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雲南導遊詞 >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精選5篇)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精選5篇)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 篇1

曼飛龍佛塔也叫筍塔,白塔,位於景洪市大勐龍鄉曼飛龍寨子後面的山頂上,距離景洪市70公里,距離大勐龍鎮3公里。 塔羣由大小九塔組成,潔白的塔身,白塔是因其潔白而享名,金色的塔尖,宛如玉筍破土而出,因此又有筍塔之稱。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精選5篇)

塔為磚石結構,建於傣歷五六年(1020xx年),傣語“塔糯莊龍”,意為大頭筍塔,系小乘佛教建築。主塔居中,通高16.29米,塔盤直徑 8.6米,8個小塔分列八角,通高9.1米,座下設有佛龕,內供佛像。

距白塔南3.5公里處還建有一座金塔(又稱黑塔,布朗塔),可從大勐龍鎮步行500米即到。 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相聚在塔前,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 篇2

朋友,你瞭解威遠嗎?威遠的勝景可多呢!有坐落在桃花山的——羅世文紀念館,有在離威遠15千里以外的——靜寧寺,還有那矗立在白塔山上的——白塔。

這天,我們穿過東大橋,走過河東街。登上了白塔山,來到了白塔面前。

白塔全身雪白,有六個面,共五層。每層上面都有栩栩如生的浮雕。

有的是在盤旋的飛龍、飛鳥。有的是濃眉大眼的活神仙。走進白塔一看,有一個粗大的圓柱立在白塔中心。圓柱周圍是螺旋形的樓梯。又窄又陡。走在前面的一不小心可能踢到後面的人的額頭呢!白塔原名敷文塔。立在威遠城東。明代嘉靖20xx年它就來到人間。1820xx年被人們重建。1983年名為縣級保護單位。20xx年建業集團、白塔集團,縣政府再次復修。站在白搭山下,我不禁想起一個傳説: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婆城(威遠)有一家姓餘的人,他們十分富裕。餘家公子在朝廷當官。多麼幸福的一家啊!可他們的心如蛇蠍。他們總以勢壓人。百姓們敢怒不敢言!不知過了多少天,一位老者經過這裏,百姓們向他訴説了一切。老者聽了他們遭遇,下定決心要幫助這些可憐的百姓。老者四處存錢。建起了白塔、下橋。並告訴人們:橋是彎弓塔是箭,箭箭射中餘家院。老者説完就走了。不久,餘家公子被罷官。餘家也一天天衰敗下去。

我站在塔上環顧四方,西方是美麗的婆城,是高樓大廈的海洋。28層電梯公寓,他如一個高的的巨人,俯視着美麗的婆城。東方是連綿起伏的羣山。站在這裏,不由得感歎,不由得自豪。白塔是人們心中和平的象徵。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 篇3

曼飛龍佛塔在景洪縣大勐龍一個叫作曼飛龍寨子的後面的山頂上,距自治州首府允景洪70公里,距大勐龍3公里,是西雙版納著名的佛塔羣,有人把它叫作“筍塔”,這是形容羣塔像春筍一樣拔地而起。還有人因其潔白,喚作“白塔”。

從曼飛龍寨邊跨過小河,便是200餘級石階,左邊是莽莽蒼蒼的原始森林,右邊是葱葱郁郁的橡膠樹林,塔羣建在山頂,共9座,塔基呈多瓣形的梅花狀,周長 42.6米。其中主塔高16.29米,四周環抱着8個小塔,分佈8角,每座小塔高9.1米,塔身為多層葫蘆形。一座母塔,8座子塔,乍看起來很像是一叢剛勁挺拔的大竹,又像是拔地而起的粗壯竹筍,雄偉壯觀。每座小塔塔座裏都有一個佛龕,佛龕裏有一尊佛雕和一個佛像,佛龕上還有泥塑的鳳凰,凌空飛翔,門口是兩條泥塑的大龍。8個金色小塔頂上,每座掛有一具銅佛標,母塔尖上還有銅質的“天笛”,山風吹來發現叮叮噹噹的響聲。塔上各種各樣的彩繪、雕塑、秀麗優美。

據説,這組佛塔最初建於傣歷565年(1220xx年),距今已是778年。它的設計、建造、典禮等資料,貝葉經上都有記載。近幾年,政府撥款將羣塔修飾一新。每年潑水節期間,曼飛龍寨子的傣族羣眾,還要在塔前舉行歡慶儀式,男女老少都圍塔跳“依拉賀”,追逐潑水,歡度傣歷新年。

這組羣塔是由3個印度籍佛教徒設計、大勐龍頭人古巴南批等人主持建造的,近代曾兩次進行修復,現在已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塔正南向龕下的原生巖石上,有一人裸足印,被傳為釋迦牟尼腳跡。當地佛教傳説釋迦牟尼來到大勐龍那一年,孔雀飛滿了壩子,當時正在籌建這組羣塔,但卻不知建在哪裏好,釋迦牟尼知道後,就用他的左腳在大青石上一踩,那裏就留下了一個深深的腳印,人們就在他的腳印邊建了這羣塔。

在腳印前還有眼泉井,傳説釋迦牟尼講經時,天氣很熱,講得口乾舌燥,打發7個小夥子下山到寨子裏挑水,一下把33口井都挑幹了,釋迦牟尼就大顯佛法,用他的禪仗在地上戳了一個3尺深的洞,這個洞就成了井泉,徐徐淌出水來,至今那裏還有一眼泉水井。因此,過去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們,來到曼飛龍羣塔,總要向着那個填不滿的腳印裏丟上幾個銀幣,每人還要帶一葫蘆泉水回去呢。其實,釋迦牟尼生活的時代,早於建塔前1 000餘年,他也未曾到過雲南。這個傳説,只是佛教徒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增加塔的神祕性而創造出的神話。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 篇4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於瀘州中心城區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白塔又叫報恩塔,塔高32.30米,呈八方形,每邊長4米,七層、雙檐,座西向東而立,造型古樸優美,結構協調自然,塔外檐下磚砌斗拱,飾有瑞獸、琴書等塗雕,塔內共有八十二龕三百六十餘尊石刻造像,分別為佛教、民間中的傳説故事,雕塑精密細膩,頗其南宋秀麗工緻風格,外面全部呈白色,故此又名為“瀘州白塔”。

此“報恩塔”始建於南宋。相傳,當時的瀘州安撫使馮楫在自己的壽宴之日,有幸識得了流散多年的瞎母,馮楫當即焚香禱告,跪舔母目,終始母眼重明,馮楫遂建此塔以感恩。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並深情讚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明弘治年、清光緒四年及1983--1985年維修過,至今保存完好。

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千百年來“報恩塔”的故事在瀘州流傳極廣,並深情讚美了知恩、感恩、報恩這一中華民族之傳統美德,也深深影響了瀘州人的道德情操。知恩,顧名思義,就是要知道恩情。知遇之恩、養育之恩、授藝之恩、教師之恩……,可謂恩情融入人世甚廣啊……;感恩其本意是要信徒感謝主(上帝)的善良與寬容,感謝兄弟姐們的幫助與支持。牛津字典將其定義為“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回饋他人”。我們中國人自己將其表達更加生動——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報恩也就是用實際行動和其他各種方式予以回報。

雲南飛龍白塔導遊詞 篇5

瀘州白塔又名報恩塔,位於瀘州中心城區報恩塔文化廣場,與瀘州老窖池相距500米,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八年(1148),塔坐西向東,磚石結構,雙檐七級樓閣式,通高33.20米。塔頂有覆盆,塔剎為銅鑄寶頂,塔身呈八邊形,107級踏道經塔心盤旋至頂,塔內90龕深浮雕石刻造像,人物線條流暢,栩栩如生。該塔矗立城中,在過去數十里便可遙見,塔頂以水晶念珠一串、金碗四枚填以七珍八寶其內,頂之四葉以鐵索擊真頂,每值旭日東昇即放霞彩,光芒萬丈,蓋珠光矣,古代瀘州八景中謂之"白塔朝霞"。

民國《瀘縣誌》載:“瀘州安撫使馮楫,幼年喪父離母,及長,官居於瀘。旦日,在乞食羣丐中尋得老母,遂建塔以報母恩,故名報恩塔。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以來,報恩塔已經歷8次保養維修。

現四周已撤遷不宜建築,亮出塔身,在塔基周圍劃出8.1畝永久建設控制地帶,於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報恩塔文化廣場,成為瀘州新的城市景觀。如今晚上很多人在白塔廣場看噴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yunnan/g7nrn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