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端午節 >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精選3篇)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精選3篇)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 篇1

今年的端午節又是三天假期,端午節一早,天還沒大亮,我的手機就響了,母親打來電話,讓我們回家過端午節。説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們回家吃。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精選3篇)

母親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讓我們回家大快朵頤,臨走再每家帶上一包。為此她得提前好幾天就開始忙活,買上各種食材,買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幾種米。然後開始製作各種餡料,有豬肉餡、紅棗餡、蜜錢餡、果仁餡、豆沙餡等好幾種餡料。

粽葉是提前從老家買的,是大山裏採的一種香樹葉,大小比人的手掌大點,圓形的,從樹上採下來曬乾,用時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種濃濃的醇香,有比荷葉、葦葉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濃的味道,吃過之後滿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親一直用這種香葉包粽子,來到城市20多年了,這個習慣一直未改變,城裏是買不到這種香葉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節來臨前,母親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買回一些香葉,近年來,母親年齡大了,加上我們不放心,我們不讓母親再如此奔波。加上現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車了,於是就讓家鄉的叔買了,讓公交車給捎來,我們上車站去取。

母親的手藝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極了,我們都愛吃。可是,眼看母親一年比一年老了,體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勸過母親不要再辛辛苦苦受這份累,現如今超市裏的粽子啥樣的都有,想吃去超市買些吃不就行了,可母親説,超市裏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銀子”從超市裏買回個大禮盒,煮了來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蠟,根本不是正經味,大人、孩子都不願吃,最後,還免不了母親受累,還百花二百塊錢,落得母親好一頓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動。

等我們回到家,母親已將粽子煮熟了。正好可以嚐個鮮。拿起一個醇香撲鼻而來,不用吃就勾起極大的食慾,輕輕剝去粽葉,紅白相間的光滑的粽肉呈現眼前,甜軟的糯米,再加上飽滿的紅豆,真是清香四溢;輕咬一口,滿嘴芬芳,味道極好。

兒子早就等不及了,攤開來用勺子插下一塊,放進嘴裏,又迅速的吐出來伸着舌頭,妻子説:“真有料,就不會等涼一下再吃!”母親忙問:“燙着沒?”兒子直搖頭,很快幾個粽子下肚,還要吃,母親攔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雖然好吃,但難消化吃多了會漲肚子”。

兒子戀戀不捨的放下了手裏的粽子,母親接着説:“都給你準備好了”,然後提出一個袋子,裏面是滿滿一袋粽子,兒子一看抱住母親就親,滿嘴的米漿抹了母親一臉,母親假裝生氣,“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滿臉米渣,”臉上卻是一臉的笑紋。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説:“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説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幾次這樣的早餐?”“粽葉清香裹糯米,紅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親日益顯老的面容,這已不僅僅是一枚粽子,這裏麪包着的是無盡的母愛,它映照着的是母親一顆疼愛兒女的心,讓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別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湧上心頭,不覺間淚已模糊了雙眼。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 篇2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艾蒿插在大門上,田野一片麥兒黃,家家户户過端陽。”不知不覺又到了粽子飄香的時侯,又讓我想起故鄉的端午節來。

端午那天早上,天剛矇矇亮,妻便叫我:“快起來,割艾蒿去,去晚了,就割不到了!”

“哦,今天是端午節,瞧,我這記性差點兒忘了。”我一骨碌爬起來,拿起鐮刀就往每年割艾的老地方跑去,路上還遇到不少去割艾蒿的人,不一會就割了一大捆回來。我把家裏的所有朝外開的門頭上,都插上了艾蒿。

小的時候每年的端午,都是我哥哥他們到田野裏去割艾蒿的,我那時小,爸媽不讓我去。我們小孩子間都流傳着這麼一句民謠“端午門頭不插艾,死了會變老鼈蓋”,那時候我們也不懂是什意思,別人説我們也就跟着説。但我們小孩子都知道,如果不插艾就不好。

後來聽大人們説在很久以前,人們自私而殘忍,天帝決定派瘟神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瘟疫來懲罰,瘟神受了天帝的旨意,在五月初五那天散發瘟疫,瘟疫為不忍加害,在五月初五時在自家的門前插上艾蒿就不會傳染到瘟疫,以示驅走瘟疫。

兒子出世那年,妻子生產滿月後,要用艾蒿薰澡,説是可以打通經脈,疏通汗毛孔,薰澡之後再出門就不會落下月子病了。據説,用艾蒿泡腳還可以治療脛骨疼,還可以用艾蒿葉熬粥呢。

早飯過後,妻子把前幾天泡好了的粽葉和糯米端出來,準備包粽子。妻子把新鮮的粽葉洗得乾乾淨淨,然後用左手託着粽葉,右手輕輕地放入糯米,再加上蜜棗、葡萄乾、枸杞子、核桃仁、綠豆等,放上這些東西,粽子除了好吃一些,它還預示着生活的甜美,放好後包起來用繩子紮緊。扎繩子這一步是最關鍵的,因為這一步就是要把粽子紮成各種造型的,妻子包的粽子就有好幾種形狀。

母親搬個板凳就坐在旁邊看着媳婦包粽子,嘴裏還不斷地説,以前家裏窮,過端午很難有糯米包粽子,現在好了什麼都有。一回頭看見我站在旁邊就説“你也過來幫幫忙,也包的快一點”“我不行,就是那扎繩子的時候,就不會了”“你就是笨,教你幾次你都不會,只會包三角菱形的”“唉,沒辦法,天生的笨蛋吧”,妻子説“什麼不會,你就是懶”“哈哈……”。説着笑着不一會就包好了,把包好的粽子放在鍋裏煮上幾個小時,熟透了就可以吃了。不過,我是很喜歡吃粽子的,尤其是吃冷的粽子,吃到嘴裏很舒服的。

小時候父親每到端午就愛講端午的來歷,説是為了紀念屈原的。父親説,很久以前,有一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是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水流湍急的汩羅江裏。人們知道了,怕江裏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粽子扔進江裏,這樣魚不會吃屈原的屍體了。那天正好是農曆五月初五,善良的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把這天定為端午節,表達對屈原的敬意。

粽子放在鍋裏,架上柴,放在那兒慢慢地煮。煮粽子的時候,母親囑咐放幾個雞蛋,還有鹹鴨蛋一起煮,説是端午一定要吃的,這是吉祥。

我也開始了我的事情,炸糖糕。端午節除了吃粽子,在我們這裏還有吃糖糕、油條的習俗。小的時候炸糖糕、油條都是父親做的,我們就站在旁邊等着,炸好了就忙着要吃。等我成家立業了,也不會做,都是到街上去賣。有一年我去晚了,沒買着,孩子吵着鬧着要吃,還被母親數落了一頓,後來一想幹脆自己學,向別人請教,回來試着做,經過幾次試做,我成功了,但還是沒有街上人家炸得好,這已經很不錯了。

兒子小的時候,過端午看見人家孩子的手上腳上都帶着東西,回來家也跟我們要,只得哄着他説帶那個不好,什麼什麼的,他也就不要了。我們這裏過端午,要給孩子的手上和腳上,戴耍線,就是把十幾根五顏六色的線擰成一扭,拴在孩子的手上和腳上,説是這樣就能把孩子給拴住了。女孩子早在金銀花開的時候,就到田野裏去摘金銀花回來做個香囊,等到端午掛在脖子上,還不時的拿起來聞一聞,很是讓人羨慕。還有的人家給孩子的頸脖、手腕和足踝繫上長命鎖,説是可以長命百歲的,那是用桃核雕刻的,也有雕刻成桃籃的,説是可以避邪的。

端午節,悠久的傳統,美好的風俗,人們在這年年的端午節中,虔誠,莊嚴,心中懷有的不僅是對節日的期待,更是對美好生活得祈願。

不過,現在端午的氣氛遠不如上世紀那樣濃烈了,農村外出打工的越來越多,家裏就剩下老頭老奶奶,漸漸地過節的氣氛就不濃了,這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相關部門應該設法解決,不能讓着傳統的節日丟棄。

端午是個美好的節日,人們在這並不濃烈的節日氣氛中可以寄寓一些美好的期望,讓凡塵矇蔽的心,在這古老的節日裏得以迴歸,領悟生命的真意,讓生命活得更加充實一些。

端午散文:又是一年端午時 篇3

一大清早,爸媽就給我打電話讓我和老公回家吃飯,我才記起,今天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端午節。不盡感歎,又是一年端午節,父母永遠都記得我們,而我們卻一味的忙着自己的工作與生活。

根據我們當地的風俗,我們過端午節是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十五,在我很小的時候,有包粽子、醃鴨蛋、做糕點的習慣,只是現在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漸老,年輕人也不會,所以就用買來取代了。兒女們會在這個節日裏回來給父母送禮品,聚一聚,後來國家規定農曆五月初五放端午節的假,所以我們也就把初五視為了過節。對父母來説,她們想要的不是兒女的禮物,而是開開心心坐在一起吃頓飯,聊聊天。或許父母老了,孩子大了,在一起的時間成為了奢望,所以每次過節,父母都會很開心。記得小時候,很開心的是我們,因為那時有很多很多好吃的東西。再後來我工作了離家遠了,過節時也會買來吃,不是因為那些東西好吃,吃的是懷念、是心情。

記得媽媽每年會在端午節那天清早,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割一堆艾葉回家放着曬乾用,據説是沒見過陽光的艾葉去毒效果較好,我們在這一年中都會時不時用艾葉洗洗澡,泡泡腳,清清毒,有很好的藥理作用。一直到現在,我沒事就跟媽媽要也還記得媽媽每年會在端午節那天清早,太陽沒出來之前,去割一堆艾葉,據説是沒見過陽光的艾葉,特別是女兒出生後,經常用它來給女兒洗澡。

也還記得十五歲那年端午節前幾天,同學邀請我去她家吃粽子,到她家後就傻眼了,桌子上有各種餡料,紅豆沙的、綠豆沙的、肉鬆的等八種,還有一堆洗好切好的芭蕉葉條,一桶白白的糯米,同學很熱心的教我包粽子,我怎麼都學不會,不是這裏露米了,就是那裏露餡了。雖然我也知道是將葉子先一卷,放米,用手壓緊,放餡,然後包起來,用細線纏成一捆一捆的。後來每次吃粽子,我就會想起這件事,想起我這同學,多年以後,我們都結婚生子了,也都各相隔一方,挺想念的。有些事,有些人,除了留念,只有放在心裏,那是我們永恆的記憶。

那年在廣東過節的時候,我看了一場划龍舟的比賽,男女老少皆有,個個神采奕奕,精神飽滿,臉上露着幸福的笑容,必竟一年也就這麼一次來紀念我們尊敬的愛國詩人屈原先生。

我們應該感謝屈原先生,是他讓我們有了今天,當然也應該感謝我們的親人,給我們過了一個快樂的節日,最後祝大家端午節快樂!有空常回家看看!

標籤: 端午 散文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uanwu/vpjrzg.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