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鄉鎮街道講話稿 >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精選18篇)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精選18篇)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

進入巴河東岸的唐家衝村,眼前豁然開朗,天地儼然,日月洞開,彷彿真的進入一處世外桃源。這裏田疇平展,成塊成片連在一起,大有平原風光。田野裏綠油油的秧苗更像織毯一樣,向前鋪展着,把人們的目光吸向無盡的天邊,把心靈引向寧靜,悠然。

遠處的山嵐渾圓稚樸,葱綠褪卻炎炎夏日的燥熱。循着村口的“夢桃源農家生活體驗館”的牌子,進入一個“綠樹村邊合,青山廓外斜”的小村莊,一塊塊田野從眼前閃過,碧玉般安靜。一口口魚塘倒映着天光雲影,思緒隨清風共徘徊。

現代化小樓房林立,整齊而端莊,掩映在綠樹翠竹叢中,給人迴歸温暖的呼喚,安居在泥土之上的暖巢,有一種與城市鋼筋水泥建築不同的安適,温馨。植物們給這些樓房繡上綠色花邊,生命蓬蓬勃勃。一架一架的瓜藤爬上牆坡,那詩行栽種得韻律工整,音調悠長。叢叢芍藥牡丹栽種路旁,花蝴蝶引領我們來到一幢高大的樓房前。

“夢桃源農家生活體驗館”名副其實。大紅的橫幅寫着“博藝棋友會、陽春琴友會、翰馨詩友會、銀勾書友會”,四會畫龍點睛,琴棋書畫雅韻悠揚。一室一雅韻一蘭香。一樓門前二胡聲悠揚喜悦,民間老藝人正襟危坐,姿態端詳。二樓會客室茶香瓜果馨,熱氣喧譁,遊人或品茶,或上網,或翻閲壁架上書籍。愛好棋藝者,很快搶佔了棋盤。喜歡翰墨的,紛紛試硯揮毫,筆走龍蛇。陽台有亭曰放翁亭,圓石桌石凳置於涼亭之下,竹影清風篩幾縷陽光於几上,詩意似晴空白鶴,引頸向上。

桃源一般美麗的人居環境,千年歷史深厚的人文景觀,這一切不能不讓人遐想,處在繁華世界之下的愜意鄉居生活,最易激發人純樸自然的閃光思想。年初,唐家衝村黨支部書記鄧俊國萌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建一個“農家生活體驗館”,吸引城裏人到這裏觀光旅遊,體驗農家生活,品嚐地道的農家綠色食品,為村民開闢就業門路,增加旅遊經濟收入。如今,體驗館內設有餐廳、農家遊戲室、農家觀藝娛樂室、農民手工藝品展銷室、農產品加工手工體驗室(用手磨磨麥等)。放歸自然,遊牧身心,還有室外體驗活動:大型的垂釣場,野外放牧場(讓遊客自喂放牧牛、羊),栽種採摘體驗基地,路邊山野菜展示攤點等等。

聽着民間藝人諧趣生動的鼓書,欣賞縣文藝家們送上的書法、美術作品,還有縣作協贈送的書籍,更聆聽了鄉黨委書記和鄉幹部們熱情鼓動的講話,讓我們前來觀賞學習的遊人大開眼界,心意飛騰。

品着正宗的土雞、野菜,口角噙香;詩書洗心,琴聲繞耳,不由得悠然一夢,如入桃源深處,醉而忘歸。

中華民族自古為詩書禮儀之邦,崇尚自然,敬畏天地,詩書傳世,琴棋養心,禪道為人。起源於農耕社會的采薇之曲,《詩經》、《國風》,都記載了詩歌書畫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力量和身體的韻律,並由之帶來內心的省察,都有詩文、歌舞、圖畫、經誦等形式流傳。看似農家生活,實則是立於禮儀之邦的根基,有着生生不息的生命源泉和文化土壤。今天,在物質達到一定富裕之時,讓生命又回覆最初的純樸,觸摸,讓身心昇華純淨,高潔,無疑是最接近地氣的滋養。

現代經濟日益發展,物質生活走向富足,追求精神境界的寧靜和諧,返璞歸真,崇尚自然,也提到人們日常生活上來。夢桃源,不正是山水桃源之景深處的夢境,竟如此真實地回覆到我們的生活,豈不叫人驚喜而嚮往。

桃源夢,夢桃源,願家鄉處處夢桃源。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2

今年以來,當人們來到國家農業部“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首屆“江蘇最美鄉村”的東台市樑垛鎮臨塔村內,會聽到這裏有器樂聲、羣眾放歌聲。村民們的文化生活,可謂其樂融融,幸福開懷。

原來,20xx年年初,該村黨總支、村委會注重狠抓農民精神文明建設,着力文化富民,發動村裏的杜民所、楊得勝、楊子榮等十多名退休教師、退休工人和部分愛好文藝的村民成立了臨塔村羣眾文化合作社。他們自娛自樂,不要報酬,經常性到組裏、居民點送戲演出,活躍了村民們的文化生活。

令人值得稱道的是,該村羣眾文化合作社的社員們在春節前夕建立了臨塔村羣眾文藝宣傳隊。他們圍繞宣傳黨的好政策、家鄉新面貌、村民新鮮事、傳播正能量、弘揚新風尚等內容,自創、自編、自演快板、表演唱、花船民俗、歌舞等各類文藝節目18個,開展新春送戲到農家活動。隊員們克服困難,任勞任怨,放棄與家人團聚和休息的機會,從大年七年級下午開始到本村十個組巡迴演出,其中僅初五這一天就連續性演出三場,豐富了村民的節日文化生活,愉悦了身心。有的村民感慨地逢人便説:“咱村裏頭的羣眾文化合作社搞得好啊,想不到今年春節還搞了新春送戲到農家演出活動,這不是‘歡樂組組行’嗎?!”

2月9日上午9點30分,筆者有幸在村工業園區一家企業大院裏,看到了演員們在載歌載舞地演出表演唱《喜看臨塔新面貌》等文藝節目,受到了附近的企業員工和村民們的歡迎,不時贏來了觀眾們的陣陣掌聲。

台上,演員們激情地演出着;台下,觀眾們看的認真、帶勁、會心。他們沉浸在歡樂、和諧、幸福的海洋裏。村民陳龍香説:“村裏頭開展送戲活動好啊!讓我們村民開了眼界,飽了眼福。大夥兒看看,快板‘五老漢誇孝賢’説的就是我們的身邊人身邊事啊,對我們這些做媳婦的村民有教育意義哩。”

鄰近中午,隨着一陣子鑼鼓敲起來,演出結束了,但是觀眾們對演出現場仍是依依不捨。參加新春送戲到農家活動的二胡演奏人員、村幹部杜民富熱情地告訴筆者道:“為村民們送去較好的文化精神食糧,我們心裏頭也高興啊!整過送戲的效果是好的,據我統計,到今天,我們已經演出十一場次,村裏村外有3000多人觀看了我們演出的節目。可以説,正月裏我們美麗鄉村文化年味是濃的。如果今後村民們需要,我們還準備繼續到組裏為羣眾演出哩。”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3

因為父親在村裏工作的緣故,我去過堯治河兩次,每次都給我不同的感受。美麗的晚霞映紅了湖北省保康縣堯治河村的龍門廣場。家住龍門口居民小區的大媽,腳穿潔白的運動鞋,正與一羣爹爹婆婆、大姑娘小夥子們,在霞光晚照的舞池裏翩翩起舞。

做個堯治河村民是幸福的。這裏生活富足,家家户户住上了鄉村別墅,七成家庭買了小車。業餘生活是充實的,隔三岔五,就有一些文化培訓和文藝演出、文體娛樂活動。“文化興企”、“文化富民”、“文化強村”,正成為堯治河村重要發展標誌。

品牌形象,靠企業和文明鄉村文化來提升

20xx年,堯治河村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2億元,繳納税費2.5億元,村級固定資產達到19億元,村民人均純收入超過1萬元。富起來的堯治河,今後的發展必須靠文化來提升。村裏邀請中央黨校、武漢大學和華中科技大學的知名專家學者到村裏調研,藉助他們制定出村《文化建設五年發展規劃》、《建設文化強村意見》。村黨委明確將文化發展納入到全村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文化事業預算經費逐年增加。僅20xx年,村裏用於羣眾文化活動支出就高達300萬元。

幸福生活,靠豐富多彩的文化來裝點

文化發展必須與經濟發展比翼齊飛。村黨委立足村裏實際,利用“湖北500強村”的經濟優勢和村黨委書記孫開林xx大黨代表、全國勞動模範等政治品牌,先後融資近1.5億元打造“堯治河文化”。一時間,堯帝神峽、白堯石景點、民俗博物館、磷礦博物館等文化工程相繼開工;《堯治河村志》、《堯治河村歌》相繼出爐,讓世人刮目相看。去年,村歌《金山銀水堯治河》一炮走紅,成為“全國十佳村歌”,引起強烈反響。

幾乎每個週末,堯治河的村民都要選擇屬於自己的文化生活。“週末劇場”、“篝火晚會”、“戲聚星期六”……讓這個往日寂靜的山村變得魅力無窮,紅紅火火。

“年有計劃、季有重點、月有活動,長年不斷”成為該村開展文化活動的特色。每季度一次的有獎徵文、演講比賽、知識競賽等活動,營造了“以讀書促學習,以學習促成長,以成長作貢獻”的學習氛圍,村民自發成立的電腦、書法、攝影、圍棋等興趣學習小組,成為文化生活的主力,在每年一屆的龍門廣場文化節上成為最活躍的羣體。

村裏,文化娛樂設施逐步完善,籃球場、職工活動室,乒乓球案、桌球案、棋牌桌、閲覽桌、音響設施等一應俱全,村民、職工在業餘時間裏“娛樂有場所,學習有去處,閲讀有圖書,觀看有電視,收聽有廣播”。就連工作在礦井裏的礦工也有專門的文化娛樂室,他們工作之餘不用出洞也能讀書喝茶聽音樂。

“十星級文明户”評選活動,將文化涵蓋其中,極大地豐富“文明村”創建內涵。該村已連續兩屆被中央文明委評選為“全國文明村鎮”,16家村辦企業被襄陽市和保康縣評為“文明單位”。

發展實力,靠親人文化吸引外來人員落户

“你看,你看,《人民日報》刊登xx屆三中全會的重要户籍改革政策,決定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村黨政辦公室打字員李玉玲獲知這一信息後,連忙向外來務工人員宣講落户有關信息。

這6年,村裏共接受了50家外來户。”37歲的李愛斌是15公里外的白果村人。20xx年春,他和妻子來這裏打工,一干就是20xx年。

“小李是村裏有名的能工巧匠,由他親手建造的別墅就有30多幢。”堯治河村委會副主任楊佔傑説,為了鼓勵像李愛斌這樣對堯治河村有貢獻的建設者。村裏出台政策:對連續在村裏工作20xx年以上的外來務工者,接受為堯治河村民,享受與本村村民相同的福利待遇。

李愛斌掰着手指頭,對我們説:這裏看病全報銷;上學費用全免;免費享受280平方米的農家別墅……還有一個人一年六七萬元的收入。“能成為堯治河人是我們的福分。”同是新村民的宋海洲動情地説。他是孝感市雲夢縣人,妻子劉琴是十堰市房縣人。20xx年前,他們來堯治河村打工,在這裏相愛成家。一直盼望着能早日成為堯治河村村民。今年,宋海洲夫婦終於如願以償。

“共有24個務工者寫了申請,我們將逐步滿足他們的心願。”楊佔傑介紹,去年村裏實現總產值22億元,上繳税收2.2億元。可以説,沒有這些外來建設者,就沒有今天的堯治河村.

文化如水,潤物無聲。中流擊水,奮楫者先。在文化建設浪潮中先行一步的堯治河村,正以文化軟實力助力經濟發展,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4

20xx年2月6日,濃濃的春節氣氛中,我們復旦大學“帳篷裏的書聲”志願者小分隊,帶着滿滿20箱書籍、文具和生活用品,從繁華的上海啟程,奔赴偏遠的四川雅安蘆山縣思延鄉草坪村。

從成都中轉、經過一段左側是崖下江水、右側是立面峭壁的山路後,我們到達目的地。四周被佛頭山包圍的草坪村,如果不是因為去年的那次地震,這個小村落會平靜依舊。但因為地震,一切都改變了。災後重建任務繁重,但孩子們的學業耽誤不起。我們此行的目的就是去為孩子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草坪村只有一所學校——思延一小。這裏的孩子們目前還在搭建的板房中上課,這些板房也是我們的宿舍,課桌鋪上被褥就是睡覺的牀。四川的冬天,潮濕寒冷,去鎮上洗澡都成為奢侈的事情。但是和孩子們在一起,其樂融融。

除了平常的外語、地理、體育課,我們還開設了手工、心理學等有意思的課程,更讓孩子們高興的是我們帶來的那些書籍,讓孩子們有了平生“第一個圖書館”。通過短暫的志願活動,培養孩子們的閲讀習慣,教會他們學習方法也許會讓他們受益終生。

星霖是個懂事的小姑娘。她的家境不很寬裕,受到地震影響的房屋至今尚未修繕完畢。她在思延一小上六年級,家裏還有一個在鎮中學上高三的哥哥。因為面臨着升學的壓力,她常常心情焦慮,於是,我們就常陪她聊天,讓她明白:只要努力進取,命運之門的鑰匙就會掌握在自己手中。慢慢的她跟我們越來越親近,帶着我們翻小山、過田壟,穿過大片油菜地去河邊撿石子,耳聽河水轟響、眼看浪花翻飛。她還領我們到家裏去,名義上是“家訪”,暗地裏是讓我們給她面臨大學聯考的哥哥加油。那些日子,她很早到校、很晚回家,每天一早就從學校低矮的圍牆外探頭張望,校門一開就跑到我們住的板房門外,把家裏的糖果、花生和瓜子拿給我們分享。

為了求得來年順利和豐收,當地在元宵節有“放天燈”和“搶青”的習俗。星霖和父母很早就想請所有的志願者去她的家裏過節,她非常想和我們一起去放燈、吃火鍋。由於怕給她家增加負擔,我們最終決定元宵節在學校的板房裏吃火鍋。但元宵節當天,在板房門口,我們收到了一揹簍新鮮的蔬菜。大家知道那是星霖的樸實心意。臨別時,星霖給我們每個人手繪賀卡、表達感激之情。其實她不知道,她對生活的熱愛和期盼,她和家人以及村民們的踏實、堅韌,也深深地激勵了我們。

元宵節當晚,暗黑的夜色裏,只有膨起、上升的孔明燈發出温暖的光亮,孔明燈上寫滿了大家的心願和期許。身處鄉村,你會發現這裏真正需要什麼。鄉村的文明不只是良好的生態環境和淳樸的民風,還有最少的商業化和最濃厚的文化氣息。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5

春節剛過,我應龍居鎮文化站的邀請到牛家村進行了傳統文化的挖掘。很早就聽説牛家大鼓的威名,尤其是“九龍翻身”是一絕,可從來沒見過。這次我們就是採訪牛家大鼓的傳人牛漢臣。

牛漢臣老人整80歲,住一個不大的院落,屋內陳設非常簡單。牛漢臣老人穿着比較樸素,可很乾淨。老人除去腳略微不便外,一切看上去都還好,尤其是思維比較敏捷,説話思路清晰。當聽説我們是為牛家大鼓而來立馬來了精神,話語多了起來,“牛家大鼓起源於明朝洪武年間,就是從山西移民到這裏,那時只是為了餬口,後經幾代人創新改良,成了當時的一絕‘九龍翻身’。‘九龍翻身’以其鼓點複雜,花樣繁多而著稱。牛家大鼓在很久以前就聲名遠播,十里八村有個喜慶事都少不了牛家大鼓。到了五六十年代牛家大鼓更是遠近聞名。那時過節各村都把拿手的本事拿出來,不是比賽勝似比賽。尤其是春節期間更是熱鬧。過了正月初五,各村之間就相互串村表演,只要一聽到鼓聲鑼聲嗩吶聲,村裏的幹部就準備好瓜子糖果到村邊的打麥場。串村表演就在那裏,有跑旱船的、踩高蹺的、打鼓的、玩老虎、舞龍的等,都是各村最拿手的,生怕表演不好落下壞名聲。牛家大鼓在當時是最出名的,只要大鼓一敲,十里八村都聽得到,打起‘九龍翻身’來叫好聲一片……”“唉!”老人歎了口氣:“隨着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好起來,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會‘九龍翻身’的就我們這些上了年紀的人了,我真怕一閉眼牛家大鼓在我手裏毀了啊!”牛漢臣老人眼裏滿含熱淚,我們心情也很沉重。

文化站的主任説:“我們這次就是為保護牛家大鼓專門而來,現在村裏還有會打的嗎?”牛漢臣老人連説“有,原先村裏的老書記就會,我也會,還有兩個會的。”

牛漢臣老人叫來了人,請出了大鼓。大鼓大半個人高,上面的紅漆有些已經脱落,顯示年份久遠。他們幾個人把外套一脱一招一式打了起來。鼓點時而緩,如泉水叮咚;時而急,如狂風暴雨;鼓聲時而大,猶如排山倒海;時而小,恰似和風細雨。鼓點是那麼清脆,那麼幹淨利落,似大珠小珠落玉盤。鼓槌在老人們手裏上下翻飛。我們真正見識了什麼是“九龍翻身”。這些老人彷彿到了年輕時,一招一式是那麼認真,那麼賣力。不一會就圍滿了人,不時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叫好聲此起彼伏。

告別牛漢臣老人已是午後,我們都不覺得餓,心情很沉重。車內很沉悶,沒一個人説話。最後,文化站主任一臉嚴肅地説:“我們回去把老人打的鼓錄成視頻,然後譜成鼓譜,選人成立打鼓隊,請這些老人進行指導,我們不能把祖先留下的東西毀在我們手裏,要把它發揚光大!村裏人的文化生活還很缺乏啊!”

我知道文化站又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了。聽他們説最近已經搶救性挖掘了短穗花鼓、鬥虎、跑旱船等民間文化,我對他們充滿了敬佩之情,如果沒有他們的辛勤勞動不知道我們祖先留下的財富還會消失多少。

願牛家大鼓興盛起來,願農村的文化生活豐富起來!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6

10月上旬正午氣温高達30度,夏日炎炎才剛剛與我們拜拜,“秋老虎”氣勢洶洶又來了。儘管動一下就要汗流浹背,可我們旅遊玩耍心態的幹勁並未滅失。這不,安徽天柱山營銷中心的文友一個電話,我們揹着相機立馬趕到了。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主題自然是“採摘”。

從皖西南潛山縣城向天柱山進發,在13公里處朝右一拐,我們看到了天柱山麓“白雲邊”招牌,再往北上約一小裏,翠竹環繞着的一幢別緻農家樂樓房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掌管天柱山鎮農家樂網站的彭先生,見到我們笑容可掬。他沒有連篇累牘介紹該鎮天寺村農家樂的歷史,卻一個勁為我們沏茶、遞煙,可見彭先生是一位很實在的辦事人。在一樓吧枱對面,4星級農家樂標牌上的金字熠熠閃爍;過道處的牆壁上,貼的不是美女豔景,而是一面面用鏡框嵌着的古今中外錢幣和罕見的契約。經打聽,這是村裏小宋的傑作。農家院展示如此玄妙高深的收藏品,可不是一般人想幹就乾的事。如此“廣告”,勢必吸引八方來客的眼簾,並深深紮在心坎上。

彭先生説農家樂的垂釣有點特色,説要帶我們去看看。從小樓向後走幾百米,小徑兩旁近處的桂花香氣燻人,稍遠一點的便是密密麻麻的竹林,形容這裏竹多似海並不誇張。可倘若以垂釣來説事,我心裏暗暗捏一把汗。我從小愛垂釣,看過縣城釣魚比賽,在安慶飛機場附近釣過魚,在省城合肥植物院拍過釣魚場面,這釣魚還能玩出什麼新花樣呢?

走着走着,竹林小溪中,忽地豎起一座巨人般水泥鋼筋堤壩,遠處的天柱山恰似舞台上的背景;壩一邊有小亭子,亭子裏排列着整齊的大理石座椅。越過小亭,依着密密竹林腳下,一座靜靜的人工湖,使我心境豁然開朗。只見湖的東側,三五遊客操着現代化的釣具,或拋海杆或專注用短小手竿,目光炯炯有神,嘴角浮着笑意,悄無聲息與湖中魚兒較量,看誰的耐心和本領“技高一籌”……沒想到山旮旯裏有如此佳景,真令人驚訝!我迅速拿出相機,試圖將最好的景緻拍下來。

中午彭先生邀我們吃飯時説,由於前段時間乾旱,不少農家菜沒長好,因此桌上有幾樣菜是買的,但絕大多數是真正的“土菜”,如子北瓜、蘿蔔菜、辣椒炒雞蛋以及紅燒鴨等等。也許是有點餓了,也許菜的味道確實不錯,我們幾乎狼吞虎嚥,一桌菜很快就消得差不多了。我們最大的感受是,農家菜樸實彷彿它們的主人,菜裏絕不是膩油佔據主角。尤其是鍋巴湯,有一種久違的温馨氣息,吃到胃裏大大方方、服服帖帖!

臨行前,我們只感到在天寺村農家樂呆的時間太短,比如海般的竹林沒深入暢遊,散發青春氣息的小菜園沒感受……淺嘗輒止如何能發現農家樂的內涵?彭先生似乎洞察了我們的心思,他笑眯眯説:歡迎經常來,就把“白雲邊”當作自己的山裏窮家吧……

“哈哈哈”,笑聲中小車款款移動了——這既是戀戀不捨,更象徵是一種友誼和真情的告白。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7

一直以來,我都想在教書之外,找一塊安靜的地方,詩意的棲居。黃龍觀,就是這個名字讓我心裏突然一亮,此後,我便開始與這個小山村零距離的親密接觸。

黃龍觀,帶給人最多的印象應該是,一座靈動的山或者峯,山頂上有一座古典的建築,春有祥雲繚繞,秋有霞光籠罩,山峯的四周充滿一種毓秀之氣。正是,這就是黃龍觀。但是,我所棲居的地方,除了浸透道教氣韻的靈山之外,還有更隆重的稱謂:村。

它叫黃龍觀村。村以道觀為名,道就給這個古老的山村注入了神祕的文化底藴。聽起來就叫人嚮往。

山村。偏遠。農户不是太多,很分散的居住,面積可不小,七溝八嶺,十九平方公里土地。

它就是一種狀態,有點混沌,有點慵懶,有點沉穩,有點漫不經心,沉重一點講還有點窮。黎明的時候,一隻雄雞唱出第一聲,這一片山裏的雄雞都開始叫了。接着你就可以看到農户的炊煙從四處的山窪裏升起,和着山村中的霧靄升騰到高空,在陽光的照射下,組成紫色的祥雲。接着,地裏就有了人的身影,有了牛的叫聲,曲曲彎彎疙疙瘩瘩的山路上就有了行人。就是這樣一個山村,穿過它的時候,我竟用了大半天時間,還是直線距離,從山腳到山頂,走得我口乾舌燥、四肢乏力、精疲力竭。

如果不是輕身經歷,有誰會相信,在這樣一個貧瘠偏僻的山村,會有一個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化新型農村社區拔地而起?會有那麼豪氣的樓房?會有那麼漂亮的廣場?黃龍觀人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重鑄了自己,改寫了歷史,創造了奇蹟。

是奇蹟,但不是神話,因為它的確已是客觀存在。

我坐車去,一直到高大壯麗的村委會大樓前。因為是進山,公路是盤旋而上,通過寫着“中國民俗文化村”紅色大字的大門,就如同在城市寬敞的街道行走。

我想借住農家,最好是屋後有青山,山前有竹園,有一條山溪抑或是一泓小泉,竹籬茅舍,土牆青瓦,房前屋後種着青菜、果樹,到處都是野花野草,一隻貓、一條狗、一羣雞,陪伴着我的書聲。

如今的黃龍觀村已經走出了農耕時代,農户都住進了小區的樓房,農民成了村企業的職工,家屬都叫社區居民。

白天,我悠閒地在村莊裏行走,現代化的氣息撲鼻而來。感慨農村的鉅變,在城市裏享受到的東西,不擔心在這裏沒有。夜晚,黃龍觀村進入沉醉的夢鄉。而我卻一直醒着。夜風很温柔地吹過樹間,鳥兒偶爾亮出一兩聲,蛐蛐蟋蟀們卻不停地悠悠地鳴叫。山中的那種靜,令人陶醉。月從東嶺西落的時候,太陽就從觀尖魚貫而起。早晨的空氣就是城裏人叫着氧的那種東西,我在這裏可以盡情地享用。新的一天開始,我站在山頭仰天長嘯,吐故納新,渾身都輕鬆。沒有喧囂,沒有煩躁,沒有祈求,沒有競奪,城裏的那些讓人煩惱的東西,這裏都沒有,真的。

我突然感覺到一種城鄉的逆差。 農村的美,更有個性。

充滿詩意的山村,我們應該在這樣的地方住下來。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8

四川省三台縣樂加鄉是全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也是遠近聞名的“川北火龍之鄉”。

燒火龍是樂加鄉老百姓最喜愛的民間傳統文化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羣眾都會自發的紮起火龍,由老人領隊,敲鑼打鼓,年輕的壯漢赤膊上陣,揮舞着10多米長的火龍,走上場鎮街頭,接受幾千名鄉親火的洗禮。十里八鄉的老百姓聚在一起,放煙花燒火龍,釋放新的希望,祈求新年的幸福安康,祈願五穀豐登百業興旺。

據傳,三台樂加火龍這一風俗起源於清朝,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當時當地人們為祈禱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以樂加人姚明山為首發起組建了火龍隊,一直流傳至今。

手工製作燒火龍是樂加鄉特有的民間習俗。 火龍由執掌宮燈、排燈、燈幡、燈牌、火龍燈、樂器等各個環節的40多人組成。舞龍時,隊員統統赤裸上身,頭裹毛巾,腳穿草鞋,個個精壯,技藝超羣。火龍龍身用紙竹紮成,包括龍寶、龍頭、龍身、龍尾四部分共九節。龍寶直徑30-40釐米,嵌於飾有綵綢的寶架中,可以轉動;龍頭直徑80釐米,龍嘴長40釐米;龍角長50釐米,龍鬚飄飄,龍眼外突;龍身長約20米,直徑50釐米。從龍寶到龍尾,扎制都有嚴格的要求,竹條用慈竹,繩子要耐火,上色要按龍的表面着色等,每一個環節都體現了民間龍燈的超凡技藝。

樂加火龍傳承人蔣斌介紹, 舞龍人很講究,表演前都要先沐浴淨身,舞龍時赤祼上身,穿短褲,頭裹毛巾,足系草鞋……火龍表演分三個環節,首先是“祈龍出海”。每年正月初九是祈龍出海的日子,上午九時許,信眾簇擁着彩龍來到三聖宮,先拜龍王,然後由祭龍者用雞毛塗上雄雞血粘貼在龍嘴的天堂上,默唸咒語,把凶神惡煞打到陰山角落,叫它永世不得翻身。接着彩龍在三聖宮每個神像前搖頭擺尾耍一遍,在三聖宮壩子擺陣耍幾番,祈龍出海,上街挨户拜年祈福。 之後是“龍遊天下”,也稱“燒火龍”。耍龍最有價值的是擺陣,包括龍掉頭、滾龍搶柱、龍穿花、龍翻身等,輪番擺陣嬉耍,眾多觀眾用點燃的煙花朝着表演者噴燒,把燒火龍活動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這種表演活動也被稱為“燒火龍”。正月十五晚,表演隊伍將預先脱掉龍皮的竹龍領到預定地點,數萬觀眾車水馬龍在整條街道等候燒火龍。龍燈隊出遊,觀眾對看龍隊燃放煙花。“燒花啦!”隨着人們的驚呼。燒火龍開始了!一時間,禮花滿天,火花四濺。火龍穿行在喧囂的人羣中,人們喜笑顏開,追逐着火龍。鑼鼓聲、鞭炮聲、歡笑聲此起彼伏。火龍舞到哪裏,哪裏的人們就要將準備好的煙花點燃,從四面八方向火龍和舞龍者直射,燃得越烈,舞龍人越高興,火龍就舞得越起勁,也就象徵着日子越過越紅火……

最後是“送龍歸海”。正月十五晚燒火龍結束時,先要舉辦收燈儀式。將龍燈隊領向橋頭,在河邊供上香蠟紙錢,由領龍者點燃香蠟,高頌“大蛇小蛇歸洞,是龍請歸大海”,然後鳴炮燎龍皮,送龍歸海。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9

這裏説的“江南”,不是指杏花春雨的大江南,也不是指關山月如鈎、櫓聲輕入夢的小江南,而是指浙江省桐廬縣的一個鎮——江南鎮。

此鎮南接龍門山脈(浙北仙霞山餘脈),北瀕富春江支流,一條大溪鑲嵌於東邊,成為與杭州富陽區的界河。

江南的村莊大都依溪而布。由於離山較遠,村民建房便就地取材,無論是民宅,還是豬舍、牛欄、菜園,一應建築全由溪中的大小石塊堆砌而成。村裏村外四通八達的道路,也都由鵝卵石鋪排而成。大處用大石,小處用小石。外人一進江南,就淹沒在了大大小小的石頭中,在石頭的路上行走,在石頭的屋子裏進出。石頭的村子,特點是乾淨,晴天不見塵,雨天一片亮,路面和牆壁都反射着或素樸或幽微的光亮。下雨天,走在光滑的石子路上,聽檐間滴雨,觀溝渠淌水,跟隨着村姑的斗笠徜徉於棠棣花開的小巷,真有種回到遠古的靜謐與安閒。

這兩年,荻浦村將保留百年的一處松林開闢為公園,又騰石屋為餐館,改豬圈為旅店,翻牛欄為咖啡屋,閉門面蓑笠,開窗對青山,夜來犬吠夢,朝來鵝叩門,帶動了當地的休閒產業。國家農辦的一個“百千工程”項目看中了這裏,投資把村落原汁原味地拾掇了一下。沿溪擴建了瀝青路,使村村貫通,串珠成鏈。溯溪而上,一路領略溪石相依、樹橋相映、花石相生的韻味,從野徑入深谷,直至攀巒登峯,遠望富春錢塘,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聰明的江南人,憑了一溪石頭,幾棵樹,幾抹青山,幾帶花圃,織出了詩畫一樣的田園。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0

在一個秋高氣爽的仲秋清晨,我搭上一輛開往浙北名剎福嚴寺方向的城鄉公交車前去採訪。車子在開闊的田野公路上平穩地快速前進,窗外的景色十分迷人,閃過大片翠綠繁茂的桑園,便看見一望無際的金黃色稻田。汽車開了幾分鐘後,進入眼簾的是一大塊無邊無際潔白的菊花地,一陣陣清新濃郁的香氣不時地從窗外吹進,頓時感到頭腦清醒,心情舒暢。

下車後,我沿着一條機耕路來到一座村莊,村裏一座座嶄新的造型各異的三層樓住房顯得高大氣派,門前停着十多輛小汽車,好像自己迷了路似的來到了一個大城市的別墅區。頓時,我的腦海裏回想起了自己下放時住過的平房,那時候只要天一下雨屋面就漏水,地上要放二三隻大大小小的面盆來接漏。村裏的人家住的大多是“一直落”的平房,房間和豬羊柵相臨,室內陰暗潮濕而且不通風。看到眼前的新農村景象,心裏真的感慨萬千。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那時農業生產是實行“以糧為綱”的政策,原來的蔬菜地、菊花地全部改為水田,種植雙季水稻。這些地改成田後,被叫做“蕩田”。蕩田土質堅硬,插秧時種得手指頭髮痛。蕩田裏的稻苗由於缺少肥料和水分,長勢不好,產量很低。如今,這些蕩田又重新種上了蔬菜和菊花。在村邊的蔬菜地上搭起了一個個高大的塑料大棚,一年四季蔬菜不斷,村民們都説蔬菜大棚的經濟效益挺好。在那些大片平整的蕩田上,現在又重新種上了本地有名的特產——杭白菊。這時我已經走到村口,看見那裏豎着一塊大木牌,上面寫着“田野菊海景區”六個紅漆大字,頓時眼前一亮,原來我要去採訪的目的地就在眼前。進入景區,放眼一看全都是白茫茫的美麗清香的菊花地,我想這裏被稱之為“菊海”,應該是當之無愧的。

在“田野菊海”裏,我看見有幾十位身材健美臉色紅潤,不時傳出銀鈴般笑聲,全身穿着藍底白花紋藍印花布服裝的農家女,正在那繁花似錦的菊花叢中,進行採摘菊花的現場表演。只見姑娘們身背小竹簍,雙手像小雞啄米似的飛快地採着菊花。在她們周圍還圍着不少遊客,他們手裏全都提着小竹籃,跟着姑娘們一起採菊花。在這裏,人們可以盡情地享受大自然給予的陽光、空氣和美景。久住城鎮的人能到鄉下來走走看看,放鬆放鬆心情,那該是一件多麼開心快樂的事情啊。這時,周圍菊花的香味引得我不由自主地彎下腰,採摘身邊那幾朵初開的菊花。聞一聞那剛採下的菊花,真的叫香氣撲鼻,那是因為含苞欲放的花朵,才是香味最濃的花的緣故。

從“田野菊海”出來,我走進了附近的一家菊花加工廠的大門。在我的印象中,原來村裏的農民加工菊花的方法比較古老,就是將採摘來的新鮮菊花,先放在一隻只面盆大小的竹籠內,然後拿到柴灶上去燒開水來蒸。經過蒸煮過的菊花,再放在各家各户的大門口用蘆葦編織的山籬上晾曬。等到菊花曬乾後,便形成一個個薄薄的菊花餅的形狀,這時收起來後就可以拿到供銷社去出售了。當地農民不喜歡泡菊花茶喝,菊農們好像從來就沒有那種喝菊花茶的習慣。我進入車間後,聞到了濃烈的菊花香味,在嶄新寬敞的菊花加工廠房裏,成堆的鮮菊、盒裝的成品幹菊、自動烘乾機等各種物品都擺設得十分整齊有序。車間裏身穿潔白工作服的工人,正在緊張地工作着。這裏是採用最先進的蒸氣機械來加工菊花的,經加工後的成品能夠保持杭白菊原有的色香味。據車間負責人介紹,這裏生產的胎菊品質最好。胎菊是採用即將開放的花的蓓蕾加工而成的,其香味特別清香醇厚。近年來,廠裏將菊花進行深加工,添加參須、枸杞、紅棗等滋補食品後,可以製成菊寶茶,產品經廣州、香港遠銷到世界各地。在菊花加工廠門口我碰到了一位當年下放那個大隊的中年農民,那人是個啞巴。他見到我時心情十分激動,笑容滿面地緊緊拉住我的手。一會兒,他用筆在紙上寫字,告訴我他如今已經娶了老婆,還有一個小女孩。最近,他乘飛機去外地接小桑苗,賺了一萬多塊錢。我真的從內心感到高興,翹起大拇指向他表示祝賀。

從菊花加工廠出來,聽見“咚咚咚咚”鑼鼓聲響,我便尋着聲音走去。一路上,我看見環境優美的村辦敬老院,整潔明亮的村衞生所,童趣盎然的村幼兒園,這些設施真的可以與小鎮上的規模比一高低。近了,我發現這鑼鼓聲,原來是從村裏的文化示範户家中傳出的。這裏有幾個身穿筆挺西裝,腳穿黑色光亮皮鞋的中青年農民正在排練節目。他們告訴我,排練節目一般都安排在晚上,今天白天彩排的節目,是準備去市裏參加全市菊花獎文藝匯演,要爭取拿到名次。我看見他們這裏的樂器很講究,有傳統的鑼鼓、二胡、笛子,還有銅號、小提琴、剎克斯和整套音響設備。如今的農民大多穿上了西裝皮鞋,姑娘們穿得更是時髦漂亮,好像是田間的花蝴蝶似的十分招人喜歡。一會兒,隨着鑼鼓響起,排練又一次開始了,在歡快熱烈的音樂聲中,正在排練的農民個個挺起胸膛,邊做動作邊齊聲高唱《今天是個好日子》:

今天是個好日子,心想的事兒都能成。明天又是好日子,千金的光陰不能等。今天明天都是好日子,趕上了盛世咱享太平。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1

入夜,地處豫南大別山腹地的鄂豫皖蘇區首府、全國著名的“將軍縣”——河南省新縣千斤鄉文化中心的圖書閲覽室裏,幾個蔬菜種植大户正在網上查閲資料,門前的廣場上數百名羣眾興致勃勃地觀看本鄉“楊擺柳”農民藝術團表演的“地燈戲”,叫好聲、喝彩聲一浪高過一浪。

每天,像這樣的大眾文化娛樂活動,已遍及老區新縣城區大大小小的休閒廣場和16個鄉鎮(區)的20多個社區文化中心,這是老區新縣大力開展文化惠民工程帶來的新氣象、新景觀。

作為全國著名、河南唯一的“將軍縣”,革命戰爭年代,不足10萬人的新縣就為中國革命培育了許世友、李德生、鄭維山、張池明等43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獻出了包括吳煥先、高敬亭等在內的5.5萬英雄兒女的寶貴生命,其革命歷史遺蹟達360多處。早在20xx年,新縣就作為全國紅色旅遊開發重點縣,被列入“1231”紅色旅遊工程,在全國100個重點建設的紅色旅遊經典景區中,新縣就有4個;20xx年12月,新縣被河南省委、省政府確定為全省首批8個文化改革發展試驗區之一。

近年來,新縣不斷加大文化陣地建設力度,累計投資40多億元,改造提升城區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舊址、鄂豫皖蘇區首府博物館等紅色景觀,配套設置羣眾文化娛樂設施,同時組織專人挖掘文化底藴,逐步完善鄉鎮文化設施。全縣1300多個自然村實現廣播電視“村村通”,建成11個鄉鎮文化站、184個村文化大院、195個農家書屋,建成新集鎮艾窪社區、滸灣鄉遊圍孜、陳店鄉梅花新村等農民健身示範村26個,逐步打造了覆蓋縣、鄉、村的三級大眾文化平台。

新縣還鼓勵縣歌舞團大膽改革,公開招聘演藝人才,組建專業文藝隊伍。在各鄉鎮(區)設立文化服務中心和廣播站,配備專職工作人員,選配11名科技副鄉(鎮)長充實到鄉(鎮)指導文化工作,將120多名大學生村幹部明確為村級文化管理員。同時,培育各種文化協會組織,發展楊擺柳等民間藝術團體30多個,培育民間藝人600餘名。

每逢節假日,新縣組織開展的舞獅、旱船、民俗踩街、燈謎競猜、慶新春廣場文藝演出等活動,營造了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魅力新縣”廣場文藝演出、“歡樂新農村”文化下鄉、“舞台藝術送農民”、“文藝演出進社區”等好戲輪番上演。紮根農村的10支農村電影放映隊,年放映電影為2300餘場。走向市場後的新縣歌舞團,創作豫南特色節目168個,打造“將軍之聲”大戲,年均演出100多場次,成為河南省遠近聞名的文化品牌。民間藝術團體、民間藝人更是常年活躍在大街小巷、田間地頭,豐富了城鄉居民的精神生活。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2

為進一步保障人民羣眾的健康生活,提高我鄉食品市場環境質量,按照文件要求,在全鄉範圍內開展食品市場集中整治活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黨的xx大和會議精神為指導,堅持“統一領導,屬地管理,廣泛動員,全民參與,突出重點,集中整治”的原則,重點抓好食品經營單位“店容店貌、主體資格、進貨驗收、貯存養護、制度執行”等方面,着力解決影響食品安全和城鄉環境衞生的突出問題,進一步提升食品經營者的安全意識、衞生意識、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營造良好的食品經營市場秩序和衞生環境。

二、時間步驟

此次整治活動自4月25日開始,5月22日結束。共分四個階段:

(一)宣傳動員階段(4月25日—4月27 日)。

各村委會、鄉屬各單位要按照活動要求和整治方案,召開動員會議,安排部署整治工作任務,印發宣傳資料和專項整治告知書,廣泛宣傳動員,發動羣眾積極參與。

(二)集中整治階段(4月25日—5 月10 日)。

各村委會、鄉屬各單位開展集中治理,全力攻堅破難,着力解決一批影響食品安全的突出問題和管理難點,實現食品市場秩序和環境衞生明顯改觀。

(三)鞏固提高階段(5月10日—5 月13 日)。

深化難點整治,鞏固整治成果,強化日常監管,實現精細化、科學化、長效化管理。

(四)督查檢查階段(5月13日—5 月22 日)。

縣食安委會辦公室牽頭,抽組工商、質監、農牧、商務等部門人員組成督查組,對各鄉鎮、各職能部門的整治情況開展督查檢查。

三、整治重點

(一)店容店貌。全面整治食品經營單位的店容店貌和環境衞生,對亂搭亂建、亂堆亂放、亂拉亂掛、亂貼亂寫亂畫、亂扔亂設等加大治理力度,清理規範食品經營單位各類户外廣告和門頭牌匾,及時拆除、維修、更換有礙店容店貌的臨時設施。加大對食品經營單位亂拋亂撒亂扔行為,督促垃圾日產日清,保持店容店貌清潔。

(二)食品市場整治。各村委會、鄉屬各單位,要認真按照各自的職責,對批發企業、超市、食雜店、零售店經營的各類食品和食品加工企業進行拉網式檢查,重點檢查是否具有經營主體資格,有無進貨查驗和進銷貨台賬、有無銷售過期產品、不合格產品現象,尤其要加大對畜禽熟肉製品的抽檢力度,擴大抽檢覆蓋面。對不符合食品安全標準的食品,責令其全部停止銷售、集中處理銷燬,對經銷不合格食品或過期食品的要從嚴處罰,對證照不全、超越登記事項和經營範圍的,限期停業整頓。

(三)餐飲單位整治。各村委會、鄉屬各單位要全面排查餐飲服務單位,重點檢查有無營業執照、食品生產加工是否規範、餐飲環境衞生是否達標、餐飲服務人員是否符合健康條件等,以及學校食堂、建築工地食堂、小型餐飲單位執行許可制度和各從業人員健康管理制度履行情況。對有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責令停業整頓,整改達不到要求的,吊證關閉,對嚴重違法違規的企業及其責任人,依法從重處罰。重點查處有無採購、使用病死或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製品、劣質食用油、地溝油、不合格調味料和國家明令禁止的化學合成調味品等行為,以及偽造假冒保健食品和虛假保健食品廣告行為,淨化保健食品市場。尤其要加強對餐飲攤點監督管理,確保其從業人員取得健康合格證明,攤點遠離污染源30 米以上,對經限期整改仍不具備基本衞生條件的,堅決予以取締。

(四)畜禽養殖加工整治。各村要加強畜禽養殖規範化管理,對全鄉所有的畜禽養殖場(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場所進行摸底登記,健全畜禽養殖檔案和生產、配送相關記錄;對所有畜禽養殖場(户)、野生動物馴養繁殖場所落實動物免疫、圈舍及環境消毒、死屍及糞便無害化處理等衞生措施,嚴格疫源疫病監測,對不符合相關要求的養殖場(户),堅決取締或限期整改。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強領導,靠實責任。本次整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鄉鎮街道食品經營單位的整治以鄉政府為整治活動的責任主體,各村的整治以各村委會為整治活動的責任主體。要加強組織領導,統籌安排監管力量,全力抓好整治任務的落實。各村、各單位要根據職責,切實加強對各自監管整治任務的督促指導,主動協調有關部門開展整治行動,做到組織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確保食品市場整治和環境衞生集中整治活動紮實有效推進。

(二)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各村、各鄉屬單位要堅持深入發動羣眾,羣策羣力共同開展食品市場整治。要加大對食品市場整治活動的宣傳力度,加強對髒亂差現象的監督曝光,引導食品經營者樹立清潔意識、養成衞生習慣,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食品市場整治工作的良好氛圍。

(四)加強監管,力求效果。各村、各鄉屬單位要根據工作目標和任務,對各自的整治工作進行自查、檢查和督查。對整治工作不重視、組織不得力、措施不落實、效果不明顯、突出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的村和鄉屬單位,予以通報。

(五)認真總結,鞏固提高。各村、各鄉屬單位要及時總結食品市場集中整治中的典型做法和經驗,進一步健全完善食品監管制度,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監管合力,構建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全面提升我鄉食品市場經營秩序。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3

同志們、朋友們:

今年的6月5日是第44個世界環境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今年的世界環境日主題為“促進可持續的生活方式”,旨在提高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提高環境保護的行動能力。中國確定的主題為“踐行綠色生活”,旨在通過“環境日”的集中宣傳,廣泛傳播和弘揚“生活方式綠色化”理念,增強全民環保意識、節約意識、生態意識,選擇低碳、節儉的綠色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新風尚,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堅實的社會和羣眾基礎。

在過去的一年中,全縣上下緊緊圍繞在蘇北率先建成國家級生態縣的戰略目標,開拓進取、求真務實,全力打造“生態、綠色荷都”的城市名片。20xx年6月24日-25日,環保部專家組對我縣國家級生態縣創建工作進行現場考核驗收,通過現場察看、民意調查、走訪座談、查閲檔案等形式進行全面考核,得到了專家組的一致肯定;今年的5月8日-18日又通過了環保部命名前公示。通過生態系列創建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生態基礎。目前,全縣已建成國家級生態鎮9個、省、市級生態村119個、綠色學校48所、綠色社區18個。20xx年-20xx年開展了農村環境連片整治,20xx年-20xx年開展全覆蓋拉網式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農村污水管網、污水處理廠建設、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四位一體”的統籌收運處理體系。新建了水質自動監測站、大氣自動監測站,重點企業安裝了污染源自動監控平台,並與淮安市環保局聯網。飲用水源保護區安裝了視頻監控裝置,與中國移動合作安裝“藍天衞士”監控焚燒農作物秸稈,做到全方位監管,嚴把環境質量關。近年來,我縣社會環境質量綜合指數位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多次受省、市表彰,20xx年度被市環委會表彰為生態市建設先進縣(一等獎);被省財政廳、環保廳表彰為20xx-20xx年度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工作先進集體。藉此機會,我代表縣政府,向全縣環保戰線的幹部、職工,向積極參與我縣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廣大幹部羣眾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回顧過去,我縣環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要清醒地認識到,我縣環境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生態文明創建是一場持久戰,絕非一朝一夕就大功告成,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預期和思想準備。建設生態文明、促進污染治理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不僅需要政府和環保等相關部門加大力度、統籌推進,更需要廣大人民羣眾的積極支持和廣泛參與。我們在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積極轉變生活方式,實現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向轉變。當前,我縣又啟動了生態文明示範區創建工作,希望全縣幹部羣眾都能積極行動起來,每一個公民、每一個家庭都成為宣傳者、實踐者、推動者,推動整個社會走上持續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和諧的文明發展道路。

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攜起手來,為把建設成為經濟發達、環境優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示範區而努力奮鬥!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4

雲南晉寧縣上蒜鎮,這個我曾經工作和生活了20xx年的地方,提起來總是那麼的親切和熟悉。那些年,雙休日或晚飯以後,我和妻子都會徒步到附近走走看看,主要是為了散步和鍛鍊身體。可以説,以單位為中心的五、六公里範圍內的村寨我都走遍了。

這次有機會應邀以文化考察和採風的目的來上蒜,意義就和以前不同了,有人接待、陪同考察和介紹情況,這樣就可以更深入的瞭解一下這一帶的歷史古蹟、村民的民風民俗及近幾年的新農村建設情況。

先説説金砂村,據説是因村後山上有很多金黃色砂子而得名,又因山上有個寺廟,所以這個村子還有一個別名叫金山寺。傳説,滇池水位還沒有下降的上千年以前,這裏還是滇池水域的一部分,曾經沉過一艘拉金子的船。直到現在,金砂山依然像船的形狀,而山上的金砂就是船上那些金子變成的。在700多年前,由於昆明鬆華壩水庫的建設和海口河的疏涇、盤龍江的治理,滇池水位下降,陸地顯現出來。最早來金砂這片地方居住的是張、楊兩姓人家,至今,村中老人還流傳着“張家先來半個水,楊家後來半個山”的俗語,高度概括了張楊兩家來村中的時間和位置。

再説説大名鼎鼎的石寨山,全世界都驚歎於村中那幾十米高、幾千平方米的小山居然埋藏了以“滇王之印”為代表的眾多國家級的文物。村中老人説,很久以前的石寨山是個小島,山形就像一條浮在水面上的石鯨魚,還有張開的兩翅。在水位下降以後,這裏才有人居住,因這片地方石頭很多,所以村子就叫石寨村。只可惜,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因為炸石頭蓋房子,把原來的山形破壞了,也破壞了村子的風水。

據相關歷史資料分析,在20xx多年前的漢代,這個小山是個孤島,也是滇王及家族的墓地。由於滇王反叛大漢朝庭被戰敗,他的軍隊來到祖宗的墓葬地,匆匆的把大量的金銀、生產生活用品、戰鬥武器和滇王金印埋在了小山上。考古人員從挖掘出來的還沒有完成就匆匆下葬的金縷玉衣可以做出這樣的判斷,也正好解釋了為什麼當年不把金印傳給下一代滇王或者隨身帶到別處,而是把金印埋葬在墳墓裏的原因。因為在漢代,金縷玉衣一般只由朝庭統一製作,也只由皇帝賞賜給功勛着著的劉姓分封王。滇王自制金縷玉衣,也是其反叛的一個重要證據。據考證,在滇王墓地出土的這件金縷玉衣的玉片的出產地也和其他的玉衣不一樣。

而古滇國的這些珍貴遺物,可能在古代就已經有人發現和挖掘。村裏人代代相傳着山上有金馬出沒的故事,還流傳着這樣的話:“張家來得早,認着個荒山腦;王家來得遲,認着堆鵝卵石;馮家敲得只金馬腳,從山買到河”。這些話不僅説明了村子裏幾個大姓的居住位置和時間順序,也預示了馮家人從山上得到了財寶。

據當年參加發掘並親眼看見挖掘出“滇王之印”的王老先生説,在他小時候,山上的青銅劍有的甚至只埋有一、二公分的土層,隨便找根樹枝就可以刨出很多來。他還説,在山上挖掘出來的一些銅人的服飾、裝扮居然和日本國的傳統和服一樣,這一物證還曾經引來眾多日本專家、學者的好奇和考察。

這一天,我們一行四人在上蒜主人們的陪同下,先後來到金砂和石寨村的田間地頭、農民家裏,在滇池邊劃小船體驗漁民生活的同時,還詳細瞭解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新農村建設情況及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成績。這些以種植花卉、蔬菜以及打魚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村民,在生活富足以後,摩托車、麪包車、轎車這些現代交通工具進入了他們有生產生活,村裏還建有業餘的文藝宣傳隊,在廣場跳健身操的年輕人也不在少數。隨着村莊道路實現了硬化、綠化、亮化以及衞生廁所的修建、垃圾統一收集處理,村容村貌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特別是環湖南路修通以後,村民的出行條件大為改善,每個村子通過幾百米的村莊硬化道路就可以接到環湖南路上,以至於我已經認不出、找不到了幾年前來這些村莊的村間土路。

糟魚、臭豆腐、新鮮魚蝦、鮮花是這一帶的特產和美食,趁着美食和陳年老酒的興致,我們一行十餘人盪舟滇池,遊覽白魚河濕地公園,無障礙的説笑、交流、留影。在白雲青草間遠觀滇池風光,近看滇池水域治理成果,享受田園、濕地的新鮮空氣以及大自然的安詳與靜匿。

想着這次採風的目的是要為上蒜的村民寫一組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民歌,所以我認真的記下了這一天的所聞、所見、所感、所悟以及上蒜人民羣眾的深情厚誼和美好新生活。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5

同志們:

按照區委、區政府提出的開展軟環境建設年活動的要求,我區專門成立了軟環境建設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的組織協調下,相關部門對如何搞好我區軟環境建設進行了廣泛深入調研,起草了《振安區軟環境建設年活動實施方案》。今天這次會議,就是為了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部署,大力改善經濟發展環境,全面擴大招商引資,推進我區經濟發展提速升級而專門召開的一次大會。下面,我按照區委常委會研究的意見,就改善經濟發展軟環境問題講幾點意見。

一、統一思想,切實增強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就是生產力,環境就是競爭力,環境就是加快發展的生命線。我們要突出發展這個主題,加快經濟建設,必須緊密結合當前的外部大氣候和本地實際,充分認識營造良好環境的重要性,切實增強抓好經濟發展環境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在全區上下形成一個齊心協力改善經濟發展環境的良好局面。

第一,全省乃至全東北競相擴大開放、加快發展的新形勢,迫切要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經濟發展環境問題、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對於東北地區來講,無疑是一個難得的新一輪發展機遇。從東北地區來看,三省一區,大體上多個城市,都在按照中央關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戰略部署,搶前運作,大幹快上,爭取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機遇,把經濟發展推上一個新的台階。從我省來看,無論是省委、省政府,還是各市(地)、縣(區)黨委、政府,對此都非常重視,都在一面積極對上爭取,競相擠乘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班車,搶佔一席之地,以求獲得國家更多的政策扶持,拉動本地經濟加快發展;一面全力擴大對外開放,競相打造有吸引力的經濟發展環境,以求招引更多的外商投資,藉助外力促進本地經濟加快發展。可以説一個爭先恐後搶機遇、你追我趕謀發展的熱潮已在全省乃至全東北地區蓬然掀起。“短兵相接勇者勝,棋逢對手看先機”,這個時候誰爭取的力度大,誰獲得的政策支持就多;誰的發展環境寬鬆、有吸引力,誰的競爭力就強,能人、資金、項目等促進發展的要素就往誰那聚。我們國家多年來的發展進步,主要就是來自招商引資,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共招商引資億美元,沒有這億美元,就沒有我們改革開放的成果,就沒有我們GDP總數中以上的含量,就沒有工商税收總數中%的含量,也就是説招商引資是國家改革開放所取得的一個重要成果。現在,招商引資的成效如何,幾乎是一個省份、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發展水平、文化理念和改革開放水平的同一概念。我們振安區處在邊境地區,經濟基礎和環境條件都不行,如果沒有招商引資,就不可能有振安區的快速發展;沒有招商引資,振安區就會拖全省全市的後腿,就會在全省全市的經濟發展當中“打狼”。如果在這個時候,面對如此激烈的競爭,我們還不高度重視環境問題,加大環境整治力度,為加快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那就將喪失這一難得的發展機遇,不要説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恐怕是這個差距還要繼續拉大。

第二,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我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迫切要求我們必須着力解決好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當前,我區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迫切需要加快發展步伐。而就我們振安區目前的經濟現狀,怎麼樣才能做到加快發展?靠什麼來實現加快發展?我説最現實的就三句話,那就是“財政保吃飯,要錢搞建設,引資謀發展”。我們財政收入只有多萬元,勉強保吃飯,還得靠中央的轉移支付,根本拿不出錢來搞建設,只能要錢搞建設,包括貸款搞建設。我們的大項目,無論是工業項目、特色農業產業項目,還是城市建設項目,不靠引資哪裏來錢?可以説招商引資是振安區發展的最主要的渠道,振安區的發展沒有引資只能是死路一條。這個我想大家也都清楚,我們既缺能人,又無資金,沒有外力相助,怎麼開發新項目?怎麼調整經濟結構?怎麼加快發展?離開了外力這些都只能是空談。要讓外面的能人和資金進來,並讓他在這裏“生根開花”,創業發展,沒有一個對外有吸引力的適宜投資者創業發展、大顯身手的良好環境,那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着力解決好經濟發展環境問題,以經濟發展環境的大改善,來吸引外商外資的大流入,帶動經濟結構的大調整,促進振安區經濟的大發展。這樣才能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

第三,我區仍然不很寬鬆的環境現狀,迫切要求我們必須狠抓經濟發展環境整治。幾年來,區委、區政府對經濟發展環境非常重視,大會講,小會講,而且研究制定了很多政策,採取了很多治理措施和改進辦法,特別是近幾年一直將其列為區委、區政府重點推進工作之一,設專門機構專抓此項工作,並多次召開大會,專門部署工作,也搞了一些獎懲,而且在擴

大宣傳、放寬政策、轉變政府職能、改進服務方式、規範行政行為以及整頓市場秩序、治理“三亂”等方面採取了很多實質性的措施,使全區的經濟發展環境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們的經濟發展環境和區委、區政府的要求比,和招商引資的形勢比,和全區廣大人民羣眾加快發展的呼聲來比,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們的各職能部門在辦事效率、服務質量和規範行政、文明執法等方面還存在很多突出問題,特別是扶商、親商、富商、安商的問題遠沒有徹底的解決。市紀委、監察局在軟環境建設年活動中抓的第一個反面典型就是我區防疫站抬高收費標準亂收費的問題,站長徐寶已受到黨紀、政紀處分,被免了職。類似這樣的現象,不止這一件事,也不止徐寶一個人。如此種種軟環境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已經給地區經濟發展造成了硬傷害,如不及時加以整治,勢必給對外開放、招商引資造成更大的影響,嚴重阻礙經濟發展;如不及時加以整治,上級交給我們的任務就很難完成,振安區發展就不會有希望,全區人民就不會答應,我們就對不起萬人民,對不起外來投資者。我們必須下大決心,花大氣力,下硬功夫,集中打場軟環境建設的攻堅戰。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6

我走過無數名山,可對家鄉的南門山水,可謂情有獨鍾。把南門山水多次繪聲繪色介紹給文友,把她風韻美貌羅列給大家欣賞;不厭其煩帶大家登南門山,一睹其風采;也曾多次用粗糙的文字,把她編輯成小文,獻給讀者。

古人云: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神在秀。“石”、“水”、“秀”,這三個字在南門山似乎都具備了。

“石”是南門山的一大景色,它與大自然渾然一體。只要你從山谷往上爬,你就能看到各種形狀的石頭,千姿百怪,鬼斧神工。經過千萬年山水的衝撞,有些石頭似有了靈魂,如魚似猴,形象逼真,成天然之趣。不少大石頭留下了一個個大小不一形狀優美的冰臼,為何在這個會出現冰臼呢?這就有待專家去考究了。

“水”在南門山又有獨特之處。因山高,落差也大,山澗之山水,湍急而下。因而,形成了一個個深潭。由於水流的速度不同,其聲音也就各異。從懸崖上飛流直下的瀑布,其聲音震天動地,人未到而先聞其聲;有的似一曲優美的琴聲,叮叮咚咚。當你爬上水庫的大壩,站在高高的壩頂上,那又是另一番風景了。腳下是平靜如鏡的水庫,四周翠綠的羣山倒映在水裏,水面碧波盪漾,波光粼粼。此時此刻,説不定你對着大山,會大聲誦讀起毛澤東的詩句: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水在南門山,可謂得天獨厚之優勢。她沒有環境污染,有人稱兩水庫為“天池”,這美稱似乎不為過也。

站在大壩上遠望時,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多美的山水畫!遠處的村莊,沐浴在燦爛的陽光之中,那一望無際金燦燦的稻田,如畫家一筆筆厚重的潑墨;那一條條山水,猶如一條條銀色的白練。近處,彎彎曲曲的山道,七八個牧童騎在肥壯的牛背上,緩緩而行,隨風送來了他們那古老的牧歌……

“秀”在南門山是一道亮點,你看不到“險”、“峻”、“驚”的景色,目之所及,都是那樣順眼、和諧。無論春夏秋冬,來南門山,始終層林疊翠,野花盛開。當你在水邊走過,或坐着小船在平靜的水庫經過時,人倒映於水中。白雲在水中飄浮,鳥兒在水中展翅,真有人在畫中游之感,你自然而然,領略到山水的細膩風情!我有時在深思,這一帶的村民,為何那樣淳樸、誠實、厚道?我想,跟這裏的風水是絕對有關係。

南門山是一個邊遠的山區,又是一個著名的老蘇區。而今,趕上了時代的快車道。我相信南門山的明天,會像她的山水一樣美麗!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7

我是一名普通農民,就農村文化建設一題談談自己的新體驗和新感受。

我們村地處吉林省長嶺縣,是個遠離城市的村子,文化生活一直相對滯後,

從前,每到農閒季節,人們除了看看電視,大部分時間都湊到一起打麻將,如果打麻將也算文化生活的話,也就僅此而已了。

俗話説:賭場無父子。原本都是好鄰居好朋友,一上賭場,漸漸地把那份純潔的友情賭得蕩然無存,更有甚者竟當場翻臉,全然忘記了昔日的和睦。

自打中央xx屆六中全會以後,情況有了一些變化,由村委會主持建立了文化大院,起初,人們對這件事感到新鮮,抱着一種看風景的心態,紛紛到大院一探究竟,結果是乘興而來掃興而去,前來湊熱鬧的人羣伴隨着開張鞭炮的煙霧慢慢散去,寬敞整潔的文化大院日漸門庭冷落。

原來,文化大院所謂的文化活動無非是十幾個老太太在扭秧歌,鑼鼓倒是喧天,秧歌卻沒有動地, 試想,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對藝術、對美的需求越來越高,甚至連電視文藝節目都覺得難以滿足欣賞的慾望,看這樣的秧歌怎能引起人們的興趣呢?

突然有一天,村裏的大喇叭廣播一則消息:村委會舉辦農民歌手大獎賽,比賽規則參照央視“星光大道”的模式,請來縣文化館的老師擔當嘉賓評委打分,現場觀眾舉手表決的方式,評選出周賽、月賽、年度總決賽冠亞季軍,整個過程由村裏自己組織錄音錄像,分別把周賽、月賽、年度總結賽的比賽成績送到縣電視台播放,這一下把人們的激情點燃了,整個村子立刻活躍起來,連外村的人也來報名參賽,人們並不在意物質獎勵,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釋放壓抑已久的藝術靈感。事實證明,農民中可謂藏龍卧虎,只是沒有一個充分展示的機會。如此一來,歌手們攢足了勁,你方唱罷我登場,文化大院擠滿了人,既當觀眾又當評委,就連一貫貪戀麻將桌的人也坐不住了,也想擠上去一試身手。

在此基礎上,村裏又發動幾名鄉土文人,把身邊的事編寫成電視短劇,請縣文化館的老師做導演,羣眾自己選演員,真正是農民做編劇,農民當演員,從來名不見經傳的人,竟然上了電視出了鏡,這是前所未有的事。

如今,村裏人個個都把文化看成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認識到文化能改變人的靈魂,改變人的觀念,直至改變物質生活。

通過唱歌、演戲,增進了人們相互間的感情,促進了和諧文明的生活氛圍,村風得到極大改善,原有的低俗陋習被先進文化徹底取代,人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覺得原本平凡的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一種嶄新的東西吸引着人心。

就我村的文化建設前後過程,使我深刻感悟到一個道理:凡是有人羣居住的地方,無論物質條件如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永遠是必不可少的,並且物質生活越豐富,人們對精神生活的要求就越高,精神生活越充實便越能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這其中,文化是這一鏈條的關鍵環節。

我們中華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燦爛文化,五千年的文化積澱造就了我們美麗中國,我們為祖國自豪,為中華文化驕傲。

我的鄉村我的夢範文集合 篇18

走進“士元書屋”院子,一股濃濃的農家氣息撲面而來,大門正面的中堂是毛主席畫像,畫像顏色有些淡了,但是沒有一絲破損皺褶,看得出是有一些歷史了。

我走近毛主席畫像細細端詳,“士元書屋”的主人老於看我認真的樣子,興致勃勃地介紹起來。毛主席畫像八十年代初開始張貼,1988年的時候,老於靠種植十多畝農田和澆鑄五金、維修農機具的手藝,成為小鎮首批萬元户。看到村裏人農閒時,不是打撲克,就是摸小紙牌,生活枯燥無味不説,還因此常常產生一些口角和小矛盾。

於是,老於就和妻子商量着到城裏買一些書和象棋等,辦了一個農家書屋。村民一有空就往這兒跑,村裏的老馬認真學習了養魚知識,承包了村裏的魚塘成了養魚專業户;老吳認真鑽研了養豬技術,成了養豬專業户……更喜人的是,村裏吵架鬥嘴的事也幾乎絕跡了。而毛主席畫像被作為幸福生活的象徵保留了下來。

一個小小的士元書屋,竟然帶來這麼多驚人的變化。我認真翻閲起來,書架上除了有發家致富之類的書之外,不僅有《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中外經典名著,而且還有流行雜誌《莫愁》、《幸福》等,更有孩子們喜歡兒童讀物,曹文軒、楊紅纓等寫的系列小説。

我留意了一下,堂屋緊靠西牆的長條凳上坐着七、八個孩子在看書,西廂房裏有三、四老人圍着桌子在下棋,院子裏還有人在打乒乓球,我忍不住讚歎。書屋的主人“呵呵”地笑着説,現在不同以前了,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農家書屋,當然一年更比一年好啊!只是書屋管理的難度變大了,在白天,兩扇木門必須永遠敞開着。年輕人忙於打工掙錢,老人和孩子閒在家裏,我這兒就成了最好的去處。尤其在節假日期間,天一亮,小孩子就愛拉着老人的手就往書屋跑,往往天不黑,門關不起來。

這時,一個下棋的老人接過話茬説,老於大字識不了幾個,可是城裏有名鄉里有榜,報社電台還採訪過很多次呢!老於打開一個緊鎖着的抽屜,翻出一沓報紙,《人民日報》、《新華日報》等十多家報紙都寫着他的報道。那些由新到舊的報紙彷彿是一張張照片,深深地記錄下了老於這一個農村文化户的成長曆程。

老於是一個將近七十歲的老人了,但是精神矍鑠,走路有力。我不禁想,是什麼使他這麼年輕?在牆上的一幅字上我找到了答案,那是1995年,時任國家體委主任伍紹祖來建湖實地考察時贈給老於的題字:“精神高尚,樂於奉獻,文體並茂,帶頭小康”。

標籤: 範文 鄉村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xiangzhen/z63v6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