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夾邊溝記事 讀書筆記

夾邊溝記事 讀書筆記

夾邊溝記事主要記錄了1957年反右鬥爭中,被打為右派的人們在甘肅省河西走廊地區勞教改造的生活。從反右鬥爭開始到1961年,共計3000多人(其中包括十餘名女性)來到夾邊溝地區進行勞動改造,這些人中有從海外歸來建設新中國的博士、有投身科技和文化事業的高級知識分子、有甘肅省各個單位的領導骨幹(有編輯、醫生、工程師、警察、幹部等等)以及大中國小的老師、學生。而他們中的大多數正處在20——30歲之間這個能為新中國做貢獻的黃金年齡段。縱觀他們打為右派的過程,有人因為與領導不和成為右派、有人因為曾經的一句話或是一種行為“被放大”為右派、甚至還有人因為上級指標的原因成為右派,而大多數人則是響應的當時的“大鳴大放”“提出意見”被打為右派。

夾邊溝記事 讀書筆記

這些人被打為右派之後許多下放夾邊溝進行勞作,而夾邊溝地處河西走廊的酒泉地區,環境惡劣,夜晚還常有狼羣出沒,右派們剛去時住的是自己挖的“洞洞”,同時這些從事社會主義各種建設的人們還需要進行勞動,有放羊、炊事員、勞作(開始規定每人每天要翻一畝地),而右派最青睞的則是炊事員(尤其到了1960年最嚴重的困難時期)。隨着右派人數的增多,一部分人轉移到了明水農場,大部分則繼續留在夾邊溝,而到了1960年之後,他們的糧食供應量下降到了每人每天7兩,伴隨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死亡、偷盜……死亡人數最高時甚至達到了一夜幾十人,上級為了防止更多人的死亡主要採取了半夜讓他們進行交談防止“一睡不醒”以及讓他們躺在牀上以減少熱量消耗的這兩種措施。到1961年末倖存的右派終於可以回原單位,而存活下來的人們則是依靠各種方法堅持到了最後。作者楊顯惠先生通過對親歷者(包括右派和夾邊溝的醫護人員)的採訪描述了當時的生活,極具震撼力。

我對這本書能夠出版感到高興,不得不説它讓我們對1957反右能夠從更加廣闊的角度加以瞭解,而不僅限於大多數書籍“簡單客觀”的描述。因為自身歷史知識的缺乏和對事件的認識程度不足我對於書中將這些人打為右派的過程行為不予以討論。我想僅對於書中人們的對於求生的面對行為淺談一下。

書中描述最多的也是倖存者對當時想辦法活下來的回憶,隨着夾邊溝糧食供給量的減少,炊事員成了當時人們熱衷的“職業”,和炊事員關係好的人吃飯時就能夠得到更稠些的飯,許多人為了能夠成為炊事員費盡心機,而炊事員也不敢輕易犯錯誤,一旦被發現,這個“權力”職位就會被他人代替,從而面臨餓死的危險。而“普通的勞動者”則只能夠靠家裏微薄的供給和他們各種方式得來的糧食以細水長流的方法維持生命,許多知識分子由於一直持有“偷盜可恥”的觀念,不去偷盜糧食最終導致身體嚴重浮腫、無法站立,命喪黃泉。後來,人們逐漸認識到僅靠供應糧絕對會餓死,所以採取了各種方式來保命。

書中記載了許多因為亂吃動植物導致死亡的事件以及偷藏糧食或是用衣物書籍交換糧食得以生存的例子,同時書中也描寫了一些讓人難以想象的求生方式:有人將別人的嘔吐物曬乾後食用、有人偷食牲畜的飼料(王鶴鳴為了生存最終還是選擇偷食馬食才堅持到了最後,而傅作義的弟弟傅作恭也曾偷食豬食,最後竟然是餓死在了豬圈旁邊)。有甚者還會偷吃死人身上僅存的肉,而這些人不是普通大眾或是逃亡者而是那個年代的新中國頂尖的知識分子。

總之,許多人為了能夠活着走出夾邊溝想出了各種方法生存下去,此時,他們已經不再在乎身份地位、受教育程度了,曾經再高的職位的人也會在無法站立之後“跪着”去食堂打飯,曾經受人尊重的“老人”最終還是會選擇用偷盜來的食物維持生命,當然精神力量對人們的支持也尤為重要,也是他們存活下來必不可少的東西,書中也曾經説過“精神一跨人就不行了”(這裏我對精神的支柱先不討論)。在夾邊溝沒有比想辦法生存更為重要的事情了,以前的情義都已經不再重要了,再好的朋友之間也會為食物而爭得頭破血流,這也讓我突然想起來反右鬥爭中章伯鈞和史良之間複雜而巧妙的關係。

其實,夾邊溝的故事也正是對我們的真實寫照,每當大災難發生時,人們總是以自保為目的,當然,我們還需承認這一點也是我們搶救他人的前提。而我們也會發現許多人為了自保放棄了親情、友情、親情,就像人們在臨終之前的善言一樣,此時的人們流露出來的真是他們的真實內心。所以,以後類似於“範跑跑”的事情還會發生,我們不必驚訝也沒有權力去批判,換位思考,有多少人能在危難時刻冒着生命危險去搶救一個與你萍水相逢的人?我個人認為,我們應該為了某些人放棄自己的求生權力,而有些人則不值得我們輕易做出放棄生命的舉動,更多時候我們需要認真考慮去重新審視我們周圍的人。

泰坦尼克號沉船之時,一位男士假扮女士順利的登上了救生船,而日後則是受到人們的冷嘲熱諷,而對於那些沒能登上救生船卻紳士般面對死亡的人們則是高度的讚賞。對於這種評判觀點,我們不能夠僅僅以道德的觀念進行評判,我們需要看清楚事實真相再作出判斷,若是這位男士是家裏的支柱我們需要理解他的這種行為,而若他是僅僅是為了逃生得到財富或是畏懼死亡,我也會像別人一樣嘲諷他。

我個人認為,在不同的時刻我們也需要表現出不同的情感態度,一味的大義凜然或是一味的兒女情長會讓人反感。在面對生死的過程中正如前面所説既需要為需要的人放棄的勇氣也需要為了更重要的事求自保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求生的慾望,同時也有這種權力,但如何在關鍵時刻做出最佳決定,既需要我們果斷的判斷也需要我們鼓起勇氣去面對,對於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更深思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mrwmo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