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思想宣傳講話稿 >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之源範文五篇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之源範文五篇

堅持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宣傳思想工作必須遵循的重要方針。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之源範文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97年前,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這條遊船因而獲得了一個永載中國革命史冊的名字——紅船。從此,紅船承載着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揚帆起航,引領中華民族走上偉大復興之路。

20xx年6月21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xx同志在《光明日報》發表《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的重要文章,提出和闡釋了“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首次將“紅船精神”明確為中國革命精神之源。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起點,回望從紅船起航一路劈波斬浪的中國共產黨,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要承擔起新時代共產黨人的責任與使命,就必須從“紅船精神”中找尋中國共產黨的精神根脈和動力之源。

中國共產黨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創新動力

“‘紅船精神’是激勵我們把握髮展這一時代主題和黨執政興國第一要務,大膽探索、創新創業的強大思想武器。”xxxx在闡釋“紅船精神”時就明確指出,“‘紅船精神’昭示我們,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不能因循守舊,刻舟求劍,必須勇立潮頭,敢為人先,以創新的精神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從誕生之日起,中國共產黨就義無反顧肩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而“開天闢地、敢為人先”正是中國共產黨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的精神動力。

中國共產黨以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成功探索出一條正確革命道路,領導中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的嶄新中國。近代以來,在西方殖民者的堅船利炮下,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隨之興起的,是中國社會各階層為救亡圖存而進行的不屈鬥爭與艱難探索。中國社會各階級都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嘗試,均以失敗告終。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主義。1920xx年,中國共產黨在南湖的紅船上誕生了,中國革命的歷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中國共產黨以開天闢地的膽識和敢為人先的勇氣,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經過20xx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以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新中國成立後,面對的是“一窮二白”的落後面貌。中國共產黨發揚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領導人民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在探索中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建設了獨立的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極大提升了社會主義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和話語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實現了中華民族由近代不斷衰落到根本扭轉命運、持續走向繁榮富強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以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精神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了新的偉大革命,破除阻礙國家和民族發展的一切思想和體制障礙,不懈奮鬥,推動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國際地位實現前所未有的提升,成功開闢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以嶄新姿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中國共產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定力

xxxx指出:“‘紅船精神’昭示我們,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我們的基本國情和我們黨的歷史使命,沒有堅定的理想和必勝的信念,沒有不畏艱辛、勵精圖治的精神狀態和艱苦奮鬥、頑強拼搏的作風,就難以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難以戰勝前進道路上的風險和挑戰。”從紅船起航到井岡山、延安、西柏坡,一直到今天走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始終堅持將共產主義作為遠大理想,以極大的政治定力堅持走自己的路,引領中華民族走上了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使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不忘建黨初心,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不動搖。中國共產黨人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樹立起共產主義崇高理想和解放全人類的遠大追求,不怕犧牲,敢於奮鬥,求民族復興,謀人民幸福,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唯一的領導力量。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説,我們黨嚐盡了艱難困苦,轟轟烈烈,英勇奮鬥。從古以來,中國沒有一個集團,像共產黨一樣,不惜犧牲一切,犧牲多少人,幹這樣的大事。中國共產黨人之所以能夠保持這樣的奮鬥精神,根本就在於不忘建黨初心,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堅持共產主義遠大理想不動搖。

牢記使命擔當,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歷史表明,時代在變,面對的困難也各不相同,但不變的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如一的使命感與堅強的政治定力。善於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保持先進性的根本原因。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只有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高揚旗幟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堅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不動搖。xxxx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的命運早已同中國共產黨的命運、中國人民的命運、中華民族的命運緊緊連在一起,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它的人民性和實踐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貫徹,它的開放性和時代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彰顯”“理論的生命力在於不斷創新,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髮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神聖職責”。正是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和實踐品格,才使得馬克思主義不斷煥發出勃勃生機。

在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形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一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不僅捍衞了馬克思主義的真理力量和科學的力量,更彰顯了馬克思主義強大的生命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共產黨人從成立之日起就一以貫之地高揚馬克思主義旗幟的政治品格和堅定信念。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思想武器,標誌着中國共產黨人從紅船奠定初心、確立使命歷經近百年的不懈奮鬥和艱辛探索,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創造偉業的磅礴之力

“‘紅船精神’是鞭策我們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本質要求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求真務實、一心為民的強大道德力量。”xxxx指出,“依水行舟,忠誠為民,成為貫穿中國革命和建設全過程的一條紅線,也是‘紅船精神’的本質所在。”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始終如一貫徹黨的羣眾路線。一部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美好生活的奮鬥史,更是一部依靠人民力量創造民族復興偉業的鬥爭歷史。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中國共產黨成功凝聚億萬民眾走上民族復興之路。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中國社會各階級救亡圖存的努力之所以失敗,有兩個主要的原因:第一,沒有認清革命的對象,不能團結真正的朋友以攻擊真正的敵人;第二,沒有廣泛地發動羣眾,特別是沒有深入到下層的工農羣眾中去,未能形成有組織的、持久的羣眾運動。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即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開展工農羣眾運動,中國革命很快展現出了嶄新局面。歷史已經證明,在近代中國所有政治力量中,只有中國共產黨,既具備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求解放的堅定目標,又有足夠能力調動起億萬民眾的磅礴之力,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一條充滿艱辛但前途光明的民族復興之路。

忠實代表中華民族和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成為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自創立之日起,就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奉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全黨必須牢記,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帶領人民創造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黨的一切工作必須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最高標準。我們要堅持把人民羣眾的小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從人民羣眾關心的事情做起,從讓人民羣眾滿意的事情做起,帶領人民不斷創造美好生活”。從領導人民挽救民族危亡,到帶領人民進行改革開放,再到領導人民走進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始終秉持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成功帶領中國人民走上了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康莊大道,帶領中國人民又一次邁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國共產黨是歷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是中國共產黨從紅船起航、一路前行一再證明了的歷史性結論。

“紅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紅船精神”永遠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未來的精神之源,永遠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之源。xxxx強調:“我們要結合時代特點大力弘揚‘紅船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方可告慰歷史、告慰先輩,方可贏得民心、贏得時代,方可善作善成、一往無前”。黨的十九大已經為我們擘畫了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和任務,只要我們緊密團結在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聚合起十三億多中國人民的磅礴之力,中華民族必將迎來偉大復興。

【思想宣傳範文】二

xx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共建共治共享,既是對黨的xx大以來社會治理經驗的總結,也是對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充分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是社會治理適應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客觀要求。

一般而言,在社會處於物質匱乏階段時,人們更多關注的是温飽問題,物質產品供不應求是主要矛盾。隨着經濟社會發展,社會公眾的訴求會發生變化。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持續快速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上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期待更高水平物質文化生活的同時,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社會參與意識越來越強。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要求我們黨在進行社會治理時更加重視促進社會參與。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就是在社會治理方面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的積極迴應。我們要深刻認識社會參與和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的內在關聯,破除妨礙人民羣眾有效參與社會治理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用制度保障人民羣眾在社會治理中的參與機會和權利。

共建強調共同參與社會建設。在教育、醫療衞生、就業以及社會服務等領域,可以堅持政府主導,推進政社合作,為市場主體和各種社會力量發揮作用創造更多機會。應充分認識社會組織在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社會組織是社會治理和公共服務的合作者,是社會和諧與秩序穩定的影響者,是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的推動者,在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中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因此,在社會治理中強調共建,尤其要促進社會組織健康發展,激發社會力量參與社會建設的活力。比如,完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機制,支持社會組織在提供公共服務中有更多作為。

共治強調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參與權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在物質匱乏時期,人們參與公共事務的訴求尚不突出。隨着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這就要求黨委和政府為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創造條件。一是完善社會治理格局。進入新時代,社會治理要善於發揮社會主體的積極性,推動形成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的局面。應在堅持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的基礎上,有效引導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完善多元治理格局。二是重視基層自治功能。基層自治是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是基層羣眾實現自己的事情自己管、自己辦的重要方式,有利於保障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權利,有利於社會和諧穩定。

共享強調共同享有治理成果。我們追求的發展是造福人民的發展。改革發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終評判標準是全體人民是否共同享受到了改革發展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羣體之間還存在一定差距。解決這一問題,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在社會治理中促進共享。社會治理要強化保障民生的舉措、創新改善民生的思路,尤其要守住底線、突出重點,保障低收入羣體的基本生活。社會治理還應注重完善有利於共享的制度,促進形成良好輿論氛圍和社會預期,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思想宣傳範文】三

近年來,各種“陷阱”理論成為中國的流行語言,從“中等收入陷阱”到“低生育率陷阱”(經濟領域),從“盧梭陷阱”到“塔西佗陷阱”(國內治理領域),從“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爾伯格陷阱”(國際關係領域),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頻頻閃現於各類傳播媒體重要位置的各種“陷阱”理論,引起中國民眾的困惑,也引起了中國學術界的思考。

辨析“陷阱”學説:

從“修昔底德陷阱”到“金德爾伯格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源於古希臘兩個城邦國家斯巴達和雅典及其各自所領導的同盟之間長達近三十年的戰爭。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作為雅典的軍事指揮官在其傳世名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指出,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的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以及從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無論是修昔底德的敍述還是歷史的真相,雅典不是新崛起的大國,斯巴達也不是守成大國。而且,修昔底德本人也並沒有提出“修昔底德陷阱”這個概念。然而,美國著名國際戰略研究學者、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創始院長格雷厄姆·阿利森教授,在為21世紀的中美關係定性時,杜撰了“修昔底德陷阱”。他説,在過去五百年中,一共發生過16次崛起大國挑戰守成大國的先例,其中只有4次以和平方式結束紛爭,其他的12次均以戰爭收場。阿利森教授特別強調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典型性,他認為一戰的根源就是崛起大國德國挑戰了當時的守成大國英國,正如同雅典挑戰斯巴達、從而斯巴達決意發動戰爭一樣。阿利森教授把崛起大國必然要挑戰守成大國,或者崛起大國必然遭到守成大國的遏制,從而導致崛起大國與守成大國必有一戰的邏輯,稱為“修昔底德陷阱”。

“金德爾伯格陷阱”源於美國經濟學家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對1920xx年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金德爾伯格在《1929-1939年世界經濟蕭條》一書中指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大蕭條的原因在於守成大國英國沒有能力領導世界,而崛起大國美國又不願意承擔責任,從而導致國際秩序的崩潰和世界大戰的爆發。美國另一位更為有名的國際戰略研究學者、新自由制度主義的代表人物、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重提這個話題時,把金德爾伯格的這個著名論斷稱之為“金德爾伯格陷阱”。這個陷阱的邏輯是,國際體系中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如果缺乏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意願,就會導致國際衝突不斷乃至引發大戰。約瑟夫·奈認為,由於特朗普執政下的美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缺位,將導致全球缺乏公共產品的提供者;在這種局面下,如果中國繼續免費搭便車、不願對國際秩序做出積極的貢獻,那麼世界有可能落入金德爾伯格陷阱。

辨別話語偽概念:

警惕“陷阱”理論包裝背後的政策陷阱

約瑟夫·奈在展望未來的中美戰略關係以及可能的國際秩序大調整時,進行了超時空的乾坤大挪移式類比與想象。在約瑟夫·奈看來,修昔底德陷阱是作為崛起大國的中國“主動示強而不是示弱”;而金德爾伯格陷阱則正好相反,是崛起的中國“主動示弱而不是示強”。也就是説,作為美國重要的智庫謀士和外交戰略設計的圈內人士,約瑟夫·奈認為,如果中國示強,中美關係就會落入修昔底德陷阱;如果中國示弱,中美關係就會落入金德爾伯格陷阱。這是一個精巧的邏輯與政策的雙重陷阱,置中國的對外政策於兩難之中。而這正是約瑟夫·奈等希望出現的結果。

為此,筆者認為,格雷厄姆·阿利森和約瑟夫·奈等美國智庫研究者的目的在於,通過軟硬兼施的辦法,誘導中國外交政策步入美國設計的軌道,從而延緩中華民族復興的步伐、並從而護持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

事實上,世界上本無修昔底德陷阱,亦無金德爾伯格陷阱。所謂的“陷阱”不過是對人類歷史的誤讀和對西方理論的迷信而已。因為,用於描述當今中美關係所面臨的修昔底德陷阱和金德爾伯格陷阱的“守成大國”和“新興大國”等一系列話語是偽概念。西方學術界通常把美國稱為“守成大國”、“現存大國”,相應地把中國描述為“崛起大國”、“新興大國”。然而,追根溯源,這些概念是西方中心主義的產物,它把西方國家視為主體,而把非西方國家和民族視為客體。如果我們換一個座標,以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世界大歷史來看,當今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家綜合實力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並不是中國的崛起,而是中華民族的復興。與其説當今的中國是一個正在崛起的新興大國,還不如説中國是一個處於復興進程之中的大國。因此,所謂中美雙方分屬崛起大國與現存大國的國家定位,並不是一個與現狀和歷史經緯相吻合的準確表述。作為命題載體的概念本身暗含着極大的瑕疵,其邏輯推論也必不成立。

此理論非彼理論:

不能盲目迷信所謂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

基於對先進科技在國家綜合實力中重要作用的認知,部分民眾對現代科學技術有一種近乎條件反射般的推崇;基於對近代中國屢遭西方國家欺侮的歷史反思,部分民眾對西方理論有一種不假思索般的敬畏。現代科學技術肇始於西方,奠基於西方自然科學家的努力與貢獻。然而,來源於西方國家的社會科學學説與產生於西方國家的自然科學理論,儘管同樣冠之以理論之名,卻有天壤之別。自然科學領域內的各種理論是對自然規律的總結,是一種不可違背的規則;一旦背離這些規則,必將寸步難行。比如,由於對第一宇宙速度的認識與利用,人們可以把人造物體發射上天,成為人造衞星圍繞地球運轉。而如果認識不到或者不尊重這個規律,我們發射的物體是不可能到達地球上空的指定位置,也是不可能圍繞地球運轉的。這就是人們熟知的萬有引力定律。

然而,某些學者常常有意或無意間隱瞞了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學説之間的巨大差異,從而常常把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和學説等同於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定律與規律,認為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規律具有與自然科學一樣的功能與角色。正如自然科學的理論與規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發展規律一樣,社會科學同樣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這是一種重大誤讀。必須強調,近現代以來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既源於古希臘哲學和基督教神學理論,也源於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和社會實踐,卻缺乏對中國歷史的基本認知,也缺乏對人類歷史大視野的宏大思考。因此,這些西方學説或者理論,從學術角度而言,具有明顯的偏頗和缺陷。總之,基於西方哲學、宗教和歷史傳統而來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或規律,與自然科學領域的理論和規律絕對不能同日而語。我們切不可像推崇西方自然科學理論一樣去盲目迷信所謂的西方社會科學理論。

一言以蔽之,我們不該也不能亂用、濫用各種“陷阱”理論,更不能主動對號入座,把某些西方概念與理論當成中國的現實,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從而落入西方學者為我們設定的理論陷阱和話語陷阱之中。我們必須具備基本的、必要的戰略自信與學術自信,一切涉及中國現狀和發展趨勢的判斷,不能生搬硬套源於西方歷史的理論概念和邏輯框架,而必須植根於對中國歷史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當然,對於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我們也不能一概加以排斥,而應該批判式的接受。

【思想宣傳範文】四

馬克思主義方法,是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相統一的方法論,它是指導我們正確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方法的精髓。它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運用於思維和工作中就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對我們做好新時代領導工作乃至各項具體工作都有重要指導作用。

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對世界文明的貢獻,是人類的智慧之學。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聚焦新的時代命題,開創新的工作局面,提煉新的實踐經驗,凝結新的思想精神,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開闢了馬克思主義新境界,彰顯出唯物辯證思想方法的深邃洞察力。

唯物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它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恩格斯將辯證法與唯物主義科學地結為一體而創立的唯物辯證法,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偉大變革。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差別》中,就把辯證法看作“是內在的純樸之光,是愛的慧眼,是不因肉體的物質的分離而告破滅的內在靈魂,是精神的珍藏之所”。後來,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進一步論證和發展了唯物辯證法,稱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並指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説,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馬克思正是藉助於批判與革命的唯物辯證思想方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剝削的祕密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説,使社會主義實現了從空想到科學的飛躍,而唯物辯證法在其中也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與完善。這説明,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精髓和基礎,沒有唯物辯證法的創立,就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及其整個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

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馬克思、恩格斯運用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佔據了人類真理和道義的制高點,照亮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方向;列寧、毛澤東等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成功地運用了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使科學社會主義從理論轉變為實踐,使社會主義制度由理想變為現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在實踐中不斷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路,不斷開闢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特別是黨的xx大以來所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以及對全球治理所做出的獨特貢獻,説明唯物辯證法是中國共產黨人行之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無論是對人類社會和思維領域的矛盾運動規律的宏觀把握,還是對實踐中錯綜複雜矛盾的細微分析,唯物辯證法都有着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是我們攻堅克難、化解矛盾和駕馭複雜局面的根本方法。

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是辯證法思想發展的高級形態,是關於自然界、人類社會和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它在堅持唯物論觀點的基礎上,研究世界的運行狀況、基本形態和發展規律,進一步回答客觀世界究竟“怎麼樣”的問題,是與形而上學相對立的世界觀,承認矛盾,堅持用聯繫、發展、全面的觀點看問題。唯物辯證法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運用於思維和工作中就轉化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堅持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鮮明特色。當前,我國所處的國際形勢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國內各種利益關係紛繁複雜,堅持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客觀地而不是主觀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孤立地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準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事物發展規律,成為妥善處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重大關係的前提。

客觀是指事物的本來面目,也是“實事求是”的基礎——“實事”。我們對任何事情要做到客觀,使我們的思想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必須衝破落後觀念和主觀偏見的束縛,搞清楚事實,把尊重事實放在第一位。深入瞭解實際、掌握實情,真正掌握全面、真實、豐富、生動的第一手材料,真正掌握“實事”的客觀實際情況,這是進行一切科學決策所必需的,也是唯一可靠的前提和基礎。黨的十九大報告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政治論斷,不是抽象的概念認定,更不是憑空的主觀臆斷,而是基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歷史性變革這一客觀實際而作出的科學論斷。可見,客觀實際是我們正確分析、判斷和解決問題的首要前提,也是衡量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

發展是指動態地看待事物,重點是研判事物未來的走向與趨勢。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體現的是一種科學的預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過不斷接續發展,進入了新時代。xxxx深刻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的任務,就是繼續把這篇大文章寫下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全部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的主題,從黨的十二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重大命題,到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十四個方面做了全面部署,形成了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和基本方略。這凝結着中國共產黨人特別是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性認識的深化和拓展,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性認識的把握和昇華。

全面是指多角度、多層面、多角色、多方法地看待和分析事物,促進自我的全方位提升,有利於形成適應自身實際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提高自身決斷能力,反映了唯物辯證思想方法的根本要求。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事業,要求我們要牢固樹立大局意識、全局觀念。黨的xx大以來,我們強調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論英雄,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出化解產能過剩、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等,就是用全面的眼光看問題,從大局出發堅持“五位一體”的總體佈局。

系統是指緊密圍繞黨和國家發展的最終目的,從系統整體的全局觀念出發,尋求總體的最優方案。同時,在眾多矛盾問題中,找出主要矛盾,並設法尋得解決主要矛盾的方法及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緊密聯繫、相互貫通、相互作用。”偉大夢想呼喚偉大事業,偉大工程保障偉大事業,偉大工程離不開偉大斗爭,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可見,“四個偉大”不僅各有其獨特內涵,而且是一個邏輯嚴密的有機整體,是一項系統工程,構成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聯繫是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和相互作用的關係。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單一孤立的,而是和周圍其他事物相互聯繫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繫着的有機整體。這一世界觀在方法論上要求我們必須堅持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就是一個相互緊密聯繫的統一體,環環相扣、相互聯繫、相互促進。正如xxxx所強調的:“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打鐵還需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充分體現了用聯繫的觀點看問題的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只有把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的總要求貫穿於各項工作的全過程、各環節,才能形成協調推進的強大合力和推動力。

矛盾分析法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居於核心地位,是根本的思想方法。它包括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和在統一中把握對立,批判和繼承相統一的方法等。運用唯物辯證的矛盾分析法,根本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的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克服極端化、片面化。xxxx指出:“要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我們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幹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並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

總之,客觀、發展、全面、系統、聯繫以及矛盾的觀點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相互促進的。運用這些觀點觀察事物、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是我們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思想方法的基本要求,也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了鋭利思想武器。

進入新時代,黨員幹部要繼續堅持“照辯證法辦事”

中國共產黨人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把唯物辯證法看作馬克思列寧主義最主要的工具和根本的理論基礎。毛澤東同志不僅創造性地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與解決中國革命、建設中的一系列具體問題,而且十分重視用唯物辯證法思想來武裝全黨,提高全黨的思想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1957年1月,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全黨都要學習辯證法,提倡照辯證法辦事。”他把唯物辯證法運用於社會主義建設實踐,提出了“工作方法六十條”,要求各級領導幹部都要掌握科學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xxxx長期注重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堅持和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光輝典範,藴含着豐富的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鋭利思想武器。

治理中國這樣一個大國很不容易,不僅需要豐富的政治智慧,更需要科學的思想方法。xxxx曾經形象地説過:“在中國當領導人,必須在把情況搞清楚的基礎上,統籌兼顧、綜合平衡,突出重點、帶動全局,有的時候要抓大放小、以大兼小,有的時候又要以小帶大、小中見大,形象地説,就是要十個指頭彈鋼琴。”

在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程中,學習掌握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學會照辯證法辦事,對於廣大黨員幹部做好工作十分重要。

一方面,學習唯物辯證法有助於提高思考、分析、判斷準確性和正確性。譬如,黨員幹部要在複雜環境下做最好的決策,就必須學會辯證地分析和比較從局部到全局、從眼前到長遠的發展形勢,學會辯證地認識和比較國內外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趨勢,學會辯證地思考和比較歷史的和現實的發展經驗,才能善於把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的工作放到局部與全局、眼前與長遠、國內與國外、歷史與現實的大形勢、大趨勢和歷史經驗之中進行思考、分析、比較與研究,從而為最終的正確判斷與最好決策創造條件。另一方面,用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看問題,照辯證法辦事,可以避免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弊端,規避感情用事、先入為主的風險,防止極端、片面的傾向。

xxxx曾語重心長地指出:“領導幹部無論從事什麼工作,最要緊的是把思想方法搞對頭。”正確研判形勢、在錯綜複雜的世界變化面前保持頭腦清醒,科學分析我國發展的機遇和挑戰,準確看清前進道路上的主流和支流,有效化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幹部掌握好唯物辯證的思想方法,學好馬克思主義哲學這一人類的智慧之學和共產黨人的看家本領,不斷開闢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不斷開創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新局面。

【思想宣傳範文】五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40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農村面貌、農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國農村改革的光輝歷程與偉大成就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農村改革走過了光輝歷程。農村改革發端於1978年末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乾”,後來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擴展至全國所有省份。1982年,改革開放後第一個關於“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全國農村工作會議紀要》正式出台,明確指出“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額計酬,專業承包聯產計酬,聯產到勞,包產到户、到組,包乾到户、到組,等等,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建立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方式,開啟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同年底,黨的十四大明確了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農村改革的重點開始轉向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這一階段,初步建立起農產品市場體系,鄉鎮企業得到大發展,進一步穩定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全面提高,農產品供給實現了由短缺向供求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為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步入新階段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9年以後,農村改革向縱深推進,農業政策以保護農業生產、促進農業發展、支持農民增收、減輕農民負擔為主要特徵。比如,20xx年開始實行農村税費改革。20xx年,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一號文件要求穩定、完善和強化各項支農政策,力爭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20xx年,在全國範圍全面取消農業税。黨的xx大報告提出“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體思路,黨的xx屆三中全會出台《中共中央關於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這些改革舉措推動農業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農村社會保持穩定,農民收入大幅增長,農產品供給日益充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的xx大以來,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連年出台中央一號文件,重點聚焦發展現代農業和深化農村改革,制定出台一系列重大舉措。xx同志發表關於“三農”問題的系列重要講話,就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實施精準扶貧方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等重大問題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在實踐中彰顯巨大思想威力。20xx年中央一號文件落實黨的十九大要求,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等作出全面部署。在黨的xx大以來一系列農村改革措施推動下,諸多“三農”問題得到有效破解,開創了農業生產連年豐收、農民生活顯著改善、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的新局面,為全面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我國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40年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偉大成就,積累了豐富經驗。

堅持黨的領導是農村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證。在農村改革中,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農村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把調動億萬農民積極性、發展農村生產力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村改革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快速推進。1990年鄧小平同志提出關於“兩個飛躍”的理論,指明瞭我國社會主義農業改革與發展的總體趨勢。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表南方談話,為建立農村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指明瞭方向。黨的xx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農村改革在理論、實踐和制度等方面都有了重大創新和突破,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指明瞭方向。在黨的領導下,在我們黨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指導下,我國農村改革取得顯著成績。

處理好農業與其他產業的關係。改革開放以來,從農村支持城市到“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再到城鄉融合發展,中央政策發揮了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導向作用。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新階段,農業是具有顯著公共品性質的特殊行業,現代農業不僅能提供農產品,還能提供生態環境產品。因此,中央制定農業政策不僅針對農業產業部門,還充分考慮農業具有多功能性的特點,既發揮市場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

尊重農民主體地位。40年來,我國農村改革的許多舉措都是由農民創造的。比如,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發明權是農民的;鄉鎮企業也是農民創造的;土地股份合作制、適度規模經營、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以及外向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等,也離不開農民在實踐中的探索創造。因此,推進農村改革,要把尊重農民首創精神、調動農民積極性、發展農業生產力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革。中央的“三農”政策和改革舉措主要是根據全國各地的總體情況制定的,因而側重於宏觀指導。讓“三農”政策和改革舉措落地生根,離不開各地的創造性實踐。因此,必須堅持羣眾路線,一切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把中央文件精神和本地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制定可操作的細則,這樣才能落實好中央的“三農”政策和改革精神。

農村改革要堅持“試點—完善—推廣”。農村改革40年的經驗表明,改革方案只有得到大多數農民的擁護,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村改革方案常常通過“試點—完善—推廣”來實施。制定“三農”政策應建立在充分調研和試點基礎上。要通過試點判斷改革方案的利弊和可行性,進而對方案進行修訂和完善。尤其是一些根本性制度牽一髮而動全身,更要在試點基礎上不斷加以完善。

新時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必須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

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礎上,以xx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着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在新時代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總抓手,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

搞好鄉村振興規劃。鄉村振興涉及經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果沒有系統規劃,農業現代化發展、鄉村生態環境治理、鄉村文化繁榮、鄉村事務管理、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工作就不可能統籌推進,就會導致發展不協調、事倍功半。20xx年全國兩會期間,xx同志在參加山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推動鄉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要推動鄉村振興健康有序進行,規劃先行、精準施策、分類推進。為此,必須制定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指導各地各部門有序推進工作。

注重三方面創新。為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必須注重三方面創新,即技術創新、理論創新和制度創新。其中,技術創新是基礎,實現產業興旺、做大做強農業需要發揮科技支撐作用;理論創新是指引,要以xx同志關於“三農”工作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行動指南,不斷推動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是保障,通過不斷完善制度,為城鄉融合發展、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保障。

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必須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競爭力。首先,要夯實農業生產能力基礎,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着力構建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體系,通過多種形式讓農民合理分享全產業鏈增值收益。其次,通過發展社會化服務組織,使小農户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重點扶持小農户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拓展增收空間。

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民建設幸福家園和美麗鄉村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內容。要從農業污染源頭治理抓起,控制農業投入品污染,加強農村面源污染防治。科學利用自然資源,有效保護生態環境,消除鄉村生活陋習,美化鄉村生活環境。

培育鄉村振興人才隊伍。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振興。xx同志明確提出,“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在鄉村形成人才、土地、資金、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鄉村振興,農民是主體。農民思想水平、文化素質和技術能力的高低,直接決定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效果,必須培養和造就一支新型農民隊伍。鄉村振興,幹部隊伍是關鍵。要把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作為基本要求,加強“三農”工作幹部隊伍建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sixiang/lxjyl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