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寧夏導遊詞 >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通用5篇)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通用5篇)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通用5篇)

大家好!歡迎來到大慈恩寺參觀。我是導遊員何雅勝,很高興認識大家。

距離西安市市中心4公里的慈恩寺,是全國重點文物寺院。寺院內的大雁塔是國家最重要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西安市的標誌性建築。

大慈恩寺始建於公元589年,初名為“無漏寺”。在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為補報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改名為“大慈恩寺”。唐朝時,寺院內共有1897間華麗的房屋,他是全長安城內最大也是最著名的皇家寺院。唐王朝滅亡後,大慈恩寺也漸漸毀壞。現存的寺院建築大部分是明代重建的。

這個門叫做山門。也叫做三解脱門,意思是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脱出來。

大慈恩寺的建築結構和每一箇中國傳統式的庭院結構一樣,所有的建築都非常講究對稱。現在您看到的兩座小樓為鐘樓、鼓樓,裏面懸掛着明代1548年鑄造的一口大鐘,重15噸,上邊鑄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雁塔晨鐘”是觀眾八景之一。

西面為鼓樓,樓裏存有一面直徑為2.13米的大姑,用於為僧眾報時。

大慈恩寺內現住有出家僧人50多位,每天清晨僧人們四點半敲鐘起牀,晚上九點擊鼓睡覺。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 篇2

一百零八塔是中國現存的大型古塔羣之一,位於銀川市南60公里的青銅峽水庫西岸崖壁下,塔羣坐西面東,依山臨水,塔基下曾出土西夏文題記的帛書和佛禎,可能建於西夏時期是喇嘛式實心塔羣。佛塔依山勢自上而下,按1、3、3、5、5、7、9、11、13、15、17、19的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羣,因塔數而得名。中國古塔建築中僅見的大型塔羣,位於寧夏中部黃河上游段的最後一個峽口,是一組排列有序,極為規則的塔羣,共有108座,全部都用磚砌成,並抹以白灰。塔羣坐西朝東,背山面水,隨山勢起伏而建,從上到下按奇數排列成一個三角形的塔陣,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較大之外,其餘均為小塔。每當風和日麗,108座塔倒映在金光閃閃的水波中,景色奇特,幽雅明麗。

這座塔羣是佛教的紀念塔,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為了去掉人生眾多的煩惱,善男信女要戴108顆貫珠,念108遍經。據説,來這裏遊覽的人們,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煩惱,獲得吉祥和好運。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 篇3

我們看到的磚木結構的建築是“大雄寶殿”,他是佛教寺院內主要建築。“大雄”是對佛的尊稱,意思是佛有巨大的力量,對一切魔障都無所畏懼。大殿裏面供奉着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三尊鍍金塑像,他們都是佛祖的化身。

中間的這尊叫做法身佛,是指佛法以“法相”顯示人間的化身。

西側的這尊叫做報身佛,是指佛修身正果後的化身。

東側的這尊叫做應神佛,是佛為普渡眾生隨機緣應變之身。三身佛的兩側是迦葉和阿難,他們是佛的兩大弟子。殿堂的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他們是佛在世時常伴身邊的18位弟子。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香客、遊客來到慈恩寺燒香祈願,保佑他們生活幸福、平安。 大殿前的兩棵樹叫做“龍爪槐”,種植於1887年,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雁塔題名在唐代,新考中的進士都要登大雁塔留詩題名,象徵從此事業青雲直上。現今,慈恩寺內大多數的雁塔題名碑都是明、清時期留下的。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留下“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佳句,表達他少年得志的喜悦心情。下面我們繼續參觀。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 篇4

中國古塔建築中僅見的大型塔羣,位於寧夏中部黃河上游段的最後一個峽口,是一組排列有序,極為規則的塔羣,共有108座,全部都用磚砌成,並抹以白灰。塔羣坐西朝東,背山面水,隨山勢起伏而建,從上到下按奇數排列成一個三角形的塔陣,除最上面的第一座塔較大之外,其餘均為小塔。每當風和日麗,108座塔倒映在金光閃閃的水波中,景色奇特,幽雅明麗。

這座塔羣是佛教的紀念塔,佛教認為人有108種煩惱,為了去掉人生眾多的煩惱,善男信女要戴108顆貫珠,念108遍經。據説,來這裏遊覽的人們,只要拜了塔,就可以消除煩惱,獲得吉祥和好運。

寧夏青銅峽108塔的導遊詞 篇5

前方我們看到的二層建築就是法堂和藏經樓。法堂,就是佛教徒講經説法的地方,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課堂。法堂供奉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只要唸佛人一心誦唸“阿彌陀佛”,死豬就能被接引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去。所以阿彌陀佛也被稱為“接引佛”,殿內還陳列着“玄奘負笈圖”和他兩位高徒窺基和人園測的拓片。窺基是唐開國大將尉遲敬德的侄子,園測是新羅國的王子。這樣我們也可以想象玄奘法師在當時的聲望是多麼的崇高。

二層就是藏經樓,主要用於保存重要的佛經經典資料。玄奘法師當年歷經艱險從佛國印度取回的657部佛經,都是珍貴的“貝葉經”。什麼是貝葉經呢?古印度將梵文佛經文刻寫在經過處理的貝多羅樹葉上,因此成為貝葉經。正是因為玄奘取回的是梵文真經,所以他餘生都用在翻譯佛經上,17載西天取經,19載翻譯佛經,直至圓寂。玄奘法師為了弘揚佛法貢獻了他畢生精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ingxia/vokq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