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高二《朝花夕拾》讀後感

高二《朝花夕拾》讀後感

顧昔思今

高二《朝花夕拾》讀後感

《朝花夕拾》這本書是魯迅先生晚年的作品,而這部散文集中所寫的,又全是先生幼年時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猶如清晨開放的鮮花到傍晚去摘取,雖然失去了盛開時的豔麗和芬芳,但夕陽的映照卻使它平添了一種風韻,而那若有若無的清香則更令人浮想連翩、回味無窮。

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童年。在童年裏有苦也有笑。但都在自己的心裏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正如魯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時從字裏行間中透露出來的那份天真燦漫的感情,讓人眼前不由出現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畫,同時會找到自己幼時的影子。

但同時朝花夕拾又是魯迅在受到政府的壓迫、“學者”們的排擠,歷經戰亂後寫下的回憶。在這樣在紛擾中尋出一點閒靜來。從魯迅先生一生的經歷看:嫉惡如仇,不過是對缺乏愛、失落愛、痛惜愛的一個自然反應罷了。

對此作者也給自己開了個傷心的玩笑:他的仇貓是毫無道理的,雖然貓吃老鼠,但他的隱鼠卻不是貓吃的,而是被長媽媽踏死的,那麼是否要恨長媽媽呢?在下一節回憶中,長媽媽也確實有些讓人生厭,睡覺時佔領了全牀,滿腦子的窮規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這樣一位長媽媽,卻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別人都不能重視的渴望化成了現實,不懂識文斷字的長媽媽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經》買來,送給了“我”。正因為長媽媽這顆未被舊道德泯滅的愛心,使作者憶起她,追念她,委實不易,目前是這麼離奇,心裏是這麼複雜。我們是否也會如此的看待自己的母親,也是如此的愛恨交織。

走過求學的過程,一起追憶失去的朋友。沿着這條線索,我看到二十紀初,以”我“為中心的一個個生活場景,心理歷程,讀着每一個寓意深遠,回味無窮的結束句,我的心也隨着作者一起起起落落……

其中我最喜歡的一篇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它描述了魯迅先生兒時在家時在百草園得到的樂趣,以及在三味書屋讀書時的乏味生活的對比。正是我們有時對學習與玩樂之間的矛盾心理。

在文中,充分描繪出百草園這個荒原充滿着無限的樂趣,那兒有“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椹;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雲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雲霄裏去了”,這裏無疑不是一座兒童的樂園,無一不充滿生氣,無一不充滿快樂,難怪魯迅先生喜歡這兒了。正如我們憧憬懷念我們沒有上學時老家小院,或弄堂一角一樣的心情。

然而進了三味書屋,魯迅先生開始了乏味的學生生涯,“每天只讀書,正午識字,晚上對課”,這便是魯迅先生的工作,這不由得然我想起了自己,正是不禁萌生一種老鄉將見老鄉兩眼淚汪汪之感。同樣魯迅先生和同窗們經常到屋後的園裏去玩,但人去多了,時間久了,就會被老師叫回來,繼續讀書,遠遠不及在百草園裏自由、快活。

通過將百草園與三味書屋比較,讓我感覺到小時候的童年是那麼美好、愉快,現在,我是在接受教育的時候,自然會有些同感,我想這也是許多人讀此書的第一感,我也一樣。但是,或來再用不同的角度看問題,情況也就隨之不同了。

魯迅先生上的是私塾,一天下來幾乎沒有時間玩耍,束縛了學生愛玩的天性;而我們現在上的學校,每節課下課都會有時間放鬆,又放鬆了,又學了,也還算得上自由。跟三味書屋比起來,這已是不錯的了,而且回憶總是美好的,這也是我父親常説,現在想想還是讀書時快樂。每個時段都有每個時段的煩惱,為何童年美好,説不定也就是那些當時的煩惱在我們看來已不再重要了。

魯迅先生在這篇文章裏,揭示了兒童廣闊的生活趣味與束縛兒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刻矛盾,但這也就是現實,魯迅先生用對童年的快樂回憶來撫慰他經歷了許多的那刻蒼老的心,我想也不足為奇了。

回憶是美好的,真如那看似無暇的童年,但是,回憶只能用來安撫,不要因為過多的安撫而為之麻痺,以至於厭惡現實,厭惡現在的生活,那麼回憶就變成了麻藥。面對現實,不要一直把頭向後看,那你會不由自主的後退。

松江一中新高二(8)班張陳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9oykr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