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浙江導遊詞 >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

安昌古鎮是紹興有名的四大古鎮之一,是浙江省第一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鎮。位於紹興市柯橋區境內西北端,與杭州市蕭山區相接,南靠柯橋城區,北鄰杭甬高速公路。始建於北宋時期,後因戰亂,多次焚燬,又於明清時期重建,其建築風格傳承了典型的江南水鄉特色,一衣帶水,古樸典雅,其特產安昌臘腸、扯白糖遠近聞名,具有水鄉風情的水上婚禮也是別具特色。是紹興師爺的故鄉。最有特色的是安昌的小橋。每年的臘月風情節吸引了大量遊人。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一)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紹興安昌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紹興安昌古鎮是浙江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紹興縣,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

安昌古鎮景區位於紹興縣西北部,1.2平方公里的古鎮區保存完好,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安昌古鎮現存三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粉牆黛瓦的台門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橋,穿梭往來的烏篷小船,風貌古樸迷人,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之美譽。陳從周教授生前曾三臨安昌,稱道安昌是紹興保存最完好的水鄉古鎮。

安昌古鎮最動之處,則在於這裏的民俗風情。雖經千年歲月,但古鎮人家依然保持着許多傳統生活習俗,成為外地遊客心儀神往的觀賞內容。老街自古商業興旺,今日古鎮的傳統商文化依然原汁原味,這在小城鎮中,甚至許多江南古鎮中也不可多得。特別是臘月時節,古鎮人家紛紛忙着操辦年事,搡年糕、裹粽子、灌臘腸、扯白糖,“祝福”祭祀,婚禮壽慶,處處風情處處景,體現着濃郁的越地民俗文化特色。景區建有民俗風情館、紹興師爺博物館、石雕館、穗康錢莊、中國銀行舊址、城隍殿等六處人文景點,並已連續舉辦八屆“臘月風情節”。走進安昌古鎮,真如置身於“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風俗的長卷”,品嚐着一盅滋味淳厚的陳年紹興老酒。

紹興往西十幾公里,便是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紹興縣安昌鎮,安昌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石板鋪砌的三里老街,店鋪林立,兩廊相連,行着成羣的"氈帽"飄揚着社戲的曲調,座座造型各異的石橋下穿梭着烏蓬船,那水是碧綠深邃,微波不興,彷彿陳年的老酒,盪漾着往事,瀰漫着鄉緒……

安昌古鎮景區包括三里老街、城隍殿、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義和當台門等。 古鎮保存有數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鋪、凝重的台門,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 古老的石橋小巧精緻,拱、樑、亭各式,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醬油製作,穿梭的烏篷小船……臘月里人們忙着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構成了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古鎮風情。

安昌可以説是紹興最原汁原味的古鎮了,沿河的三裏街市還保留着質樸的生活氣息,臘腸和醬油是這裏的一大特色。這裏幾乎沒有旅遊團,更多的是悠閒生活的當地人,很多人説,這就是十年前的西塘。

古鎮依河而建,北岸為商市,南岸是民居,水上眾多石橋連接兩岸的往來。古鎮聯票裏的收費景點基本分佈在河流兩岸,在古鎮入口的售票可以領到印刷精美的導遊圖。

從景區入口往裏走,北岸依次是文史館(城隍殿)、穗康錢莊、石雕館、紹興師爺博物館。其中,紹興師爺博物館是最值得一看的,紹興最著名的特產除了黃酒,就是師爺了,博物館裏展有師爺的歷史、分類,以及生活用物和日記等等,讓人對這個行業有比較全面的瞭解。石雕館是一個三進的老台門,收集了大量的紹興石雕石碑,頗有趣味。沿着河的南岸,可以在中國銀行舊址看國有銀行的氣派,規模宏大的安康寺,而安昌民俗風情館裏大量的圖片和生活用品,可以一窺安昌的生活風俗。

如果只是在古鎮街上走走,感受安昌的風土人情,是不需要買門票的。走在河邊的廊棚下,有許多當地人擺的小攤。不同於其它商業化古鎮清一色的義烏小商品,安昌人出售的小玩意更接地氣,從氈帽到鞋刷、鈕釦,都是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還有些扯白糖、箍桶、做布鞋的老手藝人,一輩子堅守着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手藝。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安昌的臘腸和醬油遠近聞名,在《舌尖上的中國》中播出後更是火遍全國。掛在河岸邊竹架子上密密麻麻的臘腸也是古鎮一道特有的風景,古鎮上的“仁昌醬園”不僅是一景,也是安昌臘腸好吃的祕訣之一,來到這裏的人總要順手買些回去。

在安昌古鎮坐最實惠的烏篷船體驗水鄉生活,也是許多人選擇安昌的理由。這裏的烏篷船比紹興其它地方便宜很多,推薦體驗一下。

安昌古鎮最好玩的時候是每天元旦3天的臘月風情節,此時雖然天氣寒冷,但別有風味。除了鄉土氣息濃厚的社戲、民間宣卷演唱,還常常能遇到熱鬧的水上婚禮船隊。

來這裏遊玩的人一般會在遊玩後會回到紹興市區,不太會在古鎮過夜,但你一定不能錯過古鎮上烏氈帽飯店的黴乾菜燒肉、筍乾,或者在三張桌子的寶麟酒家要一份自制臘腸,來一壺自釀的花雕,非常享受。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二)

伴隨着冬天的來到,一學年一次的實踐小隊活動也如期而來。這一次我們去的是安昌古鎮。那裏最有名的可是——臘腸。

一路上我們有説有唱,心中有着無限對安昌的想象。走出車門,就與清風撞了個滿懷,風中含着臘腸的清香。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條綠的耀眼的小河,清澈見底。河面上有着一條條烏篷船。是我又想做烏篷船的衝動。經過一番的砍價還價,我們終於如願的坐上了烏篷船。坐在船上看周圍的風景真是別有一番韻味。那潺潺的流水,順着船的行駛開始跳舞。伸手摸一摸,那水像淘氣的小傢伙一樣從你的手中逃走了。

下了船最先看到的便是那一根根掛在棒子上的的臘腸。過節了,每家每户都走起了臘腸,這可真是安昌的一道風景線。“賣扯白糖了!賣扯白糖了! ”老闆們都開始吆喝。那邊做龍鬚糖的也不敢落後,一邊説着龍鬚糖的做法一邊説着龍鬚糖的價格。老闆們可真忙。

古色古香的安昌,一直是一個令我向往的地方,因為那兒有香氣撲鼻的自制臘腸,有十分特別的烏氈帽,還有小巧玲瓏的烏篷船。然而,今天我終於遊覽了安昌古鎮,領略了那兒的風光,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三)

寒假裏,爸爸媽媽帶我去遊覽千年古鎮——安昌。

我們開車來到紹興城,出紹興城大約十公里到安昌,進了安昌就來到了千年古鎮。我們迎着刺骨的寒風,路兩旁的臘梅映入我的眼簾,它不像菊花那樣阿娜多姿,沒有月季那樣絢麗,沒有荷花那樣美麗,沒有牡丹那麼富貴,沒有米蘭花那麼樸素、淡雅,但是它這種“凌寒獨自開”的精神令我佩服。進入大門,你瞧,那用石板鋪成的路,用石板鋪成的橋,用石板砌成的柱子。假如再讓遊人穿上古時的服裝,簡直分不清是現代還是過去。我們邊走過瞧,不知不覺來到一家百貨店門前。進去一看,裏邊的貨物真是古色古香,看,用絲綢織的傘子,用竹子做的小人兒,用木頭雕成的茶具,真是琳琅滿目,讓人愛不釋手。走出百貨店,我們又逛起街來。在安昌古鎮中臘腸到處都是,你們知道臘腸的皮是用什麼做的嗎?它是用豬肉的小腸做的,裏面灌滿了豬肉後用太陽曬乾而成。別看它樣子難看,吃起來可香哩。

臨街是一條小河,河水真是清澈,河底的水草也依稀可以看見。碧波盪漾,此時,我坐在這烏蓬小船上,抬頭望望天空,天很藍很藍,看看水面,水很靜很靜。再瞧瞧街面,偶有幾個遊人在拍照留影,啊,一切都那麼悠閒,安靜。

這安昌真不愧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四)

安昌古鎮景區位於紹興縣西北部,1.2平方公里的古鎮區保存完好,是浙江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第二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安昌古鎮現存三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傳統特色的店鋪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粉牆黛瓦的台門民居,曲折幽深的石板弄堂,古老多姿的各式石橋,穿梭往來的烏篷小船,風貌古樸迷人,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之美譽。陳從周教授生前曾三臨安昌,稱道安昌是紹興保存最完好的水鄉古鎮。

安昌古鎮最動人之處,則在於這裏的民俗風情。雖經千年歲月,但古鎮人家依然保持着許多傳統生活習俗,成為外地遊客心儀神往的觀賞內容。老街自古商業興旺,今日古鎮的傳統商文化依然原汁原味,這在小城鎮中,甚至許多江南古鎮中也不可多得。特別是臘月時節,古鎮人家紛紛忙着操辦年事,搡年糕、裹粽子、灌臘腸、扯白糖,“祝福”祭祀,婚禮壽慶,處處風情處處景,體現着濃郁的越地民俗文化特色。景區建有民俗風情館、紹興師爺博物館、石雕館、穗康錢莊、中國銀行舊址、城隍殿等六處人文景點,並已連續舉辦八屆“臘月風情節”。走進安昌古鎮,真如置身於“水鄉文化的長廊,市井風俗的長卷”,品嚐着一盅滋味淳厚的陳年紹興老酒。

最新的浙江安昌古鎮導遊詞範文(五)

紹興往西十幾公里,便是浙江省歷史文化保護區——紹興縣安昌鎮,安昌是一個具有千年歷史的著名江南水鄉古鎮。石板鋪砌的三里老街,店鋪林立,兩廊相連,行着成羣的"氈帽"飄揚着社戲的曲調,座座造型各異的石橋下穿梭着烏蓬船,那水是碧綠深邃,微波不興,彷彿陳年的老酒,盪漾着往事,瀰漫着鄉緒……

安昌古鎮景區包括三里老街、城隍殿、師爺館、安昌民俗風情館、義和當台門等。 古鎮保存有數里長的依河古街市、古色的店鋪、凝重的台門,別具特色的作坊,錯落有致的翻軒騎樓,曲折幽深的石板小弄。 古老的石橋小巧精緻,拱、樑、亭各式,千姿百態,古樸典雅,素有"碧水貫街千萬居,彩虹跨河十七橋"的美譽。

紹興幾千年的民俗風情在這裏展現得淋漓盡致;熱鬧的水鄉社戲,喜慶的船上迎親,傳統的手工釀酒、醬油製作,穿梭的烏篷小船……臘月里人們忙着祝福,搡年糕、裹粽子、串臘腸、扯白糖等,構成了喜慶、祥和、古老、淳樸的水鄉古鎮風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zhejiang/y6kl4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