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節日慶典 >春節 >

過年那天是除夕還是春節

過年那天是除夕還是春節

春節和除夕我們是能分清楚這兩個特殊的節日,但是加入過年這個元素,到底過年是指除夕還是春節?這個問題有點想個糊塗賬,到現在都沒有一個官方的説法能準確的説,過年那天是除夕還是春節,所以我們只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於20xx過年那天是除夕還是春節_過年是指除夕還是春節。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過年那天是除夕還是春節

過年是指除夕還是春節

過年是指春節,春節俗稱“年節”。廣義的春節包括正月和除夕,過年、大年三十、大年夜、除夕都是指同一天。而特定意義的春節指的是大年七年級,也就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

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後一天,也就是歲尾的除夕。

什麼是年

年”是一個時間概念,這一時間概念是伴隨着農耕社會的誕生而形成的。由於農業勞作對季候的特殊要求,進入農耕社會的先民們不斷地探索,觀察時間的轉移變化、季節的更替,逐步掌握了一年 四季周而復始的自然規律,才形成了“年”的概念。由於“年”這一時間概念的產生,才奠定了“春節”形成的基礎。從各類歷史典籍、出土文獻以及目前的考古發掘文物來看,我國早在夏商時代已經步入了農耕文明,那時的華夏族先民們已經逐漸掌握了“年、月、日”等時間概念。《爾雅·釋天》説:“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可見,“年”的概念形成由來已久,古代先民表達年這一概念的字分M為“載”、“歲”、“祀”和“年”。

甲骨文“年”字的本義,是用來表示穀物的成熟。卜辭中有(求年)之説,即祈求全年的穀類成熟良好,這就是後世的“祈谷之祭”;(受年)也是卜辭中常見的用語,意思是説是獲得了一年穀物的豐收,所以《説文解字》稱“年,谷熟也”。由於穀物每年週期性的成熟,所以就借用“年”字表示穀物成熟的過程,來表示穀物從耕地、播種、除草管理到成熟收穫的一個時間週期,從而形成了時間概念的“年”字。當“年”字由穀物成熟的本義,逐漸演化為表示時間的名詞時,年不僅成為春夏秋冬四季相合的時間段代名詞,而且也成了計算歲時的一個數字單位。

年”的內容:

一是慶祝豐收和祈求收穫的祭祀活動。

這一點既是“年”字的本義,又是祈禱者的願望。這是年節確立的最重要的意義所在。

人們日復一日辛勤勞作,目的就是獲得收穫和回報,並且祈求在來年能獲得更好的收成,這是農耕社會民眾最樸素、最真摯的情感和信念。民以食為天,對靠自然演化獲得食物的古代先民來説,沒有什麼比獲得豐碩的收成更重要,因此慶祝豐收、祈求收穫就成了一年一度的最重要的祭祀活動。

二是對天地神靈的信仰。這一點從古人把“歲”視為“年”上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古代先民受“萬物有靈”

觀念的影響,視大自然風雷雨電變化造成的各種災難為冥冥中的神靈操縱,從而祈求他們恩惠和寬恕或賦予戰勝災難的智慧和力量。

這種樸素情感的虔誠表達方式,與後世巫婆神漢們用所謂“降神”愚弄民眾、詐騙錢財的封建迷信完全是兩回事。

三是崇祖敬祖。用“祀”字來表示年,就是遠古先民崇祖敬祖信念的真實寫照。古人認為“萬物有靈”,因此“視死如生”,認為人死後靈魂猶在,仍能左右子孫的福禍,因此產生對祖先的敬畏和崇信。遇到喜事向祖靈報告,遇到困難和災禍祈求祖靈護佑和給予戰勝的力量。這其中雖有愚昧和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對祖先的由衷尊敬和熱愛。

關於年的傳説

據説,古代有一種兇猛的怪獸,長着血盆大口,人們都叫‘它“年”。每到臘月三十,它便跑出來,挨村挨户地殘害人畜。

在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一個村莊裏去殘食,正巧,有兩個牛娃,往崗上甩鞭,啪啪地響,“年”不知是何物,嚇得望風而逃。“年”又跑到一個村莊,見到一家門口曬着一件紅衣裳,“年”吃驚不小,嚇得又逃跑。“年”竄到另一個村去殘食,從屋門縫裏一望,那亮閃閃的燈光,刺得它頭昏眼花,又嚇得溜掉了,不敢進村。

後來,大家才知道“年”怕響,怕火,怕紅,怕明,就想出許多對付“年”的方法。每當臘月三十晚上,家家户户放鞭炮,用紅紙寫“對聯”,點上蠟燭照明,點燃大紅草,還有敲鑼打鼓驚嚇“年”的。

果然,把“年”趕走了。人們歡天喜地,相互祝福。為了防備來年“年”再來襲擊,每逢“年”來臨時,人們總要穿上鮮紅的衣服,敲着皮鼓,點燃大紅草,燃放爆竹。以後相沿成俗,便成為每逢過年穿新衣、敲年鼓、點大紅草、放鞭炮、相互拜年的風俗。

關於春節的由來,還有一種傳説是:歷史上黃帝曾跟蛋尤大戰,黃帝在農曆正月七年級那一天戰勝了蛋尤,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節日,以紀念黃帝的戰績。

標籤: 除夕 春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eri/chunjie/jmmv94.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