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西導遊詞 >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通用20篇)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通用20篇)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

飛雲樓在萬榮解店鎮東嶽廟內,相傳始建於唐,現存者建於明正德元年(1506)。樓外觀三層,內部實為五層,總高約23米。平面正方,中層平面變為折角十字,外繞一圈廊道,屋頂輪廓多變;第三層平面又恢復為方形,但屋頂形象與中層相似,最上再覆以一座十字脊屋頂。各層屋頂構成了飛雲樓非常豐富的立面構圖。樓體量不大,但有四層屋檐、12個三角形屋頂側面、32個屋角,宛若萬雲簇擁,飛逸輕盈。此樓木面不髹漆,通體顯現木材本色,醇黃若琥珀。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通用20篇)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羣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裏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幫。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 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 345組。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悦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東嶽廟,也就是泰山神廟,是祭祀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據《封神演義·姜子牙歸國封神》上説:“敕封黃飛虎為五嶽之道”,同時,又“特敕封他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所以這裏供奉的就自然是東嶽大帝“黃飛虎”了。如今,這裏的東嶽大帝塑像雖然已經蕩然無存,但是廟內的建築大都保存完好。

東嶽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精華主要在於建築,其中的傑作就是飛雲樓。

説起飛雲樓,當地流傳着一句順口溜:“萬榮有座飛雲樓,半截插在雲裏頭”,這句話雖然不免有點過譽,但仔細想來,用它來形容飛雲樓的雄偉高大,的確也是實實在在的。每當天氣晴朗,遠天如洗,從十餘里外也能望見它那秀麗壯觀的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白雲,纏繞於樓頂,確有高聳入雲、凌空欲飛之意境,其情其景,更是引人入勝。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和造型完全屬於明清遺風,清代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十分顯著,可見歷代屢有維修。飛雲樓為純木結構,是中國古建築樓閣中的珍品。樓身平面呈方形,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主林立。中央四根各高15.45米的通柱直達樓頂。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寬進深各五間,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二、三層各出抱廈一間,均設平台勾欄,又用平柱分成三小間,上築屋頂。山花向前,下用穿插枋和斜材挑承。全樓共有斗拱345組。真可謂斗拱密佈,而且形狀極富變化,猶如雲風族擁,鮮花盛開。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2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

説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羣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飛雲樓是解店東嶽廟內建築羣中的精華所在。民諺有“萬榮有個解店接,半截插在天裏頭”。每當陽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餘里外也能遙見其倩影。若是天公作美,再飄來幾朵雲彩,纏繞樓頂,真有高聳人云、凌空欲飛之感。

飛雲樓如今的建築結構與造型,完全屬於元明遺風,清乾隆時期山西民間一些營造技法也尤為顯著,這是歷代不斷維修的緣故。飛雲樓外觀穩重端莊、古樸大方。樓身每層為曲尺型結構重疊依次而上,頂部結成十字歇山式。該樓平面呈方形,純木結構,明三暗五層,高達23.19米,十字歇山頂,底層木柱林立。中央 4根通天柱高15.45米,這四根支柱,是飛雲樓的主體支柱。四周32根木柱構成棋盤式。面闊、進深各五間,佔地面積570多平方米。三層四出檐。全樓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組。

且形狀極富變化,如雲朵簇擁、鮮花盛開一般。各檐翼角翹起,勢欲飛翔。風和之日,樓角風鐸均勻作響,甚是悦耳。樓頂飾有黃、綠、藍幾色琉璃瓦,陽光之下,更顯富麗堂皇。現其狀,其結構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觀之壯麗,堪稱我國樓閣建築之傑作。飛雲樓為木結構交織而成,樓體精巧、奇特,是國內純木結構建築中罕見的珍品。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師平叛,逼近龍門關,途經萬榮縣(古稱汾陰),曾在張甕、解店、古城3地駐兵。平叛以後,就在3處駐地修建樂樓、廟宇,以炫耀他的武功。張甕嶽樓早已毀於戰火,唯飛雲樓至盡屹立在解店(萬榮)縣城街上。

廟內中軸線上所存其他建築都是元明時重修,香亭四周欄板、柱石雕龍刻鳳,造型生動精巧,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的工藝美術水平。

東嶽廟飛雲樓,1988年由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古邑萬泉的解店鎮,即今萬榮縣城所在地,有東嶽廟,其中的飛雲樓,構築精巧,巍峨壯觀。 東嶽廟,即泰山神廟,是祭掃東嶽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東嶽大帝“黃飛虎”。現今,東嶽大帝的塑像已廢,唯廟內建築多保存完好。廟為座北向南,南北長212米,東西寬50米,面積約萬餘平方米。中軸線上現存的建築有飛雲樓、午門、獻殿、香亭、正殿和閻王殿,兩側為東西廊。

關於廟的創建年代有幾種説法,其中一種據廟內乾隆年間《重修飛雲樓碑記》載:“萬邑治之北十五里許有鎮,解店,鎮之東隅,古有東嶽神廟,不知創始何年,載入邑志,自唐貞觀年間分邑置郡名為份陰,即有此廟。”説明廟最遲應在唐貞觀年間建成。

另當地民間流傳:隋朝末年,羣雄並起,李世民起兵晉陽,東征西討,開創了大唐天下。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據薄州反叛,呂崇茂雄踞夏縣,李世民遂帶兵平叛,履冰渡河。直逼龍門關。途經汾陰縣(即萬榮縣),在張甕、解店、左城三地屯營紮寨,構成犄角陣勢。之後,為作紀念,李世民在上述三個屯兵處各建東嶽廟一座。同時,在解店、張甕兩地各建樂樓一幢。以壯觀瞻。後來,其他兩處廟、摟均已毀壞,惟解店東嶽廟經歷代修建,保存較好。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4

解州古稱解樑,是三國蜀漢名將關羽的故鄉,位於運城市西南15公里的解州鎮,鎮西有全國現存最大的關帝廟,俗稱解州關帝廟,系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解州關帝廟創建於隋開皇九年(589),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重建,嗣後屢建屢毀,現存建築為清康熙四十一年(1072)大火之後,歷時十載而重建的。廟以東西向街道為界,分南北兩大部分,總佔地面積約 66600餘平方米。街南稱結義園,由結義坊、君子亭、三義閣、蓮花池、假山等建築組成。殘存高2米的結義碑1通,白描陰刻人物,桃花吐豔,竹枝扶疏,構思奇巧,刻技頗高,系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言如泗主持刻建的。園內桃林繁茂,千枝萬朵,頗有“三結義”的桃園風趣。街北是正廟,座北朝南,仿宮殿式佈局,佔地面積18570平方米,橫線上分中、東、西三院,中院是主體,主軸線上又分前院和後宮兩部分。前院依次是照壁、端門、雉門、午門、山海鍾靈坊、御書樓和崇寧殿。兩側是鐘鼓樓、“大義參天”坊、“精忠貫日”坊、追風伯祠。後宮以“氣肅千秋”坊、春秋樓為中心,左右有刀樓、印樓對稱而立。東院有崇聖祠、三清殿、祝公祠、葆元宮、饗聖宮和東花園。西院有長壽宮、永壽宮、餘慶宮、歆聖宮、道正司、匯善司和西花園以及前庭的“萬代瞻仰”坊、“威震華夏”坊。全廟共有殿宇百餘間,主次分明,佈局嚴謹。殿閣嵯峨,氣勢雄偉;屋宇高低參差,前後有序;牌樓高高聳立,斗拱密密排列,建築間既自成格局,又和諧統一,佈局十分得體。庭院間古柏參天,藤蘿滿樹,草坪如氈,花香迷人,使磅礴的關帝廟氤氲着濃烈的生活氣息。

遊人從義勇門或忠武門入前庭,穿過“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端門,東西鐘鼓樓巍巍聳立,迎面三座高大的單檐歇山頂廟門,中門是專供帝王進出的門,叫“雉門”,東面的“文經門”是文職官員行走的,西側的是“武緯門”,是甲胄之士通行的。雉門門樓上嵌豎匾,書金字“關帝廟”三字。雉門後部的台階上是戲台,鋪上台板即可演戲,是一座雙昂捲棚歇山頂建築,下是橫匾“全部春秋”,與上、下場門的“演古”、“證今”相映成趣。

前行有午門.是一座面闊五間,單檐廡殿頂、石雕迴廊的廳式建築。周圍有石欄杆,欄板正反兩面浮雕各類圖案、人物 144幅,洋洋大觀,頗有童趣。廳內南有周倉、廖化畫像,軒昂威武。北面左右兩側,彩繪着關羽戎馬一生的主要經歷,起於桃園三結義,止於水淹七軍,只是沒有走麥城這個情節,在全國關廟壁畫中都按此進行,據説這是因忌諱關羽自高自大而被殺,終於造成蜀國的覆滅而隱去的。穿過午門,經“山海鍾靈”坊、御書樓,便是關帝廟主體建築崇寧殿。

北宋崇寧三年(1104),徽宗趙佶封關羽為“崇寧真君”,故名崇寧殿。殿前蒼松翠柏,鬱鬱葱葱,配以石華表一對,焚表塔兩座,鐵旗杆一雙,月台寬敞,勾欄曲折,使人頓生敬佩之感。殿面闊七間,進深六間,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頂,檐下施雙昂五踩斗拱,額枋雕刻富麗。殿週迴廊置雕龍石柱26根,皤龍姿態各異,個個鬚眉畢張,活靈活現。下施欄杆石柱52根。砌欄板50塊,刻浮雕 200方,蔚為壯觀。大殿明間懸橫匾“神勇”二字,清乾隆帝手書。檐下有“萬世人極”匾,是咸豐皇帝所寫。下列青龍偃月刀三把,重 300斤,門口還有銅香案一座,鐵鶴一雙,以示威嚴。殿內木雕神龕玲瓏精巧,內塑帝王裝關羽坐像,勇猛剛毅,神態端莊肅穆。龕外雕樑畫棟,儀仗倚列,木雕雲龍金柱,自下盤繞至頂,猙獰怒目,兩首相交,以示關羽的英雄氣概。龕上有康熙手書“義炳乾坤”橫匾一方,更增崇寧殿莊嚴肅穆的氣氛。

穿崇寧殿而出,入後宮南門,就進入寢宮,過花圃,有“氣肅千秋”坊,是中軸線上最高大的木牌坊。東側有印樓,裏邊放着“漢壽亭侯”玉印模型,西側是刀樓,裏面列青龍偃月刀模型。雙樓對峙,系方形三層的十字歇山頂建築。院裏植有翠竹一片,風動影搖,珊珊可愛。又有《漢夫子風雨竹》碑刻,以竹隱詩,詩曰“莫嫌孤葉淡,經久不凋零。多謝東君意,丹青獨留名”。傳説出自關羽的手筆。

後宮後部,是關帝廟扛鼎之作的春秋樓,掩映在參天古樹和名花異卉之間,巍然屹立,大氣磅礴。樓內有關羽讀《春秋》像,故名。《春秋》又名《麟經》,故又名麟經閣。創建於明萬曆年間,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九年(187O)重修的。寬七間,進深六間,二層三檐歇山式建築,高33米。上下兩層皆施迴廊,四周勾欄相依,可供憑欄遠眺。檐下木雕龍鳳、流雲、花卉、人物、走獸等圖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樓頂彩色琉璃覆蓋,光澤奪目。樓內東西兩側,各有樓梯36級,可供上下。第一層上,有木製隔扇108面,圖案古樸,工藝奇特,傳説是象徵歷史上山西 108個縣。世傳春秋樓有三絕:建築結構奇巧別緻,上層迴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層垂蓮柱上,垂柱懸空,內設搭牽挑承,給人以懸空之感謂之一絕;進入二層樓,有神龕暖閣,正中有關羽側身夜觀《春秋》像,閣子板壁上,正楷刻寫着全部《春秋》,謂之二絕;據説樓當項,正好對着北斗七星的位置,謂之三絕。

關帝廟除古建築外,還有琉璃影壁、石頭牌坊、萬斤銅鐘、鐵鑄香爐、石雕飾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23塊,各朝題詩題匾60餘幅,還有其他的零散文物,都是值得一觀的藝術精品。 關帝廟,自古就是遊覽勝地,又是全國最大的祭掃關帝的場所,遊人信士絡繹不絕,香火旺盛。如今經過多次修葺、彩繪,關帝廟更加壯麗輝煌。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5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的合葬陵。因處於長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稱乾陵。

乾陵位於乾縣城北門外6公里的梁山上。乾陵建於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較完整的陵墓之一。陵園原有內、外兩重城牆。內城東西長1450米、南北長1582米,厚度為24米。四面各有一門(東為青龍門、西叫白虎門、南稱朱雀門、北是玄武門),現在各門附近的村莊仍以門名稱之。

乾陵的地面設施遺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這些石刻大都 集中在朱雀門外。據《金石萃編》記載:宋金時共有13段 題字,但多被風雨剝蝕,唯金代太宗天會十三年(公元1135年)用女真文字刻寫、旁有漢字翻譯的即君行記”保存較為完整。女真文字現已絕跡,因而此碑保存的女真文字便成為研究我國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的極其珍貴的資料。

兩通石碑北邊,原有61番酋石像。現存60尊,是武側天為紀念參加高宗葬禮的少數民族首領和外國使臣下令雕刻的。石像身穿緊袖衣,腰束寬帶,足蹬皮靴,身背刻有國名,官職及姓名。明代劉伯温作詩道:番王儼待立層層,天馬排空勢欲騰。”郭沫若也曾詠詩曰: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就是對石刻雄姿的描寫。

乾陵形制雄偉,建築也很牢固,據《新唐書·嚴善思傳》載:乾陵玄、石門,冶金固隙”非常堅固。據勘查,墓道長63.1米,寬3.9米,全用石條填砌。從墓道口到墓門共39層石條,每層間都有鐵栓固定,井用白鐵水灌注。這些情況與文獻記載吻合。

乾陵不僅外現宏偉,修建堅固,內藏也十分豐富。李治生前酷 愛書法,廣為蒐集,臨終遺囑把他所收藏的書字埋在墓內,李治和 武則天均處於盛唐時期,且據勘查,乾陵雖經1000多年,卻未被盜 過。由上可以想見,乾陵內部的文物一定十分豐富,極其珍貴。

乾陵的範圍很廣,除山陵外,還包括縣城東北一帶17座陪葬 墓在內,這些陪葬墓有太子、公主和大臣的墳墓。這些墓的封土堆 基本保存完好,個別墓前陳列着一些石刻。

乾陵是盛唐歷史文物的集中代表。解放後黨和政府曾多次撥 款重修,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重點發掘了乾陵的一些陪葬墓,出土大批文物,供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6

玄中寺位於山西省交城縣西北20公里,是我國佛教淨土宗最早的發祥地,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紐帶。

玄中寺,始建於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曇鸞大師創建,到承明元年落成,距今已有1500餘年。宋、元以來,玄中寺幾毀兵火,元初由圓明禪師修復。元至正年間賜名龍山護國永寧十方大玄中寺,因而得名玄中寺,又稱永寧寺。因寺地處石壁山中,故又稱石壁寺。

寺院創建人曇鸞,為北魏雁門人,初隨道士陶弘景學仙道,後接受了淨土門法,成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始祖。著有《天親淨土論》,影響很大,北魏孝文帝授諡號“神鸞”。到隋、唐時,玄中寺已成為道綽、善導兩位大師宣講佛教淨土佛學的道場。至唐貞觀年間,唐太宗以天子之尊,拜謁玄中寺。盛唐以後,玄中寺成為全國三大戒壇之一。後經日本僧人將佛教淨土宗教義傳回本國,公元1175年,日本僧人法然受善導大師所著《觀經疏》一書影響,便創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日本現在的東、西本願寺、知恩院等淨土宗,就是受中國淨土宗影響建立起來的,屬於中國玄中寺淨土宗系統。尊曇鸞、道綽、善導為中國佛教淨土宗之祖,故玄中寺為日本佛教淨土宗之“祖庭”。“淨土宗”按西方講,有“極樂世界”之意,中國佛門則稱之“淨土”,信奉“阿彌陀佛”。

玄中寺坐北朝南,分前、中、後三部分,面積6000平方米。主要建築以中軸線為中心依次有天王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千佛殿。其中天王殿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距今已有三百八十多年。大雄寶殿居中,其左右各有一配院,配院前又有對稱的東西廂房,形成一個雅緻的協調佈局。1955年重建善法殿、萬佛殿、千佛閣及配殿,作工精細,仍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風格。寺東部山頂有一座兩層八角白色秋雲塔,坐落在蒼松翠柏之中。顯得格外絢麗壯觀。寺內還存有歷代名人的40餘幅碑碣和鐵鑄彌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均為珍貴文物。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7

這是中國清朝康熙大帝的老師、《康熙字典》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光祿大夫陳廷敬的故居,位於山西省陽城縣北留鎮皇城村,枕山臨水、城牆雄偉、雉堞林立,房屋則樸實典雅、錯落有致,是一座別具特色的城堡式建築羣。

建築羣分內城、外城兩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間,總面積36580平方米。內城始建於明崇禎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為明代建築風格。尤其是七層百尺河山樓及附屬建築107間藏兵洞,是明代建築中的珍品,也顯示出古老古堡風格。

外城完工於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20xx年),建有前堂後寢、左右內府、書院、花園、閨樓、管家院、望河亭等,佈局講究、雕刻精美。康熙御賜的“午亭山村”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整個皇城相府的建築特徵是:依山就勢、隨形生變、層樓疊院、錯落有致、古樸莊嚴、渾厚堅固。在河山樓內還有井、碾、磨,並有暗道直通城外,聚甲藏弩、護城保莊、抵禦外侵。

皇城相府的禮制建築,也給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而值得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外城城門外有高達8米的御書樓,康熙帝御賜的“午亭山村”石刻匾額及對聯“春歸喬木濃蔭茂,秋到黃花晚節香”至今保存完好。 外城內有大小石牌坊兩座,銘刻着“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之功德。同時,保存完整的康熙帝在陳廷敬病重期間和病故後親賜的御碑,表達了康熙對陳庭敬的敬重,是對陳廷敬生榮死貴的最好記錄。這裏,御碑之多、御書之富、保留之完整,為國內少見。

專家介紹,整座建築反映了明末社會狀態及清初政治面貌和宗教信仰,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

陳家從陳廷敬的祖父起興盛五代,敗落後,故居陸續住進了1000多户村民。自1998年5月以來,當地政府將村民遷出,並籌資20xx萬元對建築羣進行了修繕。同時,有關部門根據史書記載恢復了一些已經坍塌毀壞的建築,並對環境進行了整治。皇城村已先後成功地舉辦了“名相陳廷敬暨皇城古建學研討會”、“皇城相府首屆文化藝術旅遊節”。

皇城相府不僅遊客、考古學者雲集,還被一些影視劇組看中。在這裏開拍了《我認識的鬼子兵》和《康熙帝國》兩部電視劇。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8

我們可以看出寺廟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它是整座寺廟唯一腳踏實地的部分,它的佈局是三層樓閣。實際就是把我們平時看到的平面的寺廟立體化了。第一層是禪堂,第二層是大雄寶殿,第三層是它的配殿。懸空寺的塑像是很多的,其中有三尊最為珍貴,説它們尊貴是因為它們的塑造藝術是十分獨特的,它們是採用脱紗的工藝。這三尊塑像就在大雄寶殿裏,塑造的時候,先用膠泥塑成泥胎,然後再外面用南方產的紵麻一層層的裹上。之後再磨光、上漆、貼金,最後從在塑像時事先留好的地小孔中把泥胎全部掏出來,這樣塑像就像一個空的雞蛋殼一樣,中間是空的。這三尊塑像高50釐米,重量只有3公斤重,是寺裏最輕、最名貴的塑像。

那麼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就是真正地懸在空中了,給人的感覺是十幾根木柱支撐整個寺廟,其實告訴大家大多數木柱是不承重的,而我們看到在每一部分起連接作用的是棧道,在棧道的下面有一些橫樑,這些橫樑是插入巖石中的,在修建的時候,將巖石鑿出口小肚大的石洞,裏面放上錐形木楔,將橫樑做成剪刀形猛力砸進去,木楔就鑽入橫樑,外面的力氣越大,裏面咬合得就越緊,它們把力就壓在巖石上。我們看到的橫樑只是整個橫樑的三分之一,其餘三分之二全部插在巖石中,這也就是半插飛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

那麼木頭就怕蟲蛀,而這裏木頭是用當地的鐵杉並經桐油浸泡,所以大家是不用擔心的。

此外,它的選址也體現了他的特點。首先我們看懸空寺對面的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一主峯—天峯嶺,海拔___米,它為懸空寺擋住了太陽,就是在日照時間最長的夏至日,懸空寺的日照時間也只是三到四個小時。我們再看懸空寺背靠的這座山峯,它是恆山的第二主峯——翠屏峯,大家可以伸出手,我們看懸空寺就被環抱在掌心中,上面巨大的山崖遮下來,當下雨的時候,雨水順着山崖,流進我們現在所在的山谷金龍峽裏,左右兩側的山崖又成弧形,當風吹過來的時候,增大了風的阻力,再大的風到了這兒也就變成了微風。這樣風吹、日曬、雨淋都不會對懸空寺造成侵害,就難怪它會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寺廟由南向北逐步升高,在第三部分,也是最高處,這裏有一座很有特色的殿宇——三教殿,裏面供奉的是釋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是三大宗教的創始人,中間的釋迦牟尼,大慈大悲像,表情安詳,左邊的孔子則是雙脣緊閉,橫眉怒目,心裏可能是有一些不平衡吧,右邊的老子卻是一幅仙風道骨,穩坐釣yu台的模樣。三位好像是在討論一件事情,不過1500多年了,他們的座次卻從未改變過,我們也就不便多説什麼了。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9

今天大家來到的是以此為精神的雲南農業大學,用“一專六強”來形容她,恰如其分。雲南農業大學佔地1732餘畝,在校大學生13549人,是一所以農科為優勢--一專,工經管,理法教---六強 學科交叉融合,協調發展的省屬重點大學。

1938年昆明作為抗戰大後方,急需培養為抗戰服務的人才。在此環境下,雲南農大的前身雲大農學院成立,解放後1958年獨立建成昆明農林學院,1971年與雲南農業勞動大學合併成立雲南農業大學。現坐落於昆明北郊與風景名勝區黑龍潭公園毗鄰,常年綠樹成蔭,鮮花盛開,景色宜人。

學校分東西兩個校區,地勢東高西低,呈階梯狀。下面我們先走進東校區,首先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農大的標誌性建築物—綜合樓。1997年修建該樓的時候,設計者曾考慮將綜合樓的中軸線正對學校大門,東西走向,正所謂紫氣東來。無奈完工後發現,中軸線偏離了,但又歪打正着,從校門沿着坡路向上走,每走一步都能更多的看到她的雄姿,給人一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覺。綜合樓分主樓和附樓,主樓用於行政與教研,以“關乎人文,化成天下”為院訓的人文學院就位於其中;附樓則是日常上課的教室,連接主附樓的是報告廳,很多科技人文講座都是在這裏演説的。從空中鳥瞰的話,整個綜合樓好似一張掛上箭,拉滿力的彎弓。説到這兒,我給大家提個問題,請大家在接下來的遊覽中思考“綜合樓的這種造型藝術有何寓意呢?

穿過綜合樓是“昨來風雨偏相厄,誰人向天訴此哀”的櫻花園和“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的垂絲海棠園。繼續向北可以看到萬花叢中簇擁着的一尊雕塑,彷彿展翅欲飛的紅蝴蝶。雕塑的背後就是六強中的“教”--農大體教。學校男子學生籃球隊十多年來一直保持雲南高校籃壇的最高水平,三次代表雲南省大學生參加全國大學生CUBA籃球賽,一次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籃球選拔賽,為學校贏得了聲譽。

離開以透明立體為建築風格的體院樓,穿過運動場我們來到了農業大學特有的實驗農場。一路上有國內最大的甘蔗野生種質資源圃。“豬公館“---版納微型豬近交系重點實驗室。一公里的山坡路,給人以靜謐之感,讓這裏成了農大學子人人皆知的情人坡,每天黃昏時分美景配佳人,成為農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正所謂決眥入歸鳥,鳥鳴山更幽,幽徑獨行迷。

回到海棠園向南走,就來到了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這裏就是開頭説的“一專”。在動植物王國的雲南,生物的研究豐富多彩,農學院在新甘蔗、能源作物方面的研究處於領先地位,教學樓的佈局也如同他們的科研精神,呈鋭角三角形狀,體現着在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鋭不可當的氣勢。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農業科技領域與袁隆平院士齊名但鮮為人知的李崢友教授,李教授於1965年開始研究滇雜交水稻並在1978年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榮獲科技創新獎。

繼續向前,映入大家眼簾的是,六強中佔據三強“理經管”的經貿學院。在“新農村”建設的大好環境下,以“厚德經邦,博學濟世”為院訓的經貿院培養的農村經濟管理人才正在使雲南的鄉村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

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同心亭,同心亭掩映在“綠樹陰濃夏日長,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的小花園中。同心亭的一副對子形象的彰顯了農大學子的精神面貌,上聯:青春酬壯志南疆創業期有為下聯:紅燭印白頭學海無涯終不悔!

最後讓我們看一看西校區也就是新校區,撲面而來可以感覺到一棟高樓的磅礴氣勢,這就是農業生物多樣性應用技術國家工程!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0

古大槐樹,又稱洪洞大槐樹,位於洪洞縣城西北二公里的賈村西側的大槐樹公園內,這裏洪洞雖然沒有什麼宏偉的建築,但是不論嚴寒的冬天,還是酷熱的炎夏,遊客絡繹不絕,有的賦詩題詞,抒發“飲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盤桓眷戀,久久不肯離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連年對外用兵,對內實行民族壓迫,加之黃淮流域水災不斷,饑荒頻仍,終於激起連綿十餘年的紅巾軍起義。元政府予以殘暴的鎮壓,爭域奪地的殊死之戰時有發生,兩淮、山東、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戰亂的創傷未及醫治,明初“靖難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魯、豫、皖諸地深受其害,幾成無人之地。在元末戰亂時,蒙古地主武裝察罕貼木兒父子統治的“表裏山河”——山西,卻是另外一種景象,相對顯得安定,風調雨順,連年豐收,較之於相鄰諸省,山西經濟繁榮,人丁興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難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區。明朝滅亡元朝後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展經濟,從洪武初年至永樂十五年,五十餘年間組織了八次大規模的移民活動。

晉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處,而洪洞又是當時晉南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據記載,明朝時在洪洞城北二華里的賈村西側有一座廣濟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眾很多,香客不絕。寺旁有一棵“樹身數圍,蔭遮數畝’”的漢槐,車馬大道從樹蔭下通過。汾河灘上的老鷂在樹上構窩築巢,星羅棋佈,甚為壯觀。明朝政府在廣濟寺設局駐員集中辦理移民,大槐樹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時節,槐葉凋落,老鴉窩顯得十分醒目。移民們臨行之時,凝眸高大的古槐,棲息在樹杈間的老鷂不斷地發出聲聲哀鳴,令別離故土的移民潸然淚下,頻頻回首,不忍離去,最後只能看見大槐樹上的老鶴窩。為此,大槐樹和老鶴窩就成為移民惜別家鄉的標誌。“問我祖先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祖先故里叫什麼,大槐樹下老鴰窩。”這首民謠數百年來在我國許多地區廣為流傳。

明初從山西洪洞等地遷出的移民主要分佈在河南、河北、山東、北京、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少部分遷往陝西、甘肅、寧夏地區。從山西遷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後又轉遷到雲南、四川、貴州、新疆及東北諸省。如此長時間大範圍有組織的大規模遷徙,在我國曆史上是罕見的,而將一方之民散移各地,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墾荒振興農業的政策,雖然其目的是鞏固封建王朝的統治,但客觀上緩和了社會矛盾,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農業生產逐步得到恢復,邊防鞏固,社會安定。

民國二年,宦遊山東的賈村人景大啟告老還鄉後,集資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來的古大槐樹處,亭雖不大,但雕樑畫棟,飛檐斗拱,精巧玲瓏。亭中豎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樹處”五個隸體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簡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側,建有茶室三間,以備尋根遊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題字為“飲水思源”。碑南二十餘米處建有牌坊一座,橫額雕刻着“譽延嘉樹”,另一面刻有“蔭庇羣生”。八十年代初,洪洞縣政府重修並擴建了大槐樹公園。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1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檐,結桅構有抬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説,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18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説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2

雲岡石窟位於大同市西16公里的武周山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計1100多個小龕,大小造像 51000餘尊,它是我國規模最大的石窟羣之一,也是世界聞名的藝術寶庫。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雲岡石窟是在北魏中期齊鑿的。北魏經歷了“太武滅佛”、“文成復法”。文成帝和平年間(460——465)雲岡石窟開始大規模營造,到孝明帝正光五年( 524)建成,前後計60多年。初由著名的高僧曇曜主持,“於京城西武州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現第16至20窟就是“曇曜五窟”。現存洞窟大部分鑿於太和十八年( 494)遷洛前。據《水經注》記載,當時“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日新眺”。

雲岡石窟雕刻在我國三大石窟中以造像氣魄雄偉、內容豐富多彩見稱。最小的佛像 2公分。最大的高達17米,多為神態各異的宗教人物形象。石窟有形制多樣的仿木構建築物,有主題突出的佛傳浮雕,有精雕細刻的裝飾紋樣,還有栩栩如生的樂舞雕刻,生動活潑,琳琅滿目。其雕刻藝術繼承並發展了秦漢雕刻藝術傳統,吸收和融合了佛教藝術的精華,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對後來隋唐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藝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國與亞洲國家友好往來、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

雲岡第五、六窟在雲岡石窟羣中部,為孝文帝遷洛前約465——494年開鑿的一組雙窟。廟前有清順治八年(1651)建造的五間四層木樓閣,硃紅柱欄,琉璃瓦頂,頗為壯觀。第五窟開作橢圓形草廬形式,分前後室。後室北壁本尊為釋迦牟尼坐像,高17米,為雲岡最大的佛像,外部經唐代泥塑重裝。窟內滿雕佛龕造像。窟西側刻有兩佛對坐在菩提樹下,頂部浮雕飛天,線條優美。第 6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個連接窟頂的二層方形塔往,高約14米,塔柱上雕有四方佛,上面四角各有一座九層出檐小塔,馱於象背上。窟四壁滿雕佛、菩薩、羅漢、飛天等造像。窟頂有三十三諸天及各種騎乘,令人目不暇接。環繞塔柱四面和東南西三壁的中下部,刻有33幅描寫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的佛傳故事浮雕,內容連貫,構圖精巧。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內容豐富,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有代表性的一窟,也是中期造像藝術彙集的大檢閲。

雲岡第七、八窟位於雲岡石窟的中部,為一組雙窟,是雲岡石窟第二期開鑿較早的石窟。七窟前現存的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七、八窟平面均為長方形,窟內佈局上下分層,左右分段。七窟後室北壁上層天幕龕的中央,雕一交腳彌勒菩薩像,坐於獅子座上,左右備一倚坐佛像,邊為二脅侍菩薩。內容仍為三世佛,且出現了造像組合。下龕為釋迦、多寶二佛並坐像。壁與窟頂相接處雕一排伎樂人像,各執樂器演奏。東西兩壁對稱開鑿,壁與頂部相接處雕一排千佛。下分四層雕有八個不同的佛龕。南壁鑿有一門一窗,左右兩側各雕四個佛龕。門窗間有六個供養人和伎樂天人像。明窗內雕菩薩和禪定比丘。內拱內雕力上、0天王和飛天。頂部分格雕平棋,中為團蓮,周雕飛天,把整個窟頂裝飾得花團錦簇。第七、八窟與前期窟羣比,在形制、內容、造像構成、題材等方面出現了諸多變化,從中折射出北魏社會變革的洪流。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3

孝義市位於省境中部西側,呂梁地區南端,面積943平方公里,現轄6鎮12鄉,人口 36.32萬,市政府駐城關鎮。 孝義,春秋時晉置瓜衍縣,西漢屬茲氏縣,三國魏中陽縣來治,西晉永嘉元年併入隰城縣,北魏改置永安縣,隋屬西河郡治,唐貞觀元年以邑人鄭興孝行聞於朝,敕賜名孝義縣。1991年設縣級市。

孝義市城區不僅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而且是晉西和陝北的物資集散地和重要的交通樞紐。 該市地勢西高東低,東部為太原盆地的組成部分,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方便,是主要糧棉產區。中部黃土丘陵,地形破碎,梯田遍佈,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西部山地屬呂梁山支脈,主要山峯有龍盤山、鳳凰嶺等,海拔分別為1163米和1365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文峪河、磁窯河、下堡河、兑河等。

該市屬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温10.1度,一月均温--5.6度,七月均温23.7度,年均降雨量470毫米,霜凍期為十月上旬至次年四月中旬,無霜期170天。 孝義市現有耕地52.88萬畝,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高梁、玉米、穀子、大豆和薯類,另外,蕎麥、莜麥、糜子等雜糧也有較大面積的種植。經濟作物主要有核桃、柿子、棉花、油料等。 孝義市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煤、鋁、石膏、鐵等,其中以煤炭儲量最大,已探明煤儲量為71億噸,是汾西礦務局主要煤炭開採基地。其次是鋁土礦,是山西鋁廠的礦源基地。主要工業有煤炭、鍊鐵、化肥、水泥、農機、塑料、陶瓷、紡織、釀酒、毛皮、玻璃、印刷、食品加工等。 孝義市交通便利,介西和孝柳兩條支線鐵路橫貫全境,是孝義市對外交通的主要門户。

孝義至午城、汾陽至介休等幹線公路途經該市,此外還有縣級和鄉鎮公路多條,連通全市各鄉鎮。 位於縣古城中央的中陽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自古頗享盛譽,因當時孝義為中陽縣所轄而得名。 孝義生產的“羊羔美酒”,顏色潔白,似羊羔之毛色,故而得名。孝義是“汾州核桃”主要產地之一,其特點是果形美觀,果實個大,皮薄肉厚,出仁率高達 52%,含油量達 70%,是該市大宗出口物資,遠銷海內外。孝義市東許、高陽、兑鎮、白壁關等鄉鎮盛產柿子,暢銷省內外。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4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5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於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裏一直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裏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峯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20xx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牀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 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

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 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 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 檐,結桅構有抬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説,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xx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説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6

站在停車場向東仰望,一座刀削般突兀的峭壁映入眼簾,峭壁上“恆宗”兩個大字分外耀眼,此乃明成化三十年大同知府張升手筆,兩字總高十三米,寬六米,字體雄渾,遒勁剛健,橫直如棟樑,點捺大如牛。恆山作為道教名山留下數以千計的石刻銘文,但“恆宗”二字最具恆山特色。

連接“恆宗”與“恆宗殿”的這段路叫“步雲路”。過去,恆山林茂樹密,除少有的晴天朗日外,大多為煙雲繚繞,當您踏上步雲路,猶如在濃雲密霧中穿行,所以又有“雲路春曉”之説,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在這雲霧瀰漫中,一里一亭,一步一鬆,亭亭不同,鬆鬆各異,有詩讚曰:“鳥道橫斜一線天,誰知高上最翩翩,青來兩眼千山翠,白曳又鳧萬壑煙,抱朴古鬆陰道左,避人元鶴午雲邊,扶藜待叩元通跡,踏遍靈崖採石蓮”。

沿步雲路上行至一華里,便是著名的“虎風口”。不遠處屹立着一株參天古鬆曰“懸根鬆”,所以此處又稱“虎口懸鬆”,為恆山古十八景之一。因地處風口,恆山又山高風大,登臨此處,風聲樹聲交織在一起,如猛虎咆哮,聲震幽谷。穿過懸根鬆,我們發現在光滑的巖石路面上有許多蹄形的小圓坑,淺的一、二寸,深的四、五寸。傳説,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在恆山修道,經常騎一白驢出入恆山,天長日久留下了行行仙蹤,至今仙驢蹄跡依稀可見,後世人習慣地稱這段路為“果老嶺”,也稱“果老仙蹟”,恆山古十八景之一。

果老嶺東側是一處聳入雲天的萬仞絕壁,危崖欲傾,古鬆摩雲,大有恆山壓頂,懸崖欲摧之勢。每當夕陽西下,殘陽輝映山壁,便會出現“餘輝返照千山色,滿峪參差入畫中”的奇光異景,名曰“夕陽返照”為恆山一大奇觀。穿越林蔭道,走出果老嶺,正陶醉於峯迴路轉之時,便看到一座木刻牌坊,上有道光皇帝御書“人天北柱”四個大字,過牌坊,穿馬殿,在接官廳旁是一座四柱木結構方亭,名曰玄井亭,這便是恆山著名的“苦甜井”。亭內並列兩井,相距不足三尺,而水質大相徑庭。一口如甘似露,清涼爽口,一口奇苦渾濁,難以下嚥。明代詩人曾留下這樣的詩名:

山腰雙湧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

聞説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別有天。

因恆山苦甜井有“潛龍泉”之説,大唐玄宗皇帝親下御書,賜額“龍泉觀”。後來,苦井被填沒,現僅存甜井一眼。

離開“龍泉觀”沿着林蔭曲徑繼續向東南攀越,峯南高處有一大石窟,名曰:“飛石窟”。恆山自古有“靈石東飛”之説,相傳,舜帝北巡,祭祀北嶽,時值隆冬,大雪封山。將舜帝阻於河北界內,不能登嶽祭拜,只好在曲陽遙祭。正當祭典之時,突有一塊巨石從恆山飛落帝前,便將此石封為“安王石”,並建廟宇在曲陽祭之,這便是“恆山下廟”。靈石飛去,形成一處大的幽窟,名曰“飛石窟”。之後此處建“北嶽廟”,為“恆山上廟”,後毀於大火,魏武帝太延元年(公元438年)重建。明洪治十四年(公元1502年)明王朝為進一步擴建恆山,將飛石窟舊岳廟改為“北嶽寢宮”,在天峯嶺的半崖間興建新岳廟,即今天的“恆宗殿”。

飛石窟內,佈滿了歷代名士墨客的題刻和詩碑,在眾多的題刻中,以明御史王獻臣題寫的“千巖竟秀,萬壑爭流”和雁門使者鄭洛題寫的“聳翠流丹”最為上乘。不但書體流暢,字跡佳麗,同時也是對恆山奇峯怪石讚歎的絕筆。透過文人墨客的生花之筆,高懸于飛石窟南崖的“一德峯”更是含概了宗教文化的玄機。從道家來講一者萬物之本也,道於一,造化天地,化成萬物。德者八功德水,佛界認為須彌山大海中,有八功德水(一甘、二冷、三軟、四輕、五清淨、六不臭、七不損喉、八不傷腹)把道家的根本和佛界的萬能,有機地融合,反映出道教的文化精髓。飛石窟西側是一道草木叢叢,曲折出奇的深溝,溝內山桃花遍峪盛開,灌木林遮天蔽日,這裏生長着幾十種名貴中藥材,在眾多的中藥材中,尤以恆山紫芝最為名貴。據《恆山志》記載,恆山靈芝仙草為鎮山之寶,狀如紫色雲錦,服之可延年益壽,起死回生,當地人們傳説:每一株靈芝草,便有一條雙頭毒蛇看護,又説恆山靈芝平時肉眼看不到,只有祈禱北嶽大帝,靈芝才會現形放光。神奇的恆山靈芝仙草飛飛揚揚傳遍四方,嘉靖二十五年,明世宗委派朝廷大員,指令州衙官吏,摘取真芝十二本(株)。留下了《採取玄芝記》的石碑一通。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7

我身後這座建築就是觀音堂,1996年1月它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始建於遼代重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037年,距今也有近千年的歷史。遼末保大二年,也就是公元1122年,毀於兵火,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建築是清順治八年重建的,也就是佟養量修建雲岡石窟第五、第六窟前樓閣的那一年。

觀音堂,顧名思義就是供奉觀世音菩薩的地方,大家知道觀世音也被稱為觀音,這是因為在唐朝,為了避唐太宗李世明的諱,所以改稱為觀音,其實她還是應該被稱為“觀世音菩薩”的。

大家請隨我來看寺院前的這座龍壁,這是一座三龍壁,它長12.2米,高6.7米,厚1.2米。它是大同市唯一一座雙向琉璃龍壁,其建築風格與大同九龍壁相似。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進入寺院參觀。我們首先進入的是後院,這是一座磚券窯洞與木結構相結合的三真殿,它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現在它住着觀音堂的管理人員。

現在我們去前院。大家看,前院的左右兩側各有鐘鼓樓和碑廊,這些碑詳細地記載了觀音堂的歷史以及重修的歷史,等會大家可以去研讀一下。再看正中這座建築,這就是觀音殿了,大殿面闊三間,進深兩間,殿頂為懸山頂,覆着以琉璃瓦,殿前還署有抱廈。大家請隨我一起進殿,正中供奉的這尊就是觀世音菩薩了。這是一尊石雕佛像,高6米,彩飾貼金,端莊秀麗。兩邊的脅侍菩薩非常虔誠嫻靜,它與觀世音像都是遼代的作品。東西兩側供奉的是十大明王,給人的感覺很是威武剛健。大家再看牆壁上,繪的是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的故事壁畫,一共有二十四幅,保存得非常完整。

出了觀音殿,大家請隨我再往前走。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個像亭台一樣的空曠的場地就是戲台,它坐南朝北,建於8米高的券洞上。接下來的時間大家就請自由參觀,40分鐘後我們在三龍壁前集合,請一定記住時間哦!

各位朋友,今天我們的行程就要結束了,不知大家今天有沒有看到琳琅滿目的美景,取得琳琅滿目的收穫呢?大同市是國家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藴含着很深厚的歷史積澱,承載着豐富的民族瑰寶,比如説華嚴寺、善化寺、九龍壁,還有今天我們參觀的雲岡石窟、觀音堂等等。所以非常歡迎大家能再次做客大同,做客雲岡,感受塞北明珠的魅力!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8

平遙古城,一座小小的圍城,表面破落,內涵豐富!

走進平遙我不禁驚訝,周長不過六千餘米的古城承載了那麼豐厚的內容。古城西門彷彿時間隧道的洞口,從跨入的那一刻起,我們就完全置身在古代漢民族城市的建築、經濟文化氛圍中,恍惚時光倒流。。。

低估了平遙。原以為頭一天已登古城牆,留下大半天走一圈內城時間夠了,不想最後我們不得不狂奔着趕赴下一個景點。此行最大的遺憾就是遊覽古城的時間太短了!最終通票上20個景點只到了12處。雖然剩餘的幾處與看過的某些景點內容小異大同,但我們仍覺遺憾!平遙的城牆、街市、票號、鏢局、當鋪、道觀、廟宇、縣衙署。。。每一處都想好好看。

然而,平遙值得細品的地方遠不止那些遊人摩肩接踵的開放景點。走在平遙的尋常巷陌間,不經意步入一家尋常庭院,都有可能令你感慨,讓你收穫意外。

兩千七百年曆史的平遙厚重、內斂,誰知它積澱了多少歷史碎片?!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19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懸空寺。懸空寺位於中國第九大古都、中國歷史名城、中國雕塑之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東南約65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1小時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段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懸空寺。

懸空寺,位於恆山腳下,在大同市渾源縣城城南五公里處的金龍峽內西巖峭壁上。自古以來,這裏一直被列為北嶽恆山的第一奇觀。新加坡電視連續劇《蓮花爭霸》曾在這裏取景。

懸空寺,懸掛在北嶽恆山金龍峽西側翠屏峯的半崖峭壁間,始建於北魏太和20xx年(公元491年),始建初期,最高處的三教殿離地面90米,因歷年河牀淤積,現僅剩58米。1957年列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整個寺院,上載危崖,下臨深谷,背巖依龕,寺門向南,以西為正。全寺為木質框架式結構,依照力學原理,半插橫樑為基,巧借巖石暗託,樑柱上下一體,廊欄左右緊聯。僅152.5平米的面積建有大小房屋40間。懸空寺的總體佈局以寺院、禪房、佛堂、三佛殿、太乙殿、關帝廟、鼓樓、鐘樓、伽藍殿、送子觀音殿、地藏王菩薩殿、千手觀間殿、釋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純陽宮、棧道、三教殿、五佛殿等。

殿樓的分佈都對稱中有變化,分散中有聯絡,曲折迴環,虛實相生,小巧玲瓏,空間豐富,層次多變,小中見大,不覺為彈丸之地,佈局緊湊,錯落相依,其佈局既不同於平川寺院的中軸突出,左右對稱,也不同於山地宮觀依山勢逐步升高的格局,均依崖壁凹凸,審形度勢,順其自然,凌空而構,看上去,層疊錯 落,變化微妙,使形體的

組合和空間對比達到了井然有序的藝術效果。遠望懸空寺,像一付玲瓏剔透的浮 雕,鑲嵌在萬仞峭壁間,近看懸空寺,大有凌空欲飛之勢。登臨懸空寺,攀懸梯,跨飛棧,穿石窟,鑽天 窗,走屋脊,步曲廊,幾經周折,忽上忽下,左右迴旋,仰視一線青天,俯首而視,峽水長流,叮咚成曲,如置身於九天宮闕,猶如騰雲皈夢。

懸空寺不僅外貌驚險,奇特、壯觀,建築構造也頗具特色,形式豐富多彩,屋檐有單檐、重檐、三層 檐,結桅構有抬樑結構、平頂結構、斗拱結構,屋頂有正脊、垂脊、戧脊、貧脊。總體外觀,巧構宏制,重重疊疊,造成一種窟中有樓,樓中有穴,半壁樓殿半壁窟,窟連殿,殿連樓的獨特風格,它既融合了我國園林建築藝術,又不失我國傳統建築的格局。

懸空寺內現存的各種銅鑄、鐵鑄、泥塑,石刻造像中,不少風格,體例具有早時期的特點,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珍品。

懸空寺是歷代文人墨客嚮往之處,古代詩人形象的讚歎:飛閣丹崖上,白雲幾度封,蜃樓疑海上,鳥到沒雲中。公元735年,詩仙李白遊覽後,在巖壁上寫下了壯觀二個大字。明崇禎六年,徐霞客遊歷到此,稱之為天下巨觀。李鐵映同志1989年來恆山視察時,揮毫寫下了偉哉神工四個大字,當人們感概之餘,不競要問,建懸空寺的初衷是什麼?為什麼歷經1500多年,能夠保存完好?

懸空寺由於科學的選址,是建在崖壁凹回去的部分,且兩邊突出的山崖緩解了風勢,東邊天峯嶺遮擋了太陽,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小時,風侵,雨蝕、日曬都對其損害不大。

公元398年,北魏建都平城(今大同市),北魏天師道長寇謙之(公元365-448)仙逝前留下遺訓:要建一座空中寺院,以達上延霄客,下絕囂浮。換句話來説,就是讓人們上了這處寺院,感到與天上的神仙共語,而將人世間煩惱拋掉。從天師仙逝到始建的43年間,他的弟子們多方籌資,精心選址設計,乃至寺廟宗教內容的構思都超出了常人的智慧,將陶宏景(公元456-540)明確提出三教合流的思想,巧妙地體現在一處空中寺院內,並將三教殿建在寺院的最高處,使三位教主共居一殿,他們神態各異。殿內正中端坐佛主釋迦牟尼,慈和安祥,左邊是儒家始祖孔子,微笑謙恭,右邊是道教主老子李耳,清高割達,在友好的氣氛中進行對話,三教殿內的宗教內容,佛、道、儒的和平共處,體現了儒家思想和為貴、仁者愛仁、智者見智以及道家的無量度人,禮度為先和佛教普渡眾生的思想,是三教思想融恰昇華的展示,為指點世人化解矛盾紛爭作出了榜樣。因此,懸空寺始建至今,地處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的恆山,不但沒有

遭到破壞,而且歷代都加以維修、完善,(懸空寺的現貌是保存了金大定20xx年修繕後的基本原貌),足以説明天下渴望和平的無窮力量。

山西東嶽廟飛雲樓導遊詞範文 篇20

大家好!歡迎光臨北嶽恆山旅遊、觀光!北嶽恆山與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中嶽嵩山並稱五嶽,齊名天下。既是我國重要的文物古蹟薈萃地,又是著名的道教發祥地和北方著名的風景遊覽勝地,現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遊區。

恆山,亦名“太恆山”,又名“元嶽、紫嶽、大茂山”,漢時因避漢文帝劉恆諱,一度改稱為“常山”。據《尚書》載:舜帝北巡時,曾遙祭北嶽,遂封北嶽為萬山之宗主;之後,大禹治水時有“河之北屬恆山”的記載;先後有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封北嶽為王、為帝,明太祖又尊北嶽為神,可見歷史之悠久。

恆山山脈祖於內蒙陰山,西銜雁門、東跨河北、南屏三晉、北臨燕雲,奔騰起伏,綿延五百里,號稱108峯。主峯天峯嶺坐落於渾源城南,海拔20xx米,疊嶂拔峙、氣勢雄偉,自古以來被譽為“人天北柱”、“絕塞名山”。同西面的翠屏峯兩山對峙,渾水從中奔騰而瀉,幽峽深谷,藍天一線,形成一道絕塞天險。唐代著名詩人賈島曾有“天地有五嶽,恆嶽居其北,巖巒疊萬重,詭怪浩難測”的詩句,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面對恆山的雄渾險峻,驚歎不已,在其遊記中寫道:“伊闕雙峙,武夷九曲,俱不足以比擬也!”正因為恆山具有扼關帶水,地險山雄的特殊地理環境,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其特殊的軍事戰略地位受到歷代軍事專家所倚重,後人集歷史經驗總結的“代國靠恆山而存天下,燕趙憑恆山而立天下,匈奴依恆山而爭天下,晉慕容據恆山而威天下,,拓跋氏靠恆山而分天下”,充分證實了恆山的軍事價值。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xi/e0o3ww.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