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國中生讀後感 >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精選8篇)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精選8篇)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1

“對面盆裏的夾竹桃開花了,花草的又一季枯榮拉開了序幕。”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精選8篇)

當我看到《長恨歌》這最後一句話時,已是光明與黑暗交替的間歇——凌晨兩點。因為她的小説寫的很細,需要耐心地看,所以我熄燈沉入了黑暗後,唯一的需要就是入睡,抑或再做點美夢是最好不過。

生得親切如鄰家女孩、性格內斂從不張揚的16歲中學生王琦瑤自己也想不到在上海小姐競選中會得第三名,人稱三小姐,一時間成了上海淑媛的代表。但從此後王琦瑤如純潔白紙的人生便灑上了濃彩重墨。先是被政界名人李主任養住進了艾麗絲公寓,她深愛着李主任,但幾年後因戰亂,李主任飛機失事。解放後王琦瑤一直做護士替人打針靠自己的微薄收入低調地生活着,三十歲時遇到了康明遜,明知不能結合,王琦瑤還是不顧一切地為她生了孩子成了單身母親,之後又遇到了一如既往地愛她的程先生,程先生對她照顧入微,但始終沒有邁出那個檻,六六年,程先生因迫害自殺,王琦瑤的最可靠的底線也失去了。女兒長大成人後,五十五歲的王琦瑤風姿猶存,很多懷舊的年輕男子與她很投緣。這時候她竟與女兒差不多歲數的老克臘發生了畸形戀。但是這遲來的愛情已經來得太晚了,王琦瑤的時間也不多了。終於有一天,王琦瑤被到她家裏偷金條的小偷掐死,草草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

這四十年當中,與同學蔣莉麗、與長她十歲的嚴家師母、與小她三十歲的女兒薇薇、與薇薇的同學張永紅等四個女性在不同的時間爭風頭。王琦瑤以她特有的矜持、忍讓而又不失體面的以退為美的方法,悄然勝出所有的身邊的女人,包括年長她的、與之同齡的和比她小一輩的。

同樣是上海作家,有人將王安憶與池莉作比較,指責她寫得過於消極。如果按作者的年紀來比這似乎是可以的,但是王琦瑤與林珠是兩個不同年代的人,前後相差四五十年,這怎麼可比呢?我看將王安憶與張愛玲比應該相配些。雖然兩位作者的是屬於不同年代的人,但所寫的都是跨越三四十年的事。女人走過了這三四十年的大半輩子,從年輕嬌美到年老色衰,從滿懷忡憬到希望破滅,怎麼能不消極?不同的是王琦瑤這四十年,性情一點沒變,一樣的追求一樣的希望,一樣的恰如其分地守着她那退到盡頭而悄然勝出的法則。而金鎖這三十年,是一點點被磨滅被扭曲的。所以要説刻薄消極,張愛玲則有過之而無不及。而王安憶筆下的的王琦瑤一直是積極努力地生活着的,只是將命運弄人,不悲涼又能如何?也許舊上海的故事,總是在悲涼悽美之中才更真實些吧。

王琦瑤的一生,不管世俗如何評價,總是愛她所愛的,只要有愛就會花十二分的力去愛。雖然日子很艱難但她還是會很自立地生活着,到死,她都沒動過李主任留給她的一盒金條。

可是作者卻給了這麼個有心思、懂生活的細緻的女人一個如此悲涼的人生。一直努力地生活着,盼望着,但是她的感情總是不能善始善終。也許是王琦瑤命薄福淺,無福消受這福份吧。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2

今天認真抄寫了一遍白居易的《長恨歌》,竟發現許多平時掛在嘴邊的句子都出自這裏,頓覺自己才識淺薄。

李隆基與楊玉環的故事算是無人不曉了,白居易的這篇敍事詩想表達的內容也很豐富,每個人讀了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從不同的角度

《百年孤獨》裏有一句話:“生命中曾經有過的所有燦爛,終究都需用寂寞來償還。”這句話適用於唐明皇,但不適用於楊貴妃,因為“六軍不發”硬是“逼死”了她,如果死之後還有鬼魂,她倒還有可能感到寂寞。

楊玉環的死,折射出了人類社會女性地位的低下,女性是依附於男性而存在的。當有皇帝寵着她時,她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風光無限;當皇帝自身難保時,她卻成了一個出氣筒,最終落得香消玉殞的下場。很難説造成這種情況她自身沒有責任,但所有人把怒氣都撒在她身上卻未免有些不公平。

楊玉環此前是撈了不少好處,可不管怎麼説,發生這種事第一責任人始終是唐玄宗李隆基,當李隆基失去了往日在宮中的權威,他也只能靠逼得她慘死於馬嵬驛以解眾人心頭之恨來保全自己。站在這些將士的角度完全可以理解,對於國破家亡的他們來説,是這個女人的存在直接導致了當下的慘狀,可事實上楊玉環只是成了唐玄宗的替死鬼而已。好吧,當初我讓你享盡榮華富貴,現在替我挨一刀也不為過。

唐玄宗在平定動亂後對其日思夜想,“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白居易寫的很感人,但唐玄宗的虛偽卻未免讓人作嘔,他愛楊玉環嗎?當然愛,但換成王玉環、李玉環他一樣可以愛,只要長得夠漂亮。我始終堅信,如果一個男的真的愛一個女人,就要想辦法能讓她過上更好的生活,無論你是平民還是帝王。

可是李隆基沒有,他的愛是極其自私的,如果愛的夠深,他早就在馬嵬驛陪着她一起死了,而不是安定之後還在這裏心安理得的請道士做法,從內心安慰自己是很愛她的。既然這是一個你我都無法改變的男權社會,那麼你就要主動承擔起照顧女性的責任,更何況你是皇帝,一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明君。

我不是當事人,沒有經歷過他所經歷的一切,或許不該隨意評判。可以想象當皇帝壓力肯定很大,很多時候身不由己,長期的操勞可能讓他疲憊到不想再繼續揹負這種壓力了,於是選擇了放縱自己,這些都可以理解,但單就以上的話題來説,他所犯下的錯誤是永遠無法被原諒的。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3

《長恨歌》這首詩是作者和朋友一起遊覽仙遊時而作。古今中外,談到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時,心中難免有些感歎。在這個時候作者官任縣令,對自己的理想和未來充滿了抱負,正是春風得意時,他的思想“兼濟天下”則成為了主導地位,和杜甫詩歌有一脈這承,他認為詩歌應該干預社會,干預政治,主張“文章和為時而着,歌詩和為事而作。”當時作者以前年過中旬,作品中形成了諷刺風格。作品都是以民眾民生為題材,融入了一定的政治色彩的諷喻傾向性。長恨歌的主題思想是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為題材,通過寫實與浪漫主義的幻想手法,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對他現實遭遇的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本文以《長恨歌》為題目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重色傾國,他製造了安史之亂,安使之亂給人民帶來了無法彌補的苦難,得到了人民的憤恨,但是對愛情的痴情,專一所導致的愛情悲劇,自古以來,英雄和美女有很大關聯,何況一個現實的當局者。所以作者寫這首詩歌時的思想是雙面的,既有對現實的批判、諷喻,又有對唐明皇愛情悲劇的同情。

《長恨歌》前半部分採用了寫實手法,諷刺了唐明皇的荒淫誤國,開頭第一句就説明了這個觀點,為下文做了鋪墊,在到“楊貴妃”的君王側,在到“從此君王不早朝,為安史之亂的發生埋下了伏筆,從而可以看出安史之亂的必然性。這裏作者對唐明皇給予了極大的批判。在作者在創作這首詩歌的同時,對唐明皇的愛情悲劇充滿同情以及他對愛情專一大加褒揚。是誰種下的種子,誰就是承擔自己所造成的後果。現實就是給予他的報應,長恨歌的正文在後半部分,作者寫唐明皇在賜死楊貴妃之時的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的痛苦。

以愛情悲劇為線索,寫出了自己對唐明皇荒淫昏庸的批判以及他對現實遭遇的同情和忠貞、專一愛情的褒揚。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4

一、開場:誤入凡間一精靈本站mcqyy愛祖國的名言

碧波盪漾的淥水,環抱着飛檐斗拱,文彩輝煌的沉香亭,沉醉的太白大筆一揮,梨園女伶的歌聲便穿雲裂石,美豔的宮娥翩翩起舞,吳帶當風。這是獨屬大唐的盛世之音,天寶時代的繁華魅影。

鏡頭微轉,水汽氤氲中,“出浴太真冰作影”,誤入凡間一精靈。那匆匆的一瞥,便盲了他今生的每一眼。

二、發展:無法承受的感情之重

過去的他,也許真的是孤獨吧!縱然貴居萬人之上,坐擁佳麗三千,可愈聽得塵世喧囂,愈覺那些温暖與己無關,沾染着別人的熱鬧,只更襯得自己形單影隻。直到她——那個精靈一樣的女子,她讓他覺得,自己的?不再滄桑漂泊。於是,他忘記一切、不顧一切地愛她。愛是有理由辜負全世界的——只是,多麼可笑,唯獨擁有一切的他,沒有這樣的資格!可他還是順遂了自己的心,讓感情的光環無比燦爛,燦爛到光環之外那些攀龍附鳳的猢猻們已悄然地貪婪地爬向了名利場的頂端。葬禮的號角夾雜在夜夜笙歌中,是否有人聽到?

也許多年後他會明瞭:當年愚笨如他們,從不懂得將幸福吝嗇些支配,憑着任性肆意揮霍,直到兩手空空,物是人非。

三、高潮:一場盛大的逃離

所有的浪漫最後在叛軍的鐵蹄聲中被無情地撕碎,他們最後為這一場華麗而奢靡的感情付出了代價。由遠及近的漁陽鼙鼓,輕易地踐踏着一個王朝的光榮與驕傲。從此,霓裳如何映羽衣,南國荔枝無佳人。紅顏,何其自然地成了“禍水”!應對不發的六軍,應對他的愁容,她輕扯嘴角,要多冷血才會忍心讓早已青絲變白髮的他更添愁霜呢?纖纖素手執起那束殘忍的白綾,也許,在身體凋零前,?就已一寸一寸被凌遲。

那一次是七夕吧,他説,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縱是那天,他也沒有如此不安過。

四、沒有結局的結局

之後的之後,他不記得了。似乎,那日後,全世界都已劇終。

哪裏有什麼海外仙山呢,但是是他心甘情願地蜷縮在回憶裏編造的一個又一個傳説罷了,他不依不饒地緊緊抓住那些只會讓他難過的往事,一遍又一遍地敷衍自己罷了。

他説,她是值得他用一生去觀望的煙花。他説,餘生,用來忘記她。

他必須不會知道,千年後會有一首歌告訴他,煙花易冷,會有一首歌告訴他,雨紛紛時,舊故里,只有草木深。

他只知道,沒有她,愛不像愛!

後記

我不想把《長恨歌》絲絲入扣地分析成一首政治諷喻詩。在我看來,《長恨歌》更像是一部感情史詩電影,詩人便是那技藝不凡的導演,在他的執導下,只有愛,是永遠不會被遺忘的。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5

無意在書攤借到一本王安憶的《長恨歌》,為着一份好奇心,我花了兩天時刻一目十行的讀完了。從開初的漫不經心讀起,讀着,讀着,竟然迷了進去,再讀下去,開始夜不睡覺。為了看看故事的結尾,從書的中部起我就成了很為忠實的讀者。

原來小説也能夠寫成這樣。散文一樣的筆法,處處帶着作者的成見,一篇篇的相對獨立的主題,連綴到一齊,成了一部小説。時刻跨度是一個人的一生,三重的時代,半個多世紀的回望。人物也是相對獨立的成篇,隨着女主人公王王琦遙的人生經歷,漸漸的展現出來。立足地是上海,彷彿一個上海的繁華的舊夢。

處處看到了張愛玲的影子。流言、傳奇還有舊式的繁華而落寂的生活。每一處的景色都寫的帶着上海的特色,每一處的繁華都是一場最終要收尾的夢。

看完小説,我還是沒能明白,這部小説為何要叫《長恨歌》。正因它但是寫了一個人的一生罷了,但是展現了上海的三個時代罷了,它為何要叫《長恨歌》?

無論為何這樣叫法,我還是時時看到驚奇的語句,一絲小小的針刺,觸動神經最深的角落,有所思卻不知為何而歎。

整站讀完,我發現了一個不完滿的人生。或許,正因書中所有的人都沒有一個完滿的人生,因此就應長恨罷。不論是這個當年的選美的上海小姐,做了芯子的人生,只是一個有權有勢的李主任的情人,付出一生的等候的女主人公王小姐,還是那個與她以前相識相遇並愛她一生而不得的程生生;還是那個處處都是有着面子的卻獨獨沒有情愛的嚴家師母;還有她的青春的女友的安排。全部都是不完滿的人生。

面子的人生與芯子的人生,你要哪一樣?恩與義,情與愛,你要哪一樣?結髮夫妻多是恩與義,卻最少情與愛,能夠舉案齊眉、百頭到老,卻也會是路是路,橋是橋。妻子當然還是放在家中的,是為了面子的思考。情愛也還是要的,如果不是正因中國社會的解放,一九四九年的成立,小老婆肯定也會是合法的。

命運總是不由着自己主張的。弱小者,如王小姐之流,以一生的等候來成全人生。對於一切的命運,只是堅忍的自衞,別無它法。以前繁華一夢,以為終身有靠,原來最後能夠安身立命的只是李主任死前留給她的幾塊金條。她守着那幾塊金條,守到了老,沒想到最後卻為它送了命。強者,如李主任之流,有權有勢,呼風喚雨,名利場中刀山火海,欺瞞壓詐,睡不踏實,人生匆忙。是大千世界主張着別人的命運的人,也主張了王小姐的命運,結果還是更大的看不到的命運之手,主張着他的命運。書中安排飛機出事,他入土為安了。他的命運原來也不是他自己的主張。留下的王小姐在風雨人生中漫度着時光。

命運也許根本就是命運,是誰也不能主張的。繁華後面原來是更大的落寂,人事之間的安排也不總是恰到好處的,總是錯着位,從開始就錯起,一向就只得這樣錯下去,錯到後面成了長恨了。

我不知道我讀懂這本書沒有,只是驚奇其中的一些句子,還有整站書讀完的悵然。寫的是上海,也現的是上海,因此還是有着生活的氣息,雖然作者寫得很繁華,但是其實讀到後面我只在為着書中的人物着急了。這件事,這樣安排就應多麼好啊,那件事,為何這樣發展。

漸漸地明白了長恨歌的意思。正因人生本就是這樣,並不是我想象,也不是你想象,它不是你安排,也不是我安排,因此,只會是錯着走,難道不是長恨嗎?好象除了歎氣,就只得長恨了。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6

讀書一定要讀完,不然你不會讀到書的精髓,讀到書的精華。就像小時候讀《水滸》,讀的時候十分的吃力,捏着鼻子讀下去,有一種要死的感覺,但是讀到最後,讀到李逵戰死沙場依然對宋江大哥哥忠心耿耿的時候,幼小心靈突然有了一種震撼,一種淒涼人生,悲哀英雄的鬱悶在心中流動,由此開始對水滸有了不同印象,從而重讀水滸,再讀水滸的時候感情開始夾雜其中,開始可以欣賞到其中的妙處。

《長恨歌》讀的過程也是有種憋氣的感覺,讀起來十分的不爽快。書中處處存在着張愛玲的影子,對語言的雕刻,對劇情的設計,伏筆,對不相干內容的極盡詳盡的描述,當然我慵懶昏睡。儘管這樣,還是堅持着着讀完,卻沒有預期的效果,在一種匪夷所思,甚至猥褻的情形下結束了整篇文章,讓人有一種不爽快,不痛快,也可以説不理解地感覺。

解放前的上海對於我們來説相當的遙遠,也許這也是無法瞭解作者對舊上海雕花般的描述。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活的時代,而這個時代對於經歷過他的人來説可能是刻骨銘心。故事的劇情就是從舊上海的繁華開始寫起。四十年代,還是中學生的王琦瑤被選為“上海小姐”,從此開始命運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員的“金絲雀”從少女變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員遇難,王琦瑤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內心的情感潮水卻從未平息。與幾個男人的複雜關係,想來都是命裏註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瑤難逃劫數,與女兒的男同學發生畸形戀,最終被失手殺死,命喪黃泉。

書中充滿了複雜而又模稜兩可的描述,故事情節缺少根基,人物性格特點不清晰,文章圍繞主人公進行描寫,過分強調主人公的特點,結果性格特點均沒有表現出來。故事情節也有點半信半疑,年過50的人與20餘歲的人保持着一種曖昧的關係,並因此讓主人公結束了生命,讓人哭笑不得。堂而皇之,狗肉上了大席。王琦瑤和女兒在一起的情節,比如相互嫉妒,就像一對姐妹一樣,也讓人難以理解,這樣的事情怎會發生在一對母女身上?

書中瀰漫了張愛玲的文學氣息。然而卻沒有達到張愛玲對文字,對情節的把握。看完了《半生緣》,整個人就像真的經歷過了一次人生般的。儘管也是描寫了一段舊時代愛情故事,但又不是一味沉迷在男歡女愛的主題裏,她很冷靜,很敏感,她的特點是很會講故事。書中對愛情的曲折與深刻用恰當的文字描述了出來,讓人歎為觀止。可惜悲哀的是,《長恨歌》把張愛玲當作跟懷舊、泡吧一樣,成為一種故作的姿態了。所以儘管《長恨歌》也達到了一定的境界,並且對舊上海繁華及弄堂的裝飾進行了極致的描述,使對此感興趣的讀者興奮不已,但對我們這些不喜歡“花言巧語”的讀者來説確是一種折磨。故事情節匪夷所思,人物描寫不鮮明,性格特點不明顯,甚至對主人公心理特點在讀完後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把握,不是為該書的一大缺陷。

讀完《長恨歌》不免心中有一種擔心的感覺,是不是自己的能力存在問題,從而無法很好把握文章的內在與主旨,從而寫下本文以做拋磚引玉用。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7

看了長恨歌的全部章節,感覺的出來作者是在讚美楊玉環和李隆基的真摯愛情,認為他們的愛情立場是平等的,不再是帝王和妃子的關係。以前我讀過很多歌頌他們愛情的文字,其中對他們愛情走向悲劇的原因多是歸於楊玉環單純不識政治被人利用。而這本書中除了以上原因之外,還將李隆基對楊家的恩寵解讀為其對楊的愛的表示,至於那些奸佞小人的結黨造勢就在他的意料之外了,不該怪他了。

更甚者,“他是‘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了,那又怎樣?若不是後來的安史之亂生靈塗炭,若不為天下蒼生計,誰也沒有資格來指責他的不是。這天下是他打下來的……浩浩江山,誰及得上臨淄王李隆基的功勛?”不知道言下之意是不是説安史不懂情趣打斷了這一愛情佳話的續寫?言下之意是江山是他李隆基打下的,所以他的對錯別人沒資格指責?還提到了天下蒼生計,想當初濃情蜜意時怎麼沒騰個空想想自己的皇圖霸業,天下蒼生?

而且,“這種決裂是上天的旨意,不允許人彌補。”“命運伸出手來,把種子埋下,幽祕地笑着,等待開花結果的一天。”“命運伸出手來,我們無能為力。”似乎都極力認定他們的愛情悲劇更多的是天意弄人,命運使然,但真是這樣嗎?楊玉環一介女流或許真的不知,那作為帝王的李隆基也不懂嗎?倘若如此,我真的該懷疑他是不是那個開創開元盛世的李隆基了。

後來再從頭看一遍,才發現作者是拿他和白居易在作對比,女人眾多的白居易自是比不上李隆基的“專寵一人”了,正所謂“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倒是我提得太高了。那就暫且不提他的對錯了。

一直以來,當國家因帝王沉溺女色而衰亡時,評政者總是歸罪於“紅顏禍水”,這當然是不公平的,畢竟治理國家的是男人,沒道理要個女人來幫你揣摩利弊,真要那樣男人肯定又要擔心是不是又出來個武則天奪權了。

但是作為帝王,在擁有江山的時候去談愛情,也許應該先權衡一下自己能否有兩全的本事,否則就只能“賠了夫人又折兵”,如李隆基失了美人,國家也由盛而衰。

記得在網上看小説時,有一個由4個不同作家寫的帝王愛情繫列的言情小説,在讀者討論區裏很多人都説其中結局寫帝王放棄皇位和愛人遠走的那本最好看最真實,甚至有讀者斷言帝王是不可能專愛一個女人的,那不現實。説的做皇帝的真那麼可憐似的,不靠與女人的聯姻就不能鞏固自己的皇位。當然也不能説一點都不對,畢竟江山美人一般都只能選擇其一,想要魚與熊掌兼得那是很需要些能力的。

楊玉環三千寵愛於一生,在君恩薄如紙的後宮,無疑她是幸運的。同樣的,她也更加地悲哀,作為她的三郎“最愛”的女人,到最後她心中的英雄卻未能保住她的生命,最終為了“天下蒼生”她成了犧牲品。“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就不知道她恨的是誰了。

應該説楊玉環的早死也是她的一大幸事,至少她不會知道美人遲暮後她的三郎會不會自己變了心。也許就是因為早逝,成為遺憾,因為最終結局的不可知,他們才最終成就為佳話吧。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李隆基與楊玉環也不過是君王與妃子的一樁韻事罷了。愛心與教育讀後感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讀後感愛國書籍讀後感

《長恨歌》讀後感850字 篇8

作為一代文人,白居易可謂是一個成功者。他的現實主義的筆,寫出了多少個淒冷的場面,敲響了一次又一次警鐘。他的《長恨歌》,可謂是他一生的代表作。

詩以喜劇開頭而轉成悲劇,雖然作者的立意是“欲懲尤物”,卻成了一首愛情的頌歌。這首敍事詩的最成功處就是抒情,相當複雜的情節只用精煉的幾句就交代過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細緻地寫唐明皇與楊貴妃愛情的濃烈和貴妃死後雙方的思念之情。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裏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敍、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説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許多人説《長恨歌》有諷喻意味,我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裏。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於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藉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回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斷髮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

《長恨歌》是一首抒情成份很濃的敍事詩,詩人在敍述故事和人物塑造上,採用了我國傳統詩歌擅長的抒寫手法,將敍事、寫景和抒情和諧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詩歌抒情上回環往復的特點。詩人時而把人物的思想感情注入景物,用景物的折光來烘托人物的心境;時而抓住人物周圍富有特徵性的景物、事物,通過人物對它們的感受來表現內心的感情,層層渲染,恰如其分地表達人物藴蓄在內心深處的難達之情。從黃埃散漫到蜀山青青,從行宮夜雨到凱旋迴歸,從白日到黑夜,從春天到秋天,處處觸物傷情,時時睹物思人,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詩中主人公的苦苦追求和尋覓。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到夢中去找,夢中找不到,又到仙境中去找。如此跌宕迴環,層層渲染,使人物感情迴旋上升,達到了高潮。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層層渲染,反覆抒情,迴環往復,讓人物的思想感情藴蓄得更深邃豐富,使詩歌“肌理細膩”,更富有藝術的感染力。作為一首千古絕唱的敍事詩,《長恨歌》在藝術上的成就是很高的。古往今來,許多人都肯定這首詩的特殊的藝術魅力。《長恨歌》在藝術上以什麼感染和誘惑着讀者呢?宛轉動人,纏綿悱惻,恐怕是它最大的藝術個性,也是它能吸住千百年來的讀者,使他們受感染、被誘惑的力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chuzhong/pkxq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