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通用15篇)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通用15篇)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慶市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現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以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通用15篇)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資料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通編為1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1082年-1096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編為1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我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齊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資料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資料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2

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你們來到我們大足參觀我們聞名中外的大足石刻,很榮幸能成為大家的導遊,請跟隨我一齊欣賞這華美的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主要以北山摩崖石刻和寶頂摩崖石刻而出名。你們此刻所在的地方就是面積最大,佛像最多的寶頂山摩崖石刻。它始建於晚唐,興於兩宋。大足石刻於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目》。

從正門出發,不一會兒就來到了千手觀音佛像前。大家都明白,只要有10隻手以上的觀音,就能夠叫千手觀音。而大足的千手觀音,才叫真正的千手觀音。她一共有1007隻手眼,分佈在88平方米的石窟上。

關於千手觀音還有一個傳説呢!在南北朝時,妙莊王有三個公主,長女叫妙金,此女叫妙銀,小女叫妙善。妙金和妙銀都常年在宮中,僅有妙善出家為尼。妙莊王命妙善回宮,但妙善不願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趕走了僧尼,可這驚動了天神。他們讓妙莊王身上長滿了膿包。有一位大夫説,要用親身女兒的手眼方可治好。於是,妙莊王求助於妙金和妙銀,但兩位公主都拒絕了。妙善明白後,便獻出了手眼,治好了妙莊王的病。這件事讓佛主明白了,便送給了妙善一千隻手眼。所以,她就成了千手千眼的觀世音菩薩。

據説千手觀音刻好以後,七仙女正好下凡,看見了千手觀音。便在原先的手眼中又加上了7隻手和眼。能找出這七隻手和眼的人,便可長命百歲!

本次參觀圓滿結束了,多謝你們的光臨,祝你們一路順風!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3

大足石刻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資料之豐富,保存之完好,更是世界罕見。眾多國內外政要、名人為之驚歎並大加讚譽,是中外遊客川渝之行的必遊之地。下頭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幾篇關於大足石刻的導遊詞,歡迎大家閲讀!

遊客朋友們,此刻我們來到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寶頂山。

寶頂山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東北15公里處的寶頂鎮,海拔527.83米。寶頂山石刻包括以聖壽寺為中心的大佛灣、小佛灣造像,由號稱"第六代祖師傳密印"的趙智鳳於公元1174-1252年間(南宋淳熙至爐子佑年間)。歷時70餘年,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同時,也是大足石刻精華之所在,並把中國石窟藝術推上了最高峯。

聖壽寺依山構築,雄偉狀觀。南宋趙智鳳創立,後遭元、明兵燹,明、精兩度重修。現存山門、天王殿、帝釋殿、大雄殿、三世佛殿、燃燈殿和維摩殿七重殿宇,為清代重建,建築面積1631.68平方米。

大佛灣位於對壽寺左下一個形似"u"字形的山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25米。造像刻於東、南、北三面崖壁上,通編為31號。其資料前後連接,無一雷同,尤如一幅圖文並茂的畫卷。

小佛灣位於聖壽寺右側,坐南面北,其主要建築為一座石徹的壇台,高2.31米,東西寬16.50米,進深7.90米。壇台上用條石徹成石壁、石室,其上遍刻佛、菩薩像,通編為9號。

寶頂山石刻表現出有異於中國前期石窟多方面的特點:

1、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罕見的大型佛教密宗石窟道場。大佛灣是為廣大世俗眾生進行説教的外道場,小佛灣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內院,體系完備而有特色。在石窟的顯著部位,圖文並茂地刻有號稱"唐瑜伽部主總持王"柳本尊的行化事蹟圖,並在二十多處造像的主尊位置刻柳本尊、趙智鳳"即身成佛"的形象。

2、寶頂山石刻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大佛灣數千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其間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構成系統。經變相對應配刻經文、偈語、頌詞等,圖文並茂,且與藏經有異,是歷代藏經未收入的藏外佛教石刻文獻,對佛教典籍的研究具有重要學術價值。

3、造像注重闡述哲理,把佛教的基本教義與中國儒家的倫理、理學的心性及道教的學説融為一體,兼收博採,顯示了中國宋代佛學思想的特色。

4、寶頂山石刻是中國石窟藝術民族化、生活化的典範。造像資料和表手法都力求生活化。如父母恩重經變相經過求子、懷胎、臨產,以及養育子女的過程,形象生動,感人肺腑。牧牛圖長達30餘米,刻出林泉山澗,雲霧繚繞,其間穿插"十牛、十牧",抒情詩般地再現了牧牛生活。又如橫笛獨奏的"吹笛女",充滿內心喜悦的"養雞女",酒後昏亂的"父子不識"、"夫妻不識"、"兄弟不識"、"姐妹不識"的"醉酒圖"等等,無不活靈活現。雕刻大師們體驗生活之精微,再現生活之準確,令人歎服。

5、寶頂山石刻是石窟藝術的集大成之作,在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發展。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1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這不可是中國千手觀音之最,也是世界佛教藝術中一大奇觀。釋迦涅般像,又稱卧佛,全長31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的美感。

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地獄變相龕刻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號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諸般酷刑慘不忍睹,令人觸目驚心。圓覺洞內的數十尊造像刻工精細,衣衫如絲似綢,台座酷似木雕。洞口上方開一天窗採光,光線直射窟心,使洞內明暗相映,神祕莫測。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太子圖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4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蔣濟州,歡迎來到重慶市大足縣,我將帶你們去參觀世界聞名,有着悠久歷史的大足石刻。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資料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是古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説。

我們立刻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細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那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明白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十分壯觀。此刻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是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説完句號,期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5

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參觀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於唐永徽元年(650年),歷經五代,盛於兩宋,餘緒延至明、清,是中國晚期石藝術的代表作品。現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於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裏我得向大家説明一下,其實,大足石刻是大足縣境內主要表現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們今日所要參觀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寶頂石刻。

寶頂石刻位於大足縣城東北1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1174年-1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由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資料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此刻大家看到的是“地獄經變相”的“養雞女”。相信大家在看過前面一系列的地獄石刻之後,對地獄裏各種恐怖的人物和殘酷的刑罰仍感到心有餘悸。然而大家仔細瞧一瞧這個雕刻,會發現什麼養雞女雖然眼睛瞎了,卻坦然自若,臉上充滿幸福的微笑。這就奇怪了,地獄裏都是陽間犯罪來受罰的,而她為什麼還顯得十分幸福

説來阿,那裏還有一段故事,這養雞女阿名叫奚成鳳,是一位善良大膽的姑娘,就住在寶頂山下。一次,奚成鳳的雞跑到山上佛堂裏,被一個和尚給打死了,奚成也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可是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時剜了奚成鳳的眼睛,卻留下了幸福的微笑鳳就去找當時的住持趙智鳳理論,在羣眾的幫忙下,趙智鳳不得不把雞錢賠給了奚成鳳。可是,佛尚且有過,何況當時的趙智鳳還沒有修成正果,他對這件事耿耿於懷,必須要在修造地獄時把奚成鳳放進去。而當時的工匠劉思久平時多受奚成鳳照顧。

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這些後也許還興猶未盡,可是我不得不和朋友們説再見啦。俗話説,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可是有緣的話我們定會在某個地方,某個時間再次重逢。最終,期望大家一路順風。朋友們,再見!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6

各位旅客朋友:

大家好!歡迎各位遊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這天我將帶大家一齊遊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讓我們一齊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大足區景內,建於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為主。大足石刻羣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資料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遊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台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卧佛”等等。

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此刻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裏拿着斧頭,有的手拿着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瞭解,關於“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卧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卧着的,所以人們叫它“卧佛”。佛經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卧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卧佛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遊客朋友們,我們這天的遊覽即將結束,期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7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開鑿,後經地方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營建,至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方具現存規模。

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北山石刻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

五代造像佔北山石刻的三分之一以上,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變等新的內容,是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五代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衣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雕刻細膩,藝精技絕,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又集晚唐、五代、兩宋作品於一體,展示了晚唐以後各個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貌和發展演變,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

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第177號“泗州大聖龕”,刻於北宋靖康元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為聖僧崇拜,是佛教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8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大家好!歡迎各位遊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今天我將帶大家一起遊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大足區景內,建於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為主。大足石刻羣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內容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遊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台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卧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裏拿着斧頭,有的手拿着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瞭解,關於“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卧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卧着的,所以人們叫它“卧佛”。佛經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卧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卧佛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遊客朋友們,我們今天的遊覽即將結束,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9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龍崗鎮北1.5千米處,開鑿於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紹興三十一年(892年- 62年),通編為290號,造像的萬尊,以其雕刻細膩、精美、典雅著稱於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國民間佛教信仰及石窟藝術風格的發展、變化,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北山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尤其是第245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內容豐富,層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種器物460餘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國石窟同類題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佔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國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區,有着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其特點是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文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這一時期的作品更加貼近生活,體現了宋代的審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個性鮮明,體態優美,比例勻稱,穿戴豔麗等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6號轉輪經藏窟,被公認為是“中國石窟藝術皇冠上的一顆明珠”。

寶頂石刻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大足縣城東北5千米處,由宋代高僧趙智鳳於南宋淳熙至淳年間( 174年-252年),歷時70餘年,以大佛灣、小佛灣為中心,有總體構思組織開鑿而成,是一處造像逾萬尊、在石窟中罕見的完備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場,它把中國密宗史入後延續了4000年左右,為中國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頁。寶頂山摩崖造像的表現形式在石窟藝術中獨樹一幟,萬餘尊造像題材不重複,龕窟間既有教義上的內在聯繫,又有形式上的相互銜接,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其內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終之以柳本尊正覺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統完備而有特色。

寶頂山摩崖造像以能懾服人心為其創作原則,藉以激發信眾對佛法的虔誠。造像、裝飾、佈局、排水、採光、支撐、透視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觀音007隻手屈伸離合,參差錯落,有如流光閃爍的孔雀開屏。釋迦涅磐像全長3米,只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有畫”之妙,給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這是中國山水畫於有限中見無限這一傳統美學思想的成功運用。九龍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於崖壁上方刻九龍,導泉水至中央龍口而出,讓涓涓清泉長年不斷地洗滌着釋迦太子,給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機,堪稱因地制宜的典範。南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南宋紹興年間,通編為5號,是一處極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區。

石篆山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元豐五年至紹聖元年,通編為10號,系典型的釋、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區。石門摩崖造像開鑿於北宋紹聖元年至南宋紹興二十一年,通編為6號,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區,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澱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於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範,與敦煌、雲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大足石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儒、釋、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別於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對中國石窟藝術的創新與發展有重要貢獻。它注重雕塑藝術自身的審美規律和形式規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發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諸多方面都開創了石窟藝術的新形式,成為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傳統文化內涵,以及體現中國傳統審美思想和審美情趣的石窟藝術的典範。大足石刻是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

總之,論其規模之大,造詣之精,內容之豐富,大足石刻都堪稱是一項偉大的藝術傑作。它既是中國石窟藝術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紀末至3世紀中葉世界石窟藝術中最為壯麗輝煌的一頁。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0

來自渝中區的遊客們:

您們好!我很榮幸能當您們的導遊,我姓黃,叫黃雨峯,大家可以叫我小黃人。今天我要帶大家去觀賞大足時刻,請大家準備相機。

這們司機叫朱世冰,一九九六年曾獲得最佳司機的'榮譽牌。他開車您們大大放心。

接下來,我給您們講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主要的景點是千手觀音和石窟。石窟中除佛像和道教造像外,也有儒、佛、道同在一窟中的三教造像。

不遠處有個休息地,如果覺得疲勞,不用給我説,直接去休息就是了。下面,我要給大家敍述寶頂山;寶頂山海拔527。83米,山的四周2。5千米內山巖上遍刻石像,包括以聖壽寺為心的大佛灣,小佛灣;以大佛灣為主體,分佈在東、南、北三面,巨型雕刻三百六十餘幅,以六道輪迴、廣大寶閣樓、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等最為著名。

跟着往前走,我們去大佛灣。

大佛灣崖面長約500米,高約8到25米。東、南、北三面巖壁上刻釋迦涅盤聖蹟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相、毗盧洞、父母恩重經變相、雷音圖、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等。全部造像圖文並茂,無一龕重複。

大家向我的右邊看,那裏就是小佛灣,小佛灣主要建築為一座石砌的壇台,高2。31米、東西寬16。5米、進深7。9米。壇台石壁上遍刻佛、菩薩像,主要有祖師法身經目塔、七佛龕壁、報恩經變洞、殿堂月輪佛龕及十惡罪報圖等。

由於時間關係,我無法再為您們敍述大足時刻了,敬請諒解!現在大家可以自由活動,看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我給大家講解,十六點半準時在大佛灣集合。

最後,我送您們幾句祝福;祝您們身體健康!萬事如意!如果有機會,歡迎您們再次到大足石刻來遊玩噢!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1

在來到大足石刻之前,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大足石刻: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西北的大足縣,也就是我們這時所處的位置。大足石刻羣有石刻造像10多處,總計呢?有10萬多軀,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的典範。石刻規模之大,內容之豐富,藝術之精湛,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相提並論。我們旁邊這座山是北山,也就逝龍崗山,一共有290龕窟,我們的車正向寶頂山方向行駛,請大家系好安全帶,注意安全。

朋友們,寶頂山到了,請隨我下車,我會便走邊給大家講解。寶頂山石刻共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達15000多軀,設計之精湛,竟無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説。

我們馬上就會到著名的千手觀音的塑像前,請大家跟緊,小心路滑。

大家注意了,在我們前方就是“千手觀音”的塑像了。這位觀音比例均勻,肌膚線條柔和,臉部的雕刻尤其精細,臉龐圓潤,略呈微笑狀,神態動人;再加上服飾華麗,衣帶飄舞,看到這裏你是否有飄飄欲仙之感。大家知道嗎,“千手觀音”有多少條手呢?你們先數數吧!算了吧,我告訴大家,“千手觀音”有1007隻手,這麼多手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每隻手都雕得纖美細柔,手裏分別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非常壯觀。現在請大家自由參觀,十分鐘,我在那兒等你們。

朋友們,看看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的石刻,想起浮想聯翩的畫面和中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想到這些都逝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啊!

隨着時間的流逝,這次旅行畫上了圓滿説完句號,希望以後有機會再慢慢欣賞。再見了!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2

各位旅客朋友們:

你們好!

重慶市的大足石刻以其規模宏大、雕刻精美、題材多樣、內涵豐富和保存完整而著稱於世。它集中國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藝術的精華,以鮮明的民族化和生活化特色,成為中國石窟藝術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以大量的實物形象和文字史料,從不同側面展示了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中國石刻藝術的風格和民間宗教信仰的發展變化,對中國石刻藝術的創新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具有前代石窟不可替代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許多歐洲人、尤其是法國人,對大足石刻寵愛倍加。

大足石刻是大足區境內主要表現為摩崖造像的石窟藝術的總稱。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這兩處都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晚唐以後石窟藝術的代表作。大足縣是重慶市所轄郊縣,始建於唐乾元元年(758年),以“大豐大足”而得名,是馳名中外的“石刻之鄉”、“五金之鄉”,全國首批甲級開放區,國家確定的長江三峽旅遊縣的起點,全國生態農業先進區,重慶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大足區歷史悠久,人文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區境內石刻造像星羅棋佈,公佈為文物保護單位的摩崖造像多達75處,雕像5萬餘身,銘文10萬餘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大足石刻其規模宏大,刻藝精湛,內容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國古代石窟藝術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是天才的藝術,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是一座開發潛力巨大的旅遊金礦,是旅遊觀光的上佳去處。

大足石刻開鑿於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盛於宋代。現存摩崖石刻造像5萬餘尊,銘文10萬餘寧,遍佈100多處。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北山(包括北塔)、寶頂山、南山、石門、石篆山石刻,是大足石刻中規模最大藝術價值最高的石刻造像代表。

石刻以佛教造像為主,兼有儒、道造像。具有石窟造像的特徵,屬於石窟藝術的範疇。早期的“廟宇殿堂”式結構,完全是摩崖造像,如大佛灣造像全都裸露在外,與山崖連成一片,給人一種非常直觀的感覺。突破了一些宗教的約束,使造像更具人性化。雕刻形式有圓雕、高浮雕、淺浮雕、凸浮雕、陰雕五種,但主要以高浮雕為主,輔以其他形式。不僅有不計其數的各階層人物形象,以及眾多的社會生活場面,而且還配有大量的文字記載,是一幅生動的歷史畫卷。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3

北山石刻,位於大足區主城北1。5公里的北山山巔(俗稱佛灣),由唐末昌州刺史、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揮韋君靖於唐景福元年(892年)首先開鑿,後經地方官紳、士庶、僧尼等相繼營建,至南宋紹興末年(1162年),方具現存規模。

北山石刻造像依巖而建,造像崖面長約300米,高約7—10米,形若新月。龕窟密如蜂房,分為南、北兩段,通編為290號,其中造像264龕窟,近萬尊,陰刻圖1幅,經幢8座。北山石刻造像主要為世俗祈佛出資雕刻,題材豐富,以密宗造像為主,約佔總數的二分之一以上。

北山石刻晚唐造像題材有12種類型,以觀音及觀音、地藏合龕和阿彌陀佛脅侍觀音、地藏居多。晚唐造像端莊豐滿,氣質渾厚,衣紋細密,薄衣貼體,具有盛唐遺風。

五代造像佔北山石刻的三分之一以上,題材有18種,出現了藥師經變、陀羅尼經變等新的內容,是中國這一時期造像最多的地區。五代造像小巧玲瓏,體態多變,神情瀟灑,衣飾漸趨繁麗,呈現出由唐至宋的過渡風格。

北山石刻以其精美典雅,時代特徵顯著,雕刻細膩,藝精技絕,保存完好而著稱於世,又集晚唐、五代、兩宋作品於一體,展示了晚唐以後各個時期石窟藝術的不同風貌和發展演變,被譽為“唐宋石刻藝術陳列館”。

1961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1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北山第177號“泗州大聖龕”,刻於北宋靖康元年。正壁刻泗州和尚,左右壁刻志公、萬回等僧人像。泗州等僧人作為聖僧崇拜,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重要代表。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4

大家好!歡迎各位旅客朋友們來到大足石刻參觀,我是你們的導遊。這天我將帶大家一齊遊覽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讓我們一齊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大足區景內,建於唐末、宋初,以佛教題材為主。大足石刻羣擁有石刻造像70多處,現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國著名的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代表,大足石刻規模宏大、藝術精湛、資料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其中以寶頂山和北山石刻最為著名。

旅客朋友們,請大家注意腳下台階,以防摔倒。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卧佛”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稱為人間一絕的“千手觀音”。此刻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千手觀音”雕鑿於南宋中後期,距今已有800多年曆史。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寬12.5米,刻有800多隻手。其上下、左右、前後都伸出了手,有的手裏拿着斧頭,有的手拿着寶劍,千姿百態。真是名副其實的千手觀音,被譽為“天下奇觀”。這尊雕像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金碧輝煌。

據瞭解,關於“千手觀音”雕像,在民間還流傳着一個動人的故事,千手觀音是妙莊王的三公主,因獻一手一眼為父王合藥治病,佛感其孝行,賞還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徵其法力無邊,能拯救眾生;千眼象徵其智慧無窮,能明察秋毫。

其次,寶頂卧佛是寶頂大佛灣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這尊像是橫卧着的,所以人們叫它“卧佛”。佛經裏叫“釋迦涅盤聖蹟圖”。卧佛頭北腳南,背東面西,右側而卧。兩眼半開半閉,似睡非睡,安祥平靜。在卧佛面前從地裏湧出18弟子,或內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佇望,表現了弟子對逝者崇敬厚愛而依依眷戀之情。

旅客朋友們,我們這天的遊覽即將結束,期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美麗的大足石刻歡迎您們下次再來,謝謝大家。再見!

大足石刻大佛灣導遊詞 篇15

親愛的乘客和朋友們:

今天我將帶大家去遊覽美麗的大足石刻,讓我們一起去領略大足石刻神祕的風采吧!

大足石刻位於重慶市大足縣,共有石刻造像70多處,總計十萬多軀,其中尤以寶頂山和北山摩巖石刻最為著名,是中國晚期石窟造像藝術的典範。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內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齊名。

北山,即古龍岡山,共有290龕窟。但由於今天的時間關係,我們就不去遊覽了,希望大家以後有機會去細細遊覽。

遊客朋友們,我們即將遊覽寶頂山了,請大家注意腳下台階,以防摔跤。寶頂山石刻共有13處,造像數以萬計,其中以大佛灣和小佛灣規模最大。大佛灣、小佛灣是由19組佛經故事組成的大型羣雕,各種雕像15000多軀,設計之精巧,竟無一像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詞,主要造像有:“千手觀音”、“九龍浴太子”等等。在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千手觀音”。現在我們已經來到這尊佛像面前,大家請仔細觀看。這尊觀音形體比例勻稱,肌膚線條柔和,臉龐圓潤,略呈微笑形,神態動人,再加上衣帶飄舞,服飾華麗,給人飄飄欲仙之感。“千手觀音”是一個非常壯觀的雕像,她的1007隻手如孔雀開屏般從上、左、右三個方向伸出,手裏拿着斧頭、寶劍、繩索等法器,千姿百態,無一雷同,大家覺得棒不棒?哈哈,小朋友都點頭了。

關於“千手觀音”雕像,還有一個美麗動人的傳説呢。大家想聽嗎?那好,就聽我慢慢道來:從前,有一個妙莊王國,國王叫妙莊王,他有三個女兒,分別是:大女兒妙金,二女兒妙銀,三女兒妙善。妙善從小一直信佛,妙莊王想給妙善找一個富人做丈夫,妙善不願意,妙莊王很憤怒,硬是把她嫁給了富人。妙善在婚禮前一天,逃了出去,在一座廟裏做了尼姑。妙莊王無論如何勸,妙善也不回家,妙莊王一怒之下也不管她了。幾年後,妙莊王得了一種怪病,全身奇癢無比,有人告訴他,要治好此病,要用親骨肉的一手一眼。無奈之下,妙莊王去求妙金,妙銀,但她們都不願意。妙莊王只得去求妙善,妙善聽了之後,毅然獻出了一手一眼,她的孝心感動了佛祖,佛祖給了妙善千手千眼。從此以後,妙善成了千手觀音。

接着我們再去看看“九龍浴太子”吧。它是因地制宜建築的典範,此地以前是一個缺口。山水彙集於此,終年不息。工匠們並不消極的引水而去,而是先將水積於卧佛上面的池塘,再用石頭把缺口壘起,打上九龍和釋迦太子,然後通過暗道,流水有節制地從最大的龍嘴裏緩緩吐出,沐浴金盤中的釋迦太子。這裏工匠們巧妙地利用了特殊地形,解決了排水問題,使佛像靜中寓動,表現出高超的園林景觀建造技藝。

大足石刻縱貫千餘載,橫融佛道儒,造像精美,完好率高,是一座難得的文化藝術寶庫,更是一座獨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遺產的寶庫。好了,今天的大足石刻之旅就到這兒了,希望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難忘的回憶,朋友們,下次再見了,BYE—BYE。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vvgg3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