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精選29篇)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精選29篇)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精選29篇)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希望一路上我們一起同遊,能夠帶給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xx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

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是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的豐富,但是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大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

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了“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的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

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

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3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亭綿山位於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軍第二十師團侵佔介休縣城。失陷前,犧盟特派員李志敏,縣長張德含帶領黨、政、軍等500餘人,撤出縣城,轉移到綿山,就在這三孔窯洞裏,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後鐵索嶺便成為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護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幹部。薄一波、陳賡以及愛國將領方震武等曾在這裏開展工作,指揮戰鬥。1940年,形勢進一步惡化後,抗日民主政府又轉移至綿山銀空洞。

抱腹巖為綿山百餘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巖。抱腹巖之腹大,大得驚人:抱二百餘間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而不顯得擁擠。抗戰時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這裏召開全縣軍民大會,部署生產和戰鬥任務。抱腹巖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禮堂。抱腹巖坐東面西,為一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巖洞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兩個直角排列的大巖洞,很象磚圈的“無量殿”,路斷處有木棧道溝通,自下仰望殿宇參差,勾欄蜿蜒,猶如空中樓閣。更引人注目的是巖洞頂壁的無數個鳥洞和懸掛着的銅鈴。抱腹巖掛鈴為綿山一絕,每逢廟會,許了願的善男信女們便僱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後利用前後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用鐵鈎鈎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後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

場面驚心動魄,令人歎為觀止。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繪聲繪色的抱腹巖寫照。其中“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更成為大家廣泛傳頌的名句。很久以前,綿山中生活着一種叫吻的野獸,非常兇猛,常常傷害過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採藥為生,而野獸封山,村民們無不頭痛萬分/於是推薦了一個身體強健,狩獵本領很強的年輕人前去降吻。這個年輕人想只憑自身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一定會萬無一失。於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賜給自身一件法寶,以降服吻獸。年輕人祈禱完畢,正要走時,忽然看見供案上金光閃閃,霎時滿殿生輝。走近一看,原來是隻銅鈴,銅鈴上還有一道經文。這時殿內突然有個縹緲的聲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獸,快快去吧。”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點化之恩。後來果然降服了吻,大家為了感謝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這個銅鈴掛在抱腹巖的巖頂上,讓它為大家消災免禍。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空王為過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總稱。佛經説,佛為萬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彌陀佛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時,常拜空王佛眉間的白毫相,並因此而成佛。可見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兩側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位菩薩。兩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銀空。殿前門廊是兩位護法神——哼、哈二將。因哼將鼻噴光氣,哈將口吐白光,故稱哼將和哈將。

空王殿空王佛是雲峯寺以及整個綿山供奉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對佛教禪宗臨濟宗的弘揚作出了巨大貢獻,後圓寂坐化成佛。殿內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世後又成佛的空王佛。相傳,他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盤剝離家出走,幾經輾轉,來到了介休城內的華嚴寺。他每日在寺內打坐唸經,修行養性。農忙時節,全城的農户都忙着去田間幹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誤了時日,非常着急,都先後來求志超幫忙。志超有求必應,一口氣答應了二十八家,並照幫不誤。後來他又云游到義棠弘濟寺,因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難,於是又指揮兔、鹿用銅鐘抬水,加快了工程進度。最後他選擇了綿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廣泛膜拜。唐貞觀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綿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飯的弟子摩斯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灑去,於是長安一帶普降甘露,乾旱解除,萬民歡騰。以後每逢大旱,晉陝一帶百姓都要來綿山祈雨,可謂盛極一時。後來為感謝志超

“解民倒懸”之恩,李世民率眾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接駕告師父已圓寂西歸。李世民未能如願,不禁仰天長歎:“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佛”字樣。於是唐太宗下旨在這裏修建了空王殿。這個殿又叫石佛殿,殿內所有構件,包括台坐、門拱均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風格。

慈雲法雨御匾光緒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晉七十八州縣大旱。山西巡撫曾國荃設壇祈雨,空王佛顯靈,天降大雨。介休義棠籍人、工部屯田員外郎李敦愚等奏請朝廷頒發匾額。光緒責成南書房翰林恭書匾額一方,交曾國荃懸掛於抱腹巖空王古佛正殿。

阿彌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一間閒置的僧舍,對面的僧舍則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唸誦經文直至深夜。一日,見對面屋內通亮,他以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就往過跑。進去一看,原來上面端坐着阿彌陀佛,兩邊分別為左、右脅士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正在給六菩薩説法。他靜聽一夜,終於大徹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緣於四方。後又回到綿山為阿彌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彌陀佛,淨土宗稱他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淨土”,所以又稱接引佛。兩邊的脅士分別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兩旁分別是其他六位菩薩:師子戲、師子奮、師子幡、師子作,堅勇精進,擊金剛慧菩薩。殿前門廊下站立的分別是帝釋天、吉祥天,他們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彌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彌勒佛,是豎三世佛的未來佛。大家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形象,而我們這裏供奉的則是彌勒佛的法身。兩邊所供的十二高僧,他們是佛教五個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羅漢、菩薩和佛的繼承人。為什麼要在這裏修建彌勒殿呢?彌勒曾帶領十二高僧來給空王佛做壽,又留下了他的笑口。大家為了紀念,便在這裏修建了彌勒高僧殿。殿前廊下兩位護法神是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韋馱又叫天韋將軍,後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為菩薩。

另一位是伽藍菩薩——關公。講到這裏,大家不禁要問:關聖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剛才在龍頭寺還是高台危坐,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這裏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三國時,關羽曾坐鎮荊州,因沒有執行“聯吳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荊州,敗走麥城,被吳軍俘虜遇害。他陰魂不散,悠悠盪盪來到了荊州當陽的玉泉山。一天夜裏,三更以後,只見空中關羽騎一匹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大呼“還我頭來”。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認得是關羽,便以手中拂塵召曰:“雲長安在?”關羽當即下馬,乘風落於普淨座前。普淨説:“今將軍被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那麼被你所斬殺的顏良、文丑等六將之頭又向誰去索要?”一席話,問得關羽啞口無言,於是恍然大悟:斬斬殺殺為佛門之大戒,自身與顏良、文丑均屬無辜。從此皈依佛門,普淨收他為半個佛,為護法大神。從此他忠於職守,成年累月佇立於殿門或山門。

介公祠供奉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及其母親。介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被後人廣為傳誦,成為千古佳話。當年晉文公尋找介之推,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議:“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三面舉火,他一定會揹着老母出山的。”但萬萬沒想到介之推終究沒有出來,他和母親都抱樹被火焚羽化。後晉文公為旌表介之推,封綿上田為介田,並將燒剩的柏樹做成木屐穿在腳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直到現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煙火,為“寒食節”。兩千年來,寒食之俗盛傳不衰。歷代寫寒食節的詩詞甚多,僅《全唐詩》就有一百三十餘首。那麼為什麼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間,今河南省有位讀書人,名叫品公滋,讀書很是用功,頭懸樑,錐刺股無一沒有使用過,就是《詩經》《尚書》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運氣不佳,屢試不中

,為此卧牀不起。他的這種執着被介之推得知後,就託夢給他,“來年你一定要進京趕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華的地方”,説完便飄然而去了。呂公滋照夢而行,果然中了進士,於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縣。一到任,他便決定為介之推修廟。但這裏已經有了規模宏大的介神廟,很是惋惜,並不停地自責。這時有人建議:“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們何不就近在抱腹巖再建個介公祠呢?這樣既能滿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實現你的夙願。”就這樣,在這裏修了這個介公祠。呂公滋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以後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與龍母在棋盤洞對奕,大戰了五百多個回合。龍母幾乎每盤皆輸,很是不快,隨手將棋子一扔,交棋認輸。從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禪修行,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而被龍母所扔的這一枚棋子因沾了龍母的靈氣,成了妖精。此妖精經常下山,到附近村舍裏為非做歹。村民們便來綿山抱腹巖拜見活佛志超,請求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將它化為一塊石磨,讓它將功贖罪。從此我們這裏就有了這樣一個“空王磨”。關於“空王磨”的傳説,《續高僧傳》中有所記載:一年春天,青黃不接,綿山寺廟中的糧食只剩六擔了,只能維持十幾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從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應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擔糧食還剩兩石。僧大家很驚奇,知這是佛祖保佑,於是把多餘的糧食做成齋飯,救濟民眾,幫這一帶百姓渡過了災荒。這裏曾經有過煮粥用的“萬人鍋”,可惜現已丟失。

龍池池內生水,平時供寺僧和遊人食用。五龍畈依佛門後,常造福遠近的百姓。天旱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裏祈雨,十分靈驗。所以綿山一帶五穀豐登,大家安居樂業。為此稱它為龍池。

釋迦殿釋迦成佛後,曾雲遊四方。當來到綿山時,發現這裏山青水秀,是一個修行養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許多妖魔怪獸。釋迦決定通過講法教化他們,龍眾也趕來聽法。後來志超擇地綿山,為感謝釋迦,在這裏修建釋迦殿。本殿奉祀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樹下“成道”。悟到世間無常和緣起等理,便在鹿野苑開始傳教。其後四十五年間,在中印度各地遊行教化,信眾很多,都尊稱他為“佛陀”——覺悟者。八十歲時,在拘屍那城附近的沙羅雙樹下入滅。他的弟子將他一生所説的教法記錄整理,成為經、律、論“三藏”,此後佛教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兩旁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及兩位龍王(龍眾的代表)。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餘丈的山嶺,由嶺上“閆王橛”拖下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餘個鐵環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四千餘斤。大家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環,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綿山峯頂。其驚險程度真不亞於華山千尺幢。介休市委書記馮建平有詩讚曰:“危危鐵索嶺,穹穹抱腹巖,最是驚魂處,人已崖上懸。”《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記載,鐵索嶺的鐵索,始懸於唐代之前。唐代有名詩人賀知章當年就是從巖溝登雲梯上抱腹寺,再由鐵索嶺上到巖頂的。抗日戰爭時期,遊擊健兒們經常身背機槍、地雷,肩扛食物攀鐵索上下;並曾由這裏護送到延安去的幹部過封鎖線;救援跳傘着陸的美國飛行員。鐵索嶺是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從抱腹巖沿“雲梯”下行約四十五丈,到距溝底約三十餘丈的一個方圓的小丘上,便可看見舉世聞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楊仲昌撰文,張晉書丹,僧人思本檢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寬三尺,厚一尺。碑文為隸書,字徑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風化剝落70餘字。碑兩側有唐、宋名人題記。曾向唐玄宗推薦李白的有名詩人賀知章題記中有“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重,攀雲梯……”的記述。可見此地原有“雲梯”。攀雲梯到抱腹巖,再繞行到鐵索嶺下攀二十一丈鐵索到綿山上方,最後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雲衢,青雲直上。這便是開元二十年碑中所説的“雲梯鐵索”。碑文主要記述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籌劃經營開發綿山,魏明帝曹睿特詔建抱腹寺等情況。其書法結構寬舒,字跡古樸剛勁,有漢隸遺韻,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棋盤洞在開元碑後距地面六尺。這兩個長九尺,高六尺,深六尺的石窟,就是當年唐高僧志超與龍母下棋的地方。右窟內頂部有50個高六寸的石刻雕像,也是唐代文物。兩窟內還有一些遊人題留,也頗具文物價值。

五龍鬆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五龍鬆是五龍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佔據。龍母已知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對奕,有意輸掉綿山,讓於志超。五龍兄弟暴躁氣盛,對志超十分惱怒,就一起作法欲將抱腹巖推倒。高僧志超法力無邊,右手托起巖頂,抱腹巖安然無恙。五龍戰敗歸依佛門,成為綿山護法真神。從此五龍便化為五棵長生不老之鬆,永遠鎮守在這裏。

金大定謝雨碑金大定十一年(1171),汾州一帶久旱不雨,遍地災荒,民不聊生。汾州軍太守王琦久聞綿山龍王很有法力,有求必應,便在衙內擺案禱雨。果然,汾州地境一連數日大雨滂沱,百姓無不稱奇感恩。後為感謝龍王降雨救災之恩,王琦親率汾州官員並百姓人等前來朝拜,並立此謝雨祭文碑。

大明正德碑邑人任九皐(曾任河北平鄉縣丞)撰文,強恕子書丹,郭海勒刊,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悟空、悟禪立石。碑文記載了當年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緣由,介紹了唐代高僧志超成佛的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善友解民倒懸”的恩德,於貞觀十五年(641)農曆三月十七上山朝拜,以及北宋宰相張商英朝山拜佛,明晉恭王朱岡主持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經過。

明王殿當年高僧志超歷經艱險,終於來到綿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獸汲取了綿山之靈氣,常出來興風作浪,擾亂百姓。一次,釋迦牟尼雲遊到綿山,看出志超定會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幫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後,就託夢於百姓,在這裏修建了釋迦、明王殿。十大明王來到這裏,又擔負起了保護藏經樓中經書的職責。他們恪盡職責,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現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諸惡魔。之所以稱明王,是因為明為光明之義,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毀一切魔障。本殿供奉的明王有:一、焰曼得迦大忿怒明王,二、無能勝大忿怒明王,三、缽納曼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覲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動尊大忿怒明王,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七、你羅難拿大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傅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該殿塑像為唐代風格,特別是三層懸塑,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堪稱精品。

五龍殿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大家請看,五龍個個位居正中而龍母卻被供奉到了一邊,這與古代以孝道為重的美德是相違背的。原來這有一段來歷: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佔據。龍母知道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下棋,有意輸掉綿山。五龍對此表示不滿,殿內的塑像便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五龍想考驗志超是否誠心向佛,便下起了漂泊大雨,大有將抱腹巖沖塌之勢。志超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右手托起了巖頂,使抱腹巖安然無恙。現在五龍殿前巖頂還留有個巨大的佛掌印。這就是志超用手託山的印記。此殿為明代建築。殿內還塑有五條龍,其中兩條龍的爪裏抓着人頭。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有兩個攔路搶劫財物的歹人,嚇得百姓們不敢上山。後來,興地村一個膽大的年輕人受眾人委託,繞後山拜見空王佛。空王佛得知後,便命已皈依佛門的二龍去捉拿,二龍奉命行事,將兩人捉拿到此。

毗盧殿正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釋加牟尼及他的十大傑出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阿難、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迦旃延、優婆利、羅睺羅、富樓那、阿那律;其中目犍連即目連,號稱神通第一。

笑口常開過了塔林,可見一笑口常開的佛山。這是彌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綿山廟會,彌勒佛趕來赴會。他曾率十二高僧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此後便留在綿山參禪打坐,後打坐之處便有了他們的化身。因彌勒笑口常開,故有“彌勒笑迎四方客”的故事。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希望一路上我們一起同遊,能夠帶給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

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是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的豐富,但是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大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5

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的出現是為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後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在已經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為20xx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為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秀麗,樹木茂密,環境優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羣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羣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在在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抱腹寺,又名雲峯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峯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地的“還願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鈎掛住壁頂,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台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台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峯寺,台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説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台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台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台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台階。

這兩根順巖而下的鐵索,每根的長70多米,供人們攀登鐵索嶺。唐代大詩人賀知章當年攀登時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鐵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歎。鐵索嶺也是抗日時期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為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條300多米長的“之”字形棧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內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與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這些塑像,雖然經歷了千年滄桑,但仍然保留着他們圓寂時的神態。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走過了擁有綿山三絕的抱腹寺,現在我們來到的就是今天將要最後一個景點——有着“十里畫廊”避暑勝地之稱的水濤溝,溝裏的五龍瀑,高80多米,寬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龍潭,水面寬闊,水質清澈,涼爽宜人。雄獅瀑浩浩蕩蕩,似千軍萬馬,濤聲喧鬧如雄獅怒吼般震懾人心;進入水簾洞內觀賞風景,猶如霧裏看花,頗有一種朦朧美感。

感動過介子推的忠誠,體驗過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濤聲之中,我們的綿山之行也就到此結束了,感謝大家今天對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夢哦。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7

過了“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的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

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8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耳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耳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xx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地處太原盆地西南端、太嶽山北側、汾河南畔,座標在東經110°44′10〞-112 °10′14〞,北緯36°50′01〞-37°11′04〞之間,綿延百里,西入靈石縣境,南與沁源縣毗連。風景名勝區規劃面積為135平方公里,管轄範圍為40平方公里。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766餘米。南同蒲鐵路二級編組站介休車站,大運公路一級路段、108國道穿越縣境。北距省會太原137公里,南至臨汾135公里,是山西省南北交通樞紐。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希望一路上我們一起同遊,能夠帶給大家一次美妙的旅程。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

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是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的豐富,但是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大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

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了“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的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

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

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

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0

介休抗日民主政府舊址紀念亭綿山位於介休、靈石、沁源三縣交界處,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1938年2月15日日軍第二十師團侵佔介休縣城。失陷前,犧盟特派員_敏,縣長張德含帶領黨、政、軍等500餘人,撤出縣城,轉移到綿山,就在這三孔窯洞裏,建立了“介休抗日民主政府”。此後鐵索嶺便成為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護送了大批前往延安的革命幹部。薄一波、陳賡以及愛國將領方震武等曾在這裏開展工作,指揮戰鬥。1940年,形勢進一步惡化後,抗日民主政府又轉移至綿山銀空洞。

抱腹巖為綿山百餘處巖洞之首,因形如兩手抱腹,所以又叫抱腹巖。抱腹巖之腹大,大得驚人:抱二百餘間殿宇禪房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而不顯得擁擠。抗戰時期,介休抗日民主政府常在這裏召開全縣軍民大會,部署生產和戰鬥任務。抱腹巖是天然生成的超大型禮堂。抱腹巖坐東面西,為一高約18丈,長約45丈,深約15丈的巨形巖洞。巖洞分上下兩層,上層是兩個直角排列的大巖洞,很象磚圈的“無量殿”,路斷處有木棧道溝通,自下仰望殿宇參差,勾欄蜿蜒,猶如空中樓閣。更引人注目的是巖洞頂壁的無數個鳥洞和懸掛着的銅鈴。抱腹巖掛鈴為綿山一絕,每逢廟會,許了願的善男信女們便僱人從巖頂將掛鈴者用繩子吊在半空,然後利用前後晃動的力量將人悠進洞內,用鐵鈎鈎住頂壁打楔系鈴。操作完畢後再用繩子把掛鈴者放到巖下。

場面驚心動魄,令人歎為觀止。清代康熙年間介休文人王清在《抱腹巖》一詩中寫道:“寺古云常在,巖空勢欲傾。此中真得地,以外縱浮名。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坐聽梵響處,花雨落無聲”,可謂繪聲繪色的抱腹巖寫照。其中“鳥拂金鈴渡,僧緣石隙行”更成為大家廣泛傳頌的名句。很久以前,綿山中生活着一種叫吻的野獸,非常兇猛,常常傷害過往行人。附近的村民靠山吃山,以採藥為生,而野獸封山,村民們無不頭痛萬分/於是推薦了一個身體強健,狩獵本領很強的年輕人前去降吻。這個年輕人想只憑自身的力量那太微不足道了,如果能得到神靈的保佑,一定會萬無一失。於是他就去求空王佛保佑,祈求老人家賜給自身一件法寶,以降服吻獸。年輕人祈禱完畢,正要走時,忽然看見供案上金光閃閃,霎時滿殿生輝。走近一看,原來是隻銅鈴,銅鈴上還有一道經文。這時殿內突然有個縹緲的聲音:“念此咒,便可降住怪獸,快快去吧。”年輕人這才恍然大悟,慌忙叩拜點化之恩。後來果然降服了吻,大家為了感謝空王佛的慈悲之心,就把這個銅鈴掛在抱腹巖的巖頂上,讓它為大家消災免禍。

空王古佛主要奉祀空王古佛。空王為過去世之一佛,也是佛的總稱。佛經説,佛為萬法之王,所以又叫空王。阿彌陀佛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他在作比丘時,常拜空王佛眉間的白毫相,並因此而成佛。可見空王佛的地位之高。他的兩側為文殊、普賢、觀音、地藏四位菩薩。兩旁是他的弟子摩斯、銀空。殿前門廊是兩位護法神——哼、哈二將。因哼將鼻噴光氣,哈將口吐白光,故稱哼將和哈將。

空王殿空王佛是雲峯寺以及整個綿山供奉的佛祖,是漢人中最早成佛的。他俗名田志超,曾對佛教禪宗臨濟宗的弘揚作出了巨大貢獻,後圓寂坐化成佛。殿內這尊佛像是他的包骨真身,是佛轉世後又成佛的空王佛。相傳,他為反抗官府及地痞的盤剝離家出走,幾經輾轉,來到了介休城內的華嚴寺。他每日在寺內打坐唸經,修行養性。農忙時節,全城的農户都忙着去田間幹活,但人手太少,又怕誤了時日,非常着急,都先後來求志超幫忙。志超有求必應,一口氣答應了二十八家,並照幫不誤。後來他又云游到義棠弘濟寺,因為寺前要修塔,但用水很困難,於是又指揮兔、鹿用銅鐘抬水,加快了工程進度。最後他選擇了綿山,受到了善男信女的廣泛膜拜。唐貞觀十二年(戊戌),李世民向綿山求雨,志超命正在做飯的弟子摩斯將淘米水向西南方向灑去,於是長安一帶普降甘露,乾旱解除,萬民歡騰。以後每逢大旱,晉陝一帶百姓都要來綿山祈雨,可謂盛極一時。後來為感謝志超

“解民倒懸”之恩,李世民率眾臣朝山拜佛。志超的弟子銀空在抱腹巖接駕告師父已圓寂西歸。李世民未能如願,不禁仰天長歎:“此行空望佛矣!”頓時天空出現了“空王佛”字樣。於是唐太宗下旨在這裏修建了空王殿。這個殿又叫石佛殿,殿內所有構件,包括台坐、門拱均為石雕,保持了唐代以前的風格。

慈雲法雨御匾光緒二年(丙子)、三年(丁丑),三晉七十八州縣大旱。山西巡撫曾國荃設壇祈雨,空王佛顯靈,天降大雨。介休義棠籍人、工部屯田員外郎李敦愚等奏請朝廷頒發匾額。光緒責成南書房翰林恭書匾額一方,交曾國荃懸掛於抱腹巖空王古佛正殿。

阿彌陀佛殿很久很久以前,這裏是一間閒置的僧舍,對面的僧舍則住着一位住持。他每天晚上唸誦經文直至深夜。一日,見對面屋內通亮,他以為是着了火,提着水桶就往過跑。進去一看,原來上面端坐着阿彌陀佛,兩邊分別為左、右脅士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正在給六菩薩説法。他靜聽一夜,終於大徹大悟,成了一位得道的僧人,化緣於四方。後又回到綿山為阿彌陀佛修建了此殿。本殿供奉阿彌陀佛,淨土宗稱他為“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因他能接引虔心向佛的人往生“西方淨土”,所以又稱接引佛。兩邊的脅士分別是大勢至菩薩和觀世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兩旁分別是其他六位菩薩:師子戲、師子奮、師子幡、師子作,堅勇精進,擊金剛慧菩薩。殿前門廊下站立的分別是帝釋天、吉祥天,他們的職責是保護佛祖、佛法和出家人。彌勒高僧殿正中供奉彌勒佛,是豎三世佛的未來佛。大家印象中的彌勒佛都是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形象,而我們這裏供奉的則是彌勒佛的法身。兩邊所供的十二高僧,他們是佛教五個宗派的代表人物,是羅漢、菩薩和佛的繼承人。為什麼要在這裏修建彌勒殿呢?彌勒曾帶領十二高僧來給空王佛做壽,又留下了他的笑口。大家為了紀念,便在這裏修建了彌勒高僧殿。殿前廊下兩位護法神是伽藍菩薩和韋馱菩薩。韋馱又叫天韋將軍,後因他追回了小偷手中釋迦牟尼的佛牙舍利而成為菩薩。

另一位是伽藍菩薩——關公。講到這裏,大家不禁要問:關聖帝君本是道教之神,剛才在龍頭寺還是高台危坐,為何到此又站立在佛殿之前?這裏有一段頗為有趣的故事。三國時,關羽曾坐鎮荊州,因沒有執行“聯吳抗曹”的策略而失去荊州,敗走麥城,被吳軍俘虜遇害。他陰魂不散,悠悠盪盪來到了荊州當陽的玉泉山。一天夜裏,三更以後,只見空中關羽騎一匹赤兔馬手提青龍偃月刀,大呼“還我頭來”。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淨,認得是關羽,便以手中拂塵召曰:“雲長安在?”關羽當即下馬,乘風落於普淨座前。普淨説:“今將軍被呂蒙所害,大呼還我頭來,那麼被你所斬殺的顏良、文丑等六將之頭又向誰去索要?”一席話,問得關羽啞口無言,於是恍然大悟:斬斬殺殺為佛門之大戒,自身與顏良、文丑均屬無辜。從此皈依佛門,普淨收他為半個佛,為護法大神。從此他忠於職守,成年累月佇立於殿門或山門。

介公祠供奉春秋晉國大夫介之推及其母親。介之推功不言祿的高風亮節被後人廣為傳誦,成為千古佳話。當年晉文公尋找介之推,為使之推出山,有人建議:“介之推是個孝子,如果三面舉火,他一定會揹着老母出山的。”但萬萬沒想到介之推終究沒有出來,他和母親都抱樹被火焚羽化。後晉文公為旌表介之推,封綿上田為介田,並將燒剩的柏樹做成木屐穿在腳上,口中不停地念叨“足下”。直到現在,每逢他的忌日——冬至後一百零五天,家家吃冷食,禁煙火,為“寒食節”。兩千年來,寒食之俗盛傳不衰。歷代寫寒食節的詩詞甚多,僅《全唐詩》就有一百三十餘首。那麼為什麼把介公祠建在了偏殿呢?那是在清代乾隆年間,今河南省有位讀書人,名叫品公滋,讀書很是用功,頭懸樑,錐刺股無一沒有使用過,就是《詩經》《尚書》也能倒背如流。只是他運氣不佳,屢試不中

,為此卧牀不起。他的這種執着被介之推得知後,就託夢給他,“來年你一定要進京趕考,介休就是你施展才華的地方”,説完便飄然而去了。呂公滋照夢而行,果然中了進士,於乾隆四十一年作了介休知縣。一到任,他便決定為介之推修廟。但這裏已經有了規模宏大的介神廟,很是惋惜,並不停地自責。這時有人建議:“既然朝拜介神的人很多,我們何不就近在抱腹巖再建個介公祠呢?這樣既能滿足百姓的需求,又能實現你的夙願。”就這樣,在這裏修了這個介公祠。呂公滋為官期間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以後又改任汾州通判。

空王磨志超與龍母在棋盤洞對奕,大戰了五百多個回合。龍母幾乎每盤皆輸,很是不快,隨手將棋子一扔,交棋認輸。從此志超便在抱腹寺坐禪修行,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僧。而被龍母所扔的這一枚棋子因沾了龍母的靈氣,成了妖精。此妖精經常下山,到附近村舍裏為非做歹。村民們便來綿山抱腹巖拜見活佛志超,請求為民解危。志超得知是棋子所化,便命徒弟摩斯將它化為一塊石磨,讓它將功贖罪。從此我們這裏就有了這樣一個“空王磨”。關於“空王磨”的傳説,《續高僧傳》中有所記載:一年春天,青黃不接,綿山寺廟中的糧食只剩六擔了,只能維持十幾天的生活。但使用“空王磨”,從春到夏,每天磨五斗,共應磨九十石,但只用了四石,六擔糧食還剩兩石。僧大家很驚奇,知這是佛祖保佑,於是把多餘的糧食做成齋飯,救濟民眾,幫這一帶百姓渡過了災荒。這裏曾經有過煮粥用的“萬人鍋”,可惜現已丟失。

龍池池內生水,平時供寺僧和遊人食用。五龍畈依佛門後,常造福遠近的百姓。天旱時,四面八方的人都來這裏祈雨,十分靈驗。所以綿山一帶五穀豐登,大家安居樂業。為此稱它為龍池。

釋迦殿釋迦成佛後,曾雲遊四方。當來到綿山時,發現這裏山青水秀,是一個修行養性的好地方,但也有許多妖魔怪獸。釋迦決定通過講法教化他們,龍眾也趕來聽法。後來志超擇地綿山,為感謝釋迦,在這裏修建釋迦殿。本殿奉祀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釋迦族人,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衞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二十九歲時痛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捨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經過六年的苦行。在佛陀迦耶樹下“成道”。悟到世間無常和緣起等理,便在鹿野苑開始傳教。其後四十五年間,在中印度各地遊行教化,信眾很多,都尊稱他為“佛陀”——覺悟者。八十歲時,在拘屍那城附近的沙羅雙樹下入滅。他的弟子將他一生所説的教法記錄整理,成為經、律、論“三藏”,此後佛教傳播範圍不斷擴大,形成世界性的宗教。兩旁分別是文殊、普賢菩薩及兩位龍王(龍眾的代表)。

鐵索嶺是由抱腹巖而上的一個高二十餘丈的山嶺,由嶺上“閆王橛”拖下兩根鐵索,每根長18丈,由300餘個鐵環連接而成,每個重14斤,兩條共重四千餘斤。大家背向萬丈深淵,面向摩天山嶺,手抓鐵環,沿75度的斜坡攀援而上,可至綿山峯頂。其驚險程度真不亞於華山千尺幢。介休市委書記馮建平有詩讚曰:“危危鐵索嶺,穹穹抱腹巖,最是驚魂處,人已崖上懸。”《大唐汾州抱腹寺碑》記載,鐵索嶺的鐵索,始懸於唐代之前。唐代有名詩人賀知章當年就是從巖溝登雲梯上抱腹寺,再由鐵索嶺上到巖頂的。抗日戰爭時期,遊擊健兒們經常身背機槍、地雷,肩扛食物攀鐵索上下;並曾由這裏護送到延安去的幹部過封鎖線;救援跳傘着陸的美國飛行員。鐵索嶺是連接晉冀魯豫與革命聖地延安的一條祕密通道。

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從抱腹巖沿“雲梯”下行約四十五丈,到距溝底約三十餘丈的一個方圓的小丘上,便可看見舉世聞名的《大唐汾洲抱腹寺碑》。楊仲昌撰文,張晉書丹,僧人思本檢校。碑通高九尺,螭首二尺五寸,寬三尺,厚一尺。碑文為隸書,字徑一寸,24行,每行50字,共1200字。因年深日久,風化剝落70餘字。碑兩側有唐、宋名人題記。曾向唐玄宗推薦李白的有名詩人賀知章題記中有“昔年與親友俱登抱腹山數重,攀雲梯……”的記述。可見此地原有“雲梯”。攀雲梯到抱腹巖,再繞行到鐵索嶺下攀二十一丈鐵索到綿山上方,最後登上四丈高的摩斯塔,有通天雲衢,青雲直上。這便是開元二十年碑中所説的“雲梯鐵索”。碑文主要記述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籌劃經營開發綿山,魏明帝曹睿特詔建抱腹寺等情況。其書法結構寬舒,字跡古樸剛勁,有漢隸遺韻,為唐碑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棋盤洞在開元碑後距地面六尺。這兩個長九尺,高六尺,深六尺的石窟,就是當年唐高僧志超與龍母下棋的地方。右窟內頂部有50個高六寸的石刻雕像,也是唐代文物。兩窟內還有一些遊人題留,也頗具文物價值。

五龍鬆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五龍鬆是五龍的化身。唐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佔據。龍母已知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對奕,有意輸掉綿山,讓於志超。五龍兄弟暴躁氣盛,對志超十分惱怒,就一起作法欲將抱腹巖推倒。高僧志超法力無邊,右手托起巖頂,抱腹巖安然無恙。五龍戰敗歸依佛門,成為綿山護法真神。從此五龍便化為五棵長生不老之鬆,永遠鎮守在這裏。

金大定謝雨碑金大定十一年(1171),汾州一帶久旱不雨,遍地災荒,民不聊生。汾州軍太守王琦久聞綿山龍王很有法力,有求必應,便在衙內擺案禱雨。果然,汾州地境一連數日大雨滂沱,百姓無不稱奇感恩。後為感謝龍王降雨救災之恩,王琦親率汾州官員並百姓人等前來朝拜,並立此謝雨祭文碑。

大明正德碑邑人任九皐(曾任河北平鄉縣丞)撰文,強恕子書丹,郭海勒刊,大明正德十三年(1518)悟空、悟禪立石。碑文記載了當年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緣由,介紹了唐代高僧志超成佛的故事,以及唐太宗李世民為感謝“善友解民倒懸”的恩德,於貞觀十五年(641)農曆三月十七上山朝拜,以及北宋宰相張商英朝山拜佛,明晉恭王朱岡主持重修空王古佛殿的經過。

明王殿當年高僧志超歷經艱險,終於來到綿山聚徒弘法。但有很多野獸汲取了綿山之靈氣,常出來興風作浪,擾亂百姓。一次,釋迦牟尼雲遊到綿山,看出志超定會成真,就命十大明王幫志超降妖除魔。志超成佛後,就託夢於百姓,在這裏修建了釋迦、明王殿。十大明王來到這裏,又擔負起了保護藏經樓中經書的職責。他們恪盡職責,降妖伏魔。明王受佛的教令而現出忿怒勇猛的形象,以降伏諸惡魔。之所以稱明王,是因為明為光明之義,此佛以智慧而明,以智慧摧毀一切魔障。本殿供奉的明王有:一、焰曼得迦大忿怒明王,二、無能勝大忿怒明王,三、缽納曼得迦大忿怒明王,四。尾覲那得迦大忿怒明王,五、不動尊大忿怒明王,六、吒枳大忿怒明王,七、你羅難拿大忿怒明王,八、大力大忿怒明王,九、送婆大忿怒明王,十、傅日羅播多羅大忿怒明王。該殿塑像為唐代風格,特別是三層懸塑,線條流暢,氣韻生動,栩栩如生,堪稱精品。

五龍殿五龍為綿山的地方保護神。大家請看,五龍個個位居正中而龍母卻被供奉到了一邊,這與古代以孝道為重的美德是相違背的。原來這有一段來歷:高僧志超入山時,綿山為五龍佔據。龍母知道志超為空王古佛轉世,便與他在抱腹巖下棋盤洞內下棋,有意輸掉綿山。五龍對此表示不滿,殿內的塑像便出現了這樣的情景。五龍想考驗志超是否誠心向佛,便下起了漂泊大雨,大有將抱腹巖沖塌之勢。志超臨危不懼,鎮定自若,右手托起了巖頂,使抱腹巖安然無恙。現在五龍殿前巖頂還留有個巨大的佛掌印。這就是志超用手託山的印記。此殿為明代建築。殿內還塑有五條龍,其中兩條龍的爪裏抓着人頭。這裏還有一個故事。從前這裏有兩個攔路搶劫財物的歹人,嚇得百姓們不敢上山。後來,興地村一個膽大的年輕人受眾人委託,繞後山拜見空王佛。空王佛得知後,便命已皈依佛門的二龍去捉拿,二龍奉命行事,將兩人捉拿到此。

毗盧殿正中供奉的是毗盧遮那佛的應身——釋加牟尼及他的十大傑出弟子。他們分別是:摩訶迦葉、阿難、目犍連、舍利弗、須菩提、迦旃延、優婆利、羅睺羅、富樓那、阿那律;其中目犍連即目連,號稱神通第一。

笑口常開過了塔林,可見一笑口常開的佛山。這是彌勒佛的化身,是年三月十七綿山廟會,彌勒佛趕來赴會。他曾率十二高僧站在此迎接各方佛祖。此後便留在綿山參禪打坐,後打坐之處便有了他們的化身。因彌勒笑口常開,故有“彌勒笑迎四方客”的故事。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1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2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xx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3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羣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羣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4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5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 古老神奇的綿山,歷史悠久,2640年的歷史博大精深。人文景觀雄壯宏偉,自然風光優美,集秦山之雄奇、無水不秀、無澗不幽、無景不典;氣勢恢弘,巧奪天工,蒼松翠柏,山環水繞,人稱北方九寨溝。

綿山的吃、住、行、遊、購、娛各具特色,住在懸崖上,吃在巖溝邊,行在雲霧中,遊在飄飄欲仙,似仙非仙。登介公嶺拜介公,遊仙洞,龍頭寺觀日落。遠眺中國最大道觀建築羣大羅宮,穿越天橋漫步一斗泉,拾階朱家凹,觀佛教聖地雲峯寺,探祕九曲一線天棲賢谷,遠足龍脊嶺,暢遊自然景觀北方九寨溝--十里畫廊水濤溝,令遊客目不暇接,流連忘返。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她步步有景,景景有典,奇巖、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空王真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節習俗,形成了綿山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的遊客紛至踏來。綿山人間仙境,旅遊好去處,堪稱全國之“最”,千山萬水看不盡綿山,遊綿山,看盡千山萬水。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6

綿山風景名勝區,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2560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起源於春秋時晉國介子推攜母隱居被焚在山上,所以綿山又名介山,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1]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羣風格多樣,從建築的角度來剖析,綿山仿古建築既取之先代建築之長,又加上設計者和建設者的現代創意,集華夏古今之精華,構成了現代仿古建築物的獨特風格。

在綿山綿山風景名勝區建築羣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台、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蹟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為古建築博物院(園)。綿山風景名勝區有14個大景點,360餘個小景點:人文景觀:龍頭寺、龍脊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峯寺、正果寺、介公嶺;自然景觀:棲賢谷、古藤谷、水濤溝。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於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__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7

2600多年前的一個秋天,這裏曾經是火的海洋,大火燒了7天7夜,這位就是縱火者----晉國的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他既不是在演練軍隊,也不是在狩獵,而是在尋找一個人,一場人命關天的追逐。

誰是他要找的人?

故事還得從公元前655年講起:當時天下未定,五霸紛爭。據《晉書》記載: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父王的寵姬驪姬的謀殺,無奈出逃他國19年。一個名叫介子推的大臣追隨重耳出逃,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一次流亡途中,途徑衞國,公子重耳飢餓難耐,眾臣子爭採野菜煮食。公子重耳難以下嚥,介子推看在眼裏,急在心裏,覺得有朝一日,復國大業還得靠重耳來完成,於是便躲在角落將自己大腿上的一塊肉割下來,為重耳煮成肉湯。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

公子重耳復國後,論功行賞,介子推功不言祿,為盡孝道,背起母親,攜母隱居於介休綿山。鄰居解張的一首《龍蛇歌》讓晉文公重耳想起了介子推,便下令搜尋,三天三夜都未找到,情急之下便同意了大臣火燒綿山的建議,想逼介子出山,怎料其母子二人寧肯被大火活活燒死,都不肯出山。併為晉文公留下血書一封:割股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託哀思,形成寒食節。正如唐代詩人盧象有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這些永載史冊的故事,都發生在我的家鄉----介休。 “中國寒食清明文化之鄉。”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綿山不僅因介子推而聞名,縱覽綿山,人文繪萃,景色優美。山勢奇特,有大小天然溶洞百餘處之多。最大的當屬“抱腹巖”,其山勢如兩手抱腹故得名。它是一個高約60米、長約180米、深約50餘米的巨形巖洞。抱二百餘間殿宇、禪房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書法家傅山曾寫長聯盛讚道:“閲名山多矣,無如此石凌空,生成的一片袈裟,十方圓蓋;瞻佛教巍然,自有真神出現,修煉來三花聚頂,五氣朝元。”抱腹寺內塑像、碑刻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

綿山似乎有一種包容天地萬物的大氣,融合了多元的宗教文化,過去式佛空王佛、道觀大羅宮、綿山之神介子推、佛道儒三教在這裏兼容並存。但綿山的靈魂還是介子推的傲骨高風。介子推,我國傳統道德的楷模,忠孝清烈的典範。人們以山銘記,以市銘記,以村銘記,以節銘記、以俗銘記的這位千古先賢都不禁肅然起敬。現在的綿山就是在延綿傳承介子推忠烈愛國和孝老敬親的傳統道德。作為一名導遊,文化的傳播者,我自己的愛國行動就是做火炬手,傳揚自己家鄉先賢的美德,這就是一名旅遊工作者愛家鄉愛祖國的綿薄之力。

三賢故里、大道之山----綿山真誠歡迎您的再次光臨。

綿山,位於介休城南10公里處,又稱介山,是春秋時期晉文公介子推“功不言祿”偕母隱居並殉難之地,介休因此而得名。

介休綿山風景名勝區,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地界,最高海拔二千五百六十米,是太嶽山的一條支脈。

綿山風景名勝區的仿古建築羣風格多樣,建築羣體中宗教建築有殿廟、宮觀;園林建築有亭、台、樓、閣、軒、廊、榭、牌樓;古留遺蹟建築有古營門、城池、營寨等,可稱古建築博物院(園),展現在遊人眼前的是一個華夏現代仿古建築羣隆起在大道之上的巍巍綿山。主要景點有龍頭寺、抱腹寺、空王殿、千佛殿、介子祠、石佛殿等。

綿山山勢險峻,林木茂密,山間溪流終年不斷。身臨其境,如入畫屏,是山西省首批公佈的六大風景名勝區之一和聞名遐邇的遊覽勝地。綿山最高海拔2566米,相對高度1300米以上,景區總面積約40平方公里。北距太原137公里,毗鄰平遙古城、靈石王家大院。

綿山歷史源遠流長。據史志記載,東漢建安年間,綿山已有鐵瓦寺建築。後魏太和時期,高僧迪公開始籌劃在綿山抱腹巖建寺。北魏高僧曇鸞於綿山聚徒弘法,創立淨土宗道場鸞公巖。唐初,高僧志超(空王佛)入主抱腹寺,唐太宗李世民曾親登綿山禮佛謝雨。唐後各代,綿山各處廟殿屢有增設,修繕不輟,成為著名的遊覽勝地。綿山古蹟遍地,景點櫛比,《介休縣誌》中有“綿山十景”的記載。

綿山文化積澱厚重,是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的發源地。介子推以及寒食清明是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極好題材。賀知章、李商隱、文彥博、張商英、皇甫韶、馬天來、李東陽、傅山等歷代名流以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葉劍英、薄一波都曾有過吟詠、品評和題詞。

1995年,介休市委、市政府決定將綿山風景區確立為精品項目重點開發,出台了優惠政策,鼓勵社會投資。介休市民營企業山西三佳煤化有限公司從1995年開始對綿山進行大規模修繕開發。

十幾年間已累計投資20億餘元,構築了“吃、住、行、遊、購、娛”完善的旅遊服務體系,形成龍頭寺、龍嵴嶺、李姑巖、蜂房泉、大羅宮、天橋、一斗泉、朱家凹、雲峯寺、正果寺、棲賢谷、介公嶺、水濤溝、古藤谷等十四個景區,360多個景點,全部遊覽一般需要3到5日。20__年9月,綿山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成為全省第四個、晉中市首家獲此殊榮的旅遊景區。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古。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道佛人物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目不暇接,思緒萬千,流連忘返。

以抱佛巖為中心,向東行百米有鐵索嶺,鐵索從崖頂垂下,可攀援而上到達山巔,上有銀空洞、竹林寺、鐵瓦寺、摩斯塔等景點;朝西北下行5公里有李姑巖,相傳是唐太宗御妹出家修煉處;沿南下石級到斷巖邊,下雲梯可到棋盤洞,洞內有唐代佛像、古碑、名人題刻。賀知章有題記百餘字,盛讚了綿山的奇險,引遊人矚目。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8

各位遊客朋友,大家好!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寒食節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節的出現是為了紀念一位名臣,而這位名臣是誰呢?大家先聽我講個故事,相信大家聽了之後就會明白了。

在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圖回報。十九年之後,重耳作了國君,即位後晉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卻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報恩心切的晉文公,誤聽佞臣獻策,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是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故事講完了,相信大家現在已經知道這位名臣是誰了,那麼今天我們就走進介子推的世界,體會他內心深處那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邁。

現在在大家眼前這座綿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綿山,綿山是太行山的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亙而取名為綿山。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秀麗,樹木茂密,環境優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19

綿山:

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

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

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4A級旅遊景區,

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0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1

請大家跟隨我的腳步,現在我們來到的景點是有“天下第一道觀”之稱的大羅宮。“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方米,足以與拉薩的布達拉宮相媲美,大羅宮裏融合道教和佛教為一體,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靈,它一共有十三層,現在就請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羅宮。

這是大羅宮的第一層建築叫財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是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趙公明座元寶座,左手持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香爐上的這幅對聯,是為了歌頌綿山的開發者閆吉英老闆而寫的,大家可以在這裏燒幾柱薄香來祈求自己來年發大財,大家上香的時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還是在道家,都講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時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請您保持一份肅靜,信則有不信則無。

參觀了第二層的救苦天尊殿,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第三層建築——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稱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鄉親為了感謝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處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進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賜福、解難、赦罪。

看過第八層的200多尊雕塑,欣賞過第九層“介休三賢”的畫像,領略了第十層百名書法家題寫的108塊《道德經》木刻全文,拜過了第十一層的道教最高尊神——無形、無名、無上天尊,品味過羣仙殿內借鑑永樂宮壁畫繪製的300平米《羣仙朝元圖》,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大羅宮的頂層建築——藏經閣,珍藏有《道藏》、《四庫全書》、《古今圖書集成》、二十四史、《金剛經》、《尚書》等道教、佛教、儒教各類經典藏書數萬冊,包括書法、雕塑、繪畫、考古、建築等門類,是全國風景名勝區中藏書最多的景區。

登過了13層的大羅宮,現在在我們身後的建築就是抱腹寺,又名雲峯寺。因建於抱腹巖而得名。抱腹巖座東面西,高60米,深50米,長180米,分上下兩層,抱二百餘間殿宇與腹內,為天下絕無僅有。綿山的三絕都匯聚在了雲峯寺景區,這三絕就是:還願掛鈴,包骨真身像,鐵索嶺。

頭頂上面的崖壁,半空懸掛的這些銅鈴,是當地的“還願掛鈴”民俗活動所留下的。前來還願的善男信女,請當地的人從後山到抱腹巖上,把繩子的一頭繫到山上的松樹上一頭繫到腰間,兩個人同時下放,當放到半空時,一個人推另一個人,使人蕩起來,把人悠進洞內,用鐵鈎掛住壁頂,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鈴掛到崖壁上,掛鈴成功之後鳴鞭炮以示慶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個台階,登上這一百二十級台階就是抱腹巖的主寺雲峯寺,台階兩旁的猛獸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薩的坐騎,佛教中説人生一共有108個煩惱,每登上一個台階便可忘掉一個煩惱,登上這一百零八個台階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煩惱,從而進入無憂無慮的極樂世界,其餘的12個台階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氣,登上這一百二十個台階。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2

綿山的景觀很多,又有白雲庵、光巖寺、雲中寺、地藏殿、氏姑廟、龍王廟、柏龍、説法台、棋盤石、五龍墓、捨身崖等。還有直徑1米的鐵鍋水,水從崖壁流入,滿而不溢,掬而飲之,味甚甘甜,叫做“一鍋泉”。泉之南有一“之”字形石級,行500米,即達溝底深谷,又有“石洞水”與周圍的青山怪石、奇樹山花相映成趣,使人賞心悦目。

綿山,山古水活,古蹟眾多,又有大量的古老傳説,以其鮮明的個性躋身於我國名山之列。今日綿山,正在恢復其原來的魅力。“萬壑千崖增秀麗,往來人在畫圖中”,定會給遊人留下永恆的記憶。

綿山為黃土質山地草原甸土,主要植被為天然林和天然草地。山頂以白羊草、苔草、蘭花棘豆、鐵桿蒿、阿爾泰紫花和部分灌木黃刺梅、醋柳等為主,組成茂密的草原植被。山坡為黃土質山地棕壤,自然植被為繁茂的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有黃榆樺、柞、山柏、側柏、油樺、白皮松、黃榆、鵝耳櫪、山楊等。灌木有荊條、黃刺梅等。果木林有獼猴桃、山梨、山葡萄、山杏、山桃、山楂、毛櫻桃、酸棗、野核桃等。中藥材非常豐富,有靈芝、豬苓、黨蔘、黃芪、五靈脂、血見愁等200餘種。地表覆蓋率在90%以上。

綿山風景區綿山屬温暖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日照充足,夏季雨量較多,秋季涼爽宜人,冬季多有瑞雪。一月份最冷,平均氣温為5.1℃;六、七月份最熱,平均氣温為24℃。年平均氣温為10℃--9℃。氣温隨海拔增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遞減1度左右。陽坡凹處温度相對要高。年降水量在656.2--621.1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為60%。全年多西南風,風速平均為2.2米/秒。四月份風多較大,八月份風少而小。四季景色各異,皆宜遊覽,尤宜冬日雪霽。

相傳春秋之時,晉國貴族介子推,跟隨晉公子重爾逃亡十餘年,曾在飢餓時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給重爾吃。晉文公還國為君後,介子推攜母親到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尋找,為逼迫介子推出山,採取放火燒山的辦法,卻把介子推和他母親燒死了。文公得知,悲憤交加,命將綿山改為介山,把陽縣改為介休縣。又將“環綿山山中而封之,以為介推田”,以示懷念。並於清明節前一天,即介子推被焚的日子,不許燒火,家家户户只能吃冷飯,謂之“寒食節”。

綿山早在春秋時候便有了道家的活動。因介子推而被封為介山;介子推作為道家思想的先驅之一,身體力行着道家清淨無為、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樸素思想。在西漢劉向所著的《列仙傳》中,介子推已被尊奉為道家神靈。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石桐水,即綿水,出介休縣之綿山,流經石桐寺西。石桐寺即介子推之祠。後人們到綿山尋幽探古,訪賢求道,憑弔先哲,更使綿山道家的活動日益興盛。20__年,綿山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清明寒食文化之鄉”。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綿山自然景色極其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它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20__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19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一面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詔,在介子推忌日,禁煙寒食。

以寒食寄託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羣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隨着時間的推移,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本來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但發展到唐代後期,逐漸演變為一個節日。寒食節歷經兩千多年,最終發展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節日。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3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你們好!歡迎大家來到綿山!我是你們這次旅行的導遊小導。今天就由我為大家提供服務,大家如果有什麼要求可儘管提出來,我會竭誠為您解決。

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__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焚山時正值"清明節"前一天,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4

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是介休綿山,綿山是太行山支脈,海拔高度為20xx多米,因山勢綿豆而取名為綿山。後因春秋時期晉臣介子推被焚此山而名聲大震。歷代都在綿山興建了許多寺院禪房,於是成了著名的佛教聖地。而且綿山風景絕佳,也是我國北方著名的旅遊風景區之一。從介休南行20公里到達綿山腳下的興地村,在興地村有一處值得一看的地方,就是我們在遊綿山之前先參觀的第一個景點——迴鑾寺。

迴鑾寺是由於唐太宗當年到綿山想登山未成在此迴鑾而得名。當時唐太宗還留下題詩一首:“迴鑾遊福地,極目玩芳晨,寶剎遙承露,天花近足春。焚鍾交二響,法日轉雙輪。寂爾真仙境,超然離俗塵。”大家請隨我進寺內參觀。這座寺廟在五代時曾遭戰亂的破壞,宋代時又重新修建。寺內院落寬展宏敞,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左右垛殿和東西配殿。從天王殿向內觀望,雖然院內建築物不高,卻莊重、肅穆。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殿,原有元代泥塑佛像羣和鐵佛像、木雕佛像,而且四壁繪有元代壁畫,可惜十年動亂中被毀掉了。現在寺內生長有古鬆、龍槐、杉樹等,夏日槐蔭如傘,四季古鬆清幽,給寺內增添了勃勃生機。

朋友們,從迴鑾寺出發,再南行約1.5公里的路程,我們就要開始登山了。山上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十分豐富,但景點較為分散,往返路程約9公里左右,俗稱“九里十八彎,二十四座諸天小廟,各處羅列。”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5

大羅宮 “三清上,曰大羅”。綿山大羅宮依山而建,層樓迭閣,青牆金瓦,畫棟雕樑,建築面積達一萬多平米 ,為“天下第一道觀”,可與布達拉宮媲美。主要有財神殿、救苦天尊殿、三官殿、六十元辰殿、鬥母殿、三清殿、星宿殿、靈霄殿、九曜星君殿、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藥王殿、混元殿、藏經閣、講經台,集道教殿宇之大成財神殿 此殿正中供奉的是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別為利市仙官和招財童子.武財神坐元寶座,左手執元寶、右手拿鐵鞭;兩位文財神一位懷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寶。鬥姆殿 中央三目、四頭、八臂的女神為“鬥姆元君”.左邊為"三台星君""南鬥星";右邊為“左輔”、“右弼”星和“北斗七星君”.“鬥姆元君”為天上眾星之母,主管羣星。南鬥主生,北斗主死,朝拜諸星君,可增福添壽.《三國演義》中有孔明祭鬥延壽以及"趙彥求壽"的故事.壁畫上畫的是除南.北斗星君以外的西方.東方諸位星君.他們主管人間的官祿前程,以及為人們救苦救難、化厄降祥。東漢三萬名太學生首領郭林宗為感謝鬥姆點化之恩,在這裏建了鬥姆殿

三清殿 三清,指玉清、上清、太清,本來指道教天神所居的聖境,後逐步演變為指居住在三清境的道教三位最高的神.殿內中央為玉清元始天尊,左為上清靈寶天尊,右為太清道德天尊。三清是“天界”最高神靈,執掌宇宙,主宰萬物,造化陰陽,生成天地,是世界的本源道的化身。玉清又名天寶君,為洞真之神;上清又名靈寶君,為洞玄之神;太清又名神寶君,為洞神之神.兩側為“四大天師”.他們均是道教的創立者,分別為東漢“張道陵天師”,是五斗米教的創立者;以及“南北朝時的葛仙翁、許旌陽”和宋代的“薩守堅”.左右牆上的壁畫分別為“玉帝”“王母”帶領天界諸神朝拜三清的場面.供桌兩邊雕刻的是和合二仙.和合喻意同心、和睦、順氣,是中國的喜神、愛神.中間的雕刻為駿馬馳騁,龍騰虎躍,體現出中華民族的一種龍馬精神,喻示着人們一帆風順,馬到成功。

星宿殿 二十八宿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星宿的崇拜.古時星相家根據星宿的移動,占卜吉凶,並把他們分成東、南、西、北四組,稱為東方青龍,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和北方玄武,又稱四方四神。民間辦喜事、蓋房子、出門都要選日子,就是據此而來的。這兩位分別是青龍和白虎,他們就是人們所説的左青龍、右白虎,他們的職責是鎮守道觀山門,驅邪護正。靈霄殿 殿內中央供奉的是“玉皇大帝”,左為“天皇大帝”和“南極長生大帝”,右為“紫微大帝”及“后土皇地祗”.兩側為年、月、日、時四值功曹.道經上説:天有三十六層,三清居最上三層.玉帝居三十三天為萬夫之主,主宰人間天上的禍福吉凶,及世界兵革、劫運,是民間信仰的最高神靈.左、右四位大帝,分別統帥萬星、萬雷、萬靈、萬地,以輔佐玉皇.傳説四值功曹體察人間善惡功過,時記月累,年滿上奏玉帝.臘月廿五玉帝下界巡世, 以人們所做的善惡或賜福或降惡。這天古代皇帝都要舉行盛大的祭天活動,以求國泰民安,天下太平.靈霄殿的兩壁畫的是“太乙救苦天尊”和“玄天上帝”帶領各自部下神將朝拜玉帝,奏事請旨的場面.畫中人物栩栩如生,神態端莊各異,體現了天界的莊嚴和諸神的無邊法力.當年唐玄宗為感謝玉皇大帝的點化、護佑之恩,命人在這裏修建了靈霄殿以及九曜星君殿和六丁六甲殿。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藥王殿 殿內正中供奉的是炎帝,兩側分別供奉張仲景、華佗、扁鵲、孫思邈四位蓋世奇醫.綿山自古以來就是道家聖地 ,因介之推歸隱於此更成為人傑地靈之處.明末清初大學者傅山號朱衣道人,研究《周易》多年.有一年,母親重病纏身,妻子產後無奶,真是禍不單行.傅山既是位孝子,又是位好丈夫,對突如其來的災禍茶飯不思,徹夜陪侍母親、妻子.有一日,他十分睏乏,爬在書桌上便睡着了.恍惚中忽見一仙人飄來,説道:“綿山聖水可治百病.”他頓感神靈在點化自己,便於明天啟七年(丁卯)連夜奔向綿山取水.母親、妻子喝了聖水,病症才得以痊癒.為感謝神靈救命之恩,特在此修建藥王殿.從此綿山聖水可以治無名痼疾,又可作催奶劑的消息,傳遍了省內外,人們常專程來此接水。藏經閣為綿山道教藏經處,藏有《道藏》等道書多部。講經台為道士集會和講經場所.有全國百位名家題寫的《道德經》木刻,堪為一絕.羣仙殿全部神像均系布畫,內容為道家眾仙朝拜洪鈞老祖,總面積360平方米,為全國絕無僅有.洪鈞老祖也稱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混洞殿主要供奉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無形天尊為混洞之前,道氣未顯,恍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為無形象可察。無名天尊為宇宙處於本始狀態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説:“無名,天地之始。”雖有質可睹,但不可名。無上元君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後下降為尹氏之女,嫁於仙人李靈飛,懷胎八十一年,生太上老君,傳金丹密訣72篇即昇天而去。

獅子山

文殊廣法天尊與太上老君經常在綿山探討道學。唐代有人曾見二位老者,一穿白,一穿黑,對坐山上,侃侃而談。待接近時,二老者倏然隱去,只看見天空中飄起一白一黑兩朵祥雲。在二仙對談時,文殊的坐騎獅子蹲在山上,因而該山形如卧獅。載馳載驅牌樓

介休北賈侯家是清代著名晉商之一。康熙年間,侯家尚未發跡時上綿山大羅宮財神殿祈拜神靈保佑。經過幾代人的經營,至光緒初年,侯蔭昌的票號遍佈全國50多個城市,資產達七八百萬兩,居全國票號之首。侯蔭昌上綿山謝神靈保佑之恩,重修財神殿,並新建牌坊,並請名士題寫載馳、載驅匾額。救苦天尊殿

三國時,羣雄逐鹿,連年混戰,原始鬼魂也乘機出沒人間騷擾百姓。天尊得知鬼魂作怪,便將手中拂塵一揮,使鬼魂消散。百姓抬頭一望,只見一九頭青獅上馱着救苦天尊,再看一位戴官帽的神仙帶領十八神將收了鬼魂。原來是太一救苦天尊領城隍及十八陰司傾城出動。後人便自發捐資修建了天尊殿。自那以後,就有了城隍三出巡,治理鬼魂,使百姓安寧的説法。

這裏中央坐九頭青獅的為“太一救苦天尊”,兩側為五方接引童子。傳説救苦天尊,千處有求千處應,尋聲趕來,救苦救難,所以又稱“尋聲救苦天尊”。他有放百億瑞光,照亮幽冥地獄,拔度地獄亡靈,使他們解脱罪孽投生轉世的法力。右側牆壁上有救苦天尊施展法力,救助苦海遇難眾生的畫面。左側為救苦天尊化身救助病人的情景。五方童子手執“五色寶幡”,意為接引五方世界一切有緣眾生。三官殿

東漢時,有一年蛟怪利用洪水危害四方百姓。三官伸手甩出法器,使洪水平靜,蛟怪被定在了溝內,化為巨石。從此以後巖溝裏的水在出溝處走地下,出了溝才湧出地面。既能防止蛟龍作怪,又能保證附近百姓用水的清潔。

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又稱“三官大帝”。天官能賜福,地官能解難,水官能赦罪。武則天就常拜“三官”。左邊的壁畫所反映的就是“三官大帝”巡視考察的情景。下方有懲罰惡人的場面。右壁上畫的是“天官”為人間賜福的情景。

附近鄉民為感謝三官除去蛟怪,在這裏修建了三官殿。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三尊明代木雕三官像,是汾洲知府請人雕成後請往綿山的。六十元辰殿

元辰即人們常説的“太歲”、“本命元辰”,總共六十位,以天干、地支相配。六十年一循環,輪流值年。綿山元辰殿分上、下兩層。各殿內牆壁上形象逼真的畫像也是三十元辰,和塑像一起正好是六十位。在此各個不同年份出生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 “本命星君”。民間有本命年穿紅背心,系紅褲帶,祭拜本命神,以求消災免禍,增福增壽的習俗。仙蹤亭<

綿山大羅宮的玉清天尊、上清天尊、太清天尊經常和眾仙在殿門前的山邊平地上圍坐切磋道經。

有一日,狄仁傑路經介休,隻身來到綿山,沿路欣賞山水風光。走着走着,遠遠看到三清殿門口三清與眾仙歡聚一堂。行至大羅宮山崖下,看到山頂上仙氣繚繞,煙霧升騰,隱約聽到眾仙切磋道經的聲音。狄仁傑緊走幾步,氣喘吁吁地爬上山頂,舉目觀望,不見眾仙蹤影。便進殿內焚香祈禱,祈求神靈保佑李唐天下。拜畢出殿後,彷彿又看到殿前山邊的空地上眾仙端坐的身影。狄仁傑想這是神靈點化。為感謝眾仙的保佑,回朝後派人修建了這座六角亭,並取名為“仙蹤亭”。九曜星君殿

九曜是指太陽、太陰、金、木、水、火、土及計都、羅睺九位星君。古人認為“九星”主人的吉凶禍福。其中“五行相生相剋,相剋則有家宅不寧,六畜不旺,人丁不安,口舌官司等凶兆”;又有“男怕羅睺,女怕計都”之説。因而民間有正月初八順星轉運祭九星的習俗,據説可以消除各種災難,保佑一年吉慶隨心。九曜君神像後壁上均有各自星君的天文星座,夜晚可以根據牆上的星圖,在天上找出九曜。六丁六甲殿

就是六十元辰中的“六丁”與“六甲”神。六丁屬陰,六甲屬陽。六丁都是女神。道士用六丁之法招使六甲神察知遠方人或物的吉凶。六甲是男神,是真武大帝的部下,有“祈禳驅鬼”的功能,也叫“制鬼神”。

六丁六甲即:丁卯司馬卿、丁丑趙子任、丁亥張文通、丁酉藏文公、丁未石叔通、丁巳崔巨卿;甲子王文卿、甲戍展子江、甲申扈文長、甲午衞上卿、甲辰孟非卿、甲寅明文章。五老君殿

五老君是道教初創時期的五方神靈,又叫五帝。他們都是非後學而成真者,為天地開闢之前的先天神靈,所以又稱元始五老。即東方青靈始老天君,號青帝;南方丹靈真老天君,號赤帝;中央元靈始老天君,號黃帝;西方皓靈皇老天君,號白帝;北方五靈玄老天君,號黑帝。以上“五老”與泰山、衡山、嵩山、華山、恆山相對應。綿山乃五方神靈會羣仙之所,故善男信女建此殿供奉。夢圓亭

清道光年間,介休籍仙台村人郎營週一家,三代均為詩人,被稱為“詩歌世家”。光緒三年,先祖託夢給營周,講述當年許願“詩歌世家”如願後建亭之事。營周為感謝神靈護佑成才之恩,遂在此建“夢圓亭”。大羅宮

就是當年介之推所看到的“大羅仙境”。“三清上,曰大羅”。大羅為道家的最高境界,有玉京山,山上有七寶樹覆蓋八方羅天。大羅宮復修於唐玄宗時,後因戰亂,只留殘跡。現在的大羅宮是在原址上恢復修建的,為依山而建的十三層仿古建築,高110餘米;建築羣總面積為三萬餘平方米,為全國廟觀之最。

開元十一年(723),唐玄宗巡幸南出雀鼠谷,路經綿山,憶起當年唐太宗在雀鼠谷大戰中受神靈護佑得勝之事,遂專程朝綿山禮拜;並於大羅宮焚香,拜二十八星宿殿、六丁六甲殿,並撥銀重修大羅宮。至北宋時,宰相文彥博回鄉省親,因大羅宮諸神靈驗,遂又復修。明清以來,屢廢屢修。後因歷代戰亂和日軍燒燬,綿山風景區又在原址上恢復擴建。大羅宮供奉從無形、無名、無上、三清四御到道家諸神。20xx年5月曾在此舉行了建國以來規模最大的道家活動——羅天大醮,香港、中國台灣、南朝鮮、新加坡等國內外20餘家經團參加。千百年來,在大羅宮祈禱國家興盛、家庭幸福、個人前程的不計其數,現這裏各種祈禱的表文有兩千多種,遊人贈送的帳、幡有兩千餘條。前來掛鈴、掛燈的有一千餘人。從古自今,人們辦事都離不開大羅宮,三六九祈禱、七年級十五朝拜者甚多。

遊覽大羅宮,如步步臨仙境,步步升高。在大羅宮之上的懸崖絕壁上飛人掛祥燈,可歲歲降光明。這裏還有壯武侯宋昌大羅道館掛祥雲牌、漢文帝減免中都三年租税的歷史故事。 混元殿

主要供奉無形天尊、無名天尊、無上元君。無形天尊為混洞之前,道氣未顯,荒莽之中的道家之神,意為無形象可察。無名天尊為宇宙處於本始狀態的道家之神,正如老子所説:“無名,天地之始。”雖有質可睹,但不可名。無上元君為太上老君之母,即天上的玄妙玉女。此三位神靈都是宇宙處於本始狀態之時無邊無際、無陽無陰、無上無下、無表無裏、無天無地之時的神。他們是宇宙的本源與主宰,無所不包、無所不在,是萬物的開始與生化者。諸神殿

全部神像均系布畫,內容為道家眾神朝拜洪鈞老祖,總面積360平方米,為全國絕無僅有。洪鈞老祖也稱洪元老祖。洪元指天地未開,虛空未分之際的宇宙本始狀態。

主尊九位神為木雕,正中為洪元老君,左為真一天尊、太上道君、高上玉皇道君、太始天尊;右為太上大道君、玄老天尊、太初天尊、太一救苦天尊。眾妙堂

是彩塑藝術之宮,歷代彩塑最多的陳列館。有唐、宋、元、明各個時期300多尊栩栩如生、千姿百態的神佛像,被文物專家稱為中國歷史文化遺產之瑰寶。大羅宮名人紀念館

是陳列歷代皇家文書最多的歷史名人展廳。陳列有晉文公、後趙皇帝石勒、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的聖旨、詔書十幾道,有西漢擁立文帝的壯武侯宋昌、唐代宰相令狐楚、唐代驍將尉遲恭、北宋宰相張商英、北宋名將郝質的奏摺20多篇,有張良等歷代名人的禱文、詩詞以及保存下來的相關實物,藏品頗豐。白雲庵金剛經石刻

北魏時期,文殊菩薩化作一貧婦,在綿山一帶傳播佛法。介休的佛教信徒為紀念此事,在此建庵,供奉釋迦牟尼和文殊、普賢,並在六塊石板上刻《金剛經》全文。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6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晉國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

綿山之所以享譽海內外,千百年來登臨者絡繹不絕,在於它步步有景,景景有典。欏嚴會、李姑巖、蜂房泉、天橋、朱家凹、抱腹巖、小蜂房泉、銀公洞等數以百計的天然巖洞堪稱奇觀。抱腹巖之“腹”大,抱二百餘間殿宇、館舍及一兩萬名遊人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堪稱天下第一巖。兔、鹿橋、天橋、古云梯、鐵索嶺、懾神崖等險道驚魂懾魄,令人讚歎叫絕。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所述“綿山石桐水”千迴百轉,飛流激盪,次開發形成了五龍瀑、水簾洞等形態各異的瀑布羣體。大小蜂房泉數百個懸垂的天然石乳,“乳汁”清洌甘甜,如珍珠斷線,滴落有聲。此山此水即使在名聲顯赫的三山五嶽也難尋難覓。全國柏樹之冠——秦代古柏以及龍柏、虎柏、兔柏、鹿柏和原始柏林,組成了一個仙境般的“柏樹王國”。天下名碑──《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和宋、金、元等歷代碑刻,以及雲峯寺石佛殿、馬鳴菩薩殿、明王殿和天橋須彌殿、五龍峯五龍寺的大量宋代之前及宋、元、明雕塑異彩紛呈,頗具文物價值。東漢古剎鐵瓦寺、三國曹魏抱腹寺、北魏鸞公巖和唐代迴鑾寺等諸多寺院,以及建築面積為三萬多平米的天下第一觀──大羅宮,寺廟的古老、眾多和宏偉也為其它名山所不可比擬。以上奇巖、險道、秀水、古柏、唐碑、宋塑、名剎、巨宮和真神介之推、真佛空王佛,以及流傳千年而不衰的寒食清明習俗,組成了綿山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使人因目不暇接、思緒萬千而留連忘返。

綿山地勢險要,歷來兵家必爭。隋末唐初李世民曾在綿山下雀鼠谷大敗宋金剛,收降尉遲恭。一百二十回《水滸傳》留下了田虎帶領農民起義軍與官兵對壘的故事。綿山還記載有南宋李武功、李實領導義軍抗擊金兵入侵的事蹟。明末太原武總兵也曾依託綿山收復失地,以圖再起。抗戰初期,馮玉祥將軍所屬方振武部在綿山舉行了震驚中外的抗日誓師。之後介休縣長張德含、犧盟會特派員李志敏在綿山組建抗日民主政府,堅持了長期的敵後游擊戰爭。綿山又比其它名山多了一道“可藏甲上萬”和愛國主義的特殊風景線。

綿山開發,開始於原始人的羣居生活。道家活動開始於春秋時期,此時介之推已攜母來綿山隱居。東漢建安年間,綿山已有佛教寺院──鐵瓦寺。《介休金石略》載:“摩斯塔下有寺,東漢建安年建,皆鐵瓦,悉鑄施者姓名”,據今已有一千八百餘年。以後規模較大的開發建設有五次:三國曹魏時,高僧迪公考察籌劃,魏明帝曹睿特詔建綿山抱腹寺;北魏高僧曇鸞於綿山抱腹寺及山之陰聚徒説法,弘揚淨土宗教義,並創建鸞公巖;唐代高僧志超擇地綿山,創立禪林,修煉成佛,後唐太宗李世民敕建雲峯寺;元末大火後,明晉恭王朱等人主持修復雲峯寺等寺院,之後歷代又有增修。

綿山毗鄰平遙古城、雙林寺、鎮國寺,與靈石王家大院、資壽寺聯為一體;同時又是介休市區玄神樓、后土廟景區和洪山、張壁古堡、弘濟寺景區的“龍頭”,起着重要的影響輻射作用。它又與沁源靈空山、靈石石膏山形成一個地域遼闊,各具特色的“旅遊金三角”。加之鐵路、公路四通八達,接待服務設施日臻完善,冬夏温差不大,一年四季皆宜遊覽,尤宜冬日雪霽,是一個有着廣闊開發前景並極具獨特個性的旅遊勝地。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7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人間仙景山西介休綿山觀光旅遊!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年期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據説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火焚綿山”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説過,在歷史上也確有其事。據《左傳》和《史記》記載:春秋時,晉國有個人名叫介子推,他為人正直,是有名的忠臣孝子。在晉國公子重耳被趕出國門在外避難時,介子推忠心耿耿隨重耳在外漂泊了十九年。一次重耳途經衞國,飢不能行,眾臣爭採野菜煮食,重耳難以下嚥,這時介子推便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成湯讓重耳吃,重耳感動不已,誇介子推有“割股奉君”之功。重耳結束流亡生活,到國內當上晉文公之後,流亡時跟隨他的羣臣爭相邀賞,惟獨介子推悄然離去,他説:“我寧願終生貧困,也不願貪天功為己功”,便背上自己的老母,進入綿山隱居起來。此事不久便被晉文公得知,立即前往綿山,但介子推死活不肯出來相見。晉文公知道介子推是孝子,決定舉火焚林,他認為這樣一來,介子推為保全老母性命,一定會背母親逃出山中。結果介子推寧死不出山,和老母相抱,被熊熊烈火燒死在山中。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後人為紀念介子推,每逢此日都不忍舉火,冷食一日,“寒食節”從此便流傳下來了。

我們現已到達綿山的第一個重要景區——龍頭寺。龍頭寺是綿山入口處的咽喉,地勢十分險要,從這裏向南可直插綿山腹地。寺分為上下兩層,上為龍頭寺,。下為關帝廟。從龍頭寺出來,沿途兩山對峙,怪石磷響,風景絕佳。小路像一條飄帶盤繞山腰。朋友們請繼續向上爬。在這個險要處,有一個巨石壘堡當道而立,高約7米,寬4米,在堡門裏有屋子,供人看守。門前是一條很深的溝,設有門板吊橋。從上面的瞭望孔口能看見進山的人。如果放行就將吊橋放下,待來人通過後,便又將吊橋扯起。門的左右是深淵絕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繼續前行,不遠處就可看到一高數十米,寬三四餘米的凹崖,崖根處有數十個碧綠的石乳倒掛在石壁之上,被稱作“石乳泉”,據説此水可療痼疾。過了石乳泉,山勢愈加險要,沿途羣峯環繞、煙雲縹緲、兩山對峙,不知腳下的路在何方。其實“綿山十里山水畫卷”這才開始。首先看到的是建於懸崖絕壁處的白雲洞,洞內有團團白雲不斷湧出,據説還能預測陰雨。過了白雲洞,來到一座木橋上,橋上怪石嶙峋,橋下萬丈絕澗,行人都必須貼壁而行,萬分小心,可見橋之險要。傳説綿山山主田志超最初來綿山時,前有斷崖擋路,後有猛虎追趕,幸有鹿兔以蹄相搭,方才通過。所以這座橋就被後人稱之為“兔橋”,前面1公里處的另一座橋被命名為“鹿橋”。

過“免橋”、“鹿橋”,再攀127級石級便是綿山的主要風景區——抱腹巖。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就深藏於這一巨大的巖洞之中,除抱腹寺外,此處還有空王殿、千佛殿、介推祠、石佛殿和五龍殿等建築,這些建築都深藏在抱腹巖的腹中,雨雪無法侵入,這種清幽險絕的景象實屬罕見。

在空王殿,殿中央是一尊金身塑像,關於這尊塑像還有一段極富傳奇色彩的故事。據説這就是綿山佛主——“空王古佛”。空王佛是田志超的化名,相傳是隋末唐初人。志超自幼好學,才華過人,7歲入學,遍讀經、史、子、集,長大後,父親不幸去世,家境衰落,於是到太原蒙山開化寺拜師學藝,5年之後學業有成,來到了綿山,到達後當天夜裏在抱佛寺內找了一間空房住下,第二天黎明,志超剛起牀,就聽一婦人喃喃自語:“哪裏的野人,好生無理,緣何佔我房舍?還不快快離去。”志超尋聲而望,原來是正殿中正襟危坐的龍母。志超見這婦人滿臉刁鑽尖刻,心裏老大的不高興,但又想自己初來乍到,便捺住性子,整理好衣冠,納頭就拜,説:“貧僧冒昧,出家人四海為家,我見天色已晚,屋內又空着就住了進來,請多多恕罪。”誰知龍母聽後勃然大怒:“好你個大膽的漢子,綿山方圓百里都姓龍,誰人不知,哪個不曉?而今我不讓你住,你就住不成!”志超説:“龍母且息雷霆之怒,咱們慢慢地商量。”龍母依舊大怒,志超又耐着性子説:“佛家慈悲為懷,俗話冤仇還宜解不宜結呢,況且我們往日無仇,近日無恨,有啥不能商量的!”龍母自覺語失,反問:“有何主意?”志超説:“咱們對奔,三盤兩勝定輸贏,如果您贏了,我就遠走高飛,假如您輸了,您就讓出介山。”龍母自信自己棋藝高超,是不會輸的。那麼結局如何呢?大家一定猜出是志超勝了龍母。此事很快傳遍了各州府縣,人們都虔誠地向他頂禮膜拜,奉作神仙。

在抱腹寺內,仍保存着許多重要的碑刻。著名的《大唐汾州抱腹寺碑》就深藏於此,此碑通高3米,寬1米,厚35釐米,碑兩側刻有唐、宋及金人題記。

鐵索嶺是抱腹巖上面一個高約200米的山嶺,遊客手抓鐵鏈斜身而上,回頭就是萬丈深淵,使人頭暈目眩。向上可到達綿山的最高峯,如登上峯頂,峯巒迭翠,一片綠色世界,在東南處草坪上立着三塊矩形巨石,據説那兒就是當年被焚死在綿山的介子推的殉難處。

從抱腹巖下行,我們將看到前方彎道上有五個特殊的山峯,這就是“五龍墓”。傳説五龍死後就葬在這裏。北宋文人為這段山水作了寫照:“路盡山尤險,溪深水愈豪,寺樓今不見,依舊五峯高”。

朋友們,過“五龍墓”不遠就到了捨身崖,所謂捨身崖,就是指舊時兒女為父母消災免難,捨身投崖處。這裏地勢險要。繼續往前走便到了“一鍋泉”,這裏地下埋一鐵鍋,水由崖壁流入鍋裏,遊人常掬水而飲,味道甘甜。參觀完一鍋泉,我們就該往回返了。

女士們、先生們,秀麗壯觀的綿山離我們漸漸遠去,願今日的綿山之遊給您留下美好的回憶。希望各位帶着您們的家人和朋友再次光臨介休綿山風景區.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8

綿山,亦名綿上,後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介之推)攜母隱居被焚又稱介山。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嶽山(霍山)向北延伸的一條支脈。山光水色、文物勝蹟、佛寺神廟、革命遺址集於一體,是山西省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中國歷史文化名山,中國清明節(寒食節)發源地,中國寒食清明文化研究中心,中國寒食清明文化博物館。

自然景色非常優美,是省級風景名勝區。綿山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佛教禪林!

20xx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國外,在最困難的時候,隨臣介子推“割股奉君”。20xx年後,重耳返國為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重賞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認為自己順應天命輔君復國,不願再同那些邀功爭賞之人同朝為伍,便攜老母隱居到介休綿山之中。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便親自來到綿山尋而無果。文公無奈,下令一面放火燒山,本想把他逼出來,但是,奸臣卻故意陷害,四面燒山,直到大火熄滅,才發現介子推母子相擁被燒死在一棵大柳樹下。為了悼念介子推,文公下詔,在介子推忌日,禁煙寒食。

以寒食寄託哀思,是為了怕引火再燒了綿山。這大概和五月端午屈原死難日乘龍舟往汨羅江丟粽子一樣,一來是為了紀念屈原,二來也怕魚類再糟蹋屈原的軀體。這是人民羣眾懷念他們所熱愛的歷史人物的最好方法。同一時期的兩位賢哲,一南一北,雙星輝映;一水一火,赴義成仁;一江一山,永載史冊。

隨着時間的推移,唐朝時期寒食節已經成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寒食節本來是清明節的前一天,但發展到唐代後期,逐漸演變為一個節日。寒食節歷經兩千多年,最終發展為四海同祭,生者展孝,祖先享食的盛大節日。

2023年山西綿山的導遊詞 篇2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年期在每年公曆四月五日前後。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禁火寒食(一種舊俗,時間在清明節的前一天或兩天。據説這一風俗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給重耳喝,使他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他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痛哭不已。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封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qezzr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