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四川導遊詞 >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精選4篇)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精選4篇)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 篇1

瀘州老窖國寶窖池系明代萬積年間所建,僅存四口,現位於瀘州市江陽區營溝頭瀘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一車間內。該車間原為明代瀘州聞名釀酒人人舒聚源糟房。是我國製作最早,生涯最好,一連行使時刻最長的麴酒窖池。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精選4篇)

四口窖池侷限相等,呈橫向分列於車間內,皆長3.8米,寬2.4米,深2.4米,均為鴛鴦窖,即每口窖池內為2個地坑,中間以池幹分隔,糧糟發酵時,2個池坑作為一個窖池,以進步容量。窖池內的糟泥經數百年發酵,已發生了數千種有益微生物,不喝窖酒,但聞泥香,已有飄飄欲醉之感了。

這4口明代老窖池,是中國現存製作最早、一連行使時刻最長、生涯最好的酒窖池,也是獨一被作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的窖池,有很高的科學研究代價。

1986年11月,窯池被瀘州市人民當局列為瀘州市文物掩護單元,1991年4月,被四川省人民當局列為四川省文物掩護單元,1996年11月,被列為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 篇2

玉蟾山景區位於瀘縣縣城旁,距瀘州市區33公里,為國度AAA級旅遊區,四川省文物掩護單元,省級風光勝景區、省級叢林公園,海拔548米,叢林包圍面積8000餘畝,景區籌劃面積為49平方公里,年均氣温17.8℃。山下有九曲河、瀨溪河和馬溪河。首要景點有塔林、雙蟾對鳴、九龍浴太子圖、千手觀音、悟道圖、十八羅漢飄海圖、《流民圖》浮雕等。

玉蟾山山間怪石嶙峋,皆形似蟾蜍,故有“遍山皆玉,無石不蟾”的美譽,且素來以山幽、石奇、水秀、文物多而有名川南,被譽為“川南明珠”。玉蟾山以千手觀音為焦點的摩崖造像羣,是歷代能工巧匠鐫刻的精細釋教摩崖造像,現存四百餘尊,多為明代的摩崖石刻,大者盈丈,小不滿尺,線條流通,模樣外形傳神。箇中“千手觀音”、“悟道圖”、“劉禪戲海”、“十八羅漢飄海”等,鐫刻風雅,武藝嫻熟,形態天然,堪稱藝術佳構。

每年的夏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玉蟾山景區會舉行大型的玉蟾春會,玉蟾廟會,川南各地的善男信女城市來玉蟾山朝拜,祈福安全。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 篇3

方山,位於温嶺市大溪鎮,一億多年前的原始地貌改變過程中留下的火山遺蹟,是亞洲最大的中生代流紋巖火山台地,也是雁蕩山八大景區之一。山體端方如城,頂平如台,故而得名。

進入景區,見峭壁上的一副字“危巖散梅雨,峭壁迎秋暉”,眼下便是方山“梅雨瀑”。“梅雨瀑”,顧名思義,雖是瀑布但水量猶如梅雨天下起的淅瀝小雨,晴天裏站在一旁的方山書院外圍,梅雨瀑水打在身上,錯覺以為真下起雨來。在這座落在懸壁之上的方山書院眺望方山全景,四面千仞絕壁,遙遙向山頂望去,只見平平的山地之上佇立着的白色寶塔,在裸露的紅色絕壁襯托下,尤顯神聖。

沿着石階一路向上,奇峯、危崖層出不窮,古剎、名寺也不在少數。看過“圓夢” 壁、走過“仙天門”、穿越背靠玉女瀑前貼牛郎峯的“渡仙橋”,便來到了山頂“鵲橋”——一條褐紅色的鐵索橋,橫跨於兩岸之間。站在鵲橋上,俯覽腳下峽谷間的一彎碧水,聽着一旁玉女瀑的流水淙淙,伴隨着微微搖晃着的橋身,彷彿真的躍入銀河仙境,走在牛郎與織女短暫相聚的鵲橋之上,腳底下的“天河”也儼然成了小三峽,更凸顯了磅礴之勢。

方山的美在方山那一望無際的方山頂。少去了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雄心壯志,多的是一份如仙如佛的逍遙自在。方山頂上土薄泥少,松林千年長不大,虯枝蒼老,如入盆景花園;腳下多是石板路,雜草夾生兩邊,是一種荒涼,更是一種無牽無掛的灑脱。山頂的上下天湖是一處自然水庫,清澈平靜的湖水躺在湖心裏,夜幕時分,月輝星熠的天色照映在湖面,又是微風習習,塵世俗慮也全都拋在腦後。

繼續向前行,便是方山東南處的羊角峯,峯前有一洞,故稱羊角洞。羊角洞前是一深谷,後面是一處絕壁,道觀玉蟾宮依山隙而築在中間。土諺有"飲了羊角水,眼睛亮一世。"指的便是羊角洞內的一眼清泉。即使不飲下這羊角洞裏的泉水,用來擦拭眼睛也分外涼爽,很是舒服。

離開羊角洞之後,便下山了,方山西麓便在下山的方向。方山西麓有一峭鬥嶂。峭鬥嶂和羊角洞類似,嶂前也有一洞,名字當然也叫峭鬥洞了。纖峯挺秀的美女照鏡石在峭鬥嶂一旁,美女輕挽這髮髻,亭亭玉立地對鏡凝視,活脱脱是形神俱佳的古代美人。

瀘州景點的導遊詞 篇4

在古代,方山也被稱為天印山。方山由於四角方正,四四方方,就像一枚玉印從天而降,所以也叫“天印山”。關於“天印山”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説。據説,有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閒暇無事,正在無意識地把玩自己的金印。誰知一不小心,金印掉到腳下,未等彎腰拾起,金印又骨碌碌落下凡塵,不偏不倚正掉在今方山這個方位上,化為一座大山。玉帝本想派天兵天將將這顆金印收回,但轉念一想,自己貴為天帝而丟了大印,若傳了出去,豈不惹人笑話?他於是將錯就錯,傳下聖旨説:“而今天下太平,金印閒置無用,朕賜金印下凡,為水鄉澤國增添一個山景吧。”同時,他又派殿前侍衞青龍、黃龍下凡看守,防止金印被人偷去。金印下凡形成天印山,雙龍下凡使天印山上長出一個圓圓印紐,紐上盤着兩條龍,一南一北,昂首窺視着過往行人。而山外四周仍是水鄉澤國,這就是人們所説的龍藏浦,也就是今天的秦淮河,再説這天印山以外的大片土地都是黑泥灰土,唯有這山腳周圍卻是紅色土壤。據説那就是粘在印底下的紅印泥。

南京周邊多山,但像方山這樣孤立地立於平地之上,且如此正正方方的卻是絕無僅有。傳説方山的形成和秦始皇有關,當年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途徑秣陵,也就是今天的南京,發現這裏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具有帝王之氣,為了防止南京誕生帝王威脅到自己的帝位,秦始皇決定鑿方山,斷長隴,引淮水以破帝王之氣,於是抽出腰間的神鞭,對準方山,使勁攔腰猛抽了一鞭。只聽轟隆一聲巨響,驚天動地,飛沙走石。只見方山齊腰斷裂。上半截向東南飛去30多華里,落一大湖之中,因山通體赤色,後人叫作“赤山”。説來也怪,鞭後的方山頂上平平整整、四四方方,就像一沖田,可以栽茶種糧。那赤山腳與方山頂正好一樣大小,正是鞭飛出去的上半截方山以及頂上的龜形印紐。而且在方山與赤山這兩個紅土山之間,黑肥田土中還有一條若斷若續的紅土帶,那正是當時順鞭灑落下來的。再説秦始皇回鞭時,鞭梢上又帶回一些土石,較大一塊落在方山西北約10華里外,成為今

天東山街道的“土山”;較小一塊就成了今東山街道南邊的“竹山”。在秦始皇鞭山之際,盤在印紐上的青龍、黃龍一開始就被嚇得喪魂落魄,糊里糊塗地跟着印紐落到了赤山湖中。二龍在湖中亂竄尋找出路,最後衝出湖面直向西北方狂奔逃命,沿途山崩地裂,湖水溢瀉,形成了九曲十八彎的溪流,彙集為後來的秦淮河。二龍見闖禍,不敢再回天庭,便在長江邊興風作浪,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過瓦棺閣,淹沒街市,禍害生靈。天上王母娘娘發現後,扔下一顆金珠。二龍立即拼死搶奪金珠,不知廝打多久後,分別化作青龍山、黃龍山。二山之間,嵌着一個滾瓜溜圓的在湯山墳頭村附近的珠山。經過一番拼搶腸鬥,青龍腰斷了,那青龍山最高峯如同斷成兩截,俗稱“半邊山”;青龍眼也傷了,一直流淌着滾熱的淚水,這就是湯山温泉。

方山與其它地區的山地風景區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是南京地區著名的死火山之一,也是華東地區著名的火山地貌區之一。據地質部門考證,約在距今300萬至1000萬年之間的上新世紀時期,方山發生過兩次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凝固形成山體。此後數百萬年來就一直沒有再噴發過,但是獨特的火山地質景觀和珍貴的第三紀杏仁狀玄武巖和火山角礫巖,不但具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也同樣具有鮮明的審美價值。

方山風景秀麗,以其獨特的火山地貌留下了許多奇特的自然景觀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與山腳蜿蜒流淌的九曲秦淮一起,組成了集山、水、林、寺為一體的迷人風光帶。從三千年前泰伯奔吳、兩千年前秦始皇鎮金陵王氣,到六朝繁華舊事,方山凝聚了半部金陵文化史。明代大詩人許谷所作的《登方山絕頂》對方山的美景作了很好的概括,“天印山高四遙望,振衣同上興飄蕭。深巖芨草秋仍茂,絕頂清池旱不消。”在清代,方山勝景就被列入金陵四十八景之一,即“天印樵歌”。

今天的方山風景區在原有美景的基礎上修復擴建百餘處景點,相信這次方山之行一定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ichuan/oyve3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