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中學生《我的精神家園》讀書筆記

中學生《我的精神家園》讀書筆記

讓我的想法和作品成為囂囂塵世上的正宗,這個念頭我沒有,也不敢有。既然如此,就必須解釋我寫文章的動機。坦白地説,我也解釋不大清楚,只能説:假如我今天死掉,恐怕就不能像維特根斯坦一樣説道:我度過了美好的一生;也不能像司湯達一樣説:活過,愛過,寫過。我很怕落到什麼都説不出的結果,所以正在努力工作

中學生《我的精神家園》讀書筆記

説完了憂慮,可以轉入正題。我以為科學和藝術的正途不僅不是去關懷弱勢羣體,而且應當去冒犯強勢羣體。使最強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以愛因斯坦為例,發表相對論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學家;他做得很對。藝術家也當如此,我們才有望看到好文章。

依我之見,文化有兩方面的內容:一種是各種書本知識,這種文化我老婆是有的,所以她知道什麼是太監。另一種是各種曖昧的共識,以及各種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精妙氣氛,一切盡在不言中——這種文化她沒有,所以,她就不知道要説自己不知道什麼是太監。

我尤其不認識一個英文單詞,叫做pervert,剛查完字典馬上就忘。我勸大家也像我這樣。在沒忘掉之間,我知道是指一類人,害怕自己的內心世界,所以鬼鬼祟祟的。這些人用中國話來説,就是有點變態。假如有個pervert站出來説:我就是個pervert,那他就不是個pervert。當且僅當一個人聲稱:我就不知道pervert是什麼時,他才是個pervert。假如我説,我們這裏有種pervert的氣氛,好多人就是pervert,那我就犯了眾怒。假如我説,我們這裏沒有pervert的氣氛,也沒有人是pervert,那恰恰説明我正是個pervert。所以,我就什麼都不説了。

所謂幽閉類型的小説,有這麼個特徵:那就是把囚籠和噩夢當做一切來寫。或者當媳婦,被人煩;或者當婆婆,去煩人;或者自怨自艾;或者顧影自憐。總之,是在不幸之中品來品去。這種想法我很難同意。我原是學理科的,學理科的不承認有牢不可破的囚籠,更不信有擺脱不了的噩夢。人聲唯一的不幸就是自己的無能。舉例來説,對數學家來説,只要他能證明費爾馬定理,就可以獲得全球數學家的崇敬,自己也可以得到極大的快感,問題在於你證不出來。物理學家發明了常温核聚變的方法,也可以馬上體驗幸福的感覺,但你也發明不出來。由此就得出這樣的結論,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問題,這才是自己的救星。

古人説:食者性也。想愛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做不到,就成了人性的障礙。然而,在我的小説裏,這些障礙本身又不是主題。真正的主題,還是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反思。其中最主要的一個邏輯是:我們的生活有這麼多的障礙,真他媽的有意思。

本來是想擬一個主題的,想了很久,卻不知道該把重點放在哪上面,也就放棄了。高中時就知道王小波,從同學的書中看到幾篇他的文章,當時就很喜歡。可能是他們認為我還小,當時不願意給我看。這本書是我一直想看的,從圖書館借出來兩次,第三次借的是類似於全集的文化筆記,也包括我的精神家園這一部。讀了好幾遍,仍然覺得津津有味。上面説的這和其中的一篇《擺脱童稚狀態》有聯繫了。就是關於作者應該寫什麼樣的書。畢竟讀者從書中得到的東西還是靠自己的意識決定的,而作者只要寫出真正優秀的作品。很高興的一點就是他一直站在藝術的角度,而不是裝作藝術家。我一直相信藝術是源於生活,寫文章也是,沒必要搞得太嚴肅,也不用把文章寫的晦澀難懂故作高深來顯示自己多內涵。雖然王小波把小説看得比雜文重要,但這並不影響他的雜文質量。李銀河説王小波就像是皇帝的新裝裏面那個誠實的小孩,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他都是誠實的憑良心説話的,有什麼説什麼,和一些文人有很大的差距,這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

現在入正題,書中也有關於雜文的文章。其中提到了雜文就是講道理的,然而講道理也是一門藝術。好的雜文就是把道理講明講透,看完後會讓人酣暢淋漓,大呼過癮,給人啟發讓人痛快。我相信我的精神家園就是這麼一本雜文集。書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深思,風格卻又是黑色幽默的,讓人一邊笑一邊思考,這並不代表拋棄了嚴肅,話題是嚴肅的,只是用了不同的方式來敍述而已。王小波説過,他喜歡有趣的東西,所以他書中的人物始終都是笑着的,這是一種黑色幽默,可是他喜歡。我也喜歡。

這本書收集了多年來王小波在各類雜誌上刊登的文章,我也相信,只有一天天生活的累積才能寫出這麼多精品。並不是在誇耀這本書怎樣怎樣,而是這本書包括了一個人不同階段對不同事物的態。,如果讓一個人一直寫,想寫出這種東西是不可能的,這是一段生活又一段生活的感悟。所以我們從這本書上也可以瞭解王小波是個怎樣的人,追求智慧的、追求美的、理性的、追求自由平等的、有趣的、思想獨立的、樂觀的人。當然這些遠不夠形容他。

按照我的理解,我把本書分成四大區域。第一部分就是主要闡述了自己的女性觀和兩性觀,對男同性戀的看法,傳統中國婚姻觀的影響和社會學的研究方式,以及一些關於社會現象的分析。而第二部分,則是寫自己對小説寫作的態度,當然包括寫作方法、形式上的創新。他主張真正的好小説是經得起推敲的。第三部分是站在一個文化工作者的位置上主要針對傳媒方面的想法,對一些中外電影手法和思想的評價,對其影響的分析和主題的看法。其中體現出了社會的浮躁等現象,當然提到的不僅僅是電影藝術。在這一點他主張欣賞文藝要用一種推己及人的態度。第四部分是站在一個普通公民的角度上去談我國的社會現在,中西方思想文化的差異,這主要屬於社會文化的範圍。也寫了一些域外雜談系列,通過對中國留學生的描寫體現整個民族的習性,也反映了他對這種差異的看法。雖然我知道對於這本書,分開描述會使得很多觀點不容易安家,因為他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是貫穿整本書的,這隻能等到詳述後,在各段中提取了。

先説第一部分,我認為其中主要體現的平等自由、互相尊重、和理智這些觀點,其在《我是哪一種女權主義》中重點提到了男女平等,是從心裏尊重他們,而不是當成弱勢羣體來進行所謂的關懷照顧,現在我國的男女平等雖然進步了很多,但還是有很大不足;不可否認,這一點西方國家比我們做的好。這一點在後面幾篇關於同性戀的文章,也提倡大家對弱勢羣體改善以前踐踏的態度,也指明瞭現在國人一種對不想看見的事物採取忽略的心理。而且説出了男同性戀存在的合理性,這個羣體的困擾,其在研究中也保持站在一個科學研究者的方位,用科學的態度科學的方法調查分析這種現象。這也體現了作者堅持了科學精神,而不是情緒化的,不理智的。在《有關“給點氣氛“》《我看老三屆》《驢和人的新寓言》《愚人節有感》幾篇文章主要是呼籲大家保持理智,尤其是後兩篇,用一種笑話的方式來嘲弄失去理智的人所做的愚蠢事蹟,他是真正站在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觀點上的,這並不是套話,這幾篇文章裏的鬧劇讓人發笑,但當它成為現實,我們才知道失去智慧和理性是多麼可笑和悲哀。在《男人眼中的女性美》中,我覺得他主要想闡述的是自重,女性穿着要大方得體,也從男女平等角度上説明了女性自重的重要性,行為舉止應與身份符合。其中也説到西方年輕的小姐鮮有化粧,因為青春靚麗,中年人化淡粧,這樣大家都漂亮。而中國年輕的女孩們化粧,而中老年人卻破罐子破摔,這樣使得差距更大。我們的民族還是應該採取些措施來組織這種馬太效應的,無論你是貧富差距,還是精神方面的。

第二部分,王小波主要是寫了他對小説藝術無止境的追求和探索,我最喜歡的就是他那句“用一生的時間來追求藝術。”記得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提到過“最後我發現還是我在家裏面寫小説最適合我。”他認為真正的好小説都是精心設計的,無論怎樣去分析都是合理的。就如杜拉斯的《情人》,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無一不精。當然他也意識到一個人一輩子能寫一部真正偉大的小説就很不容易了,寫一部好的小説是真的嘔心瀝血,並舉了很多例子。很多人最優秀的作品就是成名作。還提及了自己的《黃金時代》,這也是一部好小説,有人説他的小説有些不正派,我覺得恐怕是這批讀者的思想有些污點吧。我認為讀書的時候,尤其是小説這種虛構的文學藝術,能不能不要把意識形態,政治因素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加上去,只是單純的去欣賞小説的本身,才是簡單的快樂的事情。再説到他對寫作形式以及方法的不斷求索,不創追求創新。在這裏面王小波提到過很多次卡爾維諾,而且非常贊同他的不斷改變和創新。這讓我想起來一句話,“只有變化是不變的”。後面還提到了幽閉型小説,諷刺了這種小説一貫顧影自憐的風格,提倡大家從生活中學習,只有生活經歷才能夠讓一個人成熟,才能讓一個人寫出來好的作品,期期艾艾的反倒讓人生厭。就好比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的天天搞得像心靈多麼千瘡百孔一樣,真的讓人很無語。又沒有真的怎樣,裝給自己看,裝給別人看,最終害得還是自己。最讓人無語的還是一些人以把文學讀者羣體標準定低了,書中以林白的《一個人的戰爭》引發的爭論為例。就像第一段説的,有些人可能不適合讀一些書,是不是文學就不要發展,是有弱勢羣體,可是如果我們把弱勢羣體當作我們工作的標準,那文學還要發展嗎?很多名著也都成了禁書了吧,難道我們還活在清朝嗎?如果社會的一切領域都以弱勢羣體為標準,還談發展幹什麼?這種謬論,不能看,看了真是夠惹人生氣。不過這確實應該引起我們的思考,中國的很多文化領域都沒有層次,總體來説,我們國家現在的文化只有兩種,一種是從小孩子到老人都能接觸的,另一種就是國內人都不能接觸的(除了部分精英人士)。這樣既容易誤導不成熟人的價值取向,也不能夠滿足成熟理性的人深層次人的需求。思想的火花有碰撞才有創新,大家都一樣,是不行的。

對於第三部分,我想説的話就多了。這一部分主要是關於發表在《演藝圈》上的,討論的方面也比較多,像是格調、媚雅、電影內容,追星癲狂等等。屬於“狹隘文化”範疇。其中讓我記憶最深的當屬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了,我想,王小波如果還活在這個世界,會怎樣看待現在的娛樂圈。所謂推己及人就是站在不同人的角度,從不同人的利益點出發,我認為這也是一種很好的為人處世的方法。增加相處雙方理解,讓大家更加寬容。事實證明這確實是極難實現的。先從電影説起,如《霸王別姬》《紅高粱》等電影,都是挺好的片子,可是為什麼這個剁了一根手指頭,那個扒了一張皮,導演是和人體有仇嗎?我明白這是一種表現方式,但是一定要這樣嗎?當然這和我國的人民有關,人家要求的是:讓我笑吧,讓我哭吧,讓我感動吧,我們要求的卻是讓我受教育吧!從電影裏讀到什麼還是靠觀眾自己的三觀決定的。所以説片子的格調還是靠觀眾決定(前提當然是編劇和導演是認真的做了)。在《都市言情教育裏的愛情》中王小波也説出了對待都市言情劇的態度,只能當作消遣,切忌推敲。這裏面我還想提起推己及人,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我發現我不太能看偶像劇了,偶爾看了幾集也是把自己所有幼稚的東西,少女夢啊之類的全都翻出來,然後才能像個傻叉一樣的讓自己相信這狗血的劇情,現實中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也在這愛幻想,或者愛妄想的腦袋裏一一成真了,也就相信了,可是看了幾集之後卻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其實現在的偶像劇和一些言情劇就是把人的思維帶入那一個圈子,觀眾就按照這種思維方式來思考,我並不是在批判這些言情劇,畢竟給一些人夢想還是好的,如果沒有一點調料,生活都是些現實的東西,大部分人還是無法忍受的吧!就像有些人可能不需要理想,可是不能離了幻想妄想。當然我偶爾也會看一些腦殘劇來放鬆一下自己。很多時候情緒是可以矇蔽理智的,當然,這就是所謂理性中的感性。後面的明星與癲狂中會提到。我記得我小時候認為幼稚是個好詞,甚至把之與單純相等,現在想起來當時蠢的還真不輕,慶幸的是我已經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個傻叉。可能現在我仍然是,那要等以後我才能知道。當然現在我可以理解我八歲的大侄女為什麼鄙視我三歲的小侄女。接下來談談關於格調的問題,有時候我覺得我國人民對於某些方面還是較敏感的,就像《茶花女》在某些人的眼裏就是一個妓女和一個壞東西的故事,還看什麼看呀,把孩子帶壞了。這就是放重點的問題。再説關於文體的事情,現在流行的是咆哮體,它還有羊羔體,凡客體,知音體等前輩。都只是一時笑料,還有一些網絡紅人,其實這是一種社會的浮躁,人們需要可以娛樂的東西,需要有人和事物讓自己崇拜或者嘲弄,所以這些就應運而生。所以我們不能批判什麼,也不想批判什麼,更沒資格批判什麼。也正如我們不能説偶像劇幼稚一樣,因為有人需要它,否則它是沒有生命力的。這只是價值觀的問題。説到人們對於娛樂的需要就要車上《明星與癲狂》了,我也相信大家其實都知道自己在幹什麼,以及自己所做的事的性質,區別就是有人能控制住自己,放鬆後癲狂後該幹什麼幹什麼,有的人不能而已,事實上,大部分人還是屬於前者的。大家都明白自己是消費者,所以明星癲狂是一種假象,可是大家是因為信仰缺失才會這樣,找一個順眼的人或者較為欣賞的人來追星,所以這又不算是個假象。我都被自己搞糊塗了。

第三部分扯的有些多,倒顯得像個話癆,現在説第四部分,第四部分主要就是中西方的差異,但到這又不好直説,我挺佩服王小波的,什麼都敢説,相比較,我可就太低級了,只能在心裏嘀咕兩句。有時候我都覺得很可笑,就像文中王小波樓下那個賣廢紙的大爺,為了讓紙重一點,澆水然後看着它發黴。門口弄得又髒又亂,臭氣沖天,也只為了賣多一點錢。我們可能會覺得現在這樣的事應該不會發生了,這可説不好,有可能同樣的事還在發生,更不要説相同類型的事情了。有多少人在做對社會有大害,對自己有小利的事呢。偷電纜的人,生產質量極差的衣服,裝作高檔貨出口騙取退税,貨物運到國外再成船銷燬的人。數不勝數了吧!退一步説,你就生產稍微好一點的貨,賣了不也賺錢嗎?可人家不這樣想呀!再説説環境保護,本書中有一篇文章專門提及了環保問題,我在這裏就把它和歷史文化保護放在一起。書中説,除了髒一點亂一點,北京城和所有的美國城市都一樣,現代建築遍地都是,看不到北京的文化,歐洲的城市卻能夠讓人一眼識別出來。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髒一點亂一點,為什麼我們的比較髒比較亂,我們可以説北京城現在已經乾淨多了,但這是個洗臉和洗澡的問題,北京是我們的臉,我們現在把臉洗乾淨了,可是脖子上的灰怎麼辦?身上的又怎麼辦?身上髒了時間長了,心就髒了,上次在家裏電解我們家的水,看完我都快受不了了,墨綠色的沉澱物,水全部黑了,都發臭了。是的,現在有賣淨水機的,可是我們連破壞後修復的程度都沒到,只是破壞後求自保,這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嗎?沒錯的話,多數小城市的垃圾還都是露天傾倒或者填埋吧。説白了,這是生活模式的問題,越是窮,越去損害長遠利益,能過好才怪呢。現在很多人啊,他們眼中的利益就是錢,真是悲劇。

第四部分還包括兩個類似專題的系列,一個是“尊嚴”,另一個是“域外雜談”。在尊嚴系列中,我把中心放在君子、自重和責任上上,尊嚴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別人把你當成人,這個前提是你的尊重人家,其次就是自己把自己當成人,做人該做的事,不做人不該做的事。事在人為啊。還有一個致命的因素就是中國人的自私,羅素説“中國文化裏只重家族內的私德,不重社會的公德公益,這一點造成了很要命的景象”很多人都只是在家或者在自己那狹小的圈子中負責任,所以在外面就毫無顧忌,只要符合自己的利益就行。就比如很多的人家裏都很乾淨,出了門的走廊都沒法看。公共場合的衞生和秩序更是不能説。正是因為大家都逃避責任,每個人都是這樣所以大家在別人的眼裏就是“那男的”“那女的”怎樣怎樣,而我們也這樣看別人,從沒有人把責任放在自己身上。大家不要對所謂的三聚氰胺奶,毒大米,瘦肉精別搞得像多恐慌似的,可能你就賣過假冒偽劣產品,我就賣過放了一年的棗,賣給人家結婚的人縫在被子裏,寓意為“棗生貴子”,現在想起來還真是極品。文中一直認為傳統的“君子觀”是有問題的,君子不言利、君子獨善其身、君子動口不動手,如果是這樣做君子的話,人就沒辦法活了,當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的時候,忍嗎?算了,還是去死比較容易,君子是站在平等基礎上的,權益是自己捍衞的,什麼事情都要看情況。不過現在的人也沒有這麼傻,現在缺的是真君子,遇到事情能站出來的真君子。最後説域外雜談系列,其中包括衣、食、住、行、盜賊、農場、中國餐館。其實我認為《門前空地》《打工經歷》應該劃入域外雜談中門前空地主要是通過不同民族地域的人對門前空地的利用來體現不同人的價值觀,而《打工經歷》中王小波他們卻是鬧了大笑話,那句“你們是藝術家”意思是幹活就不像個幹活樣。這側面反映出了中國和外國的社會分工和價值意識,我們不要求專業,有利益就行,那個中國僱主身上也能看出來。在域外雜談中雖然是寫一些生活瑣事,實則説的是兩國人不同的精神面貌。就拿房子來説,人家要求自然,我們要求現代化。在行上,人民快航便捷便宜服務態度好,我們國家的航空公司還是隻會説,這個方面不歸我管,你打電話給某某機構。還有着裝方面,為什麼一眼就能看出誰是大陸來的?“盜賊”疑問則是一種不明顯的諷刺,一開始以為華人都有武功,不敢搶劫,後來卻發現我們是個習慣於投降和順從的羣體,最後竟然有十二三歲的黑人小孩子去搶劫王小波,還好他不算糊塗。中國餐館更是典型,大廚二廚各自的人生,價值目標,都直接的反映出傳統中國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房子後面是垃圾堆,前面照舊是餐館。我不想説這是中華民族的劣根性,那我該怎麼講呢?

我是一箇中國人,愛黨愛國愛人民。我敢保證這話一個字都不假,我們的國家經濟是發展了,可是精神上呢,是有多貧瘠,很多人卻不願意面對現實,是的,社會存在決定的,如果我們都想改變的話,也不是多麼難的事吧!關於這篇讀後感,還是看着目錄完成的,有些還是查了一下書,所以覺得很愧疚。書中還有很多觀點沒有一一論述,只是挑了一部分,很多觀點也僅代表個人想法,可能有些偏激有些還不夠尖鋭,本來想了好多,寫到這卻不知該怎麼寫了。對於王小波,我不知道該用喜歡、崇拜還是欣賞來形容。好像都不貼切,還是應該説他是我的精神標榜呢。喜歡王小波,有很多原因,除了在開始説的有趣、智慧之類的還有一個很大的因素是因為他去過很多地方,懂得很多東西。我相信只有經歷過不同生活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雖然他的人生短暫,卻是精彩無比的。他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説過“我有一點傻瓜,也有一點笨蛋,從某一方面説,我是個有點善良的傻瓜,而另一方面,我就是嘴皮子傷人的壞蛋”。這一句話,我非常喜歡。王小波的很多書都很有意思,包括劇本。他獨特的黑色幽默讓人在開懷大笑的時候不忘思考,最欣賞的還是他的思想,甚至在《愛你等於愛生命》這種所謂“情書”中都有探討很多問題,讓我感到他真的是一個不斷追求智慧的人。有人説他憤世嫉俗,崇洋媚外,我只能對此表示沉默。這種人,是不值得和他爭論的,忠言逆耳,良藥苦口,有些人連接受自己缺點的胸襟都沒有,那還有什麼好説的。雖然我們國家的領導團體還是理智的,無奈事務太多,慢慢來吧!我們更需要的是民眾的覺醒。需要大家一起來改變。就像魯迅先生説的那句話,唯有民魂是值得寶貴的,唯有他發揚起來,中國才有真進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4ljer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