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端午節 >

端午節聯歡活動主持詞

端午節聯歡活動主持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現場的各位朋友們,大家--

端午節聯歡活動主持詞

上午好!

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豐富人民羣眾的精神文化生活,今天,我們相聚在這裏,共同紀念一個特殊的日子——端午節

首先,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蒞臨現場的各位領導和嘉賓,他們是 ,歡迎你們來到市社會福利院和大家一同體驗並感受悠久的中華文化。

一、包粽子比賽(此過程中介紹端午節的相關知識)

後天就是我們的節日——端午節了,在這裏我先祝願大家節日快樂!

你知道在我們國家,端午節最多最普及的風俗是什麼嗎?

那莫過於是吃粽子了。

想吃到好吃的粽子,包粽子就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下面我們就來進行包粽子比賽。

比賽規則)我們的比賽規則非常簡單,誰包的最快,包的粽子不漏米,樣式好看,誰就是我們的優勝者。我們的比賽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其餘參賽選手為優秀獎,大家要加油啊。

好,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請參賽選手做好準備。

互動:介紹端午節的相關知識

:端午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有很多不同的名稱,現場的各位朋友誰能説一説呢?(端午節也稱端陽節、重五節、五月節、女兒節、天中節、浴蘭節、詩人節等)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也有很多的説法,我想問問現場的觀眾朋友,你都知道哪種呢?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説法甚多,有紀念屈原説 ,紀念伍子胥説,紀念曹娥説,惡月惡日避邪説等等。但其中最被人們廣泛認可的是紀念屈原説)。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mi)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説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裏,説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還有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裏,説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

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兩千多年來,飄香的端午和不朽的詩人屈原一路相伴,他那種愛國情懷、浪漫詩篇,已經化為民族的文化與精魂,深深地刻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

:端午節始於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XX多年的歷史,由於中國地域遼闊,各地過節的風俗習慣也有所不同。

:那誰能説説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呢?

(主要習俗有女兒回孃家、吃粽子、掛鐘馗像、帖午葉符、懸掛艾草,遊百病、浴蘭湯、偑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飲雄黃酒、吃五毒餅、鹹蛋等。)。

2、筆會(此過程中穿插學包粽子環節)

:時逢端陽五月天,炎黃後輩思屈原。離騷九歌貫千古,傲骨詩風越萬年。今朝吾輩過端午,吟詩抒懷敬先賢。端午節的起源有許多傳説,其中又以紀念屈原投江最為著名。人們一想到屈原必然會想起端午,一到了端午必然會想到屈原。屈原和端午也因此構成了中華民族一個特殊的文化符號,他是傳承民俗的節日,也是唯一一個紀念文人的節日。下面,就請市文聯組織的書法家們為我們現場書寫一些端午節內容的作品。

:精彩的節目看完了,我們包粽子比賽結果也出來了,下面請領導為獲獎選手頒獎。

首先請 為獲得三等獎的選手頒獎,請 上台領獎。

:接下來請獲得二等獎的 上台領獎,請 為獲獎選手頒獎。

:最後請 為獲得一等獎的 選手頒獎,請 上台領獎。

5、贈粽子、贈書畫、品嚐濃香粽子

:我們的書法作品也已經完成了,下面我們將這些作品贈送給市社會福利院,祝願福利院的老人家們幸福安康,節日快樂!

(贈書畫)

:在書法家們揮毫潑墨的時候,我們的粽子也散發出了陣陣濃香,大家想不想嚐嚐這香甜的粽子呢?那我們就將這些粽子送給我們現場的老人家們,讓我們一起來品嚐這香甜的粽子,同時也品嚐着甜美的生活。

結束語:

:老節日,如好酒,清清淡淡,越久越醇;

真友誼,如好友,簡簡單單,愈久彌香。

:願我們的真友誼在這老節日裏,越來越真;希望我們的活動能給大家帶來節日的快樂和祥和

:同時,也祝願福利院的老人們幸福安康,祝願現場的各位領導及嘉賓朋友工作順利,身體健康,節日快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uanwu/4dyz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