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節日習俗 >

24節氣立春古詩詞(通用16篇)

24節氣立春古詩詞(通用16篇)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

立春

24節氣立春古詩詞(通用16篇)

唐:韋莊

青帝東來日馭遲,暖煙輕逐曉風吹。

罽袍公子樽前覺,錦帳佳人夢裏知。

雪圃乍開紅菜甲,彩幡新翦綠楊絲。

殷勤為作宜春曲,題向花箋帖繡楣。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2

《立春致語口號》

——宋:陳師道

霏微臘雪不沾塵,收拾陽和作早春。

一坐盡傾歸盛德,四時難得是佳辰。

鬢邊綵勝年年好,樽下歌聲日日新。

一笑難逢時易失,杯行到手莫辭頻。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3

賣花聲 立春

清:黃景仁

獨飲對辛盤,愁上眉彎。

樓窗今夜且休關。

前度落紅流到海,燕子銜還。

書貼更簪歡,舊例都刪。

到時風雪滿千山。

年去年來常不老,春比人頑。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4

代門生作立春書門貼子詩四首

宋:范成大

日朋添收帙,湖山引杖藜。

剩周花甲子,多醉玉東西。

草木沾雲露,峯巒近壁奎。

新春行樂處,南北共花溪。

有喜何須藥,無塵即是仙。

壺中春日月,聊數八千年。

暖日黃金柳,光風白玉梅。

門闌開壽域,人物滿春台。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5

《立春詩》——唐:杜甫

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全盛時。

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

巫峽寒江那對眼,杜陵遠客不勝悲。

此身未知歸定處,呼兒覓紙一題詩。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6

《立春日酬錢員外曲江同行見贈》

——唐:白居易

下直遇春日,垂鞭出禁闈。

兩人攜手語,十里看山歸。

柳色早黃淺,水文新綠微。

風光向晚好,車馬近南稀。

機盡笑相顧,不驚鷗鷺飛。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7

立春內出彩花應制

唐:崔湜

澹盪春光滿曉空,逍遙御輦入離宮。

山河眺望雲天外,台榭參差煙霧中。

庭際花飛錦繡合,枝間鳥囀管絃同。

即此歡娛齊鎬宴,唯應率舞樂薰風。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8

立春日晨起對積雪

唐:張九齡

忽對林亭雪,瑤華處處開。

今年迎氣始,昨夜伴春回。

玉潤窗前竹,花繁院裏梅。

東郊齋祭所,應見五神來。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9

漢宮春·立春

宋:辛棄疾

春已歸來,看美人頭上,裊裊春幡。

無端風雨,未肯收盡餘寒。

年是時燕子,料今宵夢到西園。

渾未辦黃柑薦酒,更傳青韭堆盤。

卻笑東風從此,便薰梅染柳,更沒些閒。

閒時又來鏡裏,轉變朱顏。

清愁不斷,問何人會解連環?

生怕見花開花落,朝來塞雁先還。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0

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綵花應制

唐:宋之問

金閣粧新杏,瓊筵弄綺梅。

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豔粉回。

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1

《中秋見月和子由》

宋·蘇軾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螿鳴露草。

捲簾推户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2

《丁卯元日》

清·錢謙益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奉母猶欣餐有肉,佔年更喜夢維魚。

鈎簾欲連新巢燕,滌硯還疏舊着書。

旋了比鄰雞黍局,並無塵事到吾廬。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3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捲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譯文及註釋

譯文

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瑩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濕了一樣。在如此美麗的月光下,寒鵲不知道該到哪裏棲息,而螢火蟲也不敢和月光爭一點光亮,隨着捲起的門簾飛進了房間。鄰杵夜聲急,而這個時候從鄰居那邊傳來的杵聲在寂靜的秋夜裏顯得那麼清晰急躁。現在回想,已是無言,唯有對着明月許願:請在每個灑滿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為每一滴月光,都帶着我的思念。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4

水仙子·詠雪

元·喬吉

冷無香柳絮撲將來,

凍成片梨花拂不開。

大灰泥漫了三千界,

銀稜了東大海。

探梅的心禁難捱。

面甕兒裏袁安舍,

鹽罐兒里黨尉宅,

粉缸兒裏舞榭歌台。

《元曲中的雪和梅》

賞析:聖誕節

每到冬天,北方總會或多活或少的降點雪,洋洋灑灑,漫天飛舞,還給大地一個白茫茫的童話世界,作為現代人在高興的同時,更多的會抱怨下雪給交通出行帶來的不便,比如飛機晚點,耽誤行程,但是古代人的生活節奏慢,卻會發現更多的生活情趣。

元曲中的雪和梅自然一脈相承了唐詩,宋詞中的美,比如“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的豪情和喜悦,“梅須遜梅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的對比增色,“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的高潔和雅趣,更有“平年雪裏,常插梅花醉”的心境與豪放,“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的孤傲與冷清,然而散曲中的大雪卻更多了詼諧,浪漫,雅俗之趣。

雪花和梅花在古人的筆下總是在一起的,在冰雪中,怒然綻放的只有梅花,給嚴寒中的人帶來一絲暖意和春色。也暗寓了在政治高壓,人生失意中的孤獨與堅守。

回到曲的本身,“冷無香”即代指雪,大雪像柳絮一樣撲面而來,意可暗合“豈非柳絮因風起”的前人佳句,也從動態描寫雪之大,從節令看,柳絮起於早春,就有了大寒已至,春天還會遠嗎?讓人細細思考和期許。

大雪遇冷氣,凍成片片梨花,落在人的臉頰上,讓人用手趕也趕不走,極雪之大,天之冷。大雪像白灰一樣瀰漫了整個大千世界,(三千界為佛教用語,其意為廣大無邊),就是東邊的大海也銀裝素裹(這就開始了發散性思維,想象力開始發揮作用了,如果説前邊還是詩人在雪中漫步,那麼這一下場景突然擴大,空間轉移了),探訪雪中綻放梅花的心情,讓人擋也擋不住,天地一片潔白,無論是東漢寒士袁安的房屋,還是北宋大官党進的豪宅都籠罩在其中(時間上的轉換,兩人的典故都和下雪有關)被白雪渲染成一個個不分貴賤高低的舞榭歌台。

雅在別緻,俗在意趣,“大灰泥”,“銀稜了”,“面翁兒”,“鹽罐兒”,“粉缸兒”都言雪之大,雪之白,讀後真的讓人忍俊不禁,笑出聲來。

喬吉還有一首山坡羊?冬日寫懷,可以和這首在一起讀,更能彰顯雅俗之趣,冬寒前後,雪晴時候,誰人相伴梅花瘦?釣鰲舟,攬汀州。綠蓑不耐風霜透,投至有魚來上鈎。風,吹破頭;霜,皴破手。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5

《三台·清明應制》

万俟詠〔宋代〕

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內苑春、不禁過青門,御溝漲、潛通南浦。東風靜、細柳垂金縷。望鳳闕、非煙非霧。好時代、朝野多歡,遍九陌、太平簫鼓。

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近綠水、台榭映鞦韆,鬥草聚、雙雙遊女。餳香更、酒冷踏青路。會暗識、夭桃朱户。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

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禁火天、已是試新粧,歲華到、三分佳處。清明看、漢宮傳蠟炬。散翠煙、飛入槐府。斂兵衞、閶闔門開,住傳宣、又還休務。

賞析:

全詞用賦的鋪張揚厲之筆法極力鋪敍京城清明時節的節序風光,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繁榮景象。詞分上、中、下三片,上片寫宮苑中的春景,由內及外;中片寫郊外之遊,具體描寫鶯歌燕舞、各色人物遊冶歡樂的情形;下片寫貴族宅院中的喜慶景象。

上片寫春到京城,將優美的春景,歸結為“朝野多歡”、“簫鼓”盈衢的“太平氣象”。“見梨花初帶夜月,海棠半含朝雨。”首二句寫景,收入了梨花、海棠、夜月、朝雨這一系列意象,色彩清麗,並未沾染上多少宮廷的富貴氣息。“內苑春”四句寫春意由皇宮內苑延向民間,渲染出一片春意融融的景象。“東風靜”四句,描寫東風拂柳的春日景象和皇宮樓闕的巍峨,烘托出帝王之家的祥和與高貴。東風和煦閒靜,細柳靜靜地垂拂着金黃色的柳絲,遠遠望去,皇宮樓闕金碧輝煌,朦朦縹緲,卻非煙非霧。“好時代”四句全是頌揚之詞,粉飾出一片虛假的太平景象。

中片寫市井之繁華熱鬧。流鶯宛轉,燕子去來,近水台榭映鞦韆,成雙遊女戲鬥草。賣場攜酒,踏青祭掃,遊人往返不絕,猶有留情於“夭桃朱户”人家者。仍歸結為貴族子弟縱馬豪飲的遊冶逸興。“乍鶯兒百囀斷續,燕子飛來飛去。”這二句寫鶯歌燕舞,既是對景物的描繪,也象徵着太平盛世的祥和安寧。“近綠水”四句描寫了盪鞦韆和鬥百草兩種遊戲場面,姑娘們的嬉耍在無形之中為春天增添了不少美色。“餳香更”四句描寫了踏青路上的熱鬧景象,暗示了這也正是青年男女們戀愛的季節。“向晚驟、寶馬雕鞍,醉襟惹、亂花飛絮。”中片歇拍二句描寫了富貴子弟的狂飲醉歸,暗襯出一派醉生夢死的承平景象。

下片借寒食清明習俗禁火,宮中以蠟燭分賜近臣,及弛禁開門,住宣休務等事,寫皇上降恩,與百僚同樂,以此頌聖。“正輕寒輕暖漏永,半陰半晴雲暮。”這二句交待了天氣和節候特徵,暗示天下風調雨順,人心舒暢。“禁火天”描寫了民間“試新粧”的喜氣,呈現出一派萬象更新的可喜氣象。“清明看”四句,描寫了宮廷傳蠟燭“燃薪火”的盛況,進一步渲染了萬象更新的盛世氣象。“斂兵衞”四句描寫了節日裏皇宮朝廷的安寧氣象,“斂兵衞”而洞開宮廷大門,具體印證了前面的“太平”;“又還休務”則是對“朝野多歡”的一個總的收束。全詞也在這樣一片太平祥和的氛圍中戛然而止。

統觀全篇,是一種竭力羅列鋪陳的賦體寫法。比之於出自真情實感的抒情詞作來,其文與價值或要遜色得多,但就當時文學現象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詩詞體式“應制體”來看,也還是寫得比較成功的,故得到一些評詞者的讚許。全詞鋪敍勾勒,脈絡清晰,層次分明,處處照應;語言雅潔富麗,修飾精工自然,既具音律美,又具意境美。

24節氣立春古詩詞 篇16

九月九日望鄉台,(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登高望故鄉)

他席他鄉送客杯。(身處他鄉,設席送朋友離開,舉杯之際,分外愁)

人情已厭南中苦,(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

鴻雁那從北地來?(我想北歸不得,鴻雁,你為何還要南來?)

作者:王勃(649~676年),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xisu/4m8o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