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冬至 >

冬至的傳説

冬至的傳説

公元8XX年的一個冬日,33歲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孤身一人鬱居在邯鄲的一處寓所裏,這天正是一年當中夜晚最長的冬至日,忍不住思家情緒的詩人在這個時候忍不住揮筆,寫下這樣的詩篇“邯鄲驛裏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説着遠行人。”這首詩裏所表達的情緒,和唐代大詩人王維在那首非常著名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表達的情緒非常的相似,也説明在唐代人的心目當中,冬至和重陽節一樣,是一個令人倍思親的佳節良辰。

冬至的傳説

不過冬至作為節日的歷史可並不是從唐朝開始的,而是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冬至為什麼會成為一個節日,這應該説和它的特殊性有密切關係。冬至的特殊性在哪裏?我想我們可以從冬至的“至”字來做出一些解釋。古代有一本書叫《孝經説》,在這本書裏對冬至的至字做出了這樣的解釋“至有三義,一者陰極之至,二者陽氣之至,三者日行南至”也就是説,這個至的含義有三種:一個是指的在這一天陰氣達到了極致;二是説陽氣開始初生;三是説太陽運行到了最南端。這三者當中,我想最後一點應該説是最根本的,也是最基礎的,前兩者應該説是結合了我國古代的陰陽觀念,由太陽運行到最南端這一點生髮出來的。

按現在的説法,冬至這一天,也就是每年的陽曆12月22日前後,太陽會直射到南迴歸線,由於照射角度的關係,北半球接受太陽照射的時間最短,因此在冬至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的向北迴歸線移動,北半球所受到的光照時間便越來越長,白天也變得越來越長了。所以有句俗諺就説“冬至日頭升,一天長一增。”這樣一種大自然運行的規律,其實在很早以前就已經被我們的古人所認知到了,當時人們就給這一天定名叫日短,或者叫長至。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古代人的一個發明創造,冬至其實就是被最早發現的節氣之一。我們的先人不僅較早的發現了太陽運行的這樣一些規律,而且還從生活經驗出發,從太陽光照和氣候的寒暖的變化生髮出陰和陽的觀念,並且用陰和陽的消長來解釋宇宙萬物的變化,認為宇宙的變化,其實來自於陰陽的運動。陰和陽始終是處於一個相反、相成的運動當中。按照陰陽觀念,冬至這一天就是陰氣達到了極致,而陽氣開始生髮的日子,也就是剛才所説的“陰極之至,陽氣始至”冬至標誌着陰陽的轉換。在人們的心目當中,這樣的日子是非常具有特殊性的,也是具有非同尋常的文化意義。而且在周朝的時候,冬至還有作為歲首的這樣的經歷,也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陽曆的元旦,或者是農曆的春節。後來雖然冬至失去了歲首的性質,但是仍然在一定程度上被視為和歲首同等的重要。

有一則發生在南朝的故事,頗能説明冬至這一天的重要性。説的是王志(音)是東陽郡(音)的太守,當時監獄裏有十幾個重囚犯,冬至這一天都被王志打發回家裏去過節,過完節之後犯人都回監獄了,只有一個人沒有回來,當時的獄卒就給王志彙報這件事情,王志就説這個事你不用管,這是我的事情。結果到了第二天,那個遲歸的重犯就回來了,而且説是因為他妻子懷孕了,所以才回來晚了。這件事情被記載下來,用以説明王志這個人的為官之道。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來冬至在當時人們心目當中是多麼的重要,連罪犯都要放回家去過節。

宋代的孟元老有一本書叫《東京夢華錄》,他在這本書當中記載“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賀往來,一如年節。”就是到了這一天,連那些最窮的人也要拿出一年的積蓄,不夠的話還要去借,也要穿上新衣服,也要吃點好吃的,也要來祭祀祖先。直到今天,民間還有“冬至大如年”的説法。“冬至大如年”,每當冬至來臨的時候,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通常都會舉行一些儀式活動,在這個非常重要的時間點上舉行一些活動。這些活動就構成了冬至節的一些習俗,我們説這些活動到底都有哪些,下面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一個就是拜天祭祖。冬至是拜天祭祖的日子,早在《周禮》這本書當中就有“以冬日至致天神地(人)鬼”的規定,在冬至日,帝王要祭天。帝王為什麼要在冬至日來拜天?應該説這是因為帝王歷來被視為上天之子,是秉承天命來治理人間的,王者欲有作為,亦求其端於天,而天為陽,地為陰。冬至亦陽升。是陽氣初升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祭拜天。根據古人天圓地方的這樣一些原則,所以古人祭天通常是在圓丘,在南郊圓丘祭天。北京的天壇就是明清時候的帝王在冬至祭天的一個重要的場所。通過祭天,可以説帝王就和上天建立起了一種其他人所不能有的特殊關係。冬至還是祭祖的日子。在帝王祭天的時候,往往也要祭祖,而民間在傳統社會當中,老百姓是沒有資格祭天的,但是同樣可以祭祖。

早在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崔時(音),他在四明月令(音)當中就記載了當時人們祭祖的情形。他説早在冬至日到來之前的前幾天,人們就要清潔、齋戒,冬至那一天就要要粟米和羊肉來祭祀祖先。為什麼要在冬至這一天來祭祖?按照肖放(音)先生的解釋,就是因為在陰陽交戰,寒風凜冽的時日,人們為了順利度過新舊交界的時間關口中,需要有集體的信心與凝聚的核心,因此人們求助於和自己關係最為密切的祖陵。人們在祭祀祖先的儀式活動當中返本歸宗時,對族羣關係進行了再確認。

祭祖通常還有特殊的貢品。清朝人秦榮光有一首《上海竹枝詞》他説“冬至花糕更粉團,冬分酒吃鬧鬧年。衣冠拜賀親朋後,肉塊堆盤夜祀先”這裏是説用肉來祭祀祖先。南方的福建在冬至這一天通常要做一種米粉做的糰子,用它來祭祖,有的還會在門兩旁掛上一些。至於為什麼這樣做,還有一則傳説。説的是有一個人在山中迷了路,碰上了一隻母猿,並且和她住在了一起,後來母猿就生了一個男孩,這個人就把(這個孩子)帶回了家。後來這個孩子長大,當了大官,他就非常想念自己的母親,可是又找不到,那怎麼辦呢?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派人沿着他家到那個山的沿路都掛上米糰子,他認為這個母猿看到這個米糰子,就會尋跡而來。果然,那個又老又餓的母猿就順着這個米團來到了她兒子的家,從此和她兒子住在了一起。

這個傳説當中人和動物這樣的人獸婚其實非常的奇異,但是這故事當中所表現的兒子對於母親的態度卻生動的體現了人們在冬至時節對祖先深厚的那一種感恩的情懷。這是拜天祭祖這樣的一種做法。

標籤: 冬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dongzhi/ek0xkq.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