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元宵節 >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

元宵節活動是在大同市圖書館大廳舉辦的,主要有猜燈謎、剪窗花、投壺和對詩歌等內容。每完成一項任務,就會獲得相應的印章一枚,集齊所有的印章就可以獲得新年的禮物,大家聽到後開心極了,都憋足了勁,都想拿上這個大獎。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精選29篇)

活動開始了,我和我的一個同學,直接來到了一個剪紙桌前。聽老師講過後,我抄起一把剪刀,拿到一張打過孔有輪廓的紅紙,非常認真地剪了起來。因為同學們都是第一次剪窗花,大部分覺得都太難了,便交給了自己的爸爸媽媽們去做但我媽媽始終堅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沒幫我一下。

我小心翼翼地按照老師教給我們的竅門,不僅完成的快,而且還讓老師誇了真不錯!真不錯!直接就蓋了章。我就這麼順利的完成了一項任務。

接着就是猜燈謎了。場地內的頭上方都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紙片燈籠。燈籠上寫着各種燈謎。我和媽媽很順利的猜到了一個。便又順利的蓋章過關了。

最有難度的要算投壺遊戲了。那壺口只有筆筒粗細,壺高半米多高。投的箭比壺略高一些。每人投10次,只要能投進三次以上便可以過關蓋章。開始我覺得,輕而易舉就可以完成,沒想到,在我排隊等待時,同學們一個個以失敗告終。我便也開始慌張、焦急、不安起來。

最後就是對詩歌了。我們分別要去“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四位詩人處去各對一首詩歌。心想平時老師讓我們背了那麼多的詩,過關肯定是輕而易舉,不再話下的。萬萬沒想到就在“李白”處出了問題。他讓我背一首叫《紅豆》的詩。我腦子裏一片空白,怎麼也搜索不出這首詩。“李白詩人”給了我一次機會,讓我再背背。我求救媽媽,媽媽笑着對我説,不是《紅豆》而是《相思》原來是李白把詩句直接給問了出來,也怪我只想題目而沒想內容。讓媽媽這一提醒。我又回到了“李白”處,回答完了後,積滿了所有的章。高高興興地去把我的新年禮物:一個書籤,一張漂亮的明信片和一個喜慶的福袋領了回來。

這次活動讓我過了一個難忘而且有意義的元宵節,更讓我明白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句話的含義。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

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我們這兒家家户户都要吃湯圓、鬧元宵、看煙火。我和爸爸媽媽回到老家,一起過這個美好的傳統佳節。

傍晚時分,奶奶準備教我搓湯圓,只見奶奶端來一盆糯米粉,邊倒温開水邊和。別看她已經六十多歲了,但她的動作還是那麼輕盈、嫻熟,三五下就把米粉和成了團。隨後,奶奶又拿出一碗桂花芝麻糖餡,香甜味兒飄出好遠。只見她掐下一塊麪團,放一小團芝麻糖餡,左捏捏、右揉揉,一個圓滾滾、可愛的小湯圓就這麼包好了。我在一旁看得眼花繚亂,看着奶奶包得那麼輕鬆,心想:“這湯圓看起來也不是那麼難包嘛,不就是放點餡兒,隨便捏一捏嘛。”於是,我也要求親自試試包湯圓,輪到我拿起米粉團包餡,卻怎麼也不能把餡完全地裹進去,封口時,不是這邊皮破了,就是那邊露餡了。奶奶見狀,哈哈大笑起來,點了點我的鼻子,説道:“看來你光眼睛學會了,手還沒學會呀!你瞧瞧,這邊……那邊……”奶奶不停地指導我,在奶奶的指導下,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包好了一個湯圓。湯圓雖醜,但我看着它,心裏還是像芝麻糖餡一樣甜甜的。

吃完了湯圓,我們來到了熱鬧的街上看煙花。

街上人山人海,來到放煙花的地方更是堵得水泄不通,在人們的喧鬧聲中,煙火表演開始了。一個個煙花帶着紅紅的火星躥上了天空,幾聲脆響,夜空中綻放出幾朵美麗的大花朵。它們的形狀和顏色各不相同,有五顏六色的滿天星、金黃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牽牛花、火紅的玫瑰花、粉紅的月季、銀色的百合……真是百花齊放,絢麗多彩。

我喜愛這熱鬧、歡樂的元宵節,更熱愛我們越來越美好的生活。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3

元宵節我們都要吃湯圓,湯圓的種類很多,有芝麻的,有花生的,有鮮肉的,還有各種各樣水果味兒的,如芒果的,藍莓的,哈密瓜的等等。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元宵節,我們在姑姑家裏吃湯圓。湯圓煮好了,一個個湯圓圓滾滾的,像玻璃珠一樣光滑。我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裏面冒出了綠色的哈密瓜漿汁,頓時滿口香甜。吃完一個湯圓,我又夾起另一個,甜甜的汁又一窩蜂似的冒了出來……我盡情地吃着,享受着美味,一個,兩個,三個……

“嘭,嘭……”樓下有一户人家放起了煙花。我們都去看煙花,煙花升到了空中,又紛紛散落下來。煙花像一張大網撒下來,有的又像仙女散花,有的像星星一閃一閃的,人們都沉浸在這節日快樂中。

我愛元宵節,愛吃那美味的元宵,愛看絢麗多彩的煙花!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4

又是一年元宵節,又是一次賞花燈。霧濛濛的天空上飄灑下了潔白的雪花,整個大地都變得聖凌潔白。街上的花燈頂端覆蓋着一層薄薄的白雪,白雪襯托着紅燈籠十分美麗。十字街口的彩燈旺火高高的矗立着,下面的紅色欄杆緊緊的圍着那高大的旺火。電線杆上的彩旗迎風招展,樹上的彩燈一閃一閃,有藍、有紅、有黃、還有白,就像一顆顆耀眼的流星一般。

要説元宵節的美食,那麼,非湯圓莫屬了!湯圓的外表圓溜溜的,白白的,有大有小,餡更是五花八門。有黑芝麻的、玫瑰的、花生的、糯米的、還有水果的,個個好吃。

我最喜歡過元宵節了,元宵節不但可以吃上一碗美味的湯圓讓我大飽口福,而且,還可以觀燈,猜燈謎,賞煙花哩!煙花清脆的響聲在耳邊此起彼伏,川流不息,煙花把深藍的天空映照的萬紫千紅。一輪温文爾雅的明月掛在天邊,彷彿也在觀賞人間的這副美景。也正應了古人的那句:誰家見月能閒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過了元宵節也就意味着年要過完了,新的一年即將開始,在新的一年,或許每個人都會為自己制定一個計劃,去完成它。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5

每年的陰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很重視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是很多家庭團圓的節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加上吃元宵的習俗,這個節日就和團圓兩個字牢牢的聯繫起來。元宵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不管是南方北方都對這個節日比較重視,舉行很多的活動來慶祝這個節日。

1、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人們慶祝一年中第一次的月圓之夜。據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燃燈放煙火的習俗就是從這個説法來的。

3、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6

我們每年都要吃湯圓,而湯圓的寓意是團團圓圓一家歡,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那幸福的感覺就像湯圓裏的餡一樣甜甜蜜蜜,讓人永生難忘。只要一家人能團圓勝過千千萬萬的禮品,只要一家人能在一起聚杯共慶,消除了新年的寂寞,這比無數個祝福都要温暖!

忽然,新年的鐘聲響起了,剎那間城市沸騰了。萬支煙花直衝雲霄,如銀箭,如流星,更如一個個小火球衝向黑夜,它們劃破黑夜,接着煙花交在一起,爆炸了,在天空中畫出了一個個鮮豔的花朵,亮光交織在一起,為黑夜描繪出美麗的圖畫。然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傳入了我們的耳中,讓來年的不順在此時此刻消除,新年的到來從煙花的爆炸聲中傳遞!

元宵節,融入了中華的情感的節日,讓所有的人都永生難忘!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7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祭門、祭户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8

1、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元宵賞燈始於上古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2、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説,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9

提到元宵節,無不想到吃湯圓。在正月十五這天,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早早的就把昨天買到的湯圓煮到鍋裏,又大又圓又白又嫩的湯圓不幾分鐘就熟了,而且很好吃,有皮有心,吃着,那嚼勁兒,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小孩子們特別喜歡吃湯圓,一要就是7、8個,結果,連5個都吃不完,最後剩下的好幾個,只能靦腆的蹭到大人身邊,低着頭説:“我,我吃不完。”大人們只一笑,就端起碗來吃完剩下的湯圓。

元宵節不僅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到了當天夜晚,找一片黑漆漆的空地,搬個椅子坐下來仰望天空,不一會兒,出現了一個孔明燈,那紅彤彤的火焰,在夜空十分顯眼,接着就是一大堆,整個天空被一個個微小的燈光照的亮如白晝!

我,好想再過一次元宵啊!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0

元宵節人們猜燈謎的習俗起源於宋代,因為當時元宵燈會十分盛行,人們為了增加娛樂,就將謎語寫到了花燈上。

謎語的起源很早,在夏朝就有使用暗示的方法猜某種食物的歌謠,後來隨着文化的發展,人們運用文字的能力越來越熟練,謎語的發展也越來越快。但在三國之前這還是一種口頭上的遊戲,到了三國時期,就開始形成了寫在紙上的字謎。

字謎的產生為燈謎提供了基礎,唐宋時期,因為國家富裕,百姓生活條件好,所以像元宵節這種娛樂性質比較大的節日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元宵燈會可以持續一週以上,晚間也不再有宵禁,大家可以盡情地走上街頭玩耍。

在宋朝時,政府採取重文輕武的政策,文化發展迅速,在元宵燈會這種熱鬧的節日上,一些商販為了增加看燈的趣味性,就開始在花燈上寫上字謎,專門以此來吸引遊客,這樣做的效果非常好,大家都爭相模仿,就形成了“燈謎”。

在那時候,不僅僅是平頭百姓去看燈、猜謎語,達官顯貴,文人雅客也會走上街頭賞燈,所以這就要求燈謎要雅俗共賞。除了一些文化程度要求比較高的文字謎語外,還要有用大白話描述事物特徵進行猜謎的謎語,比如“麻屋子,紅帳子,裏面睡個白胖子”謎底就是花生,再比如“一朵芙蓉頭上戴,錦衣不是剪工裁,雖然不是英雄漢,唱得千門萬户開”,謎底就是公雞。

元宵節燈會的燈謎產生於宋代,一直被後世繼承,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慶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1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按中國民間傳統元宵節要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舞獅子等等。

今天早晨,外婆給我燒了又香又圓的湯圓,湯圓外表白乎乎的,我咬了一口,裏面流出鮮美的黑芝麻,啊!真好吃。我津津有味地吃着湯圓。

晚上我還去看了燈會,因為今年是兔年,叔叔阿姨做了許多和兔子有關的燈,有兔子醫生進社區,常娥奔月,兔子運動員等等,形狀各異,燈光閃爍。

我非常喜歡這個節日。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2

元宵節有個傳説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 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3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將餡兒團成形後在糯米粉中滾成,湯圓則是先以糯米粉做成皮兒,再包餡兒而成,做法完完全全不一樣。元宵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觀燈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後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髮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後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後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3、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的一項傳統活動,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展而來的,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謎語懸之於燈,供人猜射,開始於南宋。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燈品》記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4、走百病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5、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説的。因為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説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於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牆角、邊放嘴裏還邊唸唸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6、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説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着她的手,跟她説着貼心話,流着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4

“正月十五鬧元宵,紅紅火火過小年”。一年一度的元宵節來臨啦!今年爸爸媽媽帶我到南京夫子廟看花燈,走進夫子廟文德橋,映入眼簾的不僅僅有虎虎生威的虎燈籠,而且還有雪白的兔子燈、吉祥的鴿子燈、金黃色的橘燈……真是各式各樣、豐富多彩。把整南京夫子廟元宵節夜晚照的如同白天一樣。

花燈展示中心更為漂亮,這兒琳琅滿目的花燈使人眼花繚亂,看都看可是來。看那桃燈,粉紅的底色,桃尖上塗點紅色,桃底有翠綠的大葉子,真是既漂亮又簡單。再看那虎燈,製作好框架後,用閃閃發亮的金紙糊住框架,這樣,一隻栩栩如生的老虎就立刻展此刻了眼前。再看那龍燈,追着寶珠上下翻騰,全身的鱗片金光閃閃,龍的尾巴不停地擺動。觀看的人們情不自禁地喊:“龍活啦!龍活啦!”還有……真是一言難盡啊!走出夫子廟,爆竹在空中炸響,彷彿把天空炸開了一個洞,滿天的星星從天空一下撒了下來。快看啊!遠處五彩繽紛的煙花從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南京城外。

回到家裏已是晚上十點左右,媽媽給我們每人煮了一碗湯圓。我們一家三口吃着白白胖胖的湯圓,真正體會到了團團圓圓的親情。啊,元宵節,真快樂!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5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6

相傳漢章帝時,西域大月氏國向漢朝進貢了一頭金毛雄獅子,使者揚言

朝野,若有人能馴服此獅,便繼續向漢朝進貢,否則斷絕邦交。在大月氏使者走後,漢章帝先後選了三人馴獅,均未成功。後來金毛雄獅狂性發作,被宮人亂棒打死,宮人為逃避章帝降罪,於是將獅皮拔下,由宮人兄弟倆裝扮成金毛獅子,一人逗引起舞,此舉不但騙過了大月氏使臣,連章帝也信以為真,此事後來傳出漢宮,老百姓認為獅舞子是為國爭光、吉祥的象徵。於是仿造獅子,表演獅子舞。獅舞從此流行。

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東漢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獅子是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後,和孔雀等一同帶回的貢品。而獅舞的技藝卻是引自西涼的"假面戲",也有人認為獅舞是五世紀時產生於劉宋的軍隊,後來傳人民間的。兩種説法都各有依據,今天已很難判斷其是非。

不過,唐代時獅舞已成為盛行於宮廷、軍旅、民間的一項活動。唐段安節《樂府雜尋》中説:"戲有五方獅子,高丈餘,各衣五色,每一獅子,有十二人,戴紅抹額,衣畫衣,執紅拂子,謂之獅子郎,舞太平樂曲。"詩人白居易《西涼伎》詩中對此有生動的描繪:"西涼伎,西涼伎,假面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迅毛衣襬雙耳,如從流沙來萬里。"詩中描述的是當時舞獅的情景。在一千多年的發展過程中,獅舞形成了南北兩種表演風格。

北派獅舞以表演"武獅"為主,即魏武帝欽定的北魏“瑞獅”。小獅一人舞,大獅由雙人舞,一人站立舞獅頭,一人彎腰舞獅身和獅尾。舞獅人全身披包獅被,下穿和獅身相同毛色的綠獅褲和金爪蹄靴,人們無法辨認舞獅人的形體,它的外形和真獅極為相似。引獅人以古代武士裝扮,手握旋轉繡球,配以京鑼、鼓鈸、逗引瑞獅。獅子在"獅子郎"的引導下,表演騰翻、撲跌、跳躍、登高、朝拜等技巧,並有走梅花樁、竄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度動作。南派獅舞以表演“文獅”為主,表演時講究表情,有搔癢、抖毛、舔毛等動作,惟妙惟肖,逗人喜愛,也有難度較大的吐球等技巧。南獅以廣東為中心,並風行於港澳,東南亞僑鄉。南獅雖也是雙人舞,但舞獅人下穿燈籠褲,上面僅僅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而舞。和北獅不同的是"獅子郎"頭戴大頭佛面具,身穿長袍,腰束綵帶,手握葵扇而逗引獅子,以此舞出各種優美的招式,動作滑稽風趣。南獅流派眾多,有清遠、英德的"雞公獅",廣州、佛山的"大頭獅",高鶴、中山的"鴨嘴獅",東莞的"麒麟獅"等等。

南獅除外形不同外,尚有性格不同。白鬚獅舞法幅度不寬、花色品種不多,但沉着剛健,威嚴有力,民間稱為"劉備獅"。黑鬚紅面獅,人稱"關公獅",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灰白鬍須獅,動作粗獷好戰,俗稱"張飛獅"。獅子為百獸之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將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徵,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所以人們逐漸形成了在元宵節時及其他重大活動裏舞獅子的習俗,以祈望生活吉樣如意,事事平安。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7

前幾天,是元宵節,能放花炮,玩燈籠,看電視,但這幾天不放炮了,因為元宵節過了,還有我們也上學了,過年可好玩啊,可以放炮,有的是有響聲的鞭炮、二踢腳、還有大雷子。

還有聲音不是很想花炮,有高的,有低的,還有五顏六色,好好看啊,有的還一發上去有小炮,有魔術棒,一發一發得上去,我和媽媽去買炮的時候,保安叔叔在放二踢腳,想的不得了,我愛過年,我愛元宵節。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8

元宵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佳節,家家户户都會掛燈籠,吃完了晚飯,我和媽媽在家裏折燈籠。

我們需要準備一張紅色的正方形卡紙,先將這張正方形的紙對摺再對摺,這樣紙的中間會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向中心點折過去,就成了一個小正方形,然後把小正方形翻過來,又會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再次向中心點折過去,又是一個小正方形,接着把摺好的小正方形再翻過來,又有一箇中心點,把四個角向中心點折過去,還是一個小正方形,最後把這個小正方形翻過來,就形成了四個小小的正方形,把其中相對的兩個正方形中間的角向兩邊拉開,一個燈籠就摺好了。

這個燈籠是由兩個小正方形和兩個小長方形一起組成的,火紅火紅的,像掛在枝頭剛剛成熟的柿子一樣,真好看!我和媽媽望着紅紅的燈籠,彷彿看到元宵節大街上那熱鬧的情景,人們張燈結綵,把大街打扮得喜氣洋洋,大街里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大家扶老攜幼在大街上這兒看看,那兒望望,好不熱鬧!

元宵節折燈籠真有趣!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19

元宵節鬧花燈習俗在隋朝前已見於文字記載。《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五載:柳“以近世風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燈遊戲,奏請禁之。曰:竊見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戲朋遊,鳴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資破產,競此一時。盡室並孥,無問貴賤,男女混雜,緇素不分。”

正月十五鬧花燈風俗的興起時間大體在北周年間,大約在公元550年至580年之間。從這一習俗產生的時間、地域及風俗內容來推測,可能與佛教的流傳有關。《涅盤經》説,如來佛死後火化,將其得到的舍利子裝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牀上。佛門弟-子一邊散花一邊奏樂,並每繞城一步點燃一盞燈,以此來表示對如來佛的悼念,但還沒有明確記載是正月十五。《西域記》所説的僧俗共同觀看舍利放光的習俗則明確説是“正月十五”了。

這兩個習俗的發展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五鬧花燈這一民俗。從地點看,這一民俗開始流行於北方的洛陽及周邊州郡。這與北魏、北周時崇尚佛教,以及禪宗大師達摩、慧可先後在嵩山少林寺傳法有關,因為禪宗開始興起時,深受百姓的歡迎。從習俗的內容看,正月十五鬧花燈打破了一切界限,體現了佛教禪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觀點。這種取消一切束縛,打破一切界限的習俗,時至今日還有餘風。民間“正月十五沒大小”的俗語和風習便是古風的餘緒。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0

元宵起源於西漢王朝。相傳漢惠帝死後飛揚跋扈的呂后篡權,任用了大量呂氏親信,宦官當權。呂后死後,公元前179年,漢文帝在老忠臣協助下登基,博採眾議,在正月十五這天,一舉掃除了諸呂殘餘勢力。正月又叫“元月”,為了紀念正月十五這一天,漢文帝就將此日定為“元宵”。從此,經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時,為顯示大唐興盛,國泰民安,逐沿用舊俗,每到“元宵”這天,張燈結綵,歡慶狂歡,“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使這一節日更加興盛。

每當過元宵,人們都會想起一句古話;“正月十五鬧元宵。”這一天,是讓在五湖四海的親戚、朋友相聚的時候。在這一天裏每個人都要吃上一碗熱騰騰的湯圓。路邊的彩燈各式各樣,張燈結綵。有魚燈、有白菜燈、有蓮花燈、有龍鳳燈等等。區政府廣場的霓虹燈裝點得向仙境一樣,再舉頭望去,那在天空中你追我趕的禮花。就彷彿飛到在某種境界中。

啊!多美的元宵呀!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1

謎題:棲息沼澤和田頭,隨着季節南北走,隊列排成人字形,紀律自覺能遵守。(打一動物)

謎底:大雁

謎題:天熱爬上樹梢,總愛大喊大叫,明明啥也不懂,偏説知道知道。(打一動物)

謎底:蟬(知了)

謎題:樣子像吊塔,身上佈滿花,跑路速度快,可惜是啞巴。(打一動物)

謎底:長頸鹿

謎題:家住青山頂,身披破蓑衣,常在天上游,愛吃兔和雞。(打一動物)

謎底:老鷹

謎題:頭戴紅纓帽,身穿綠戰袍,説話音清脆,時時呱呱叫。(打一動物)

謎底:鸚鵡

謎題:顏色有白又有灰,經過馴養很聰明,可以當做聯絡員,飛山越嶺把信送。(打一動物)

謎底:鴿子

謎題:身上雪雪白,肚裏墨墨黑,從不偷東西,卻説它是賊。(打一動物)

謎底:烏賊

謎題:習性刁殘海霸王,捕它要造工作船,渾身上下全是寶,海面換氣噴銀泉。(打一動物)

謎底:鯨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2

先講幾種有關的傳説:一説相傳漢武帝時,侍臣東方朔為幫助一個叫“元宵”的宮女能與家人團聚,裝扮成民間卜卦人,在長安行佔賣卦,乘機宣揚“正月十六火焚身”的兇卦及“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的讖語。朝野一片恐慌。漢武帝急召東方朔求消災良方。東方朔説,聽説天上火神最喜歡吃湯圓,可在十五晚上讓元宵做湯圓焚香上供,並傳諭宮內外臣民傾門而出,大街小巷掛燈、燃爆竹,好像滿城大火,使在上天觀察的天帝不致生疑。漢武帝一一照辦。是夜,萬人空巷,連皇帝也微服出宮與百姓消災同樂。宮女元宵得以乘機與家人團聚。由於照東方朔的辦法做了,長安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從此,年年照樣辦理,把這一天叫元宵節。

類似的傳説還有《元宵節掛花燈》。天上把守天宮的神鵝飛到人間遊玩,被獵人射中亡命。玉皇大帝傳旨,要在正月十五這天派天兵天將到人間放火,替神鵝報仇。一位仙女聽到這消息,冒險下凡通報給世人。人們終於想出在正月十五前後三天,家家户户門前掛紅燈,同時燃放爆竹,裝出人間已經起火的樣子,以矇騙玉皇大帝。

農曆正月十五,是漢族民間傳統元宵節,又叫燈節。元宵期間,城市山鄉往往要舉行燈會,觀燈、賞燈賽燈之餘,還形成燈市,晝夜喧闐,熱鬧非常。宋代作家朱淑貞(一説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詞中就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之句。元宵花燈,品種繁多,造型奇特,巧奪天工。各地的花燈又風格各異,像北京的宮燈莊重大方,上海的彩燈秀麗玲瓏,廣州的花燈華麗美觀,蘇州的掛燈工巧優美,成都的花燈千。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3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習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於民間開燈祈福古俗。開燈祈福通常在正月十四夜便開始"試燈",十五日夜為"正燈”,民間要點燈盞,又稱"送燈盞",以進行祭神祈福活動。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習俗也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漢明帝永平年間,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着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後來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南北朝時,元宵張燈漸成風氣。梁武帝篤信佛教,其宮中正月xx大張燈火。唐朝時,中外文化交流更為密切,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元宵在早期節慶形成過程之時,只稱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後稱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響,又稱上元,唐末才偶稱元宵。但自宋以後也稱燈夕。到了清朝,就另稱燈節。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4

正月十五元宵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代表着閤家團圓,人們在這一天裏放煙花、孔明燈,吃元宵,到處洋溢着喜慶的味道,我們真的好開心。

晚上,我拉着媽媽的手鬧着去電影 院對面的大廣場玩。哇!來這裏的人還真不少,他們都在放孔明燈,一個個許願燈被小朋友們放飛到了天空,夜色籠罩下顯得格外亮麗,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它們又恰似一個個調皮的孩子,你追着我,我趕着你,互不相讓。

不知不覺中,我們看得如痴如醉。緩緩升起的孔明燈,宛如一隻只火紅的鳳凰,放飛了我們無盡的希望。燈的火焰在半空中跳躍着,彷彿在為我們講述千百年來那悠然的往事。

我們繼續走,人羣也越發擁護,好不容易擠出來,這時,我看到一個賣熒光棒的的小攤,拉着媽媽的手跑過去,左看一眼,右看一眼,終於選到了一個藍玫瑰熒光棒。

放煙花了!只見“撲哧”一聲,煙花點燃了,一朵朵美麗的火花衝上天空,綻放一個個豔麗的火球失在半空中。

漸漸地,人羣減少了,我和媽媽依依不捨地回到了家中,和爸爸媽媽一起看起了元宵晚會,我想,這真是一個快樂的元宵節!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5

元宵前,超市裏的冰櫃裏擺的都是各種口味的湯圓:芝麻味、紫薯味……玲琅滿目,讓人看着就眼饞,當然,我是無時無刻都在盼望那一天啊!

提到元宵節,無不想到吃湯圓。在正月十五這天,每家每户都起得很早,早早的就把昨天買到的湯圓煮到鍋裏,又大又圓又白又嫩的湯圓不幾分鐘就熟了,而且很好吃,有皮有心,吃着,那嚼勁兒,真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爽!小孩子們特別喜歡吃湯圓,一要就是7、8個,結果,連5個都吃不完,最後剩下的好幾個,只能靦腆的蹭到大人身邊,低着頭説:“我,我吃不完。”大人們只一笑,就端起碗來吃完剩下的湯圓。

元宵節不僅有好吃的,也有好看的。到了當天夜晚,找一片黑漆漆的空地,搬個椅子坐下來仰望天空,不一會兒,出現了一個孔明燈,那紅彤彤的火焰,在夜空十分顯眼,接着就是一大堆,整個天空被一個個微小的'燈光照的亮如白晝!

我好想再過一次元宵啊!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6

元宵節流傳歷史源遠流長,傳統習俗頗為豐富熱鬧程度一點也不壓於除夕,雖然元宵節不是我國的法定節假日,但是絲毫沒有削減濃厚的節日氛圍,元宵節習俗有看花燈、吃元宵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等十分豐富多彩。

1、元宵節起源於“火把節”,漢代民眾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羣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穀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火把也逐漸變為了彩燈。自唐朝中期以來,元宵節發展成為了我國全民性的狂歡節,因此元宵節是把傳統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

2、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説”;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説,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説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説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説:“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3、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相傳呂后一系在呂后死後害怕大全旁落,密謀叛亂,宗室齊王劉囊聯合開國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諸呂之亂”。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7

1、燈轉華夏千年過,些小佳節繼開來。香車寶馬今何在?喜慶中原億眾安。《元宵有感》

2、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詩曰》作者:姜白石

3、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4、處處城鄉慶上元,煙花燈火表心歡。天寒難鎖新春意,爐暖宜烹白玉丸。《鷓鴣天·慶元宵》作者:東方駿

5、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遊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

6、滿城燈市蕩春煙,寶月沉沉隔海天。看到六鰲仙有淚,神山淪沒已三年!《元夕無月》作者:丘逢甲

7、淺畫鏡中眉,深拜樓西月。人散市聲收,漸入愁時節。《生查子·元夕戲陳敬叟》作者:劉克莊

8、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明)唐寅

9、年到元宵燈火燃,龍騰獅舞夜難眠。滿簾花影月三五,一碗湯圓情萬千。《元宵夜思兒》

10、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正月十五夜》作者:蘇味道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8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 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

2、鬧花燈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掛燈、打燈、觀燈燈習俗,故也稱燈節。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

3、猜燈謎

猜燈謎又稱打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傳統民俗文娛活動形式,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傳統民間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4、送花燈

送花燈也叫送孩兒燈,古時候元宵節節前,新成親的夫妻總會收到孃家送來的花燈,因為燈與丁同音,寓意着在新的一年裏女兒一家能夠添丁進口,人丁興旺,現在好多影視劇裏面也有很多這種鏡頭,女子在河裏放花燈。

5、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説,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敍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

6、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羣眾性技藝表演。高蹺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説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2023年元宵節手抄報 篇29

元宵節人們猜燈謎的習俗起源於宋代,因為當時元宵燈會十分盛行,人們為了增加娛樂,就將謎語寫到了花燈上。

謎語一直是中華傳統的益智遊戲,到了宋朝,元宵節已有了“益智節”的含義,標誌之一就是“燈謎”的出現。燈謎是貼在元宵節花燈上供遊人猜的謎語,又稱“庾辭”、“隱語”,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讔》稱:“自魏代以來,頗非俳優,而君子嘲隱,化為謎語。”

南宋時,“燈謎”作為謎語中的一種類型,已成為元宵節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據吳自牧《夢粱錄》,南宋時制謎和猜謎與説書、下棋一樣,可以作為一種謀生手段:“商謎者,先用鼓兒賀之,然後聚人猜詩謎、字謎、戾謎、社謎,本是隱語。有道謎,來客念思司語譏謎,又名打謎。”周密《武林舊事》“燈品”也有類似記載:“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寓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

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姓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

元宵節猜燈謎成熟於明清時期。清顧祿《清嘉錄》中記錄有當年蘇州元宵節猜燈謎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隱語,拈諸燈。燈一面覆壁,三面貼題,任人商揣,謂之打燈謎。謎頭皆經傳、詩文、諸子百家、傳奇小説及諺語、什物、羽鱗、蟲介、花草、蔬藥,隨意出之。”猜中者有獎,獎品有巾扇、香囊、果品、食物等,謂之“謎贈”。猜燈謎在明清小説中也多有描寫,如《紅樓夢》第二十二回中的情節:“忽然人報,娘娘(元春)差人送出一個燈謎兒,命你們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個進去。”

元宵節燈會的燈謎產生於宋代,一直被後世繼承,這不僅僅是一個節日慶祝方式,也包含了深深的文化內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門綜合性藝術。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yuanxiao/xllzr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