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龍頭節 >

龍頭節是什麼?二月二龍抬頭

龍頭節是什麼?二月二龍抬頭

龍抬頭,農曆二月八年級 ,俗稱青龍節,傳説是龍抬頭的日子,它是我國農村的一個傳統節日,名曰“龍頭節”。俗話説:“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時,陽氣回升,大地解凍,春耕將始,正是運糞備耕之際。傳説此節起源於三皇之首伏羲氏時期。伏羲氏“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二這天,“皇娘送飯,御駕親耕”,自理一畝三分地。後來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紛紛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僅沿襲了這一傳統作法,而且還當作一項重要的國策來實行。於二月八年級,舉行重大儀式,讓文武百官都親耕一畝三分地,這便是龍頭節的歷史傳説。又一説為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龍王三年不下雨。龍王不忍生靈塗炭,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便將龍王打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龍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禱,最後感動了玉皇大帝,於二月八年級將龍王釋放,於是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説。實際上是過去農村水利條件差,農民非常重視春雨,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保佑豐收,從其願望來説是好的,故“龍頭節”流傳至今!

龍頭節是什麼?二月二龍抬頭

二月八年級龍抬頭的形成,也與自然地理環境有關。二月八年級龍抬頭節,主要流行於北方地區(南方水多,土地少,這天多流行祭祀土地社神)。由於北方地區常年乾旱少雨,地表水資源短缺,而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又離不開水,病蟲害的侵襲也是莊稼的一大患,因此,人們求雨和消滅蟲患的心理便折射到日常信仰當中,二月八年級的龍抬頭節對人們而言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依靠對龍的崇拜驅兇納吉,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龍神賜福人間,人畜平安,五穀豐登。龍抬頭那天屬蛇的和屬龍的洗衣服好,洗去一身的晦氣。 另外一説法:二月八年級,龍抬頭,相傳二月八年級是軒轅黃帝出生的日子。夏曆二月八年級,傳説天上掌管降雨之神龍王抬頭。意味今後雨水就會多了起來,有利於耕種。一種説法是龍王因思念失去的女兒,因此總是在農曆二月八年級這天從海底抬頭出來,望着失去女兒的方向,以寄思念。

二月二龍抬頭歷史沿革

最早起源於伏羲氏時代,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二月八年級“皇娘送飯,御駕親耕”。到周武王時,每年二月八年級還舉行盛大儀式,號召文武百官都要親耕。

清時期把這天稱之為“龍抬頭”的日子,因為農曆二月八年級正值“驚蟄”節氣前後。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動物,一到冬天便進入了不吃不喝不動的冬眠狀態,這便是“入蟄”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後,天氣漸暖,一些昆蟲動物好似被春天的陽光和春雷從睡夢中驚醒了一般,因此這節令名為“驚蟄”。百姓傳説中的大龍實際是沒有的,那種龍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礎上,我們祖先想象加工出來的。二月八年級前後,春回大地,人們期望龍出鎮住一切有害的毒蟲,期望着豐收。這就是“二月二,龍抬頭”的説法。

唐朝人已把二月八年級作為一個特殊的日子,説這是“迎富貴”的日子,在這一天要吃“迎富貴果子”,就是吃一些點心類食品。宋代宮廷在這一天也有專門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記述南宋時,二月八年級這一天宮中有“挑菜”御宴活動。宴會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種植生菜等新鮮菜蔬,把它們的名稱寫在絲帛上,壓放在斛下,讓大家猜。根據猜的結果,有賞有罰。這一活動既是“嚐鮮兒”,又有娛樂,所以當時“王宮貴邸亦多效之”。不過,唐宋時的這些“二月二”活動並沒有和“龍抬頭”聯繫在一起。在北京民間,二月二有很多習俗,比如説“二月二,照房樑,蠍子蜈蚣無處藏”!老百姓要在這天驅除害蟲,點着蠟燭,照着房樑和牆壁驅除蠍子、蜈蚣等,這些蟲兒一見亮光就掉下來被消滅了。這一天民間飲食還多以龍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牙”,蒸餅也在面上做出龍鱗狀來,稱“龍鱗餅”。這一天婦女忌動針線,為的是免傷龍的眼睛。

到了元時期,二月二就明確是“龍抬頭”了。《析津志》在描述大都城的風俗時提到,“二月二,謂之龍抬頭”。這一天人們盛行吃麪條,稱為“龍鬚麪”;還要烙餅,叫作“龍鱗”;若包餃子,則稱為“龍牙”。總之都要以龍體部位命名。

元朝以後關於“二月二龍抬頭”的各種民俗活動記載便多了起來。人們也把這一天叫作龍頭節、春龍節或青龍節。清末的《燕京歲時記》説:“二月二日……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麪者謂之龍鬚麪。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這時不僅吃餅吃麪條,婦女還不能操做針線活,怕傷害了龍的眼睛。《遼中縣誌》記載民國時當地二月二的民俗説:“二月二日,俗稱龍抬頭。晨起以竿敲樑,謂之敲龍頭,意謂龍蟄起陸,蓋時近驚蟄之期。農家鹹以粗米麪作餅及饅首而為早餐。婦女於是日為童孩剃頭,蓋取龍抬頭之意雲。”這是遼寧地區的民俗,清晨要用長竿敲擊房樑,把龍喚醒。同時也製作一些麪食吃。

除了吃麪食外,還有引水入宅的活動。《宛署雜民》中記載:“都人呼二月二為龍抬頭,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蜓布入宅廚,施繞水缸,呼為引龍回。”這種活動是在節日清晨,人們把草木灰、穀糠等自河邊、井邊一路撒來,直到家中的水缸邊,以求風調雨順。僅僅有降雨還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讓雨降在自家的田地裏,方才如願。這正是小農經濟意識的反映。有的地方還有耍龍燈的活動,也是求雨之意。講求在這一天剃頭,是很多地方的習俗。

明朝時,在二月二還增添了“薰蟲”、“炒豆”的活動。《帝京景物略》中説:“二月二日曰龍抬頭……薰牀炕,曰薰蟲,為引龍蟲不出也。”《大興縣誌》記載,“二月二,家各為葷素餅,以油烹而食之,曰薰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longtou/9r6wx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