秋節的由來嗎?

傳説以前後羿到山裏去尋友訪道,看見西王母路過此地,就向西王母求到一包不死藥。回到家後,后羿捨不得撒下妻子嫦娥,就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保管。但這正好被徒弟蓬蒙看到了,蓬蒙就起了壞心眼。

有一次後羿帶着徒弟去打獵,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后羿一走,蓬蒙就拿着寶刀闖進房間裏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沒有辦法,突然她靈機一動,把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因為嫦娥心裏牽掛着丈夫,所以嫦娥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后羿回來後,發現嫦娥在天上對他説:“今天晚上月亮會變圓,你晚上做一塊麪團在屋子東北角,等到午夜時我們夫妻二人就團圓了。”后羿按照嫦娥説的做,到了午夜,夫妻二人終於團圓了。兩人離別時嫦娥對后羿説:“每年的8月15這天,你都要做好麪糰,等到午夜時分我回來了之後再走。”每年都做好麪糰,等着嫦娥回來。後來,這個習俗被大家繼承下來,發展成為現在的中秋節,中秋節吃月餅也就成了習俗。

我非常喜歡這個神話,也非常喜愛中秋節。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9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候是一年中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所以中秋又稱為仲秋。

中秋節的夜晚,人們仰望天空如玉盤似的朗朗明月,就會期盼着家人一起團聚,所以中秋又稱為“團圓節”。相傳古代齊國有一位醜女,名叫無鹽,幼年時曾虔誠拜月,長大後,以超羣品德入宮,但未被寵幸。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天子在月光下見到無鹽,覺得她美麗出眾,就立她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來。明清以來,中秋節的風俗更加盛行,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燈塔、舞龍燈等特殊風俗。中秋節習俗很多,形式也不一樣,但都寄託着人們對生活無限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聽了我的介紹,你們都知道中秋的來歷了吧?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0

起源:

中秋一詞,最早見於《周禮》,《禮記·月令》上説:“仲秋之月養衰老,行糜粥飲食。”,也提到中秋有拜月的活動,但並沒有説明是八月的哪一天。中秋節也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拜祭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

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起源應為隋末唐軍於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月餅,並廣發軍中作為軍餉,併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唐朝以後,中秋節成為賞賜羣臣。明清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中國的一大傳統節日。《正德江寧縣誌》載,中秋夜,南京人必賞月,閤家賞月稱為“慶團圓”,團坐聚飲稱為“圓月”,出遊待市稱為“走月”。

此外,關於中秋節由來的傳説還有東亞各地皆有的月兔傳説、中國的嫦娥奔月、越南的阿貴傳説等。

風俗習慣:

賞月是各地中秋節的傳統活動之一,《禮記》早有記載“秋暮夕月”,意為拜祭月神,逢此時則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香案。至唐宋時期,賞月之風更盛。也有祭月的儀式。中秋節也是一家團圓的日子,人們都會回到家中一起吃飯、團聚,並且會祭祖,感謝祖先庇佑。也會吃特定的食品,不少都與月亮、團圓有關,這些食品同時也是祭月的祭品,如華人(漢族)、越南人(京族)、琉球人都有吃月餅的習俗,日本人(大和族)則會吃月見糰子,部份地區會煎太陽蛋,月餅、月光餅、月見糰子、太陽蛋都呈圓形,代表滿月,朝鮮族所吃的是半月形的鬆片,象徵月亮由虧轉盈。此外,時令的水果和其他農作物如楊桃、柚子、芋頭、栗子、菱角、梨子、柿子等,在農耕社會中是農民秋季的收穫,也是中秋節的食品和祭品。

此外,中國南方和越南還有提燈籠的習俗,有些地區還會舉辦大型的彩燈會。中秋節也是桂花盛開的'時節,賞桂花、食用桂花製作的各種食品也是中秋節的常見習俗,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1

在中國的農曆裏,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秋節、仲秋節、八月節、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女兒節或團圓節,是流行於眾多民族中的傳統文化節日。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藉此寄託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我國古曆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又叫“仲秋節”。

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徵,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2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這句詩是詩人李嶠在中秋之夜作的,來讚美中秋圓月。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家家户户,大街小巷都沉浸在熱鬧的節日氣氛裏。可是我們為什麼要過中秋節呢?中秋節的由來又是什麼?於是,我和媽媽一起翻閲書籍,搜索資料,原來中國自古就有在八月過中秋的習俗,中秋節與元宵節,端午節並稱三大節。中秋節興起較晚,到了唐朝才有人登台或坐船賞月,定農曆八月十五為中秋節,這時恰好是三秋的一半。此後逐漸形成祭月、拜月、賞月以及吃月餅的習俗。人們在中秋節互相贈送月餅,這一天也一定要吃月餅,用圓如滿月的月餅來象徵團圓。

中秋節的傳説也是非常豐富的,像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流傳甚廣。

今年的中秋節我和爸爸媽媽,姐姐還有爺爺一起過中秋。媽媽準備了一桌子豐盛的美味佳餚,有紅寶石似的石榴;有紫的發黑的大葡萄;有紅中帶黃的水晶蘋果;有讓人垂涎欲滴的蛋黃連蓉月餅;還有可口的飯菜。説着關於中秋節美麗的神話故事。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3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徵着團圓。月餅的製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4

《周禮》中出現過中秋這個詞,但它指的不是中秋節,而是秋季的第二個月。漢代有“秋節”,時間是在立秋的那一天,也不是八月十五,唐朝的類書裏有四時十二節令的記載,也沒有中秋節,但唐詩中已出現了“中秋月”。“八月中秋月正圓,送君吟上木蘭船”(韋莊《送李秀才歸荊溪》)。第一次對中秋節作了明確記載的是南宋人吳自收,他在《夢樑錄》一書中説:“八月十五日中秋節,此日三秋臨半,故謂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於常時,又謂之‘月夕’。”書裏還描寫了南宋京都臨安(今杭州)賞月逛夜市的。

根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一書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中秋節的盛行始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日之一。這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

《西湖遊覽志餘》中説:“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説:“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中秋晚上,我國大部分地區還有烙”團圓“的習俗,即烙一種象徵團圓、類似月餅的小餅子,餅內包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壓月亮、桂樹、兔子等圖案。祭月之後,由家中長者將餅按人數分切成塊,每人一塊,如有人不在家即為其留下一份,表示閤家團圓。

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一系列活動,有些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節起源的另一個説法是: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的遺俗。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5

后羿射日之後成為英雄,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嫦娥,二人恩愛的過着日子。偶然一天後羿巧遇王母求得不死藥,本打算和妻子一塊成仙,不想被小人惦記,趁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搶奪。嫦娥無奈,危急之時吞下不死藥,立時成仙飛上了天空。

后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更加思念自己的妻子,於是在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妻子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眷戀着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後,紛紛在月下襬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此後,中秋節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急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6

“月到中秋分外明!”每當我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都會想起20xx年中秋節那天情景……

20xx年我還是一個6歲的小姑娘,我還記不到太多的事情,可讓我總也忘不了的是那年的中秋節。

中秋節當天,媽媽買了很多種口味的月餅,有云腿的,有肉鬆的,有蛋黃的,還有黑芝麻的。家裏有八口人,所以媽媽每種口味的月餅都買了八個。

到了晚上,我們一大家人都來到外婆家裏過中秋。正當大家要開始吃的時候,我突然發言:“每次過中秋就是這樣吃下月餅,不如我們一起做遊戲,再吃月餅好不好?”家人們都點頭表示贊同。我接着説:“好,那我們大家每人説一句關於月亮的詩句,外公、外婆負責當評委”。

第一個上場的是老爸,只見他張嘴就來:“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之間外婆搖搖頭:“我們家有八口人呢,哪裏才三人?”引得大家鬨堂大笑,老爸的老臉一紅,坐下去了。接着媽媽説:“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外公聽完點評到:“這比那三人的強多了”。接下來到我那有學問的姐姐了,姐姐開口便説:“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我心想:不愧是有學識,這詩句夠味道!舅舅突然説道:“快看,月亮升起來了!”大家都快速的向陽台湧去,欣賞這皎潔的月光……

不知不覺這次賞月活動結束了,我也不得不進入夢鄉。嬋娥姐姐帶着玉兔來到我的牀邊,嬋娥姐姐的影像越來越模糊,越來越模糊……

中秋節的由來來源介紹 篇17

民間祭月編輯

隨着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中國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並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乞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於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於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描述的是中秋節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後焚燬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後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代人中秋節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由官方或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説,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説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每年清明節祭祀黃帝陵、端午節祭祀屈原、中秋節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標籤: 由來 中秋節 通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zhongqiu/9kok7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