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高中生讀後感 >

《邊城》讀後感1200字(精選14篇)

《邊城》讀後感1200字(精選14篇)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

漠漠水鄉,褪去了幾縷霧色,小船泊在河邊,水波隨着風,泛起陣陣漣漪。對岸是寂寞的旅途,依稀的背影逐漸消失:至於去哪裏、什麼時候回來、是否還會回來,暫且,且隨它去。

《邊城》讀後感1200字(精選14篇)

——題記

一個多雨的江南……

曾經,有一位老人,悠悠地在岸邊,正飲着葫蘆中的酒。

“爺爺,爺爺。”

老人緩緩的放下了葫蘆,不遠處的小船上一個女孩在叫他。

女孩叫翠翠,很小就隨他撐船。

他,彷彿已經習慣了孤獨。

多數人從沈從文作品的只看到了清新秀麗的詞藻、婉轉多情的故事,卻無法發覺那樸實背後隱藏的悲痛,那作者心中深深的傷痕。因為沈從文文章往往用極冷靜的手法,將善惡美醜輕輕掠過,但越是輕描淡寫,就越給人一種發自靈魂的壓抑。無論是咬牙切齒的忿恨,或是熱情激盪的快樂,在沈從文的筆下,也永遠是和風細雨般的柔和。灰濛濛的雨中藏着朦朧而淳樸的美感,也藏着作者無奈的悲痛。

但是,對情感木然的都市人卻多把沈從文的作品當作鄉俗文學,因為慾望的充斥使他們無法透過薄霧看出那一縷明媚的憂傷。那一縷明媚,是作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真善美的讚揚,那一縷憂傷,更是對沉淪日下的社會沉重、傷感的批判。其寫作手法將優美與悲憫恰當的融合,讓美麗如水般沁透讀者的心田,又讓悲哀如石般壓抑着人的靈魂。

作為沈從文的代表作——《邊城》,講述的就是一個處在湘西的桃源之地,在時代變遷,社會風氣開始污濁的時候,有那樣一段純真而悲哀的愛情。

大老與二老,兩個樸實的青年,在金錢面前他們毅然的選擇了愛情,他們不會為一間大磨房心動,寧願為了心愛的女子痴狂的唱三年的歌。而這種形象,也正是這鄉間小城最純樸的象徵,他們是這個小城的靈魂,最純樸的靈魂。

祖父是純樸、善良、勤儉、樂觀的精神象徵,是茶桐人美好品質的代表,這裏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嚮往,就被人們對白塔的態度反映出來,白塔坍塌以後,茶桐百姓慷慨解囊,協助重修白塔,但似乎修建白塔的目的並不是還原一個樣子,而是茶桐百姓對美好品德的最真切追求的寄託

翠翠對愛情天真的渴望,是何等的平凡,她只想嫁個心愛的人,踏踏實實的過一輩子。決不曾想過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更不會理解什麼是所謂的愛情。也正是因為如此,一份純真的愛,不曾粉飾,熱烈而羞澀的追求過,追求一個她愛的臂膀,直至夢的消逝……

夢逝之時,她並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忌憚,更不曾知道二老對她的愛,她不會知道,只是默默地等待。這樣的寫作手法,使得讀者對這段悲劇感到深深地惋惜。

山竹林是翠翠的心靈之家,每當她遇到些陌生人或是遇到了婚姻上的問題,他總是跑進竹林,選擇默默地逃避。即使她心愛的人曾經想要渡河,她一樣遠遠的逃開到竹林裏。這竹林更彷彿是她心靈的避難所,也是她的純真世界的象徵。可惜愛情沒有降臨她的身邊,或許是無緣罷。

記得祖父與翠翠談起終身大事時,翠翠總是變出一臉嚴肅或是沉吟不語的樣子,使得祖父沒有辦法繼續説下去,而一旦祖父提起了她所心愛的人時,在嚴肅的表情下掩藏着一種莫名的喜悦,一個羞澀而天真的小女孩,沒有做作,洋溢着自然的精華,自然的秀美。

景色、民俗風情,點綴上鮮活的人物,使得人彷彿置身江南小鎮,親眼目睹了一場悲劇,又悵然所失的回到現實世界,輕歎一聲,久久不能忘懷。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2

午後的陽光暖暖,透過紗窗,靜謐地灑在書桌上。閒來無事,捧起《邊城》,感受湘楚的動人景色,體味淳樸的風土人情。

初見,是“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靜靜的水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的恬靜美麗。湘西的景色被沈從文這樣輕描淡寫,筆筆點綴,更增添了引人的韻味。循着沈從文的筆跡,繼續追尋着湘西的美,那裏有被夕陽烘成桃色的薄雲,有柔和如銀白色綢緞的月光,有浮在溪面上的,也有揉在雜草間的蟲鳴。温柔、恬靜、遠離塵世,湘西彷彿將世間一切褒義詞都包攬於身。

湘西的美不僅在山水之間,還在於社會之中。原始的吊腳樓,搖曳的紅燈籠,潮濕的青石板,竹製的揹簍,苗族女孩的圍裙和銀飾。博大精深的湘西文化在沈從文筆下展現得淋漓盡致。湘西的美令人心醉,令人神往,湘西文化更引人去探索。

在我所到過的湘西土地上,男子女子都有特色的民族服飾,女子帶着能發出清脆聲音的銀飾,男子的衣服也是五彩斑斕,着實印證了“男女垂髫,短衣跣足,以布勒額,喜斑爛服色”。《邊城》中的民族風味與之極為相符。神州大地,容納了56個民族優秀的文化,在這秀美的湘西之地,湘西文化是這文化畫卷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山水之美不及人性之美,以自然之明淨狀寫人心之明淨才是《邊城》的昇華。

憨厚熱情的祖父,活潑靈動的翠翠,他們和大黃狗相依為命,生活在這美麗的湘西大地。祖父閲盡人事,飽經風霜,卻依然保持善良,“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於本人的意義,只靜靜在那裏活着”他風裏雨裏為無數人擺渡,他從不多佔別人半點利,推脱不掉的餘錢他也會慷慨的買些茶葉、煙草贈送給過渡之人。他極度的熱情、善良、助人為樂,令人動容。他的助人、愛人是對自己職務的堅忠,是對自己的要求。在這裏,祖父的愛人與自愛達到高度的統一,也令人尊敬。祖父的身上,頗有敬業的味道。

翠翠是祖父唯一的親人,是爺爺捧在手心裏怕化了的掌上明珠,正值豆蔻年華的翠翠天真善良,在情竇初開的年紀愛上了儺送,可最後儺送離家出走,翠翠只能淒涼地守着渡船,盼着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明天就回來,也許永遠也不回來了”,翠翠的執着等待,是她對儺送的最純淨的愛,最單純的愛。天保愛翠翠,他知道弟弟也愛着翠翠,所以他最先提議“歌戰”,他也最先妥協,他願意成全弟弟而讓婚,最後意外身亡的他,可謂是為了愛情和親情殉情。淳樸的親情,真摯的愛情,這是天保擁有的最珍貴的東西。

個人之美為小,團隊之美為重。端午節時,鎮上的人民一起掌控着龍舟的前進,一起為勝利吶喊助威,孩童們一起嬉戲打鬧,節日的氛圍在大家的歡愉下變得更加濃厚,空氣中四處瀰漫着湘西人民的團結友愛和純潔善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美麗的湘西就孕育出了一個個淳樸的人兒,在湘西這裏,只有傳統文化一直歌頌吟詠的美德——敬業,愛人愛己,友愛兄長,團結和諧……沒有塵世的喧囂與嘈雜,沒有急功近利,沒有金錢腐敗,沒有享樂迷奢。當代社會的人性,無法經揣測和考驗,深究人性本質,也許就暴露了陰險與醜惡。“扶老人被訛”、“為錢燒死僱主妻子孩子”,諸如此類的時間讓人們膽戰心驚,也讓社會温暖不再。

《邊城》中那些純淨的感情,那個純淨的社會,都是沈從文在告訴我們:“我們的時代要多一些純淨,少一些功利!”倘若我們人人都能真誠,都能忠誠,那和諧的日子的到來哪裏還遠呢?愛與美,需要被融入社會。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力,也仗義”願這是多年以後社會的模樣,願愛與美永存人間。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3

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是浮躁的、稚嫩的,甚至還不知道里面的故事的發生的地點就是鳳凰古城,也品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一丁點的自己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普通通的課文,隨便糊弄就過去了。現在把《邊城》通篇的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對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和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一定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直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面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表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己內心的選擇。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表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知道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愛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表明自己的想法,悲劇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應該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己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己陷入自己遺憾或悲劇。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直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希望,我能在自己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只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沉,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活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4

當青春的翅膀在美麗的煽動的時候,當初生的嫩芽享受明媚春光的時候,接踵而來的是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當我們面對這些挫折的時候,真正支持我們的是身邊的愛。

當我拿到《邊城》這本書時,便似一隻餓狼般迫不及待看起來。《邊城》是一篇寓意深長、發人深省的長篇小説。當閲讀完時,我感慨萬千,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那一份飽經風霜的老人對自己孫女的疼愛。

他是一個淳樸慈祥的老船伕,他對自己的工作盡職盡力,但是在他心裏卻有深深的傷痕。那就是女兒和女婿愛情的悲劇。因此,他更作文網 國中疼愛他的孫女——翠翠,也更希望翠翠能嫁個好人家。這樣的一個祖父,他幾乎把孫女的一切看作是生命。這使他進入了翠翠的情感世界。他去試探天寶與翠翠的口風,讓翠翠去聽天寶兩兄弟決鬥時的歌,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天寶的的選擇,導致翠翠與儺送之間的誤會……最後,翠翠的故事以悲劇的形式收場。想到這裏,我不禁被那一份執着貼心的親情所感動。

在我們的身邊,親情無處不在。親人的愛,像一棟夢想的城堡,為我們遮風擋雨;親人的愛,似一把小小的傘,雖然平凡,卻能在暴風雨來臨時起到大用途;親人的愛,如一個蜜窖,滋潤我們成長。但相反的,親人過分的愛,也會造成我們人生的不幸。

所以,如何去接受這身邊的愛,也是很重要的。想一想我們身邊的親人,有哪一個不是在時時刻刻關心你,愛着你呢?想一想那一份偉大的母愛,那一份堅強的父愛。你是不是感觸很深呢?我記得,我看過這樣一個故事:高中階段,曉峯成了班上的中等生。高三家長會上,老師叮囑曉峯的媽媽説:“目前曉峯處在升學的邊緣,不抓緊,他可能考不上大學。”回家後,媽媽對曉峯説:“孩子,你真行!老師説了,再努力努力,你能再上一個大台階。”後來,曉峯被某所名牌大學錄取。曉峯像小孩子一般撲到媽媽懷裏,哽咽着説:“好媽媽,都是您,照顧……體諒……期待……鼓勵幫助我,我才有今天……”這一個故事多麼感人肺腑。母親一個善意的謊言,成就了曉峯未來的路。

母愛如水,温柔細膩;父愛如山,深沉嚴格。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也不是同樣的把我視為掌上明珠嗎?還記得我十歲那年,爸爸為給我買書法用具,被雨淋成落湯雞;12歲那年,媽媽用她的背為我擋住那顆顆豆大的雨點。在生活中,媽媽不讓我做這做那的,對我關懷備至。爺爺奶奶則把好吃好玩的都留給我。而爸爸是我最將強的後盾,前進時給我鼓勵,後退時給我支持。他們愛我疼我,而我卻不懂得如何去正確地接受這些愛,更不懂得如何去享受這些愛。

家人親人永遠信任我們,也永遠愛着我們。同時,我們也應該回饋親人。

借用《邊城》裏的一句話:愛的美好在於它的純潔。而我想説的是,愛的美好在於它的價值與它的出現。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5

雨後,我坐在陽台,讀着《邊城》。

這部小説初讀之下,語言很平淡,情節甚至算得上是平凡,但細讀之下,又會被小鎮的悠閒適意,爺爺的樸訥,翠翠的可愛以及字裏行間的自然、優美、詩意所吸引。讀着讀着,似乎自己也融入了這個很多年前的故事中。

小説開頭向我們展現了那片寧靜的自然風光,寥寥幾筆勾勒出翠翠和爺爺簡單的生活中透出的那些快樂和活力,然後便講述了那個熱鬧的端午節,翠翠的愛情便是從這時拉開了序幕。

到了小説的後半段,看得我有些急躁起來。翠翠的愛情之路似乎愈發崎嶇了,就像京劇《三岔口》給人的感覺一樣,一件兩情相悦好事卻被一連串的誤會打亂,總也成不了。

船總的兒子大老、二老都喜歡上了翠翠,剛剛開始競爭,大老的殞命卻讓一切都發生了變化。二老不再那麼堅定地要娶翠翠,船總開始對爺爺有偏見,而爺爺的木訥和口拙也讓船總和二老對他產生了誤會。

小説接近尾聲時,一場暴風雨帶走了爺爺年邁的生命,也許,它也同樣粉碎了翠翠剛剛萌芽的幸福。

在整部小説裏,最幸福的人應該是爺爺吧,這位帶着那個時代典型特徵的老船伕,他敬忠職守的在崗位上奉獻了50年,他擁有過平凡的妻子、可愛的孫女、幾十年的至交老友,也經歷過妻子的死亡,女兒的離去。最終在對孫女的擔憂中與那條渡船夥伴一起逝去。雖然一生清貧,但這也算是完滿的一生了。

讀完了《邊城》,我的心也變得酸澀、潮濕起來,不知是因為窗外不曾停歇的雨點,還是文中的翠翠那飄渺的幸福。或許,二者皆有吧。

《邊城》就像一首淡漠的笛曲,從我的腦海裏捲過,留下了淡淡的淒涼和哀傷。我本不是什麼易動感情的人,卻在這個昏昏沉沉的陰雨天,因為這個簡單的故事,生出了想哭的衝動。

我記得,有這樣一句話,悲劇美就美在它的它的殘缺。《邊城》就是如此吧。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這模凌兩可的結尾似是給了些希望,但又像是對翠翠的安慰,讀起來有些悲哀和無奈。

合上書頁,我不禁遐想,如果沒有那場暴風雨,如果爺爺不那麼木訥,如果大老沒有死,如果翠翠主動一點,甚至,如果這個故事發生在這個時代,那麼,她現在該是幸福的吧。又或者,有了那些如果,翠翠便不是原來的翠翠,邊城便不是這一個邊城。

文末,那座在暴風雨中倒下的白塔又重新建造起來了,似乎是在告訴讀者,雖然那場暴風雨中逝去的很多東西已經回不來了,但風雨過後,活着的人還是要繼續生活的。

《邊城》讓我品出許多對現在生活有裨益的道理來,比如溝通,比如堅強比如……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6

早在高中時,就接觸過沈先生的《邊城》。那時的我浮躁而稚嫩,甚至還不明白裏面故事發生的地點是鳳凰古城,也讀不出其中的韻味,更沒有對它產生任何自我的想法,僅僅把它當一篇普通的課文,糊弄過去了。此刻把《邊城》通篇讀下來,我讀出了沈先生會湘西風情的鐘愛,讀出了當地的人們純樸赤誠,讀出了故事淡淡的憂傷。

在文中,先生用幽淡的筆墨向人們呈現出濕潤透明的湘西美景,其中,那座碧溪岨的白塔給我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象。那座立在半山腰的白塔就像是一個沉默的精靈,遠遠地眺望着老船伕和翠翠的家,默默地給予他們祝福。它就像是老船伕和翠翠心靈的港灣。每當他們有心事無處訴説,他們總會出神地遙遙望着白塔,讓被現實束縛的心起飛,在心底向白塔傾訴他們的故事。在故事的最後,白塔在一次暴風雨中絕望的倒下。我想,它必須是不忍看到翠翠的眼淚。又或者,是翠翠已經長大,已經不需要白塔的守護吧。倒下的白塔就這樣,在唏噓中久久地立在我的心裏。

除了美景,文中更多的是講述着一個悽美動人的感情故事。主人公翠翠是一個柔美純樸的少女,與二佬儺送第一次的見面兩人便已一見鍾情。情竇初開的翠翠把心中情愫一向留意翼翼地收藏着,不對任何人提起,甚至是她至親的爺爺。日子如翠翠家門前的溪水一樣靜靜地向前流淌着,少女的羞澀使翠翠在應對二佬時更多的是出奇的冷漠。而此時,大佬天寶也愛上了翠翠並請人做媒。翠翠惶恐之中從未向任何人證明她的心思,但她已經有了自我內心的選取。

在天寶和儺送互相證明態度後,天寶溺死與湍急的漩渦之中;儺送只要渡船不要碾坊的決心由於大哥的死也變得不再堅定如初,加上家人的反對,他毅然離家闖天下,沒有人明白他什麼時候會回來恬靜的茶峒。孤獨的翠翠再沒有聽到在夢裏將她拖起的悠揚的歌聲,她對此還一點都不知情。

直到最後,在爺爺懷着對翠翠的惦念離開人世之後,翠翠才明白了始末。她哭了,眼淚的苦澀不堪的,因為她失去了最親的爺爺,也可能將失去那份還沒來得及開花的感情。

在那年的冬天,那座白塔又重新建起來了,但是翠翠要等的人還沒有出現。可能,在某一年某一天,他回來把翠翠接走,又可能,翠翠的遺憾就像白塔一樣,永遠地聳立在她的心中。

這是一個牽動人心的故事,但我不能説這是一個我喜歡的故事。在我看來,翠翠如果能跟爺爺或儺送證明自我的想法,杯具就不會發生,遺憾也不會產生。我想,除了欣賞文章中主人公們的淳樸善良以外,我們也就應以他們作為教訓。無論什麼事情,機會是由自我把握的,消極的等待只會讓自我陷入自我遺憾或杯具。

這座邊城,是翠翠心靈的歸宿,她一向留在溪邊無盡地等待。我們每個人的心裏也有一座邊城,它既是我們的枷鎖,也是我們的歸宿。我期望,我能在自我的邊城裏面不斷地尋找,而不是等待。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7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能夠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此刻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能夠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取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8

如果不是那一夜的風雨,或許生活仍將在平淡中繼續。那剛剛萌發的愛情的念頭,或許還要在曲折中前進。然而就是那場風雨帶走了渡船,也帶走了翠翠唯一的親人――祖父。或許他就是為這裏的渡船而存在的吧,所以當渡船被沖走時,作者給予了他們倆相同的命運。生命就是這樣,總會有消亡,也總會有繼續。如老船伕的渡船被沖走,但新渡船又會出現。也如繼承了祖父遺志的小孫女一樣,仍然在做着擺渡人的事情。

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蹟,沒有眾多鮮明的人物,甚至純真的愛情也是剛剛萌發,而沒有如熾熱的火焰。就在這平淡之中,作者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恬靜的生活畫面——茶峒,小溪,溪邊白色小塔,塔下一户人家,家裏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太陽升起,溪邊小船開渡,夕陽西下,小船收渡。如山間的溪水清流婉轉,如天上的白雲輕飄悠然。但卻是生命的真諦。

它們沉澱了恢弘滄桑,沉寂悽婉的悲壯!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地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觀音一樣的女孩,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把她帶到很遠的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她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地融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輕聲訴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些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9

沈從文先生用清麗之語編繪出一座桃源之城。萬分細膩的感情似水流入心田,時悲時喜,有美又醉,如夢如幻。即使早已掩卷,《邊城》里人心之樸和民風之樸卻如何也不能忘懷。

《邊城》裏,城景不醉人人自醉,民姿不動人人卻動。這裏“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吊腳樓四處,白塔聳立,鳥語花香,山清水秀,遠離喧囂。這裏是一羣“沒有被近代文明污染”的人兒,有堅守二十年為人渡船的老船伕,有錢而不吝財的船總順順,有真摯的手足天保儺送。這裏春風沉醉,這裏綠草如茵。

城裏的主人公翠翠一生,由悽美開場,又以悽美落幕。她的父母雙雙殉情,從小同爺爺相依為命。她大概是自然的女兒:一雙被茶峒山水滌淨了的碧玉眸子,一顆伴着白塔碧溪成長的如水赤心。她“從不想殘忍的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宛若“小獸物”般,帶着人性至美灑遍邊城。

她的靈魂質樸無華,不爭強好勝,又不自怨自艾。純潔而美麗,真誠而無華。與爺爺渡船的歲月匆匆,那艘舊船承載着翠翠無父無母的辛酸;承載着翠翠端午初識儺送的心事;承載着翠翠失親之心痛,失愛之心苦;承載着暖陽、喜風,悲雨和驚雷。而這自然之女承載着邊城人性之美……

這樸素的城中啊,沒有爾虞我詐的交易,也沒有鈎心鬥角的爭奪,有的只是人與人之間真摯的關愛和淳樸的民風。翠翠的爺爺,那任勞任怨的老船伕進村時,賣肉的送肉,賣菜送粽子,賣酒的送酒,好不淳樸熱情!那船總順順有錢而不吝財,儘管心愁雙子受翠苦,仍是願意接失去爺爺的翠翠注入自己的家中。那天保儺送,儘管身出富門,卻“不驕奢,不浮華,不倚勢凌人”,遇事共理,情且至深,願為了那份心中的感情放棄碾坊之誘。怎能不叫人嚮往這樣的風氣,這樣的城市,這樣的關係呢?

人心質樸,一城心至樸共築民風質樸;如是,人心至上,一國心至上共圓強國之夢。“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如是,只要人人懷一顆真誠之心,必將身處邊城而無心牆!

兩千多年前的孔孟之説——仁愛孝道,兩千多年後的大眾潮流——手機網絡。當那個“長大後想做什麼”的答案從做一名教師變成擁有一棟別墅,從成為一名發明家變成一名“任性土豪”;當父子閒談的話題從名言名著變成股市漲跌,當母女飯後傾心從十萬個為什麼變成商業盈虧,試問,又怎麼會在物慾橫流的當代存正己之心呢?當圖財勝情的商業交易,鈎心鬥角的明爭暗鬥的“優良傳統”被繼承,又是該喜該憂呢?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無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衞心底之赤誠,守一方之淨土。明有夏言,盡見人心之叵測,官場之險惡。他深知無權難以興國,便選擇默修養性,決心以惡制惡,以暴制暴。終身居內閣首輔,率領大明朝步入盛世,國泰民安,天下太平。舉世混濁,唯我獨清。夏言真正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富貴可求,取之以道,不也是君子嗎?

也許邊城只是山中桃源,也許邊城只是理想一隅。世事難料,選擇在己。願以心之質樸真誠,風之淳樸真摯共編世內桃源,共築邊城。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0

開始接觸《邊城》還是從國小課本上的節選文章看到的,當時就想看整部文章,只是因為裏面對湘西生活的描寫,可是限於各種原因,直到前幾天在圖書館裏才看完這本書。現在想寫寫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喜歡的是沈從文先生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尤其是以寫景襯人心。如“黃昏照樣温柔、美麗、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到這個當前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兒薄薄的淒涼。”看,這簡單的兩句話就把讀者深深地吸引了進去。黃昏美麗,也傷感,湘西的黃昏又何嘗不是呢?翠翠的爺爺淒涼、翠翠淒涼、整個碼頭都淒涼。於是,在他的描寫下,我喜歡上了湘西,不用去親身驗證,我知道,她是美麗的。因為可以讓一個作家花筆墨描寫的東西肯定是有意義的,就像美麗的湘西有她獨特的魅力一樣。湘西的兒女很淳樸,他們的生活很淳樸,卻不幸福。

《邊城》的情節很簡單,作者敍述的也很平實,絲毫沒有華麗的辭章,也沒有大肆的誇張與渲染,故事很平淡,也沒有太大的波瀾,但就是耐人尋味。我以為作者這樣的安排,無意於塑造那些所謂的典型形象,而是通過 這一系列人與事,表現出上世紀30年代的湘西風貌。但就這遠離市鎮桃源般的人間仙境,也正在慢慢被外界所幹擾,這平靜的湘西邊城將會不再平靜。於是作者極力表現邊城的美,人的質樸,純潔。因為作者想盡力挽留住邊 城那與世無爭,和諧,純樸的民風民俗。所以這虛構的邊城景緻,敦厚民風就成了沈從文理想的社會狀態。

作者明麗,清新略帶低落的語言風格為小説奠定了悲涼的氣氛,預示着故事的結局。一曲悲歌悽婉綿長,剛剛情竇初開的翠翠,對愛情充滿了嚮往與憧憬,豈料,竟同時得到大老和二老的愛慕,就在她左右為難之際,大 老被淹死了,爺爺過世了,那個她喜歡而且喜歡她還能為她唱歌的二老也一去不返,這一切翠翠該何以面對,又該何去何從?小説的結尾餘味猶長:

到了冬天,那個圯坍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歌唱,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故事圍繞翠翠和爺爺的生活展開。這個情竇初開的少女是不幸的,她一出生就沒見過自己的父母長什麼樣,更沒有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她有一個善良慈祥的爺爺,也有愛她的大佬和二老。於是,所有的波瀾就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少女身上發生了。和爺爺相依為命的日子是恬靜幸福的,高聳的白塔、一條不怎麼寬卻擋住行人過路的溪水、美麗的山、近水近山的屋子、還有午後的一片菜地、當然還有那條忠實的狗、最重要的是那條渡了數不清多少個行人的小船,這些,是翠翠的夥伴,也是她最熟悉的。爺爺以渡人為樂,一袋煙,一支漿,是他的行頭。當然,還有小孫女甜甜的呼喚“爺爺,爺爺……”這便是老頭生活的樂趣,有孫女的陪伴,日子永遠是甜。讓人心生羨慕這樣平靜的生活。夕陽西下,小女孩在對岸呼喚自己的爺爺回家吃晚飯,流淌的溪水上,爺爺微笑着將行人送到對岸,這是多麼美好的生活圖景。

然而,人終究是要長大。翠翠長大了,該面對的還是來了。十五六的女孩子,正是青澀懵懂的年華,有了嬌羞。她不在單純的不想任何事,煩惱來了。同樣煩惱的還有她的爺爺,害怕同樣的悲劇發生在翠翠身上,也不捨得陪伴自己身邊的孫女一下子離自己而去,於是,很複雜,很難理得情緒纏繞着他。想讓孫女幸福,於是,他讓喜歡翠翠的大佬以真心換得翠翠的應允,所謂的“車路”“馬路”,無論哪一條,總之是要真心來。可是,年輕人之間複雜的情感不僅僅是兩個人可以解決的。二老也鍾情於翠翠,翠翠也對他產生了情愫,但年輕的孩子,不懂得如何面對,不懂得怎麼處理。於是,互相猜測,互相折磨。我想,那個時代,大概都是這樣,不像現在這樣開放,所謂的“愛就大聲説出來”。兄弟二人也説開了彼此的想法,他們很理智。選了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法,可是,翠翠爺爺是太重視孫女的幸福了,他也在猶豫,也不能果斷決定,畢竟還是要翠翠知道。然而,將翠翠帶入美妙夢境的歌聲不再想起,這一場在兩個兄弟之間的“戰鬥”在大佬意外的事故中結束了。於是,本來一場年輕人之間的情感糾葛卻演變成種種誤會。二老對大佬的死無法釋懷,他始終覺得翠翠爺爺不夠真誠,至少,他認為大哥的死和這個老頭有關係。於是,他對他也不冷不熱,不去理清翠翠的事情。於是,看似順利的事突然間變得生硬,讓人惋惜。而那個少女,始終沒有清楚這一切。

最終,老頭帶着沒有完成的心願、遺憾、説不出的痛苦在一場大雨中悄然離世。他走的平靜。可是一場暴雨帶走了他,帶走了白塔,連同他的船隻也帶走了,沖刷了往日美好的家園。留下的是滿目瘡痍和孤單無助的翠翠。她恐懼,她無助,她還沒明白,至少爺爺最終沒有告訴她怎麼回事。可是,爺爺還是走了。

“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那個令翠翠魂牽夢繞的儺送是否還會回來?就留給讀者自己猜測吧。這樣一個朦朧吃完的結局讓人對翠翠這天真純潔的女孩充滿了同情,作者這樣的設計,或許就是為了解釋悲劇的定義——將最美好的東西撕碎了給讓看 。這樣對人內心世界的刺激才會越深。是的,當我怎麼也無法接受這樣殘忍的結局,所以我期望儺送能回來,這樣才不會讓兩人都受煎熬。翠翠,多麼好的一個少女,她的心好比是金子做的,為何要讓她遭遇這麼多不幸?她 已經是孤身一人,無依無靠了,儺送應該回來,竟然互相都愛着對方,又何必逃避?

沈從文先生為我們塑造的湘西邊城是一塊聖潔的,不容玷污的理想家園。其間的人毫無功利之心,彼此相處融洽,讓人很容易聯想到的《桃花源記》,這裏不僅景色美,人的心靈更美。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小説就在這樣的結尾中結束,讓人在黃昏中莫名的感傷、淒涼……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1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裏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牀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亮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裏的文字總是不經意的撩撥着我的心絃,文中處處浸潤着湘楚景色,處處是淳厚質樸的風味人情,字裏行間飄散着一種淡淡的詩意。讀起它時你便會被憂傷圍繞,像是觸及到了什麼,是懷念兒時那個有着暖陽的冬日午後?還是現在這個讓我有些把握不透的世界?

“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為”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單獨的人家。這人家只一個老人,一個女孩子,一隻黃狗。”

這便是沈從文先生帶給我們的他的邊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質樸的城,一座宿命的城,從開始到結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隱忍着什麼。翠翠,這個像觀音一樣的女孩子,她就是這座城的化身,從戀上了那個在夢中可以用歌聲將她帶到很遠地方的人兒開始,她便選擇了沉默,雖然內心起伏不定,表面卻始終如一。文中的結局疼愛她的祖父在雷雨夜裏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愛的青年戀人離去。翠翠依然重複着母親的命運,惟有等待,“那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也許明天就會回來。”

沈從文先生從人物的內心深處,以簡練而又細膩,散淡而又自然的筆法刻畫着人物的心理,使人不由自主的融入人物的心靈世界,融入湘西這片純樸漂亮的土地,融入那羣温良率直的人們中,他用詩一般的語言的輕聲述説着整個民族的悲哀,召喚我們炎黃子孫本性的良知,正是因為愛得這般深沉才孕育了這些帶着哀思的文字。

我在想,為何取名《邊城》,在心裏它就這麼“遙遠”嗎?還是在沈從文先生心靈深處正守護着什麼?其實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不都有一座“邊城”嗎?也許那座悲天憫人的城已經隨着歷史的洪流沉入那厚重的底色中,而留給我們的是對人生和社會的深深思考。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2

在一個清幽的小城裏,住着這麼一户人家,硬朗勤勞的祖父攜靈動活潑的孫女相依為命。從他們流淌出來的是茶峒人的質樸純善,是勞動人民的勤勞能幹,是底層人民的清貧單一,更是那個時代——一種説不清道不明的東西糅雜在這個時代裏了。

許是勞動人民獨有的單純。祖父堅守渡船一五十年。這是忠於職守的體現,還是別無出路不得已而為之?沒有人不想成為船總順順、王鄉紳那樣生活富足的人,“他管船,管五十年的船——他死了啊!”我聽到了翠翠撕心裂肺的哭喊,翻書的手停頓了下來,一種濃烈的悲傷纏繞住指尖,飄散開去,祖父與翠翠太單純了,單純到得到過渡人一個銅板的贈予都覺得是對公職的一種褻瀆,甚至至死都留在小屋中,大概是至死都惦念着渡船吧?

又許是底層人民的孤苦,一個意外造就了翠翠。她靈動,跳脱,卻不敢染指渡船意外的一切,因為她清苦,她會羨慕大家女兒受傷的銀鐲;因為她清苦,她不得不自立自強,祖父和渡船便是她的一切。“翠翠,爺爺不在,你將怎麼樣?”還是那種濃烈的悲傷,在瞬間攫住了我的心,這句話在我看來完全變成了“翠翠,爺爺不能許你更好的,倘若爺爺去了,你又該怎樣在這裏立足?”一種至深的愛暈開來了,一種質樸的、微帶苦澀的愛。

更許是天命。天命,多麼簡單的兩個字,我卻從《邊城》中領略到一種酸楚的天命。翠翠未能收穫屬於自己的愛情,天保出意外溺死了;翠翠本能再找回自己的愛情,祖父被困在了王鄉紳下人編織的謊言中;翠翠本能抓住最後的機會,她逃避了。一切的一切不正是天意弄人麼?她沒有輸給輾坊,沒有輸給王鄉紳,她只是輸給了天命。這份天命,痛楚到令人不能自已。我想同情她,但我知道,輸掉一切,也有她的怯懦與不諳世事在作崇。

怨誰呢?怨天嗎?沈從文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畫卷,這幅畫卷極生動地展露了一代人和一個時代。“這作品或許只能給他們一點懷舊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過着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説不定,也許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和信心!”沈從文如此説道。

是啊,從《邊城》的苦痛中,我開始反思,人為什麼不與命搏呢?一味的怯懦與逃避只會造就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閡,失掉一個又一個的機會。人是不是應該懷一份執着的心,去爭取本該屬於、本能屬於自己的東西呢?

為什麼不能呢?為什麼不去呢?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3

午後,陽光正好。捧一杯香茗,靠着窗,感受着《邊城》中淡至無形的意境,被書中的淡淡憂傷觸動。總感覺《邊城》就像是那寥寥幾筆,輕描淡寫的國畫,所有的人都隱沒在那朦朧飄渺的山水中,所有的故事就那樣安 安靜靜的發生着。彷彿像別人遺忘的角落裏發生的一件無人知曉的簡簡單單的事。而看完這幅畫,聽完這故事,似乎自己的心中什麼也沒留下,卻又心事重重,小鹿亂跳。

邊城裏有着沉重古老而靜止的風景,茶峒,小溪,溪邊白塔,塔下人家,家中一個老人,一個女孩,一隻黃狗,有着相依為命的温馨。當太陽升起,小船開渡;夕陽西下,收渡回家。這些帶着濃厚鄉土氣息的場景,卻帶 着種沉寂悽婉的滄桑。無疑,生活在那裏的人們是善良的。可也許正是這些善良的結合才有了後來結局的無以承受的悲愴。正如作者曾説:“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都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樸素的善終難免產生悲 劇。”天保的死去,儺送因為家庭的阻力和心裏的壓抑選擇了離開,翠翠的愛情還沒開始就已結束了。結尾處“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給人留下些許傷感卻又隱隱的期待。這個使翠翠在睡夢裏為歌聲把 靈魂輕輕浮起的男子還不曾回到這裏來。而翠翠卻一直在等待,等待這個讓她魂牽夢縈的人。

如果故事的繼續,誰又能説清是長久的等候,還是永恆的相守呢?每個人的心裏也許都有一個關於邊城的結局,而每一種結局都是不同的感情歸宿。也許翠翠後來又遇見了一個對她很好很好的人,他甘願在這美麗的小城 默默陪她一生,一起撐着小小的渡船,一起唱着古老的山歌,一起去採無名的可愛的花,過着平淡而真實的生活;亦或翠翠遇見另一個她甘願為他付出生命的人,她寧願為他放棄這寧靜的小城而流浪天涯,那麼她和儺送曾經 的美好只是她生命裏最初那美麗而羞澀的早開的初春的花,只能留在心底的最深處,化作原始的一份感動與珍貴的記憶,那守候的心意也隨着她愛情的離去而遠去;也許翠翠終於等來了儺送,兩個人從此過着安靜而快樂的生 活,或在這如詩的小城,或遠走這承載太多回憶的故鄉,守候着他們美麗的靈魂的約定;也許儺送在外的日子,遇見了另一個人,翠翠執着的守候換回的只是一場心碎;也許翠翠一直就這樣守侯着一個美麗的童話,等到青春 散盡,容顏不再,將對儺送的愛一直延續到她生命的盡頭,另一邊,儺送也這樣執著地守侯着記憶中那個美麗而羞澀的少女,直到生命終了;也許……

不管是哪一種,我想有一份遺憾才更觸動人心吧。其實,幸福與否,值得與否,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總覺得,等待也是一種意境,一種獨特的意境。很美,也很有詩意。即使儺送不再回來,對於翠翠來説,這漫 長的等待或許更能貼近彼此的心。痴心以待,縱閒愁萬種,卻無語怨東風。也許這便是相思相望不相親吧。只翹首遠方的兇灘,守望着一生的迷夢。

等待就像一場開在自己心裏的暗戀的花,與他人無關,便不擔心結局的傷。可以有美好的想象,可以有隱隱的盼望。也許是等待的時間越久,見到時愈發的驚喜與感動。就像可愛的花朵,等待結出的果實,醖釀越久,越 為甘甜。也許,有的時候,選擇離開,一個人的等待,才能肆無忌憚的去愛着心裏的那個人。就像很多時候,選擇以朋友的身份待在對方身邊繼續守候,卻不讓對方感受到一絲負擔。只因向來情深,奈何緣淺。

談及情深緣淺,想起自己看過的一個故事。故事裏的老婆婆,等了她的老伴30多年,但從來不曾放棄過,因為那位老公公年輕時是船員,出海時遇難了,所以……她一直等了很久很久,卻不知道他已經死了,沒人告訴她 ,她也不想知道他死去的事實,也就這樣的等待着,等待這虛無飄渺的謊言。死後她在遺書上寫道:“等待着你,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為你照顧兒女,是我最大的幸福;為你操持家業是我最大的幸福。”那位老婆婆的等 待是一種悽美的意境,悽美的幸福。

記得《何以笙簫默》裏何以琛説“如果世界上曾經有那個人出現過,其他人都會變成將就。我不願意將就。”也因此,七年,是他停不下的等待,直到她的歸來。他站在顯眼的地方,只為她能夠找到。那麼驕傲的他,放 下所有身段,只為了她的一顰一笑。人生又有多少個七年,若是她永遠沒有回來,他大概是要一直一直等下去的吧。多麼像翠翠的等待,明知也許無望,卻仍堅守着自己的心。他們的等待是一場心的豪賭,是一種寂寥卻甘之 如飴。以琛和翠翠他們的等待皆是一種孤獨的意境,無奈心酸而甜蜜。那是一種悲涼的美。等待被深藏在心裏面,無言,卻很久遠,堅信有一天那個人終究會回來,繼續温習愛的結局的纏綿。

等待是一種想念的心情,有點期盼,帶點緊張。而在我們的一生中,總會有等待。等待愛情,等待值得等待一生的人;等待成功,等待那份破繭成蝶的喜悦;等待需要我們耐得住寂寞,不把等待變成一種煎熬和絕望,而 把等待看成一種希望。學會偶爾的等待,感受淡淡的孤獨的意境。也許有感傷,也許有甜蜜,任君採擷,享受等待的過程,感受那也許朦朧憂傷的氛圍,在繁華浮世裏,謹守自己的心。

我想如今我們所提倡的和諧社會的 模型大概也應該如這邊城一般吧?當然物質文化水平要比30年代的邊城進步很多,但有一點我覺着不能變,那就是邊城裏人們的那種淳樸、敦厚、熱情與率真。我們要實現和諧社會,就必須力戒功利之心,放棄防備,猜忌, 行事平和,待人以誠,這樣我們的和諧大家庭才會儘快實現。

從《邊城》中走出,心裏有些戀戀不捨,這裏永遠是我們神往的心靈家園。我們的和諧社會也將從中獲取養分。為了這明淨的山水,為了這理想的家園,讓我們要從己做起,保護環境,愛護環境。為了和諧社會的到來略 盡綿力。和諧社會裏我們不遠矣!

《邊城》讀後感1200字 篇14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如水的平靜,沒有戰爭的那股硝煙。它描寫的是住在山區的一位老爺爺和他的孫女翠翠的平靜生活。在那個山村裏有的是山,有的是水,有的是那樸素的人的一張張面孔。

作者曾經講到:世間真有百思始得其解的怪事情,每次只要我規規整整地寫下“沈從文”三個字,我就立刻會想到水,汪汪洋洋的水,這倒不是因為他的“沈”姓有一個三點水的偏旁,而是因為他如水的性情。

他曾在寫於一九三一年的《自傳》中説:“我情感流動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給予我的影響實在不小。我幼小時較美麗的生活,大都不能和水分離。我受業的學校,可以説永遠設在水邊。我學會思索,認識美,理解人生,水對我有極大關係。”

我是住在海邊城市的一位中學生,對於水我是不會陌生的,我能理解:水和沈從文的生命不可分,教育不可分,作品的傾向不可分。

我明白了,也領悟到了水的德性為兼容幷包,從不排斥拒絕不同方式浸入生命的任何離奇不經事物!卻也從不受它的玷污影響。水的性格似乎特別脆弱,且極容易就範。其實則柔弱中有強韌,如集中一點,即涓涓細流,滴水穿石,無堅不摧。水教給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樂,並作橫海揚帆的美夢,刺激我對於工作永遠的渴望。

“正因為工作真正貼近土地人民,只承認為人類多數而‘工作’,不為某一種某一時的‘工具’,存在於現代政治所培養的窄狹病態自私殘忍習慣空氣中,或反而容易遭受來自各方面的強力壓迫與有意忽視。欲得一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並不容易。但這不妨事,倘若目的明確,信心堅固,真有成就,即在另外一時,將無疑依然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誌!”

他的這段話極具預見性,隨後不久,他就因為不肯做“工具”而“遭受各方面的強力壓迫和有意忽視”,連“稍微有自主性的順利工作環境”也不可得了。這是作者的另一段描述,看出他當時達到處境是非常之艱難的。

《邊城》就是從這樣一個人的筆下刻出來的,是多麼的生動傳神,文中的人物都是在這山水的哺育中長大的,這一點一滴是生就了多少美夢多少渴望。

標籤: 讀後感 邊城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gaozhong/gk388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