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十一國慶節 >

2021歌頌建國72週年心得體會

2021歌頌建國72週年心得體會

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着我的祖國和人民。手拉手,心連心,祖國兒女齊盡力。立報國之志,增建國之才,踐愛國之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歌頌建國72週年心得體會_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20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2021歌頌建國72週年心得體會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一)

電話之“變”與“便”

每過兩三天,我總要和住在城裏不習慣、執意要住在鄉下老家的母親用手機視頻一次。雖然我們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親説起話來,我就像在她的身邊一樣。放在幾十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時候,父親是村(那時叫大隊)幹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為了聯絡方便,村裏的手搖電話機就放在了我家。那時沒有電視,雖説有廣播,可大山裏信號不好,一下雨線路就壞,有時一壞就是幾個月,就算好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報紙幾乎沒有,偶爾送些報紙來,新聞早已變成了舊聞。所以,聽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的惟一渠道就是這部電話機了,只要它一響,就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方針政策要學習傳達。一旦接到這樣的重要通知,村裏的電話員就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隊和其他村幹部手裏。要是村裏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向公社彙報,也要用電話。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裏都是通過電話得到的消息。

當時,這部電話機用的是兩節硫酸電池,電池用久了,打電話時就要狠狠地用勁兒搖,然後必須拖着很長的“喂”音,對方才聽得見。儘管這樣,村裏的小夥伴也十分羨慕我。有人接、打電話時,小夥伴們就會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時父親不在家,我也會把小夥伴們帶到家裏來,讓他們圍着電話機看,特別有優越感。

那時公社有個電影放映隊,每過一兩個月,村裏就能輪到放一次電影,這時,放映隊就會通過電話通知。所以,村裏的小孩子們特別希望能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只要電話機一響,他們就會問是不是放映隊打來的。

後來,我離開了村子去外地上學。村裏有了辦公的地方後,那部電話機就搬走了。聽説,它繼續“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了撥號電話後,才完成光榮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加工作後來到城裏,再沒見過這種電話機。單位裏用的都是撥號、數字按鍵電話機。但這隻有單位的辦公室裏才有,除了領導外,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獨佔一部。那時就算有錢,也不是想安電話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電話後,電話就不再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託人裝電話,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覺這錢花得值,因為有了電話,印名片時就可以印上,給別人名片時,還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電話號碼。”這不僅是一種優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電話的飛躍發展應該是BP機(傳呼機)、“大哥大”出現之後。BP機出現後,電話就漸漸成了一種大眾消費品。很多人買了BP機後,還會專門配個小皮套,將其小心翼翼地裝進皮套掛在腰間,偶爾聽到電子提示音,還要急匆匆地到處找公用電話回覆。我那時也買了一個BP機掛在腰間,只不過設置了振動提示。有一次開會,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領導講話,突然腰間振動起來,嚇了我一跳,以為是小老鼠或爬蟲之類的東西鑽進了腰間。晚上和妻子説起這事,她説:“那你就別掛了,等條件好點兒買個‘大哥大’吧,反正傳呼機也不能接打電話。”雖然BP機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覺,它的出現是電話普及化、大眾化時代到來的標誌。

“大哥大”在當時可是有錢和有身份的象徵。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帶到街上,不僅不嫌棄它的笨重,還專門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話大戲”。隨着這些“通話大戲”的增多,手機的知識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並將模糊的概念和實物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現代電話的宣傳週期,也為電子產品商節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隨着“大哥大”的笨重、價格高等缺點的顯現,它像傳呼機一樣,逐漸被一些功率小、輕質美觀的手機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電話功能,多得已經無法用詞語來概括了。過去的電話僅僅有傳遞聲音的單一功能,如今的電話又增加了購物、看書、炒股、看電影、看電視、看視頻等各種以前難以想像的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電話變遷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偉大祖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備感自豪和榮幸!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二)

農機時間

我出生於上世紀70年代,是一個普普通通農民家庭的孩子。那時農村還是大集體生產隊,村民們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掙工分養家餬口。我的家鄉雖然自然條件比較好,農田有黃河水灌溉,但由於農村勞動生產力水平低,農活主要靠人畜力勞作,農業生產效率低,農民的生活比較貧窮。春耕季節,大田裏到處是幹活的農民,幾匹騾子,一排挨着一排駕着翻犁耕地,不遠處傳來陣陣“駕、嗷嗷”和鞭子“啪啪”的響聲;耕過地後便是“二牛抬槓”耱地環節,人站在耱上,一手拉着左右導向繩,一手拿着鞭子,吆喝聲、牛叫聲,響徹田間。

等到麥子、玉米出苗後,夏季的田間管理,男女老少齊上陣,個個揮動鋤頭耕耘鋤草。小麥成熟了,農民揮舞起鐮刀,收割小麥。到了秋天玉米成熟後,農民又鑽進玉米地裏掰玉米果穗,還要用鐮刀將玉米秸稈割倒,之後用架子車拉到大田外面。這樣一年又一年地裏的農活,幾乎都是靠農民辛勤的勞動,沒有農業機械。隨着年齡的增長,到上學後,我的夢想是要改變農村傳統的“二牛抬槓”耕作模式,實現農業機械化。轉眼到了上世紀80年代初,農村已經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制,小組沒有分到牲口的農户,幾家聯合起來購買工字牌—12型手扶拖拉機和天水—15型小四輪拖拉機配套單鏵犁。開始嘗試用農業機械耕地,不再用尖頭犁或翻犁耕地了。

為了能實現夢想,我國中畢業就考入甘肅農業機械化學校,畢業後到定西市安定區工作。去報到時,走的全是土路,公共汽車是小型麪包車,沒有像現在農民乘坐40多人那麼大的班車,汽車站到單位步行半個多小時。那時候區政府給單位分配機修梯田任務,全區只有1台東方紅75鏈軌拖拉機,在半山腰冒着股股黑煙“突突”地工作着,其餘單位用鐵鍬、架子車、人拉推搡賣力地幹着。我被分配到農機局下屬農機推廣站工作,辦公用房是上世紀60年代知識青年點遺留下來的房子,都破爛不堪。推廣站有1台農業機械鐵牛55拖拉機,主要承擔全區的農機化推廣演示任務和拉運工作。

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隨着農業機械化“飛躍”發展。在國家農業億元無息貸款支持帶動下,安定區農機推廣站開始,從中國一拖引進了一批先進的大型農業機械,主要以東方紅802鏈軌拖拉機配套lSQ—340型深鬆機和22.1kW東方紅拖拉機配套馬鈴薯種植以及收穫輔助作業機具等。在全區19個鄉鎮推廣全方位機械深鬆和馬鈴薯種植等技術,引進的機具,適合於帶液壓裝置的拖拉機三點懸掛相連接,能一次完成開溝、起壟、播種、覆土等工序。記得在推廣新機具、新技術階段,農民對機械化播種還處於半接受半封閉狀態。在一次機播馬鈴薯演示會上,農民好奇地圍到地邊觀看,邊看邊説“拖拉機的橡膠輪把地壓實了,洋芋播種又那麼深,苗子能出來嗎……”等話語。我聽後耐心地給農民講解機械深鬆後的地塊種植馬鈴薯的好處,還有機播原理以及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技術規範等操作知識,直到農民聽懂為止。

經過十幾年的試驗、示範該技術的推廣應用,農民才開始接受這一新技術、新機具。由半機械化逐漸演變成全程機械化,隨着全程機械化種植作業面積的不斷擴大,機播、機收不僅提高了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入,還把土蛋蛋變成了金蛋蛋。現在農民種地不再延續“二牛抬槓”耕地,人工點播種植的方式,而是家家户户都有18kW以上的拖拉機配套種植和收穫輔助機具。在“陽光工程”項目的帶動下,農機手也通過參加業務培訓,駕駛技能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農民感慨地説,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和進步,很多傳統農具耕作方式逐漸被全程機械化作業代替了,不僅減輕了勞動強度,也推進了優質高效的農業生產,真正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種地和勞務輸出兩不誤,而且產出的馬鈴薯白皮白肉、表皮光滑、芽眼極淺、品質優良,也讓種植户收入增加翻番。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那種破舊危房不見了,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排排嶄新、整齊的二層小洋樓,傢俱也是高檔的,各種家電樣樣齊全,還能在自家上網瞭解國家大事以及搞電商、微商,把農產品推銷出去。

**年,我有幸參加了中國國際農業機械博覽會,在展會上看到了很多先進的農業機械,有“果蔬菜機械”“根莖類作物機械”等,像以前那種鏈軌式拖拉機都沒有了,被輪式110.3kW以上的大拖拉機代替,還有中國一拖獨立研發生產的東方紅LX904型第二代無人駕駛拖拉機,將“衞星定位系統+慣向定位導航+激光雷達+相機”的高精度、多源組合導航技術應用於農機產品,拖拉機的性能也越來越先進。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親身經歷了農業機械化的變遷,也見證了祖國強大,經濟的快速發展,主要糧食作物已經實現全程機械化,農民也過上了幸福美滿、和諧的日子,還有國家這麼好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正在實施。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歷史或將會迎來又一個嶄新的“農機時間”,為農業機械化轉型升級發展奠定了強大的經濟基礎。闊步新時代,農機化也將會向縱深發展,為鄉村振興大業添磚加瓦。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三)

人生的四堂課

教育者應先受教育。我對這句話深有感悟。我研究生畢業後到北京聯合大學工作,典型的“從校門到校門”,除了在學業方面有一定積累之外,也就再沒其他能夠吸引學生的了。高校是立德樹人和培養人才的地方,在育人工作中我能發揮什麼作用,能發揮多大作用?起初自己心裏是有疑問的。好在學校以敞開廣博的胸襟接納了我,如同歡迎任何一個新生。

參加工作這些年來,我由衷體會到自己一直在接受再教育,不知不覺間,已然完成了由一名大學畢業生向教育工作者的轉變。同時,也親身感受到了在時代發展中那些勤勤懇懇幹事業的奉獻者的熱情和付出。

**年,我是一名學校輔導員。那時候大一新生在廊坊分校上課,辦學條件挺艱苦,教室是租的,宿舍也是租的,沒有食堂,老師和學生都在大學城裏的小吃街解決吃飯問題,年長的老師自己買了菜回宿舍用電磁爐煮麪吃。輔導員從出早操跟到晚自習,夜間還要輪流在學生宿舍值班。

學生一入學就軍訓,剛入學的孩子不怎麼會照顧自己,有的孩子怕累蹭病假條,也有孩子不怕累站軍姿站到暈倒,各種情況都需要輔導員妥善應對。那時我研究生剛畢業,跟學生們待在一起也很自在充實,這種夥伴式的工作方式很快在班級裏建立起牢固的師生管理聯盟,學生睡懶覺逃早操玩遊戲不上自習的逐漸沒有了。這是我的入職第一課——在艱苦的環境中快樂工作。

**年,我轉到學校所屬的北京學研究所辦公室崗位上,接替即將退休的王老師。這個崗位包含行政管理和科研服務雙重職能,當時我對這兩個領域並不熟悉,內心有些打鼓。王老師似乎看出了我的顧慮。交接工作時,她把多年積累的工作經驗一一傳授給我。

王老師的身體不大好,我看着她不辭辛苦踩着椅子一次一次地上去下來,取出資產,供我清點確認後再放回原處,看到她電腦裏從建所以來的文件保存齊全且井然有序,聽她如數家珍般一件件講起北京學研究所成立以來的光榮時刻,竟然無比真切地感受到她和單位之間超越時空的同在。我感覺,她和我交接的,早已經超出了工作交接的必要範圍,也許,是出於對一個謙虛的年輕人的幫助?後來,我才漸漸明白:她早已把這份工作做成了一項事業,一項她全身心投入的、融入生命的東西。她的專注和關切詮釋了職業素養,令人肅然起敬。王老師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職業素養課,這堂課提亮了我職業的底色。

團委掛職結束後,我就到北京聯合大學人事處報到了。當時分管我工作的老師是人事處黨支部書記,在支部建設中倡導學習、創新、開放,帶動各科室學習交流,拓展思路,創新方法,加強合作,主張工作中搞“責任田”,消滅“自留地”,消除業務隔閡。在這種開放進取的氛圍裏,我很快融入到部門中。

後來徹底打消我頭腦中刻板機關印象的是範大姐,確切地説,是她堅持並身體力行的服務理念和工作作風。範大姐主張人事工作公開公平透明,推行每週業務大會面,要求各科室把一週的工作重點和困難拿到處務會上開展集體討論,充分了解情況後按規定辦理。在服務教職工上實行首問責任制,明確提出分工對內不對外,凡是來辦事的教職工,即使是進錯門找錯人也要第一時間迎進來,同時儘快聯繫業務經辦人,提升教職工辦事體驗。這是我的第三課——機關工作應具備的理念和作風。

**年,學校派我到中央某部委借調,協助叢書編寫工作。聽一位部長講,他已經連續幾年從大年九年級就開始正式工作了。一天午飯後,我正邁着一貫的淑女步款款上樓時,感覺有個人三步並作兩步地從我身邊掠過,定睛一看,竟然是一位副部長!我當時腦子裏就閃出兩句話:一句是“人民的勤務員”,一句是“中國共產黨永遠是年輕”。這是我的第四課——共產黨員的工作都是為人民服務。

一路走來,很多難忘的人和事,組成了我過往的人生,給我力量,促我成長。我也深刻感受到,正是各行各業的工作者奮發作為和無私付出,才匯聚成事業蓬勃發展的整體合力。新時代賦予了我們廣闊空間,我們也必將盡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獻出自己的才智,讓這個社會更加和諧美好。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四)

我的追夢歲月

我出生1963年12月1日,在飢寒中長大。曾有過無數夢想,想當一名為國效力的軍人,想當一名為民解除飢餓的科學家……但最執着的是走出深山面見大海。

一個初春的早晨,我跟爺爺來到辰河邊。太陽露出了彤紅的臉,大地鍍上了一層金輝, 眼前變得水花花的。抬頭遠眺, 堤上的柳枝婆娑飛舞,滔滔辰河向遠方奔去……我觸景生情地問爺爺:“這條河流向哪?”

“等你長大讀了書就會知道。這條河從遙遠的貴州大山裏流來,流入了很遠很遠的洞庭湖。”爺爺提起“洞庭湖”,我不知在哪,離村裏多遠,只是默默地想:遠方的湖是什麼樣兒?

上學了。放學回家,我們那幾個“調皮鬼”總在柳堤上撿幾片葉子,小心地放在河面上,讓它帶着一顆童心進入洞庭湖。有一天,我、春明和龍芳幾個放下書包在河邊追捕一隻上岸的龜,龜被擒後,我拿着龜問春明:“你知道這龜是從哪兒來的嗎?”

“是從大海里爬來的。”

“不對!是從洞庭湖爬來的。”我晃着頭極力爭辯。

“哈!你真傻,洞庭湖的龜都是從大海里爬來的。”

龍芳搶着説:“我嬸見過大海,聽她説大海有很多龜,要是咬了人的手指,響雷時龜才肯鬆口呢!”

龍芳的嬸,聽爺爺説是讀書飛出大山的,村裏人都説她好樣的,是咱山裏的驕傲。

“總有一天我要比他們知道得多。”我不服輸,暗暗地下定決心。我要像龍芳嬸那樣跳出山溝去念大學,去看那神祕莫測的洞庭湖,去看那水天相連的大海。正當我心馳神往時,“白卷”風颳了起來,兒時的美夢被浸漬在淚水裏。記得一位年輕老師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指着我的政治試卷凶神惡煞地問:“讀書為了什麼?”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驚嚇了,久久不敢作答,在他反覆追問下,我顫着聲回答:“見——見——大——”。“海”字未曾説出,就捱了老師兩個重重的耳光,72歲的我昏了過去, 記不清當時是怎麼離開辦公室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那老師聲嘶力竭地對我吼道:“資產階級的黑爪牙,滾出去!”一陣狂風旋來,我不知不覺竟被戴上了“只專不紅”的大帽,站在與我年齡極不相稱的“大批判台”上,哭哭泣泣地接受眾人的揪鬥。

度日如年的三年過去了,太陽從大山的背後爬出來了,山裏的後生尖嚷着:“大學聯考制度恢復了,我們準備準備,考大學去!”其實我的心早已冰涼,對一切事物都沒有了興趣。可是開考的第一年,昔日成績遠遠不及我的龍芳考上了,村人説龍芳家墳山屋場好,代代出讀書人。我不相信這迷信話,卻不敢爭辯,真悔恨自己沒有去考。

理智驅走痛苦後,我也藏在家裏“準備準備”。可生活殘忍得像一條毒蛇死死地咬着我。翌年大學聯考又增考英語了,沒學過英語的我躁得大哭。無聊之際,我啟開小幀裝本,那夢一樣的初心,夢一樣的年華,匯聚在我的視網膜上, “大海”的呼喚震顫着我的靈魂。我輾轉難眠,捫心自問:我怎能被困難嚇倒?

送走可怕的寒冬,貧瘠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兒時河畔擒來的那隻龜在我家的池塘裏不分年代地繁衍着,山溝裏的人都在責任田地裏大做文章,經濟上的拮据不久便離開了大山。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後,一座座鐵塔在山村聳立,一條條烏黑的水泥路通向山裏,一棟棟磚房拔地而起,樓內樓外農民也講究裝修了,傢俱全面更新換代,平板彩電掛上了牆,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機,山村的姑娘穿戴也時髦了,可與城裏人媲美。

就在那個春天,我參加了“英語速補”學習,也就在那個金秋,我收到了武漢那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我發瘋似地跑到辰河邊,對着辰河情不自禁:“我終於也像龍芳嬸去見大海了。”

帶着追夢離開山村時,村民敲鑼打鼓,放着鞭炮,場面比前兩年龍芳出山時熱鬧得多。

四年彈指一揮,我不僅獲得了大學畢業文憑, 還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 科學養龜” 論文三篇和文學作品多篇, 其中一篇論文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散文《母親》獲全國大學生徵文競賽一等獎。小車載着我去見了洞庭湖, 最終也見了大海。當我雙腳站在潔淨的沙灘時,心幾乎要跳出來, 我被大海的粗獷、蔚藍和神妙深深地吸引和感染。那腥鹹的海風, 勁健的海鷗,寬闊的沙灘, 出現在我眼前。特別是海面那盛大的日出, 葳葳蕤蕤,蓬蓬勃勃,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走出學校,我成了一名鄉幹部。我勤政務實,不重金盃銀盃,只重老百姓的口碑,深受羣眾好評。我從一般幹部升到副書記、鄉長,再到鄉黨委書記、局黨組書記。72歲時,我享受了副處級幹部待遇。

回首走過的路,讓我深深感到:我與祖國同成長,祖國是我成就夢想的堅實依靠!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五)

在深山更深處

在綿延羣山的深處,在最隱祕的大山腹地,蟄伏着的工兵們的青春,似乎總是沉默的,但畢竟它是青春啊,再無所依附,當艱辛、無聊緩慢而有力地滲進來,也忍不住地想撕出一條縫出去。

魏礪72歲那年冬天,3個月的新訓後,他被分配到塞北廣闊的荒野深處。他記得,接站的客車在山路上蜿蜒了2個多小時,到達營區時趕上部隊下班,地面上浮着黃土,人羣跑動之下,迅速揚起,飛散,瀰漫。他想捂住口鼻,左看右看,兩隻手提着的行李,始終找不到地面放,只好又用力掂了掂。

初到大山,總歸是新鮮的。他抬頭環顧,發現跑動的隊伍之外,板房之外,羣山之外,滿目天空、流雲,再無其他。這就是工地了。感覺也沒啥,還有些小欣喜:環境不錯嘛。誰知,沒多久,當他累得步履蹣跚、氣喘吁吁地走在深暗的陣地中時,忍不住喟歎:新兵連的日子是天堂啊!

“明天早上把被褥和洗漱用品裝進背囊,除了炊事人員,其他人全部住進坑道。”進入大山的第2天,連長就在晚點名時宣佈了這一決定。要展開決戰了,接下來的1個多月要把工程主體拿下來,住進坑道可以節省上下班往返的時間。

老班長們説,這麼多年,住進坑道施工攻堅,就倆字,一個字是“幹”,另一個字是“熬”。

坑道深處,國防工程神祕而孤獨。

本來就簡單的生活,徹底成了一條直線。每天就是3件事:吃飯、施工、睡覺,循環往復。小夥子跟着連隊走進坑道後,才體會到班長們説的那個“熬”字。一開始,晚上12點下班睡覺,後來到凌晨一點、兩點還有人在加班,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他想不通:當兵不應該是作息很規律嗎,為什麼永遠都在推遲下班?

更甚的是,在巨大的洞穴裏,只有堅硬的巖石和照明燈,完完全全看不到天空、太陽、月亮、星星啊什麼的。不過連隊有規定,一週出來一次,每週三下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每週三晚上的教育,成了一件幸福而急切的事情。第一次出洞下山,坐在斯太爾的車廂板上,魏礪貪婪地呼吸着:“露着的天,真好看!”誰能想到,看見天地,會讓人如此激動不已。那天,在車廂板上,他還做了另外一件事:“我數了一下還有多少天退伍!”

儘管滿心抱怨,但是有一點他明白,那就是不能混日子,該乾的事情一定要幹好。而且幹起活來,時間過得快。這樣的環境裏,如果不能忍受,是不值得同情的,是要遭鄙夷的。他從老兵們的眼神裏可以讀出來,無能於施工是一種恥辱,也會被人看不起。

記得有一天,他在坑道里看見了一個熟悉的面孔,那是新兵連的戰友,他被分配到了兄弟旅,沒想到在這裏相遇。等走到近處,戰友竟像看到親人一樣,對着他突然哭了起來:“真苦啊!”戰友一邊抹眼淚,一邊很不好意思地衝他笑笑,似乎以此稀釋自己的狼狽。戰友眼圈紅紅的,臉上沾了點點泥漿,像是刀鋒在他的心上輕輕劃了一下。

新兵連戰友走了之後,魏礪小有惆悵。他自己也不適應這裏,可他希望戰友能很快調整過來,不要那麼消沉,那麼無所適從。

1個月後,工程主體按時拿下,他們搬回了山下的營區,開始了正常的上下班。

天慢慢熱了起來,到了七八月份,魏礪被抽調去了外線施工,進行外線的電纜敷設。終於在室外作業了,倒是可以天天看見天地,卻又要無窮無盡地爬山。

那時候,每天早上帶上水壺和口糧,每人每次扛30斤電纜,一個接一個,如果一個人滑倒了,其他人就都不能動。他們小心地穿插在樹木枝椏間,彎彎曲曲地通向山頂,每次大概要用3個多小時爬上去,有時候還需要從這個山頂爬到那個山頂。那個季節的太陽毒辣啊,沒幾天就曬蜕了皮。

爬上山頂往下望,根本看不到來時的路,哪怕是一點痕跡。可只要往下走,樹木的覆蓋之下,就會有一條滿是腳印的小路漸漸清晰,向着下山的方向,走啊走……一天就這麼過去了。

有時候,魏礪站在山頂上,感到什麼也無法填滿連綿羣山的闊大時,就情不自禁地呼喊起來,用聲音去佔據廣闊的安靜。喊山之後,有那麼一種感覺,感覺過程的艱辛不值一提了。

這就是他的72歲。那一年,他鑽山洞、爬高山,面對艱苦,無比強烈地嚮往大山之外的精彩生活,甚至用退伍倒計時來安慰自己。但這並不妨礙他在那一年,用自尊和忍耐,投入到施工中,為和大家一樣,能為國防工程出力而愉悦。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六)

幸福的日子

民樂是祖國西北部的一個小縣。新中國成立70年來,和全國各地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從人們的衣食住行來看,就可看出民樂人的幸福。

俗話説:“馬憑的鞍轡,人靠的衣裳。”民樂人的衣着打扮,真是一年一個大變樣。過去那些補丁摞補丁的大襟棉襖、大襠棉褲和單衣單褲,陸續退出了人們的視野。夾克衫、休閒裝、T恤衫,淹沒了上下兩排四個兜兜的中山裝和軍便服。喇叭褲、牛仔褲、牛筋褲、緊身褲紛紛登台亮相。那些厚實的千層底條紋布鞋,被時尚輕巧的膠鞋、皮鞋、漏風鞋替換了。農村小夥子外出時的穿着打扮,跟結婚時的穿着打扮一樣,從頭到腳都是新嶄嶄的品牌貨,他們再也不用為到處借新衣服而發愁了。姑娘出嫁,兒子娶媳婦,禮服婚紗時尚光鮮得一個賽一個。還有上班族們西裝革履,學生們新穎多彩的校服,經商者和打工者的花樣翻新的奇裝異服。一天之內,更換它個兩三套服裝,也是舉手之勞。老爺爺、老奶奶們的服飾變化也挺大的,綾羅綢緞、蘇繡廣繡、純毛、混紡與日俱增,綿軟薄俏的毛衣毛褲穿在身上,暖和舒適好幾倍呢。時尚些的老人們,今日穿唐裝,明日着漢服,早晚還會穿上寬敞綿軟的運動服打打太極拳、練練武當劍,瀟灑樂呵得跟老頑童似的。更有那些中老年的女性們,動不動穿着色彩鮮豔的旗袍,相互吆喝着聚攏到一塊兒,顯擺顯擺身板兒的曲線美。

再把目光轉到鄉村。土地承包到户了,家家户户早起晚睡,幹勁沖天。家中的糧倉殷實了,再也不愁吃不飽了。一日三餐,白麪、乾飯成主流,雞蛋變着花樣吃,十天半月動動葷腥嚐嚐鮮,已不是難事了。逢年過節割上幾十斤肉,條件好點的家庭或拔個雞毛,或宰個羯羊,或殺頭肥豬,讓大人、孩子們吃個滿嘴流油,口齒噴香。家家户户的宴席上都少不了手抓羊肉、清水牛排、滷肘子、大盤雞、紅燒魚等大菜硬菜。一年四季,白麪饅頭、花捲、燒盒子、油棒子不再是稀缺貨。伴隨着旅遊業的持續升温和民樂特色美食小吃在央視7台《鄉土欄目》的播出,扁都口、青龍寺、馬蹄小鎮等旅遊景區,農家樂園,大小酒樓飯店,紛紛變着花樣兒招徠遊客。酥油奶茶、犛牛酸、鍋盔燒盒子、青稞面搓魚子、雞肉燜卷子、羊肉蓋餅子、牛肉活亭子、大肉揪片子、扁豆麪旗子、羊胡花兒麪條子、羊頭羊蹄羊筏子,名目繁多的特色小吃,讓遊客們讚不絕口。

伴隨着時序的更迭,家家户户的後生小子們像雨後的莊稼一樣,噌噌噌地長高長壯實了,轉瞬間已到了談婚論嫁的年歲。逼仄的四合院已跟不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家家户户不得不想辦法,下決心向外搬遷了。在隊裏,我家是第72個搬遷户,經過親戚朋友們的幫忙,隔壁鄰舍們的幫工,一氣兒修建成了七間土木結構的新房子。立木提樑的那天,給幫工的人做的是糕卷油餅子、大肉粉湯,大夥兒吃了個實誠,幹起活來精氣神十足。住進新房子,頓覺寬敞亮堂了。緊接着,又拉上了照明電路,結束了煤油燈的歷史,覺得生活有奔頭了。就這樣沒過上兩三年,四合院裏的人們相繼搬遷到了新房裏,一下子今昔兩重天了。一些有子女在城裏工作的年邁父母,大都被子女接到縣城的樓房裏與子女們共同生活,優哉遊哉地共享天倫。幾十年來,我老家家家户户的住房由土木結構的土坯房變成了磚土木結構的瓦房,又由磚瓦房變成了平頂房、彩鋼房,條件好些的人家又在縣城購置了寬展亮堂的樓房。近十年來,民樂縣城的面積比過去擴大了五六倍,幢幢高樓拔地而起,公園、廣場、濕地比比皆是。其中一部分住宅小區中,百分之七八十的住户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和外地來的打工户。一大批建檔立卡貧困户被縣政府分批次陸續安置到了北部高新工業園區內新建的圓夢園,幫助他們挖掉了窮根。沿山區貧困村和插花型貧困村的那些身邊無子無女的孤寡老人們,縣鎮兩級政府都給新建了人均25平方米的高標準住宅,還享受了五保户、低保户等優惠政策,徹底解決了他們生活上的後顧之憂。

談論起民樂人的出行,老百姓們更是説不盡道不完。70年來,逢山就開路,遇水就架橋。227國道縱貫南北,南達青海,北通張掖,乃至遼闊的新疆,民樂至西寧段已被沿路縣區打造成了最美國道。縣鄉道路深入偏遠山區,四通八達,暢通無阻。柏油馬路、水泥路面已通到了村村寨寨,乃至家家户户的家門口。家家户户普及了自行車、摩托車,還有的家裏購置了小轎車。學生上學,老人進城,青壯年外出務工、長途跋涉,有的是豪華大巴和高速客車。**年冬季,蘭新高鐵縱貫民樂全境,使民樂人一步跨入了動車時代。一個半小時就奔到西寧,3小時飛馳蘭州,6小時直達西安,簡直就快捷舒適得沒説頭。難怪有人説:“早晨坐高鐵到蘭州吃碗正宗的牛肉麪,然後到黃河兩岸看看風景,晚上坐高鐵又回到家裏呼呼睡大覺啦。”偏遠的民樂一步跨越了高鐵時代,立馬就縮短了民樂與世界的距離。盛夏七八月份,旅客們坐上動車就能觀賞到扁都口連片數十萬畝的油菜花海,遊客們都在大呼小叫地讚歎着“金色田園魅力民樂”的金字招牌,越扮越亮豁啦。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七)

我和我的祖國-教師成長記

1978年的夏天,新疆瓜果飄香的季節,我出生在美麗的烏魯木齊。改革開放四十年,烏魯木齊已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核心區,高樓林立。伴隨着家鄉的發展,我也在不斷地成長,從一個懵懂無知的幼童,到成長為一名人民教師,享受着祖國帶給我的幸福生活。我感恩我的家鄉,感恩我的祖國。

我是少年隊員了——萌生教師職業理想

還記得剛進入國小時,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五星紅旗,並給我解釋其含義,為我們幼小的心靈裏播撒了愛國主義的種子。我覺得老師知識豐富,指引我們健康成長,熱愛偉大祖國,我喜歡我的老師。這是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最初的印象。隆重入隊儀式,唱國歌、升國旗,學長們給我們佩戴鮮豔的紅領巾,我們莊嚴宣誓。當時我特別興奮。我感到無比光榮,下定決心,努力學習,要做一名老師,培養許多多的優秀學生,為祖國做貢獻。

大學畢業了——立志成為優秀教師

在之後的學習生涯中,勤奮學習,追求進步,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我一直努力着,希望自己能當上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年7月,我終於圓了教師夢,一工作,我接受學校委派前往南疆支教兩年。那是一所偏遠的中學,而我沒有就此放鬆懈怠,而是全心全意撲在了工作上,還擔任了班主任。我下功夫鑽研教材,花心思琢磨教法,向其他老師請教經驗,問學生聽課收穫,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面對村裏的高中學生普遍學習勁頭不足的現狀,我並沒有氣餒,我耐心給他們講明利害,引導他們、幫助他們、鼓勵他們去戰勝自我,超越自我。在這個過程中,我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信念。那就是:老師就是要奉獻,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更多學生的成長之路。

**年,我圓滿完成了支教任務,並被評為“自治區優秀支教老師”。回到我們學校,我擔任了教師兼教務員工作,一干就十幾年。教務員是一個責任心強、團隊合作精神很強的職業,它的規範程度和完成狀態直接影響着學校教務工作的正常運轉。更會面對各種瑣碎、繁雜的工作,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甚至會遭到誤解、非議。這是對教務員綜合素質的一個嚴峻挑戰。在這個過程中,我學會了冷靜,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修養。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年,我擔任中職畢業班班主任。班裏有全國前三、全疆第一的優秀運動員,可他們的文化課水平、層次不一致,快畢業了,怎麼才能讓孩子快速進步、通過三校生考試呢?我就用業餘時間,晚自習的時候,甚至用微信來給學生講課,講詞語,輔導作業等。正是有了這樣的付出,三校生考試漢語科目最高分115,還有十名學生一次通過MHK考試,我替他們開心,也感到非常欣慰。

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了——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

**年,我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教師的各種工作經歷,增強了我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我們的思想和覺悟產生了新的飛躍。作為黨員教師,我以百分百的熱情投入到認真學習踐行十九大的活動中,以百分百的責任心和愛心、腳踏實地、立足崗位,創新業績。我嚴格要求自己,兢兢業業做好本職工作,把學生的發展當作自己的事業,把學校的發展當作自己的目標,為學院盡一份心,出一份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帶班期間,我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我們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很多事特別令我感動:

有一年新生開學,一週的軍訓剛結束,我接到電話説學生艾熱提早上訓練時摔傷了。跟教研室聯絡課調後,我就帶着孩子到醫院去,經檢查,他的肩骨三處骨折。墊付了醫療費後,我讓班幹部輪流照顧他,並給他們留了一些生活費用。跟艾熱提家人聯繫,因他們家經濟有困難,回校我開了一次主題班會,聽説艾熱提做手術,葉爾波拉提、阿迪力、曼蘇爾等同學積極去照顧他,並自願捐款給他,在他們的帶動下,其他同學踴躍地捐款,幫助艾熱提同學度過困難。通過這件事,我們班級的凝聚力更強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更牢固了,他們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温暖,感受到了民族團結的力量!

我們班班長的表妹出車禍要做手術,需要幫助,全班學生集體捐款。手術很成功,現在小姑娘痊癒,父母還帶着她來看我們,感謝大家,感謝國家培養了這麼優秀的老師和學生。通過這件事情,我們班學生懂得了怎樣關愛他人,回饋社會。

作為一名教師,我一直將立德樹人作為我教育工作的座右銘,努力教育學生樹立遠大理想,愛國愛疆,給他們講學習國家通用語言的重要性。讓學生樹立信心,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把他們培養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讓學生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父母,回報祖國,幫助他人等於幫助自己。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八)

車輪上的幸福生活

“歷史的車輪不斷前行,終將所有的記憶碾在車轍之上。”這是兒時父親常唸叨給我們的話。當時,我雖年少無知,但認定這話是重要的,深深刻印在腦海裏。而今,望着家中舊車的時光灰塵和日漸彎曲的父親身影,我已明白這句話的含義,更明曉生活的艱辛與屬於我家時代變遷的縮影——車。因為生活中的車來車往,承載着世間温情,見證着時代發展,映射着觀念變遷,也藴含着人生哲理。

一輛獨輪車,撐起家

上世紀70年代末,一輛獨輪車是家中最貴、最出力的農用與出行工具。因家境貧困,聰明好學的父親在學校裏主動承接語文、算數、音樂課的教學任務,又憑着自己的算數能力兼職了大隊會計以多掙些工分。下班後,年輕力壯的父親更是推起家中的獨輪車和村裏的老少爺們一起冬季挖溝砍樹、春天挑糞施肥、秋收時收割放場等,隊裏的各種農活都是衝鋒在前,完全顛覆農民對“白面書生”的偏見。正因父親的勤勞與聰明和獨輪車的巨大貢獻,年底家中分到的糧票和肉票等以工分換取的東西較為富餘。大年三十的年夜飯,大家能吃上白麪饃饃和肉餡餃子,還有惹人饞的奶糖,新衣裳雖是去年新棉襖,今年新棉褲,明年新棉鞋,但總能保證年年有新衣可穿。

印象最深的關於獨輪車的記憶是,大年八年級,父親推着獨輪車,一側簍裏是弟弟和我,另一側簍裏裝着給姥姥的白麪饃饃、白酒、豬肉之類的過年禮品。父親哼着小曲輕快地推着車,我和弟弟嘴裏塞着奶糖在嬉戲打鬧,母親小跑跟在一旁,一家人歡聲笑語地去姥姥家拜年。那時,獨輪車承載了我們太多的希望與生活的重量,也撐起了我們小家最初幸福的樣子,就如同獨輪車走後的車轍,在坑坑窪窪的小路和無數個碎石中消失了顛簸與被硌疼的感受,留下的,值得回憶的是兒時童年在獨輪車簍中的美好與“吱喲喲”不斷前行的車輪聲。

嶄新自行車,響鈴兒

1982年初,全國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這一春風吹進千家萬户,我家四口人分到四畝三分地。母親照料我們的生活起居和餵養豬羊雞鴨以貼補家用,地裏的農活絕大多數落在父親的肩上。父親從未抱怨,下課回家就放下手中的課本,拿起鋤頭快速地走進田地。父親曾説要是能有一輛自行車多好,能在學校與家與田地間迅速往返,可那時一輛自行車的錢就頂父親半年的教學工資,擁有它簡直是奢望。

那年秋收,玉米、棉花和花生的收成都不錯,家中的糧袋堆了起來。更大的喜悦是有了一輛嶄新的鳳凰牌二八式自行車,這是父親作為全鎮唯一獲得市縣級“優秀教師”稱號的獎品。父親趕回自行車的那天,全村人都跑到我家看,戴紅花的父親與我們都沉醉在這受人矚目的幸福中。此後,父親更加努力,地裏的農活收拾得漂漂亮亮,教學工作更是越發出色,諸如“教學能手”等等榮譽稱號和各類實用獎品——玻璃時鐘、牀單被套、水杯暖瓶,還有被父親懸掛在屋樑下的三輛嶄新自行車都是。每次外出,弟弟就坐在前樑上,我坐在後座上,父親好似有魔力般任憑兄弟倆在車上怎樣晃動,都能穩穩地不急不慢地騎着,馱着我們上下學。一路上,同學羨慕的目光,弟弟的口哨聲,響亮的車鈴聲交織在一起,父親的自行車伴隨着我們走過少年求學時光。

紅色摩托車,娶新娘

1992年,縣城與鄉鎮,鄉鎮與鄉鎮間都鋪了柏油路,我們常在柏油路邊,看着穿梭的車流,幸福地嗅着汽車尾氣,它竟成了記憶裏獨特的味道,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天真又可笑。這一年底,我可以在自家中光明正大地聞那獨特的氣味了,因為父親買了一輛嶄新的紅色宗申牌摩托車。每當夕陽西斜,熟悉的馬達聲由遠及近而來,我立馬屁顛屁顛地跑出屋門,蹲在車的一旁吸着鼻涕,聞那熱氣漸消的氣味,看着父親用布一點一點擦掉車身上的浮塵、泥塊,再哈一口氣,抹一抹車鏡,晃晃油箱;從車把到尾燈,再到前罩全身擦乾淨。是那麼的呵護,那麼的疼愛。

那時結婚,10輛摩托車在前領路,新人坐汽車跟後,喜主家就很有排場。父親價格不菲的車和大紅的顏色更引來全村人羨慕的眼光,村裏誰家娶新娘,準要找父親馱着放炮人在最前當領隊,逢路口、小橋、村莊等“劈里啪啦”放起鞭炮為新人指引一道通往幸福的道路。每當回家時,母親總心疼車油,父親卻看得開,説是為村裏謀些幸福,沾沾人家喜氣,咱家更好,而我和弟弟已打開喜家給父親的喜包,搶着把喜糖塞進自己口袋。而今回到村中參加親友婚禮,村中許多人都誇獎父親和那輛紅色摩托車,説父親給他們指引了幸福路。而那輛紅色摩托車更真真切切地馱着我和弟弟走進高中,考上大學,也見證了我家的幸福生活。

汽車開回家,父親淚

**年,汽車是我家幸福的標誌。看着仍為這個家奔波操勞的父親騎着電動車的羸弱身影,我和弟弟擅自做主為父親買了一輛國產汽車,父親得知消息還不相信,當這輛車停在父親眼前,一把車鑰匙交到他手中,父親驚呆了,竟淚流滿面,弄得我和弟弟不知所措。母親在一旁説:“他爹,哭啥!還不趕緊試試,我回屋給你拿你的駕駛本。”母親轉身,輕輕拭去眼角的淚。我懂得父母這淚的含義,更深知做兒子的做得不夠好。車內播放着弟弟特意下載的父親愛聽的經典歌曲,父親謹慎又興奮地開着汽車,我坐在副駕駛幫父親熟悉開車技巧,弟弟和母親坐在後面,一家人朝着康莊大道行駛。路邊的樹木、小洋房慢慢地倒退着,而幸福正在路上。

20xx年,旅遊成了我們全家最好的相聚方式。每逢節假日,提前預定好旅遊目的地,爸媽從老家,我家從威海,弟家從濟南乘高鐵或飛機一同趕往目的地,若時間富足,全家自駕遊、鄉村遊更受歡迎。一張張全家旅遊集體照、搞笑有趣的影像集錦、各式各樣的紀念品越來越多地走進我們的生活。我和弟弟事業小成,愛人和弟妹體貼孝順,爸媽享受着含飴弄孫的樂趣,我們家生活得富足而幸福。

駐足回望,家中那獨輪車、二八式自行車、摩托車早已成為全家奮鬥史的一段歷史剪影,鐫刻在向前的時光車轍中,定格成了時代發展的腳步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九)

一路風雨一路歌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奮進。

這五年,是壽縣堰口鎮適應新常態,經濟突飛猛進的五年;是堰口鎮奮發圖強、鋭意進取,民生工作取得不斷進步的五年;是該鎮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扶貧工作創造新經驗、取得新業績的五年;是堰口鎮大發展、大建設的五年,也是綜合實力上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受益最多的五年。

觸摸堰口鎮經濟發展的“脈動”,“永立潮頭”的腳步從未停止過,實幹意識、進取意識、責任意識愈發強烈。特別是近兩年來,堰口鎮黨委政府帶領廣大幹部羣眾攻堅克難、勵精圖治,闖出了一條綠色發展、和諧發展、可持續發展之路。

陽春三月,記者驅車來到壽縣堰口鎮,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裏火熱的工作激情、公僕的服務意識、優美的創業環境、良好的居住樂園。鎮長袁同俠告訴記者:“這一切,得益於縣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得益於鎮黨委政府的科學決策,得益於全鎮幹部羣眾的共同努力!”

大力發展鎮域經濟

“善弈者謀勢”。五年來,壽縣堰口鎮黨政一班人始終把“發展鎮域經濟”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培育本土企業,積極吸引“鳳還巢”;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特色農業,實行“一村一品”,增加農民收入,實現“民富鎮強”;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助推民營企業創品牌、上台階。在經濟新常態下,該鎮的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逆勢上揚、高速增長的態勢,經濟總量和質量實現“雙提升”。

“築巢引鳳”。堰口鎮黨委政府立足現有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積極搭建工業發展平台,着力規劃建設堰口鎮錦繡工業園。園區規劃佔地5平方公里,一期實施2平方公里。修建繁華大道等主幹道路“三橫兩縱”路網,給排水、供電、通訊、寬帶以及綠化、亮化、消防同步推進,基本實現了“六通一平”。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100萬元,並躋身於全縣八個工業區之一, 目前入駐企業15家,協議引資5.8億元, 6家企業正在洽談落户建設事宜。

在現代農業方面,堰口鎮大力實施水稻產業提升行動和小麥高產創建整鄉鎮推進,糧食產量實現了連續“五年豐”,鱖魚、甲魚等名特優水產養殖和生豬、白鵝、湖羊等畜禽養殖持續增長,寶根園生態農莊採摘園、羣力生態果樹示範園等一村一品產業蓬勃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由xx末的4541元增長到9112元。

在民營經濟方面,五年新增民營企業33家、個體工商户212户;民營經濟税收增幅達到25%。堰口鎮鑫磊農機專業合作社被評為全國農機合作社示範社。禾眾養殖有限責任公司榮獲部級養殖示範場,堰口鎮綜合養殖場被省農委確定為省級水產良種場,該場的“壽豐及圖”商標、精誠糧貿有限責任公司的“玉倩及圖”商標被認定為**年度安徽省著名商標,壽縣新亮電子有限責任公司的“新亮”牌打火機被評為**年度六安名牌產品。

據瞭解,堰口鎮**年的財税收入已超過**萬元,是xx的1.3倍。累計引進招商引資項目46個,到位資金14.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六家。固定資產投資累計15.3億元,是xx的3.1倍。

強力開展精準脱貧

黨的xx大以來,黨中央對脱貧攻堅作出新的部署,吹響了打贏脱貧攻堅戰的進軍號。堰口鎮黨委政府迅速行動,全員參與,強化領導責任、強化資金投入、強化部門協作、強化社會合力、強化基層活力、強化任務落實,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加強產業扶貧、交通扶貧、水利扶貧、金融扶貧、教育扶貧、健康扶貧等扶貧行動,集中力量攻堅克難,更好地推進了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確保如期實現脱貧攻堅目標。

全鎮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户2307户6483人。其中五保貧困户402户458人,低保貧困户824户2270人,一般貧困户1081户3755人。因病致貧506户1553人,佔比24%;因殘致貧543户1652人,佔比25%;因學致貧196户755人,佔比12%;缺勞力致貧406户522人,佔比8%;其他原因致貧656户**人,佔比31%。

現已脱貧1997户5669人(**年脱貧334户920人,**年脱貧341户1050人,**年脱貧264户801人,**年脱貧342户1026人,**年脱貧716户1872人),未脱貧人員310户814人。按農業人口59090人計算,貧困人口發生率為1.38%。

值得一提的是,**年堰口鎮實現健康脱貧全覆蓋,家庭簽約服務6791人。針對貧困户開展“先診療、後付費”服務模式,解決了貧困户“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據統計,該鎮去年貧困人口在各級醫療機構住院676人1196次,住院總費用714.4萬元,新農合補償金額449.9萬元、大病保險47.7萬元、民政救助64.4萬元、財政兜底0.46萬元,351綜合醫保政策享受676 人。180政策享受84人補助金額3.5萬元。

許寺民族村是省財政廳、省新聞出版局聯合結對幫扶的貧困民族村,根據省民族宗教工作領導小組《關於開展少數民族和民族聚居地區“共同發展”提升行動聯合攻堅的方案》和省財政廳廳長羅建國率廳有關處室負責人到許寺民族村開展結對幫扶工作講話精神的要求,以提高農民致富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為主線,以為村民辦好事、辦實事為出發點,以改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為重點,緊緊圍繞脱貧攻堅、產業發展、農田保護、整村搬遷、公共設施建設等五個方面紮實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目前已實現整村搬遷。

竭力建設美麗鄉村

“交錯縱橫的街巷,乾淨整潔的庭院,別具異域風情的民居……”走進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十字路中心村,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村莊秀美、村風祥和的迷人畫卷。一幢幢整齊的磚瓦房排列在寬敞整潔的馬路邊,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聚集在文化廣場上跳廣場舞,用歡快的歌舞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悦……

壽縣堰口鎮以集鎮改貌、中心村建設、自然村莊整治為重點開展美麗鄉村工作,努力建成宜居宜業的美好家園。圍繞美麗鄉村建設總體目標和集鎮總體規劃,完成了堰口街區總規範圍內的給排水、道路勘測、規劃設計工作。總投資1.7億元建成魏崗中心村、江黃中心村、十字路中心村,八溝新村、小集新村,總建築面積約11.5萬平方米。水、電、路配套,污水處理、電信、有線電視、休閒場所設施完備,並全面實現了綠化、亮化。其中魏崗中心村264户,被列為**年度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江黃中心村460户,被列為**年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十字路中心村180户,被列為**年度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總投入720萬元對劉圩中心村進行改造,被列為**年度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

為打造環境優美的自然村莊,該鎮投資400多萬元對老廟集環境進行綜合整治。拆除亂搭亂建,拓寬道路,新修人行道、下水道,進行綠化、亮化,修建兩個小型休閒廣場和文化牆,對兩邊的建築房屋牆體進行改造,保持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投入160餘萬元,對十路街道程郢組、青蓮村尹店組等6個自然村莊進行了整治,修建運動健身場所、門前路面下水道,進行村莊綠化、美化、亮化,安裝健身器材,實現了道路硬化、立面美化、村莊綠化、路燈亮化、環境淨化、居住休閒化。

全力增強民生福祉

“民生工程是一項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堰口鎮黨委、政府將民生工程列入重點工作常抓不懈,多措並舉推動民生工程落到實處,切實把民生工程打造成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重要平台,全力增強民生福祉,讓人民羣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五年來,堰口鎮逐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低保金、優撫金按時發放到位。目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羣眾參保率達到98%,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5%,72歲以上養老金髮放率達到100%;這五年,該鎮累計發放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金300.76萬元。有771人(次)領取獎扶資金76.7萬元,929人(次)領取獎扶擴面資金55.7萬元,40人(次)領取特扶資金16.2萬元。

加強計劃生育優惠政策宣傳和兑現,全面落實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計生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努力提升羣眾滿意度。全鎮五保集中供養率達到42%,位居全縣第一。圍繞農民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強烈、受益最直接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共完成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63個,累計投入資金1994.7萬元,其中財政獎補1288.2萬元。

此外,堰口鎮還建立健全了“平安堰口“建設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機制,配齊配強綜治力量,實行“綜治、信訪、司法、調解”四位一體工作機制。堅持不懈地抓好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和安全隱患的排查、整改。武裝、民政、計劃生育、文化、教育、羣團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突破,社會各項事業繁榮發展。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篇十)

我是驕傲的“棚改人”

40多年前,我在蘇北農村的一個破瓦房裏出生。如今,我已是海南省海口市的一名“棚改人”。因工作出色,還被海南省委、省政府評為“百日大會戰先進個人”,被海口市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小時候,在蘇北那個貧窮的村子裏,我們一家三代10口人住在3間破瓦房裏,日子過得實在困難,家裏便把年幼的我寄養在外婆家。那時的我,雖然懵懵懂懂,但非常渴望能住上大一點兒、好一點兒的房子,因為那樣我就不用和家人分開了。

而今,我作為一名“棚改人”,親身參與了海口市大規模的棚户區改造工作。

從**年起,海口市啟動了新海、紅城湖、龍歧、面前坡、坡博坡巷等17個棚户區(城中村)的改造,涉及徵收土地面積7297.2畝,房屋面積715.39萬平方米,投入徵收補償資金676.26億元,惠及4.37萬户11.6萬人。

隨着一棟棟新建回遷安置房拔地而起、一個個城中村面貌日新月異,海口這座年輕的省會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少年,貧寒的家境及奮鬥的我

小時候,在我的老家蘇北農村,家家的日子都過得清苦。我家又有4個孩子,更顯得捉襟見肘了。那時,我既要上學,還要做家務,放學回家很少做過作業。國中時,由於學習成績差,常常尷尬地“大紅燈籠高高掛”。為了給家裏增加一些收入,全家人都做起了襪子加工。而我也學會了繡襪子,繡1只襪子1毛錢,所以我的業餘時間都花在了繡襪子上。後來,家裏經濟狀況逐漸好轉,翻建了瓦房,住房條件有了改善。

考高中時,我名落孫山,望子成龍的父親咬牙給我“買”了個高中讓我讀。在父親的期盼中,我第一次背井離鄉,第一次乘坐汽車,第一次獨自到外地求學。現在想來,高中的生活對我以後的人生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不僅學會了獨立生活、增長了知識,還開闊了眼界、鍛鍊了自己的能力。但不幸的是,高三預考時,我還是以幾分之差,失去了參加大學聯考的機會。

無奈,我只能背起行囊回到家鄉。父親什麼也沒説,只是無奈地搖了搖頭。我知道,是我打碎了他望子成龍的夢想。之後,我自己找了一家工廠上班。

冬季徵兵開始,身為村委會主任的父親希望我去部隊深造。就這樣,我踏進了軍營,成了一名海軍後勤兵,後來又幸運地考上了軍校。進入軍校後,我家的生活條件有了較大改善,翻建了4間兩層的樓房,終於圓了一家人的安居夢。

在部隊20xx年,我通過自己的努力,從戰士到排長到指導員,一直升到了中校副團級。同時,還獲得了優秀青年工作幹部”、“優秀函授學員”、“學雷鋒先進個人”、“優秀黨務工作者”、“優秀四會政治教員”、“十佳優秀機關幹部”、“優秀黨員”等稱號。還因新聞報道工作突出,被榮記三等功。

中年,我是驕傲的“棚改人”

20xx年前,我從安徽的一所軍校被分配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海南省海口市的部隊工作。記得第一腳踏上海南的土地時,便被海天一色、椰影婆娑的南國風情吸引住了,一下子讓我愛上了這裏。為了融入這裏的生活,我經常一個人坐着公交車滿城轉悠,轉遍了海口大街小巷的角角落落。在我沉醉於海南的風土人情和美景時,也為海口房地產經濟泡沫導致的滿城半拉子建築深感痛惜。

**年,我從部隊轉業,很多親朋好友都勸我回老家江蘇發展,但我還是決定留在海口,因為我已深深地愛上了這座城市,愛上了這裏的一切。帶着對這座城市的眷戀和摯愛,我轉業到海口市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門,負責全市棚改項目和市政房屋徵收項目的概算審核工作。動輒幾千萬元、幾億元甚至是幾十億元的資金,時間要求緊,金額要求準,標準要求嚴,容不得半點馬虎。工作壓力之大,可以想見。

為了幹好這份工作,我始終把學習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年,海口市推進東西雙港驅動戰略,加快推進美蘭國際機場二期項目和海口新海港項目建設。同時,繼續深入推進“雙創”工作,棚改和市政徵收項目很多,任務很重。有一段時間,工作特別繁重,開會、審項目、下工地檢查幾乎是家常便飯

**年國慶前夕,主管市領導要到別的城市考察,我手上的項目急於審批,為了趕在領導出發前籤批成功,我自己跑到市領導辦公室等候,並跟祕書保持聯繫,終於在領導出發前籤批完成。接着,我又跟蹤辦公廳發文,一直忙到晚上10點多才將批覆發回區裏。這時,我這才舒了一口氣。

**年4月13日,海南被批准建設自貿試驗區。為加快建設,**年5月8日,我陪同市領導去杭州考察,上午去晚上回,在杭州馬不停蹄看了3個項目,並與杭州市政府相關人員進行了座談。我既要對接杭州市政府工作人員,又要全程協調考察活動,連口水都沒顧上喝。在回海口的飛機上,我渴得連喝了3杯水。晚上兩點回到家,又連夜趕寫考察報告。第二天上午,準時將考察報告交到了局領導手中。

這件事讓我親身感受到了建設自貿試驗區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而這更需要大家一起“勇當先鋒、做好表率”,發揚特區精神和“一天當三天用”的工作作風,肩負起建設自貿區的重任,把這件大事幹成,幹得漂漂亮亮的,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的厚望。

我知道我的餘生就在海南島這塊熱土上度過了,我雖然微不足道,但我要發揮每一份光每一份熱,把她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美好!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2週年,回首自己46年來走過的路發現,祖國在不斷強大,城市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也日漸美好。

此時,我的心中湧動着一份感恩與感動,只想大聲説:“我愛你,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一

那一年,我上國小一年級,在學校的操場上,歡迎解放軍代表接管。教會的南堂國小,成了新社會的宣武門國小,東方紅的歌聲,代替了教堂的福音哀歎。

那一年,我戴上了紅領巾,成了首都的第一批少先隊員。站在長安街邊,搖動着五星紅旗,歡呼遊行車隊隆隆駛過,慶祝新中國的第72個華誕。

那一年,是1949年,歷史銘刻,大書特寫的一年啊。北平變成了北京,地覆天翻,換了人間。從此,72歲的我,與共和國同行。從頭開始,走過了學習成長,迅猛發展,風雨同舟,山河鉅變的七十年。

曾記得,在教室裏排着隊,向抗美援朝的捐獻箱,送上國小生的零錢。

曾記得,在六中的操場上,和中南海的衞士們,支爐點火,為超英趕美,為三面紅旗,把鋼鐵冶煉。

曾記得,在大學生的隊伍中,走過長安街,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搖旗吶喊。

難忘記,十年文 革,大廈將傾,生靈塗炭。當了臭老九,下農村,去車間,徘徊迷茫,屢遭磨難。

難忘記,十月風暴,力挽狂瀾。在百廢待興的歷史關頭,拿下四人 幫,撥亂反正,擺正船頭,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機緣。

難忘記,四十年的改開之路,翻越了一座座山峯,跋涉了一個個險灘。在新時代的光輝道路上,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人人有夢想,國家在發展。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強大祖國躍然在世界之巔。

七十年,在五千年的中華文明裏,只是短短的一瞬間,但是,共和國創造的奇功偉績,已然跨越古今,永遠牢記在人類奮鬥的丹青鐵卷。

七十年,是人生的一大半,慶幸,我是時代浪潮中的一滴水,融入了大江大河,奔騰向前。經歷了千山萬壑,看過了浪花朵朵,奔向心中的夢想思念。

七十年,共和國深化改革開放,走上了新的征程,進入了新的時代,站在了歷史的新起點。那是共和國永遠的四月天,那是無限美好的未來,璀璨的明天。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二

看到中國今天的成就,只要是中國人,都會感到欣慰。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中國是怎樣才有今天的成就呢?是隨便得來的,還是靠努力得來的?

中國的地圖像一隻公雞,表達了中國人的自信,祖國是什麼?是長江,黃河,黃河是祖國的乳汁,哺育着中國千千萬萬的人。

我欣賞她的智慧——悠久的歷史,璀璨的文化。各種不同的漢字是祖先智慧的結晶。秦始皇的兵馬俑是國家一大國產。悠悠詩句從她口中吟誦而出,中醫以萬物為藥方,感染了世界。故宮,長城,天壇,哪一個不是歷史的結晶。

我讚揚她的美貌——高達千米的喜馬拉雅山成了她高挺的背。懸崖峭壁成了她高挺的鼻樑,月亮和太陽成了她晶瑩的眼睛,樹木化成綠色的大衣,她舉起中國,讓我們看到她的美貌。這給了我們信心,我猛然想起周恩來主席説過的一句話: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泉源。

我自豪她的進步——每一秒鐘它都會發生改變。從收音機到電視機,又從電視機到手機,我們的科技越來越發達。從牛皮車到小汽車,再到火車,高鐵,最後又到了飛機,火箭。隨着它越來越發達,我們也越來越強大。

當然,我們的祖國也曾遭受到了巨大的侮辱,外國人那一個個輕視的目光刺在我們心中。我們不斷被外國人佔領,一個個戰士死在了敵人手中。你還記得南京大屠殺嗎?那幾年,我們中國死去了幾億人,血流成河。隨着我們的進步,祖國每年的逐漸下降。隨着祖國的進步,我們不斷走向世界!

我在這裏提倡大家:不要因為一點困難就放棄,比起祖國來,我們的困難根本不叫困難。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三

祖國之花,不斷綻放

巍巍華夏,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化古國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中洗煉,沉澱。

回望歷史,中國的發展經過不斷努力實踐、學習、改革等等,經過多少次的挫折,一步步走來,現在的中國不再是以前的懦夫之國,而且也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今天的中國,是泱泱大國,五千年的文明古國的歷史,今已成為社會主義國家。

今天,我以祖國的強大而自豪,並向外國展現了中國的強大,今國外人民讚歎祖國。20xx年10月15日,法國的《世界報》用巨幅漢字八個版面告訴整個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整個世界:中國。強國崛起了!中國的發展,日益強大。中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國際社會中發揮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是的,科技的進步改變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而互聯網改變了我們這代人。人們説,零零後是互聯網的原住民,的確,互聯網選擇了我們,我們徜徉在互聯網中,我們從小就接觸有趣的互聯網,而以互聯網大數據為核心的第四次工業革命也即將到來。新興的中國在許多方面也有着令人矚目的巨大成果。然而,中國的發展成果,不僅僅是這些,中國的實力愈來愈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天眼”的建設成功,蛟龍的成功發射,悟空的成功發射,二維碼的便利,綠色單車的出行,等等,各個方面,都體現着中國強國的崛起。

中國之美,美在和,美在禮,但在中國地圖上,在山川與河流的走向中,與黃土地最接近北方,也不斷的發展,這些現象全部都得益於我們的祖國,如果沒有祖國的繁華,富強,人們的生活就不會變得如此美好,我們的祖國是五千年文明的古國,擁有美麗燦爛的文明,還有堅持不懈的毅力,為我們的祖國而自豪,加油,祖國。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四

我的祖國我的夢

還記得那艘泛於南湖之上的遊船嗎?那裏誕生了我們最為驕傲的中國的脊樑。

還記得天安門城樓上那響徹雲霄的宣告嗎?那裏走出了我們最偉大的新中國!

伴着怡人的微風,伴着明媚的陽光,伴着世紀之鐘的敲響,您一路走來。經歷了太多艱辛,可當看見了艱辛之後的璀璨,之前的種種困苦早已拋在九霄雲外。也許我們還不夠成熟,稚嫩的肩膀難以為您分一份愁,擔一份憂。我們能做的,只是在背後支持着您。用我們的行動,輕輕地告訴您:在您的呵護下,我們早已不再是弱不禁風的小草,現在的我們,正逐漸蜕變成堅強的大樹,忍住風吹雨打,日曬霜凍,倚靠着您温暖的後背,綻放最明媚的笑顏。您告訴我們的,我們把它悄悄種在心裏,企盼有一天能夠結出道德的果實。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我們只想輕輕向您訴説……

當文化的碰撞帶來了知識大爆 炸的時代,您告誡我們,我們是您的希望,此時的我們絕不能退縮,勇敢地去迎接這個挑戰。於是,我們拒絕了“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我們用知識武裝大腦,這樣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接班人,才能在未來為您獻出我們的綿薄之力。為了能為我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為了能讓我們每一個同齡人擁有應有的權利,您為此花了多少心血?而我們又怎能辜負您的期望?於是,教室裏多了一個埋頭苦讀的孩子,“刀光劍影”的遊戲廳裏少了一個沉浸虛擬世界的少年。祖國,我們已經長大,我們也早已明白,學習的過程更能充實自己,碌碌無為的人生只會讓人懊惱不已。

您叮嚀我們,只有一顆會學習的大腦遠遠不夠,一個真正的人應有良好的品德。於是,我們拒絕自私,拒絕貪婪,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雖然完美是不可能的,可我們追求完美的心卻永不停止。遇到一個失意的眼神,給他一個微笑,讓他從萎靡中振作;遇到一件尷尬的事,用寬容化解一切不悦;遇到一個困境中掙扎的人,真誠地向他伸出雙手,用愛温暖它。我們希望自己小小的行為能夠感染身邊的人,我們期盼在您懷抱裏,我們的社會能夠更融洽、更和諧。

可是,祖國,當我們自私地為自己考慮時,輕身回眸,卻遠遠望見了您,您的眼神依舊温暖,我們能不斷走下去的原因只因有您堅強的後盾。您為我們付出了太多太多,而我們卻只是索取,從未奉獻。可是,我們依舊跳動着一顆熾熱的心,我們遨遊學海,我們勇登書山,只希望更有能力為您做出貢獻。

祖國,依舊期盼在您的懷抱裏,我們伴着書聲朗朗快樂成長,讓夢想展翅翱翔!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五

“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我們哼唱着這首《我和我的祖國》歌曲長大,時間轉瞬即逝,轉眼間我和我的祖國都漲了72歲。

還曾記得學生時代,作為班級宣傳委員的我,每遇黨的生日或是其它有意義的節日慶祝前,都要提前入手準備新的一期黑板報。稚嫩的我創辦一期以黨的生日為主題的黑板報,對於我來説不但是我的責任也表現了我對黨的衷心和熱愛。曾經的古老中國已經走過“雄關漫道真如鐵”的昨天,跨越“人間正道是滄桑”的今天,此時的中國迎來了72週年的華誕。70年的日新月異;70年的豪情滿懷;70年的風雨兼程;70年的砥礪奮進。

我們偉大的中國一路走來經歷了無數的坎坷和磨難,從新中國的成立,到政權的鞏固,到文 革時期,到改革開放,一直走到今天的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期。在經歷了20xx年的滄桑歲月,我雖沒有與祖國同齡,但我與我的祖國一直同心。今天的中國人民在飽經戰爭與苦難後終於熬過來了,中國就像一隻巨龍,以一個大國的身份重新屹立於世界東方,為此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我驕傲,因為我與我的祖國共成長。

當中華民族的偉大之子毛澤東同志以一口濃濃的家鄉話站在天安門上向全世界宣佈的時候,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中國的百年屈辱結束了!我們是何等幸福的一代,沐浴着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我們的幸福就行花兒一樣,我們可曾想過祖國的成長是我們的經歷,祖國的強盛是我們的重任,當你定睛思慮,腦海中不斷浮現出五星紅旗迎風飄揚、雄偉壯麗的萬里長城、滾滾不息的長江黃河,此時思緒飄飛的你可曾感慨激昂、可曾熱情奔湧、可曾為自己是一名中國人而感到自豪。正值青春年少的我們任重道遠,我們不再是温室裏盛開的花朵,不再是父母手心裏的蜜糖,我們應當懂得責任的意義重大,祖國的發展離不開我們的奉獻。我們高舉祖國偉大的旗幟,自強不息,求精圖強;我們秉承愛國主義精神改革創新,不斷輝煌。我驕傲,因為我與我的祖國共成長。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六

在世界的東方,有一個古老的國度;在這個古老的國度,有一個偉大的民族,勤勞而堅強,這就是我們的祖國——中國!

回首過往,我們的祖國從戰亂走向和平,從積貧積弱到繁榮富強,偉大的祖國母親就要迎來了她的72年華誕,作為華夏兒女,我們為祖國今天的欣欣向榮倍感驕傲而自豪,為祖國母親的72歲生日而歡呼喝彩!

今年是祖國改革開放72週年,如今的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沐浴着改革開放的勃勃生機,享受着改革開放取得的累累碩果,我們幸福的就像花兒一樣!

當你的思緒飛躍滾滾不息的長江黃河;當你的目光久久注視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你的心中是否和我一樣感慨激盪、熱情奔湧?祖國的強大、民族的復興,需要我們立報國之心、樹強國之志!

x,作為民生行業,首先要有一顆愛國心、愛民心,重任在肩,開闢生命之源;責任在心,涓涓清流送萬家;作為一名x人,我們是水潤萬物的奉獻;我們是水清如鏡的誠信;我們要具備強烈的責任心、事業心和堅韌心,練就海納百川的胸懷,鍛造積水成淵的團隊。為城市的發展貢獻力量,為百姓的幸福生活提供堅強保障!

時光荏苒,彈指一揮間,磨難沒能阻擋住祖國前進的步伐,成功更加激勵中國人昂揚奮發,今年我們同偉大祖國共迎72年華誕!讓我們用堅守和奉獻,用百姓滿意的笑臉編一束最美的花環,獻給我們親愛的祖國母親,並大聲的告訴她:我們和您共成長,我們將不負重望!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正式成立。想想以前我們的祖國被日本帝國主義欺負,中國在時間的考驗下,從成立到現在經歷了七十年。在這期間,中國把一個個不可能的事都變成了事實,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揮別了20xx,時代的鐘聲在20xx正式敲響,從建國初的百廢待興到今天的氣象萬千,我們偉大的祖國母親,也迎來了她的72年華誕!中國,作為東方覺醒的巨龍,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70年不過是浩如煙海的歷史書卷中的短短几頁,但是這70年卻是祖國別亂世而開太平的重要階段。新中國的建立,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站了起來,遠離了流離失所,告別了屈身為奴被肆意踐踏的舊時代,開啟了和諧美好的新篇章。20xx年是紀念祖國改革開放72週年,四十年的風雨兼程,祖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騰飛、社會祥和安定、人民闔家歡樂,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夢成為每個國人的心願,祖國更加繁榮昌盛也成為每位中華兒女的不懈追求。

中國,正以龍的姿態騰飛,在與世界同行的道路上,我真心地祝願它,願它越飛越高,與日月同輝,像太陽一樣永存,像恆星一樣閃亮。

奔騰的江河翻卷起晶瑩的浪花,萬里草原迴盪着不去的馬頭琴聲。這是一條神奇的東方巨龍,它的名字叫“中國”

作為新中國x部門的我們應該增強“四個知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立足本職,“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為建設社會主義強國而努力奮鬥!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八

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

一滴水也能折射陽光。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變遷,我和父親有着深切的體驗。

父親出生於1945年,1966年高中畢業回家務農,當他背起鋪蓋準備和村裏的小青年外出做泥瓦匠時,村支書找到了他,讓他在村裏做教書先生。父親一人既教語文又教數學,還兼職給大家上美術課。

那是一座泥土築成的學校。房子是土的,操場是土的,課桌是土的,通往村外的路是土的,就連學生娃娃也是滿臉泥土……父親做夢都想在亮堂的教室上課,有光潔的牆壁、黑亮的黑板、明亮的窗户,但夢想就像是水中月、鏡裏花,讓人無限憧憬卻又遙不可及。

雖然環境差,父親的人生在當上了教書先生後卻出現了勃勃生機。他手把手帶的學生有的考上了中專,有的考上了師範學院,女兒也考上了衞校……忽如一夜春風來,恢復大學聯考後從村裏走出的第一批優秀人才,像接連投出的石子,在村人的心湖中掀起了一陣又一陣漣漪。父親頻頻被邀請出席村裏大大小小的婚宴、酒席、滿月酒……他的尊敬以前只來自於學生和學生家長,現在更來自於整個村子。

國家政策的利好讓父親也有了新夢想。他開始着手複習功課,積極備考。數學老師自然不惆悵數學,語文和政治卻要下功夫。每天和學生們一起做題、一起背誦。天遂人願,父親考上了民師班,成了一名事業單位的公辦教師。

那是一個多麼美麗的秋天!草叢裏,蟋蟀低沉地哼着秋歌,兩隻美麗的彩蝶收起翅膀,停駐在青色的槐樹枝上。琅琅的讀書聲早已飄散在校園秋天的暮色中。父親微閉雙眼,倚在一棵開滿金色桂花的樹幹上,他驀然感覺,一道金黃色的霞光,撥開沉沉的暮色,照進了心田。

從民師班畢業後,父親因為工作出色,被任命為中學校長。我們家雖然貧寒,但孩子個個爭氣——二姐通過自學拿到電大文憑,三姐和我先後考上大學,哥哥取得了全國通用醫師證,後來開了一家診所。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這句話説到了我們的心坎上,今年72歲的父親總是告誡我們姊妹五人,要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我是一個內向的人,這也註定了我只會埋首做事,而所謂的圓滑、諂媚、世故,在我這裏難有容身之所。工作若干年來,不管世事如何變遷,我只堅信一點——擼起袖子加油幹,總會發光。

我可以説是賭贏了,因為我的確收穫了認可。也許於我而言,這些年來收穫最大的就是這一份沉甸甸的歸屬感。

現在,我在一所鄉村中學教書。這對於有些虛榮的我,多少有點自卑。因為我的師範同學都在城裏教書,而無任何人脈的我只有留守鄉村。可是自從我開始發表作品,逐漸接受當地一些媒體的採訪後,我才真正認識“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的含義。

命運從來垂青有準備的人。我不是一個能言善辯的人,面對幫助我的恩師、朋友,我永遠心存感激。當有幸被任命為當地作協副主席時,有人問我用了什麼辦法?我説其實什麼辦法也沒用。當凝聚着心血的詩歌、散文,在全國各地的報刊發表;當我教的學生成績有了提高,家長有了笑靨;我內心的滿足感超過任何形式的獎勵,那種至高無上的精神信仰,讓我信心大增。

風雨70載,祖國記錄了父輩和我的足跡,引領着我的成長道路。每當我身處困頓時,總有一縷霞光照耀。我像小小的一滴水,融入了祖國建設的洪流,雖然很不起眼,但我卻真實地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九

我的追夢歲月

我出生1963年12月1日,在飢寒中長大。曾有過無數夢想,想當一名為國效力的軍人,想當一名為民解除飢餓的科學家……但最執着的是走出深山面見大海。

一個初春的早晨,我跟爺爺來到辰河邊。太陽露出了彤紅的臉,大地鍍上了一層金輝, 眼前變得水花花的。抬頭遠眺, 堤上的柳枝婆娑飛舞,滔滔辰河向遠方奔去……我觸景生情地問爺爺:“這條河流向哪?”

“等你長大讀了書就會知道。這條河從遙遠的貴州大山裏流來,流入了很遠很遠的洞庭湖。”爺爺提起“洞庭湖”,我不知在哪,離村裏多遠,只是默默地想:遠方的湖是什麼樣兒?

上學了。放學回家,我們那幾個“調皮鬼”總在柳堤上撿幾片葉子,小心地放在河面上,讓它帶着一顆童心進入洞庭湖。有一天,我、春明和龍芳幾個放下書包在河邊追捕一隻上岸的龜,龜被擒後,我拿着龜問春明:“你知道這龜是從哪兒來的嗎?”

“是從大海里爬來的。”

“不對!是從洞庭湖爬來的。”我晃着頭極力爭辯。

“哈!你真傻,洞庭湖的龜都是從大海里爬來的。”

龍芳搶着説:“我嬸見過大海,聽她説大海有很多龜,要是咬了人的手指,響雷時龜才肯鬆口呢!”

龍芳的嬸,聽爺爺説是讀書飛出大山的,村裏人都説她好樣的,是咱山裏的驕傲。

“總有一天我要比他們知道得多。”我不服輸,暗暗地下定決心。我要像龍芳嬸那樣跳出山溝去念大學,去看那神祕莫測的洞庭湖,去看那水天相連的大海。正當我心馳神往時,“白卷”風颳了起來,兒時的美夢被浸漬在淚水裏。記得一位年輕老師把我叫到他的辦公室,指着我的政治試卷凶神惡煞地問:“讀書為了什麼?”

我被這突如其來的問話驚嚇了,久久不敢作答,在他反覆追問下,我顫着聲回答:“見——見——大——”。“海”字未曾説出,就捱了老師兩個重重的耳光,72歲的我昏了過去, 記不清當時是怎麼離開辦公室的,只模模糊糊地記得那老師聲嘶力竭地對我吼道:“資產階級的黑爪牙,滾出去!”一陣狂風旋來,我不知不覺竟被戴上了“只專不紅”的大帽,站在與我年齡極不相稱的“大批判台”上,哭哭泣泣地接受眾人的揪鬥。

度日如年的三年過去了,太陽從大山的背後爬出來了,山裏的後生尖嚷着:“大學聯考制度恢復了,我們準備準備,考大學去!”其實我的心早已冰涼,對一切事物都沒有了興趣。可是開考的第一年,昔日成績遠遠不及我的龍芳考上了,村人説龍芳家墳山屋場好,代代出讀書人。我不相信這迷信話,卻不敢爭辯,真悔恨自己沒有去考。

理智驅走痛苦後,我也藏在家裏“準備準備”。可生活殘忍得像一條毒蛇死死地咬着我。翌年大學聯考又增考英語了,沒學過英語的我躁得大哭。無聊之際,我啟開小幀裝本,那夢一樣的初心,夢一樣的年華,匯聚在我的視網膜上, “大海”的呼喚震顫着我的靈魂。我輾轉難眠,捫心自問:我怎能被困難嚇倒?

送走可怕的寒冬,貧瘠的土地上春意盎然。兒時河畔擒來的那隻龜在我家的池塘裏不分年代地繁衍着,山溝裏的人都在責任田地裏大做文章,經濟上的拮据不久便離開了大山。特別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後,一座座鐵塔在山村聳立,一條條烏黑的水泥路通向山裏,一棟棟磚房拔地而起,樓內樓外農民也講究裝修了,傢俱全面更新換代,平板彩電掛上了牆,男女老少都用上了手機,山村的姑娘穿戴也時髦了,可與城裏人媲美。

就在那個春天,我參加了“英語速補”學習,也就在那個金秋,我收到了武漢那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我發瘋似地跑到辰河邊,對着辰河情不自禁:“我終於也像龍芳嬸去見大海了。”

帶着追夢離開山村時,村民敲鑼打鼓,放着鞭炮,場面比前兩年龍芳出山時熱鬧得多。

四年彈指一揮,我不僅獲得了大學畢業文憑, 還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了“ 科學養龜” 論文三篇和文學作品多篇, 其中一篇論文獲國家科技成果二等獎, 散文《母親》獲全國大學生徵文競賽一等獎。小車載着我去見了洞庭湖, 最終也見了大海。當我雙腳站在潔淨的沙灘時,心幾乎要跳出來, 我被大海的粗獷、蔚藍和神妙深深地吸引和感染。那腥鹹的海風, 勁健的海鷗,寬闊的沙灘, 出現在我眼前。特別是海面那盛大的日出, 葳葳蕤蕤,蓬蓬勃勃,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

走出學校,我成了一名鄉幹部。我勤政務實,不重金盃銀盃,只重老百姓的口碑,深受羣眾好評。我從一般幹部升到副書記、鄉長,再到鄉黨委書記、局黨組書記。72歲時,我享受了副處級幹部待遇。

回首走過的路,讓我深深感到:我與祖國同成長,祖國是我成就夢想的堅實依靠!

我和我的祖國徵文範文十

電話之“變”與“便”

每過兩三天,我總要和住在城裏不習慣、執意要住在鄉下老家的母親用手機視頻一次。雖然我們相隔近千里,但每次和母親説起話來,我就像在她的身邊一樣。放在幾十年前,這是想也不敢想的。

小的時候,父親是村(那時叫大隊)幹部,加之我家又在村中心,為了聯絡方便,村裏的手搖電話機就放在了我家。那時沒有電視,雖説有廣播,可大山裏信號不好,一下雨線路就壞,有時一壞就是幾個月,就算好的時候聲音也聽不太清楚。報紙幾乎沒有,偶爾送些報紙來,新聞早已變成了舊聞。所以,聽到黨中央、國務院的“聲音”的惟一渠道就是這部電話機了,只要它一響,就一定是有相當重要的方針政策要學習傳達。一旦接到這樣的重要通知,村裏的電話員就馬上把通知送到各小隊和其他村幹部手裏。要是村裏有重要或緊急的事情向公社彙報,也要用電話。改革開放、農村土地承包等重大改革政策,村裏都是通過電話得到的消息。

當時,這部電話機用的是兩節硫酸電池,電池用久了,打電話時就要狠狠地用勁兒搖,然後必須拖着很長的“喂”音,對方才聽得見。儘管這樣,村裏的小夥伴也十分羨慕我。有人接、打電話時,小夥伴們就會趴在我家的窗户上看。有時父親不在家,我也會把小夥伴們帶到家裏來,讓他們圍着電話機看,特別有優越感。

那時公社有個電影放映隊,每過一兩個月,村裏就能輪到放一次電影,這時,放映隊就會通過電話通知。所以,村裏的小孩子們特別希望能經常接到這樣的電話,只要電話機一響,他們就會問是不是放映隊打來的。

後來,我離開了村子去外地上學。村裏有了辦公的地方後,那部電話機就搬走了。聽説,它繼續“服役”了很長時間,直到上世紀80年代後期有了撥號電話後,才完成光榮使命,退出了歷史舞台。

參加工作後來到城裏,再沒見過這種電話機。單位裏用的都是撥號、數字按鍵電話機。但這隻有單位的辦公室裏才有,除了領導外,幾乎沒有人可以自己獨佔一部。那時就算有錢,也不是想安電話就能安的。

慢慢地,有了程控電話後,電話就不再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徵,如果經濟條件允許,也可以託人裝電話,要**元左右。但大家都感覺這錢花得值,因為有了電話,印名片時就可以印上,給別人名片時,還特意交代:“那上面有我家電話號碼。”這不僅是一種優越感,更多的是享受改革開放帶來的紅利。

電話的飛躍發展應該是BP機(傳呼機)、“大哥大”出現之後。BP機出現後,電話就漸漸成了一種大眾消費品。很多人買了BP機後,還會專門配個小皮套,將其小心翼翼地裝進皮套掛在腰間,偶爾聽到電子提示音,還要急匆匆地到處找公用電話回覆。我那時也買了一個BP機掛在腰間,只不過設置了振動提示。有一次開會,正在聚精會神地聽領導講話,突然腰間振動起來,嚇了我一跳,以為是小老鼠或爬蟲之類的東西鑽進了腰間。晚上和妻子説起這事,她説:“那你就別掛了,等條件好點兒買個‘大哥大’吧,反正傳呼機也不能接打電話。”雖然BP機不太方便,但我依然感覺,它的出現是電話普及化、大眾化時代到來的標誌。

“大哥大”在當時可是有錢和有身份的象徵。一些持有“大哥大”的人,常常把它帶到街上,不僅不嫌棄它的笨重,還專門要找人多的地方上演“通話大戲”。隨着這些“通話大戲”的增多,手機的知識也在很短的時間內普及了,並將模糊的概念和實物實現了無縫對接,大大縮短了現代電話的宣傳週期,也為電子產品商節省了大量的廣告費用。隨着“大哥大”的笨重、價格高等缺點的顯現,它像傳呼機一樣,逐漸被一些功率小、輕質美觀的手機替代了。

再看今天的電話功能,多得已經無法用詞語來概括了。過去的電話僅僅有傳遞聲音的單一功能,如今的電話又增加了購物、看書、炒股、看電影、看電視、看視頻等各種以前難以想像的功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電話變遷的過程,也是我們的偉大祖國科技進步、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一名中國人,我倍感自豪和榮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guoqing/vrqvl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