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浙江導遊詞 >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精選3篇)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精選3篇)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 篇1

浙江,地處中國東南沿海長江三角洲南翼,東臨東海,南接福建,西與江西、安徽相連,北與上海、江蘇接壤。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因江流曲折,稱之江,又稱浙江,省以江名,簡稱“浙”。省會城市杭州,計劃單列市寧波。面積10萬多平方千米,全省常住人口為5477萬人。是中國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精選3篇)

浙江是吳越文化的發源地,是典型的山水江南、魚米之鄉,經濟繁榮,工商業發達。全省人口絕大部分屬江浙民系,其中吳語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98%以上,浙西部分人口使用古吳語分支徽語方言。除此以外還有閩南語、蠻話、蠻講、畲話、官話等語言人口分佈在省內個別縣市。

浙江省東西和南北的直線距離均為450公里左右,陸域面積為全國的1.06%。下轄杭州、寧波、温州、紹興、湖州、嘉興、金華、衢州、舟山、台州、麗水11個地級市,其中杭州、寧波(計劃單列市)為副省級城市,共11個省轄市;下分90個縣級行政區,包括32個市轄區、22個縣級市、35個縣、1個自治縣。再下分為鄉級行政區,截至20__年底時共有1516個,包括754個鎮,457個鄉(包括14個民族鄉)和304個街道辦事處。22個縣級市名義上直屬省政府,由地級市暫為代管。

20__年3月,在國家規定基本的98天生育假基礎上,增加了30天產假,將產假延長至128天。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 篇2

柯巖景區,坐落在紹興城西12公里處的柯山腳下。柯巖雲骨從平地上直插雲霄,形體曲折,可稱奇觀。雲骨高30餘米,底圍僅4米。聳立如錐, 婷婷娉娉。頂端古柏蒼翠,虯枝橫斜,據考證樹齡已逾千載。

其西為柯巖石佛,為唐代僧人依巖開鑿而成,彌勒坐像,高10.6米,通體一石。此外還有蠶花洞、七星巖、蝙蝠洞諸景,均系古代採石所留,石洞幽深,各具姿態。開闢"名士苑",塑有越中歷代名士像;又新建圓善園,古色古香,氣度不凡,中外遊客絡繹不絕。柯巖石佛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柯巖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區,是以古越文化為內涵,融紹興水鄉風情、古採石遺景、山林生態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包括柯巖,鑑湖,魯鎮和香林四大景區。始於漢代,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曆史,至清代,有著名"柯巖八景"之稱,為越中名勝。

景區總規劃面積6.87平方公里,以古越文化為內涵,古採石遺景為特色,始於漢代,距今已有1800多年曆史;至清代,形成著名"柯巖八景",為越中勝景,經過現代別具匠心的園林營造,現已形成石佛、鏡水灣、越中名士苑、圓善園及香林等五大景區,集中反映了紹興的石文化、水文化、名士文化及宗教文化,遊程4-6小時,是近年來紹興規模最大、功能最全,並融自然、園林、宗教及娛樂、休閒項目於一體的風景旅遊區。該景區包含以下子景點:鑑湖景區 ,圓善園景區 ,名士苑景區,鏡水灣,魯鎮。

關於浙江的導遊詞 篇3

烏鎮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是全國二十個黃金週預報景點及江南六大古鎮之一。烏鎮地處浙江省桐鄉市北端,西臨湖州市,北界江蘇蘇州市吳江區,為二省三市交界之處。下面是求學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烏鎮導遊詞,歡迎參考!

烏鎮全稱為嘉興市桐鄉烏鎮古鎮旅遊區。

作為中國人心中NO.1避暑勝地,烏鎮的秀美風景,自不在話下。任賢齊的《外婆橋》在烏鎮拍MV,李少紅的《紅樓夢》在烏鎮取景,還有黃磊的《年華似水》,以及後來的劉若英也在這裏做了廣告,那種幽靜和落寞深深的吸引着每位遊客。小橋流水,江南水鄉,一切都是那麼的美好和祥和。處處無敵江南水鄉美景,還真是未老莫還鄉,還鄉需斷腸!

烏鎮是江南六大古鎮之一,是個具有六千餘年悠久歷史的古鎮,曾名烏墩和青墩。烏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之稱。1991年,烏鎮被評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999年開始古鎮保護和旅遊開發工程,烏鎮已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是全國20個黃金週預報景點之一。

烏鎮雖歷經20_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樑、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着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烏鎮是個水鄉古鎮,鎮上有修真觀、昭明太子讀書處、唐代古銀杏、轉船灣、雙橋等景點,西柵老街是我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築羣之一。烏鎮又是我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故里。鎮上的茅盾故居是茅盾的出生地,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側的立志書院是茅盾少年讀書處,現闢為茅盾紀念館。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小橋、流水、人家”的風韻江南中。

主要景點

烏鎮雖歷經20_多年滄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鄉古鎮的風貌和格局,樑、柱、門、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藝精湛。當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這些老房子裏。全鎮以河成街,橋街相連,依河築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古色古香,水鎮一體,呈現一派古樸、明潔的幽靜,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石板小路,古舊木屋,還有清清湖水的氣息,彷彿都在提示着一種情致,一種氛圍。

西柵

烏鎮其實是早已開放的東柵景區;西柵則是經過修葺後對外開放的。進入西柵得乘渡船。用“和諧”來形容西柵是最確切的。西柵由12座小島組成,60多座小橋將這些小島串連在一起,河流密度和石橋數量均為全國古鎮之最。例如,通濟橋和仁濟橋兩橋成直角相鄰,不管站在哪一座橋邊,都可以看到一個橋洞裏的另一座橋,故有“橋裏橋”之稱。“橋裏橋”是烏鎮最美的古橋風景,堪稱橋景一絕。

在西柵有許多“老底子”的東西——老街長達數公里、青石板路、屋子有一半挑在水上。有幾樣純手工的東西可以一看:一是手工制醬作坊,鎮上的紅燒菜系味道不錯,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產自銷的醬油的功勞。價格不便宜,一瓶普通醬油25元;二是生鐵鍋,系手工鑄造。開價為99元的鐵鍋據説最受歡迎;三是蠶絲,益大絲號始創於光緒初年,遊客可以親手在老底子的繅絲機上操作。

夜幕降臨時,喝着小酒,看對岸樓台上唱戲,或者到水邊放幾盞蓮花燈,都會令人心醉。攝影愛好者千萬別忘了帶上三腳架。這裏還保留着一些民俗活動。當時,女人們梳粧後各帶一隻平時煎藥的瓦罐結隊而行,過橋時將瓦罐丟入河中,認為這樣可保佑在新的一年裏無病無災。到了近代,丟藥罐的舉動消失了,提燈走橋演化為節日遊樂和祈福活動。  西柵的酒店和民宿也很特別,外殼是明清時期的,內有空調、直飲水、天然氣、寬帶網絡、衞星電視等,遊人在古與今之間穿梭,享受着另一種“和諧”。西柵的古街上還“藏”着高級商務會館、SPA養生館、酒吧等最現代化的娛樂休憩場所

江南百牀館

江南百牀館,是中國第一家專門收藏、展出江南古牀的博物館,座落在烏鎮東大街210號,又稱趙家廳,面積約1200多平方米,內收數十張明、清、近代的江南古牀精品。從富商大賈到極普通的平民百姓的各式木牀無不具備,從一牀一室到一牀多室(牀內備有化粧間、衞生間、僕人間等)。既有貴胄們的奢華,也有普通百姓的儉樸,此展覽是中國牀文化的集大成者。

館內第一展廳陳列的有:明·馬蹄足大筆管式架子牀等,採用木架構造形式,造型簡潔、樸素,比例均衡,並強調傢俱形體的線條形象,體現了明快的藝術風格,同時充分利用硬木的色澤和紋理特點,不事雕琢,多用原木漆,渾然天成;第二展廳的有清·拔步千工牀等牀,這批牀材質優良,工藝複雜,製作精良,是木雕牀中的精品,其中清·拔步千工牀被譽為“ 鎮館之牀”,用料為黃楊木,長217公分,深366公分,高292公分,前後共有三疊,此牀歷時3年方才雕成,用工千餘,故有其名。

這些雕工精美、歷史悠久的古牀在江南百牀館裏可謂目不暇接,它們有的雕工精湛、風格獨特,有的裝飾華麗、豪華氣派,無一不是江南木牀中的精品。不由人不由衷地感歎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它們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勞動人民的高超工藝,對藝術的感悟及對結構造型的豐富想象力。

看百牀館,並不在於窮究其到底能收容下多少數量,而在於細細品味那一張張牀上所加載的豐厚歷史與生活內涵。或求平安、或求多嗣……當牀也能被如此雕琢的時候,人一定是平和與幸福的,這就是古老中國人的心境。

江浙分府

江浙分府明代稱浙直分署,是烏鎮歷史上特有的一個政府機關。職掌巡鹽捕盜,兼理地方詞訟,俗稱二府衙門。自明朝嘉靖間設立,至民國初撤銷,幾經革復,數易其址,歷時三百七十餘年。

烏鎮地處兩省(浙江、江蘇)三府(嘉興、湖州、蘇州)七縣(桐鄉、石門、秀水、烏程、歸安、吳江、震澤)交界,人煙輻輳,河港縱橫,雜隸難治,易藏奸宄。明嘉靖十九年(1540),原任廣東按察副使鎮人施儒,奏請分立縣治未果,部議添設通判一員,駐鎮督理,建廨於普靜寺之東,名添設館署。隆慶二年(1568),為前官常有別項差委,不駐烏鎮,實在郡城,遂指為宂員,奉議裁革。萬曆三年(1575),因烏鎮周邊鹽盜猖獗,準參政朱炳如、巡撫謝鵬舉、巡按蕭稟的會疏,改添設總捕同知一員,欽給“督理巡鹽捕盜同知”關防,常川駐箚烏鎮,專一緝捕盜賊,兼管水利鹽法,隨便受理詞訟,革除奸弊,附近府縣悉聽約束。由是擴建原有廨宇,稱浙直分署。

清初沿襲明代建置,仍為添設同知,署所依舊。順治四年(1647)奉例裁革,廨宇盡毀。康熙元年(1662),準分守道張武烈條陳,將湖州府總捕同知移駐烏鎮,給以“控制江浙巡鹽捕盜”關防。鎮人董漢策捐西中橋左之空房為廨,名督捕同知署。十八、九年間署圮,官員回駐府城。雍正三年(1725),鎮紳以鹽盜不靖,籲請總捕同知仍駐烏鎮,以資彈壓。翌年,巡撫李衞題準,改湖州府總捕同知為烏鎮捕盜同知,再無回駐郡城之虞。六年(1728)給價買西柵官人橋西之進士唐彥暉故宅,撥官銀改建為廨,稱江浙分府。咸豐十年(1860)兵燹,毀大堂,同治四年(1864)重葺。民國成立廢同知,衙成空屋,四年(1915)標價售入民間,署宇卸除,漸次成為民宅。

20_年,江浙分府依照清同治間的舊貌原址復建,以存歷史陳跡。

江南民俗館

東柵的金家,曾是這裏的一方富庶,今天他們的居所成就了一段江南生活的記載。這兒展示了晚清至民國時期烏鎮民間有關壽慶禮儀、婚育習俗和歲時節令等民俗。精彩的蠟像塑出了一幕幕婚喪嫁娶的話劇,處處融入了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衣俗廳以實物、蠟像、照片等不同手段展示百餘年前江南民間穿着習俗,可以從中西合璧的風格中窺視歷史的縮影。

節俗廳通過一年不同節氣中烏鎮人不同的生活習俗,比如春節拜年、元宵走橋、清明香市、立夏秤人、端午吃粽、水龍大會、天貺曬蟲、中元河燈、中秋賞月、重陽登高、冬至祭祖等,生動地展示了一幅江南水鄉風情長卷。婚俗廳以喜堂拜堂為中心,通過新人、媒婆、父母等人物以及花轎、嫁粧等實物展示婚慶的熱鬧場景。壽俗廳以老人祝壽為主題,通過廳堂的吉慶實景和字畫、壽幛、壽桃、壽麪等特有的做壽物品,展示了敬老尊老的中華傳統。

江南木雕陳列館

這裏原是東柵徐家的豪宅,又名百花廳,以其木雕精美而聞名 。它雕樑畫棟,尤其是門楣窗櫺上的人物、飛禽、走獸,通過圓雕、平雕、透雕、鏤空雕等表現手法表現得出神入化。如今,它的正室偏屋內更陳列了豐富的中國古代木雕精品器件。

木雕館裏的木雕取材豐富,有“八仙過海 ”、“郭子儀祝壽”等民間傳説 ,有“打漁” 、“ 鬥蟋蟀”、“ 敲鑼打鼓 ”等生活場景 ,也有 “龍鳳呈祥”、“ 松鼠吃葡萄 ” 、“ 梅蘭竹菊 ”等傳統圖樣,以古樸的風格,細膩精巧的表現手法,刻畫出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民俗風情。其中的郭子儀祝壽騎門雕花大梁長四米,寬約40釐米,用整塊樟木精雕而成,雕刻着唐中興名將郭子儀做壽的場面,人物個個神態逼真,栩栩如生,曾有客商出資數十萬而欲購不得。江南木雕陳列館藏品豐富,可看性強,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藴味。細細品味,從中可以領略中國幾千年來博大精深的木雕文化,飽覽東方文明的一枝奇葩。

餘榴樑錢幣館

餘榴樑,土生土長的烏鎮人,錢幣收藏大家,著有《中國花錢》、《中國鑑賞與收藏》、《錢幣》、《錢幣漫談》、《錢幣學鋼要》、《世界流通鑄幣》等十多部學術專著。他苦心集藏四十年,擁有世界上2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歷代錢幣近26000餘種,其中有金屬流通貨幣、紙幣、花錢等,材質有金、銀、銅、鐵、錫、鋁、鉛、銻、陶、鎳、紙、竹、骨、琉璃、塑料等15種,上起夏商,下至現代,綿延整整三十個世紀,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品種之全在全國首屈一指。錢幣館內分批展出的皆為餘先生數十年來收藏之精品,在這所小小的青瓦民居里,錢幣就是歷史的書籍。走馬觀花,當可領略浩瀚錢幣世界之一二。

文昌閣

立志書院門前河埠上有一幢樓閣,名文昌閣。書院與閣之間,僅隔一條不寬的觀前街。舊時讀書人到文昌閣,一般都有下人陪同乘坐小船前來。小船就泊在閣下的河埠邊,讀書人上樓,下人就在過道兩旁的長凳上坐着等候。清末科舉廢止,文昌閣便成了鎮人遊玩的地方,同時由於長期以來造就的中心地位,它又是鎮人的新聞傳播中心。

立志書院作為茅盾紀念館的一部分,按原樣恢復後,文昌閣也將重現飛檐臨波的風姿。

茅盾故居

茅盾故居是嘉興市迄今唯一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坐落在烏鎮市河東側的觀前街17號,四開間兩進兩層木結構樓房,坐北朝南,總面積450平方米。故居分東西兩個單元,是茅盾的曾祖父分兩次購買。老屋臨街靠西的一間房是茅盾曾讀過書的家塾,故居內部的佈置簡單,卻散發着沈家世代書香特有靜雅之氣。

茅盾故居據説本不是他的祖居,當年的祖居在烏鎮的鄉下。此處房屋是他成名後用稿費自行建造的一個住所,故居包括卧室、書房、餐廳等建築,其傢俱與佈置仍是茅盾當初居住時的樣子。

夏同善舊宅地

離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有一處大家的庭院,規模遠遠超過了沈宅,其大廳中高懸一幅官員的畫像,其人身着清朝官服,頂戴花翎一應俱全,儼然當朝一品的樣子。看後使人不解,經詢問方知此人乃是清同光朝的刑部官員夏同善。其宅第為夏同善的外祖父家,其中還有一段與《楊乃武與小白菜》有關的故事。

夏同善本是浙江錢塘人(今杭州市),夏自幼喪母,後其父續娶之女為桐鄉烏鎮人。繼母婚後對夏同善關懷備至如同己出,在夏同善幼年讀書之時,杭州城裏其熱無比,因此年年夏天他便到烏鎮讀書,年深日久烏鎮就成了夏同善的第二個故鄉了。

《楊乃武與小白菜》這個轟動江南的四大奇案之一,發生在杭州府餘杭縣,離烏鎮及杭州都不過百里之遙。此案最後的審判者夏同善又與楊乃武有些瓜葛,一説楊乃武胞姐楊淑英年輕時曾做過夏同善繼母的傭人,通過夏同善的指點,楊淑英才到北京的刑部大堂告御狀,使楊乃武一案終於得以昭雪。其中另一説更為重要,是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矛盾日深,而此時主政杭州府及餘杭縣的大小官員俱是慈禧的心腹之人,慈安太后在恭親王的支持下,借《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為把柄,查處了百餘名杭州府的官員,狠狠打擊了慈禧太后在江南的勢力,才使楊乃武和小白菜走出了獄門。

《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昭雪後,楊乃武雖然已是舉人但從此終生不第,以懸壺濟世度過了餘生。而小白菜葛秀姑卻來到了桐鄉的烏鎮,來到了夏同善的外祖母家,為報答夏同善的救命之恩,情願為他疊被鋪牀,侍奉晨昏三月有餘,然後到烏鎮的一個尼姑庵削髮為尼。今天懸掛夏同善畫像的大廳就是夏同善與小白菜當年交好的地方。

古戲台

修真觀戲台是道觀的附屬建築,建於清乾隆十四年(1749),與修真觀一樣屢遭毀損,但1920_年的那次修繕後,便一直保持到今天。戲台佔地204平方米,北隔觀前街與修真觀相對,南臨東市河,東倚興華橋 。戲台為歇山式屋頂,飛檐翹角 ,莊重中透着秀逸 。樑柱之間的雀替均為精緻的木雕,藝術價值極高。台為兩層,底層用磚石圍砌,進出有邊門和前門。邊門通河埠,底層後部有小梯通樓台,亦可通過翻板門從河埠下到船裏。樓台分前後兩部分,後部是化粧室,雕花矮窗,寬敞明亮;前部是戲台,正對廣場。

舊時戲台兩邊的台柱都有對聯,這個戲台也有一副:“鑼鼓一場,喚醒人間春夢;宮商兩音,傳來天上神仙。”正中上方懸一橫額“以古為鑑”。昔日,正月初五的迎財神會、三月廿八迎東嶽廟會、五月十五迎瘟元帥會等,都要在戲台演神戲,招待修真觀中的諸神。平時,還演出一些“罰戲”。罰戲是烏鎮傳統的一種解決糾紛的方法,凡有人損害公益犯了眾怒的話,當事人得出錢請戲班子在神前演戲,以示懺悔。

1937年,上海救亡二團來烏鎮宣傳抗日,在戲台演出了當時很著名的話報劇《放下你的鞭子》。現在,戲台已恢復了往日的熱鬧景象,每天早上8時起到晚上10時,都有演出,演的是桐鄉花鼓戲(桐鄉的地方戲)。

匯源當鋪

在應家橋和南花橋之間,五開間的門面,樓上樓下,1.8米高的櫃枱,煞是氣派。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典當行最多時達13家,太平天國前還有7家。到了1931年,只有匯源當1家還支撐着,到了日寇入侵之前,典屋也只出不進,不久即告停業。自匯源當關門大吉,烏鎮典當行的歷史便劃上了句號。今天,匯源當的位置還是在當年的老地方。

當鋪四周有高牆圍護,靠外牆腳均用一人頭高的條石築就,使盜賊無法、掘洞,更有高出屋頂的更樓有人日夜嘹望。大門用不易着火的厚實的銀杏木製成,外包鐵皮,內有堅實的門閂、落地閂,外人很難破門而入。進門有關帝堂,以示忠義為本,兼有驅除邪惡的企求。頭埭為店廳,是收兑典物的交易場所,除匯源當外都設有高櫃枱、木柵欄。當典物者遞上衣物後,聽憑當裏朝奉居高臨下吆喝開價,低人一頭。後埭是庫房,為了防火,埭與埭的舍房各不相連,更在庭院中放了不少挑滿水的七石缸,稱之為“太平缸”。

匯源當是徐東號第九世孫徐煥藻(茗香)於道光年間創辦的。徐東號資金雄厚,又好做善事,從以下兩事看,他開典當不單是為了賺錢。一是不設高櫃枱和木柵欄,交易時雙方可以平等論價。二是每年的十二月(七年級到月底)千文以下的典户不計息,而且典值也放得比較寬,而且連石臼也可以入典,此舉完全是為了照顧貧民。所以在烏鎮徐東號無人不知。

標籤: 導遊詞 精選 浙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zhejiang/x0mgn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