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讀後感 >讀書筆記 >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精選3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精選3篇)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 篇1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精選3篇)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一部《三國演義》道盡佳話、得盡風流!

三國,這個烽火連天、戰亂繽紛的亂世,不知有多少平民百姓戰死、餓死。然而,亂世出英雄。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這個亂世之中,可謂英雄輩出。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周瑜……他們無不雄才大略、聰明絕頂,在這三國亂世之中留下了許都故事。

在這麼多的英雄之中我卻最喜歡曹操。

有人不禁要問:“這曹操乃一代奸雄,你為何會喜歡他?”其實不然,曹操非但不奸詐,反而很忠心。

董卓入京,禍亂大漢。當時各路諸侯都擁兵一方,然而面對董卓的倒行逆施卻無一人敢出兵勤王。而曹操,這個當時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首倡義兵、廣發矯詔,呼籲天下諸侯出師勤王。終於,忙着趁亂搶地盤的各路諸侯們來了,然而一切卻非曹操所想的那樣。前來“勤王”的諸侯們並非是真心想要匡扶漢家天下。在與董卓戰了幾回後他們就安營紮寨不打了,幹什麼呢——吃喝玩樂。曹操看着皇帝被董卓擄走,而諸侯們卻歌舞昇平、我行我素,全無一絲擔憂之意;心中既悲又憤,歎曰“吾始興大義,為國除賊……今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操竊恥之!”

由此可見曹操之忠心。

有人不禁要説:“曹操為人奸猾狡詐,毫無正直之氣”其實不然,曹操亦是一位不畏強暴、執法如山的官員。

那時曹操還只是一個洛陽北部尉,“初到任,即設五色棒十餘條於縣之四門,有犯禁者,不避豪華貴皆責之”當時靈帝的寵臣蹇碩權勢滔天、無人敢惹,其叔仗其權勢公然違禁夜行。曹操卻不為所動“就棒責之”結果從此“內外莫敢犯者”。

由此可見曹操之正直。

有人不禁要説:“曹操殘忍好殺,毫無慈悲之心”其實不然,曹操亦懷有一顆仁慈之心。

陳宮,這位呂布的手下。死心塌地的幫呂布打曹操,後來為曹操所俘虜,卻不肯投降唯求一死。曹操惜其才華欲勸降,便道:“公如是,奈公之老母妻子如何?”陳宮道:“老母妻子之存亡,亦在於明公爾”曹操見陳宮如此只好作罷,道:“即送公台老母妻子回許都養老,怠慢者斬”陳宮聽完伸頸就戮。

由此可見曹操之仁慈。

曹操此人有許多優點。我最欣賞的是曹操的他建功無數卻是靠自己白手起家。他從一無所有到有了自己的武裝勢力;再到佔許都、迎天子、滅呂布、降張繡、敗袁紹、統北方……這期間要經歷多少風風雨雨困難挫折?怕只有曹操自己才知道。

而劉備卻有一個皇叔的幌子可以招搖,身邊更有從一開始就對自己死心塌地並驍勇善戰的兄弟。後來又有了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對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天才軍師。至於孫權就更好了,直接就有了一份由自己老爹老哥打好的江東基業,身邊還有張昭、周瑜一文一武扶持左右。

曹操則一無所有。他孤身一人帶着幾千手下獨闖天下,硬是靠自己打下了一片江山。當然,曹操的成功也離不開手下的謀士、大將,但那卻是曹操憑其個人魅力吸引過來的。謀士如荀彧、許攸叛袁紹而投曹操,大將如張遼、張邰、徐晃,則是呂布袁紹、楊奉兵敗之後投降曹操的。而曹操卻對他們委以重任、信任有加,足見曹操之廣闊胸襟。

曹操,真乃英雄也!至少在我看來,曹操他就是一個英雄。雖然奸詐狡猾,但卻是個英雄。

“奸雄”?好!君不曾聞“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風流!”曹操,我喜歡這個奸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 篇2

《《三國演義》的另一三國演義》中表現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都是為了表現這種思想。正是如斯,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首先是諸葛亮。《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相對敏鋭、處事相對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勢,就是由於它重視實踐。如,在曹操攻佔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孫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由於諸葛亮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對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作了相對的緣故。又如,諸葛亮敢於使“空城計”,就是由於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體味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採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然而,在更多的章節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的描寫。類似的問題,還能夠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聖”中看到。

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着力描寫的人物。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雲、黃忠地位一樣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三國演義》如斯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三國演義》後,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明、清的統治者曾經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這就清楚的説明,經由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麼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為了盡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後悔”。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範人物。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烈”。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1500字 篇3

——讀《三國演義》有感一部《三國演義》從國小二年級讀到高中二年級,嚼多了自然更知其味。站在歷史舞台的出口回首,那座風起雲湧、英雄輩出的舞台有喜劇也有悲劇。人民決定着滾滾歷史大潮的流向,合勢而行者成為喜劇主人公,反之則出演了悲劇。我想其間最令人痛惜的便是洞悉時勢卻不得不背勢而行的失敗者,譬如那位“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諸葛孔明。

卧龍出山前吟過一句詩——“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守候在歷史舞台風雲際會處的他,早已預料到自身的結局麼?立志“鵬飛萬里”的孔明堅信“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對自己的才華充滿自信的他在等待“慧眼”的到來。大雪中,那位靠着點漢室血統而寄人籬下卻又不甘平庸的劉備三顧茅廬。玄德固然尚不成氣候且稍乏治國大略,卻是一個能為孔明提供用武之地的仁君。

於是孔明選擇了自己一生事業的君主,羽扇一揮,他述出一段《隆中對》。那實在是“時勢造英雄”的一個最完美的典型。他扼住所有的關鍵:“外聯孫權,內修政理”、“赤壁之戰”、“智取漢中”、“西和諸戍,南撫夷越”全部落實。至此便是他成功的前半生,所謂“識時務者為俊傑”是最好的寫照。

於是,諸葛孔明成為一代人傑。

悲劇開始了。漢中與荊州是孔明鉗制中原之大螯。然而“關張無命”,那位忠肝義膽卻又有許多個性缺陷的關羽“大意失荊州”。這對孔明而言是致命傷。從這時起,《隆中對》的後半部已成泡影,而以蜀漢政權圖就霸業、統一中國的可能性也永遠失去了。假如荊州不失,蜀漢便不會在彝林之戰中大傷國力,孫劉聯盟也可能牢固,然後乘曹操之死,“天下有變”之機,從荊州與漢中同時出擊——合天下者,必為奇才蓋世的諸葛亮了。但歷史是那樣的無情!漢中失卻可再奪,荊州失於魏國亦可再奪,孔明實不放心但又確無他人可譴的荊州守將關雲長,偏偏把他失給了令孔明迴天無術的東吳。於是,諸葛亮的後半生,在無望中掙扎,他陷入了歷史的死角,成為一場註定失敗的戰爭指揮者。

這一切並不在於他不識時局,恰恰相反,一切盡在他的意料之中。但面對殘局,他卻不能放棄掙扎。劉備白帝託孤時,那一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的話成了孔明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他一諾千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他獻上了一生,萬死不辭。正是劉備及其部下毀了孔明一生功業而留下一攤殘局,卻又給他冠上一頂無法摘脱的金帽。

於是他上表劉禪:“不伐賊,王業亦亡,唯坐待亡,孰與亡之?”儘管已看到蜀漢必亡,“夙夜憂歎”,他卻必須去承擔,在沒有任何可乘之機的條件下,“庶竭駑鈍,興復漢室”,只為,一條理由——“報先帝”!

“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孔明聽到了另一種召喚——兩千年來支撐華夏文化的精神強音——大義!意氣相投,堪託生死,固是江湖豪士之情懷,而明君一旦相遇,便畢生想報,肝腦塗地,九死不悔,此乃忠貞之節操,將相之風範。現代人難以徹悟中國古代人士感“知遇之恩”,能為一主而死節的忠貞。但在需要君主的時代裏,孔子先賢所倡導的忠貞死節是極其崇高和高貴的。孔明用智慧和生命擁抱大義,上表“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成敗固難測,道義實肩荷。孔明隔斷對閒雲野鶴般隱居生活的懷念,那每每讓我淚下的那一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他唯一的選擇。

至此,他寫下了後半生。失敗了,卻成為千古英雄。

孔明壯志未酬,不能説懷才不遇。歷史往往是冷靜的,有時又是冷酷的。正如司馬徽再薦名士是所云:“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站在歷史舞台出口的我,只能遙思當年大星隕落、秋風蕭索的五丈原,道一句——英雄無命。

歷史從一開始就已註定,無法改變。“分久必合”而“合”者並非孔明。然以一代人傑成為千古英雄,忠成大義者,又必數諸葛孔明。

每每合卷,叩問際會的風雲,喧囂的歷史舞台,究竟何者為英雄?煮酒論英雄的曹孟德面對韜晦趨身的劉玄德,吐出一句“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他只被人稱作“奸雄”,“攜民渡江”但在治國大略上稍遜一籌的劉備只可被道作“仁君”。唯有孔明般德才兼備者,方堪號作——英雄。

英雄之於時代,猶如火種之於乾柴。時勢未必造就英雄,英雄未必得時勢,但時代卻永遠不可沒有英雄!任何歷史永遠都只由人民決定,但任何時代都需要英雄的精神!

站在歷史舞台的出口,看孔明,只想道一句: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uhougan/biji/47d9y6.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