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寧夏導遊詞 >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精選19篇)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精選19篇)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遊覽。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佔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xx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卧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歎。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休閒娛樂、軍事探密於一體的旅遊區。隨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祕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裏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説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麼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説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祕、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2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佔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0xx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8月,被公佈為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20xx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製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蹟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製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鑽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這些裝飾品小巧、規範,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製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着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3

隨着人類的進化和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人類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先進,但是,也許有許多人想象不到我們現在使用的工具,它們最初都是由石器工具演變而來的,下面我們就通過展櫃來了解一下工具的演變過程:一號展櫃中展示的是從水洞溝出土的打製的尖狀器到磨製石矛,最後成為現代的金屬矛頭或箭頭演變過程,

二號展櫃中展示的是從水洞溝出土的打製刮削器到磨製石刀,最後發展到現代的金屬刀的演變軌跡;

三號展櫃是從打製的砍砸器到磨製石斧至現代金屬斧的演變; 四號展櫃是從打製的鋸齒刃器工具到磨製的石鋸,最後發展到現代金屬鋸的演變。

在陶器產生之前,人們將動物的胃切下作為容器來使用,在其中注滿水,加入動物肉或是草籽等,再從河牀上撿拾大小相當、材質適宜的石頭,稱為燒石,將燒石在陽光下暴曬或在火裏進行加熱後投入胃中,反覆此過程,直到生食變為熟食。在水洞溝12號地點的燒石是首次確認並得以論證的古人類間接用火、掌握“石烹法“的證據,對古人類用火的歷史研究具有里程牌的意義。

水洞溝遺址發掘成果經過五次系統考古發掘,發掘成果可謂豐碩,已成為中國舊石器遺址中材料最豐富多彩、最多樣化的遺址有:石製品-打製和磨製,小石片石器、石葉、細石器製品;骨製品;裝飾品;紡輪;陶器;動物化石;用火遺蹟,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主要石製品,其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和勒瓦婁瓦石片工具,與歐洲相當古老的莫斯特文化接近。法國考古泰斗步日耶指出在水洞溝出土的石核和以長薄規整的石葉為標誌的材料“可以同歐洲、西亞和北非已演變的莫斯特人類棲息地的材料相提並論,好像是處在很發達的莫斯特文化和正在成長的奧瑞納文化之間。”中國考古泰斗劉東生院士則作為帶有文學色彩的論斷:“在水洞溝這個地處橫貫歐亞大陸的黃土地帶東端的遺址所遇到的具有與歐洲風格相似的舊石器文化,是東西方文化碰撞所迸發出的火花。這是水洞溝區別與中國其他舊石器遺址的地方。也是水洞溝文化中“外來説”和“本土來源”的爭論中“外來説”佔據主導地位的理論基礎。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4

各位遊客:

歡迎大家到寧夏來觀光旅遊。首先請允許我向各位介紹一下寧夏概況。

寧夏位於祖國的西北內陸地區,黃河中上游,全區土地面積6.64萬平方公里,現轄銀川、石嘴山兩個地級市,銀南、固原兩個地區,吳忠、青銅峽、靈武3個縣級市和6各轄區,15各縣。全區人口536萬。

寧夏是我國唯一一個回族自治區,回族人口約佔全區總人口的1/3。回民信仰伊斯蘭教,全自治區有大、小清真寺3000多座,因此寧夏又被稱為中國的“穆斯林之鄉”。

(歷史文化)

寧夏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黃河岸邊的靈武市“水洞溝遺址”發掘表明,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秦代時屬北地郡,秦軍在此屯墾戍邊,抗擊匈奴。漢代時又分為朔方和西涼刺史兩部。唐代時屬關內道,農牧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1世紀初,党項族以寧夏為中心,建立了西夏政權,並創造了燦爛的西夏文化。元滅西夏後,設寧夏行省,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於是便開始有了寧夏的名稱。明改制寧夏衞,清屬甘肅省。1920xx年建寧夏省。1654年又撤銷省建制,分歸內蒙古、甘肅省管轄。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寧夏地處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的過渡地帶,又是河套文化與絲綢之路的交融區,古老深遠的黃河文化、特色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獨一無二的西夏文化、頗具特色的移民文化和濃郁粗曠的邊塞文化工具在這塊神奇的土地上,從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珍貴的遺蹟和探尋不盡的奧祕。

(地形和氣候)

遊客們,寧夏地勢南高北低,山地、高原約佔全區的3/4,剩下的就是平原地區,其中沙漠佔寧夏面積的8%。從地形分佈來看,自北向南為賀蘭山地、寧夏平原、鄂爾多斯草原、黃土高原、六盤山地等,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北面的賀蘭山脈綿亙250公里成了寧夏平原的天然屏障,南邊則為鬱鬱葱葱的六盤山脈。古老的黃河穿越寧夏中北部地區向北流淌,在寧夏境內總流程達397公里,流經12個縣市。黃河寧夏段水面寬闊,灌溉墾殖,他們的辛勤勞動使寧夏成了溝渠縱橫、稻香魚肥、瓜果飄香、風光秀美的“塞上江南”。這從唐代詩人“賀蘭山下果園成,塞北江南舊有名”的詩句中就可得到印證。

南高北低的地形決定了寧夏南寒北暖的氣候,此外,寧夏地處高緯度,晝夜温差大,白天太陽直射温度相對較高,晚間氣流掃射餘熱温度明顯降低,夏日晝夜温差在15度左右。雨季集中在夏季,但降水量不大。寧夏的天是明朗的天,“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是寧夏天氣和風情的真切寫照。

(旅遊景觀)

類型多樣的自然景觀,兼收幷蓄的多元文化特色,帶給了寧夏豐富的旅遊資源。作為“中國旅遊最後的處女地”,近幾年來,寧夏備受海內外遊客的青睞。來寧夏旅遊,可從不同角度去欣賞其“六大特色”——古老的黃河文化、雄渾的大漠風光、神祕的西夏王朝、濃郁的回鄉風情、迷人的六盤盛景、美麗的塞上江南。這裏有被譽為“東方金字塔”的西夏王陵,有中國最大的喇嘛式建築羣“一百零八塔”,有人類原始造型藝術“賀蘭山巖畫”,有沙海明珠“沙坡頭”,以及被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35個王牌旅遊景點之一的沙湖等。現已開發坐羊皮筏子常有黃河,騎駱駝穿越騰格裏沙漠以及西夏仿古、回族風情、沙湖觀鳥、徒步長城、生態農業觀光等特殊旅遊項目。寧夏之旅,點多、面廣、線長,如歌、如詩、如畫,給人以獨特的享受。

(回族風情)

遊客們,來到寧夏,特別要向大家接受的是回族風情,因為寧夏是中國回族聚居最多的地區(回族在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人數僅次於壯族,位居第二)。我們還是從回族的信仰、節目、習俗、緊急、服飾來談起吧。

回族多信仰伊斯蘭教,因此,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明清時期,中國伊斯蘭教學者介紹伊斯蘭教義,會用“清淨污染”、“真乃獨一”、“至情至真”和“真主原有獨尊,謂之清真”等語,古伊斯蘭教又稱“清真教”。伊斯蘭教禮拜寺叫做“清真寺”,穆斯林製作的食品稱作“清真食品”,穆斯林開設的飯店和食品店習慣用“情真”二字作為標記。寧夏現有清真寺3000多座,遍佈山川城鄉。回族穆斯林按《古x經》的要求要遵守五項功課,即念(祈禱)、禮(禮拜)、齋(齋戒)、課(捐贈)、朝(朝覲)五功。

伊斯蘭教的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也是回族穆斯林的三大節日。開齋節,顧名思義,即齋月期滿後的第一天。古爾邦節在開齋後70天,阿拉伯語“古爾邦”是宰牲的意思,故又稱宰牲節。聖紀節,每年教歷三月十二日,為紀念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誕生而舉行。

回族在出生命名、婚嫁、喪葬等方面,也深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回族的小孩出生後,要阿訇命名,謂之“經名”。回族青年的婚姻,在履行法定手續後,由阿訇主持儀式,誦讀《古x經》,為其證婚。三天後,新郎新娘回孃家,叫做“回門”。回族喪葬為土葬,主張素葬,不用棺木,遺體淨洗後以白布包裹,埋於土穴中。親人先逢七、後逢年祭之。回族有良好的衞生習慣,禮拜前要進行沐浴,“小淨”用湯瓶洗頭、手、腳等處,“大淨”用吊罐洗浴全身。回族庭院整齊乾淨,井然有序。挑水用的桶倒扣在石板上,從井裏提水用的桶掛在牆上,不能落地。

回族忌偶像崇拜。禁食自死物、血,豬、馬、驢、騾、狗等不反芻的動物。回族以習武健身為美德,故多高壽者。

在服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無沿小白帽或黑帽,稱為禮拜帽。女的一般戴無沿撮口白帽或蓋頭,將頭髮遮掩起來。蓋頭,少女一般帶綠色,已婚婦女則戴黑色,老年人戴白色。回族婦女喜歡佩戴耳環、戒指、手鐲和頭飾。

(特產和風味)

遊客們,寧夏的特產和風味可用兩句話來概括:“吳寶耀花遊人眼,長思長想不思歸。”

想為世人稱道的寧夏特產當推枸杞、甘草、賀蘭石、灘羊皮、髮菜,因其顏色分別為紅、黃、藍、白、黑而被稱為五寶。枸杞及時中藥精品,優勢益腎健體的食品。甘草被贊為“中藥之王”。用賀蘭石製作的硯台,不僅是文房四寶的實用品,而且是珍貴的工藝收藏品。寧夏灘羊是我國優良裘用綿羊之一,通常制球用一個月左右的灘羊羔皮“二毛皮”,其優良的品質和獨特的風格馳名海內外。髮菜是“八珍”之一,既有食用功能,又有藥用價值,但採挖髮菜會嚴重破壞環境,導致土地沙化,因此髮菜已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管理的野生固沙植物,禁止採集和銷售。

寧夏的地方風味因兼有中國傳統風味而獨樹一幟。其清真風味小吃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珍愛,各族人民也無不願一嘗為快,有外焦裏嫩的油香、焦酥香脆的饊子,還有最具特色的飲料蓋碗茶。清真廚師們還創造出碗蒸羊、涮羊肉、水晶羊頭、煨牛筋、紅燒羊肉、鍋燒填鴨、鴿蛋蒸菜、糖醋黃河鯉魚等一系列清真菜,其中以燴為主的回民筵席“八大碗”則是回民喜慶宴請的主菜。寧夏小吃還有牛羊雜碎、團饃、釀皮子、回族油菜、牛乾巴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銀川市中心地段設有小吃一條街,遊客們不妨走街串巷,前去品嚐,一飽口福。

各位遊客,寧夏概況就介紹到此。也許帶遊罷寧夏,對他從陌生到了解後,您會發出和我同樣的感歎:遊遍千山萬水,還是寧夏最美!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5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誌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説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麼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

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佈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台、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裏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遊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遊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閒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遊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閒旅遊聖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距銀川市19公里,佔地7.8平方公里。民國十二年(1920xx年),由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中國最早發掘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8月,被公佈為國家地質公園。20xx年7月,水洞溝景區成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之一,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被列為國家""文物保護規劃重大遺址之一。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3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80多年來,經過5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是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

20xx年的考古發掘中,出土的文物除石製品、動物碎骨和用火遺蹟外,這次發掘尤其重要的是還出土了近百枚精美的環狀裝飾品。裝飾品以鴕鳥蛋皮、骨片為原料,圓形,其外徑一般在8毫米左右,用琢制和磨製結合的方法做成,中間鑽小孔,孔徑一般在2—3毫米,個別的有4毫米,有的表面還被礦物質顏料染過色。

完整、殘缺、成品、半成品各種類型都有發現。這些裝飾品小巧、規範,為目前在中國發現的舊石器時代同類遺物中製作最為精美者,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文化的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的生產力水平、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時光有時會埋沒一切,時光有時亦會重現一切。直至目前,水洞溝依然是寧夏已知最早的人類文化遺址,隨着考古發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其研究的持續深入,新的發現仍將層出不窮。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

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

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6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7

歡迎大家來到韶山滴水洞參觀,

滴水洞是湘中的旅遊勝地,1966年毛澤東同志回到韶山時,在這裏住了11天,1966年7月8日,毛澤東在一封信中説:“自從6月15日離開武林之後,在西方的一個山洞裏住了十幾天,消息不大靈通。28日來到白雲黃鶴的地方,已有10多天了„„” 在這封信中提到的的“武林”是指杭州,“白雲黃鶴的地方”指武漢,從地理位置上來説,韶山在杭州的西部,武漢的西南部,所以主席在這封信中就用 “西方的一個山洞”來代指滴水洞,後人也就稱滴水洞為“西方山洞”。1986年,這裏被湖南省委省政府闢為景區,1987年又由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自開放以來,共接待中外遊客20xx餘萬人,、李瑞環等黨和 曾先後來過。 滴水洞名為“洞”,其實是一處幽深狹長的山谷,三面環山,東面為韶山水庫,只有一條傍山公路與外界相通,由於地勢高,不到谷口是很難發現谷內這一片天地的。

獨特的地形地勢,形成了滴水洞冬暖夏涼的氣候特點。據測試,山谷裏冬温比外界高2-3度,夏温則要稍低,而且氣温變化也遠不如山外劇烈。有一批老幹部在這裏休養時寫了一首詩:“天上廣寒宮,人間滴水洞。住上二十天,老翁變頑童。”

自古以來,滴水洞就像“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不為外人所知曉。直到1966年,主席寫下了那封信,外界才知道滴水洞的存在。滴水洞一直是特別警戒區,普通人士也只能望“洞”興歎。1986年秋對外開放後,海內外遊客才有機會盡情領略它的絕世姿容。

滴水洞步步有景,我們首先看到的是門樓,由仿製的石鐘乳構成,左傍山,右臨水,頂覆碧蘿,額上“滴水洞”三個硃紅大字靈動飄逸,分外奪目,牆角的漢白玉碑刻是當代書法家李鐸書寫的讚頌滴水洞風光的《毛氏族譜·滴水洞》:“一鈎流水一拳山,虎踞龍盤在此間,靈秀聚鍾人莫識,石橋如鎖幾重關。”

這裏是著名的韶山水庫,1959年和1966年,主席兩次回韶山都在這裏游泳。他的游泳技術很高,當時他對陪同游泳的運動員説:“你們的工作就是什麼蛙泳、蝶泳、仰泳;我的工作就是立正、稍息、坐凳子、睡覺。”説完,他即興表演了這些動作,大家都讚歎不已。 過門樓沿水庫向內,行約300米,就到了名人留言碑廊。碑廊依山佈列,長約100米,彙集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和一些著名人士的訪韶留言,或表達對韶山的敬仰,或頌揚主席的豐功偉績,“山川資俊傑,時事造英雄”等早已流傳甚廣。

接下來我們參觀滴水洞一號樓,滴水洞工程和主席的1959年故鄉行有密切關係。1959年主席回到了闊別32年的家鄉,來到韶山水庫游泳,面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深有感觸,他無意地對身邊的陪同、時任湖南省委書記的周小舟説:“小舟,這地方不錯,環境很好,適當建幾間房子,中央領導開個會有休息的地方,另外給我搭兩間茅草棚,我老了,退休了,就到這地方來養老”。周小舟把主席的話整理成報告,彙報給中南局書記陶鑄,非常巧合的是,當時中南局剛好有個計劃,就是在遠離省會的地方修一些別墅,以供中南各省的領導休養,這樣一來就和主席的提議不謀而合,於是1960年開始動工修建滴水洞工程,1962年竣工。1966年6月18日到28日,主席祕密回韶山就在滴水洞一號樓住了11天。

現在大家見到的這棟外觀古樸自然、青磚青瓦、呈“丁”字型的平房就是一號樓。一號樓地處滴水洞的中心位置,站在洞外很難看到他的全貌。他的建築風格與 的懷仁堂相似。一號樓的大門原來是開在正南面的,後來為方便下雨時領導的小車可以直接開進來,就改為現在東西相向的對開門。

這是主席1959年回韶山時寫的《七律·到韶山》,詩第一句中的“咒”字原為“哭”,當時的湖北省委祕書長梅白,建議改為“咒”,主席也因此稱他為“一字之師”。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會議室。1966年6月26日,主席在這召開小型會議,聽取了湖南省委、湘潭地委、縣委以及韶山一些當地領導的工作彙報,老人家的和藹幽默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看到參加會議的人都很拘謹,主席就指着中間的位子説:“中間的位子是留給你們父母官坐的,我坐邊上就行了”。相信大家應該知道主席坐在哪吧?就是亮燈的那個,左數第四個座位。與會議室相連的是一個餐廳,中間可以用一道幕布隔開,這樣餐廳就可以做一個小型舞台使用,並且也可以架設小型放映機,以對面的大白牆為屏幕放放電影。不難看出,這是一個多功能、綜合型的會議室。兩台空調是1990年添置的,其餘的擺設大多是當年的原物。

一號樓是一棟仿俄式的建築,兩邊是走廊,中間是房子,房子與房子之間又是相通的,與會議室相通的是主席的辦公室,

書架上的書是後來擺上去的,我們知道主席一生酷愛讀書,他曾説:“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一日不讀”,他走到哪裏,就把書帶到哪裏,當時他的行李中除一箱生活用品外,其餘都是書。 辦公桌上有“文房四寶”,其中最珍貴的就是這個菊花石硯台,菊花石產自湖南瀏陽,經過人們的精心雕琢製成硯台。這是一張藤椅,其實當年為主席準備的是皮椅,老人家生活非常簡樸,坐皮椅反而不習慣,工作人員就給換成了藤椅,因為是臨時拿過來的,看上去小了點兒,但當年主席仍然將就使用。當時辦公室裏還放了一個大木桶,知道是幹什麼用的嗎?用來裝冰塊的,主席入住時是6月份,天氣很熱,又沒空調,就用大木桶裝上冰塊,用風扇對着吹,來降低室温。

接下來是主席的卧室,最顯眼的就是這張牀。它長2.9米,寬1.9米,而且頭高尾低,方便主席躺着看書,小四方桌是給主席用餐的,臨窗的躺椅可以隨時休息,因為主席喜歡白色,所以牀單、躺椅套等用的都是白布。 副套間是為首長夫人準備的,當年主席回來時,江青並沒有來,她也從未到過韶山,1963年,時任團中央書記兼湘潭地委書記的 同志,在這住了40多天。

這裏是娛樂室,工作學習之餘,主席喜歡打打乒乓球。打球時,他有個特殊的習慣,在中山裝兩個口袋裝滿球,球用完就不打了。

這張照片是主席臨走時拍下的。1966年主席是祕密回韶山,當時已73歲高齡,赤子心,故土情,對家鄉戀戀不捨。拍完照,該上車走了,主席忽然又用地道的韶山話説:“你們先走,我還要再坐一下子噠。”他緩緩地喝完一杯茶,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了韶山。這裏還陳列了部分中央領導、著名人士的照片、題詞。

我們繼續參觀。一號樓是雙面走廊,既方便衞士站崗又防寒保暖。這一間是副套間的衞生間,裏面的設備都是從前蘇聯運來的。這是主套間的衞生間,主席身高1·83米,浴缸加長加寬。睡衣是特意為主席準備的,但他一次也沒穿過,當時穿的是一件打了73個補丁的睡衣,現在陳列在毛澤東紀念館。主席當年在滴水洞深居簡出,生活簡樸,留下了許多佳話。我省著名湘菜大師石蔭祥珍藏着主席當年的一份菜譜,其中的菜全都是韶山的家常菜。讓他至今難忘的一件事是,有次為主席送蘑菇菜時,發現裏面有一條蟲,他趕緊轉身,想回廚房另換一盤,不料被主席發現了,他既慚愧又擔心,然而主席不僅沒有責備他,反而朗聲笑着説:“不乾不淨,吃了沒病,有蟲子説明沒毒,可以吃,不用換。”主席的理解,讓他萬分感動。

接下來我們參觀70年代修建的防震室和防空洞。防震室可以防7、8級地震,80年代張海迪在這住過一段時間,著名的《鴻雁快快飛》就是在這寫成的。現在辦了個像章展覽,主席各個時期的像章都有,我們可以瀏覽一下。防空洞是70年代由“歐陽海連”修建的。當時主席提出:我們要“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防空洞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修建的。防空洞裏共有三道鐵門,可以防空、防原子彈衝擊波、防核輻射,兩側牆壁上有隔音防潮設備,吸音效果非常好。防空洞長約100米,出了防空洞,滴水洞一號樓的參觀就結束了。

沿石階往上就到了虎歇坪,是滴水洞的最高峯,上世紀50年代以前常有老虎在此休息,上面修了一座石亭——虎歇亭,當然老虎已經絕跡很久了。

關於虎歇坪有許多美麗的傳説,其中最有名的當推“八仙吹蕭”。據説,古時候滴水洞南面龍頭山有潛龍,北面虎歇坪有猛虎,它們都在這裏修仙練道。有一天,潛龍和猛虎為了一株靈芝仙草打鬥起來,恰好八仙雲遊經過,止住了龍虎之爭,並讓它們言歸於好。勸和後,八仙就在這裏吹起蕭來,伴着蕭聲有朵朵祥雲升起„„從此,虎歇坪就成了人們心中的一座有仙靈之氣的名山。後來,毛澤東的祖父葬到了虎歇坪,墓地恰好就在傳説中的八仙吹蕭處。

這個巧合,引發了何健挖毛澤東祖墳的故事:大革命時期,毛澤東採取“農村包圍城市”和“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方針,革命形式如火如荼。當時的湖南省主席何健是個迷信大王,他估摸着:毛澤東能取得這樣的成功,一定是祖墳葬得好,如果挖了毛澤東的祖墳,斷了他家的龍脈,革命自然也就鎮壓下去了。當得知毛澤東祖父葬在“八仙吹蕭”之地時,何健以為所料非虛,大喜過望,立即派匪兵趕來韶山挖墳,當匪兵半夜裏氣喘吁吁地爬上虎歇坪時,四下裏劈里啪啦怪響一片。這響聲是當地人們為了保護毛澤東的祖墳施出的妙計,匪兵卻以為衝撞了神靈,個個心驚膽戰,四散潰逃。等到何健再次派兵來挖墳時,人們已經將墳堆推平,墓碑藏好,並造了一座假墓。匪兵為了交差,胡亂挖了幾處墳墓就走了。這個故事充分説明革命是人心所向的道理。1987年,在整修虎歇坪遊道時,人們發現了主席祖父墓碑,將它放回原處,並將墓地修葺一新,以供大家祭拜。

南面是龍頭山,傳説古時候有條巨龍,其尾直插八百里洞庭,其首昂起於韶山,形成滴水洞龍頭山,龍涎化為山泉,常年不絕,有祛病延年之效;又傳説有潛龍在山中修煉„„這些傳説,説明龍頭山自古以來在人們心目中就代表着吉祥發達。主席的曾祖父、曾祖母就長眠在這裏。

各位領導,滴水洞的遊覽到此結束。再見!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8

根據水洞溝更新世晚期地層出土動物化石所反映的自然環境,可以認為,在水洞溝文化時期,這裏的自然環境是地勢平緩的草原荒漠地帶,賀蘭山雲杉曾有一定量的擴展,曾經還活動着披毛犀、普氏野馬、野驢、鹿、水牛、普氏羚羊、鴕鳥等動物,我國北方東部河谷、平原區的冷濕環境也影響到了水洞溝地區,形成流水與湖泊相連的小環境。三萬年前,地球屬於第四紀冰期時代,當時的水洞溝水草豐美,非常適宜人類生存,碧綠的湖面波光粼粼,周圍草木葱蘢,犀牛、野驢、原始牛在湖邊的草叢中悠然地吃着青草,羚羊、轉角羊在湖與沙漠之間的灌木叢中覓食着飽含露珠的肥美嫩葉,成羣的鴕鳥在沙丘中急速行走。湖邊、草原上,青壯年不分男女都要手持棍棒和石器去打獵。他們使用的武器太原始了,有時,奔波一天,連一隻野獸也獵獲不到,只好靠挖些植物的根莖和採摘野果和草籽度日。一旦捕到動物,他們如同過節一樣喜笑顏開,剝去獸皮,大家圍坐在一起,在熊熊篝火上烤食,吃到高興,便圍着篝火跳起歡快的舞蹈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9

水洞溝出土的環狀裝飾品共有69件。用骨片和鴕鳥蛋皮製成的精美環狀裝飾品,是迄今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批量生產的磨製工藝品,其精美程度為我國舊石器文化中所僅見,極大地豐富了水洞溝的文化內涵,為研究當時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技術演化、藝術品加工使用情況及其行為模式和審美能力提供了重要資料。

這裏是一號考古發掘點剖面,前四次考古發掘都在一號點進行,共清理出的石製品和動物化石近萬件,如此密集的分佈地點,可能有三種原因,一是水洞溝人在這裏生活的時間很長,因此留下了很多的生活用具,二是水洞溝人生產技術達到舊石器晚期最高水平,當時已經開始批量生產工具。三是水洞溝人來此之前的很長時間,還有其他人在這裏生活過。我們形象的把它稱之為“石器加工廠”。中間凹槽以上為新石器時代遺存,之下為舊石器時代遺存,説明水洞溝包含兩個時代的歷史遺存。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0

水洞溝地區又是中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令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

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休閒娛樂、軍事探密為一體的旅遊區。隨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寧夏長城博物館20xx年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將增添新的亮點。

遺址博物館

水洞溝遺址博物院,它的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名為石核的石器建造而成,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雕塑、展板、投影、文物展出以及講解的形式,可以瞭解人類進化的起源、水洞溝文化的興起以及水洞溝遺址五次考古發掘的過程與成果,同時,還有12分鐘的動態演出,讓我們實景體驗三萬年前原始人生產、生活以及面臨山洪暴發、山崩地裂的災難時被迫遷徙的場景。

實景體驗瘋狂原始人

實景體驗館將高科技、藝術性、文學性等元素融合,使萬年的時光和歷史場景倒流,讓您親眼見證遠古水洞溝從植被繁茂、動物成羣,到氣候變遷、環境惡化,水洞溝人不得不遠走他鄉的過程。與水洞溝遠古先民一起親身體驗3萬年前遠古祖先的採集、打獵、祭祀、戀愛以及圍着篝火烤食獵物,載歌載舞的生產生活場景,以及暴雨,洪水,地震等災難來臨時的震撼場景。通過高科技逼真的還原演繹,帶你穿越3萬年的時空距離。

張三小店

1920xx年,當一陣悠揚的駝鈴聲從遠處漸漸傳來時,有家名叫張三小店的車馬店主人知道一定是有客人從遠方來了。於是,主人張三和妻子早早站在門口迎接,來者是兩位黃髮藍眼的外國人,後來張三夫婦才知道他們正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和桑志華,他們這次是從天津出發沿黃河沿岸進行考察,在途經水洞溝時由於天色已晚就住進了張三小店。

院內陳列着四尊雕像,他們分別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中國考古學家裴文中和賈蘭坡先生。這幾位都是對水洞溝的考古發掘做出過巨大貢獻的傑出人士。

水洞溝村

古老的水洞溝村是由北方的先民們創造了窖洞式和地穴式的居室方式。這種居室往往是建在黃土層較厚的山坡或溝岸上,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水洞溝人在此基礎上改進了這種居住方式,發展成一種半地穴式建築形式。其方法是在黃土坡上先挖出一定深度的地穴,然後在地穴四壁確定為牆壁的地基上,用土坯(pī)壘牆,使之達到一定高度,再以桁(xíng)條,木椽搭頂,復以柴草,柴草上面糊以泥土,防止漏水。水洞溝村就是這樣一個古老的半地穴式的聚集村落遺址,我國西北地區羣眾習稱其為“地窩子”。水洞溝村聚落共有29處地穴式建築遺址,我們選擇了其中的一些進行了恢復,讓我們能夠直觀地瞭解先民們的居住形式。

蘆花谷

水洞溝旅遊區有三公里長的蘆花谷,蘆花谷內蘆葦搖曳生姿,走在其間的小路上,陶醉在那葦蕩叢中,此刻心情一片寧靜。湖泊面積近30萬平方米,其中鴛鴦湖上修有原生態木橋4座,涼亭兩處,湖面上,蘆葦叢中百鳥翔集。碧綠的湖水、清脆的鳥鳴、唯美的畫面,是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紅山湖內綠波盪漾,遊船往來,水岸長城,難得一見,在遊船上觀賞雄偉的古長城,別有一番情趣。當你還沒有從土林景觀的童話世界中走出的時候,下船登上碼頭,又掉入了一個世外桃源內,那就是景區內的沙棗灣。沙棗灣裏沙棗樹叢生,六七月份沙棗花開的時候,那一陣陣的清香又讓你流連忘返。

明長城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內明代軍事立體防禦體系區是由明長城、藏兵洞、邊溝、大峽谷、紅山堡、甕城等共同構成的。

旅遊區的明長城為土夯長城,是寧夏境內相對保存最完整的一段長城遺址。明長城西至入黃河巨龍的長城小龍頭稱為兩龍交匯處,東至鹽池境內。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南邊的水洞溝景區地貌盡收眼底。

水洞溝長馳景台

水洞溝長馳景台是一座、一腳跨兩省的長馳景台。在水洞溝旅遊區您可以閒庭信步於明長城腳下,或者登上新修建的長馳景台,一腳跨兩省,站在長城上放眼眺望,北邊的毛烏素沙漠,是濃厚西北大漠風貌;而在南邊的水洞溝,湖泊濕地、高峽平湖盡顯江南秀色,給您別樣的體驗。

水洞溝長馳景台,是覽水洞溝大峽谷和蘆花谷美景的最佳觀賞地。站在觀景台上,溝壑縱橫,地形獨特的土林景觀彷彿就在腳下,跌宕逶迤直達峽谷深處。整片翠綠的蘆葦蕩隨風擺盪,風景蔚為壯觀;時而野鴿飛翔,紅嘴鴨叫聲四起,泉水潺潺發出聲響,彙集成溪。

野性草原牧家樂

翻過長城,就到到了520xx年前的韃靼、瓦剌修養生息、馳騁疆場的蒙古野性草原,在

遼闊旖旎的野性草原體驗一下蒙古人的野性豪放的生活,做一回純正的蒙古人。 野性草原沙漠衝浪車、野性草原騎駱駝、沙漠卡丁車等精彩刺激的娛樂項目等着您!

紅山湖

登上壩頂,我們眼前呈現的是“高峽出平湖”的又一奇特景觀,這片湖面因位於紅山地區,所以名為“紅山湖”。“紅山湖”也是蓄積邊溝之水而成的,豐水期,湖面可於峽谷中向東延伸2公里多,上空常有鷹鶴翱翔,水面上時有鴛鴦、野鴨遊弋,山中野草青青,景色非常優美。

乘船盪漾的紅山湖中,可以觀看水岸長城,體驗人與水鳥和諧共處;長城、斷崖倒映水中;藍天白雲,映於水底的別樣番情趣。這種天人合一,歷史文化和當今生態有機結合的塞上江南景觀,實是不可多得,真可謂“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

大峽谷

從水洞溝到紅山堡之間,有長約4公里的峽谷,本是大自然的“傑作”,但明代時,這又成了長城“深溝高壘”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峽谷兩岸經常年的風雨剝蝕,溝壑縱橫,深厚的黃土經長期的雨水沖刷,土柱突兀壁立,造型奇特,形成了“土林”。“土林”又經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般地形成千奇百怪的形像。有的像僧人登高遠眺,似在期待來者;有的宛如一對戀人,相親相依;有的如夫妻相敬,

雙方對拜,琳琳總總,各具形態,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在峽谷的兩邊的崖壁上有明代將士修建的藏兵洞,它充分顯示了古代人民的軍事智慧和聰明才智。

藏兵洞

在峽谷兩側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入地下,隱蔽,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在我國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在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把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防禦系統,全國這是獨一處。 奇特的藏兵洞高出溝底10多米,蜿蜒曲折於懸壁之上中,上下相通,左右相連,洞中分叉路口頗多,左右盤旋,猶如迷宮久久不見盡頭。洞內闢有居室、糧食儲藏室、水井、灶台、兵器庫、火藥庫、炮台、陷阱、暗器孔道等設施。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1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2

已絕滅的一種哺乳動物,曾是舊石器時代水洞溝人主要的狩獵對象。披毛犀體表披有禦寒的長毛和濃密的絨毛。這類動物頭骨長而且大,頭部和頸部向下低垂,額上和鼻上各長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長大,向前傾斜伸出。它的生活時代大約距今200萬年—1萬年。

披毛犀對於水洞溝的發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1919年,比利時神父肯特途經水洞溝時,在崖壁上發現了一具披毛犀頭骨化石,隨後告訴了他的好友,法國古生物學家桑志華,隨後桑志華和德日進對水洞溝的考察和發掘,揭開了水洞溝沉睡幾萬年的神祕面紗。

我們看到的這三個栩栩如生的人物雕像,和20__年元宵晚會上與李詠、周濤同台主持節目的李詠2都是由同一家公司—即西安超人公司創作的。

塑像中看到身材修長的是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而體態壯實的這位是博物館學家桑志華,這位提着茶壺、端着茶碗的小夥兒就是小店的主人張三,屋裏隱約可見的那位是張三的妻子,名叫“紫怡”,據説和章子怡長得很像呢。

1923年6月11日,桑志華連同他的同窗好友德日進從天津出發,沿着黃河左岸西行,穿過烏拉山到達水洞溝,住進了“張三小店”,對水洞溝進行了科學考察和發掘。

當天晚飯後,桑志華和德日進就耐不住內心的急迫,沿着溝底往裏走,當他們走到與長城並行的一處斷崖時,突然發現斷崖上有磷火閃現,豐富的考古知識使他們立即判斷出那裏一定有屍骨。他們很快返回小店,找到張三,給了他5塊銀元,要了一把大梯子,在夜色中爬到崖上去挖。第一個晚上,他們就挖到了一件動物頭骨化石。後來十幾天的時間裏,桑志華和德日進僱當地農民一共挖出了300多公斤的石核、刮削器、尖狀器等打製石器,由於當時中國身處戰亂年代,無法提供先進、適宜的研究條件,他們將石製品精心編號後,裝入木箱,運回法國進行深入研究。1928年,他們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科學事實向世界宣佈:水洞溝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標誌着“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文化”這一論斷的終結。水洞溝的此次發現震驚了歐洲考古界,在此之前,西方學者一直認為中國沒有舊石器時代,也就是説我們的祖先是從西方遷徙而來的民族。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遊覽。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佔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xx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卧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歎。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休閒娛樂、軍事探密於一體的旅遊區。隨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祕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裏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説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麼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説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祕、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4

由於水洞溝遺址中曾經出土了大量具有歐洲莫斯特、奧瑞納文化特徵的石器,與西方出土的石器技術風格極為相似,有學者便據此提出了水洞溝文化“西來説”。同樣的,水洞溝某些地點和地表存在大量具有我國北方小石器傳統的石製品,又與其同期或稍晚的華北細石器文化存在某種關聯,這兩種類型的文化又支持了“本土起源説”。

大量的考古發現表明:水洞溝在三四萬年前具有豐富的水源和動植物資源,也具有比較優越的生產、生活條件。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研究員據此推測,大約在4萬年前,有一羣原來生活在西伯利亞——阿爾泰地區的先民受冰期嚴寒的逼迫,輾轉來到水洞溝繁衍生息,並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就地取材製作了大量鋒利的石器。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5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100處重大遺址之一。還被《國家地理》和《中華遺產》雜誌聯合評選為中國“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水洞溝還是我國明代長城、烽燧、城堡、溝塹、藏兵洞、大峽谷、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是中國目前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水洞溝距首府銀川19公里,距機場僅15分鐘的車程,銀青高速及輔道穿景區而過,交通便捷,有近距城市遠離鬧市的優勢。

如果説文化是水洞溝的魂,那麼創新是水洞溝發展的動力,全國遺址類的景區有很多,但是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高科技的創新元素,唯水洞溝有,水洞溝遺址博物院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三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漁獵生活和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掠、山崩地裂等震撼的災難場景,場景的唯美和逼真,讓人震撼,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三萬年的生活場景中,三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三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入式動感體驗展館,已成為水洞溝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神奇還在於它不僅是三萬年年前遠古人類繁衍生息之地,還是我國明代邊賽重要的軍事防禦重地,在我國有長城的地方很多,但是長城、溝塹、城堡與險峻的大峽谷以及沿峽谷絕壁而鑿的藏兵洞共同組成的立體軍事防禦體系,唯水洞溝有,遍佈整個峽谷絕壁的藏兵洞,場面宏大,設計絕妙,洞內坑道、機關、暗器、瞭望台、兵器庫、水井、將軍休息室、議事廳、廚房等設施一應俱全,在這裏您可身臨其境的參觀和體驗明代地道戰的驚險和刺激,戰爭的殘酷和明代守軍的聰明才智在這就可零距離體驗和了解,極大滿足了遊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已成為水洞溝的又一大亮點。

水洞溝的交通工具也很有特色,遊船、驢車、駱駝車,非常悠然,在水洞溝旅遊您會忘了城市的喧鬧和心靈的繁雜,任時間就這樣一直走下去。美麗、明朗、安然、閒逸、悠遠、寧靜、和諧,城市之外,鄉村之外的水洞溝,絕對是遊客放飛心情,享受自由的休閒旅遊聖地。

一個景區半日,從三萬年到五百年;從史前文化到邊塞軍旅文化;從土林景觀,到高峽平湖;從大漠邊關到江南秀色,可謂神奇!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6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中國唯一保存最完整的萬里長城立體軍事防禦體系。

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三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具有重要地位,對三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7

這裏向大家展示的是水洞溝出土的古動物化石,從這些展示出來的動物化石可以看出遠古時代動物的體積一般都比較龐大,這是水洞溝出土的大角鹿,這種古鹿的角大得驚人,角面的寬度,通常有2.5米,所以叫它大角鹿,它是遠古水洞溝的主要捕獵對象。

腫骨鹿(也稱腫骨大角鹿)、是大角鹿屬的一種。它的個體大小如麋鹿。頭骨和四肢骨也很粗壯。下頜骨有明顯的腫厚現象,因而得名腫骨鹿。

原始牛頭,從這個牛角可以看出,當時的野牛體型龐大,據專家推算, 若將它還原出來,重量約為2噸,相當於一個未成年小象的重量。

普氏野馬體型健碩,體長約2.8米,高1米以上,體重約為300公斤 編號013 水洞溝出土石器展示

1、勒瓦婁哇石核最早發現在法國巴黎勒瓦婁哇佩雷,因此取名勒瓦婁哇石核,屬歐洲舊石器中期莫斯特文化,由尼安德特人創造的石器打製技術,在打製石片之前,將原始石料的石皮剝離,留下石頭內部,我們一般稱之為石核,再把石核經過精心修理使之一面平整一面隆起,像一個倒置龜甲,這樣的石核產片率很高,一般均在四片以上,形成石片多邊有薄刃,可直接使用。它代表當時世界最先進石器打製技術。由於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材料與歐洲莫斯特文化基本相似,考古專家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所以把水洞溝出土的這種石器類型直接命名為勒瓦婁哇石核。水洞溝遺址博物館外形就是仿製此石器類型建造的。

2、尖狀器,這件石器器形端正,一端尖鋭,兩邊薄刃對稱,請大家猜一下它的作用,沒錯,它形似箭頭,大一點的尖狀器,可以綁在木頭頂端,用作投擲工具捕殺獵物,小一些可以用來鑽孔它形似箭頭,主要用於製作投擲工具來捕殺獵物。這是水洞溝出土的典型石器之一。

3、刮削器是切割、刮、削工具,一般用於切割肉類、獸皮、分割動物肢體、穀物的根莖,也用於截斷、修理中小木棒等工具,是打製石器中最常見的工具,類似與現在的刀具。

4、磨盤,水洞溝古人生活年代上至三萬年,下至一萬年,不僅經歷了舊石器時代晚期,而且也包含新石器時代,新舊石器時代最大的區別在於石器製作方式的不同,舊石器以打製為主,我們剛剛看到的尖狀器即為打製石器,新石器時代以磨製為主,那麼大家看到的這件磨盤,就是新時期時代的工具了,它更加能夠體現人類的主觀能動性,以自己的需求磨製出理想的器形,這也是人類在不斷的勞動過程中逐漸變得更加聰明的有力證據。

我們在前面曾提醒大家注意比較一下水洞溝出土的石器的形狀和中國其他遺址出土的石器的區別:我們仔細看一下,就會發現,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比較規整精細,尤其是石葉石器,長薄規整,這也充分説明了水洞溝人當時,使用着世界最先進的石器,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其他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所不能比擬的。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8

寧夏水洞溝遺址旅遊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西距銀川市19公里,南距靈武市30公里,距河東機場11公里,地處銀川河東旅遊帶的核心部位,北與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相接,是連接寧蒙旅遊的紐帶,佔地面積7.8平方公里。

水洞溝是中國最早發掘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地質公園。被國家列為全國文物保護的100處大遺址之一、“最具中華文明意義的百項考古發現”之一。榮獲“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銀獎。

關於寧夏水洞溝導遊詞 篇19

各位遊客朋友,歡迎大家來水洞溝古人類文化遺址參觀遊覽。水洞溝遺址位於寧夏靈武市臨河鎮水洞溝村,南距靈武市30千米,西距銀川市19千米,距離河東機場11千米,北與內蒙古鄂前旗相接,佔地面積7.8平方千米。科考發現,水洞溝地區是三萬年前人類繁衍生息的聖地。1920xx年,法國古生物學家德日進、桑志華在這裏發現了史前文化遺址,通過發掘,出土了大量石器和動物化石,水洞溝因此而成為我國最早發現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被譽為“中國史前考古的發祥地”“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AAAAA級旅遊景區。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遺址記錄了遠古人類繁衍生息,同大自然搏鬥的歷史見證,藴藏着豐富而珍貴的史前資料。它向人們展示了距今三萬年前古人類的生存畫卷,是迄今為止我國在黃河地區唯一經過正式發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80多年來,經過六次考古發掘,在水洞溝出土了3萬多件石器和67件古動物化石。其中構成水洞溝文化基礎的一些石製品、工具及石器製作修理技術,可以和歐洲、西亞、北非的莫斯特、奧瑞納時期人類棲居地的石器相媲美。尤其出土的大量勒瓦婁哇石核,與歐洲相當古老的奧瑞納文化的形狀接近。對這種地區相隔遙遠,文化雷同的現象,外國著名考古專家認為是人類“大距離遷徙的同化影響”。水洞溝遺址所代表的文化,在闡述區域性石器技術傳統的成因、遠古文化的發掘和變異以及晚更新人類在東北亞的遷移、擴散和交流的研究上具有重要地位,對3萬多年前東西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各位遊客朋友,水洞溝地區又是我國北方明代古長城、烽燧、城堡、溝塹、墩台等軍事防禦建築大觀園。保護區內,蜿蜒東去的長城、高台聳立的墩堠、古樸神祕的城堡、曲折幽深的溝塹令人目不暇接,讓人遙想當年“甲士擁矛馳戰壘,將軍拔劍逐胡兵”的壯烈場面。水洞溝地處鄂爾多斯台地南緣,大自然造就的雅丹地貌,使這裏充滿了雄渾、奇特的荒穀神韻,經歷了千萬年的風沙雕蝕,這裏集中了魔鬼城、卧駝嶺、摩天崖、斷雲谷、檉柳溝等二十多處土林奇絕景觀,使人望而生奇,頓生地老天荒、曠古玄遠之歎。經過兩年多的開發建設使水洞溝旅遊區已經成為一個集旅遊觀光、科學考察、休閒娛樂、軍事探密於一體的旅遊區。隨着水洞溝遺址博物館的開館,水洞溝景區又增添新的亮點。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最神祕的藏兵洞。現在我們看到懸崖上的一個個黑洞,就是著名的藏兵洞。所謂藏兵洞,是紅山堡守軍由地上轉人地下,隱蔽軍隊,保護自己,伺機出擊,或在空曠處設伏兵的地道。這是全國唯一保存最為完整的古代立體軍事防禦體系。我國的長城防禦體系中,有長城、城堡和地下藏兵洞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全國還沒有,這裏是獨一處。

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藏兵洞,是我國最早的地道戰遺址和原型。如果説抗戰時期,八路軍和游擊隊的地道戰能讓敵人膽戰心驚,聞風喪膽,那麼我們可以想象500多年前,明代的邊塞守軍也是以同樣的智慧和勇敢將侵略者擋在了長城之外。過去,由於沒有開發,根本沒有進洞遊覽的條件。人們只知道藏兵洞道路曲折,像迷宮一般,再加上洞頂坍塌,多處被土掩蓋,洞內設有陷阱,可能還有蛇蠍盤踞,所以,人們輕易不敢進洞走遠。洞內到底是何情景,無人能説得清。這樣,藏兵洞就成為一個十分神祕、人們望而生畏的去處。

如今,我們完全可以放心進去一飽眼福,但大家一定要跟着我,按照指示牌所指引的路線走,防止迷路,走不出來。

大家要格外小心,注意安全!

各位遊客朋友,現在我們來到了水洞溝遺址博物館。此館建築面積4308平方米,外形仿水洞溝出土的石器,是我國西北地區唯一展示舊石器時代文化面貌的主題博物館。它在傳統博物館參觀性功能的基礎上融入藝術性、文學性和髙科技元素。以270度超大型半景畫、實景、幻影成像等展示形式,結合世界最先進的聲、光、電、可調式地震平台等技術的運用,真實再現了3萬年前遠古人類其樂融融的漁獵生活、打製石器的生產場景以及暴雨傾盆、洪水肆虐、山崩地裂等震撼人心的災難場景,影像唯美而逼真,藝術的構思讓遊客很快融入3萬年的生活場景中。3萬年很久遠,但在水洞溝博物院,時光不再是距離,高科技讓您瞬間實現3萬年的穿越。它開創了我國博物館展示的新形式,是目前國內唯一、面積最大的室內觀眾介人式動感體驗展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ningxia/nnv9w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