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泰州導遊詞(精選15篇)

泰州導遊詞(精選15篇)

泰州導遊詞(精選15篇)

泰州導遊詞 篇1

碑苑在秀麗的鳳城河邊,一片鬱鬱葱葱的蒼翠竹海之中,那些格局迥異的奇石上面,分別刻着上至五代沿至當代精選的名人詠泰州的詩句。有人説,詩是文學的最高境界,是世間人情物理的雋永表達。同時這些詩又由本土籍的書法名流潑墨而就,形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藝術佳品,不猶覺得似乎在這裏看到了許許多多無形的高山,而且這種高山在我們的心中又是那樣巍峨挺拔。

泰州2100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諸多文化名人的因緣。他們在這裏或生於斯,或長於斯,或遊宦,或寄寓,但卻留下了文筆精煉優美、筆花耀眼四射的浩如煙海的優秀詩篇,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啊!你看,1700多年前的西晉左思專門為這裏寫下的“(麗見)海陵”,“窺東山之府,則瑰寶溢目,(麗見)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唐朝大詩人王維對泰州的寫意:“浮於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於乾坤,江城入於泱漭。”北宋年間泰州相繼出了五位宰相,其中三名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任過泰州鹽倉監,同時又留下了不朽詩句。晏殊的詞章意藴深遠,風格清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被後人奉為“天然奇偶”。呂夷簡在這裏親手栽植牡丹並賦詩:“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至今膾炙人口。范仲淹更以雄才大略為民興利除害,他的不朽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然而該名句正是源於“泰州文會堂”詩的“君子不獨樂”。

另北宋曾致堯、劉頒,南宋陸游、文天祥,明朝儲瓘、凌儒,清朝鄧漢儀、周亮工、陳維崧、王士禎、蔣春霖、鄭板橋、孔尚任,當代趙樸初等,在“碑苑”中都留有不朽詩篇。這些詩歌,或豪放不羈,或婉約多情,或典雅華麗,或樸素生風。有的是詩人羈旅的偶感之作,有的是詩人哲思的理性昇華,有的表現了詩人的磊落心胸,有的則流露出詩人關注民生疾苦的赤子情懷。詩歌朗朗上口,音韻鏗鏘,意藴獨具。讀過這一首首詩歌,覺得這一位位先賢不正是家鄉泰州歷史上令人仰視的一座座高山嗎?

再看,“碑苑”中的每一首詩歌又都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佳品。這裏除明朝的儲瓘與當代趙樸初採用的原作之外,其他有來自於京城的傅家寶、高運甲、朱天曙;海上張森、周志高、西子湖畔王冬齡、大名湖邊顧慶生、龍城厥長山、省城金陵的陳仲民、吳為山、陸越子、黃明、周積寅、劉燦明、鄭奇以及居住本土張舜德、俞振林、戴琦等。他們不管現在安居何地但均清一色的泰州籍。在他們中間有的早已成為當代書法大師的,在書法領域頗為顯赫,但為家鄉卻慷慨應徵作品,其作品中不僅表現有陽剛雄渾,還有表現秀逸儒雅,風格各異。正由於這些書法家的二度創作,使這一首首古詩似乎陡然間增加了厚重和靈性。

走進“碑苑”,向歷史深處回望,正由於看到兩千年流播而不衰的詩詞歌賦而看到泰州大地兩千年的延續而不息。在這矗立無形的高山懷抱之中,似乎正是承載了我們這個城市的文明記憶,並有了無窮的人文張力,還有了那攝人的神祕……也許這心目中無形的高山已遠遠超過了氣象萬千的三山五嶽了。

碑嵌廊中,廊隱林中。置身竹海,放眼望去,紛紛細雨中,更顯圓潤剔透,嬌翠欲滴。腳踩青石板,漫步其中,品味詩詞經典,感悟歷史厚重。陣陣微風,從竹間巡巡拂來,竹與詩的巧妙結合,讓人分不清,到底是竹?還是詩?如此令人沉醉,令人驚悸。

泰州導遊詞 篇2

泰州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長江下游北岸、長江三角洲北翼,是江蘇長江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是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市之一。

一、致歡迎詞

各位遊客:大家晚上好!

歡迎各位來到鳳城河風景區,乘坐畫舫遊覽。鳳城河原是泰州古海陵的護城河,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鳳城河的人文景觀博大而精深。我是今天的講解員__X,在接下來的遊覽中,我將給大家逐一介紹沿途美景,希望鳳城河的靈動之美能給大家帶來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夜晚。

二、行程簡介

我們的畫舫已經緩緩啟動,我先把整個行程簡單的介紹一下:沿途我們將經過望海樓、文昌閣、桃園、迎春大橋、梅園、留芳茶社、烽火台、鼓樓大橋、坡子街等一些景點,終點在泰州市中心的古關帝廟遊船碼頭。整個行程大約需要45分鐘,在這途中,如果您有任何需要,請隨時向我們提出,我們將為您提供最優質的服務。

三、泰州簡介

大家來泰州遊玩,會發現這座城市沒有山,四面都是水。水就是泰州最大的特色與靈魂。就連泰州的地名也是跟水、跟海有關,泰州最初的地名叫做“海陽”,面海朝陽,漢武帝元狩六年建縣,因其地傍海而高,叫海陵縣,海陵就是海邊高地的意思,東晉時設海陵郡。南唐始為州治,因先民企盼“龍鳳呈祥,國泰民安”,故名泰州,一直沿用至今。可能有人會奇怪“泰州”這個名字似乎已經跟水沒有關聯,其實不然,泰州是歷史上長江、淮河、黃海三水匯聚的地方,處於長江北岸,淮河下游,黃海之濱,古稱“三水”,而“泰州”的“泰”字恰恰是由“三”、“人”、“水”組合而成的,隱喻泰州“人在三水中”。海陵泰州自古與金陵南京、蘭陵常州、廣陵揚州、並稱四陵,齊名華夏,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的美譽。可以説,水是泰州的城脈,造就了泰州的桑田,孕育了泰州的生靈,成就了泰州的繁華。

四、望海樓

在我們船行的右前方,大家看到的宏偉建築叫做望海樓。望海樓始建於宋朝,歷史上經歷過四興四廢,大都毀於戰火,而起於盛事。宋代稱海陽樓,明代稱望海樓,清代稱鳴鳳樓、靖海樓。現在大家看到的望海樓為宋式建築風格,重檐歇山頂,上蓋黑褐色琉璃瓦,外觀是典型的宋式彩繪,主要色彩取硃紅、黃、白三種色系,顯得古樸、典雅而大氣。樓高31.6米,內部從底座層到頂部可分四層,內部面積達到20__多平方。二樓正中的匾額“望海樓”三個大字是由中國書法家協會會長沈鵬所書,頂樓的“江淮第一樓”則是由國學大師文懷沙所提寫。望海樓位於泰州古城的東南角上,東南臨城河,不愧文懷沙老先生所題寫的這一稱號。

這巍峨雄偉的望海樓可是凝聚了我們泰州人幾千年的大海情結。因為大約在八千年的時候,泰州地區還是一片__大海。那時的海岸線大約在今天的揚州、鎮江、泗陽至贛榆一線。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受長江及淮河海浪衝擊的作用,大海漸行漸遠,泰州慢慢地由海洋變成了淺海、湖泊、沼澤和陸地,泰州就是紮根在大海上的沖積平原,大海是孕育泰州的母親。

雖然現在大海已經遠離了我們,但是泰州人是不會忘卻大海賦予我們的恩情,這宏偉壯麗的望海樓就記載了泰州人對大海母親的回憶和追思之情。

過了望海樓,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在霓虹燈的映襯下這裏有一個刻有“泰”字的石塊,這個“泰”字是主席所寫,其實在這石塊之上共刻有四個“泰”字,分別是四任領導人所寫,在__的“泰”字之上的是__的“泰”,左邊的是__的“泰”,右邊的是__的“泰”。我們在這邊立一塊四泰石,是想告訴大家這四任領導人和我們泰州都有一段因緣。首先是__,他在1922年《__選集》第一卷就提到泰州,讚揚泰州森森村的村名農民起義的精神;__的前任女婿張宏是我們泰州朱莊人;__在執政期間來過泰州兩次,並且他的姐姐在搬去南京之前一直居住在我們泰州的姜堰市;__,他更是生於泰州,長於泰州,最後是考上清華大學才離開泰州的。

過了四泰石之後,大家首先看到的是廣場正中央的一尊雕像,這是范仲淹的鑄銅雕像,像高4.2米,底座為1.3米,為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的傑作。在雕塑後面的有一宋式五開間的建築,叫做文會堂,是宋朝期間在泰州任海陵從事的滕子京所建,取“以文會友”之意,可以説這一處文會堂訴説了泰州文昌北宋的歷史。在北宋期間,泰州政治生活安定,人們生活富裕,經濟十分繁榮,人文盛極一時。連名傾北宋的五位宰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富弼、韓琦,都曾經在泰州任過官。而這五人之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范仲淹。他曾在泰州任過西溪鹽官。對泰州的建樹最大,他率領民眾,修築了“華夏第一堤”――范公堤,為治理這一帶水旱災害做出了不朽的業績。現在這段范公堤在204國道還能看到一段遺蹟,並且204國道有百分之__十就是建立在當時范公堤的地基上的。

可能有人要問這文會堂和范仲淹有什麼關係。大家都知道範仲淹有一千古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並重修岳陽樓時,作為好朋友的范仲淹被應邀寫了一篇樓記――《岳陽樓記》,這是篇中的名句。其實卻很少有人知道,范仲淹和滕子京這兩個好朋友的友誼是在這之前23年,是先在泰州的文會堂以文會友,結有詩緣的。范仲淹還特地為文會堂作了一首《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賦》,以紀勝會。在這賦詞裏有這麼一句話,“君子不獨樂”,可以看出,他一生“先憂後樂”的觀點,其實始於泰州,始於文會堂。文會堂也是目前國內研究范仲淹的第二個基地。

五、泰州電視塔

各位遊客: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這是泰州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泰州通訊電視塔,也是蘇中第一通訊電視塔。塔高218米,整座鐵塔全部是用巨型優質鋼管焊接而成。塔座像巨型拱橋橫空跨越在泰州城市主幹道――青年路上。塔身宛若筆直的鋼箭直插雲霄。在這高聳筆挺的塔身上,有着一大一小兩個球形塔樓,上端的塔樓離地有150米,站在觀光平台上,透過鋼化玻璃俯瞰,可以領略泰州市的全貌。

像這種空中跨越式的鋼塔,目前,在世界建築史上仍屬罕見。它可以與加拿大的多倫多塔的以及法國的埃菲爾鐵塔相媲美,同時它也享有“亞洲第一高跨街鐵塔”的美譽。

六、文昌閣

各位遊客,現在在我們船行的右前方,您看到的這座高18.8米的閣樓就是泰州文昌閣。它又叫做文星閣。

文昌閣供奉的文昌帝君,是中國神話傳説中主宰科舉功名的祿位之神,為古代讀書人所崇拜。清嘉慶六年,祭祀文昌成為定製,每年二月九年級和八月吉日為祭祀日。

據道光《泰州志》卷八“學校篇”記載,泰州的文昌閣是明萬曆十七年(1590)泰州儒學訓導李香創建。以後又陸續有人出資重修。閣為三層三檐六角形攢尖頂寶塔。

泰州的文昌閣在全國的文昌閣中是較早的一座,也是泰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泰州歷來就是人文薈萃、名人輩出的地方。三國時東吳大司馬呂岱,唐代書法理論家張懷?,北宋著名教育家胡瑗,明代哲學家“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文學家南京吏部左侍郎儲?、《水滸傳》作者施耐庵、評話宗師柳敬亭、清代大詩人吳嘉紀和鄧漢儀、詩書畫怪才鄭板橋、現代京劇大師梅蘭芳等,均是受清、渾、鹹三味交融之泰州水哺育而成長的。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以説泰州雖沒有山,只有水,但“水不在深”,只要“有龍則靈”。

七、鳳凰島生態園

現在我們船行的右側,是鳳城河風景區的三期工程,我們會先將整個湖面拓寬80至100米,使鳳城河最寬的水面可達200米左右。接着將把這裏建成一個三面環水的島,叫鳳凰島生態園,另外還將在沿岸修建一排水街,打造酒吧娛樂文化一條街。此外,島內還將再現海陵古景――“雁宿蘆州”和“駝嶺清風”兩大景觀。

八、鳳城河簡介

泰州古城傍水而立,碧水繞城而行,水城相互交融。城內有鳳城河環通,城外有新老通揚運河、引江河等“碧帶”環繞,形成泰州獨具魅力的“雙水繞城”格局。

尤其是作為泰州古城河的鳳城河,不僅在兩岸彙集了濕地、林地等水鄉生態,更見證了泰州城的悠久歷史。我們現在暢遊的這條河就是鳳城河,它是古城海陵的護城河,於宋寶慶二年(1227年)開挖,距今有780多年的歷史,是全省唯一現存的較完整的古城河。那麼它為什麼叫鳳城河呢?因為泰州一直有“鳳凰城”的美稱,它的古城分佈格局如果從空中俯瞰,你會發現形狀像一隻展翅鵬飛的鳳凰,而城河依城而建,所以美其名曰鳳城河。鳳城河全長6.7公里,水域面積83.8萬平方米,水面平均寬110米,年平均水深2.2米,由東、西、南、北四條城河構成,河道繞城四周,基本呈四方形,像一條綠色項鍊,把老城區包圍其中,形成現在城市不多見的“水包城”的獨特格局。以前的老泰州人都是吃着這城河水長大的,所以鳳城河也是泰州城的母親河,它就像母親一樣哺育着自己的子女數百年水營造了泰州獨特的自然景觀,同樣也給泰州帶來了生態和諧。

其實泰州生態環境質量評價指數已經連年位居全省第一。近幾年,泰州對城河水進行整治清淤,20__年12月6日,長江“活水”從南面注入內河,東西城河全面貫通,使泰州人喝上了真正的長江水。而且現在的城河生態環境非常好,經常可以看到“野鴨成羣”、“魚雁翻飛”的自然生態景觀。雖然現在鳳城河已經失去了它作為護城河的本意,但隨着鳳城河周邊景點的陸續建成,一個“遠觀城市水脈、近得人文薈萃”的景觀河也逐漸呈現,成為古代

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新地標。

過了鳳凰島生態園,順着我手指的方向,您看到的這座別緻的橋

樑叫――百鳳橋,它位於鳳城河與鳳凰河交匯處,是一座以景觀為主要功能的橋樑,橋長雖只有61.4米,但就在這不長的橋上共雕刻了999只鳳凰。所以稱之為“百鳳橋”。鳳凰是傳説中的祥瑞之鳥,是吉祥、太平的象徵,泰州是被古稱為鳳凰城的城市,而999是百位數中最大的數字但又不足千位數,(“千”同“遷徙”的“遷”),以喻“鳳棲泰城而不遷(千),留吉祥於泰州”之意。

九、鳳城河三鮮

現在我們的遊船正從南城河段拐向東城河段,大家知道以前東城河這片水面是做什麼用的嗎?其實一直到三四十年前泰州城河仍盛產三鮮:銀魚、茭白、菱。除了銀魚是野生之外,茭白和菱都是大片的種植在這一帶水面上的。有清代人王廣業的《海陵竹枝詞》為證:“城河水比下河腴,茭白紅菱味總殊。近日文人多館選,大東橋上賣銀魚。”銀魚的生長對水質的要求較高,以前城河是環城的活水,少有船隻來往停泊,極少污染,水質適宜銀魚的生長和繁殖。那時候城河沿岸多陂澤,也非常適宜茭白生長,也有地方稱為蒿筍、蒿瓜。它味道鮮美,有一定營養價值。據《本草綱目》記載,茭白具有“解煩熱,調腸胃”的藥效,還有解毒、利尿的功能。另外,泰州的菱也有很多的講究,有城河菱與下河菱之分。城河菱角多為四角,菱肉飽滿,清洗時菱角都下沉水底,這是老菱。下河菱清洗時,則多有浮於水面的,這是嫩菱,吃起來口感就比老菱差多了。城河菱已多年不見,可老人們至今不能忘懷,買菱時還常常要問一聲:“這是城河菱嗎?”那現在每年的中秋節前後,在桃園景區的踩菱榭都會舉辦大型的採菱節,到時候您可以一邊划着小船,一邊採着菱角,既欣賞到兩岸的美景,又可以享受自己動手的樂趣,也可以品嚐到泰州特產――城河菱的美味。

十、桃園

現在在我們的遊船的左邊,是我們鳳城河風景區的桃園景區。取名桃園就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的戲曲家孔尚任這裏的陳庵寫成了《桃花扇》這部戲曲史上的華彩篇章。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南巡北歸的時候,去山東曲阜祭孔子,孔尚任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被推薦到康熙御前講經,康熙覺得他滿腹經綸就把他從普通的秀才提拔到國子監博士(相當於現在教授的級別),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秋天,孔尚任奉康熙之命來淮南一帶治理水患。當時的衙署就設在泰州。後來由於治水方案出現分歧,致使河工停頓,河署經費斷絕,治水失敗。康熙為此大怒,孔尚任奉命留守河署,不得離開泰州。康熙二十七年,孔尚任還被地方官趕出了衙署。他只好帶着一家老小僦居到陳庵。在這段時間裏,孔尚任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根據秦淮名妓李香君與復社領袖侯方域的愛情故事,創作了《桃花扇》,從而奠定了他在清初文壇上的地位。

隱隱約約我們可以聽到有人在演出,在我們右前方的一艘不繫舟上正在上演崑劇《桃花扇》中的《梁州序》選段。站着的是男主人公侯方域,坐着的就是女主人公李香君,侯方域是明朝復社四公子的領袖,李香君則是南京秦淮湖畔媚香樓裏的一代名妓,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裏上演的正是侯方域初遇李香君,兩人一見鍾情,互訴衷腸我們遊船也會放慢船行速度,大家不妨品品茶,看看戲。

演出使用的這艘石舫是國內第二大石舫,規模僅次於北京頤和園的,這艘石舫的主人是清朝康熙年間,泰州大户人家餘錦泉,這是他的私家花園――漁壯園內的石舫,專門開闢出來供自己的家班女昆部演劇之用。當年孔尚任在泰州期間與俞錦泉私交甚密,經常被邀請至此聽戲,《桃花扇》完稿之後的首演也是在這艘石舫之上,由余錦泉家中女昆部來譜曲試演的。

看過《桃花扇》後,我們的遊船繼續前行,眼前這座20餘米高的三層八角重檐的閣樓叫“清風閣”,始建於五代時期,原名叫做“清風樓”,取義“清風徐來,可以登高望遠”的意思。北宋傑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在揚州擔任節度判官期間,經常攜友人登臨此樓,併為此樓附詩――《清風閣》。可是在神宗年間,王安石因為推行新法,遭到保守派的排擠而被罷官。重建的這座“清風閣”也是寄託着泰州人對這位憂國憂民的一代名相的追念。

過了清風閣後,現在大家看到的這一座小拱橋名為“齏湯橋”,“齏”,是剁碎的意思,齏湯説的就是泰州的大麥粥了。這座橋為什麼叫“齏湯橋”呢?那就要説一段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和我們泰州的一段淵源。相傳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在還沒發跡之前,跟隨五代最後一位明君周世宗東征西殺,得顯威名。一次奉周世宗的命令帶兵攻打南唐,兵敗泰州,一個人流落至此橋畔,又飢又寒,幸得泰州的一位老百姓用一碗大麥粥得以救急,趙匡胤當上了皇

帝之後,念念不忘泰州老百姓的這份恩情,特意派人尋找到這座橋,並賜名“齏湯橋”。

過了“齏湯橋”您所看到的這座飛檐翹角的亭子叫做“浮香亭”,我們從這裏看過去,浮香亭好像雙亭並立的樣子。其實它是一個亭身兩個亭頂,造型非常奇特,形影相依,所以我們還將它稱為“鴛鴦亭”。

在浮香亭後的是“來鳳樓”,它位於我們泰州古城的最高點――鳳凰墩之上。來鳳樓裏有一口飛來鍾,相傳是在五代時期從杭州上空飛到泰州,掉在城河裏的一口鐘。現在這口鐘已經和蘇州寒山寺的鐘結為姐妹鍾,寒山寺的住持秋爽和尚不僅為我們題字,還為飛來鍾舉辦了首撞儀式。在這裏,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故事,當時吊這口鐘的時候,一開始吊了十幾次都吊不上去,後來我們從鎮江金山寺請來八位大和尚來超度,做完超度之後,這口鐘立馬就吊上去了。下次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敲敲這口飛來鍾,為家人,也為自己祈祈福。

十一、迎春大橋

現在我們眼前的這座大橋叫做迎春橋,是一座“五孔仿實腹拱橋”。橋全長190米,橋面寬35米。欄杆以漢白玉為材料,在第2、4孔的拱頂還建有半徑為2.5米的半圓形觀景台。拱的基座上雕刻的是梅蘭芳的演出劇照――《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洛神》、《宇宙鋒》。

迎春橋雖是一座新造橋,但他背後卻隱藏着一段特別的地方歷史風俗。迎春橋在明朝就已經有了,它正好位於泰州古城的東門外,是連接城裏城外的重要通道。舊時民間有“打春”的習俗,每逢立春這一天,州府的官吏都要到東門外舉行鞭土牛、迎芒神的迎春儀式,目的是勸農耕稼,祈禱豐年。“打春”者的隊伍,高舉青幡,導以鼓樂,簇擁着知州來到郊外,在羣眾的圍觀下,由知州對天祈禱一番,然後執鞭擊碎土牛,儀式宣告結束。因為“打春”者和前來看熱鬧的羣眾都須從此過橋,故稱此橋為“迎春橋”。這段歷史也是有詞為證,清《海陵竹枝詞》詠曰:“迎春橋畔看迎春,五色春鞭簇簇新。預卜來年豐且樂,土黃牛傍白芒神”。(這一習俗也是一直延續到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後才不再進行的。)

在舊時的泰州,凡有人家處就有水,有水處就有橋樑。於是橋樑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出門見橋、上街穿橋、納涼上橋、嫁娶過橋。年復一年,日復一日,人們在對橋的耳熟能詳裏,滋養了一往情深的默契。據《泰州志》記載,泰州河道交錯,橋樑眾多,主要是建於明清的磚石拱橋,少數為木板橋。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泰州城區還有各類橋樑185座。以後填河修路,部分橋樑拆除,至1987年還有70多座,但多數已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橋。

雖然許多老橋已經不存在,但留下的橋名以及民間故事還留在人們心上、口中。濟川橋、隱龍橋、十勝橋、鳳凰橋、齏湯橋等等幾乎每橋都有一個典故,古橋見證了泰州的歷史和變遷。但無水便無橋,橋文化也是因水而得。

十二、梅蘭芳公園

(一)梅蘭芳史料紀念館簡介

過了迎春橋,順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的是梅蘭芳史料紀念館,是為紀念一代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的而建的園林。早在1984年,為了紀念梅蘭芳90誕辰在這裏建了梅蘭芳紀念亭,1987年又興建了梅蘭芳史料陳列館,1996年以後在這裏組建了梅蘭芳公園。

(二)梅蘭芳簡介

梅蘭芳祖籍我們泰州,出生於京劇世家。而梅蘭芳的故居其實就是在這梅園的所在地――鮑壩村。梅蘭芳與程硯秋、尚小云、荀慧生合為中國京劇“四大名旦”,並位列首席。他是把中國戲曲傳播到國外去並獲得國際盛譽的第一個戲曲表演藝術家。同時還是一位具有高度愛國熱情的藝術家,在淪陷期間,他蓄鬚明志,多次拒絕日偽的演出,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在1956年的時候,梅蘭芳曾攜夫人福芝芳、幼子梅葆玖及梅蘭芳劇團專程返回故鄉泰州進行了歷時8天的祭祖演出活動,在當時引起了巨大轟動。在演出期間,古城泰州可謂是“萬人空巷看梅郎”。

關於梅蘭芳回泰州演出還有段故事。梅蘭芳當時是在泰州人民劇場演出,因為座位有限,每場除了門售兩百張外,餘票全部由單位購買按名額配發,而沒工作單位的,則由居委會配發一些。因為門票有限,當時在我們泰州還出現了最早的“黃牛”(票販子),在黑市把票價炒到了2塊錢一張,這個價錢在當時足足可以買到一擔米。許多人為了能買到一張梅蘭芳的戲票,甚至有人在劇場門口打了鋪蓋連等三天三夜。泰州周邊城市的市民,也不辭勞苦來到泰州,只為能一睹梅蘭芳的風采。

梅蘭芳的泰州之行,使大量的泰州人瞭解了京劇,熟悉了梅派藝術。這以後泰州城鄉也興起了“梅蘭芳熱”,京腔梅韻一直是老泰州人耳熟能詳的曲調。梅園這裏以後每年將會舉

辦梅蘭芳藝術節,戲劇梅花獎也會在泰州舉行頒獎儀式。

十三、泰州與戲曲

其實在我們泰州的西面還有一處柳園,也是因戲曲而建。是為了紀念明末清初評話宗師柳敬亭而建。柳敬亭是揚州評話的鼻祖,他説書時可謂出神入化,聽眾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他最擅長説的書目主要有《隋唐演義》、《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已故的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先生生前曾來泰州尋訪柳氏遺蹟,並反覆自語:“我是尋宗來了。”

梅園、柳園、桃園可以説是三園連成了一線,構成了我們泰州在全國範圍內獨一無二的戲曲文化三家村。而梅、桃、柳三種植物也是分別代表戲劇、傳奇、評話這三個戲曲方式。古城泰州,一直和戲曲特別有緣。泰州人編寫戲曲也頗負盛名的,在清朝乾隆年間出了一個叫仲振奎的劇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15部劇作,在當時就全國來説,他算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而且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是我國曆史上將《紅樓夢》改編成戲曲的第一人。當《紅樓夢》小説抄本才傳到泰州的時候,他僅花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便把這古典名著《紅樓夢》改編成《紅樓夢傳奇》唱本,這在戲曲上的歷史地位,也是不可磨滅的。

至於泰州的民間戲曲活動、神會、社戲,更是遍及城鄉。泰州人跟戲曲的緣分,還表現在京劇票社與票友方面。現在泰州的京劇票友會數量之多位居全國第四。在“文化宮”、“老年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梅蘭芳公園等地您經常會看到他們的身影。在現在的泰州人當中,有這樣一種説法,那就是如果誰不會哼唱幾句京劇,就算不上是梅鄉人。

十四、泰州圖書館

現在我們的船行駛在東城河段,大家可以看到兩邊是東河綠化帶。東側是泰州以前的果園,以前泰州市場上的水果基本上都是從這裏運出去的。西側則是我們泰州的東城河公園。東城河公園前面的是泰州的“香榭麗舍大道”,也被我們當地人稱之為“情人路”,這裏綠樹成蔭,風景秀麗,從70年代開始一直到現在這裏講述了許多泰州老百姓的愛情故事。

大家順着我的手指的方向看過去,這條路上建有我們泰州的圖書館,泰州市圖書館始建於1922年,迄今已有80多年的歷史,是江蘇省建館較早的公共圖書館之一。是當時任江蘇省省長韓國鈞首倡建成的。當時圖書館負責人還不叫館長,叫做經理。第一任館長叫陳啟彤。圖書館佔地6000平方米,現有藏書40萬冊,其中古籍線裝書達6萬多冊。泰州圖書館有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古籍線裝書多,二是地方歷史文明多,收藏從唐代至近現代著作約700種3000逾冊。

十五、留芳茶社

不遠處傳來敲鑼打鼓的聲音,大家可以尋着聲音看過去,在前方的臨水平台之上,有三人穿古裝,一人有手託如意,一人手捧金元寶的,還有一人拄着枴杖。他們正是福祿壽三星,現在他們正在跟在座的各位招手,將吉祥如意傳達給各位。祝福在座的各位福星高照、財源滾滾、壽比南山。

大家在看錶演的同時還可以將目光轉向平台之上的黑瓦紅廊的樓閣,這是泰州的留芳茶社。可以説中國古典園林建築中的亭台樓閣在這座茶樓裏得到巧妙地組合,獨具匠心。平日裏,這兒也是老泰州人聚會的地方。您經常會看到一羣人聚集在這裏喝茶聊天,從國家大事談到柴米油鹽的市井小事,海闊天空,休閒自得。

在這裏,泰州人的愜意生活在這裏得以窺探。泰州人向來喜歡輕鬆,喜歡悠閒。這跟泰州人的性格有關。泰州人得益於水,泰州人的性格也與水也有很大的關係。清淡平和、温文爾雅,不像北方人乾柴烈火,一不小心就火冒萬丈。泰州人懂得“知足常樂”,一般不去惹是非,他們欣賞的是邑人鄭板橋的“難得糊塗”、“吃虧是福”。

十六、皮包水、水包皮

有一句話很好的概括了泰州人的這種閒適生活。不知道大家聽過沒有?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這説的是泰州人日常生活中的幾個習慣。早上皮包水,講的是泰州人早上去茶樓喝早茶的習俗。最具泰州地方的早茶要屬富春了,這是一個具有110年曆史的老字號,這裏有三絕:乾絲,魚湯麪,翡翠燒賣,這三絕可謂是泰州早茶的經典濃縮。而晚上水包皮,講的是泰州人的又一個生活習慣――“泡澡”,老一輩泰州人中,大多數人都是每天一把澡的,一天勞累下

來,晚上進一下澡堂,能夠泡個熱乎乎的

澡,那就是享受了。這一早一晚的講究,也算得上是閒適文化中的至極享受了。

從另一方面,這“早上皮包水,下午水包皮”還處處體現了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老人們説舊時泰州喝早茶,人分三六九等,窮人一壺粗茶,配以兩個大爐燒餅充飢罷了,而

富人則特別講究,一壺上等的龍井,配以一盤燙乾絲外;十七、儒釋道一條街;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這條街延伸出去,就是泰;儒,指的的是崇儒祠,是崇祀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專;釋,指的是千年古剎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道,指的是城隍廟,城隍廟屬道教,奉神不奉佛;十八、鹽税文化;然而無論是這種閒適文化還是儒釋道文化都是在一種獨;另外當年在鳳城河的北面―稻河、

富人則特別講究,一壺上等的龍井,配以一盤燙乾絲外加餚脆、花生米、一碗魚湯麪和一籠蟹黃湯包。到了晚上,在浴室中,三六九等人是沒有界限的,大家一律赤條條,共使用一池湯水。

十七、儒釋道一條街

請大家順着我手指的方向看,這條街延伸出去,就是泰州的儒、釋、道一條街。

儒,指的的是崇儒祠,是崇祀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的專祠,始建於明萬曆四年,崇儒祠是泰州重教樂學的歷史見證,也是泰州歷史上文化含量最高的實物載體。

釋,指的是千年古剎光孝寺,光孝寺距今已有1700年曆史,這裏的佛學院相當於佛教中的“清華大學”,培養了一大批的佛教人才。現在世界有名僧1050名,其中有68名都是來自泰州的光孝寺。現任世界佛教協會會長――了中和尚也是從泰州的光孝寺走出去的。

道,指的是城隍廟,城隍廟屬道教,奉神不奉佛。城隍,是古代神話傳説中守護城池的神,道教尊為“奸惡除兇,護國保邦”之神。因古時候一般把城市稱為“邑”,故城隍廟亦稱“邑廟”。泰州城隍廟相傳建於唐代,泰州城隍廟是江蘇省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城隍廟。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十八、鹽税文化

然而無論是這種閒適文化還是儒釋道文化都是在一種獨特的歷史背景下形成的。歷史上的泰州,自唐宋以來就是一塊富庶的土地,歷史上泰州的鼎盛時期就是從大海、從鹽業開始的。現在鳳城河南面的老通揚運河是條古運鹽河,它的前身是西漢吳王劉濞時開鑿的一條西起揚州,東通海陵倉(今泰州)及如皋的一條運河。古泰州東臨大海,吳王劉濞煮海水為鹽,當時開挖這條運河的目的,主要就是為了便利運鹽,是中國最早的鹽運河,全長159公里。以前鹽船如織,運鹽的船入長江、入運河,泰州都是必經之地,因此鹽税十分豐富,從唐朝開始泰州就成為當時全國十大鹽税徵集地之一,到兩宋期間,全宋的賦源,泰州的鹽税曾佔據天下之半。這不僅帶來了古泰州的商業繁華。而且造就了泰州的鹽税文化。在泰州有一塊鮮為人知的税務告示碑,是清代民族英雄林則徐當年任江蘇巡撫時在泰州所立,也是泰州鹽税文化的見證。

另外當年在鳳城河的北面―稻河、草河兩岸同樣是商賈雲集,運量販糧一片繁忙,使泰州成為聞名遐邇的商品集散地。社會安定,人民安居度日,生活閒適常樂。也就是在這樣一種歷史人文現象和社會環境中,出現了“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飯後聽評話,入夜賞閒戲”的閒適文化。

如今,這些閒適文化都能在我們的鳳城河風景區一一感受到。在泰州老街上吃草爐燒餅、魚湯麪、燙乾絲、蟹黃湯包,讓您一併感受到泰州“早上皮包水”的草根文化,老街上的“皮包水茶樓”則可以讓您飯後閒時聽一段評話,晚上來到我們桃園,您就可以像今天這樣坐在畫舫之上,“入夜賞一段閒戲”。此外,我們老街的“水包皮浴室”近期也會開張,到時,您還能享受到“晚上水包皮”的閒適生活。

十九、烽火台

現在我們的船馬上就要從東城河段拐向北城河段。在西側拐角處,大家看這裏有一處烽火台,相傳這裏曾是當年岳飛率領泰州軍民用烽火作信號的抗擊金兵的指揮台。南宋建業四年(公元1130年),岳飛任通泰鎮府使兼泰州知州,保衞泰州淮南大鹽場。他曾率部在泰州多次與金兵激戰,屢打勝仗,所以在泰州也流傳着許多有關岳飛打仗的故事,比如“鍋巴山”和“八卦陣”“羊打鼓”等。

“鍋巴山”,其實就是泰州泰山公園內城西的泰山,又名嶽墩。當年抗金名將岳飛及部下因為軍糧不夠,加上兵力不足,被圍困在泰山上,足智多謀的'岳飛帶領士兵用鍋巴鋪在山上,引來大批的鳥雀前來覓食,銜着米粒飛出城外,金兵見此,大為震驚,以為城內軍糧充足,於是落魄而逃。這個傳説流傳至今,泰山公園裏的岳廟也是為紀念岳飛而建。

另外在泰州西北面的鬲岸,相傳是當年岳家軍抵抗金兵時留下來的。那時候,金兵入侵南宋,先要攻下泰州,斬斷通揚大道,再攻破揚州,才能渡江南犯,於是岳飛軍就在泰州西北三十里方圓內,挖出了鬲岸,佈下了八卦陣。這一仗打得金兵焦頭爛額,死傷無數,逃出來的人都自喊命長。這一場水上戰爭,打得那些北方來的金兵落荒而逃!這立了大功的鬲岸,泰州人一直把它叫做“水八卦”。當地農民正好利用這“水八卦”種瓜種菜。泰州有名的“鬲岸瓜”,就出產在這“水八卦”地帶。

此外,距泰州二十里的北面有一叫“羊打鼓”的地方,據傳岳飛在退兵時,為了迷惑金兵,找了許多羊,把羊腿用繩子綁在樹丫上,每隻羊腿下放一隻鼓,羊腿剛夠到鼓上,羊在掙扎中打響軍鼓,鼓聲不絕,似有千軍萬馬之勢,金兵不知虛實,不敢進攻,嶽軍才得以安

全撤退。這些金兵做大夢也想不到這“千軍萬馬”原來是懸羊打鼓啊!後來的人紀念這件事,就把懸羊打鼓的地方取名“羊打鼓”。

雖然這些僅僅是民間傳説,但反映了泰州人民對這位民族英雄的敬仰。

二十、鼓樓大橋、濱河綠地

過了烽火台,我們看到在霓虹燈的打造下還有一飛檐翹角的亭子

叫天滋亭,而北城河其實又叫天滋河,取名天滋,取意上蒼滋潤泰州這片土地的意思。到了北城河這裏,大家可以看到一片繁華的景象,這裏就是泰州的商業中心區。前方的鼓樓大橋是平日裏泰州交通最繁忙的一座橋。

鼓樓大橋全長160.5m,橋寬43.6m,這座大橋頗具特色,除了設有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外,還在人行道上設置220m的長廊和10座亭子,這種橋上設亭廊的景觀橋樑在國內橋樑史上還尚屬第一座。另外,鼓樓大橋的東西立面上安裝有4個1.2米見方龍頭浮雕,這是目前全國最大的平面龍頭浮雕。它是大橋的點睛之筆,鎮橋之寶。有句俗語是説“鼓樓大橋瞧一瞧,什麼邪氣都沒有,鼓樓大橋走一走,延年益壽九十九”!相信鼓樓大橋能給在座的各位都能帶來吉祥和好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26日奧運火炬泰州站的傳遞,全程是12.8公里。共有104名火炬手參與泰州市傳遞,其中年齡最大的78歲,年齡最小的17歲。泰州奧運火炬傳遞路線充分展示了我們泰州獨具魅力的“雙水繞城”的城市風貌,在不長的傳遞路程中,火炬手們沿線古典氣息濃郁的的泰州老街,體現泰州戲曲文化的梅園、桃園等地,沿途還經過光孝寺、泰州電視塔和梅蘭芳大劇院等標誌性建築,充分體現了我們泰州歷史人文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城市形象。整個傳遞過程中一共經過泰州的11座大橋,今天我們遊船途中所經過的迎春橋和這鼓樓大橋是其中的代表,它們最能反映我們泰州“城中有水,水中有城”的地域特色。

在鼓樓大橋的右側,大家可以看到有個白色三角帆布造型,這是泰州的濱河綠地廣場,它是一個敞開式的休閒廣場,是平日裏泰州市民健身、娛樂、賞景的一個好去處。在這裏有一聳立着銀光閃耀的不鏽鋼雕塑“鼓樓帆影”,寓意泰州這座濱江工商港口城市,像鼓滿的風帆,正在乘風破浪地快速奔向全面達到小康的目標。穿過鼓樓大橋,馬上我們就可以看到音樂噴泉以及霓虹燈閃耀中的坡子街商業廣場。

二十一、坡子街

現在大家看到的船行的正前方的是泰州的坡子街商業廣場,它是集購物、休閒、娛樂、餐飲、辦公、居住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步行街,他不僅是我們泰州地區最大的商業中心,而且是一條歷經600年老商業街,在裏下河地區遠近聞名。

坡子街所處的的位置在泰州古城的北門。明初,泰州北門外有兩條通往下河地區的河流――稻河、草河,當時是裏下河地區的商品交易地,那時過往的商船都從這裏而過,並不停泊。後來,由於長江水氾濫,常殃及此地,明朝的官府就在東西兩側各築一壩,即東壩和西壩,以阻隔江水。有了兩壩,也就形成了一個長約100米南北走向的狹長坡道,坡子街由此而得名。有了這坡道之後,過往商船來此必須過壩,一時北門外人煙稠密,商賈雲集,坡子街就此繁華起來。明清以來,坡子街一直是蘇中地區的商貿集散地。南貨店、綢布店、中藥店、茶葉店、銀樓錢莊、浴室等這些店鋪全都沿街而立,應有盡有,所以到了坡子街沒有買不到的東西,沒有嘗不到的新鮮。

在歷史長河中,坡子街飽經滄桑,同時也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底藴和別具特色的“二元坊”。在明代坡子街曾被叫做“二元坡”。那是因為泰州出了個的才子名叫儲?,27歲考鄉試名列第一,中了“解元”;第二年赴京參加會試,又名列第一,成了“會元”,又連中殿試二甲頭名,官至吏部侍郎。儲罐一生清正廉明,百姓愛,貪官厭。在他死後,嘉靖皇帝念及儲?的忠誠,賜諡號“文懿”,並在坡子街立了“解元坊”和“會員坊”兩座牌坊,以聲顯鄉里,光耀門庭。兩座牌坊,一南一北,跨街而立,人們通常稱其為“二元坊”,所以這個坡子也被稱做“二元坡”。

二十二、德鋒棋社

順着我手指的方向,大家看到一座白色的兩層閣樓,,這裏平時也是老泰州人聚會的地方,不過這裏聚着的老老少少都是下棋的愛好者,它是泰州的德鋒棋社。歷史上,海陵棋壇也出現了幾位人物,最有名的清代康熙年間,泰州姜堰鎮出一位藝冠全國的圍棋高手――黃龍士。他可是我國圍棋史上正宗的棋聖,黃龍士對圍棋發展的最大貢獻,在於他轉變了圍棋的風格。黃龍士的棋著有《弈括》和《黃龍士全圖》,這是他一生實戰經驗的總結。他的這些棋著也成為了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珍貴財富。如今,海陵棋迷眾多,有圍棋段位棋手

400多人,象棋級位棋手300多人,沒有棋力“職稱”的棋迷更是數以千計。人們喜愛下棋、看棋、談棋,這也是古城海陵一道典雅的文化風景線。

二十三、白色浮雕

到這裏,我們也快到達終點古關帝廟遊船碼頭。大家看到前面有一塊白色浮雕,在這面白色的浮雕上刻有一些海陵古景,像“城樓眺海”,“駝鈴清風”和“鳳池筆穎”等等,另外還刻有三個泰州最典型的人物: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泰州學派創始人王艮。

鄭板橋是泰州興化人,是清代揚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鄭板橋的詩、書、畫被稱為“三絕”。他最擅長畫蘭竹。他畫的蘭竹,不僅氣韻生動,妙處橫生,而且還表現了一種高潔不羣、寧折不彎的精神,同時他還注重利詩書畫的融合幷包,以詩點題,將書法題字穿插於畫面形象之中,猶將書法用筆融於繪畫之中。他的書法衝破了正統的八分半書,是將書體分為“六分半書”。在筆法上糅合楷、行、草、篆及畫蘭竹之法,在字的結體上,着力於橫向,多呈扁形,形成獨特的“亂石鋪街體”――人稱“板橋體”。

施耐庵是元末明初文學家,泰州興化人。他結合自身的體驗,對廣為流傳的水滸故事進行加工,著成了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廣泛而深刻的反映了封建統治的黑暗現實,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我國白話文文學史上的里程碑。

王艮則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王艮一生以布衣傳道,他所創立的泰州學派也是泰州文化的精髓。他的主要思想觀點是,“百姓日用之道“,他還別具一格的提出,“百姓”和“聖人”在等同的地位,“百姓日用條理處,即是聖人之條理處”。王艮的這種尊重人、重視人的價值觀的思想觀點,正是平民哲學、布衣學者恰好的表現,是維護勞動人民利益的“絕唱”。

二十四、古關帝廟

白色浮雕後面的古建築就是古關帝廟了。它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嘉慶二年,民國十年曾兩次修繕,現在僅存山門殿,大殿以及山門殿前有古銀杏2株。關帝廟是為了供奉三國時期蜀國的大將關羽而興建的,關羽是歷史上的武聖,與“文聖人”孔子齊名,關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與義的化身,一千多年來,忠和義的品質對華夏民眾民族精神的塑造有着極為深遠的影響。這是一座顯聖護民關廟,保護一方水土,平安一方百姓。

二十五、結束語

不知不覺,我們今天的行程即將結束,遊船即將停靠碼頭。非常感謝各位的光臨,希望今晚的遊覽能夠在各位的心裏留下一份美好的記憶,也熱誠的歡迎各位下次能有機再來泰州,鳳城河風景區將會有更多更好的景緻呈現給大家。

泰州導遊詞 篇3

我的家鄉在泰州。泰州——一個生我、養我的地方,雖然泰州的歷史我不太瞭解,但泰州的變化,我可是看在了心裏。

週末清晨伴着輕霧,我來到了美麗的鳳城桃園(桃園顧名思義桃花為主的公園),遊人不多,一進門就聞到了迎面而來淡淡的清香。走近桃樹,小小的粉粉的桃花點綴在那枝頭上,枝頭的葉子碧綠的,不知道春姑娘怎麼調配出這麼迷人的嫩粉,濃一點就太豔麗,淡一點就不晶瑩通透,簡直美不可言。

置身在一片桃海里,鳳城河就在桃園邊,湖面的青霧擴散到桃海中,雲霧繚繞,桃林就像一幅水墨畫,人就在畫中游。一朵桃花就很美了,更何況萬朵桃花了,粉粉的桃花如同朝霞一般。

暢遊在桃園裏,聽着講解員介紹:桃園最美麗的是她的夜景,在正月裏晚上有燈會。

到了晚上,桃園燈光亮起,一片輝煌,有的彩燈做成小兔子,有的做成小蘑菇等等,還有炫目的燈光隧道,聽説煞是好看,桃園裏還有個遊船碼頭,乘船遊鳳城河可以瀏覽到整個桃園燈光夜色,絢麗的燈光和河邊桃樹影子倒映在平靜湖邊美麗之極。聽着桃園講解員的介紹心中嚮往遊歷着桃園夜景,只是今天是白天,沒有看到桃園的夜景甚是遺憾啊!

您心動了嗎?快來鳳城泰州看看桃園美景吧,體驗一下泰州水城慢生活吧。鳳城泰州還有許多好玩的,自己來看看吧!

泰州導遊詞 篇4

各位領導,大家好,歡迎來到喬園參觀。今天,就由我來帶領各位參觀遊覽。我先自我介紹一下,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x導。

我們現在所在的位置是喬園的西入口。喬園共有四處入口,目前已建成三處。分別為曲廊式結構的西入口、宅院式的南入口以及庭院式的北入口。首先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喬園的歷史。喬園地處泰州古城的核心區域,東起的笆巷、西至海陵南南路、南起八字橋東街,北致税務橋東街。歷經430餘年歷史,目前佔地是1萬平方米,投資4.8千萬元,其中工程建設投資約2千萬。在07年春節正式對外開放。我國知名的世界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在1977年來日涉園考察時,就認為其是"蘇北現存最古老的私家園林,在古典園林的研究上,不失為一地區的實例"。陳教授還專門撰寫《泰州喬園》一文,介紹這座園林。喬園也是享有"淮左第一園"之稱的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園內由建築、山水、花木等組成。園中有多幢別具特色的蘇北園林建築,栽植諸多年代悠久的名貴花木。現在呈現在您眼前的喬園是一座具有歷史文化價值、藝術欣賞價值、文物保護價值、旅遊觀光價值等多功能的歷史名園。

喬園又稱為日涉園。最早建於萬曆年間,是由當時的太僕寺卿陳應芳所建。起初這裏是他的祖父陳鳶的舊居。後來陳應芳在重新建造房屋的基礎上,興建了這座園林。取晉朝陶淵明《歸去來辭》中"園日涉已成趣"的"日涉"之意。日涉園建成後,四百多年間幾易其主,幾度興廢。它的歷史演變也很不平常。

日涉園在陳應芳去世60多年後,於清代的康熙初年歸於田氏。到雍正時又轉為高鳳翥所有。日涉園也在高鳳翥手下經營得最久,歷雍正、乾隆、嘉慶三朝。高氏的家業財力與文人造詣使得日涉園經過其苦心經營後,文化品位和造園藝術已然可屬上乘。而在仁宗嘉慶年間,高鳳翥又多方尋購,終得石筍三支,皆拔地盈丈,增立在園內。這時,園林達到最盛期,而高鳳翥也不再滿足於沿用前代"日涉園"的園名,因其新置的三石筍而將園名改為"三峯園"。直至文宗咸豐八年,這一時期或許為高氏的衰落,或許也與這一時期城市歷史環境有關。這個時期的泰州自然災害頻頻,經濟衰落。三峯園重新被提及的時候,已然是以"荒落破敗"四字出現,到了咸豐九年,一個偶然的機會,三峯園被在川南做官回鄉的吳文錫以三千六百緡買得接着又用三個多月時間,耗資一千五百緡對園林進行了修繕。工程結束後,他認為修復的園林"其他甚小而外之山環水抱無美不備",從此自己可以象動物冬眠一樣,長期躲藏在一個地方,不出頭露面。將三峯園更名"蟄園"。但只有幾年,兩淮鹽運使喬松年(鶴儕)從揚州來泰居住此園之中,園歸喬氏,改稱"喬園"。此時"喬園"的景物與"蟄園"並無二致,但正值仕途上升階段的喬松年自然不喜蟄園景點的名稱,又將名稱悉數改回原"三峯園"時的稱呼。然此時的"喬園"畢竟不比前"三峯園"的盛況,但山石,樹木卻均是前代之物,看起來更為古拙,故而喬松年對自己的"喬園"評價為"小園雖陋,而嘉樹可譽,青土蒼官,勝於綺閣雕蘿多矣"。喬松年後又歷任布政使、巡撫,為園林歷代園主中官位最高,權勢最盛者,這一時期的喬園也因而名聲最廣,名流之間唱和最多,喬園也成為園林最終定格的稱謂。建國後以園林及附近民居改建政府招待所,於是稱園林招待所、喬園賓館至今。由於喬園的名字距當代最近,加之喬松年又比較出名,所以此園以喬園名最廣為人知,而日涉園的名字往往少有人知曉了。

為了恢復喬園的盛時景象,使之成為泰州這座園林城市的第一園、名牌園,20__年泰州市委、市政府決定改造擴建喬園。20__年市建設局、市園林綠化管理局本着傳承泰州歷史文脈的原則,面向社會開明納諫,重點集納古文、參照文獻、專家和泰州人士三方面的智慧,先後五易其稿,方於定案。喬園重擴建的來青閣等八大景點都有歷史上的出處,主要根據史料畫冊及古文獻描述。來自清道光五年的《周庠記》,是現存關於喬園古園風貌的最早歷史資料。規劃由南京林業大學設計院設計。喬園改擴建工程也是20__年市區十大重點建設工程。總造價1400萬。修復部分按現存日涉園中的亭、台、樓、閣、廊的.建築風格進行設計,注重恢復喬園私家園林的整體風格和諧統一,並適當創新,形成核心景區、次景區、襯景區、宅院區等四大功能區。同時巧妙地利用地形,佈置植物景觀,既符合當年喬松年的建園觀,又保持了喬園區別於揚州等地園林的特色。喬園一期擴建工程在20__年底全部完成。

下面請隨我到裏面來遊覽。穿過了西入口的連廊,沿着竹林向南,我們就來到了第一個景點-二分竹屋。房體周身用毛竹加工構成。屋體呈淺黃色,設計精巧、精工細作,削竹條板為牆、破半竹筒為瓦、鋸竹筒飾窗、拼竹件為門......儼然一座放大的竹製工藝品。該竹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令人歎為觀止,連聲叫絕!因此屋將竹林一分為二,竹屋西側又有一雲(龍)牆將竹屋一分為二,故名"二分竹屋"。構思奇妙也!名固高古,制屋工藝亦勝古也!屋房植一株檵木,赤葉紅花,頻有新意感。

在其旁邊,是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在這山上建有"皆綠山房"。房南側有窗觀景,窗外竹林深深,玉蘭花、茶花競展嬌豔。過了皆綠山房,就是可覽全園美景的建築-來青閣了。它是三層青瓦重檐,高為11.58米,建築面積137.82平方米。來青閣是全木結構建築,底層迴廊半欄中設鏤空花板。南北為回紋如意,寓意為吉祥如意;東西為寶相花捲草喻為和順幸福,或和諧美好。迴廊內側窗下板壁木雕八幅,其寓意含蓄豐富深刻。一層鏤雕掛楣是松鶴延年;撐牙為喜鵲登梅,寓意為"笑顏常開、喜事不斷、和順美好、健康長壽。"二層與三層鏤雕撐拱,南北是獅子盤珠,東西向為喜鵲登梅,寓意:雙喜盈門,事事圓滿(獅子盤球又意為高官厚祿),三層室內天花,中間大幅是二龍戲珠,象徵高貴、華麗、祥瑞。周圍四十四幅松鶴圖,寓意可為:事事和順、健康長壽。

在來青閣西北側的石林別徑,意為石林中的小路。是用天然黃石大規模的疊石堆山,造成假山怪石嶙峋,曲徑通幽,咫尺山林的氣氛。園中的蹬道和台階用山石疊成,與假山渾然一體,再現了大自然的峯巒峭壁。石林假山下有山洞,山腹空曠,假山一共開設有東、南、西三個洞口。下面就給各位10分鐘的時間到山洞中暢遊一番,來感受一下山景變幻無窮的意境。10分鐘之後,我們在蕉雨軒會合。

這個蕉雨軒是復建的,寓意在軒中可聽雨打芭蕉的聲音。在它的南側鋪有鵝卵石的小徑,用有色石子勾勒出金魚戲水的美麗圖案,東海浪紋,寓意福壽雙全,金玉滿堂。由蕉雨軒向北,就來到了午韻軒。午,即是撫的意思。以前它是園主人撫琴吟誦之處。現在也是進行文娛活動的地方。從此處向東,就到了文桂之舫了。舫為仿古船形建築,船頭定泊在怡心池,船的後部是個二層的船樓,沿台階而上,可欣賞池中水景。平靜無波的池水,像明鏡映見水底藍天。到了夏秋時節,池中出水芙蓉,亭亭玉立,微風吹來,紛紛扭動纖腰起舞;景色之美,讓人情由景生,從中感受出這迷人的水鄉特色。

從文桂之舫東南踏過小石橋上岸,就來到了泛紅亭。它是一個復建的六角古亭。就像它名字所説的一樣,它的周圍花木均以紅色品種為主。如紅楓、紅玉蘭、紅天竹等等。

據建築學家研究,古代建房,門罩上原本雕刻的是一種驅魔辟邪的"符鎮",類似於人們常見的"泰山石敢當"。因為從風水角度看,建房過程中有許多禁忌。比如營建房屋的那一年,必須與當年的"流年"(指算命先生推算出來的房屋主人當年的運氣)相結合。而流連的兇吉,是隨着時間的交替而變化的,如果建房完工那年,主人的流連不吉利,則房屋雖已建好也不能使用,否則就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災禍,這便給房主帶來了很多麻煩。為了解決這種矛盾,風水先生創建了一種"符鎮法"。"符鎮法"在風水中是一種無奈的下策,運用的方法是寫上一句"偈語"(佛語裏的語言)或是畫一張"符"(一種由道士畫的宣稱可以驅邪的似字非字的圖形)張貼在門罩上,從而達到鑲解災禍,趨吉避凶的目的。

泰州導遊詞 篇5

泰州,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地處江蘇省中部,長江沿岸,為長三角經濟區16座中心城市之一。秦稱海陽,漢稱海陵,700多年前,馬可、波羅曾遊歷泰州,稱讚“這城不很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

泰州面積達5793公里,市花是梅花,市樹是銀杏,地域名人有胡緩、王艮、鄭板橋、施耐庵、梅蘭芳等。

下面就先讓我來介紹一下老街。泰州的老街,年齡不長,但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聚集地。“老行當”在此延續,“老手藝”在此復活。泰州有一句老話:“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我想聰明的人都應該猜到了,早上皮包水指早上來吃早茶,像“泰州乾絲”、“靖江湯包”、“黃橋燒餅”、“魚湯麪”……這些在老街裏面的早茶店都能找到,你可在那美美地品嚐一番作文,而晚上水包皮,指洗澡,在老街尾就有一家,這恰好是一頭一尾,而在老街中央,有座古戲台,飛檐翹角,畫棟雕樑。在對面,有一條小溪繞廣場而過,上面的風車不停地轉動,小河中還停着一條小船。就這一條老街,便成了泰州“水城慢生活,塵世幸福多”的代表啊!

介紹完老街,再來説説泰州的佛教聖地光孝寺。光孝寺建築中以大雄寶殿最宏偉,現存的建築都是當年重修,具有宋代以及明清風格,一過門殿,大家看廣場上有兩塊石碑,一塊是由前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所書的《江淮名剎泰州光孝寺》,説明光孝寺在佛教界的地塊。另一塊是由蘇州寒山寺法主和尚性空長老所書的“名僧的搖籃”,説明我們泰州出高僧,的確當今國內外的佛教界的領袖人物,多與泰州有因緣啊!

大家再往前遊覽,裏面還有大雄寶殿、藏經樓、百祥園等。

大家參觀後,定不虛此行啊!

泰州導遊詞 篇6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泰州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泰州地處江蘇中部,長江北岸。199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組建地級泰州市,下轄靖江、泰興、姜堰、興化四市和海陵、高港兩區,總面積5793平方公里,總人口502.77萬,其中市區62.81萬人。

泰州是一個古老的歷史文化名城。泰州具有2100多年的歷史。古稱海陽、海陵,漢初置縣,東晉設郡,南唐建州,取“國泰民安”之意,泰州之名從此而始。古代泰州與廣陵揚州、蘭陵常州、金陵南京相呼應,素有“漢唐古郡、淮海名區”之稱。泰州歷史人文薈萃、名賢輩出。《水滸傳》作者施耐庵、“泰州學派”創始人哲學家王艮、“揚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地質學家丁文江等,均是泰州歷代文化名人中的傑出代表。抗金英雄岳飛、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書畫大師齊白石等曾在泰州或主政或從業,為泰州歷史留下了璀璨的一頁。泰州境內名勝古蹟眾多。現存古遺址、古建築、古石刻數百處,其中列為省市級文物保護的有134處,全市建有5座博物館,珍藏文物萬餘件,不少為稀世珍品。千年古剎光孝律寺在海內外佛教界享有盛名,日涉園、崇儒祠、嶽王廟、安定書院、施耐庵陵園、鄭板橋故居、梅蘭芳紀念館等人文景觀俱是泰州歷史文化的瑰寶。泰州又是一個有着光榮傳統的革命老區。大革命時期,共產黨員沈毅在這裏發動了“五一起義”;抗日戰爭時期,陳毅率部挺進蘇中,三進泰州,決戰黃橋;解放戰爭時期,粟裕在這裏指揮了著名的`蘇中“七戰七捷”戰役。1949年4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在白馬廟誕生。

泰州是一個快速崛起的新興工貿城市。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20__年,全市實現GDP705.20億元,財政收入86.4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9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574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712.09億元。泰州農業資源豐富,素有“魚米之鄉”、“銀杏之鄉”、“水產之鄉”的美譽,是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優質棉、瘦肉型豬、淡水產品、優質銀杏生產基地和蔬菜生產加工出口基地。興化市被國家環保局認定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姜堰市被江蘇省認定為省級生態農業試點縣(市),姜堰市河橫村被聯合國環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泰州工業經濟基礎雄厚。現有各類工業企業3.4萬多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083家,形成以機電、化工、紡織、食品、輕工、醫藥、建材等為主體的支柱行業。全市近100個產品的生產規模、市場佔有率在全國名列前茅,其中56個產品的產銷量居全國同行前三位,17個產品成為“單打冠軍”,湧現了春蘭集團、揚子江藥業集團、陵光集團、中丹集團、興達鋼簾線、新世紀造船等一批銷售突破10億元或利税過億元企業。其中,春蘭(集團)公司是全國最大的50家企業集團之一,揚子江藥業集團規模總量和效益指標自1996年起連續7年在全省同行蟬聯榜首。泰州建築業發展較快,目前擁有房屋建築總承包特級資質企業2家,一級資質企業3家,二級資質企業59家,多次摘取全國建築工程質量最高獎––––“魯班獎”,在國內外建築市場贏得了“神兵”、“鐵軍”的稱號。泰州服務業發展迅猛。全市擁有各類市場360個,其中超億元市場25個,商貿餐飲等傳統產業持續增長,交通、郵電、市政服務基礎產業高速發展,金融保險、信息諮詢、社區服務、房地產等產業迅速崛起。

泰州是一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的文明城市。泰州素有“教育之鄉”的美譽,全市擁有各類學校1134所,其中國家級、省級重點高中20多所,高等院校5所。江蘇畜牧獸醫學院、泰州職業技術學院、泰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南理工泰州科技學院、南師大泰州學院和泰州廣播電視大學不斷髮展壯大。科技事業成績斐然。泰州市被列為全省科技進步先進市,泰興市被列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姜堰市被列為全國科技工作試點市。截止20__年底,全市擁有各類科技人才20多萬人,創辦市級以上廠辦科研開發機構105家,其中博士後工作站9個;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8家,高新技術產品448項,創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家。文化、衞生、體育事業長足發展。建成3個省級文化先進市、4個省級衞生保健先進市和3個計劃生育先進市、1個計劃生育模範市。全市共有衞生機構(含診所)635處,其中,醫院、衞生院169處,衞生防疫、防治機構17處,婦幼保健機構5處。年末各類衞生技術人員16245人,其中,醫生7497人。全市擁有醫療牀位11130張,其中,醫院、衞生院牀位10981張。市人民醫院、市中醫院躋身於三級醫院行列。建市以來,全市運動員參加省級以上比賽累計獲得金牌85枚,銀牌66枚,銅牌65枚。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離退休人員和失業人員保險金實施按時、足額、社會化發放,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醫療保險覆蓋率不斷擴大,社會救災、救濟、互助、福利等社會保障事業繼續發展。

泰州是一個投資環境優良的美麗城市。泰州水陸交通便捷,區位優勢明顯。蘇中入江達海的5條重要航道在此交匯,是沿海與長江“T”型產業帶結合部。以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泰州港為主體的內河港口羣初具規模,萬噸級以上泊位5個,泰州港集裝箱碼頭年吞吐能力達到10萬噸標箱。泰州引江河集引、排、航等功能於一體,被譽為

“中國的萊茵河”。江陰大橋使長江天塹變通途,是泰州與上海、蘇南的快速通道。328國道、寧通高速公路、廣靖高速公路、寧靖鹽高速公路、京滬高速公路以及新長(新沂——長興)鐵路、寧啟(南京——啟東)鐵路在泰州境內縱橫交錯。泰州城市面貌日新月異。古泰州城與水緊密相連,城內外水網密佈,街渠相依,形成了以稻河為南北長軸,兩座城池為其雙翼,外城河與城內的玉帶河交錯環繞,水繞城、城抱水、街河並行、水城一體的城市格局,因其形似鳳凰,泰州又有鳳凰城之別稱。泰州社會生活環境優良。民風淳樸,勤勞善良,遵紀守法。近年來,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泰州市被評為江蘇省文明城市。誠信泰州紮實推進,企業誠信平台正在建立。平安泰州建設活動深入開展,社會治安保持穩定,靖江市、高港區被評為省級安全市區。泰州各級政府服務快捷高效。地級泰州市組建以來,以其高效的運行機制、權威的調控機制、嚴格的監督機制逐步形成了由管理型向服務型轉變的政府工作模式。泰州率先在全省推行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減426項行政審批核準事項,組建了市行政服務中心,19個部門建起“便民服務大廳”,39個部門和單位向社會作出優化服務公開承諾。開放開明的政策環境、優質高效的服務環境、嚴明規範的法律環境、健康文明的人文環境,讓外來投資者賓至如歸。

泰州是一個開發開放步伐加快的濱江城市。截止20__年9月份,先後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泰州投資興業,累計興辦三資企業1700多家,實際利用外資累計19.77億美元。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如韓國LG公司、雅馬哈、久保田公司、瑞士魏德曼、美國GMT公司、荷蘭阿克蘇公司等均已在泰州落户。進出口貿易增勢強勁。全市現有自營進出口獲權企業256家,出口市場發展到137個國家和地區。對外經濟合作進一步擴大。全市勞務輸出遍及亞、非、歐、美等34個國家和地區,先後與美國紐波特紐斯市、澳大利亞拉特羅布市、韓國陰城郡、芬蘭科特卡市等4個城市締結友好城市。泰州境內長江岸線近百公里,其中-10米以上較為穩定的深水岸線60公里,正成為沿江開放開發的重要板塊。目前,沿江開發總體規劃編制完畢。楊灣海螺水泥、陵光重交瀝青——燃料油等重點產業項目已落户沿江,沿江高等級公路、泰州電廠等重點基礎設施項目進展順利,中石化(泰州)開發園區、中國精細化工(泰興)園區、江陰開發區靖江園區等重點園區發展勢頭良好。

泰州導遊詞 篇7

泰州老街

街景

桃園東側建有泰州老街,匯聚老泰州文化、民俗元素,着力體現泰州古街風情。泰州老街,是我們泰州的商業街、文化街,老街全部採用古明清建築風格,恢復了古明清時代泰州的老字號,老商鋪,再現了明清時代泰州的商賈文化。北側立牌坊,路鋪青石板,中設“皮包水水包皮”落地銅雕,兩側建古明清風格建築。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上,商鋪門前的磚雕、磚飾、門枕石、門樓、透空花脊,都會呈現在你的面前。

美食

老街全長600米,打造“蘇中第一小吃街”,這裏有中華傳統風味小吃、私房菜館、土特產和旅遊紀念品銷售、名人工作室、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等各種業態都在這裏匯合。大爐燒餅、魚湯麪、金三麻糕點等泰州本土特色和來自各地的風味小吃,讓您足不出街,就可以享盡天下美食。在這裏不得不提一下泰州小吃的精華---大爐燒餅,因為它凝聚了泰州人樸實、能吃苦的精神。為什麼這麼説呢?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它的製作過程。我給大家描述一下,大家也可以試着去想象一下:大爐燒餅的爐子砌在牆上,近一人高。用一隻粗陶瓷大砂缸做爐膛,外面用磚砌成。爐腔底部燒的是一小捆一小捆的麥秸草。貼燒餅的師傅,不管冬夏,都赤裸上身,戴個白布帽子護髮。手上沾一點兒水,拿起燒餅坯子左右顛兩下,讓餅底濕潤一下,再往爐裏貼。手臂伸進温度很高的爐子,左、右、頂部噼噼啪啪全部貼滿。貼到爐膛底部時,是最顯大師傅的功力的,大師傅上半身幾乎都要鑽進爐膛裏去。貼出來的大爐燒餅是又脆又香。

另外就是我們泰州的早茶特色包子和麪食,傳説“在民國時期泰州有家“者者居”在當時生意非常興隆,它是在泰州北門大街上,很受人歡迎,唯一遺憾的是沒有店名,於是請來當時的老先生趙瑜來起名,趙老想了很久引用了“近者樂”“遠者來”這個典故,取了“者者居”三個字,從此這個名字轟動全城。大家就可以在這裏品嚐到泰州特色早茶了。

老街以餐飲、古玩收藏及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業態,發掘泰州老字號及特色風味小吃,並表演本地戲曲、民俗。青磚黛瓦,麻石街巷,戲台書場,盡顯海陵古城文化底藴。

其他民俗文化

老街不僅是一條商業街,又是一條文化街,泰興的木偶、姜堰的麪塑、泰州的葉雕等地方文化絕活和泰州婚嫁場景等民俗表演,也在這裏重現。2.5萬平方的老街,濃縮了整個泰州老城的記憶!

泰州導遊詞 篇8

今天,我與爸爸去“南國桃園”看桃花。

一進桃園,看見馬路兩旁栽滿了花草樹木,再向前走,看見停車場上停滿了車,説明今天來了不少人。

我們先去了一片小桃林。裏面種滿了桃樹,桃樹上幾乎沒有綠油油的樹葉,多數是粉紅色的小巧的桃花。小桃林裏還有桂花樹,桂花樹上有嫩綠的葉子,也有香噴噴的細碎的桂花。聽爸爸説,桂花分成兩種,一種是金桂,另一種是銀桂,這些桂花還可以泡茶呢!來參觀的人,有的把花朵摘下來,戴在頭上;有的為花朵照相;還有的在觀察花朵。我看看這一朵,又看看那一朵,東看看,西看看的,只是覺得漂亮,也沒仔細觀察。

我們走着走着,便看見了一片更大的桃林,一進去,一陣濃濃的香味撲鼻而來,我看得眼花繚亂了。桃花除了粉紅色,還有白色的,白色的桃樹比粉紅色的桃樹的樹葉多,説明白色的桃樹比粉紅色的桃樹後長,白色的桃樹長出來,粉紅色的桃樹就會枯萎。

桃林裏還有魚塘,那裏有活蹦亂跳的魚兒,有深綠色的水草,還有白色帶着棕色的漁網呢!我們走到這裏,看到前面有一條用石板砌成的小路,我們向小路走去,感覺到小路只能走兩個人,如果那兩個人太胖,有一個人就會滾下魚塘裏。我們看完了桃樹,又聞了桂花,就去其他的地方了。

最後,我們去了一個叫觀鳥台的亭子,走上去,可以看見對面有上千萬只像水鳥的鳥兒,這些鳥兒從早到晚一直呆在那兒,到深夜才回巢。它們有的飛下魚塘裏捉魚;有的在天空中飛來飛去;有的停在樹枝上,一動不動的;還有的停在魚塘邊的沙灘上面。

天漸漸黑了,我們就依依不捨地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看看被我拋在後面的“南國桃園”,我真想住在這裏不走了。

泰州導遊詞 篇9

地處泰州鳳城河風景區,位於南城河外側東岸,東鄰泰州老街,西與望海樓隔水相望,北與梅蘭芳紀念館一路之隔。園內核心景點,為復建的明清建築風格陳庵。庵堂前後三進,部分兩層架構,西側建有小花園,配以仿明清傢俱,再現清代戲曲家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期間寓居家庵創作《桃花扇》書稿的場景。20__年五月,泰州市啟動桃園景區工程。20__年元旦期間免費試開放。20__年五月一日正式開放,為泰州城市八景之一。景區觀賞桃主要品種來源於中國農業科學院桃研究所,共有三千六百多株、一百一十六個品種,在國內以觀賞類桃花為主題的公園中,品種最多。從樹型上可分為矮化型、喬化型、龍柱型及垂枝型;從花色上可分為白色、粉色、紅色及雜色;從花型上可分為單瓣型、復瓣型、重瓣型、菊花型、鈴型。這裏的重瓣型花果兩用的滿天紅桃樹,花朵有多層花瓣,數量多達二三十瓣,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有結果的功能,較為罕見。景區均衡配植早、中、晚期桃樹,陽春三月,桃花次第開放,競相爭豔,吸引遊人駐足觀賞。20__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十五日,泰州桃園舉辦首屆桃花節。賞花時間可從三月中旬持續到四月下旬,花期時間跨度較長,約四十天。

主要景點:

(一)來鳳樓———聲聞四達。

在城河外側東岸,與望海樓一水之隔,與梅蘭芳紀念館一路相隔。景區內有十餘個景點。桃園北部是新壘加高的鳳凰墩,墩雖不太高,卻林木扶疏,有亭翼然凌於墩上,顯出城市山林的風骨神貌。沿山徑拾級而上,可達飛來鐘樓。泰州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故事。説的是龍捲風捲來一對銅鐘,一個掉在城裏鐘樓巷,一個掉在東城河裏。今存光孝寺的是掉在鐘樓巷的;掉在城河裏的,要嫡親的十兄弟才能抬起來。一户人家有九兄弟,就讓一個女婿湊數,誰知抬鍾時一個小舅子喊了一聲“姐夫”,鍾就掉進城河裏找不到了。新鑄銅鐘與光孝寺的南唐古銅鐘外觀相同。20__年2月,此鍾與蘇州寒山寺鐘結為姐妹鍾,飛來鐘樓又名“來鳳樓”,有鳳來儀,“來鳳鳴鐘,聲聞四達”是泰州的盛事。鳳凰高墩的西側傍水是藕花洲景塊。洲取河岸曲勢,多植荷、梅。景塊內建有浮香亭、齏湯橋、清風閣,亭閣命名雅緻,詩意藴藉。浮香亭留傳蘇軾、蘇轍、秦觀、黃道潛等人的梅花詩,合為“四賢詩”。齏湯橋名則與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避難泰州時獲濟麥糝粥的傳説相關。清風閣為桃園新建最高建築,三層八角重檐,閣高約二十米,以王安石《清風閣》詩知名,佇立閣中,近可環視桃園美景,遠可眺鳳城河兩岸的綺麗風光。西與望海樓隔河相望,交流景色。一塊藕花洲,可謂縮微了泰州的宋代文化史。桃園的核心景點當數藕花洲向南的陳庵景塊。清代戲曲家孫孔尚任出仕泰州治水,始榮後哀,落魄中寓居陳氏家庵(景中景),在此完成《桃花扇》稿。《桃花扇》劇借侯方域、李香君的兒女之情,表現了南明王朝的興亡之恨,構思和戲文均達到新的藝術高度,飲譽梨園。復建的陳庵,為泰州明清建築風格,前後三進,西側闢有小花園。陳庵西側岸邊,建有水中畫舫,舫上構置古戲台,以合孔尚任在泰州舫亭觀戲的遺圖。水陸相連,劇壇遺事,這裏無疑是中國戲曲史的凝重板塊。陳庵之南是桃花島,島名切合《桃花扇》劇名。這裏廣植桃樹,春風綠岸之時,桃紅復含宿雨,花光更染晨旭,一大片明豔的桃林景色,營造出現代城市的一角桃花源。站在這裏回望城河,河面開闊,天光水影,恰喜一條小船在波心撒網,讓人想起唐人張志和《漁歌子》中的煙波畫意。桃園東側建有泰州老街,匯聚老泰州文化、民俗元素,着力體現泰州古街風情。北側立牌坊,路鋪青石板,中設“皮包水水包皮”落地銅雕,兩側建古明清風格建築。老街以餐飲、古玩收藏及泰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主要業態,發掘泰州老字號及特色風味小吃,並表演本地戲曲、民俗。青磚黛瓦,麻石街巷,戲台書場,盡顯海陵古城文化底藴。

來鳳樓建於鳳凰墩上。史載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鍾為南唐永寧宮遺物,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傳説,亦俗稱“飛來鍾”。現建來鳳樓,為宋式八角重檐,匾額篆刻蘇州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聲聞四達”四字,內置由南京晨光集團複製現存光孝寺內的五代銅鐘一口,立碑書鍾來歷。

(二)藕花洲、浮香亭、齏湯橋———荷塘月色

藕花洲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闢。神宗年間,泰州通判黃法曹在此種植梅花並題詩,引來蘇軾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陳垓又於洲上修“浮香亭”,將蘇軾、蘇轍等四人《和梅花原韻》詩刻於石壁,稱“四賢詩”。現建藕花洲,結合彎曲的河岸,在坡度較陡處置黃石假山,同時在水中種植荷花、蓮藕等植物。藕花洲邊建齏湯橋,橋畔立石碑,記載宋趙匡胤在泰避難,曾獲當地百姓一碗麥糝粥,得天下後回泰州賜“齏湯”橋名的故事。橋北建浮香亭,亭邊立四塊碑石,分別刻蘇軾、蘇轍等“四賢”詩,夏夜暗香浮動,頗能領略四賢意趣。

(三)水榭碼頭——踏雪尋蹤

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遊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

(四)石舫——船舫觀戲

陳庵西側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觀戲圖,現傍水六米處建畫舫,舫上置古戲台,可供戲曲演出或票友活動。

(五)清風閣——清風送懷

陳庵北建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數次登臨,並詠有《清風閣》詩。復建清風閣,為宋式三層八角重檐,閣高約二十米,與望海樓隔河相映,登臨此樓,清風徐來,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六)陳庵——歲寒三友

位於桃花島北,為泰州明清建築風格,前後三進,恢復原有部分兩層樓架構,西側建有一小花園。配以古明清傢俱,再現孔尚任著《桃花扇》場景。以文字、圖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戲曲歷史,作為“戲曲文化三家村”之一,與南北柳園、梅園遙相呼應。

(七)桃花島——桃源春曉

水榭北上至桃花島,“隱龍”、“十勝”二橋將島岸相連。島中選種不同種類的桃花品種,春時各色桃花爛漫,桃花澗中水流淙淙,加之島邊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處幽靜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泰州導遊詞 篇10

泰州是一座水的城市,水是泰州的特色和靈魂。哺育世世代代泰州人的鳳城河,千畝水域繞城四周,是江蘇省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較完整的千年古河。

桃園景區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陳庵創作《桃花扇》之意,與泰州梅園戲劇、柳園評話相聯,三園一線,形成“戲曲文化三家村”的獨特人文旅遊景點,徜徉其中,宛若行走於中國戲曲文化之長廊。

桃園,桃園,自然其中的特色當屬桃花了。陽春三月,我沐浴着陽光走進桃園,不禁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這裏的桃花可謂是爭奇鬥豔,團團相簇,遠觀氣勢磅礴,如海如潮,近賞俏麗嫵媚,似少女初粧,難道這是天上的織女為我們人間所織的一段絲綢,讓它飄飄揚揚落下來,披在了這一株株的桃花樹上嗎?那粉紅色的桃花一朵緊挨着一朵,擠滿了整個枝丫,那片片桃林彷彿成了紅雨紛揚的世界。閉上眼,靜靜地去感受,我覺得自己彷彿處於一個世外桃源,陣陣微風襲來,幾片桃花片片落下,飄飄零零,恰好落在鼻尖上,嗅着桃花的芬芳,這樣的場景該是多麼詩情畫意啊!難怪桃園有着“早春一月金陵看梅花,陽春三月海陵賞桃花”的美譽。

遠遠望去,滿是彩霞般的花海,仔細看,在花海的盡頭有一座小亭子,叫做流香亭,聽這名字就讓人有一種陶醉其中的感覺,走進亭子,會看見兩邊的甲骨文楹聯“風前燕子歸寢室,水上魚兒逐桃花”。在陽光明媚的下午,如果坐在亭內,品一杯清茶,看着來往的遊船,聽着《桃花扇》,該是多麼愜意啊!

再往裏走,便會看見孔尚任的舊居——陳庵,其中有一座花園,還有用太湖石堆成的假山,太湖石嶙峋崢嶸,具有皺、瘦、漏、透的特點,園內小橋流水,別有洞天,花園內還有三友亭,意味着歲寒三友:鬆、竹、梅,同時,也象徵了陳家主人好客,廣結天下朋友的心境。

我沉醉在這如夢似幻的桃園中,不知是夢是醒。但我能深深地體會到在這一番景緻背後,凝聚了多少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在這樣一個美好的時代,我們更要珍惜現在。

夢也罷,醒也罷,我已深深陶醉在其中,久久不願離去。

泰州導遊詞 篇11

泰州市鳳城河風景區,依傍鳳城河,以水為脈,以人為魂,集中而又完整地體現全國不多見的一種都市水韻,彰顯了泰州悠久的歷史文脈。

泰州是一座水的城市。水是泰州的特色和靈魂。哺育世世代代泰州人的鳳城河,千畝水域繞城四周,是江蘇省現存的為數不多的較完整的千年古城河。泛舟河上,您會充分領略到“州建南唐”的歷史厚重。

鳳城河畔,望海樓、桃園景區內30多個景點彙集了泰州歷史、戲曲、民俗、商賈四大特色文化。景區內核心景觀望海樓,始建於宋,明清重建,更領江淮雄風,國學大師文懷沙老人稱其為“江淮第一樓”。樓西文會堂,史載初為北宋滕子京所建。列北宋時在泰為官,而後升遷至宰相的晏殊、范仲淹、富弼、韓琦、呂夷簡五相史料,堂前植“五相樹”;立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作范仲淹青銅塑像,加之以景區內的已有千年之久的州城遺址和宋城古涵等景點,一切盡顯泰州“州建南唐,文昌北宋,名城名宦交相重”的輝煌歷史。望海樓隔河為桃園景區,取孔尚任寄寓泰州陳庵創作《桃花扇》之意,與泰州梅園戲劇、柳園評話相聯,三園一線,形成“戲曲文化三家村”的獨特人文旅遊景觀,徜徉其中,宛若行走於中國戲曲文化之長廊。景區內,鳳凰姑娘、飛來鍾、齏湯橋等一個個美麗的民間傳説同樣使人流連忘返。桃園東側六百米長的麻石老街,青磚黛瓦,展現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的泰州古街巷,皮包水、水包皮,戲院書場,泰州古城的草根文化在這裏盡現。該景點已被定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____年在首屆“樂遊長三角·旅遊休閒雙百佳”推選活動被評選為“長三角100個不得不去的地方”。

景區介紹

望海樓

泰州望海樓初建於南宋紹定二年,距今恰為七七七年。七起同音,連出三聲,必含天意。此樓屢毀屢起,大多毀於兵火而起於盛世。相傳康熙年間重起之時,始則大雨雷鳴,繼則晴空鶴翔,民眾驚視此象,以為大吉之兆,便愈加敬重此樓。最近之毀在抗戰初期,亦為戰火之禍也。可見此樓命運,實乃中華民族興衰之表徵。值此故國盛世重開,泰州百業興隆,望海樓豈有不重起之理?

泰州之有望海樓,全因本地仕人身居村邑而志存高遠,徘徊泥途而心在滄海,築斯樓也,可時時登高,俯視遐邇,以極目暢懷。歷代登高者,既有本地人士如施耐庵、王艮、鄭板橋、柳敬亭、梅蘭芳,亦有外地人士如陸游、范仲淹、歐陽修、岳飛、孔尚任。更有袈裟如雲,佛號盈耳,高僧大德,不絕於道。雙雙布履,層層石階,天也愈高,地也愈廣,此地何地?曰中華文化一處重要高台之所在也。

丙戌初春,泰州市政府決定重建望海樓。建築採宋代形制,且又壯其規模,優其材料,精其工藝,以吞吐古郡風範,盛世氣韻。清人詠望海樓詩云:“忍見荊榛老夕陽”,“建樓一夕萬户忙。”今荊榛已除,夕陽未老,新樓既成,萬户更忙。忙於登臨,忙於接待,忙於懷古,忙於暢想。正可謂:本為望海築此樓,豈料遠近皆望樓;風晨雨夕獨登臨,方知何處是泰州。

日登樓望海聽濤,望之煙波浩渺,聽之舒展沁心;今朝登樓思海聽“濤”,思之情意綿綿,聽之意韻猶存。今望海樓依舊,海雖消逝,但她養育的波瀾不驚之靜的人民卻早已在心底埋藏了深深的大海情結。

文會堂

泰州東城河畔,新開闢了一座“文會堂”的景觀。內有范仲淹(998-1053)和滕宗諒(991-1047)二人的塑像。按照當時的史實,還應該增加胡瑗(993-1059)、周孟陽(1000-1068)、富弼(1004-1083)三人。他們在北宋·天聖中(1023-1031)適逢其會地都聚集在泰州。範任西溪鹽監、滕任泰州通判、胡、周是泰州人,其時尚未做官,富弼是洛陽人,時年二十,侍父富言(任泰州税監)來泰在景德禪院讀書。這五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吟詩雅集。因此,滕宗諒特地在州署內建了一堂,取以父會友之義,名曰“文會堂”。范仲淹為作《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五言詩二十二句(見《泰州志·藝文》,為泰州文苑留下一段佳話。詩中有“君子不獨樂”之句,這與二十三年後,滕知嶽州重修嶽樓,請範作《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一機杼。範滕二人在泰期間,修築捍海堤堰,制止裏下河水災,民享其利。這也證明了範、滕的先憂後樂和不獨樂的思想、付諸實踐。)

滕宗諒,字子京,洛陽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與范仲淹同學進士,於天聖中又與范仲淹同時分配到泰州,後曾任天章閣待制,以事出知數州。滕生性灑脱,愛交遊,好施與,及卒,家無餘財。他每到一處為官,都要為當地興建或重修樓堂。他初次官泰州,就在署園中建了“文會堂”,以瓷遊樂。建築經費,當然是動用公財了。後來他知涇州時,又使用國庫建了不少樓堂館閣被上級彈劾,調至嶽州。

與滕宗諒同時入纂《資治通鑑》的宰相司馬光在其所著的《涑水記聞》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滕宗諒知涇州,用公使錢無度,修建樓堂,為台練所言,朝延遣使鞫之。宗諒聞之,悉焚公使歷(即賬冊)。使者至,不能案,朝延落取,徒知嶽州(即岳陽)。”滕調到嶽州後,“江山易改,性難移”。他在嶽州任知州不久,又重修“岳陽樓”。但他這次不動用國庫錢了,錢從哪裏來呢?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又記載了錢的來源:“滕宗諒知嶽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錢(公款),不斂於民。但榜(貼告示)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獻以助官,官為督之(代為追債)。民負債者爭獻之,所得近萬。置庫於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無賬冊,不記載如何支銷)。樓成,極雅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入囊也不少)。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滕在泰州建“文會堂”之事,因共時甚早,司馬光未曾知道,故《涑水記聞》未載。

滕宗諒每到一處為官,因動用公款修建檔堂而獲罪,若以如今時尚來説,修建樓堂為地方增添景觀,恢復名勝,並非為自己建造毫華宅弟。雖用公款並無不為過。至於為民追債,以所得重修名樓,更為可取,只是多餘入了私囊,是為美中不足。

北宋滕子京始建,“以文會友”的沙龍,亦是傳播儒學的講堂,今走進文會堂,似乎親臨“五賢唱和”的現場:寫景、抒懷、言志,其思也廣,其憂也深。范仲淹“君子不獨樂,我朋自遠方”的唱和聲在耳邊縈繞。

碑苑

碑苑在秀麗的鳳城河邊,一片鬱鬱葱葱的蒼翠竹海之中,那些格局迥異的奇石上面,分別刻着上至五代沿至當代精選的名人詠泰州的詩句。有人説,詩是文學的最高境界,是世間人情物理的雋永表達。同時這些詩又由本土籍的書法名流潑墨而就,形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藝術佳品,不猶覺得似乎在這裏看到了許許多多無形的高山,而且這種高山在我們的心中又是那樣巍峨挺拔。

泰州2100年的歷史長河中,由於諸多文化名人的因緣。他們在這裏或生於斯,或長於斯,或遊宦,或寄寓,但卻留下了文筆精煉優美、筆花耀眼四射的浩如煙海的優秀詩篇,這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啊!你看,1700多年前的西晉左思專門為這裏寫下的“(麗見)海陵”,“窺東山之府,則瑰寶溢目,(麗見)海陵之倉,則紅粟流衍。”唐朝大詩人王維對泰州的寫意:“浮於淮泗,浩然天波,海潮噴於乾坤,江城入於泱漭。”北宋年間泰州相繼出了五位宰相,其中三名相晏殊、呂夷簡、范仲淹都任過泰州鹽倉監,同時又留下了不朽詩句。晏殊的詞章意藴深遠,風格清麗,其中“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被後人奉為“天然奇偶”。呂夷簡在這裏親手栽植牡丹並賦詩:“開向東風應有恨,憑誰移入五侯家。”至今膾炙人口。范仲淹更以雄才大略為民興利除害,他的不朽名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中華民族世代相傳。然而該名句正是源於“泰州文會堂”詩的“君子不獨樂”。

另北宋曾致堯、劉頒,南宋陸游、文天祥,明朝儲瓘、凌儒,清朝鄧漢儀、周亮工、陳維崧、王士禎、蔣春霖、鄭板橋、孔尚任,當代趙樸初等,在“碑苑”中都留有不朽詩篇。這些詩歌,或豪放不羈,或婉約多情,或典雅華麗,或樸素生風。有的是詩人羈旅的偶感之作,有的是詩人哲思的理性昇華,有的表現了詩人的磊落心胸,有的則流露出詩人關注民生疾苦的赤子情懷。詩歌朗朗上口,音韻鏗鏘,意藴獨具。讀過這一首首詩歌,覺得這一位位先賢不正是家鄉泰州歷史上令人仰視的一座座高山嗎?

再看,“碑苑”中的每一首詩歌又都是一幅精美的書法佳品。這裏除明朝的儲瓘與當代趙樸初採用的原作之外,其他有來自於京城的傅家寶、高運甲、朱天曙;海上張森、周志高、西子湖畔王冬齡、大名湖邊顧慶生、龍城厥長山、省城金陵的陳仲民、吳為山、陸越子、黃明、周積寅、劉燦明、鄭奇以及居住本土張舜德、俞振林、戴琦等。他們不管現在安居何地但均清一色的泰州籍。在他們中間有的早已成為當代書法大師的,在書法領域頗為顯赫,但為家鄉卻慷慨應徵作品,其作品中不僅表現有陽剛雄渾,還有表現秀逸儒雅,風格各異。正由於這些書法家的二度創作,使這一首首古詩似乎陡然間增加了厚重和靈性。

走進“碑苑”,向歷史深處回望,正由於看到兩千年流播而不衰的詩詞歌賦而看到泰州大地兩千年的延續而不息。在這矗立無形的高山懷抱之中,似乎正是承載了我們這個城市的文明記憶,並有了無窮的人文張力,還有了那攝人的神祕……也許這心目中無形的高山已遠遠超過了氣象萬千的三山五嶽了。

碑嵌廊中,廊隱林中。置身竹海,放眼望去,紛紛細雨中,更顯圓潤剔透,嬌翠欲滴。腳踩青石板,漫步其中,品味詩詞經典,感悟歷史厚重。陣陣微風,從竹間巡巡拂來,竹與詩的巧妙結合,讓人分不清,到底是竹?還是詩?如此令人沉醉,令人驚悸。

州城遺址

斷壁殘垣,雖破損難辨,但不難看出,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裏,那磚石青色的穩健如同父親堅實的臂膀,外敵入侵時是兒女們最好的依靠。每一塊城磚,猶如古書函,都是解讀歷史的典籍。

古城池地雕廣場

駐足“聆聽”: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向我們講述着從前的泰州,鳳舞川上,城堅濠深,城夾水中。智者樂山,仁者樂水,泰州向來是仁者的好去處。“聆聽”過去的故事,感受別樣的韻味。

泰州導遊詞 篇12

泰州桃園坐落在鳳城河風景區,建有:

1、水榭碼頭———踏雪尋蹤。作為望海樓的對景,既豐富登樓遠望的視野,又為遊人提供觀樓的最佳視角。

2、桃花島———桃源春曉。水榭北上至桃花島,“隱龍”、“十勝”二橋將島岸相連。島中選種不同種類的桃花品種,春時各色桃花爛漫,桃花澗中水流淙淙,加之島邊太湖石堆砌的假山,徜徉其中,似身處幽靜而自然的世外桃源。

3陳庵———歲寒三友。位於桃花島北,為泰州明清建築風格,前後三進,恢復原有部分兩層樓架構,西側建有一小花園。配以古明清傢俱,再現孔尚任著《桃花扇》場景。以文字、圖片展示孔尚任、仲振奎以及泰州戲曲歷史,作為“戲曲文化三家村”之一,與南北柳園、梅園遙相呼應。

4、石舫———船舫觀戲。陳庵西側為石舫。史有孔尚任舫亭觀戲圖,現傍水六米處建畫舫,舫上置古戲台,可供戲曲演出或票友活動。

5、清風閣———清風送懷。陳庵北建有清風閣,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建。宋王安石在淮南判官任上時曾多次來泰,數次登臨,並詠有《清風閣》詩。復建清風閣,為宋式三層八角重檐,閣高約二十米,與望海樓隔河相映,登臨此樓,清風徐來,可領略一代名相遺風。

6、藕花洲、浮香亭、齏湯橋———荷塘月色。藕花洲史載為北宋初期泰州知州曾致堯所闢。神宗年間,泰州通判黃法曹在此種植梅花並題詩,引來蘇軾兄弟等多人唱和。南宋泰州知州陳垓又於洲上修“浮香亭”,將蘇軾、蘇轍等四人《和梅花原韻》詩刻於石壁,稱“四賢詩”。現建藕花洲,結合彎曲的河岸,在坡度較陡處置黃石假山,同時在水中種植荷花、蓮藕等植物。藕花洲邊建齏湯橋,橋畔立石碑,記載宋趙匡胤在泰避難,曾獲當地百姓一碗麥糝粥,得天下後回泰州賜“齏湯”橋名的故事。橋北建浮香亭,亭邊立四塊碑石,分別刻蘇軾、蘇轍等“四賢”詩,夏夜暗香浮動,頗能領略四賢意趣。

7、來鳳樓———聲聞四達。來鳳樓建於鳳凰墩上。史載樓始建於明洪武四年,鍾為南唐永寧宮遺物,民間有“十兄弟共抬銅鐘”的傳説,亦俗稱“飛來鍾”。現建來鳳樓,為宋式八角重檐,匾額篆刻蘇州寒山寺性空長老所書“聲聞四達”四字,內置由南京晨光集團複製現存光孝寺內的五代銅鐘一口,立碑書鍾來歷。

泰州導遊詞 篇13

“泰州城不大,但各種塵世的幸福極多。”馬可波羅的這句話充分描繪古城泰州小巧温馨、精緻祥和的水城慢生活的景象。也不知是一種浪漫的巧合還是上天刻意的安排,這座古老的鳳凰城還賦予了“泰”字三水的豐富內涵,更孕育了溱湖的秀美。今天小徐將帶您泛舟溱湖,感受陶淵明筆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純淨和質樸。

溱湖,是一個與海親近的湖,八千年前的一場海浸之後,留下的?湖。激情的長江奔騰地向裏下河湧來,在此和淮河水温情地交融,緩緩向東抒情地匯入了黃海,形成了獨特的三水文化,三水匯聚催生了這顆江淮明珠。

人常説: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那麼溱湖就是人間的水天堂。6300畝的水域展示了她寬闊的胸懷和包容。5.5米的深度則體現了她的無盡頭的神祕和温柔。

上天除了賜予十里溱湖的蒼茫之外,還懷抱了湖畔的一座宋千年古剎“古壽聖寺”。它自古就是藥師佛的道場,日夜吸納天地間的靈氣,佛佑一方,消災延壽。500噸純銅打造的81米高的三面藥師佛塔,壯麗雄偉,承載了“天下第一水央塔”的美名。遙看佛塔,心若浮塵碧洗,空澈透明,傍晚燈火通明便呈現出一派“水天佛國、琉璃禪韻”的聖境。

不僅佛教文化深厚,溱湖還有着絕佳的水資源環境,碧波盪漾的弱鹼性水精心孕育了“一網情深”的美食――“溱湖八鮮”。説到溱湖八鮮啊,您得聽我這麼説:籪蟹肉嫩殼紅亮、甲魚野生膠汁香、銀魚如玉鮮嫩爽、雜魚量多品種廣、魚餅青菜燴高湯、蝦球味美好營養、螺貝滋陰性温涼、老鵝三寶配葱姜。就是這些最簡單的食材,最傳統的烹飪方法卻使得溱湖八鮮名聲大振,讓遊人們流連忘返。因為您品嚐到的是一種鄉情,讓您才下舌尖卻上心頭。

説完美食,接下來可是溱湖的重頭戲了,那就是一年一度振奮人心的“溱潼會船節”。“溱潼會船節”於每年的清明之後舉行。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絕句彷彿讓所有的清明節都籠罩着一層濛濛的雨霧,千絲萬縷的鄉愁就在那一天飄飄灑灑。然而就在這千年古鎮,就在這十里溱湖,清明節卻走出了古詩人的傷感,燦爛成了一種民俗。會船當天,湖面上千舟雲集、萬篙林立,湖岸上呼聲如潮、鼓樂喧天。這一天溱湖人每年都翹首期盼,在當地人看來比春節還要重要,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節日。如今的會船節已經被列為“首批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大世界吉尼斯”等榮譽。

除了會船以外,溱湖帶着期待、承載着希望摘取了一個又一個引以為榮的桂冠:國家級濕地公園、國家水利風景區、全國森林旅遊示範區、全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同時,溱湖還創下了中國最年輕的5A景區的驕人記錄。

儘管很多人走過無數水鄉小城,來到溱湖還是會被她獨特的魅力風情所打動。她雖沒有牡丹的雍容華貴,卻有着茶樹的堅貞質樸;她雖沒有戲曲中的爽朗花腔,卻有着水鄉小調的清新婉轉。歷代的文人墨客更是為她留下眾多的詩詞歌賦,讓溱湖在從容中平添了幾許優雅:莫道江南花似錦,溱潼水國勝江南。在這個秋風送爽的日子裏,就請各位跟隨我去駐足細品這個自然與文化完美交融的精心之作吧。

泰州導遊詞 篇14

泰州東城河畔,新開闢了一座“文會堂”的景觀。內有范仲淹(998-1053)和滕宗諒(991-1047)二人的塑像。按照當時的史實,還應該增加胡瑗(993-1059)、周孟陽(1000-1068)、富弼(1004-1083)三人。他們在北宋·天聖中(1023-1031)適逢其會地都聚集在泰州。範任西溪鹽監、滕任泰州通判、胡、周是泰州人,其時尚未做官,富弼是洛陽人,時年二十,侍父富言(任泰州税監)來泰在景德禪院讀書。這五人常在一起切磋學問、吟詩雅集。因此,滕宗諒特地在州署內建了一堂,取以父會友之義,名曰“文會堂”。范仲淹為作《書海陵滕從事文會堂》五言詩二十二句(見《泰州志·藝文》,為泰州文苑留下一段佳話。詩中有“君子不獨樂”之句,這與二十三年後,滕知嶽州重修嶽樓,請範作《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一機杼。範滕二人在泰期間,修築捍海堤堰,制止裏下河水災,民享其利。這也證明了範、滕的先憂後樂和不獨樂的思想、付諸實踐。)

滕宗諒,字子京,洛陽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與范仲淹同學進士,於天聖中又與范仲淹同時分配到泰州,後曾任天章閣待制,以事出知數州。滕生性灑脱,愛交遊,好施與,及卒,家無餘財。他每到一處為官,都要為當地興建或重修樓堂。他初次官泰州,就在署園中建了“文會堂”,以瓷遊樂。建築經費,當然是動用公財了。後來他知涇州時,又使用國庫建了不少樓堂館閣被上級彈劾,調至嶽州。

與滕宗諒同時入纂《資治通鑑》的宰相司馬光在其所著的《涑水記聞》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滕宗諒知涇州,用公使錢無度,修建樓堂,為台練所言,朝延遣使鞫之。宗諒聞之,悉焚公使歷(即賬冊)。使者至,不能案,朝延落取,徒知嶽州(即岳陽)。”滕調到嶽州後,“江山易改,性難移”。他在嶽州任知州不久,又重修“岳陽樓”。但他這次不動用國庫錢了,錢從哪裏來呢?司馬光在《涑水記聞》中,又記載了錢的來源:“滕宗諒知嶽州,修岳陽樓,不用省庫錢(公款),不斂於民。但榜(貼告示)民間有宿債不肯償者,獻以助官,官為督之(代為追債)。民負債者爭獻之,所得近萬。置庫於廳側,自掌之,不設主典案籍(無賬冊,不記載如何支銷)。樓成,極雅麗,所費甚廣,自入者亦不鮮(入囊也不少)。州人不以為非,皆稱其能。”滕在泰州建“文會堂”之事,因共時甚早,司馬光未曾知道,故《涑水記聞》未載。

滕宗諒每到一處為官,因動用公款修建檔堂而獲罪,若以如今時尚來説,修建樓堂為地方增添景觀,恢復名勝,並非為自己建造毫華宅弟。雖用公款並無不為過。至於為民追債,以所得重修名樓,更為可取,只是多餘入了私囊,是為美中不足。

北宋滕子京始建,“以文會友”的沙龍,亦是傳播儒學的講堂,今走進文會堂,似乎親臨“五賢唱和”的現場:寫景、抒懷、言志,其思也廣,其憂也深。范仲淹“君子不獨樂,我朋自遠方”的唱和聲在耳邊縈繞。

泰州導遊詞 篇15

陽春三月,同學們興致勃勃地來到桃園,頓時桃園充滿了歡聲笑語。桃園坐落在泰州鳳城河畔,園子裏開滿了桃花與望海樓遙遙相對。

從學校出來,沿着迎春路走,一會兒就到了。來到桃園,迎面便是撲鼻的芳香,這甜甜的香氣是從哪兒來的呢?路旁有着大片大片的粉紅,原來是桃花。花瓣中間,夾着小小的“黃帽子”,甚是可愛。在枝頭上的桃花婀娜多姿:仰臉微笑的、低頭含羞的、迎風引蝶的……各種各樣,看都看不過來。顏色也各有不同:紅的似火、白的如雪、粉的似霞……微風吹過,香風迎面拂來,令人神清氣爽,花瓣也像仙女散花般的,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撒的滿地都是。

來到桃園沿着小路走,向左拐就到了來鳳樓。那是一個兩層的飛檐翹角的樓宇,上面有塊匾額寫着“來鳳樓”,兩側還有一副對聯,是典型的青磚黛瓦,走進了來鳳樓,看到了一口高大的鐘,這口鐘比一個人還高。聽説這口鐘還有着“十個兄弟抬口鐘”的小故事。繼續往前走,我們來到了陳庵。走進了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刻着“孔尚任舊居”這五個大字的匾額,兩邊的牆上還刻着奇特的東西,聽導遊講,這面牆的意思是風調雨順。來到堂前,一塊大石碑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仔細端詳,原來上面寫的是《陳庵記》。順着小路,來到了第一展廳,版塊上寫的是孔尚任簡介,大致地讀了一下。孔尚任是孔子的第64代子孫,來淮揚這一帶治水,治水不成被罷了官,來到陳庵住下,在泰州寫成了《桃花扇》。桃園的名字就是根據《桃花扇》而來的。來到陳家後花園,正中有塊小池塘,池中還有座小橋,旁邊還有些假山。這些假山上的石頭奇形怪狀的,雖然説不上些什麼有趣的東西,但也形體各異。假山上還有個小亭子,一路走上小亭子,放眼望去,整個陳家後院都盡收眼底。池塘兩側還有原先主人休閒的地方,桃韻軒、聽雨齋……

後來,我們還參加了魚狀園、清風閣等景觀。原來桃園裏不僅有着優美的景色,還流傳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標籤: 導遊詞 泰州 精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vr8zq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