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講話稿 >講話稿精選 >

家風講話稿(精選11篇)

家風講話稿(精選11篇)

家風講話稿 篇1

父親是一名受黨教育、對黨忠誠的老黨員,他的黨齡比我的年齡還長。他總是把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績,如今的幸福生活歸功於黨的領導。父親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的價值追求和人生航向。回顧自己30多年來走過的人生軌跡,從一名農家子弟考入大學,從部隊軍官轉業到地方機關,除了自身努力外,與父親的“三知”家風密不可分,它總是在我迷茫、困惑、失落時,指引我前進的方向,給予我温暖的力量。

家風講話稿(精選11篇)

知書達理。父親常説讀書使人明智。一個人能夠靜下心來讀書,為人做事不會差到哪兒去。對父親最深的印象便是他求知若渴、手不釋卷。從母親那裏瞭解到,父親從小就愛學習,家裏窮買不起書,他就向別人借。幹完農活之餘,父親見縫插針抄書。父親所抄的書現在還在,我隨手一翻,字跡漂亮工整。堅持學習的他,知識面很廣,對國際國內形勢分析得入木三分,對四大名著裏的人物如數家珍,對“互聯網+”的理念娓娓道來……每次與他聊天都有收穫。如今,父親已年過六十,退休在家。不愛打麻將、不愛吃喝玩樂,每次回家,他總是手捧着書、架着眼睛、看得入神。

知恩圖報。父親時刻告誡我們,喝水不忘挖井人。父親結婚那會兒,要蓋新房,差300元。有個親戚知道後,冒着雨夜,走了好幾里路,把用報紙裹得嚴嚴實實的300元錢塞到父親手中。父親每每講到這眼睛總是紅紅的。“他是把自家辛辛苦苦養的豬賣了換來的錢呀。”父親説,當時接過錢的一剎那,感到300元是如此的沉重,心裏無比的温暖。時過境遷,33年過去了,當初的300元早就還了,可這恩情卻如同酒一樣,越藏越深。今年,那個親戚的小孩要在蘇州買房,那個親戚來我家借錢,父親把所有的積蓄都借給了他。晚上,母親有點不樂意了,説當初也就借了300元,你現在卻借給別人好幾萬。父親説,滴水之恩就要湧泉相報。沒有當初的300元,我們婚都可能結不成!母親不再作聲。父親的知恩圖報給我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我人生道路上,指點我、幫助我、鼓勵我的人,我都銘記在心。知恩讓我感到生命中充滿了陽光,圖報為我前進注入了強大動力。

知足常樂。父親常説:“愉快的心情是知足換來的,失落的心情則是盲目攀比而來。”爺爺沒有給父親留下什麼家產,母親經常埋怨,父親便説,我們白手起家,不依靠上一代是好事,我們下一代也該這樣。在工作上,父親説,我幹好本職,過好日子就行了。發現無論遇到什麼問題,父親總是能以一種樂觀豁達的心態去面對。這種知足常樂的家風常常把我從思想的牛角尖裏拔出來,從心理的陰暗面拖到陽光下。

父親是個老實人,與母親恩恩愛愛一輩子,踏踏實實過日子。沒有掙到多少錢,但每一分錢都掙得硬氣、花得踏實。沒有為我積累多少物質財富,但“三知”家風,已經讓我變成了一個精神富翁,讓我的生活充滿陽光,這是多少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和替代的。

家風講話稿 篇2

我的老家在豫東項城一偏僻鄉村,家鄉一帶稱父母為爹孃。前不久回老家,不經意間看到爹在世時使牲口用的鞭子,使我想起過去他老人家教育我和姐姐哥哥時常講的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

爹1940年生於農民家庭,大名叫張義堂,小時候只念過半年私塾,十一二歲時喪父,二十三歲時喪母。上世紀60年代,為了能在大集體拿工分,爹十多歲時就開始學習使牲口,十六七歲就給生產隊趕車,二十來歲成了生產隊裏最年輕的老把式,趕車、犁地、耙地等農活樣樣精通。爹使牲口時雖然經常揚着鞭,卻很少抽打牲口。他常講,牲口通人性,就像人一樣,只要咱們人跟它守信譽,牲口就不會虧待咱。所以,每次出工前爹給牲口上套時,總是逐一拍着它們的脖子,俯身貼近牲口耳邊像許願似的輕聲説,老夥計今個兒好好幹,咱早幹完早收工,多歇一個時辰。經他調教的牲口一下地,個個賣力地把牲口套拉得繃直。爹每次都能像他承諾的一樣提前收工後,讓牲口原地轉三圈打滾休息,再牽到坑塘邊水面潔淨處飲水。這些事辦完後,爹把牲口拴到乾淨通風的樹蔭下,自己在附近背靠着樹蹲下,點上煙慢慢抽起來。

上世紀80年代末,國家實行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家鄉一帶按照政策把責任田分包到户。那個時代農業機械化程度很低,靠牲口種莊稼成了鄉親們的首選,生產隊解散後家家户户都需要添牲口。為方便農户買牲口,大隊集體從青海購買一批野馬,用火車運到了距離我們村百公里之外的漯河火車站。這是村裏歷史上沒有經歷過的大事,上上下下對這件事都很重視,大隊書記派爹帶着其他人去接這批野馬。聽娘説當時爹勇敢地答應了這項任務,還拍着胸脯給領導保證沒問題。我當時年齡很小,只知道爹要去很遠的地方給村裏辦一件大事。大概三四天之後的一個夜裏,睡夢中的我被娘叫醒後,説爹回來了,同時聽到我家衚衕裏好一陣熱鬧,馬蹄聲、馬叫聲打破了鄉村夜晚的寧靜,後來才知道那是爹帶的馬羣路過我家門前。緊接着,爹又幫村裏給每匹馬編了號、估了價。那一段時間爹一直在忙着馬的事,甚至吃飯睡覺也不回家,生怕出了任何差錯。結果爹帶回來的上千匹馬一匹不少,評的價錢個個公道,辛苦忙碌的成果不但受到大隊書記的表揚,還受到鄰里鄉親的稱讚。整個事情忙完後,村裏分給我家一匹小馬駒,以示對爹的犒勞。從那個時候,我懵懵懂懂地知道了爹在村上是個有分量的人。

上世紀90年代中期,家鄉一帶牲口數量增長得很快,基本上每家都有一個牲口,馬、驢、騾、牛等等。我家養着一頭小牛犢,在爹的馴養下差不多能夠配着其他大牲口拉犁拉耙。那一年臨近收秋前,爹又買了一匹雖然瞎一隻眼,但看上去身體很壯、力氣很大的騾子,我家勉強能夠獨自犁地耙地,成了村裏少有的不需“擱犋”的農户,就是不用跟別人搭幫。農曆八月十五前後,田野裏的玉米、大豆、芝麻、紅薯等莊稼次第收割,家家户户開始騰茬犁地、準備種麥。農諺説,種麥的時機把握,“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爹計劃着用這倆牲口輕鬆地把地整好,趕在寒露時把麥種上。可是,一個困難鄰居的求助打亂了爹的計劃。這鄰居喊爹二爺,他是個倒插門的女婿,是為了照顧精神不正常的岳母來到我們村的,家裏很窮,買不起牲口。看着鄰居求助的眼神,爹當即就應允了他的請求,答應幫他家整地種麥。那年由於天氣不太正常,加上小牛犢第一次乾重活,爹又安排先收拾鄰居家的地,儘管起早貪黑抓得很緊,最後還是在霜降前落下自家的一塊地沒種上麥。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這一季麥種不上,全家就得少收多少糧食。當時,全家人都覺得爹太傻。每當娘埋怨這件事,爹就撂下那句話“做人要守信譽,吐了吐沫不能再舔起來”。前年我回家時偶遇這個鄰居,他仍豎起大拇指對我説:“三叔啊,俺二爺一輩子大好人!”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後期,隨着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為養家餬口和供孩子上學,爹加入了鄰村集上的牛行(其實是交易各種牲口的場所),從養牲口轉身賣牲口。他的主要工作是撮合買家和賣家成交,從中收取一點交易費用,當地人稱之為“説牲口”。依靠誠信仗義的秉性和熟悉牲口的特長,爹很快成為十里八村有名的説牲口行家。

我在家排行老小,從小就比較受爹的寵愛。上國小時逢星期天,總是頭天晚上就寫完作業,第二天再跟着爹趕集上會。因為我知道到了集上不光有好吃的,還常有古裝大戲看。爹經常騎着那輛老式永久牌自行車帶上我。我坐在自行車的前樑上,屁股下的前樑拴着爹的生意道具——皮鞭。爹用力地蹬着自行車腳蹬子,兩個車輪子飛快地在沙土路上奔跑着。就這樣,我跟着爹認識了他的很多朋友,也學會了很多大戲台詞,還了解了他在生意界守信譽的口碑。

隨着爹守信譽口碑的傳開,其客户也越來越多,就連遠在四五百里外的大別山區紅安、光山、羅山的客户也紛紛找上門來,但爹絲毫沒放鬆對自己信守承諾的要求。記得有一年農曆臘月二十左右,大雪紛紛揚揚一直下個不停,臨近年關賣牛户急着要錢過年。爹説成的牲口交易中,離我家20公里以外的一個客户還欠一萬多元。爹不懼天寒路滑騎車一天,冒雪趕到客户家去拿錢。第二天冒雪趕回家時,爹的黃色軍大衣被雪水浸透,並且沾了不少泥巴,他沒換衣服就忙着挨家挨户去送錢。

雖然爹離開我們已經多年,但他用言行為我們樹立了守信譽的家風。

家風講話稿 篇3

爺爺、奶奶給我講述家族的故事,醇厚的家史似一罈老酒,愈久愈醇,使我沉醉其中。

據有關資料,我的楊氏家族起源於黃帝之後西周王族。楊姓出於姬姓,源於晉地之楊國(今山西洪洞縣東南)。我將這個起源説與爺爺,爺爺深表認同。因為他的長輩曾告訴他,我們楊姓來自山西,明朝時遷來武安,先入上團城鄉高村,後輾轉移至礦山鎮東寨坡村。楊姓在寨坡是大姓,我的老爺爺叫楊本裕,出生於清末,少時酷愛讀書,後迫於生計,入藥行為生,彼時武安藥商全國知名。在奔波各地的過程中,老爺爺勤於讀書,也因此多了一份對中國戰亂社會的深刻觀察。苦難的生活促進了思想的警醒。老爺爺接觸了共產黨人,加入共產黨,利用藥商身份,在日偽所佔邯鄲城從事地下工作,為革命作出了貢獻。新中國成立後,任邯鄲市制藥廠廠長,是邯鄲市第一屆人大代表(當時稱為邯鄲鎮)。

我的爺爺1938年出生,從小在老家寨坡長大,七八歲時由老爺爺接來邯鄲上學,沒多久邯鄲解放了。受老爺爺影響,爺爺也酷愛讀書,後入邯鄲師範,16歲執掌教鞭,教齡44年,相繼在河北、山西等地教書。

我跟爸爸是一中校友,他們那一屆的同學們共同組建了正德基金會,來回報母校。爸爸媽媽師範院校畢業後,都走上了教師崗位。作為長期工作在教育戰線的教育工作者,他們更關注道德、做人、做事等諸多方面的環境對孩子人格的塑造。他們常對我説,要尊老愛幼,鄰里和睦,友好待人,努力工作,堅持學習。正如我們一中的校訓所説“做學問首先學會做人”。

自悟、自覺閲讀形成的書香家風能夠促進社會風氣的風清氣正,誠如我所看過的《書香,也醉人》中所言“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閲讀水平”。在作品中,眾多名家以優美的文筆,將人的智慧發揮得淋漓盡致。人與自然、生命的思考、英雄人物的再現、傳統文化的薰陶等一個個主題充實了我的精神世界。

現代社會信息爆炸式增長,多媒體素材的大量普及、互聯網及電視視頻節目的色彩絢麗、電子移動快餐式閲讀的盛行將人們的思維打造得很功利。而醇厚的書香深深紮根於我幼小的心靈間,也給了我人生最美好的精神食糧,讓我在曾經的迷惘、困惑和年少的輕狂中找到人類文明的厚重,給我無盡的前進力量。在一本本書的精神力量的潛移默化中,潛心養神,體驗着平凡中愛與智慧的力量。充實的書香釀就了樸實的家風,在這個大家庭裏,我們都沒有虛度青春,與書香為伴。

家風講話稿 篇4

30多年來,媽媽一直不忘“教子不貪”,值得我們在抓廉政中加以思考借鑑。

像母親關愛孩子以情抓廉政。小的時候,家庭條件不好,母親説“人窮不能志短”。如今,在機關任職,母親説“做人不能忘本”,這體現了母親重視道德教育的一片苦心,源於母親對孩子深沉的愛。作為領導幹部,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教育機關幹部怎樣做人、怎樣做官,引導幹部走好人生每一步;像母親瞭解孩子那樣,掌握幹部思想動態,針對性地教育提醒,讓幹部感受到組織培養、領導關心,自覺形成“只能為組織添彩,不能為組織抹黑”的責任感,自覺增強“幸福來之不易,不能因小失大”的畏懼感,自覺遵規守紀。

學母親以小見大敏感抓廉政。“做賊偷瓜起”、“咬掉母親乳頭”的故事,母親是從一根針、一個瓜、一分錢等小事説起,教育孩子不要貪。貪“小”多了,就想貪大;時間長了,就會上癮。抓廉政,就要像母親那樣“抓小”,有病馬上治,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不能養癰遺患;要“抓早”,重要時段和敏感時期,提前打“預防針”,最大限度地減少和預防違紀現象的發生。

如母親以身作則帶頭抓廉政。小的時候,有親戚在外任職,時不時有人提瓶酒上門來,請母親給親戚説情求關照。母親總是説:“東西拿回去,要不我就不説了。”那時候覺得母親不近人情,後來才明白母親也是怕“做賊偷瓜起”。工作生活中,一瓶酒、一包煙、一頓飯的情況,經常遇到,如果不警醒,第一次拿一瓶酒、收一包煙、吃一頓飯,就會有第二次、第三次……慢慢地就會發展到收紅包、收房子,一步步走上深淵。領導幹部就是要像母親那樣,拒絕小恩小惠,不搞下不為例,經得起誘惑和考驗,對得起良心和職業道德。

機關單位就像一個家庭,單位主要領導就要充當好“父母親”的角色,發揮處科室領導的作用,經常給他們交任務、壓擔子,增強他們抓廉政的意識;發揮機關幹部監督作用,經常進行表揚、獎勵,使他們自覺參與抓廉政。

家風講話稿 篇5

祖父年近90歲,生在舊社會,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戰爭歲月中,經歷過生存的艱難;作為炊事班的一名普通戰士,他對食物有着特殊的感情。

有一年端午節在祖父家吃飯,四個菜,看到有好吃的我就管不住自己,一下子往碗裏夾了好些菜,可是吃起來就費勁了,最後還是剩下了,我特別擔心祖父會訓斥。祖父看到後,眉頭略為一皺,問道:“又吃不下了,怎麼每次都剩飯,這都是爺爺園子裏種的,都好吃着哩!”祖父不會像從前那樣給我講以前吃頓飽飯有多難,但是他眼中充滿了對來之不易的一粥一飯的心疼。

祖父很珍惜今天的生活,對衣食無憂的日子倍感滿足,從不會浪費一丁點東西。他的小院子裏有一個單人沙發,是那種人造革材質的,這個沙發是當年單位搬家時準備扔掉的,包的那層革已經破爛,爺爺把它撿回來放在院子裏。每到夏天,祖父吃完飯喜歡坐在沙發上,然後閉目小憩片刻。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是祖父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他也身體力行地詮釋着這句話。耄耋之年的老人,把小院前後種滿蔬菜花卉,鋤地、施肥樣樣不落,“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精心侍弄着菜園。每年春天到來之時,我都會問他:“爺爺,今年你還種園子嗎?要是累就別種了!”不過每年爺爺都堅持種植。每逢八九月份,小園子裏的蔬菜豐收之時,祖父就會挨家送菜,他説這是自家菜園種的,新鮮、放心。

每餐飯都飽含着汗水,所以一粒米、一根菜葉都格外珍貴和珍惜。在祖父的影響下,勤儉持家、自食其力也成為了我的生活態度。

家風講話稿 篇6

很多年前,爺爺退伍之後在我們村的大隊部附近開了個小雜貨店,生意不是太好,勉勉強強能夠生活。儘管這樣,爺爺每年年底都要去趟鄉税務所,説是去繳税。第一次去的時候,税務所工作人員告訴我爺爺,像他這樣的雜貨店,無論是店面的規模還是營業額,完全可以不繳納税收。

但是爺爺卻堅決不同意,他還説,繳税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必須要繳,再説了我是黨員,更應該起到帶頭作用。

爺爺納税從來沒有間斷過,這是聽我父親説給我聽的。我不明白,爺爺為什麼這麼固執呢?白白地浪費錢呢?再説了,他的雜貨店真的不夠納税資格啊!家人每每説起此事,爺爺總是把臉一沉:“你們懂什麼?這是國家大事。”

後來,爺爺的雜貨店不斷擴大、翻新,爺爺就馬不停蹄地去辦理營業執照,拿到了營業執照,爺爺眉開眼笑地對税務所的工作人員説:“哈哈,我終於可以理直氣壯地納税了,看你們以後還敢不敢為難我?”在場的人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爺爺説到做到,真的起到了黨員的帶頭作用,他不僅自己積極、主動納税,還動員身邊的開店的小老闆去辦理營業執照、主動納税。可是別人不像我爺爺那樣,他們都説爺爺是傻子。其實,我也是這麼想的。

得不到大家的擁護,爺爺仍然堅持納税,仍然孜孜不倦地教導我們,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隨着我國納税政策的不斷完善,依法納税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且税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造福於天下,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的優惠和實惠。這個可能就是爺爺所説的“國家大事”吧!同時,我也對爺爺以前的做法有了新的認識,從心底裏佩服他。

前年,爺爺不幸因病仙逝。臨終之前,他不僅把經營一輩子的店交給了我父親,更重要的是把依法納税的事也交給了父親。“公家的税不能少繳,納税是國家大事。”爺爺的教誨我們銘記在心。

家風講話稿 篇7

父親是老複員軍人,沒有什麼文化,有着軍人的堅毅和任性。打我小的時候,就一直聽父親常説“三句話”:別泄氣,有骨氣,重新來。漸漸地,父親的“三句話”成了傳家寶。在我失落的時候,只要想起父親的“三句話”,就勇氣倍增。

別泄氣。1993年高中畢業後,我迷上了寫作,還自費訂閲了不少報刊。每天忙碌着寫作。但是,整整折騰了一年,一篇稿件也沒有發表,母親抱怨,街坊鄰居説三道四,我的信心也動搖了。這時,父親堅定地説,“別泄氣,想當作家那麼容易呀?繼續努力。”隨後,父親把我引薦給了縣文化館的任永清老師。在任老師的指導下,1994年,我參加了山西大同電台的“94國土杯”徵文,我寫的散文詩《故鄉的春天》獲得優秀獎。至此,從開始步入了文學的大門,也摸着了寫作的門道。

有骨氣。因為我寫作水平不斷提高,鄉政府聘我成了信息員,專門從事新聞信息報道工作。在單位被人冤枉,自己窩火憋氣。可是,父親對我説,要有骨氣,這點委屈算啥。聽了父親的話,我繼續努力寫作,兩年後,我被縣地方誌辦公室抽調編撰《懷安縣誌》。一路走來,只要有骨氣,受點挫折沒事。

重新來。進入銀行工作後,我越發覺得自己文憑只是高中,缺乏金融專業知識,在工作中有些吃力。父親説,重新來,多學習些專業知識。我再次聽了父親的話,加強業務學習,知識增長了一大截,寫作也更加順手啦。

父親沒有長篇大論的説教和訓誡,也沒有循循善誘的旁徵博引,有的只是對生活的總結和感悟。父親的“三句話”就是最好的家訓,作為傳家寶,將這種家風世代傳承下去。

家風講話稿 篇8

河的對岸傳來一聲聲“啪嗒啪嗒”的聲音,那是父親打稻穀的勞苦與收穫聲。父親操作着打穀機,穿着解放鞋的雙腳迅速輪換地踩着打穀機踏板,暴起青筋的粗糙的雙手接連拿起一把又一把割下來的帶葉稻穀在進行脱粒,動作靈敏、嫻熟,不停息。父親額上的汗珠嘩嘩流下來,在陽光的照耀下,匯成了一條細細的閃亮河流。

父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民,跟田地打了一輩子交道。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一茬又一茬。從我兒時的記憶到現在,父親一直在種稻穀。從選種、播種、出苗、澆水、施肥、滅蟲、鋤草、抽穗、灌漿到收穫的過程中,便是父親最忙、最勞累的時候。他春耕秋收的四季勞作的情景永遠在我心間抹不去。而看着自己親自收割的稻米供全家品嚐並維持着一家的生活時,便是父親最興奮的時候。如今,父親還會説,我們吃了一輩子的“綠色食品”。

種田,也很講究,需要一絲不苟。在村裏,大夥兒都誇讚父親,説我們家的田埂子最方正,也沒有雜草。確實是這樣的,在種田的每一個環節,父親都是最認真的。很小的時候,父親還把這種勞動的精神教我們姊妹,教我們學插秧。

天矇矇亮,父親便領着我和姐姐出門了。到了地裏,父親便教我和姐姐用繩子從地的前頭拉到尾,保證第一株是整齊的,大概一人橫排插九株,第二個人接着第一個人繼續插九株順下來。父親教我們上身弓起,雙腳立在泥巴里大概快到膝蓋,左手拿秧,大拇指與食指要分秧,右手大指迅速從左手分下來的秧,捏秧後中指插,保證插下去的秧是立着的。在左右看齊時,人按照三三三的角度依次往後退,保證插的秧橫對齊、豎對齊。父親説,做事要做漂亮。

普師畢業後,我從湖南老家來到了新疆喀什工作,眨眼近20xx年了,在離開父母的時間裏,已年邁近70的父親一直在種稻子。

作為兒女的我們,特別地心疼,一直勸父親不要太勞累。父親每次都説,不種了,不種了,到後面還是誰也阻止不了。還安慰我們説:“我種的少,夠吃就行了,不賣了。”在和父親通電話的時候,父親興奮地告訴我,現在黨的政策好了,你要安心工作,你在新疆工作領工資,我在家種地還可以領到直補金。

我知道,父親是在種田的勞苦與收成中找到了生活的甜蜜。父親用種地這種方式,支撐了一個大家庭的生活,蓋上了新房,送了幾個子女都上了學。這是他一生的樸素希望,和純淨夢想。種地是一門哲學。父親便是那個在土地上給我們傳授哲學的人。

家風講話稿 篇9

我的父親已年近古稀,作為一名老共產黨員,父親在工作中勇於擔當,在奉獻中享受快樂。

1964年,年僅17歲的父親國中畢業後,便滿懷豪情地投入到內蒙古保安沼地區大規模的電力線路建設工程中去。

父親是個工作上不服輸,敢啃硬骨頭的人。當年的施工條件極其艱苦,翻山越嶺、風餐露宿是工作的常態。生活狀況難以想象,只能睡倉庫、住菜窖、吃乾糧。經過3年的艱苦奮鬥,父親硬是和同事們一起讓保安沼大地通上了電。

從參加工作之日起,父親就立志成為一名電力技術“達人”。然而,對於只有國中文化的他來説,這談何容易。白天,他泡在車間,檢查設備,研究圖紙,鑽研技術。晚上,他點燈熬夜,攻讀電力專業書籍。功夫不負有心人,父親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了自己的業務技能。

父親有時要爬上電線杆,進行高危的帶電作業。父親怕我們為他擔驚受怕,從來不對我們講工作場景。還是別的同事和母親聊天時,説起了父親長年在“刀尖上跳舞”。帶電作業對技術要求非常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發事故,造成人員傷亡的慘劇。每次接到帶電作業任務時,父親總是第一個衝上前。

由於變壓器市場供不應求,缺少配電變壓器成為保安沼地區的供電瓶頸。為此,父親從外線班調出,參加了變壓器試製工作。父親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加班加點製造了55台配電變壓器,為保安沼地區的正常供電立下了功勞。

1980年,內蒙古自治區勞改局東部分局水電處在保安沼地區成立了供電所,父親受命為供電所修試室主任。修試室負責保安沼地區供電設備的檢修試驗工作,保障着供電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父親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在他的帶領下,修試室出色完成了一次次檢修任務,攻克了一道道設備改造難題,為保證保安沼地區電力運行打下了堅實基礎。

20xx年,父親從供電所副所長的崗位上退休。因工作需要,他被返聘做供電設備修試管理工作。退休不褪色,父親依然盡心盡責堅守崗位。

勇於擔當傳家久,敢於負責繼世長,這就是父親留給我的無字家風。當我參加工作後,父親的擔當精神更是無時無刻不激勵着我,讓我做事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當我也成為一名黨員後,面對接踵而來的急難險重任務,我更是挺身而出,勇挑重擔。

家風講話稿 篇10

光陰倏忽,母親轉眼已經離我遠行兩年多了,但她的音容笑貌歷歷在目,她的殷切教誨猶在耳邊,我越來越覺得一生清貧的母親那“本分做人”的好家風是她老人家留給兒孫們的最大財富。

母親是一個普通的農村老太太,但沒有文化的母親對社會、人生、為人、處事都有着自己的看法。母親為人性情耿直,實在厚道,她要求我們也要做老實人,説老實話,辦老實事,守住本分。記得在我幼年時,母親常引用既簡練又有哲理性的民間諺語教導我説:“人生三條路,要走正當中。”當時因為年齡小,我對母親的“三條路”理論並不十分理解:為啥“三條路”不能任意走?為什麼只能走在正當中?如果不走正當中又能怎麼樣?後來隨着年齡的增長,通過讀書明理,我才真正明白了母親的意思,那就是不能走岔道,不能走歪道,更不能走邪道;只能走正道,只能走直道,只能走光明大道。如果走了歪門邪道、旁門左道,不僅會帶來不必要的麻煩,還有可能身敗名裂、毀掉一生。母親的這句話一直成為我的人生指南,使我受益至今。

回首往事,我才發現母親的好家風就像空氣一般無所不在,時時處處都在影響着我們做人的航向。記得在灶下燒火之時,母親會觸景生情地説:“人性實,火性虛。做人要實實在在,不能欺騙瞞哄,實誠人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句句是瞎話的人誰敢跟他交往啊?這火就不一樣了,火性虛,柴火虛膨着才能燒得旺。你把灶膛塞得密不透風,它還能着嗎?”

真的感謝母親這些耳提面命的“本分經”,它成了深刻影響我們弟兄姐妹做人品格的好家風。我從上學到參加工作,幾十年一步步走來,時刻牢記母親的叮囑,本本分分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乾乾淨淨履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守好母親的“本分經”是母親生前的願望,也是我一生最大的福分。今後,我還要把母親留給我的“本分經”作為彌足珍貴的傳家之寶,世世代代傳下去。

家風講話稿 篇11

一到週末,我們總會提前接到媽媽打來的電話:“休息趕緊回來,我給你們做好吃的。”每次接到這樣的電話,我的心裏總是滿滿的感動。

我的媽媽出生於1960年,那時正值中國鬧饑荒的時期,媽媽是家裏的老大,下面還有陸續出生的5個弟弟。從懂事起,她就成了外婆的好幫手,在家負責燒火做飯,照看舅舅們。到了該上學的年齡,媽媽央求着要跟着院裏的同齡孩子們一起步入學堂。好不容易上了兩個多月,外婆患了心臟病,媽媽只能輟學回家幫忙照顧家裏,從此失去了讀書的機會。後來,舅舅們一天天長大,媽媽跟着上學的舅舅們學會了數學加減乘除口訣。雖然她只會寫自己的名字,認識的漢字也不多,但是我剛上學時家庭作業都是媽媽指導的。媽媽經常鼓勵我,在學校要老老實實聽老師的話,好好唸書,莫着急家裏,考取了,就是砸鍋賣鐵也會讓我上學。或許正是媽媽這般鼓勵和支持,我成為全村第一個考取中學和中專的女孩兒。

媽媽嫁給爸爸時,是在爺爺的葬禮上拜堂成親的,農村的習俗叫“隨喪磕頭”結婚,那是爺爺離世時的心願,希望看着她嫁過來,了卻老人的念想。面對貧困的婆家和3個未成年的弟妹,勤勞的媽媽跟着爸爸一起成為家裏的主勞力,每天白天下地幹活掙工分,換取全家人的口糧。

到我中專上學那年,家裏的田地被洪水淹沒,基本的口糧沒有了。更糟糕的是,每年為我們攢學費要賣的兩頭豬因一場瘟疫病死。這一切像一座大山,壓在媽媽的心頭。那年臘月,媽媽到處跑着為我湊學費,20xx多元錢當時來説不是個小數目,終於在過年以前湊齊了,媽媽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然而在我讀中專第二年,我的弟弟因摔傷住院,身體一向很好的媽媽大病一場,整個家庭陷入經濟困境。眼看到了上學的時間,媽媽咬緊牙關,不顧全家人的反對,毅然做出賣房供我上學的決定。當時在鄉親們看來,媽媽簡直不可理喻,供個女娃兒讀書,還賣房子,早晚是嫁出去的人,不值。媽媽對我説:“女兒,莫管人家咋説,跟以前一樣老老實實的讀書,你要爭口氣,媽媽小時候很想讀書,沒有機會,你只要能讀,媽媽會想盡一切辦法的。”

帶着媽媽的囑託和期望,我和弟弟努力學習,從學校裏帶回來的一張張獎狀是我們送給媽媽最珍貴的禮物。畢業後都回到家鄉工作,“在單位上要勤勞,要老老實實上班,踏踏實實做人,不能忘本。”媽媽的教誨時時縈繞在我們耳邊。

現在,家裏的日子越過越好,我們都相繼成家立業,這一切都來源於媽媽的勤勞、善良、堅忍和無私奉獻。有人説,母愛如細水長流,我卻感受到母愛如山。正是媽媽,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信守着中國傳統美德,用自己微弱的肩膀,為我們支撐起一片廣闊的藍天,讓我們在她濃濃母愛的呵護之下長出堅實的翅膀,自由翱翔。

標籤: 講話稿 家風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jianghua/jingxuan/op9on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