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後感 >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讀了郭思樂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可以用郭教授評價學生的語言來評價:雖不能説是字字珠璣,但絕對是篇篇可讀。專業性,理論性的書籍能如此讓人信服並引起強烈共鳴,確實是難能可貴。書中許多觀點,句子我都記憶猶新。如“人之初,性本學還是性本惰?”“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當鞋子合腳時,腳就被忘記了。”“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實現”等。

《教育走向生本》讀後感

生本教育思想的學生觀是:起點非零。

過去的教育一般認為學生是無知的,什麼都不懂,表現在教育上,就是越俎代庖。生本教育認為:我們面對的每一個孩子,哪怕是數學才考了十幾分,哪怕是還拖着鼻涕,哪怕是字寫得歪歪扭扭,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作為人類的新一代,他們都像長江一樣,從遠古走來,又向未來奔去。在他們後面的,是人類50萬年進化發展的歷史;在他們前面的,是正在展開的現代社會,他們將會居於今後所有事情的核心,兒童不可限量。因此,我們認為學生有學習的本能和天性,學生的起點絕不為零。遺憾的是,這種本能和天性被許多人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所長期忽視。生本教育正努力改變這種現狀,儘可能順應兒童學習的天性,一切為了兒童,高度尊重兒童,全面依靠兒童,還教育以本來面目。

郭教授原文的精彩篇章我就不再一一累述。好的文學作品的特徵之一是能引發人豐富的聯想,郭教授的作品就做到了。生本教育是以學生為本,以生命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方式。讀的過程中我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距離生本有多遠,有讓我欣慰,並小有成就感的,也有讓我困惑反思的。

郭教授的觀點:學生是教育對象更是教育資源。這一點在教學中我深有體會。就拿作文教學來説吧。剛入學時很多學生作文存在這樣的現象:一寫作文就是大話、套話。7年級的孩子就開始寫和諧滕州。其實他能先和諧小組,再關心班級就很不錯了。

為了糾正這種現象,我從入學就告訴學生,寫作文就是説話,最低要求就是説清楚,説明白。讓別人聽懂。較高要求就是説的有意思,有道理,讓別人想聽。這種理論簡單明白。

學生其實是非常聰明的,稍加點撥就寫出相當精彩的作品。這時,教育對象就變成了教育資源。我把優秀作文在班上宣讀,起到了非常好的導向作用。學生會這樣寫,只是不知道這樣寫是對的、好的。看到別的同學這樣寫得到老師的表揚,很多同學效仿,作文有了長足的進步。

應了資源共享那句話,寫作資源也變成了德育資源。7.4班倪萌同學作文寫的是咱學校暖氣管道漏水的事情,污水桶裏的抹布他怎麼也伸不出手去撈,正猶豫的時候,趙文源同學伸出手撈出抹布,堵住了出水口。抹布堵不住時,就直接用自己的手堵住了漏水處。要知道那是滾燙的熱水啊。倪萌非常慚愧,把這件事寫進了作文裏。班主任劉老師告訴我,他是4班班長,作為班長在班會上給同學們講這件事,講的時候倪萌都流淚了。兩個多麼善良的孩子。多好的作文素材,多好的德育事例,這難道不是最好的教育資源嗎?我整理出版7年級第一期《同風飛翔》,選入了這篇文章,目的是給全體同學一個良好的導向,既是寫作導向,更是德育導向。

簡單而言,過去的教學可以歸結為“我教你”三個字。我們的教育體制為教師的教做了很多工作,但過多地關注教師的教,必然會在某種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學。生本教育明確提出,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兒童人人可以創新,學習既是兒童的本能,也是兒童的需要。人們一直以來所追逐的教育的祕密實際上就隱藏在學生身上,因此,教學要從“教”轉變到促進學生的“學”,讓學習成為兒童成長的自然過程的一部分。

閲讀這本書,我認為,再深的感觸也不如微小的行動。生本教育不應僅僅作為一種理念被我們認同,讚賞,更應該作為一種行為方式,落實到我們的日常教學中去。

標籤: 讀後感 生本 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duhou/0ol9k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