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活動總結 >活動總結精選 >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精選3篇)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精選3篇)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 篇1

今天,我們班的綜合實踐活動——“生活中的垃圾”完成了成果展示課的內容。同學們因為親自去活動了,所以彙報起來很有條理。我原本以為農村的孩子在成果展示課上的表現不及城市的孩子,但今天的表現我很滿意。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精選3篇)

本次活動同學們通過上網查詢,看電視,訪談資深人士,查課外書,走訪調查,實施考察,親自實驗等方式分別對垃圾的來源,垃圾的處理,垃圾的分類,垃圾的危害,垃圾的變廢為寶等內容進行了研究。全班共分為五個組,分別設立趙旭斌、相麗佳、高源、李雪艦張宏豔為組長組織研究。

在開題課上,大家對我班每天產生的垃圾,我班的高峯家庭一週產生的垃圾和我校每天產生的垃圾情況進行了瞭解。通過了解發現我們日常生活中產生了許多的垃圾,於是我們設立了本次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生活中的垃圾”。然後我充分放手,讓學生各抒己見,説明自己真心想要研究的有關生活中的垃圾的問題。

同學們暢所欲言,最後在教師的引導下設立了本次活動的五個子課題,即垃圾的來源,垃圾的處理,垃圾的分類,垃圾的危害,垃圾的變廢為寶。然後我們全體同學以最想要研究的子課題為載體開始自由結組,然後從組員中舉手表決了該組的組長趙旭斌、相麗佳、高源、李雪艦張宏豔。然後每組的組員在組長的帶領下,在教師的指導下撰寫了研究計劃,組員們也都建立了聯繫卡。看着他們的積極勁,我真的很高興。

此後同學們利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入研究活動,教師也及時瞭解同學們的活動情況,並給給予了他們相應的指導,還有很多的同學為了研究共同的子課題互相通了電話,那勁頭真是十足。

在成果展示課上,各位組長先介紹了本組的研究課題及分工情況,然後各成員分別闡述了自己的活動情況,他們的語言雖不是很精煉,但都介紹的條理很清晰,在同學們的彙報過程中,我感到同學們是真心投入到活動中了,並把自己的活動過程記錄了下來。

其中研究垃圾的變廢為寶的那一組,有很多成員是親自動手做了一些作品。吳迪、劉碩等同學的作品還不錯呢?他們通過展示實物和介紹製作過程還進行的。同學們都聽得很認真,時常對他們的介紹和作品報以掌聲。

通過本次活動,同學們更深層次地認識到了垃圾的有關知識,從學生了解垃圾的種類,認識垃圾與生活環境的關係;提高環境保護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通過上網,走訪調查,實施考察等活動,考察身邊的環境,認識人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問題;再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宣傳活動,增強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讓孩子們熱愛大自然、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自覺的從身邊小事開始,關注周圍、國家乃至世界性的環境問題;提高環保意識、養成環保習慣。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 篇2

一、活動目的:

1、增強志願者的環保及垃圾分類知識;

2、培養志願者的組織和策劃能力;

3、社區建立小區垃圾管理的可持續的長效機制

二、活動時間安排:

三、發現與心得:

1)對此次活動:

1、對垃圾量及垃圾成分做了一次系統的收集。這次垃圾分類宣傳活動,對縣城垃圾量,垃圾成分,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認同度,都有比較確切的數據統計,志願者們通過問卷、訪談、跟垃圾車等方式,收集的信息比較準確,也為給當地環衞部門的建議提供了數據支撐。

垃圾量:每天產生垃圾在50—60噸,每天有4輛垃圾車收垃圾,分上午和下午兩趟,每車每次收集垃圾在3—4噸,還有一輛餐廚垃圾車,一天收集餐廚垃圾在2噸左右(只有5個試點小區、一所學校、一個農貿市場的廚餘),另有一輛大型垃圾箱運輸車,平均每天運送7—8次,每次2噸左右。

垃圾成分:通過對小區的垃圾成分統計,以及在跟隨垃圾車收垃圾過程中對全縣垃圾的觀察,每天所產生垃圾中,廚餘垃圾佔到60%左右,可回收垃圾約佔20%,不可回收的約佔20%。對龍鳳苑小區垃圾的統計中,廚餘垃圾約佔總量的70%以上,每天約200斤,其他垃圾中可以賣錢的垃圾(廢紙、塑料製品、乾淨的塑料袋廢鐵等)約佔垃圾總量的10%,其他不可回收垃圾(用過的衞生紙、小食品包裝袋、衣物、其他雜物等)約佔20%,約有30%的小區住户會對自家的垃圾進行簡單的乾濕分類但並不徹底。

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知曉率:

90%的居民認為環保很重要;

70%的居民願意垃圾分類處理;

30%的居民進行簡單垃圾分類;

縣城主要垃圾分佈點:

縣成主要垃圾分佈點集中有19個,主要根據垃圾車在此停留時間計算,此範圍內垃圾相對集中。

2、居民沒有做到垃圾分類的原因。

發現多數居民都認為保護環境很重要,也願意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但是生活中做到垃圾分類以及注意環保細節的居民並不多。沒有做到的原因主要有沒有時間去分、環衞處理體系不健全分了也沒效果、不清楚分類以後的垃圾的去向及後續是怎麼處理的、不清楚分類以後對自己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等等,對居民的訪談還了解到很多居民更希望垃圾分類由物業或者環衞的垃圾管理人員來操作,認為這樣可以給自己節約時間,而且他們分類水平會更專業一些,同時還可以保證分類好的垃圾可以直接進入後續的處理體系而不是被重新混合在一起,而居民自發的分類則很難有保證。

還有人建議政府層面應該加強制度建設,如果政府出台了相應的制度和管理規定自己就會遵守;也有人建議政府的機關單位及小區應該起到示範和表率的作用,先在這些地方開展試點再逐步向其他居民推廣;也有部分居民認為垃圾最終怎麼處理是政府環衞部門的事情,他們只管按規定交垃圾處理費,垃圾怎麼處理不關他們的事了,就算他們想管也沒用,索性自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做個遵紀守法的公民就夠了。

3、修建堆肥廠,但運作並不高效,每天運輸過去的廚餘垃圾很少,而目前已經堆好的堆肥因為沒有地方可以安全性,不敢拿出去銷售或使用,一直都還存放在堆肥廠,這也使得當地環衞部門在處理廚餘堆肥方面不太積極。

4、正在興建新的垃圾填埋場,老的垃圾填埋場已經填滿。

新的填埋場預計10月投入使用,可以用10年,主要是講垃圾在垃圾中轉站打包處理後,然後在拉過來填埋,據環衞所馮所長介紹,打包垃圾可以減少一半的空間。但打包之後填埋場將不會再有拾荒者,而此前瞭解在填埋場拾荒者依然還能從填埋垃圾中揀出50%的可回收垃圾,而一旦經過中轉站打包填埋,這50%的可回收垃圾也將被填埋,是否真正減少了空間有待論證,同時這些拾荒者失去了生活來源,會不會又會造成新的社會問題,也不得而知。

另外,新的垃圾填埋場位於城郊的另一個山谷中,佈局很像一座水庫,在峽谷中建起一座“大壩”,大壩的上游用來填埋垃圾,大壩下游緊挨着基腳處建有滲濾液收集池,但能否達到預期處理效果尚未可知。另外,從峽谷兩側的植被情況推斷,該峽谷原本是一個風景優美的地方,現在由於垃圾場的建設,政府投入巨資鑿開了幾道山坡,給周圍的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5、宣傳活動很吸引。

在小區的宣傳活動,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特別是小孩子特別感興趣,他們之前沒有接受過垃圾分類這樣的教育。活動主要包括志願者教居民自己動手製作酵素、堆肥,以及垃圾分類卡片遊戲,從中穿插面向社區居民的信息收集。

宣傳活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酵素製作引起了許多居民的關注,很多居民親自動手跟志願者學習。垃圾分類卡片遊戲也吸引了不少孩子的目光。不少居民紛紛表示希望以後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

2)對志願者:

1、比較系統的接受垃圾分類相關知識。

這次實踐選拔的志願者都希望能夠對環保感興趣,並提前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做一些瞭解,在培訓中也會比較系統的給志願者們講解國內的垃圾現狀,以及與垃圾分類相關的應對策略,整個環節希望志願者在開展社會實踐前就可以知道為什麼要垃圾分類,如何進行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的好處。總的感覺還是好的,同學們通過培訓,對知識有了一定的掌握。

2、對垃圾的全面關注。

本次活動的志願者,都是貴陽高校大一大二的學生,之前沒有參加過社會實踐,也沒有去關注過垃圾問題,通過這次實踐,不但讓他們掌握了基本的環保及垃圾分類常識,也讓他們對垃圾有了比較近距離的接觸(包括垃圾成分、垃圾的去處、垃圾的影響等),直接接觸垃圾,跟隨垃圾車收垃圾,倒垃圾填埋場看垃圾,對志願者們的觸動還是很大的,他們也表示以前沒覺得垃圾問題是大問題,也沒想過垃圾在從自己手中丟掉之後會去到哪裏,也沒覺得環衞工人有多偉大,但這一次的親身體驗,徹底改變了他們的想法,相信這種改變對他們來説是好的,而今以後,希望這次活動能夠讓他們在處理垃圾問題上有一些改變,甚至去影響更多的朋友來關注,來一起保護我們的環境。

3、志願者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組織這次社會實踐,一個主要目的就是對環保青年能力的培養,不單單是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掌握,也包括活動的組織與策劃,與人溝通技巧,團隊協作等多方面,通過實踐,志願者們還是可以有很明顯的變化,對垃圾處理的理念有了初步瞭解,對垃圾分類模式的瞭解得到了加深,與陌生人面對面交流的技巧得到了鍛鍊,志願者團隊中的每一個人都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付出的努力。

四、不足與改進:

1)對活動:

1、前期志願者招募,不是很理想。

一是想法簡單,覺得招6—8名志願者不順什麼難事,就沒有放在重要位置;

二是在發佈招募信息方式和渠道存在不足,不夠吸引力,不能讓大學生們看到參加這次活動真正的意義,信息也是通過私人微博在很小的範圍內傳播,貴陽地區高校很多社團都不清楚;

三是志願者不確定因素太多,開始報名的同學臨時取消,不按時參加,使得在招募志願者時非常被動

2、活動設計。

本次活動,更注重的是對大學生能力的培養,雖然也有垃圾分類宣傳環節,但相對投入要少,在培訓中也主要是對志願者能力的培訓,對垃圾分類系統學習不多,只花了很少時間,所以也導致去到社區開展活動時,志願者們對垃圾分類宣傳時不能很清楚的表達,影響了活動效果。

3、活動的安排。

活動雖然每天都有安排,但比較跳躍,每日活動的邏輯順序不強,使得志願者不能對每日活動需要達到哪些目標非常瞭解,每天志願者成了被動接受任務,再加上臨時調整活動計劃,也使得大家不知所措。總的説來就是這次活動設計存在問題,大家不能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每天要做什麼,到最後希望達到什麼目標。

4、對當地情況的考慮。

7月份在是最熱的時候,中午氣温都在35度左右,每天從上午10點到下午4點,基本沒有安排出去活動,而其他時間相對較短,對計劃每天安排的事情也不能很好的完成;其次,選擇宣傳的小區居民少,每天能夠接觸的居民起不到宣傳效果,即使最後一天在小區開展宣傳活動,也不能吸引多數居民過來參加,導致活動效果並不明顯,本來計劃的要在小區做一個物業、業主委員會、居民三方的討論,最後也沒能做成。

5、時間安排。

接上面第4點,早上和晚上,也是小區居民比較忙的時候,急着上班,下班回家做飯,能夠願意停下來接受我們訪談的不多,而中午和晚上九點以後本來很多居民有時間的,但考慮到温度和志願者狀況,我們並沒有安排志願者在這些時間去調查和訪談,所以真正能夠和小區大多數居民接觸的時間,我們沒有把握住。

6、組織者能力。

這次活動是家園工作人員詹煒和關鍵第一次組織,並且是這種規模的社會實踐活動,首先在整個活動的全局觀方面把握不夠,沒有一個整體的規劃,臨時遇到問題也不能及時調整,活動設計也顯得比較雜亂,讓參與者不能清晰的知道整個活動期望達到的目標以及每日需要做的工作。

2)對志願者:

1、志願者個人能力。

在選拔志願者的時候,希望他們能夠提前做一些準備,瞭解一些與垃圾分類相關的知識,但因為最後招募志願者匆忙,對選拔的志願者是否按要求進行了前期準備,是否對垃圾分類知識有了大概的瞭解,也沒有過多要求了,從而導致參加社會實踐的志願者對垃圾分類的瞭解並不多,並且還有幾個是沒有參加前期的培訓就直接參加了實踐,如何在社區去宣傳垃圾分類就更顯得困難,對活動的整體效果還是有很大的影響。

其次是志願者多數為大一大二的學生,很少參加社會實踐,作為第一次參加,又沒有做好前期準備和系統的培訓,所以在活動中,諸如不敢去跟居民溝通,不敢做問卷,不知道怎麼去問問題,甚至不積極等現象時有發生。

2、志願者的參與性。

這次組織的6個志願者,還是有部分同學不是很積極,分析一下,可能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因為第一次參加,不知道要做什麼,有些膽怯;二是存在一定的惰性,往往是安排了才回去做,如果沒有安排就不動。雖然我們在活動中會一直強調這次活動對個人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希望他們積極參與並能夠表達自己的觀點。

3、問卷過程中被訪者年齡偏高。

開始幾天在對居民的問卷調查中,受訪人羣主要以50歲以上中老年人為主,由於老年人的對問卷的理解能力不夠,志願者需要耗費相當多的精力對每一道題進行解釋而人家還未必能夠理解,導致效率極低且效果不好。

五、行動計劃:

1、繼續在高校開展環保宣傳活動,培養關心環保、願意做環保的青年人,提升知識和能力,開闊環保視野,為機構儲備環保人才;(結合正在申請的貴州大學生環保青年培養計劃,針對貴陽高校的環保社團的學生,對環保感興趣或有志於在環保領域發展,系統的進行環保知識教育,實踐方法引導)

2、組織社會實踐,給年輕人更多的學習和鍛鍊的機會,通過與社會接觸,讓他們在意識、行為上改變。(結合垃圾分類項目,如果有必要,可以組織更多的,更具專業能力的志願者到當地去開展垃圾分類宣傳活動,並與當地政府,小區一起推動垃圾分類工作的開展)

3、繼續與縣相關部門一起探討,如何更有效的推動社區垃圾分類工作,形成一套“政府主導—企業運作—公眾參與(包括NGO組織宣傳)”的模式;(垃圾分類單靠宣傳是不夠的,沒有激勵機制或強有力的制度要求是很難維持的,並且很難持續。在政府已經有基礎設施投入的基礎上,希望可以加大宣傳和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培訓,同時能夠出台一些地方性政策鼓勵或強制居民垃圾分類,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引入第三方參與,及採用一種新的模式運營,即企業參與。能夠扶持或推動一個具有社會責任的企業來負責垃圾分類工作,企業主要負責垃圾的回收和處理,政府主要提供資源及各種關係的協調,然後由公眾參與,NGO主要負責社區的宣傳與倡導。

暑期垃圾分類活動總結 篇3

垃圾分類已經倡導了很多年,而且我們身邊的很多垃圾筒也分成了“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兩大類。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這些垃圾筒並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人們還是按照以前的方式,不管什麼垃圾,都扔到一起。

這不僅是一種對於環境的污染,更是一種資源的浪費。我們相信,當垃圾處在正確的位置,我們將會收穫一大筆財富。因此,推廣垃圾分類處理,不僅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情,這必然也將造福我們的子孫後代。

在本次活動中,我們首先學習了垃圾怎樣進行分類處理。通過學習,我們深刻感受到如果垃圾放錯位置,我們真的浪費了很多資源。

一方面不僅因為有些垃圾可以回收利用,如果直接扔掉,就意味着我們需要花費新的資源再生產;另一方面,有些垃圾即使不能再用,但是經過簡單的再加工之後也能夠繼續為人們服務。與此同時,有些垃圾本身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如果直接扔掉,將會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

在深入學習了垃圾分類處理之後,我們嘗試着利用自己所學和手頭的資源,通過各種手段進行垃圾分類處理的宣傳。在此期間,我們製作了一些PPT、視頻,到中、國小,社區進行科普宣傳,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之後,我們在學校組織了一些垃圾分類處理的優秀文章、微電影等,使活動更具有影響力。同時,活動小組攜手山東大學自行車協會進行了一次騎行宣傳。

我們深知,僅憑我們幾個人的力量去推廣垃圾分類處理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所有活動過程中,我們積極尋求其他同學的協助。在此,向所有為“綠風行動”付出努力的每一個人表示感謝,正是因為有大家的努力,我們才能一路做下來。

在宣傳和調研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人對於垃圾分類很陌生,“到底哪些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以回收的”,很多人都分不清楚。

我想,這與我們教育本身有關。“綠風行動”的結束不代表垃圾分類處理推廣的終結,相反,我們應該在活動中發現問題,並儘自己所能去解決。我們這一代沒有將垃圾分類處理做好,那麼我們就應該幫助下一代努力去做。

從孩子抓起,讓他們知道什麼是垃圾分類,讓他們明白怎樣進行垃圾分類,這是我們每一個光榮而神聖的使命。

綠風吹過,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校園會因此改變多少,但我們希望“綠風行動”等夠傳承下去,一代一代,淨化着校園,淨化着我們的心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huodong/jingxuan/47e04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