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山東導遊詞 >

嶗山南線導遊詞(精選17篇)

嶗山南線導遊詞(精選17篇)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

青島地區大小山峯幾十座, 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南線導遊詞(精選17篇)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 446 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 87.3 公里,主峯高 1133 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 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着無數個景觀.我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南線上幾處主要景觀.

基本旅遊線路(南線):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前臨黃海, 一碧萬頃,背依七峯,峯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 素稱"北國小江南".太清宮佔地 3 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 2500 平方米.廟宇共 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 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 農","軒轅"三帝.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 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 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峯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 院.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 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裏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 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 清幽.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 "上清", "下清", "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 "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 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 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 500 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 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 30 米的崖頂平台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 合成一道長約 30 米,寬約 5 米的瀑布,順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 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 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 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 1981 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台下遠可眺望四周 羣峯,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青島是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城市,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想家園. 紅瓦,綠樹,碧海,藍天輝映出青島多彩的身姿,赤礁,細浪,彩帆,金沙構成青島靚麗的海濱風景線,史文,宗教,民俗,鄉情,節日慶典賦予青島旅遊豐富 的內涵.濃縮近代歷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歐式風格的多國建築,形成了 青島中西合璧的都市風情.今日的青島如此多嬌,明天的青島將更加美好.

"青山碧海映紅樓,彷彿人在畫中游,天上人間無覓處,島城美景勝瀛洲".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2

此次旅行我選擇了嶗山南線遊,因為南線有流清(乘車觀海佳地)、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棋盤石(佛教特色)、仰口(海濱度假勝地)四個風景區,他們是一票制,而且在同一遊覽線上。巨峯(嶗山頂峯)、北九水(山水結合的峽谷風貌)、華樓(花崗巖疊石風貌)三個景區等以後有時間去青島的話,還會去的。

8月中旬的一天早晨五點多,收拾完畢,吃完早飯,8:30坐公交車到達了嶗山南線風景區的總入口——大河東售票服務中心。向態度熱情的售票員説明是在同程網上預訂的門票後,不一會兒就拿到了兩張預定好的優惠門票。感謝同程網及這位既漂亮又服務熱情的年輕售票員。

售票處緊鄰東面就是進山驗票及乘旅遊車處。上了舒適寬敞的空調旅遊大巴,不一會兒人坐齊了。乘車沿途在流清景區欣賞着浩瀚的大海、出海的漁船、龜山……沿山路折轉,約20分鐘,到達了嶗山景區的標誌性景點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遊覽區。

第一站在八水河停車場下車,先遊覽八水河景區。八水河區域為爬山線路,沿八水河而上,可以觀龍潭瀑水庫,遊千年上清宮,沿曲彎小徑穿林登山,能到達的終點為嶗山著名道觀明霞洞。這兒面臨大海,山色清秀。下車後,首先在“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旅遊標誌前留影,向東行2分鐘,左手邊上山的石台階就呈現在眼前,開始爬山了。沿途南方人擺的旅遊攤位很多,遊客也不少,一點也不寂寞。上行不久,右手邊龍潭水庫的大壩聳立在眼前。庫水清澈,水波不興。隨着台階的上下起伏,不久左手邊就來到了著名景點龍潭瀑。龍潭瀑又名玉龍瀑,位於嶗山南麓八水河中游。八水河流至此處跌落於深潭,水如玉龍,吐霧噴雨,景色壯觀,在嶗山十二景中,稱“龍潭噴雨”。周至元有詩讚曰:“凌空亂濺沫,疑是玉龍飛。白掛虹千仞,青山環一圍。拋來珠落落,舞處雪霏霏。遊客貪清賞,斜陽不忍歸。”瀑布旁邊的山崖上,有刻的大大的“龍吟”兩個字。水潭左邊大石上,雕刻着一羣海軍戰士在水中勇救落水學生的塑像,還有一身穿海軍服的戰士的雕像毅然聳立,讓人看後肅然起敬!

山路兩側不時傳來或大或小“嘩嘩”的山泉水流下的聲音,讓人感受到了嶗山的靈氣。泉水邊不時有遊客洗臉、洗手以解除疲乏。穿過一片茂密的竹林,過一段平地,前面就是上清宮了。門外生長着一棵千年銀杏樹,高聳入雲。買票進入(每人三元)這個二進院落,首先是通道兩旁的兩棵巨大的銀杏樹,高聳參天,碩果累累,古樸滄桑。過一個上寫上清宮字樣的大門,正對“壽”字迎門牆,來到乾淨優雅神聖的院落。正面是一個大大的香爐,後面大殿,兩側配殿。供奉着道教始祖,玉皇大帝等神像。塑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院內香氣繚繞。正院左側的小院內,盡頭一塊大石上,刻着得道高人作的嶗山有關的詩句。院內遊客不多,清靜典雅。出上清宮,沿宮牆右側石台階繼續上行,山路曲折,山花點綴,雲霧繚繞,山泉潺潺,松濤陣陣,如入仙境。幾位韓國遊客不一會兒就超過了我們一家三口。我們身上略顯潮氣,但是卻涼爽,越向上走,越感到仙山的誘惑。過了福壽石,上行約5分鐘,就到了著名的道觀明霞洞。

購買含有導遊費用的5元一張的門票進入。導遊給講解了明霞洞的來歷,據説山東沿海某縣一位眼睛失明的村民,在此修煉,忽一日復明,睜眼一看仙氣縈繞,滿眼霞光,以此下決心更加苦練修行,得以有明霞洞的來歷。進入潮濕低矮的洞內,裏面有一張高僧打坐的石牀,洞內可容納十幾人的樣子,洞的盡頭有接入的電燈。下面紅布包裹的長條台子上有一個木匣,中間有一個小孔,導遊説是可以免費從裏面拿個錦囊。此洞非原洞,原洞因為有一年下大雨,山石滾落淤積把洞口堵住了。道人和山民一起在距離原址左側幾米遠的地方,重新掘洞,以利修煉。洞口外面崖壁上有刻的“天半朱霞”四個藍色字體,灑脱大氣清秀。原洞口前面兩顆大銀杏樹茁壯成長。再向前是道觀的大殿了,導遊把拿錦囊的遊客領到了寫有“法物流通處”的一間大屋子裏,裏面有人接待。導遊的解説就結束了,大殿就一點兒也沒有介紹?!我們拾階而上,透過一棵開滿紅花的大樹看到了供奉碧霞元君神像的大殿。沿大殿左側狹窄的通道上行,有一處院落正在建設,裏面的大殿初具規模,但是還沒有竣工。返回主殿的右邊,一個精緻的石亭子下面,有一個涑玉泉,泉水清澈見底。泉水旁邊有一個供奉龍王的石洞。明霞洞院落外面雲霧繚繞,只有一顆大大的銀杏樹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恍若來到天堂的感覺。

沿山路下行,走另一條下山到達上清宮的路。沿途寂靜,沒有遇到幾個遊客,頭頂右側的觀光纜車裏德説話聲倒顯得雜亂了。路邊的一些小攤位沒有了擺攤的人。過一片茶園,山路轉折,眼前豁然開朗,上清宮的外牆就在眼前了。一路涼風送爽,一路泉水歌唱,一路心情舒暢。

在八水河停車場上車,再遊覽太清(嶗山最著名道觀所在地)景區的太清宮景區。據説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始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曆史。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由於被遠處巨峯和近處七峯環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境,因此既無寒冬,又無酷暑,温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所以有“小江南”之稱。嶗山太清宮的石牌坊高大氣派、威武壯觀。牌坊上雕龍刻風、花草、祥雲、十二生肖、福祿同幀。石雕堪稱藝術佳品。過石牌坊,左手邊一塊大石上刻着陰陽魚的標誌,旁邊上書:全真道教天下第二叢林。真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再向前行,購買每張20元的太清宮門票,來到太清宮第一道大門前,門上匾額“嶗山太清宮”是上一屆題字。驗票進入寬敞的院落。通道兩旁鐘樓、鼓樓,再向前兩側兩個配殿,分別供奉不同的神仙,繼續向前走,來到一處開闊廣場,廣場北面就是嶗山太清宮的第二道大門了,據身邊的導遊説男女進這道門還有説法,中間一門平時不打開,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有兩個側門,男左女右進入才好。道家不走回頭路,如果信奉道家的話,整個太清宮的遊覽,那就向前行,不重複遊覽,所以,太清宮景區的出口並不在這兒,想留影的話,隨遊覽隨拍照,不要留下遺憾啊。可是要注意,景區內所有的宮殿及內部的塑像等都是不允許拍照的。

我們就在這廣場前銀杏樹下的石凳上開始午餐,隨身揹着的揹包起了用場,吃的、喝的一應俱全,就這麼邊觀景,邊用餐既方便實惠,又別有一番滋味。吃飽喝足,也有了更多的精力,那就好好遊覽這美麗的風景吧!

太清宮又名下清宮,前臨太清灣,背依七峯,為嶗山道教祖庭,是嶗山最大的道觀。“返璞歸真”的內涵與嶗山自然生態互為詮釋,渾然天成。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三面環山,前瀕面海,四季葱蘢賽江南。現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2500平方米,共有房舍150餘間。太清宮共分三個獨立院落,每個院落都有獨立的圍牆,單開山門。

道都以“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太清”乃太上清淨之界,也就是“神仙”的天堂。太清宮的全部建築由“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組成。風格清淡簡樸。

三官殿這組建築最大,前後三進院落。殿內塑有天、地、水三官以及真武、雷神等神像。院內有紫薇、銀杏、牡丹、耐冬等花木。特別是正殿前院的兩棵幹粗合抱的耐冬(山茶花),一棵開紅花,一棵開白花,每逢冬盡春臨之際,拳頭的花朵開滿枝頭,紅的火紅,白的雪白,花期持續三個月。寒冬季節,滿樹綠葉滴翠,紅花嬌豔,猶如落下一層絳雪。據説這兩棵耐冬,是明永樂年間道士張三丰從海島上移植於此。

三皇殿院子裏有兩株古柏,漢代所植。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水,周圍有許多景點和刻石。因此,太清宮一帶就成了嶗山遊覽區的中心。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多次以嶗山為背景。宮中原有白牡丹,高及屋檐。當年蒲松齡寓於此,與牡丹、山茶相對,孕育出優美神話故事《香玉》,寫白牡丹和紅山茶變成美麗的女子,與一位書生相戀的故事,為《聊齋志異》中的佳作。

太清宮景區的名勝有:蒲松齡塑像、神水泉、龍頭榆、摩崖石刻、嶗山道士穿牆處、觀海亭、連環洞、道家功夫表演、道教音樂演奏等。

由於我們一家三口是單獨遊玩,有好多清淨怡人的景點導遊都沒有帶領遊客參觀,我們三口卻可以自由自在的欣賞、遊覽。心情也很舒暢,尤其是當我們坐在觀海亭上,舒展心胸,靜觀無邊無際的大海,一切煩惱憂愁都消失的無影無蹤。

聽説在太清宮,偶爾還可看到“海市蜃樓”奇景。太清宮的“神水泉”是嶗山名泉。嶗山的特產礦泉水,有人譽之“積年之疾,一飲而愈”。

隨着前面的遊客出景區大門,坐上旅遊車又前往棋盤石(佛教特色)景區。山路沿海邊延伸,靠裏側是清秀的大山,不時看到有清澈的溪流,高聳的水庫大壩,沿途經過濱海的青山村,青磚紅瓦,碧海藍天,漁船有的整齊排列,有的出海勞作,一路景色變幻,讓人看了不由讚歎這眼前的美景。

不覺到了棋盤石景區。該景區是嶗山景區的佛教精品線路,有華藏世界山門、法顯雕塑、砥柱石、於七雕像、華嚴寺、那羅延窟、望海門等10個著名景點。華嚴寺是嶗山上唯一現存的對外開放的佛教寺院。初建於清代順治年間。下車後,上行不一會兒,右手邊一個已經封閉的山路,上行2分鐘就看到了於七雕像。他是一位民族英雄,也是螳螂拳的創始人。折返回上行的公路,路左手邊的停車場中間有一個古代著名的法顯和尚的塑像。過驗票處,觀音廣場中央的巨大玉石南海觀音站立塑像慈眉善目,令人不由心生敬意。觀音塑像下面的基座上,雕刻着栩栩如生的各種人物等的生活畫面,如呼之欲出。沿石階上行,前面又一巨大的山門——華藏世界門呈現在眼前。山門上雕刻的大型佛像眾多,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生敬!

通過華藏世界門,神奇的畫卷次第展開,令人目不暇接。山路轉折,山花散發着悠悠的香氣,遊客神清氣爽。逐漸進入佛教的大千世界,路邊“緣”字開始讓人領悟佛學的內涵。前面山崖下,一組大理石刻佛像呈現在眼前。佛像神態各異,慈眉善目,有普度眾生之意。山路轉折,一個奇怪的大石在路左邊向路中央伸展。仔細一看,像是一張生氣、醜惡的人臉,過了大石,向後看,就成了一張笑臉了,真的是很神奇的一塊石頭。它寓意着學佛、參佛後,人們的心靈得以淨化,身上有了佛的喜氣,摒棄了醜惡等一切惡念,煩心事,發自內心的學佛後的喜悦溢於言表。前面就是華嚴寺了。寺內香煙繚繞,遊客眾多。祥雲籠罩,心生喜悦。主殿內供奉釋迦摩尼塑像。觀音、文殊、普賢菩薩、送子娘娘、眼光娘娘等都有供奉。本想參觀寺廟後面的寂光洞,得知已經關門了,很遺憾。院外放生池內魚翔淺底,自由自在。塔院內塔林肅穆,於七的佛塔顯赫,繞塔一週,以示敬意。後面山坡上還有其他共11位高僧的墓塔,大小、形狀各異,分列道路兩側,沿此路走約20多分鐘,可以上行到那羅延窟,因為時間關係,沒能上去一睹“世界第二大窟”的那羅延窟。還可以登凌空高懸的仙翁棋盤,觀於七雕像,重温不屈的民族精神。還可以登日起石,在近海的高山觀賞嶗山之日出,華嚴寺這幽靜的寺院,神祕而又神聖,令人流連忘返。

等車前往仰口風景區時,已是接近下午5點了。聽説是夏季下午從仰口景區返回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的末班車是5:15分。那就碰碰運氣吧,來一趟不容易。等來了一輛去仰口景區的車,沿途風光無限,來到景區入口,下車後,被告知,已經快到5:15分了,這個末班車馬上就走,匆匆看了看仰口景區湛藍的大海,驗票後就返回車上,一路與一位南方的遊客聊着天,不覺經過1個小時左右的車程,一路順利到達大河東遊客服務中心,結束了一天的嶗山旅遊行程。

本人總結的旅遊攻略:建議以後去嶗山旅遊的遊客,乘旅遊車進入太清景區後,先到太清索道售票處,購買觀光纜車票,坐纜車到明霞洞景點遊覽完畢,步行下至上清宮,經龍潭瀑到八水河候車區,再上車前往太清宮景區,遊覽完畢乘車到棋盤石景區,最後到仰口景區。這樣節約部分時間,可以多遊覽一些風景宜人的景點。避免把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在上下步行遊覽明霞洞及景區之間來回的乘車上。

祝到嶗山旅遊的遊客玩的開心。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3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峯,峯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説,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0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説。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裏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説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峯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説,這裏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上清宮

上清宮位於嶗山南部叢山峻嶺,這裏因入山已深,煙塵遠隔,空氣清新,再加坡上坡下蒼松翠綠,修竹滴翠,清泉飛鳥,奇石屹立,不但怡靜,而且特別清幽。

上清宮屬全真道華山派道觀,是嶗山中別具一格的“叢林”廟宇。道教把“上清”、“下清”、“玉清”三宮稱為“三清仙境”。“上清之天在絕霞之外,有八皇老君,運九天之仙,而處上清宮也”,故而得名。又因與太清宮對稱,又簡稱上宮,與太清宮,明霞洞同為嶗山東南部的主要道觀。

上清宮創建於宋初,原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的道場,至宋末已廢圮。元代大德元年,通玄弘教洞徽大師李志明,鳩工重修了上清宮。

上清宮有前後兩處庭院和偏院,殿宇房舍二十八間,佔地約1000平方米。前殿舊祀三清,後殿祀玉皇,左右偏殿分祀“三官”、“七真”。

上清宮內古樹參天,其中一棵銀杏胸徑2.53米,橫出粗枝上有三個乳狀樹瘤,極為罕見,據説一千年方能長出一個。大殿之東的偏院有一巨石,名“道山石”,與道山石斜對的石崮上,刻有邱處機的《青玉案》詞一首。宮西有一塊圓丘形弧石,名“熬山上清宮”,還刻有邱處機詠嶗山七絕十首,石下有一口清泉,名“聖水泉”,為嶗山名泉之一。

龍潭瀑

龍潭瀑又名玉龍潭,水源來自海拔500米的天茶頂和北天門之間的山谷。澗水穿山越嶺,沿路彙集了數十條溪水,聚成一股急流,奔騰而下,在一處高約30米的崖頂平台上,平直地衝出數尺之外;水在半空中飛旋了幾曲折之後,會合成一道長約30米,寬約5米的瀑布,順着九十度的峭壁跌入崖下的碧潭之中。那氣勢,宛如一條矯健的玉龍,從懸崖之顛,騰雲駕霧,呼嘯而下,擊得潭中水花四濺。人們擬其形,取其聲,觀其色,叫它“龍潭瀑”,瀑下的深潭取名“龍潭”,瀑布頂端“龍吟”兩個隸書大字,直徑一米,為當代著名書法家黃苗子1981年遊嶗山時所書。瀑下長形巨石下尖上平,遊人坐在平台下遠可眺望四周羣峯,近可仰視“龍潭噴雨”的壯麗景色。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4

太平宮 太平宮傳説 距鹽池河鎮政府所在地8.5公里的太平宮坐落在一個深山峽谷之中,四周重巒疊嶂,一條羊腸小道蜿蜒而至太平宮口。離宮口還有兩里路就能太平宮嘩嘩的流水聲。水聲在山間迴盪,聲勢浩大。走進宮口,聽着水聲,只見白霧繚繞中若隱若現的奇石林立。撥開白紗般的水霧,是一個方圓百餘平方米、深不見底的水潭。水潭正中央聳立着一根十餘米高的圓形石柱,石柱周圍依偎着三個像蛤蟆般的怪石。據説這三個怪石原是一整個的巨石,被一個螃蟹精佔據,每天早晨她變成一個妖嬈多姿的美女伏在巨石上哭泣。當有人循着這悽切的哭聲找到她時,她便原形畢露,吃掉來人,久而久之,給成百上千個家庭帶來了災難。後來玉皇大帝派雷神除掉妖魔,一聲巨雷,妖魔化成灰燼,巨石也被擊成幾塊。從此這裏太平無事,人們因而叫這裏為“太平宮”。再看潭水,原來是從數十米高的絕壁上傾瀉下來的,像釘大樁子一樣,聲勢如雷,在潭上濺起兩米多高水柱,千萬朵浪花,濺起的水珠像紛紛揚揚的楊花落在人的身上。置身其中,好似進入了人間仙境,此情此景令人流連忘返。

太平宮在嶗山之上,嶗山古稱牢山、勞山。坐落在山東半島的東南,西靠青島,東南兩面瀕臨黃海。面積386平方公里,嶗頂巨峯,海拔1,133米。既是中國道教名山,又是著名的避暑遊覽勝地。 嶗山景區包括太清宮、太平宮、北九水、華樓宮、鶴山和嶗頂巨峯等景區與景點。奇峯怪石,滿山遍佈,如獅子峯、綿羊石等。人稱峻山的石峯是“天然的花崗巖羣雕”。由於臨海,山色海波相映,形成了紫霞雲海乃至“海市蜃樓”的奇特景象。再加上聞名天下的嶗山泉水,如“金液”、“靛缸灣”等,構成了嶗山獨具一格的自然景觀,如《齊記》所云:“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 嶗山自古被稱為“神宅仙窟”、“海上仙山第一”。秦皇漢武都曾來此求仙。宋元以來,宮觀次第興建,最盛時達“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今尚存太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這些建築多為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沖和恬淡的色彩。其中太清宮中的漢柏唐榆至今仍蓊鬱葱青。歷代名道如邱處機、張三丰,文人李白、蘇軾、蒲松齡等都曾來山中修煉或漫遊,多有題刻吟詠,為奇麗的山水增添了幾分文秀。

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據明朝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和清朝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的碑文記載,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960年-976年)為華蓋真人劉若拙建立的道場,因落成於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後改名為太平宮。與此同時,又興建或重建了太清宮和上清宮,作為它的別院。

劉若拙生於五代後唐同光二年(920xx年),他自四川來嶗山建一茅庵,名驅虎庵,潛心修行。趙匡胤“陳橋兵變”稱帝后,即召見了他,封為華蓋真人,為嶗山著名道士之一。宋淳化二年(992年),劉若拙逝於即墨,葬在城郊玄真宮,其墓至今猶存。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5

嶗山,位於青島市東部的嶗山區,距市中心40餘公里。它聳立於黃海之濱,氣勢雄偉,山海緊錯,嵐光變幻,雲氣離合,是聞名遐邇的海上名山,國務院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嶗山地處北緯36°05′~36°19′,東經120°24′~120°42′,東、南兩面瀕臨黃海,西部與青島市區接壤,北部與即墨市相鄰,總面積446平方公里。海岸線長87.3公里,主峯“巨峯”海拔1132.7米。

嶗山形成於億年前的白堊紀,經過漫長歲月的滄桑鉅變,天工造化,在大自然的雕鑿中,形成了雄偉、壯觀、奇特、秀麗的地貌形態。山脈以巨峯為中心,向四方延伸。按自然走向分為巨峯支脈、三標山支脈、石門山支脈和午山支脈。嶗山東部和南部緊逼大海,形成山海相連的獨特景觀。蜿蜒曲折的海岸,形成了許多岬角和海灣,大小島嶼星羅棋佈。海上看山,羣峯攢簇,雲霧繚繞;登山觀海,煙波浩渺,水天一色。每當風疾波湧之時,驚濤裂岸,濁浪排空,迸珠濺玉,咆哮轟鳴。古往今來,皆以“山海奇觀”稱頌嶗山。

嶗山地處暖温帶,氣候温暖濕潤,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突出表現為“春涼回暖晚,夏温熱雨多,秋爽降温遲,冬暖少雨雪”的氣候特徵。由於山勢陡峻和地形複雜,形成了上下不同、內外迥異的小氣候,山南麓的太清宮一帶名為“小江南”,巨峯北側的北九水則稱“小關東”。嶗山的氣象景觀頗具特色,夏秋之際,如絮似縷、變幻無窮的雲海,春來夏初,溟濛飄渺、瀰漫翻騰的海霧,為嶗山平添了無限風光。

嶗山古為東夷地,春秋時屬齊國。秦統一中國後,置琅琊郡,漢設不其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即墨縣,嶗山皆屬之。1898年,德國強迫清政府簽訂《膠澳租借條約》,將白沙河以南、磚塔嶺以西的嶗山山區,由即墨縣仁化鄉劃入膠澳租借地。1920xx年,日本取代德國侵佔膠澳。1920xx年中國政府收回青島後改設膠澳商埠,嶗山屬膠澳商埠李村區。1920xx年南京國民政府接管青島後,李村區隸屬青島特別市。1935年,將白沙河以北、磚塔嶺以東的嶗山另一半山區,再次由即墨縣劃入青島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嶗山山區相繼屬於青島市所轄的嶗山辦事處、嶗山郊區、嶗山縣和嶗山區。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6

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和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轄設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區擁有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區域和國務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嶗山風景區。這裏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增加環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區,這裏成為了一個環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淨、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羣峯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區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對蝦、海蔘、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品並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現擁有大型國家級羣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7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太平宮坐落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路口兩側有兩株古鬆,據傳是宋初建宮時所植,樹側的巨石上鐫刻着“疑是幻境”四個大字,在嶗山現存的寺觀中,太平宮是有史料可考的最古的道觀。太平宮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洞內縱橫各數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湧,相傳曾有農人見白龍遊泳其中,名白龍澗。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峯突起,形同巨獅,張嘴作怒吼狀,名獅子峯。峯巔崗巒平敞,雲氣瀰漫,有“獅嶺橫雲”勝景。

太平宮位於仰口灣畔的上苑山麓,負山面海,景色綺麗,有奇峯異石,古木幽洞,近年來又經全面修建,是嶗山的主要遊覽區之一,也是自此而南遊覽嶗山的第一處名勝。

遊人自仰口下車,沿新修石階登山,前行不遠,路兩側各有一株粗逾環抱的古鬆,虯枝交錯,針葉披拂,傳為宋初建宮時所植,在嶗山古鬆中首屈一指。鬆側有兩方巨石,石上舊刻“疑是幻境”四字;新鐫清代武邑縣令楊澤詩一首:“上苑蟠鬆陣,半山宮殿森。嶙峋深石洞,爛熳疊花簪。峭壁文苔篆,*巖曲鳥音。仙人橋下水,聲響曳鳴琴。”此景名“雙石長鬆”。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8

嶗山區位於山東半島南部,青島市東南隅,黃海之濱。東、南瀕黃海,西鄰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西北鄰李滄區,北接青島市城陽區和即墨市。是1994年4月青島市行政區劃調整時成立的新區,轄區陸域面積395.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03.7公里,轄4個街道辦事處,户籍人口26萬人。

嶗山區創建山東省唯一的“國家知識產權示範園區”、“國家海智基地”和青島市首家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國家智慧城市試點區。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嶗山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1982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由即墨縣劃入膠澳租界的區域,自南窯半島偏東海岸處起立第一號界石,經聚仙宮西、磚塔嶺之脊立第二號界石,然後沿狗皮嶺、茶澗、蔚竹庵北、棒(磅)石北、北窩落(卧龍)村北,順白沙河北岸,抵南港村之西,沿海岸折而北,經李家女姑東北上,越洪江河、抵鐵家莊北端,折下崖南,經程哥莊南等立第三號至六十四號界石,抵大沽河東岸立第六十五號、六十六號界石。其中,現嶗山區中韓、沙子口、北宅3個街道的區域劃入租界內。

民國20xx年(1935年)7月1日,青島市郊擴大,將屬即墨縣的嶗山東部地區劃歸青島市。界線劃分自馬家古鎮東南沙河與白沙河合流之處起,沿沙河北岸經曹村之西、紙房之南、大小後寨之間,經後金溝東北至鐵騎山後分水嶺,更越嶺沿山溝至西葛家夼,仍循沙河而至大河會流處,更沿大道折而東南,越南北嶺,經大橋村、蛤蟆石村之南至峽口廟,由此再循沙河向東,經東西上莊南、張家、王家、江家土寨等南至沙河口入於海,直至沿直線正東之廣大海域。沿新界以南區域設立青島市鄉區,轄李村、嶗東、嶗西、夏莊、陰島5個區,直屬青島市管轄。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9

青島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鎮仰口灣畔之上苑山,創建於宋代太平興國年間,原稱“太平興國院”。該宮雖經歷次重修,但仍保持宋代建築風格,宮為“品”字形的二進院落,建築面積500餘平方米,佔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宮周圍多奇峯怪巖和古木幽洞,摩崖刻石較多,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都很豐富。太平宮奉道教全真華山派。

初名太平興國院,又稱上苑。在嶗山東部上苑山北麓、仰口灣畔。系宋太祖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道場,金明昌年間(公元1190-1195年)重修。正殿名三清殿,配殿為三官殿和真武殿。

宮西絕壁矗立,下有天然石洞,名猶龍洞。洞內縱橫各數丈,高敞如廈;洞頂鐫刻“混元石”三字及星斗圖案;洞旁眠龍石上,鐫“猶龍洞”三字。宮北山坡下有澗水噴湧,相傳曾有農人見白龍遊泳其中,名白龍澗。

澗底巨石累累,橫跨兩岸,水從石隙下瀉,稱仙人橋。過橋山坡有巨石,上刻邱處機詠嶗山七絕20首及序。宮東北奇峯突起,形同巨獅,張吻作怒吼狀,名獅子峯。峯巔崗巒平敞,雲氣瀰漫,有“獅嶺橫雲”勝景。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0

山東,中國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片偉大的土地不僅有名山大川、碧波萬頃,而且在漫長的文明歷史發展過程中孕育了非常燦爛的文明。山東的名勝古蹟、山水風光舉不勝舉。

各位遊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嶗山太清宮。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個道觀是嶗山的太清宮,它是嶗山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觀,建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距今已有2140多年曆史。

太清宮的創始人是江西人張廉夫,他因做官不順,棄官修道,在此修建了一所茅庵,供奉三官,取名“三官廟”。到了唐朝末年,道士李哲玄又擴建廟宇供奉三皇,取名“三皇殿”。宋朝時期,道士劉若拙又自修了一所茅庵供奉老子神像。劉若拙武藝高強,宋太祖聽説他修道高深,於公元960年(建隆元年)召其入京,想把他留在宮中,劉若拙堅決要求回嶗山,宋太祖就赦封他為“華蓋真人”,由此給他鉅款,敕建“上苑”和上清宮,重修太清宮。太清宮是劉若拙的別院。從此,太清宮就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規模。太清宮主要有“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等多間建築。

[太清牌坊]

這裏是太清宮牌坊,1997年太清宮出資修建,高8米,寬16米,由底座、立柱、額枋、字板四部分組成,為四柱三門式。牌坊又稱牌樓,是中國特有的門洞式建築,雖然它只是中國古建築中的“小品”,但其古老深厚的歷史底藴和極為豐富的人文內涵使其被公認為是中華文化的象徵,加上它具有強烈的裝飾、襯托、氣氛渲染的風格,自然被廣泛地應用到寺觀廟宇的建築中來,起到了標識引導、空間分界、裝飾美化、紀念頌揚的作用。

太清石坊陽面“嶗山太清宮 ”五字為中國宗教局閔志庭道長題寫;陰面“閬苑聖德”為本觀現任道長劉懷遠所題。“閬”字意為“空曠”,莊子外物曾記“胞有重閬,心有天遊”,意指心胸寬闊;“苑”指花園,“閬苑”則指具有“閬風的花園”,古指仙人所居之境;唐李商隱《李羲山詩集》中有“閬苑有書多附鶴,女牆無處不(妻)鸞”。“閬苑聖德 ”是指具備高尚品行的仙人居住之處。

[正門→鐘樓→鼓樓→元辰閣→元君閣]

我們現在來到了太清宮的正門,大門比以前更加寬敞大方。這個門是20xx年4月完工,五月一日正式開放。大門為重檐廡殿頂建築,也稱“山門”,這一名稱還保留着當初道眾聚于山林隱修的痕跡。來到宮觀,仙、俗相分的標誌就是宮觀的山門,按照道教的説法,跨過山門,就意味着踏進了仙界,與立於山門殿外眺望已是天壤之別、仙俗之別。

進入大門,我們首先看到的是右手的鐘樓和左手的鼓樓。俗話説,“晨鐘暮鼓”。鐘鼓是為了給道士們一種嚴整的時間觀念,提醒他們勤學苦修,不要偷懶。

鐘鼓樓後有兩座高大雄偉的建築,這是新建成的“元辰閣”和“元君閣”。

元辰閣供奉的是鬥母元君,鬥母又稱鬥老,鬥母是道教星宿神中的北斗眾星之母,是掌管天文星象的女神,也就是掌管農業節令的神。

兩旁有六十甲子,道教信奉六十位星宿神。每位神名都是用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循環相配而得。元辰殿內供奉的六十甲子神象,文武兼備,喜怒各異,或持槍劍,或抱琴執笏,各顯神通,輪流管理人間一年禍福,被尊為值年太歲。

元君閣供奉的是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全稱是天仙聖母碧霞元君。碧霞元君在北方尤其華北最受崇拜,因為她的“老家”在山東泰山。

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按道家之説,男子得仙稱“真人”,女子得仙稱“元君”。泰山玉女,上通乾象,降臨下土,坤道成女,故名“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紅裙,所以全稱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

碧霞元君的右邊是送子娘娘,古代人們認為生兒育女是送子娘娘恩賜的,她能保護子孫後代平安成長。左邊是眼光娘娘,傳説眼光娘娘能治療各種疾病,保佑人們眼明心亮、身體健康。

殿內兩邊供奉的是“八仙”,八仙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神仙羣體之一,但八仙的產生與定型卻經歷了很長一個過程。今天各位熟知的道教八仙先後見於唐宋文人的記載,但他們湊成一個班子是在元代,而這個班子的定型卻是明代的事,並沿用至今,這顯示了民間造神的隨意性。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1

嶗山區位於青島市區東部,與老市區相鄰,東南瀕臨黃海,總面積389.34平方公里,人口19.14萬,青島市嶗山區人民政府、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和嶗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實行“四塊牌子,一套工作機構的管理體制”。轄設中韓、沙子口、王哥莊、北宅4個街道辦事處。

嶗山區擁有青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兩個國家級政策開發區域和國務院確定的首批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的嶗山風景區。這裏貫徹落實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環境保護,增加環保投入,實施碧水工程、藍天工程、綠色工程等系列環保工程,科技部確定為國家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區,這裏成為了一個環境良好、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良性循環、城市優美潔淨、居民健康長壽的理想之地。

嶗山區以境內的嶗山而命名,其山脈縱橫,羣峯峭立,古木參天,海山相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等名勝古蹟,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嶗山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居住。嶗山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引得古今名人逸士、名道高僧紛至沓來,故被稱為“道教全真天下第二叢林”。一九八二年被國務院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嶗山區海岸線綿延曲折,長達103.7平方公里,盛產對蝦、海蔘、鮑魚、扇貝、石花菜等海產品並形成了以裙帶菜、中華鱘、淡水蟹、甲魚等名特優品種為主的高效漁業。現擁有大型國家級羣體性漁港1處,小型漁港12處。嶗山物產資源豐富,其中嶗山礦泉水,嶗山花崗巖和嶗山茶尤為著名。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2

嶗山風景名勝區是1982年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以“海上名山第一”著稱。位於山東半島的南部,青島市區東北端,面積446平方公里,東臨嶗山灣,南瀕黃海,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幻無窮,雄奇壯闊,靈秀幽清,為內地名山所不及。

風景區由青島海濱和嶗山兩處景區組成。

嶗山景區:位於青島市區東南約30公里,面積300 多平方公里。以嶗山為主體,地域遼闊, 嶗山景區景點甚多,可分為六個小區:南線太清宮區,東線太平宮區,中線北九水區。西線華樓宮區,北線鶴山景區和巨峯嶗頂區。

嶗山位於青島東部的黃海之濱,主峯海拔1133米, 是中國18000公里海岸線上最高的山峯,也是我國海岸線上唯一一座海拔超千米的高山。這裏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遊覽、避暑、療養勝地,全年平均氣温12攝氏度。嶗山拔海而立,山海相連,峯雄壑險,水秀雲奇,自古被傳為“神窟仙宅”、 “靈異之府”。

嶗山曾是道教的一個重要傳播地,始於漢、唐,宋元兩代發展到鼎盛時期,明、清不衰, 素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道士曾逾千人。至今保存完好的道觀尚有10餘處。

嶗山山脈系燕山期花崗巖地貌景觀,山石造型奇特。海拔500米以上的山脊上奇峯突兀, 怪石嶙峋,象形石比比皆是,素有天然雕塑公園之稱。 嶗山植物資源和物產也十分豐富,尤以古樹名木著稱,有漢柏、唐榆、宋朝銀杏、元朝耐冬等。此外還有高山杜鵑以及滿山遍谷的落葉松和千餘種奇花異草。嶗山旅遊的最佳時節為每年3月中旬至11月中旬。 嶗山的特產有嶗山礦泉水,嶗山啤酒,嶗山海底綠石等。

嶗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交相輝映,尤以“明霞散綺”、“雲洞蟠鬆”等十二景為最。嶗山的主要景點有:龍潭瀑與八水河、太清宮、上清宮、明霞洞、八仙墩、太平宮、白雲洞、華嚴寺、百福庵、華樓宮、九水、巨峯、蔚竹庵、塘子觀、法海寺。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3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峯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峯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温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温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温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後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羣峯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峯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着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2、基本旅遊線路(南線)

太清宮--明霞洞--上清宮--龍潭瀑

景點導遊:

太清宮

太清宮亦稱下清宮,當地人也稱下宮。位於嶗山南麓老君峯下,前臨黃海,一碧萬頃,背依七峯,峯巒竟秀,地勢清幽,竹林翁鬱,夏納清風,冬隔朔氣,素稱“北國小江南”。

嶗山自古有神窟仙宅之説,相傳鼎盛時期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而今可數者有十七處。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為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人張廉夫所創建。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生於漢文帝九年,官至上大夫,後棄職入道。精研玄學,入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傳道,來嶗山之陽,臨海之濱,修茅庵一所,供奉三官大帝神位。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名曰“太清宮”,這就是太清宮的由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唐朝末年,李哲玄東遊嶗山,又擴建殿房,供奉三皇神像,這時,太清宮已初具規模。五代十國時期,道人劉若拙遊至嶗山,對太清宮進行一次大規模的修繕。南宋慶元元年(公元1195年),邱處機從昆化山來嶗山講道。從此,嶗山道教,包括太清宮名揚天下,天下道眾多慕名而來,有的在此隱居潛修,有的在此著書立説。如張三丰、徐復陽等均在此修過道。

明萬曆十三年至二十八年,太清宮發生了一起僧道之爭。僧人憨山大師與道人耿義蘭相互爭奪太清宮廟址,官司一直打到金鑾殿,歷時十多年,終以道人勝訴而告結束。現太清宮前“海邱奪遺址”碑刻的明萬曆十三年憨山大師建海邱寺於宮前,二十八年皇上降旨毀寺復宮,就是記的這件事。

太清宮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500平方米。廟宇共分三個院落,各立山門。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神像;三清殿供奉“道德尊”“元始天尊”、“靈寶天尊”;三皇殿供奉“伏羲”、“神農”、“軒轅”三帝。

太清宮古樹參天,院外“龍頭榆”又名“唐榆”,為唐朝天佑年間李哲玄所植。院內銀杏、古柏相傳樹齡更長。明朝所植兩棵耐冬樹,枝繁葉茂,每年冬盡春回,花開似錦,花期長達三個多月。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的<<香玉>>篇裏所記的“香玉”、“絳雪”的故事,據説就是院中一棵紅牡丹和這棵耐冬的化身。

三官殿外的院中有一泉水叫神水泉,泉水清冽甘美,大旱不涸,大澇不溢,是嶗山第一名泉。

明霞洞

明霞洞位於昆化山之陽的玄武峯下,系一天然石洞,原為上清宮的一處別院。

<<膠澳志>>載,明霞洞“建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6年)”,洞巔“明霞洞”三字,相傳為邱處機所書。名道孫紫陽曾潛修於此。洞外石壁上嵌刻的<<孫紫陽疏>>載有其修行的始末。元代在洞側建有“鬥母宮”,奉佛教。明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重修時又建“三清殿”一座,清末建“觀音殿”一座。據説,這裏曾有過僧、道交替的歷史。

明霞洞地勢高曠,景色幽麗,朝暈夕陽,雲霧繚繞,霞光山色變幻無窮,素有“明霞散綺”的美稱,為嶗山十二景之一。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4

嶗山,古代又曾稱牢山、勞山、鰲山等,史書各有解釋,説法不一。它是山東半島的主要山脈,嶗山的主峯名為“巨峯”,又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海岸線第一高峯,有着海上“第一名山”之稱。它聳立在黃海之濱,高大雄偉。當地有一句古語説:“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海拔而立,山海相連,雄山險峽,水秀雲奇,山光海色,正是嶗山風景的特色。

在全國的名山中,唯有嶗山是在海邊拔地崛起的。繞嶗山的海岸線長達87公里,沿海大小島嶼18個,構成了嶗山的海上奇觀。當你漫步在嶗山的青石板小路上,一邊是碧海連天,驚濤拍岸;另一邊是青松怪石,鬱鬱葱葱,你會感到心胸開闊,氣舒神爽。因此,古時有人稱嶗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傳説秦始皇、漢武帝都曾來此求仙,這些活動,給嶗山塗上一層神祕的色彩。嶗山是中國著名的道教名山,過去最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全山有上千名道士。著名的道教人物丘長春、張三丰都曾在此修道。原有道觀大多毀壞。保存下來的以太清宮的規模為最大,歷史也最悠久。

嶗山風景區位於青島市區以東的黃海之濱,距市中心40餘公里。嶗山山脈連綿起伏,雄偉壯觀。花崗巖地貌獨具特色,象形石千姿百態,比比皆是,被人們譽為“天然雕塑公園”;山海結合處,岬角、巖礁、灘灣交錯分佈,形成瑰麗的山海奇觀。嶗山風景名勝資源十分豐富,現有景點221處,其中歷史人文景點47處,自然景點174處。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5

嶗山風景名勝區位於青島市區以東的黃海之濱,面積為446平方公里,“三圍大海,揹負平川”,山海相連,雄偉壯觀。最高峯叫“巨峯”,俗稱“嶗頂”,海拔1132.7米,是我國萬里海岸線上的第一峯,被譽為“海上名山第一”。

嶗山的山體由巖漿巖構成,屬於花崗巖地貌景觀,山勢峭拔雄偉,奇峯、怪石、象形石隨處可見,可謂是“天然雕塑公園”。

嶗山年平均氣温為12.6℃,夏季平均氣温為24℃,冬季平均氣温為—2℃,冬暖夏涼,氣候温和宜人,是旅遊、療養、度假的理想之地。

山有多高,水有多長。嶗山最高的名泉是“天乙泉”,又名“原泉”,位於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峯,極為罕見。嶗山泉水清澈豐富,水質優良,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經常飲用,延年益壽。歷代嶗山道士中,年逾百歲的多有記載。聞名中外的青島啤酒就是用嶗山泉水釀製而成。

嶗山植物品種繁多,古樹名木葱鬱蒼勁,更令人稱奇的是南北花木盤根共存。據不完全統計,嶗山有各種植物1600餘種,其中不少亞熱帶植物長勢良好,數百年的耐冬和一二千年的銀杏、柏樹、黃楊、赤松等枝繁葉茂,挺拔蒼翠,為著名的國家森林公園。

嶗山還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自古就是道家方士修仙煉丹的風水寶地,鼎盛時期曾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為嶗山平添了深邃神祕的色彩。著名道士如唐代的李哲玄,宋代的劉若拙,元代的丘處機、劉處玄、劉志堅,明代的張三丰、徐復陽、孫玄清、齊本守等都曾受到過帝王的敕封。嶗山的佛教也是歷史悠久、文化燦爛,著名的廟殿古剎有法海寺、潮海院、華嚴寺等,法顯、憨山、慈沾、善和等高僧都曾在此弘揚佛法。為世界佛教所推崇的那羅延窟坐落在嶗山東麓棋盤石遊覽區,《華嚴經》記載:“震旦國有一住處,名那羅延窟,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那羅延窟被佛教界稱為“世界第二大窟”。嶗山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奇特的自然景觀和厚重的人文景觀相映生輝、綺麗無比,尤其以“明霞散綺”、“棋盤仙弈”、“巖瀑潮音”、“蔚竹鳴泉”、“太清水月”、“海嶠仙墩”、“龍潭噴雨”、“華樓疊石”、“巨峯旭照”、“獅嶺橫雲”、“那羅延窟”等嶗山著名景點為最。

嶗山風景名勝區共分7個風景遊覽區,分別是巨峯、流清、太清、仰口、棋盤石、北九水、華樓風景遊覽區。進入嶗山共有4條線路,即南線、北線、中線和一條海上觀光遊覽線。南線:可分兩條線遊覽。一條從嶗山遊客服務中心,經盤山公路到巨峯山門,乘索道至自然碑,沿巨峯遊覽線路環遊巨峯;另一條是自嶗山遊客服務中心出發,經流清河至太清遊覽區。游完太清遊覽區,可乘索道前往上清遊覽區。也可乘車前行至棋盤石遊覽區,華嚴寺、那羅延窟座落於此。繼續北行,可至仰口遊覽區。

北線:從仰口景區南行便是棋盤石遊覽區、太清遊覽區。

中線:沿濱海大道經北宅街道辦事處,直達華樓遊覽區和北九水遊覽區。遊覽結束後可返回濱海大道,繼續北行到達仰口遊覽區。

海上線路:起點為青島奧帆中心,終點為嶗山太清灣碼頭,途經小麥島、石老人雕塑園、栲栳島、老公島等島嶼,整個航程約1個小時。在太清灣碼頭還可乘船至嶗山頭,欣賞八仙墩。海上看嶗山,為遊客提供了新的觀光視角,帶來全新的旅遊感受。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6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您來青島嶗山參觀遊覽。青島地區大小山峯幾十座,嶗山則為大自然的神來之筆。

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她身上不僅刻錄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記錄瞭解放後青島市的建設與發展。就棧橋本身來説,他能在海浪的衝擊和海水浸泡下依然屹立於海中,可建造橋的工藝之高。這也體現出中國人民的智慧和技術水平。

嶗山風景區總面積446平方公里,其中繞山海崖線長達87.3公里,主峯高1133米,堪稱崛地而起,拔海而立。嶗山氣候清新而濕潤,年平均氣温為12.6攝氏度,冬季平均氣温為-0.2攝氏度,夏季平均氣温為23攝氏度。嶗山歷史悠久,古蹟薈萃。遠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早期,嶗山即已形成,五、六千年前,先民們已在此聚居生息,創造了燦爛的龍山文化。《後漢書.逢萌傳》、《南史.明僧銘傳》等均有記載。

嶗山自然景觀獨具天然特色。山海相連、海天一色、雄偉壯觀;山內羣峯聳立、怪石嶙峋、層巒疊嶂、壁削如刀、澗深谷幽,每座峯上形象石比比皆是,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碧海無涯、山高林密、雲氣離合、嵐光變幻;海崖線曲折蜿蜒,或廣闊幽靜、煙波浩淼、或驚濤拍岸,谷應山鳴。

嶗山名泉聖水富有特色。神水泉、聖水泉、金液泉、六乙泉等清泉各領風騷;潮音瀑、龍潭瀑等名瀑各具神韻。著名的青島啤酒和嶗山礦泉水均依此水釀就而成。

嶗山林木蒼鬱、花繁草茂,區內僅古樹名花就有110多株,有的樹齡高達2500餘年。山深處,春日一片翠綠,夏天濃廕庇日,秋季滿谷金黃,嚴冬則處處玉樹瓊花。

嶗山以其山海奇觀、深邃幽靜之勝景,“神仙窟宅”,“洞天福地”之美譽,倍受帝王將相、文人雅士、名道高僧之推崇。唐代詩人李白在此留下了“我若東海上,嶗山餐紫霞”的著名詩句。清代蒲松齡以嶗山風物為內容寫出了《香玉》、《嶗山道士》等名篇。山中宮觀寺庵星羅棋佈,鼎盛時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説。

總之,清新而濕潤的空氣,悠久而燦爛的歷史文化,獨具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觀,構成了嶗山旅遊的豐富內涵。

嶗山旅遊分南線、北線、東線,每條線如同一顆珍珠項鍊,串連着無數個景觀(點)。本文按照“嶗山一日遊”的習慣旅遊線路,介紹每條線上幾處主要景觀(點),未及介紹的留等嶗山探勝者們自己去體味。

嶗山南線導遊詞 篇17

各位遊客們,你們好!今天,我們來的是青島嶗山,我們從這可以喝到嶗山的泉水。

進了嶗山的大門,你們還要走一段路,但是這一段路上都是各種鮮花,你們可以在這裏拍到一些市區見不到的花。走完這一段路,就到了山下,你們有兩種選擇:一種是坐索道,一種是爬上去的。坐滑雪索道直接可以到半山腰,但是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到山頂。但爬上去的話,可以邊爬山邊看美景。我先給大家説説爬山的話能看到什麼,你先爬一會,會看到一個堡壘,但並不高,你要爬上去才能繼續走。你走一段時間後,可能會看到一個有野猴的地方,有可能會看見猴子,但你不可以給它吃東西,因為它可能會食物中毒。你走着走着就會看到一個分岔口,我建議你們走左邊,因為右邊比較難走,從左邊走一小會,你就會到一個小石頭山,到了那,你可以看見石頭峯,但石頭山上沒有路,所以只能原路回去,然後去右邊。你去了右邊後,就會看到你到了一個陡峭的半山腰上,再往前走幾分鐘,就能看見索道的終點——半山腰。再走幾個鐘頭,就來到了覓天洞,裏面很黑,你可以去買頭燈,10元一個,租一個5元。覓天洞有4層樓那麼高,有些地方要趴着走,走完覓天洞,就快到山頂了,站在一塊高大的石塊上,嶗山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碧藍的海水,葱鬱的山林。再走一會,就到了嶗山山頂,山頂的景色更壯觀了,石頭峯、太平宮……等等。

下山有兩種選擇:坐索道或走下山,如果你很累或者想坐一次索道,那就選擇第一種吧,因為也可以看看大海。下了山以後,你就可以去對面的沙灘玩,那裏也有賣海鮮的,也可以去那裏看看捕魚的漁民和漁船。海灘旁邊有很多餐館,你可以去找一個坐落在海邊的餐館,邊看大海邊吃飯,我想那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如果在黃昏下,那我想你會有不錯的食慾吧?

那,我們今天就説到這了,希望你們玩的愉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shandong/4k8nm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