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遼寧導遊詞 >

遼寧千山導遊詞(精選13篇)

遼寧千山導遊詞(精選13篇)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1

鞍山地區特產一種梨,叫南果梨。吃起這種梨,那梨汁兒真是又甜又香,要多可口有多可口,有的外國人吃了這梨後,都讚不絕口,説這是世上稀有的好梨;有的人還把梨籽帶回去,想在他們的國土上培育出這種梨來。可見南果梨是多麼受歡迎。這種梨就生長在東北鞍山地區,為什麼又叫南果梨呢?這得從這種梨的來由説起。傳説,千山在一千多年前,常有從南方—飛來的大雁落在老龍潭一帶歇着。有一年春天,有一隻象天鵝似的紫褐色大雁從南方飛來,在千山的九百九十九座山峯中間飛來飛去,一個勁兒地打旋兒,它把在南方叼回來的一顆梨籽,吐出口來,梨籽落在西南溝的向陽坡上了。這梨籽一落到地上就入了土,立刻發了芽,抽了枝,眼瞅着長成了一棵帶刺兒的野梨樹。正好,這一切,被一個採野果的老道看見了。他感到很新奇,便常常採到這裏看望這棵野梨樹。不久這棵樹開了花,結了果。這梨,開始是青色的,個頭不大,有點發澀,不好吃。後採,這老道用山丁子樹與它嫁接,再結果時,梨的個頭比原來大了,梨色也由青色變成金黃,還有點桔紅,咬一口,哈,好吃極了!因為人們從老道那裏知道這是那隻大雁從南方叼來的種子種下的梨樹,於是就把這種梨起名為南國梨了。古時候稱南方也叫南國。後來這南國梨叫白了,人們就叫成為南果梨。這以後,移植這種梨樹的越來越多,如今南果梨樹已遍及鞍山地區的所有山區和半山區。每年當梨花盛開的時候,南來的紫褐色的大雁就在南果梨樹的上空飛來飛去,一個勁兒地打旋兒,好象在向人們誇耀自己,多虧它才有這麼多這麼好的南果梨樹呢。

遼寧千山導遊詞(精選13篇)

“釋道同源”的傳説

在千山無量觀的廟宇中,有一座高大的觀音殿。這觀音殿修在山腳下,大殿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後經人工鑿修,成為一個穿山洞。洞裏塑着十八羅漢,’稱為羅漢洞。無量觀明明是個道院,怎麼供奉起佛家的菩薩和羅漢來了呢?説來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説。  相傳,在無量觀建觀前,這一帶是祖越寺的地產,羅漢洞當然也是祖越寺的了。但當時這個洞並不是穿山洞,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然石洞,洞裏供奉着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塑像。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天,一個叫劉太琳的道土雲遊到此,一眼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找到祖越寺的長老和尚,商量要買下這塊地。祖越寺的老和尚當然不願意有人破壞他的風水夕奪他的進財之路,任劉太琳出多大價錢也不賣。劉太琳只好去找一個在當地做官的俗家師弟,最後依仗師弟的權勢,硬是買下了這塊地方。要説劉太琳倒真有些眼力,無量觀建成後,果然香火一天比一天旺盛,觀裏排場也一天比一天氣派。這樣一來,無量觀的小道土們也就愈發不把祖越寺放在眼裏,不願再供奉羅漢洞裏的菩薩和羅漢了,沒事兒峨在劉太琳的耳邊嘀嘀咕咕。劉太琳眼量大肚量也大,聽到這些常常是一笑了之。

再説祖越寺,一塊風水寶地被劉太琳強買去了,香火也被搶去不少,自然怨恨在心。因此兩家雖是近鄰,卻不免經常明爭暗鬥。這一天,無量觀的道士路經祖越寺,見山門前立了兩塊石碑,一塊上面刻着“天花亂墜”,另一塊刻的是“地湧金蓮”。大家左猜右想,誰也説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正在這時,走出幾個小和尚,見此情景,便藉機講了起來。説是在祖越寺建寺之初,有一位佛家大師到此訓:經説法,那佛法真是高深啊,直講得空中天花如雨,講得地下金蓮盛開,觀音大士現了金身,十八羅漢趕來參拜,這位高僧從此名揚四海,終於修成正果。祖越寺就在這位高僧誦經的山洞中,塑起了十八羅漢拜觀音像。這一番話説得無量觀的小道士們目瞪口呆,想鬥鬥嘴又什麼也説不出來。回觀後,越想越不是滋味,左商量右核計,終於想出一條妙計,當下乘着月色偷偷摸進了羅漢洞,砸下了觀音菩薩的泥頭,換上了真武大帝的腦袋,這樣,一來,佛家的十八羅漢就拜伏在道家真武大帝的腳下了,小道士們甭提多開心了。  第二天一早,這事兒就被無量觀的祖師劉太琳知道了,他馬上讓人關閉山門,誰也不許把這個事兒聲張出去。可是哪有不透風的牆,終於有一天,祖越寺長老帶着一大羣大小和尚氣勢洶洶地來到無量觀,準備大鬧一場。不料一進無量觀,便都呆住了,原來西閣院中新建了一座大殿,工匠們正在殿內塑造觀音菩薩金身呢。再看羅漢洞,中間的佛像撤掉了,變成了穿山洞,洞內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重塑一新。這時劉太琳相師走上前來,笑着對長老和尚説:“山洞狹小,不是菩薩所居之處,現在特意建起大殿,請菩薩坐上正位。佛法無邊,小觀如同寶寺亂墜的天花,怎敢不敬佛祖。”長老和尚看出劉太琳的一片苦心,很受感動,連忙接着説:“道法無量,小寺當是貴觀地下湧出的金蓮。”説完和劉太琳大笑起來。幾年的仇恨至此完結了。劉太琳和長老和尚一起商量,在羅漢洞口壁上刻上了“釋道同源”四個字。從此以後,兩家和睦相處一直到現在。

唐王碾的傳説

在千山大安寺後山上有大大小小的石碾,人們都管它叫“唐王碾”。千餘年來,一直撂在山上,雖經風吹雨淋,還可看清碾盤上鑿的溝齒,圓溜溜的地碾砣還放在碾盤上。傳説,唐王帶着三十萬人馬進駐千山的三個溝裏。隨後,又增調來三十萬人馬,把個千朵蓮花的山山嶺嶺都駐滿了。山嶺間飄着旗幟,人歡馬叫,咳!這下子,可把唐軍的總運糧官程咬金愁住了,便火速派各路督糧官四處催運糧草。最近的遼東城,連夜就送來兩萬石穀子,以應急糧荒。穀子是帶皮的東西,要用碾子磨出來,才能煮飯吃,程老將軍心想:舊愁解了又添新愁,上哪找一下子能磨出兩萬石穀子的碾子呀?憋得他沒招了,便連夜來找唐王核計怎,麼辦。這天夜裏,唐王挺高興,剛入夜就帶着親兵出來,一邊觀賞千朵蓮花山夜景,一邊吟詩。程咬金趕來,哪管三七二一,剛走近前就大聲喊了起來:“唉呀,唐王,都把老臣愁壞了,你還在這兒作詩呢!”於是,他把找碾子磨穀子的事,稟奏給唐王。唐王聽説糧荒的事,認為事情不小,不過一時也想不出好法子來,原來那個樂勁也沒了。他便和程咬金不言不語地走向英烈山駐地。走着.走着,唐王突然聽到,從白虎殿上方的後山上傳來“叮叮噹噹,噹噹叮叮……”的開山鑿石聲。便回身叫親兵去查看。不一會會兒,親兵回奏説:“後山頂上都是黑壓壓的大小石塊。沒有人開山鑿石。”親兵剛説完,唐王耳邊又聽到“叮叮噹噹,噹噹叮叮”地鑿石聲。便問老將軍聽到沒有,程咬金側着耳朵聽了好半天,才搖着腦瓜説:“沒聽見,沒聽見!”唐王以為程咬金又耍蘑菇,故意裝聾開玩笑,就挨着個的問親兵聽到沒有,都一一回答説:“沒聽見,沒聽見!”“這可真奇了。”為了解破這個謎,程咬金自告奮勇,要親自去察看察看。程咬金歷來是個鬼大膽,他什麼也不怕,就帶了幾名親兵爬上後山。也是什麼聲音沒’聽到,什麼人也沒看到。只看到山坡上到處都是黑壓壓的大大小小石頭塊,有橫躺着的,有豎卧着的。轉了一圈只好回來交旨。爾後,他一個人回本營了。唐王心裏想着磨穀子的事。似睡非睡地躺在牀上,只聽“叮叮噹噹夕噹噹叮叮”的鑿石聲在耳邊響着乙——陣響似一陣,足足響了一夜,他也朦朦朧朧聽了一宿。雞鳴三遍後,鑿石聲才停止了。天亮了。唐王又叫來程咬金同上後山,要查看個究竟,兩人爬上後山,定睛一看:都驚呆了!只見滿山坡都是火兒嶄新的,大大小小的石碾了。碾盤挨着碾盤,圓溜溜地碾砣安放在碾盤上。碾盤上和碾砣上都鑿好了斜紋溝齒。碾砣外頭鑿有“魯班”兩個字存。程咬金再找夜晚看見的大大小小石頭塊都不見了。山坡上盡是鑿下來的石碴子,一堆一堆的。看罷,程咬金樂得咧着大嘴哈哈大笑起來。馬上叫軍兵套上戰馬,磨起穀子來。這些石碾,個個拉着輕快,碾出來的小米又整齊。又均勻。很快把兩萬石穀子都磨好了,六十萬唐軍度過了糧荒。唐王令人擺上供晶親自向天拜謝。從此,唐軍士氣大震。唐王統帥六十萬兵強馬壯的大軍,穿過窟窿山,攻克了三江越虎城和風凰山一帶。接着又打了很多大仗,東征獲勝,唐王才搬師回朝。今天,“唐王碾”已成為遊人觀賞的古蹟了。有的遊人,還推着碾盤轉一圈哩。

無量觀的傳説

無量觀是千山最大的道院,也是道教徒在千山建起的第一座道院,創建大清代康熙年間,創始人叫劉太琳。這劉太琳是怎樣建起無量觀的呢?相傳,劉太琳的原名叫劉玉琳,本是直隸省水平府人。小日寸候家中十分貧寒,十八歲那年,一個人闖關東來到了東北,在遼寧本溪縣住了下來。他沒想到生活越發困難起來,為了混口飯吃,不得已到本溪九頂鐵剎山出家當了道士。他是郭守真祖師的第四個弟子,在道教龍門派中排在第九代的“太”字輩,所以改叫劉太琳了。劉太琳出家後,苦修十年沒離開鐵剎山一步,郭祖師見他誠心修道,很是喜歡,把他看作自己的得意弟子。有一年,遼東一帶大旱。那時候,瀋陽叫做盛京,盛京將軍聽説鐵剎山郭祖師道行很高廣就派人請郭祖師來盛京祭天求雨。郭祖師便帶着劉太琳等人來到盛京。也是巧得很郭師祖設壇求雨那天,果真天降大雨。盛京將軍認定了是郭師祖有法力,能驅龍布雨,説什麼也不讓他回山夕就在城內大興土木,建起太清宮,請郭祖師居住。  那郭祖師早就知道千山風景秀麗,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可那是佛教徒的聖地,他一個窮山老道哪有力量把道教傳到千山呢,這回結交上盛京將軍,有了依靠,他就又打起了這個主意。”一天,他把劉太琳叫到牀前,對他説:“十年來,你已修行的差不多了,該出去闖一闖了,你到千山去立個門户吧,也好讓道教龍門派發揚光大。”劉太琳一聽,吃了一驚,連忙跪倒在地,叫道:“師父,是不是徒兒做錯了事,衝撞了師父,想把徒了趕出門外?那千山裏都是佛教徒,怎肯容納徒兒?”郭守真拉着劉太琳的手説:“創業是難,可我們不能總守着鐵剎山這巴掌大的地方啊!想當年,你大師兄一人去闖閶山,不是也立起了門户嗎?去吧!只要你誠心修道,肯吃苦,就能達到目的。”劉太琳想了想説:“好吧,我去,不在千山建成一座廟宇,我就不回來見師父。”就這樣,劉太琳來到千山,先是客居在祖越寺。開始的時候,寺裏的和尚還是把劉太琳當作客人招待的,劉太琳呢,每天詠罷黃庭,便四出化緣,積攢錢財,準備自修一廟,時間一長,他的打算就被祖越寺的和尚知道了。這下和尚們可火了,他們怎能讓道教在山裏流傳,更不用説建廟了。可是劉太琳沒有明説,和尚們又不好趕他走,於是就把他打發到寺後半山腰上的羅漢洞看守香火。劉太琳來到羅漢洞內,見裏面又黑又潮,心中很不痛快,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只好在洞裏住了下來。日子一天天過去了,劉太琳見他苦心積攢的這幾個錢,連買條門檻都不夠,哪能修廟呢?他整天唉聲歎氣,吃不下睡不着,怎麼也想不出辦法來,祖越寺的和尚幾次送飯,見他都一口沒吃,也就不去管他了。再説劉太琳有一俗家師弟,在京城做官,人們都叫他洪將軍。一天洪將軍由京城到盛京辦事,順便來看師父郭守真,並説出了他要去千山遊玩。郭祖師一聽。連忙對洪將軍説:“你的師兄劉太琳,去千山已有半年了,一直沒有音信,這回你到千山,一定要看看他。”洪將軍到了千山,一打聽得知師兄在羅漢洞內打坐,急忙前去看望。劉太琳見師弟到來,長歎了一聲,流着淚訴説了這裏的一切。洪將軍聽後問道:“師兄何不自修一座廟宇夕塑上幾尊金身,作為修行的地方呢?”劉太琳答道:“哪有那麼容易,我已經斷糧四十天了,餓了只能吃點松樹籽,渴了喝幾口山泉水,哪來的錢財修廟宇塑金身啊!”洪將軍想了一會説:“師兄不要憂慮,我們先選好地址,我拿錢來給你修廟。”計議停當,二人走出羅漢洞,只見這裏羣山環抱,是一個景色優美的地方,劉道人當時選中了這個地方。可是這塊地方是祖越寺的廟產,祖越寺的和尚們不願道教傳入千山,當然不肯把這塊地方賣給劉太琳。洪將軍見買地不成,以為是和尚們嫌錢少,就從現在的靈山寺一帶買了四十頃地。他們想,用這麼多好地換祖越寺一條山谷,這回準行廠,不料祖越寺的和尚們還是不肯,這一下洪將軍可火了,親自告到遼陽縣。這遼陽縣的七晶縣令怎麼敢得罪洪將軍,再説還有盛京將軍的話在先,就馬上判祖越寺換地給劉太琳。和尚們被逼無奈,只好忍氣吞聲的在換來的土地上建起一座靈山寺,作為祖越寺的下院。在洪將軍的幫助下,劉太琳把無量觀建成了。完工這一天,劉太琳對大家説:”此觀可叫無樑(糧)觀。第一,我在這裏曾經斷糧四十多天,斷糧就是無糧;第二,建觀之前,我住在羅漢洞,也是沒有樑柱的石洞。”從那以後,人們就叫該觀為“無樑(糧)觀”,後來取道家法力無量的意思,改稱“無量觀”了。無量觀建成以後,道教在千山很快發展起來了,道教徒尊劉人琳為祖師。如今,無量觀聚仙台側的祖師塔,就是埋葬劉太琳的地方。

五龍嶺的傳説

千山的中溝,有五個狀似飛龍——樣的山峯,分別叫青龍嶺、黑龍嶺、白龍嶺、赤龍嶺和黃龍嶺,合稱五龍嶺。關於五龍嶺,千山一帶流傳着一個美麗的傳説。相傳,很古以前,千山原本是荒山禿嶺,沒有樹木,也沒有花草。有一天,忽然有一條老龍帶領一隻烏龜和五條小龍來千山遊玩。它們一見千山這麼荒涼,不禁有些掃興。隨同採的烏龜和小龍都吵着要走,可老龍不但不想走,還要帶領大家來開發千山,讓千山變成山青水秀,松柏成林,百花滿山的花果山,於是,它把自己的想法對烏龜和五條小龍講了。大家聽了後,想了想,這真是件好事,也都同意了。決定大家都留下來,大家一起幹。從這一天起,老龍就帶領大家幹起來,在山坡溝壑栽種起松柏樹、梨樹、桃樹、丁香和各種花草。可是千山缺少水源,要想讓樹木花草牛長起來,非得水源充足不可。老龍便跑遍千山的大大小小山頭,到處尋找水源。它找呀找呀,好不容易發現一個小泉眼,看到了一灣清水。它歡喜的了不得,自言自語地連説:“這太好了,這太好了!”它忙對着泉水吸了一口氣,那泉眼隨着老龍的吸氣越來越大,泉水也越來越多,轉眼間,嘩嘩地往外流淌起來。這泉水,流遍千山的大大小小山溝,滋潤着樹木花草,滿山遍野的花草樹木都長得茂盛葱綠。幾年後,松柏樹長高了,梨樹、桃、樹結果了,丁香花也開遍了山山嶺嶺。有一天,老龍對烏龜和五條小龍説:“我該走了。你們在這裏住下吧。記住,要管好泉眼,一天去吸一遍水,讓泉水更多流出來,千萬別讓泉眼乾了。好好在此為人們造福,盡到我們的天職。”烏龜和五條小龍都點頭答應着。老龍才放心地走了。老龍走後,小龍們還好,每天按着老龍囑咐,去吸一遍水;可是烏龜真是個懶烏龜,一次也沒去吸水。每日裏還説三道四,不讓小龍們去。説什麼這千山如今這麼好,是我們開發出來的,我們應自在這兒自己享受,人間的事,我們管那麼多於啥!就這樣,小龍一來二去也學起烏龜來了。他們整天不是玩耍,就是吃喝和睡大覺,不管泉眼吸水的事了。不久泉眼的流水就越來越小了。最後,那泉眼就不流水了。沒有水澆灌花草樹木,久而久之,山中的花草樹木先是枯黃,而後就枯死了。沒有水,烏龜和小龍們也受不了啦。先是烏龜乾渴得爬也爬不動了,死在現在的中溝的三道岔口。如今還看到此處有一個大鼓包。人們叫它王八蓋。五條小龍乾渴得也無力氣,想飛走不動。最後兄弟五個頭頂頭、死在一起。五條小龍死後,就變成像飛龍似的五道山嶺。北面的山嶺叫黑龍嶺,四面的山嶺叫白龍嶺,南邊的山嶺叫赤龍嶺,東邊的山嶺叫青龍嶺,中間的山嶺叫黃龍嶺。這就是現在的五龍嶺。當年的泉眼,便是現在的有名的老龍潭。因為五龍嶺似游龍飛舞,在千山九百九十九座山峯中,格外引人注目。清代乾隆年間,千山的道士們在峯間對面修建了一座廟,叫五龍宮。傳説,千山那時只差—峯不足一千座山峯,人們就在五龍嶺中間又修了一個圓圓的山峯,恰似“五龍戲珠”。從此,人們將五龍嶺和新築的山峯,稱為五龍飛戲寶珠。另外,五龍宮這座廟,又稱為五龍珠宮。

仙人台的傳説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它的最高峯叫仙人台。仙人台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傳説,古時候千朵蓮花山有九百九十座山峯。在一座山峯腳下,住着—户人家,一家人勤勞善良,靠在荷塘裏打魚養藕過日子。這家有個孩子,從懂事的時候起就迷上了下象棋。他一年一年地下呀下呀,一年一年練呀,他的棋藝終於成熟了,方圓幾百裏的棋手們都下不過他,人們稱讚他是“神手棋童”。人怕出名。“神手棋童”的美名,一傳十、十傳百,很快就傳到了東海蓬萊仙島。島上的棋仙聽説了夕很吃驚,心想:我棋仙是棋藝之王,人間的小孩怎能為“神手”呢?東海棋仙就背上棋囊,乘着蟠龍直奔東北千朵蓮花山來了。棋仙來到山下荷塘旁,看見棋童在抓魚,就大聲叫開了:“哎,小孩,聽説你的棋藝過人,我是東海棋仙,特意前來和你下一盤,你敢和我比試嗎?”棋童一聽,心想:我的棋藝怎麼驚動了棋仙,我和他比不比呢?他正在拿主意,棋仙又説:“如果你不敢比試,你就別讓人誇你是什麼‘神手’啦!”説完哈哈大笑起來。

這一來,可惹急了小棋童。他是個不服輸的孩子。他也學着棋仙的口氣,大聲地回答:“棋仙,既然你從很遠的仙島趕來了,怎能讓你掃興而去呢?那我們就比試比試吧!”真要賽棋啦,棋仙卻又出了個難題。他説:“下棋可得有個條件,我是仙,不能在你們。人間落腳;你是人,也不能到我們仙境去。咱倆到哪兒去比呀?”

棋童聽明白了:這是不想和我賽棋啦,哼,我今天偏要和你神仙比個高低。棋童靈機—動,説道:“這好辦,咱倆在人間和仙境相接的地方比。”棋仙連問道:“在什麼地方?”棋童手指東南方説:“我家東面有座最高的山,那山頂就是這樣的好地方。”説到此處,棋童板着面孔説:“可是我也有個條件:如果你輸了,就得留在人間;咱倆換一換,我去仙島,你看怎麼樣?”棋仙被棋童。“將”住了。他手搭涼棚仰首住東南望了望,就見那座山峯又高又陡;團團雲圍着山腰轉,山頂接着天。棋仙暗想:那麼高的山,我的蟠龍都難上去,這小孩子要上去就更難了,我何不答應他的條件?棋仙高興了,微笑着説:“好吧,你能爬上山頂我們就賽棋。我先走,如果我在山頂上等三個時辰你還不到,就算你輸了。”説完他騎着蟠龍走了。  一眨眼,棋仙不見了棋童忙從荷塘早掐一朵十瓣蓮花扛在肩上,朝那座高高的山峯走去。一路上,棋童蹦着跳着,很快活。渴了、餓了,他就吸一下蓮花的莖頭。清清的蓮汁蜜糖似的甜,渴口牙餓呀都沒了。小棋童精神十足。轉眼就到了山腳下,他又使勁地吸了—口,就向山上爬。他爬呀,爬呀,爬累了,就吸口蓮汁。再爬,不知過了多少個時辰,他才爬到半山腰。蓮汁被吸乾了,那朵十瓣蓮花從他肩頭落地上。他也沒有力氣了,一下子坐在蓮花瓣上昏睡過去了。

再説先走的棋仙,他騎的蟠龍飛到半山腰時也累得飛不動了,趴在半山腰上大吼大叫。棋仙急得扳龍角、拍龍尾,可那蟠龍卻怎麼也不能動彈了。棋仙只好讓它趴在半山腰,自己向山頂爬去。正在半山腰昏睡的棋童忽然覺得身下忽忽悠悠地:在動,兩耳邊生風。他睜眼一看,身下的蓮花變大了,正託着他向上飄起。蓮花向上飄呀,飄呀,飄入了雲端,飄到山頂停下了。棋童高興地跳上山頂那塊最高的怪石,就見棋仙哭喪着臉才從南坡爬上來。、棋童笑嬉嬉地問:“棋仙,是你等了我三個時辰,還是我等你呀?”  棋仙這回可沒臉説大話了,只好把話叉開,説:“咱倆賽棋吧。”他倆坐定後,棋童在怪石上畫下棋盤,棋仙從棋囊中耿出棋子。這一凡一仙就下起棋來了。不知他倆下了多少個時辰,也不知人間過了多少個年頭,既看見棋仙輸了落為凡人,也不見棋童贏了升為神仙,卻見託棋堂上山的十瓣蓮花變成了十座山峯,使原來的九百九十座蓮花峯又多了十個夥伴。從這,才得名叫千朵蓮花山。  那蟠龍早已餓死在半山腰,化成一棵老松樹,人們叫它“蟠龍松”。棋童和棋仙下棋的這座最高峯就叫“仙人台”了。直到今天,登上仙人台,人們還能見到那棋盤和棋盤旁一些五色石子,那就是當年小棋童和棋仙賽棋的棋子。每當月亮圓時,深夜裏站在仙人台下,人們還能聽到棋童和棋仙在那兒説:“將!跳馬,吃車!”可是細看看,什麼人也沒有,只有聲音。不信,你去聽聽。

雪庵老祖的傳説

千山有九宮、八觀、十二茅庵、五大禪林,傳説最早的建在大唐年間。算起來,一代又一代的和尚、道士,至今留下真名實姓的,要數香巖寺的雪庵老祖為最早的了。  傳説元朝的時候,千山腳下勾家寨中住着一户姓金的人家,金家人丁不旺,老一輩人都是早年去世,到了金柱兒這一輩,只剩他孤苦伶丁一人頂門兒過日子。柱兒可是個好小夥子,莊稼活樣樣在行,人又老實厚道,到了二十歲上,與同村一個叫雪花的姑娘成了親。雪花長的俊俏,又賢惠能幹,老人們都説,柱兒的老爹老媽在地下可以閉上眼睛,放心地去了。哪想到,喜事剛過三個月,朝廷裏徵兵點到柱兒的名下,新婚小兩口真是難捨難分。臨行前,雪花打點好行裝對柱兒説:“你只管放心去吧,不管你去十年還是二十年,我都等着。”柱兒含着眼淚,在村邊大柳樹下和妻子分了手。誰知這一去真的是二十年I他這二十年,南征劍匕戰,不知有多少次死裏逃生,受的苦遭的罪就不用説了。戰爭終於結束了,柱兒無心當官請賞,一心掛着妻子和家鄉。他離開軍營,不分日夜地走哇走哇,這一日,終於看見了千山。當他走進村子的時候,正是夜深人靜。他直奔自己的家門,柴門早已關閉了,他跳過籬笆,急急走到窗前,正要敲窗,藉着月光往裏一看,一下子驚呆了,原來炕上睡着兩個人! “莫非雪花在我走後又嫁了他人?”柱兒只覺得怒火上衝,伸手去拔腰刀。這時,一陣涼風吹過,柱兒一個寒戰清醒過來,心想:我離家二十年,音信無有,拋下她一個人,叫她如何生活?定是沒有辦法才走此路。越想越覺得不能怪雪花。他放開刀柄,悄悄越出了籬笆,在月下呆立了兩個時辰夕回想自己千辛萬苦,九死——生就盼着夫妻團聚,如今回來了,竟落個無家可歸。思來想去,覺得這塵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戀頭了。他解下包袱,把多年來僅有的積蓄掛在柴門上,轉身便直奔千山大溝裏的香巖寺,削髮當了和尚。

第二天天明後,雪花開門見到一個包裹,仔細看過認出正是當年新婚別時丈夫帶走的東西,雪花又驚又喜,急忙回屋,為丈夫做好了熱湯麪,可左等右等,太陽正午了,還是不見丈夫回來。到左鄰右舍一打聽,誰也沒見到柱兒的影子。後來終於打聽到了,原來丈夫在香巖寺出了家。這消息象劈雷一樣,使她心碎腸斷,心想,自從丈夫離家走後,自己生了一女,二十年來,母女相依為命,過的是比黃連還苦的日子,盼了二十年,黑髮盼成了白髮,不想今日卻落得這般下場!一恨之下,便尋了短見。待柱兒知道這一切後,真是又悔又愧,覺得無顏再見父老鄉親,從此隱名埋姓,遠走他鄉了。

人們説,他先後到過醫巫閭山、長白山、鴨綠江,自稱僧號為雪庵,人們都叫他雪庵老祖。多年後,他又返回香巖寺。終年在山崖上一塊名叫“練魔石”的巨石上打坐,不吃也不睡,最後他就在此圓寂了。他的弟子們就在此作為他藏舍利之處,用兩塊巖石合在一起建成一座小塔。這就是如今的雪庵塔,也有人管它叫祖師塔。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

歡迎來到鞍山千山旅遊!

千山,古稱千朵蓮花山。位於鞍山市東南17公里處,南臨渤海,北祖長白,總面積72平方公里,是我國重點風景名勝區。雖無五嶽的雄偉,卻有千峯之壯美,以峯秀、石俏、谷幽、廟古、鬆奇、花盛而著稱,具有景點密集、步移景異、玲瓏剔透的特色。千山屬於‘園林寺廟型風景區’,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齊、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北部景區廟宇成羣,名聲繁多,風景優美,是千山景觀的精華所在。

站在千山正門廣場,首先進入視野的是兩根‘千華寶杵chu’。“千華”是取其千年華夏之意,“杵”是佛教的一種兵器,能降妖伏魔,驅邪安邦,所以,千華寶杵又具有鎮山之意。寶杵分左右兩根,左為道教,右為佛教。

千山大門是一座大型仿古山門,正中匾額上書‘千山‘兩個大字。千山歷史悠久,曾引歷代帝王將相和文人雅士來遊覽觀賞,他們留下了許多詩詞、遊記。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將來,千山都以其秀麗多姿的景色款待八方來客。

這是鞍山道觀之首的無量觀,是道教徒在千山建立起的第一座道院。始建於1667年。無量觀為千山道教最大廟宇,共分6個建築羣,19幢建築。從山下至山巔,人文景觀星羅棋佈,有明清開發的摩崖,有前人開鑿的古洞,還有眾多的廟碑和塔體。特別是於自然景色渾然一體的殿宇,或聳立於山巔,或相倚於崖下,或半懸于山澗之上,或嵌於峭壁之中。這裏現有西閣、羅漢洞、三官殿、老君殿等建築,景點繁多,素有這樣的説法:走進無量觀,景點連成片,石、塔、鬆、洞、天處處惹人戀,欲要細觀賞,至少一天半。

西閣是無量觀最優美的建築,石牆的門額上刻有‘小蓬萊’三字,內又有一碑樓式小門樓,上額刻‘紫氣東來’四字。

祖越寺為千山五大禪林之一,殿宇與自然景色渾然一體。初建於唐代,相傳祖越從寺前經過,故名祖越寺。遊覽祖越寺,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山門”。山門又稱“三門”,即數字的3,“三”象徵佛教的“三解脱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這裏是龍泉寺。龍泉寺始建於隋末唐初,坐北朝南,居於羣山環抱之中,是千山僧廟之中規模較大的一座。但隨着歷朝歷代的山火焚燒、山洪沖洗都已不復存在,留下來的早期建築都是明朝的建築風格,為單檐歇山式建築。黃山有迎客鬆,千山有迎賓石。俗語説:鬆迎客,文質彬彬;石迎客,實心實意。

沿石徑而上,東西兩山欲合處是一道石砌山門。古剎龍泉寺的第二道山門,走進此門也就走進了中國第一部反特故事影片《古剎鐘聲》的外景拍攝地。

後世盛傳這裏是王爾烈借館讀書之所,據此現已將其闢為“王爾烈書房”。王爾烈是遐邇聞名的遼東才子。進入書房,會看到王爾烈70大壽文武百官送給他的百壽書畫,其中有大學士紀曉嵐畫的鶴和禮部尚書劉墉寫的“壽”字。

五佛頂是北部景區最高點,為千山風景區的第二高峯。這裏流傳着“登不上五佛頂,看不盡千山景”和“山高不過仙人台,廟高不過五佛頂”的説法。五佛頂開發於明萬曆年間,由於山頂時光禿禿的山峯,其上多沙而少土,無草無木,如僧人光禿的頭,故名‘佛山頭’。

在五佛頂羣山簇擁中,有一座上闊下窄的山峯,有古城遺址,真是“山上有城,山中有峯”。山峯於古城渾然一體,這就是千山著名的古城峯。這古城的獨特魅力,會使遊人沉入到那久遠的歷史長河中,追溯那中華民族的滄桑歲月,尋求那美麗的傳説和史實,更加激勵我們熱愛祖國河山的情懷。

千山風景名勝區共有名勝景點380多處,我們不可能一天內游完。為了不虛此行,其他的著名景點以及一些神奇的美麗傳説,我會在下山的路上再細細道來,以便各位對千山風景名勝區有更多的瞭解!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3

千山風景區位於鞍山市東南18公里處,面積44平方公里,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華山、千頂山、千朵蓮花山,位於東經123.4度,北緯40度的遼寧省中部,聳立於遼東半島北端,距鞍山市東南17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它南鄰渤海,北接長白,東依鴨綠江,西俯遼河,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以峯秀、石峭、谷幽、廟古、佛高、鬆奇、花盛而著稱,厚重的歷史宗教文化和神奇瑰麗的自然風光,古往今來一直是吸引遊人的最美的佛教聖山,有''釋道同源、皇家仙山''之美譽。

千山1982年被確定為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9年確定為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xx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區,20xx年被評為全國十佳文明風景旅遊區。被全國名山考察團的專家認定為具有厚重歷史文化、宗教文化風格的寺廟園林風景名勝區。

千山花最盛,最盛是梨花。自漢唐以來,梨花一直被視為千山一大景觀。千山擁有梨樹兩萬餘株,分佈於大小谷壑之中。每逢梨花盛開的5月,千山萬壑一片雪白,香氣襲人。''三月雪滿千山麓,五月霜凝萬數株''、''仙巖一賞繁華夢,香雪茫茫海上無'',這是千山梨花景觀的真實寫照。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4

在千山無量觀的廟宇中,有一座高大的觀音殿。這觀音殿修在山腳下,大殿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後經人工鑿修,成為一個穿山洞。洞裏塑着十八羅漢,’稱為羅漢洞。無量觀明明是個道院,怎麼供奉起佛家的菩薩和羅漢來了呢?説來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説。 相傳,在無量觀建觀前,這一帶是祖越寺的地產,羅漢洞當然也是祖越寺的了。但當時這個洞並不是穿山洞,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然石洞,洞裏供奉着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塑像。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天,一個叫劉太琳的道土雲遊到此,一眼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找到祖越寺的長老和尚,商量要買下這塊地。祖越寺的老和尚當然不願意有人破壞他的風水夕奪他的進財之路,任劉太琳出多大價錢也不賣。劉太琳只好去找一個在當地做官的俗家師弟,最後依仗師弟的權勢,硬是買下了這塊地方。要説劉太琳倒真有些眼力,無量觀建成後,果然香火一天比一天旺盛,觀裏排場也一天比一天氣派。這樣一來,無量觀的小道土們也就愈發不把祖越寺放在眼裏,不願再供奉羅漢洞裏的菩薩和羅漢了,沒事兒峨在劉太琳的耳邊嘀嘀咕咕。劉太琳眼量大肚量也大,聽到這些常常是一笑了之。

再説祖越寺,一塊風水寶地被劉太琳強買去了,香火也被搶去不少,自然怨恨在心。因此兩家雖是近鄰,卻不免經常明爭暗鬥。這一天,無量觀的道士路經祖越寺,見山門前立了兩塊石碑,一塊上面刻着“天花亂墜”,另一塊刻的是“地湧金蓮”。大家左猜右想,誰也説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正在這時,走出幾個小和尚,見此情景,便藉機講了起來。説是在祖越寺建寺之初,有一位佛家大師到此訓:經説法,那佛法真是高深啊,直講得空中天花如雨,講得地下金蓮盛開,觀音大士現了金身,十八羅漢趕來參拜,這位高僧從此名揚四海,終於修成正果。祖越寺就在這位高僧誦經的山洞中,塑起了十八羅漢拜觀音像。這一番話説得無量觀的小道士們目瞪口呆,想鬥鬥嘴又什麼也説不出來。回觀後,越想越不是滋味,左商量右核計,終於想出一條妙計,當下乘着月色偷偷摸進了羅漢洞,砸下了觀音菩薩的泥頭,換上了真武大帝的腦袋,這樣,一來,佛家的十八羅漢就拜伏在道家真武大帝的腳下了,小道士們甭提多開心了。 第二天一早,這事兒就被無量觀的祖師劉太琳知道了,他馬上讓人關閉山門,誰也不許把這個事兒聲張出去。可是哪有不透風的牆,終於有一天,祖越寺長老帶着一大羣大小和尚氣勢洶洶地來到無量觀,準備大鬧一場。不料一進無量觀,便都呆住了,原來西閣院中新建了一座大殿,工匠們正在殿內塑造觀音菩薩金身呢。再看羅漢洞,中間的佛像撤掉了,變成了穿山洞,洞內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重塑一新。這時劉太琳相師走上前來,笑着對長老和尚説:“山洞狹小,不是菩薩所居之處,現在特意建起大殿,請菩薩坐上正位。佛法無邊,小觀如同寶寺亂墜的天花,怎敢不敬佛祖。”長老和尚看出劉太琳的一片苦心,很受感動,連忙接着説:“道法無量,小寺當是貴觀地下湧出的金蓮。”説完和劉太琳大笑起來。幾年的仇恨至此完結了。劉太琳和長老和尚一起商量,在羅漢洞口壁上刻上了“釋道同源”四個字。從此以後,兩家和睦相處一直到現在。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5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20xx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鬆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温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温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裏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6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樑觀或無糧觀,關於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後,寄居在佛教寺院裏,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後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於是把他軟禁在後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於是40餘日不進飲食,後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於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後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餘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樑洞府,於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樑觀,後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於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於千山北溝,地處羣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峯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雲: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鬆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築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7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遊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説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後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於印度,隨着佛教的傳播,沿着“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羣,保存至今的有百餘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於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於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後,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裏,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説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説。不踐為據。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8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20xx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鬆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温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温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裏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天上天景區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峯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峯奇,石奇,鬆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台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説: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徵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悦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峯、怪石、古廟、巖鬆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峯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峯,下看奇鬆。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鬆、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峯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雲: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無量觀

無量觀是千山最早最大的一座道觀,始建於清康熙六年(1667)年,又名無樑觀或無糧觀,關於名字的來歷也有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劉太琳是全真教龍門派第九代弟子,奉師命來千山擴大道教勢力,可是當他來到千山後,寄居在佛教寺院裏,開始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後來發現劉太琳有傳道入山的跡象,於是把他軟禁在後山羅漢洞內,劉太琳寄居在此心情十分苦悶,於是40餘日不進飲食,後來同門俗家師弟洪將軍來看他,發現他的境遇十分狼狽,於是幫助他修建起道教廟宇,後來起名時,因劉太琳40餘日無糧,而且羅漢洞是無樑洞府,於是起名無糧觀或無樑觀,後來取道教功德無量改名為“無量觀”,於是劉太琳便成為千山道教的“開山祖師”。

無量觀位於千山北溝,地處羣山環抱之中,山勢巍峨,峯奇石怪,蒼松翠柏,簇擁四周,空明天朗之時,風光繚繞,紫雲:籠罩,四時風景如畫。有人曾贊喻:“來到無量觀,景點連成片,鬆塔石洞天,處處惹人戀,若想細觀賞,須得一天半”。“塔”是歷史的見證,是名勝的點綴。許多風景勝地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塔。千山的塔多為墓塔,是道士羽化和和尚圓寂的葬身之地,無量觀的塔就有玲瓏塔、許公塔、八仙塔、葛公塔、祖師塔五座古塔。玲瓏塔是千山最古老的建築之一,始建於唐代,高十二點三米,六角十三級。塔身是花崗巖砌築而成,玲瓏塔掩映在茂密的松林中,每當夕陽西下,晚霞映襯塔頂時,分外輝煌,秀麗壯觀。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9

千山,古稱積翠山,又名千頂山、千華山、千朵蓮花山。千山是長白山的支脈。整個山脈呈東北、西南走向,經遼陽、海城、蓋州、岫巖,止於金州。南北綿延200多公里,縱貫整個遼東半島。自古以來就有“無峯不奇,無石不峭,無寺不古”之譽。千山為“園林寺廟山嶽型風景區”,被譽為“東北明珠”。千山宗教文化歷史悠久早在1400年前北魏時期,千山就有佛教徒的蹤跡,隋唐代起有了廟宇建築,到遼金已發展成遠震遼左的著名佛教勝地。“祖越”、“龍泉”、“香巖”、“中會”、“大安”五寺,在明代已很出名。到了清代道教進入千山,使千山的廟宇有了進一步的增建,發展到七寺、十二觀、九宮、十庵。千山廟宇佈局巧妙,建築宏偉。

古老而宏偉的寺廟,與自然景物彼此烘托,融為一體,構成一幅優美、雅緻、幽靜的動人畫面。眾多寺廟終日香煙繚繞,鐘鼓幽鳴,一派仙人福地景象。特別是身高70米的天成彌勒大佛,自發現以來,轟動海內外,成為世界奇觀。探奇者、朝拜者絡繹不絕,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千山彌勒大佛”,每年6月的千山大佛節,將宗教活動帶入高潮,堪稱佛教之盛事。

千山人文歷史遺蹟頗多千山歷來是引起人們嚮往的名勝之地,不僅有唐太宗李世民駐蹕和薛禮兵營遺址,還留下清帝康熙和乾隆遊歷的足跡和詩篇。名貫三江的關東才子清太史王爾烈,曾在千山龍泉寺讀書,至今還保留他的書房。明清時的官宦、名人也曾紛紛來遊,並題有許多匾額和詩詞讚美千山。就連《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棟亭詩抄》中,也把自己的籍貫用“千山”二字標出。

千山物產豐富。百年以上古鬆萬餘株;各類動物60餘種,特產水果10餘種,香水梨、南果梨堪稱一絕。温泉休閒娛樂勝地在風景觀光區的東北部是温泉休閒娛樂勝地,這裏温泉資源得天獨厚,地熱水資源佔鞍山地區已查明地熱水資源50%以上,目前年採水量85萬立方米。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10

各位遊客朋友:

您們好!很高興認識大家。首先,請允許我作一下自我介紹我是錦州市中國旅行社的一名導遊員,我叫,大家叫我*導就可以了,這次的萬佛堂石窟一日遊就由我來陪同大家一起渡過,與我一同為您服務的還有我們的司機*師傅,如你在旅行中有什麼困難和要求,請及時與我取得聯繫,我將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為您服務。同時,也誠懇地希望您對我的工作提出意見和批評,在這裏預祝大家玩得開心,愉快。

好了,各位朋友,現在我們的汽車就行駛在通往萬佛堂石窟的路上,行程大約需要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為了使您更好地遊覽萬佛堂石窟,我先簡要地為大家介紹一下,説起石窟,您也許會問:“石窟怎樣由來的呢?”相傳佛祖釋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煉成佛的因此後來的出家人效仿釋迦牟尼在山崖上開鑿洞窟作為誦經釋佛的場所。我們稱這種佛教廟宇為石窟寺。石窟寺起源於印度,隨着佛教的傳播,沿着“絲綢之路”由本西向東,由北向南地在我國發展起來。形成了眾多的石窟羣,保存至今的有百餘處,比較著名的有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等等,在我北部地區也有一座珍貴的藝術寶庫,便是我們今天要瀏覽萬佛堂石窟,萬佛堂位於義縣城西北9公里的石佛堂村,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驛站,是佛教向東北傳播的一個落腳點,關於萬佛堂石窟,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當初在開鑿萬佛堂石窟的時候,朝廷下了一個命令,洞中的石佛必須有一萬尊,多一個不可,少一個不行,工程竣工之後,負責鑿佛的小石匠從頭到尾一數,發現只有九千九百九十九尊,還差一尊,眼看朝廷就要驗收了,萬般無奈,小石匠自己坐進石窟裏,腿一盤,掌聲一合,湊成了一萬尊,而他也就真的成了佛,一直到今天,當地人還傳説如果您到萬佛堂來,從頭到尾摸一遍石佛,哪一尊身上熱呼呼的,哪能一尊就是小石匠變的。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説。不踐為據。

萬佛堂大淩河北岸的峭壁上,氣候非常潮濕,風化現象非常嚴重,現在萬佛堂分為東區和西區,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着屬開鑿的,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是我國東北地區年化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羣,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好了,我們的目的地到了,一在我們看致電的就是西區,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小窟,窟內石刻造成像已風化無存了,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依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5米,每邊長約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面佈滿精細的雕刻,尖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待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11

天上天景區位於千山風景名勝區北部,東起千山正門,西至,五佛頂,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450——550米,為千山第二高嶺,山峯奇峭,怪石嶙峋,懸崖絕壁,蒼松翠柏,錯落其中,以峯奇,石奇,鬆奇而著稱。是千山唯一一個高嶺遊覽區,平均海拔520米,唐太宗李世民,清康熙、乾隆等帝王曾遊覽過此景區。相傳唐王李世民,住大安寺到無量觀“振衣岡”上抖過戰袍;金代皇帝世宗完顏雍曾到千山靈巖寺探望其母貞懿太后;清代康熙,乾隆、嘉慶皇帝也都到或從遼阻古城望千山,並留下遺蹟題詞和詩文。王爾烈陪同嘉慶皇帝在千山找的那塊“木魚石”、即曹雪芹寫的石頭記(紅樓夢)中那塊有靈氣石頭,金世宗住的遺址、蟄龍亭、博愛樹、貞懿太后住的遺址內出土的30多萬枚銅錢均在景區範圍內。

1996年在景區內建了索道,在索道下文建了御覽殿,殿為高台基單檐歇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雕粱畫棟,在,其後面又建了半月牙式迥廊,內嵌青石板雕像千山著名傳説:仙子繡蓮、童子奕棋、令威化鶴、薛才徵東、無佛五佛、御賜龍泉、伏虎禪師、香巖雪庵、全後修禪、敕建龍泉、梵腿煮石、剩人函可、無根奇石、太琳鑄鼎、釋道同源、康熙巡遊、寓居龍泉、嘉慶尋石18幅,遊覽至此品佛、仙之悠,睹聖君、明主之奕彩、回顧歷代珍聞,逐幅賞玩,體會中滋味、定能生悦意之快,至身佳境之愉。

天上天景區以自然景觀為主,以奇峯、怪石、古廟、巖鬆而著稱。千山著名道觀無量觀和五大禪林之一的祖越寺位於此景區。景區由正門至御覽峯為上段,至玉霞關為中段,至五佛頂為下段,上看怪石,中看秀峯,下看奇鬆。著名景點有天上天、七重天、。九重天、天外天、一線天、一字天、夾扁石、無根石、木魚石、鸚鵡石、可憐鬆、探海松、望天蛙等100餘處。乘座天上天索道您可以安全快捷地到達主峯天上天,盡覽千山的秀美景色。天上天景區有全國唯一、民間普遍信奉的喜神、財神、三星(福、祿、壽)、文昌帝君等民神為主的喜神殿、財神殿、文昌個閣。該景區每年舉辦的增福、添壽、發財的禮拜祭活動,其中文昌帝君更是人們求學進取的可祿之星。正如古歌謠雲:福星高照把福施,祿星送印下祥雲。壽星騎鹿獻蟠桃,吉星高照喜盈門。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12

千山,是東北的一顆璀璨地明珠,是國家4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千山,是有着悠久地歷史和文化淵源;千山,也是歷代文人才子、英雄豪傑薈萃之地。

千山的地域歷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的青州北域;春秋戰國之遼東郡和漢魏之新昌、安市、遼隊、仙鄉、鶴野、鐵州……,然而,這時期之千山,是以橫山、白巖山、室韋山、千峯等名之。據《辭海》第六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20xx年10月版)中“千山”詞條其釋義為①“遼寧省東南部。遼東半島主幹山峯。東北接長白山,西南止於大連市老鐵山。主要由片麻巖、花崗巖和石灰巖構成,因受長期侵蝕,大部成為波狀丘陵地。海拔500米左右,高峯有老禿頂山(1325米)、步雲山(1130米)、綿羊頂子山(1045米)等”。②遼寧省鞍山市東南。全稱千華山,為千山、華表山的合稱,簡稱千山。又稱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屬千山山脈。海拔708米。重巒絕壁,風景秀麗,名勝古蹟頗多,其中以祖越、龍泉、大安、中會、香巖等五大禪林最負盛名。現存廟宇20座。構成山石寺廟園林融為一體的風景區。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兩宋及遼、金、元之際,是以千峯、千頂山、室韋山、華表山,乃至明清之後以積翠山、千朵蓮花山名之。統稱千山或千華山。

千山,不但是風景名勝之地,而且也是人文薈萃之地。其佛教、道教從漢魏漸入千山,千山佛教主要是密宗與華嚴、淨土等諸宗的融匯形成之毗盧派,禪宗之曹洞、臨濟兩派,唐以後進入鼎盛時期;道教主要是四大派系即:龍門、華山、蓬萊、金山派,至元明之際進入鼎盛時期。所以,千山是融佛、道兩教共處一山,因此,千山乃是全國最具特色的名山之一。

千山,也是遼東文化發祥之地。商周有箕子在遼東傳播中原文化、文明和禮儀;漢魏有管寧、邴原、華歆、太史慈、國淵、王烈諸人,管寧、邴原、王烈素以遼東三傑而著稱。這些人避戰亂在千山地區,辦學授徒,傳播文化和禮儀、文明。遼金之際,有遼東三傑之一王烈的後人王庭筠,高德裔、王寂等人也都為千山文化做出傑出的貢獻。明清之際有程啟充、陳夢雷、曹寅、曹雪芹等都是從千山地區走出的文人學者和風流名士。尤其曹雪芹的一部《紅樓夢》,譽滿天下,開中國古代小説之先河,併成為傳世佳構而譽海內外。還有諸如函可、劉廣濤、王爾烈、孫昭、裕瑞、袁鎮南、陳景元、宋作賓,乃至張學良、張海天、黃顯聲、鄧鐵梅、苗可秀等等,這些人都在為千山添光增色。

遼寧千山導遊詞 篇13

在千山無量觀的廟宇中,有一座高大的觀音殿。這觀音殿修在山腳下,大殿旁邊,有一個天然石洞,後經人工鑿修,成為一個穿山洞。洞裏塑着十八羅漢,’稱為羅漢洞。無量觀明明是個道院,怎麼供奉起佛家的菩薩和羅漢來了呢?説來這裏有一段有趣的傳説。 相傳,在無量觀建觀前,這一帶是祖越寺的地產,羅漢洞當然也是祖越寺的了。但當時這個洞並不是穿山洞,而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天然石洞,洞裏供奉着十八羅漢拜觀音的塑像。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有一天,一個叫劉太琳的道土雲遊到此,一眼中了這塊風水寶地,他找到祖越寺的長老和尚,商量要買下這塊地。祖越寺的老和尚當然不願意有人破壞他的風水夕奪他的進財之路,任劉太琳出多大價錢也不賣。劉太琳只好去找一個在當地做官的俗家師弟,最後依仗師弟的權勢,硬是買下了這塊地方。要説劉太琳倒真有些眼力,無量觀建成後,果然香火一天比一天旺盛,觀裏排場也一天比一天氣派。這樣一來,無量觀的小道土們也就愈發不把祖越寺放在眼裏,不願再供奉羅漢洞裏的菩薩和羅漢了,沒事兒峨在劉太琳的耳邊嘀嘀咕咕。劉太琳眼量大肚量也大,聽到這些常常是一笑了之。

再説祖越寺,一塊風水寶地被劉太琳強買去了,香火也被搶去不少,自然怨恨在心。因此兩家雖是近鄰,卻不免經常明爭暗鬥。這一天,無量觀的道士路經祖越寺,見山門前立了兩塊石碑,一塊上面刻着“天花亂墜”,另一塊刻的是“地湧金蓮”。大家左猜右想,誰也説不清楚是什麼意思。正在這時,走出幾個小和尚,見此情景,便藉機講了起來。説是在祖越寺建寺之初,有一位佛家大師到此訓:經説法,那佛法真是高深啊,直講得空中天花如雨,講得地下金蓮盛開,觀音大士現了金身,十八羅漢趕來參拜,這位高僧從此名揚四海,終於修成正果。祖越寺就在這位高僧誦經的山洞中,塑起了十八羅漢拜觀音像。這一番話説得無量觀的小道士們目瞪口呆,想鬥鬥嘴又什麼也説不出來。回觀後,越想越不是滋味,左商量右核計,終於想出一條妙計,當下乘着月色偷偷摸進了羅漢洞,砸下了觀音菩薩的泥頭,換上了真武大帝的腦袋,這樣,一來,佛家的十八羅漢就拜伏在道家真武大帝的腳下了,小道士們甭提多開心了。 第二天一早,這事兒就被無量觀的祖師劉太琳知道了,他馬上讓人關閉山門,誰也不許把這個事兒聲張出去。可是哪有不透風的牆,終於有一天,祖越寺長老帶着一大羣大小和尚氣勢洶洶地來到無量觀,準備大鬧一場。不料一進無量觀,便都呆住了,原來西閣院中新建了一座大殿,工匠們正在殿內塑造觀音菩薩金身呢。再看羅漢洞,中間的佛像撤掉了,變成了穿山洞,洞內兩側的十八羅漢像重塑一新。這時劉太琳相師走上前來,笑着對長老和尚説:“山洞狹小,不是菩薩所居之處,現在特意建起大殿,請菩薩坐上正位。佛法無邊,小觀如同寶寺亂墜的天花,怎敢不敬佛祖。”長老和尚看出劉太琳的一片苦心,很受感動,連忙接着説:“道法無量,小寺當是貴觀地下湧出的金蓮。”説完和劉太琳大笑起來。幾年的仇恨至此完結了。劉太琳和長老和尚一起商量,在羅漢洞口壁上刻上了“釋道同源”四個字。從此以後,兩家和睦相處一直到現在。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liaoning/j7798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