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三孔景區導遊詞十篇

三孔景區導遊詞十篇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1

歡迎來到曲阜。曲阜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故鄉,全國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今天,我有 幸為各位擔任導遊,十分高興。我將盡力為大家提供滿意的服務,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三孔景區導遊詞十篇

曲阜概況 在參觀“三孔”之前,請允許我把曲阜概況介紹一下: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羣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説。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

曲阜歷史悠久,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繁衍生息,創造了人類早期的文明。不少古籍中,還有炎帝、少吳徙都於曲阜,黃帝生於壽丘(曲阜城東8裏 處),舜於壽丘作什器的記載。可見,中國遠古時代最有影響的三皇五帝中就有四人在曲阜留下了蹤跡。儘管這是傳説,但也並不是毫無根據的。從境內保存下來的 20餘處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中仍可見到我們的祖先征服自然的遺蹟。 “曲阜”一名最早見於禮記>>。東漢應劭解釋説:“魯城東有阜,委曲長七八里,故名曲阜。”商代前期,曲阜名奄,是商王朝的重要屬國。周代自“封周公於曲阜”800餘年,曲阜為魯國都城,是當時我國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春秋時期,孔子首創私人講學之風,“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遍及全國各地,又成了當時的教育中心。魯國是曲阜歷史上的黃金時期,以“禮儀之邦”著稱於世,故山東省現仍沿用“魯”作為簡稱。公元前 249年,楚滅魯,置魯縣,秦代屬薛郡,西漢時為魯國都,魏晉南北朝時為魯郡治。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首定曲阜為縣名。宋代改稱仙源縣,金代恢復曲阜縣名至今。1986年撤縣制,始稱曲阜市。現面積為890平方公里,人口60餘萬。 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新中國建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曲阜的文物古蹟十分關注,國家先後撥款3000多萬元對“三孔”進行了全面修茸。近年來,為了大力發展旅遊事業,曲阜又相繼開發建設了孔子六藝城、論語碑苑、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等一批新的旅遊景點,形成人文與自然景觀,新老景點渾然一體,相映生輝的旅遊資源新格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的文化旅遊勝地。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他們説:“摸摸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的腚,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

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餘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製牌位,文革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着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寢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聖蹟殿是明萬曆年間,根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編繪刻石的連環畫,共有120幅。這是我國第一部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

我們現在的位置是孔廟東路,這裏當年為孔子故宅,這口水井為“孔子故宅井”,是當年孔子飲水之井,後人稱為“聖水”。亭內的碑有乾隆“飲水拜師”和“故宅井贊”,乾隆8次來曲阜,竟有他5次題字。後面這座紅色牆壁叫“魯壁”,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時,孔子9世孫孔鮒把<<論語>>等經典藏在此壁內,牆壁倒塌後被人發現,孔子經典方才留傳於世。

這座殿堂叫“詩禮堂”,是當年孔子教兒子學詩學禮的地方,堂前有兩棵宋代銀杏樹,當初孔府曾用這棵樹的果實做菜,名叫“詩禮銀杏”大家在品嚐孔府菜時,千萬不要忘了點這道菜,因為此菜的出處就在這個地方。

孔廟是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我們匆匆看一次,只可窺見一斑。不能觀其全貌,尤其是不能會其神韻,那就留待各位以後再來時細細品味吧。下面我們參觀孔府。

孔府即“衍聖公府”,也是世界文化遺產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孔府大門與孔廟僅一牆之隔。孔府共佔地240畝,有廳、堂、樓、房463間,在路佈局,九進院落,東路為“東學”,西路為“西學”供遊人遊覽的主要是中路。

“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襲封了32代,歷時880多年。遠在這封號之前,自西漢以後,歷代封建王朝就給予孔子後代眾多封賜,漢代曾封孔子後代為“奉禮君”“關內候”,魏晉南北朝又封“宗聖候、崇聖大夫”;唐朝封“文宣公”;宋代封“衍聖公”,到民國孔子77代孔德成時,改稱“奉禮官”。“衍聖公”是我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被稱為“天下第一家”,在明代,不僅班列羣官之上,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等。孔子的嫡系長支大多住在孔府,一直到1948年孔子77代孫孔德成離開曲阜,遷至中國台灣。

孔府大門上方高懸藍底金字“聖府”二字。有趣的是門兩邊這幅對聯:上聯是“與國鹹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富”字缺上面一“點”,寓“富不到頂”,下聯為“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章”字一豎直通“立字”,寓“文章通天”。“與國鹹休”“同天並老”,這是多大的氣派!

孔府二門裏,這座獨具風格的門叫“恩賜重光門”,過去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時,此門才在13聲炮聲中徐徐啟開,此門又稱“儀門”或“塞門”。過去,一般官宦人家是不允許建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有其殊榮。

這個院子兩側的廳房,各掛有一個牌子,是孔府仿照建王朝六部而設的六廳,即管色廳、百户廳、典籍廳、司樂廳、知印廳、掌書廳。

孔府“大堂”,是“衍聖公”宣讀聖旨、接見官員、審理重大案件,舉行重大儀式的地方。正中太師椅上,披鋪斑斕虎皮,長桌上置文房四寶、印章令箭,兩旁擺滿各種兵器、更鼓、雲牌、龍旗、官銜木牌,象徵着孔府的種種特權,甚是威嚴。

二堂,也叫後廳,是當年衍聖公會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裏面的石碑和牌匾是清朝光緒、慈祥太后等封賜給衍聖公及夫人的。二堂東邊為啟事廳,為正四品官,負責上傳下達,西邊為伴官廳,為正七品,據説,過去官員赴京朝拜天子,一般只允許一主兩伴,而只有“衍聖公”可以一主四伴。

三堂,也叫退廳,也是衍聖公私設公堂,處理家庭內部事務的場所。以上三個大堂,層層疊進,很是森嚴,足顯出孔府的聖威和顯赫。

三堂過後,我們進入“內宅”,在過去,內宅絕對不許擅入,有皇帝賜給的虎尾棍、燕翅鏜、金頭玉棍,由十幾人輪流把守,有不遵令入內者,“打死勿論”。內宅門西邊這個水槽叫石流,過去挑水夫不得進入內宅,只把水倒進石流,淌入內宅。

內宅門的內壁上畫着一個形似麒麟的動物,叫“貪”,是傳説中的貪婪之獸,能吞下金銀財寶,你看它連八仙的寶物都吃掉了,還要去吃太陽。據説當年“衍聖公”出門時,都要駐足觀看此畫,並有人喊“過貪門”,以戒要清正廉潔,不要貪髒枉法。這對於我們現在的官員和“公僕”們,是不是也有借鑑和啟發呢?

這是前上房,有正廳7間,是孔府主人接待至親和朋友的地方,當年孔府戲班在此演戲,東側間有乾隆皇帝送給孔府的荊根牀,桌上有同治皇帝聖旨原件,中間是404件滿漢全席餐具,菜多達196道,可想孔府菜之豐盛。西里間,為衍聖公籤閲文件之處。

前堂樓是七間二層樓閣,富麗堂皇,室內陳設佈置,全為當年原貌,內有珍奇書畫墨寶、古玩衣冠,裏套間為孔子後代孔令貽夫人陶氏卧室,這是孔德成先生的生母,至今尚有她的照片,她原是孔府丫環,後被納妾,生下孔德成,但被陶氏害死。西套間是孔令貽另一夫人豐氏的卧室,此人一生無聲無息,27歲就死去了。

這個院子是後堂樓,各有配樓三間,後堂樓是孔德成先生當年結婚的地方,堂中陳列着當年結婚的用品和名人贈送的禮品和題字。孔德成結婚時,正值西安事變期間,本來蔣介石先生要親自參加婚禮,但遭到抗日將領張學良、楊虎成的逮捕,自然,他也就不能參加這最後一代衍聖公的隆重婚禮了。

我們現在參觀孔府後花園,它建於明弘治20xx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孫衍聖公孔聞韶的親家李東陽設計監工建造的,到了明嘉靖年間,太子太傅、吏部尚書、當朝權臣嚴嵩又助修建,嚴嵩的孫女嫁給了孔子64代衍聖公孔尚賢為一品夫人。到了清代,乾隆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72代衍聖公孔憲培,又為修建孔府花園大動土木,經過前後三次大修,花園成了現在的規模,面積比北京故宮的花園還要大些。這裏面有各種奇花異草,古樹名石如“五柏抱槐”“太湖石假山”等,請各位隨意觀賞一下。

孔府存有大量無比珍貴的文物,尤其是十餘萬卷孔府檔案,更是稀世文物,為了保護這些文物,在李瑞環同志特此下,撥款修建了孔府檔案館,現在,這些文物和檔案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各位朋友,剛才我們看了祭祀孔子的廟宇,看了孔子後代居住的府第孔府,下邊我們參觀埋葬孔子以及孔子後代的基地孔林。

孔 林

孔林,是孔子及其家庭的專用墓地,也是世界上延時最久、規模最大的家庭墓地,位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佔地三千餘畝,周圍垣牆高3米,厚1.5米,長 14.5華里。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變歷史。孔林也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造園林。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林內有各種樹木10萬多株,數百種植物。在萬木掩映之中,碑石林立,石像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保護外,林內尚有唐、宋、金、元、明、清各代石碑3600多塊,又稱得上名副其實的碑林。過去墓地的“風 水”,被孔子的後代視作“命根子”。例如,清光緒三十年(),勘測津浦鐵路時,原計劃經過曲阜,離孔林西牆很近。當時的衍聖公孔令貽得此消息十分着急,向朝廷連遞幾件呈文,説鐵路將“震動聖墓”,“破壞聖脈”,使祖宗靈魂不得安寧。結果鐵路到曲阜拐了個大彎,向西南繞行。如果沒有這檔子事,現在人們坐火車到曲阜遊覽,就不用先到兗州下車,然後改乘汽車了。

大門 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孔尚任墓 位於孔林東北隅,墓碑上書“奉直大夫户部廣東清吏司員外郎東塘先生之墓”,即是孔尚任墓。孔尚任(1648--1720xx年),字聘之,號東塘,自稱雲亭山人,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孫,我國清初著名劇作家,其代表作是桃花扇>>。他出生書香門弟,因屢試不第,中年隱居曲阜石門山。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來曲阜祭孔時,他被孔府推薦為引駕官,並給皇帝講經,深得褒獎,破格提升為國子監博士。赴京任職期間曾到淮楊一帶治 河,通過弔古跡,訪隱士,蒐集野史逸聞,對南明王朝的覆滅經過有了深切的感受。回京後曾任户部主事,員外郎等職。公餘致力於戲曲創作。1699年,崑曲名劇桃花扇>>傳奇脱稿。王公顯貴爭相傳抄,戲班競相演唱,一時轟動京城。該劇以名士候方域與名妓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南明王朝滅亡的歷史。次年孔尚任卻被罷官回鄉,死後葬於此。他一生著述甚豐,另有詩文《石門山集》、《湖海集》、《岸堂文集》等。

於氏坊 位於孔林北側,是孔子七十二代孫、衍聖公孔憲培與其妻於氏之墓。於氏原是清乾隆皇帝的女兒,那麼為什麼改姓於又嫁到孔府的呢?這裏還有段小故事。據説乾隆的女兒臉上有塊黑痣,相術説,這塊痣主災,破災的唯一辦法是將她嫁給一個有福的人。朝裏大臣們議論,天下只有孔聖人的後代最有福。但是當時是滿族統治,按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於是有人給皇帝出主意將女兒認漢族大臣、户部尚書于敏忠為義父,這樣以於家的名義嫁到孔府。於氏死後,孔府為其立了這座“鸞音褒德”牌坊。

洙水橋 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 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温順善良。角端傳説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説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孔子墓 享殿之後紅色的牆院內就是孔子及其兒、孫三代的墓地。孔子墓似一隆起的馬背,稱“馬鬣封”,是一種特殊尊貴的築墓形式。墓前石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是明正統八年(1443年)黃養正書。孔子於公元前479年去世,當時魯國國君稱他為“尼父”。這是有別於封號的最尊貴的稱號。孔子有封號始於公元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公爵,稱“褒成宣尼公”。此後帝王紛紛給孔子封號,至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唐玄宗李隆基給孔子諡號“文宣”,始稱“文宣王”。到元 武帝於大德十一年(1020xx年)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後又稱“至聖先師”、“大成至聖先師”等等。歷代王朝都為孔子的封號選擇了最高的讚譽之詞,可見孔子思想學説,對歷代統治是何等重要。

孔子墓東為其子孔鯉墓,南為其孫孔伋墓。這種墓葬佈局為“攜子抱孫”以示人衍興旺。

孔鯉墓 孔子的兒子孔鯉,一生無大作為,年50歲先孔子去世。但因系“聖人”之 子,故被宋徽宗封為“泗水侯”。 子貢廬墓處 孔子墓西三間房屋為子貢廬墓處。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得意門生之一,也是孔子弟子中善於經商的學生。孔子死後,眾弟子為孔子守墓三年,相訣而去,獨子貢在此又守三年。後人為紀念此事,建屋三間,立碑一座,題為“子貢廬墓處”。

孔伋墓 孔子的孫子孔(前483--前420xx年),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哲學家和思想家,孔子在世時,孔伋尚年幼。孔子死後,孔伋拜曾子為師。曾子,姓曾,名參,是孔子的得意門生,繼承了孔子學説的真諦,並傳授給孔伋。曾子著有大學>>等書。據記載論語> >也是以曾子的教學講義為藍本,由他的門人弟子編輯而成。孔伋潛心研究孔子學説,著成中庸>>一書。孔伋的學生又把孔 子思想學説傳給孟子,孟子上承孔子之學,著成孟子>>一書。以上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古稱“四書”,是儒學經典著作。由此可見孔伋是儒家思想學派承上啟下的關鍵人物。 歷史進入到當代,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思想學説並未與時俱去。長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的孔子研究空前活躍,國際上也出現了一股“儒學研究熱”,以探討和重新評價孔子和儒學的當代社會價值。由此我們相信,它必定推動曲阜旅遊事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空前的繁榮。

“三孔”的遊覽就到這裏,我再把其他一些主要景點和其它方面簡要的介紹一下。

曲阜的景點很多,多與孔子有關,可以更加增添您的感性認識,更多地瞭解孔子和孔子文化。孔子六藝城座落在曲阜城南,是最近興建的一座大型旅遊景觀,佔地200畝,投資5000餘萬元,它以孔子禮、樂、射、御、書、數為主線,讓您在參與中、在娛樂中領會孔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在這裏面您可以欣賞到盡善盡美的古樂舞,看到全國最大的青銅塑像,看到全世界最大的一部論語,可以乘坐古牛車遊列國,是曲阜繼“三孔”以後的又一重要旅遊景點。“論語碑苑”是反映孔子<<論語>>內容的園林建築,山水亭榭,曲徑通幽,品味很高;尼山孔廟,在曲阜城東南25公里,是孔子的出生地,山清水秀,古蹟眾多;顏廟,是祭祀孔子弟子顏子的大型古建築羣,出孔府後門再往東30米即到;出顏廟再向東一里路,即到了紀念週公的大型古建築周公廟,那裏有眾多的古樹和魯國故城遺址;出曲阜城向東6裏,就是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壽丘,在那裏您可以看到為紀念黃帝而立的全世界最大的巨碑“宣和碑”“慶壽碑”,可以看到中國金字塔式的陵墓“少昊陵”;您如果要了解古代魯國的風俗人情,可以參觀一下魯國盛世華夏文化城。在曲城北的石門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林木茂盛,景點眾多,也是孔尚任隱居寫<<桃花扇>>,以及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生平最後一次宴別之處。在曲阜城南20公里,就是孟子的家鄉,有其規模比三孔稍小些的孟廟、孟府、孟林、孟母林、有岱南奇觀嶧山。向北60公里,就是五嶽之首,被稱為中華之魂的泰山,向西90公里,就可以看到水泊梁山的遺址和風光。

曲阜交通便利,104、327兩條國道從曲阜城交叉通過,曲阜距濟南國際機場150公里,距濟寧機場60公里,距兗州火車站15公里。

各位朋友如需購物,有不少有特色的旅遊產品供大家挑選,著名的孔府家酒、孔府香油、孔府黑芝麻板、孔子拓片、尼山硯、儒家經典著作等都很有紀念意義。

曲阜擁有一批星級賓館給各位提供良好的服務和食宿條件,三星級的闕里賓舍座落在孔廟、孔府一側,環境優雅,功能齊全;杏壇賓館是二星級飯店,座落在六藝城附近,富麗堂皇;貴賓樓也是二星級飯店,與曲阜汽車站僅一路之隔;座落在市中心的三孔大酒店、孔府飯店、曲阜大酒店,也都有較好的硬件設施和上乘的服務,各賓館都有富有特色的孔府菜供您享用。

曲阜是信義之鄉,禮儀之邦,濃郁的風土人情,熱情好客的人民,古樸的小城風貌都會使您留戀忘返。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2

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曲阜的孔廟、孔府、孔林是我國曆代紀念孔子的聖地,統稱“三孔”。孔夫子生前在此開壇授學,首創儒家文化,而其子孫後代也在此生活繁衍,傳承着孔子的文化思想。1994年,“三孔”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曲阜“三孔”中的孔廟、孔府都坐落在市中心,孔林則位於城北。孔廟是國內最大的祭祀孔子的廟宇,它是在孔子的故居上改建而成的,可謂全世界孔廟的始祖;孔府曾是數百年來孔子嫡系長期居住的地方,它的規模在國內僅次於故宮;孔林則是孔子及其家族後裔的墓地。

孔廟,公元前478年始建,後不斷擴建,至今成為一處佔地327公頃(1公頃=10^4平方米)的古建築羣,包括三殿、一閣、一罈、三祠、兩廡、兩堂、兩齋、十七亭與五十四門坊,氣勢宏偉、巨碑林立,堪稱宮殿之城。

孔府,建於宋代,是孔子嫡系子孫居住之地,西與孔廟毗鄰,佔地約16公頃,共有九進院落,有廳、堂、樓、軒463間,舊稱“衍聖公府”。

孔林,亦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專用墓地,林牆周長7千米,內有古樹2萬多株,是一處古老的人造園林。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3

在山東省的西南部,有一個孔姓人口占五分之一的縣級市,她就是有着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東方聖城”——曲阜。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曲阜之所以享譽全球,是與孔子的名字緊密相連的。 孔子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中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在兩千多年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儒家文化逐漸成為中國的正統文化,並影響到東亞和東南亞各國,成為整個東方文化的基石。

曲阜的孔府、 孔廟、孔林,統稱“三孔”,是中國曆代紀念孔子,推崇儒學的表徵,以豐厚的文化積澱、悠久歷史、宏大規模、豐富文物珍藏,以及科學藝術價值而著稱。因其在中國歷史和世界東方文化中的顯著地位,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被世人尊崇為世界三大聖城之一。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4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xx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於神祕、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築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樑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櫺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後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願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築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幹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幹中植小槐一株,並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鬱茂,又成為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於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餘件,古書籍3000餘冊。

北過仁安門透過蔽是遮天的蒼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見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輝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這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宋天貺殿。天貺殿又叫峻極殿,創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xx年)。公元1020xx年,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羣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昭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鬥式藻井,餘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樑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嶽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着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聖安”,元朝又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嶽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為清人吳雲所書,“帝出乎震,人生於寅”。橫額是清康熙帝於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着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傳為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為界,東為“啟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迴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台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佈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着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後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為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台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台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台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羣臣就恭候在這裏。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xx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為“孤忠柏”,民間傳説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嶽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為孤柏。據説,遊人矇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後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説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説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

天貺殿後面是後寢三宮,中為正寢宮,面闊五間,兩邊為配寢宮,各三間,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20xx年)詔封泰山神為“天齊仁聖帝”後,考慮到還缺個皇后,便於同年封了一個“淑明後”,併為“她”修建了後宮,從“嬪妃”則居住配寢宮。封建統治者為了達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謂“用心良苦,處心積慮了”。

天貺殿兩側為東西碑廊,各種碑碣漢畫像石琳琅滿目,泰山歷代碑刻精品大都集中在這裏。這些碑刻幾乎集中國書法之大成,上追晉代“二王”,下承宋朝“四大家”,真草隸篆,體例俱全;顏柳歐趙,風格各異,其中有七大漢碑的<<衡方碑>>、<<張遷碑>>;晉代三大豐碑之一的<<孫夫人碑>>;造形新穎,書法相異的<<雙束碑>>;泰山佛教記事名碑<<大唐齊州神寶寺碑>>等共19塊,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

西側廊內陳列的48塊漢畫像石是自1960年以來,幾次清理大汶口和舊縣東的漢畫像石墓而集。這些漢畫像石,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有的反映車馬出行、樂舞百戲等社會生活;有的描述神話故事;也有反映歷史人物的,畫面圖案工整,造型生動,在雕刻技法上,把中國傳統的畫技同線刻、浮雕揉合一體,體現出古拙質樸、雄健壯美的特點,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藝術和東漢社會生活的重要實物資料。

出碑廊,過炳靈門,是“漢柏院”。院內原有“炳靈殿”,毀於民國年間。院中五棵高大的古柏,枝椏交錯,若虯龍蟠旋,相傳為漢武帝於元封元年(公元前120xx年)封禪泰山時所植,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漢柏院”由此得名。

院北的“漢碑亭”是1959年在炳靈殿故址上修建的,亭子建立在三層石砌的高大台基上,十分壯觀。台基壁上鑲嵌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49年)泰安知縣何人鱗所書杜甫的<<望?gt;>和<<秋興>>等名人詩刻。登上亭子極目四望,天光雲影,心寬臆闊,岱廟全景,泰城全貌盡收眼底。

漢柏院內碑碣林立,約計90餘塊。其中有後人隸書的東漢張衡的<<四愁詩>>、曹植的<<飛友篇>>,有後人篆書陸機的<<泰山吟>>、謝靈運的<<泰山吟>>以及宋朝大書法家米芾<<第一山>>、明崇禎年間陳昌言、左佩鉉題篆的<<漢柏圖贊>>、乾隆皇帝御製的<<漢柏圖>>和當代眾多名人留下的墨跡。置身於碑林之中就象讀了一部中國的歷史,接受民族的薰陶,會給每一個嚴肅的觀賞都留下不盡的思索。

由漢柏院向北行,穿過幽靜的小花園進入一個小巧玲瓏的四合院。這裏是古帝王祭祀泰山時居住的地方,因座落在東華門內,故稱“東御座”。其建築為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所建,明代稱迎賓堂,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改稱駐蹕亭。東御座由長城花門、儀門、大門、正殿和廂房組成,院內建築精美,綠樹掩映,清靜幽雅,給人以超世絕塵之感。五間正殿高築台基之上,殿內按清宮設置作復原陳列,有乾隆帝臘人座像,有龍墩、龍椅、立櫃、方桌等紫檀傢俱及各種大理石花紋飾和金絲鏽古器型的掛屏以及文房四寶。著名的“温涼玉雕花圭”、“沉香獅子”和“黃地蘭花瓷葫蘆”是乾隆二十七年、三十六年朝拜泰山時的供品,並稱泰山“鎮山三寶”。大門和殿堂裏身着清代古裝的“衞士”、“宮女”以清庭禮儀迎接遊客,使遊人彷彿回到遠古的時代,浮想聯翩。

殿堂台基下立一石碑,用玻璃護罩,這就是馳名中外的“名山刻石之祖”秦刻石。<<泰山秦刻石>>鐫刻秦始皇功德銘和秦二世詔書,為丞相李斯書寫。他以簡練秀雅的小篆代替了當時筆畫繁贅的大篆,字跡剛勁挺拔,一掃眾家肥呆之氣,碑文共222字,後漸泯滅,明嘉靖年間還尚存29字,原立在岱頂玉女池旁,後經滄桑沉淪,幾次失而復得,今唯剩10個殘字,完整者七。堪稱稀世之寶,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出寢宮向北,為岱廟的最後一進院落。東西兩座花園內各種盆景千姿百態,藝術地再現了泰山的一景一物,奇花異草。西南方西台上的鐵塔鑄於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原為13級,現僅存3級,造型質樸,仍不失當年風采,與鐵塔對峙的東南方台基上的銅亭,又稱“金闕”,為全銅鑄造,仿木結構,高4.4米,闊3.4,明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20xx年)鑄於岱頂碧霞祠,為供奉碧霞元君而建。明末清初移于山下靈應宮,1972年遷入岱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三大銅亭之一。

“厚載門”是岱廟的最後一道門,是1984年重建的。門上有“望嶽閣”三間,黃瓦明廊,紅柱隔扇,猶如空中瓊閣。站在閣上仰望岱嶽雄姿,青山繞白雲,綠樹生輕煙,天門雲梯宛若游龍浮掛天邊。

出厚載門北行為紅門路,過岱宗大街不遠即到登山之起點,泰山的山門--岱宗坊,由此起步,將步步登高,飽覽泰山的最佳風景,直至登“天”。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5

孔子,春秋時代魯國人,也就是曲阜人,名丘,字仲尼,生於公元前551年,死於公元前479年,享年73歲。孔子3歲時,父親叔梁紇去世,16歲時,母親顏徵在去世,少年孔子成了孤兒,開始了他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中獨自謀生、學習和奮鬥的一生。

孔子少年發奮自學,勤而好問,青年時代便掌握了參與貴族政治必須熟悉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進而掌握了《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內容,為創立儒家文化奠定了基礎。

孔子30歲設學授徒,開始了漫長的教育生涯,他首開中國私人講學、面向民眾,提倡“有教無類”之風,成為中國第一位,也是世界上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孔子51歲時,才做了中都縣令,後來曾在魯攝相事,然而時間不長,他便辭了官,離開魯國開始了他長達20xx年的周遊列國之行。

孔子在68歲時回到魯國,他把幾乎全部精力放在了教學和文獻整理上,一直到死。孔子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經憂患的一生,是艱苦卓絕、激勵奮發的一生,是春風化雨,培育英才的一生,是著書立説,濟時救世的一生。如今,他的軀體雖已灰飛煙滅,但他的思想,卻潛入每個東方人的心靈,他熔鑄了中華民族的個性和品格,隨着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孔子還將引導着人類,跨向21世紀。

曲阜的文物古蹟和旅遊景點很多,大部分與孔子和孔子文化有關。現在我們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門外,城門的北面是被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羣之一的孔廟。城門的正上方有“萬仞宮牆”4個大字。“仞”是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約等於8尺。據説,有人稱讚孔子的弟子子貢很有學問,子貢聽説以後,就説:“人的學問好比宮牆,我的學問只有牆頭這麼高,人們一看便會看見牆內的一切,而我的老師孔子的這道牆有數仞,不找到它的門是不能看到牆內宗廟之美麗、房舍的多種多樣”。後人為表達對孔子的敬仰,明代胡纘宗就寫了“萬仞宮牆”4個字鑲在城門上,清代乾隆皇帝為了顯示自己對孔子的崇拜,又把胡碑取下,換上了自己寫的“萬仞宮牆”4個大字。這就是“萬仞宮牆”的來歷。

孔廟是後人為祭祀孔子而修建的廟宇,始建於孔子死後第2年。面積有327.5畝,仿皇宮之制,分九進院落,左右對稱排列,整個建築羣共有五殿、一閣、一罈、兩廡、兩堂、17座碑亭、54座門坊共466間,南北長約1公里。孔廟恢宏壯麗,面積之大,歷史之久,保存之完整,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唯一孤例。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這塊碑立於明成化四年(1468年),因此也叫“成化碑”,它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高6米,寬2米多。這塊碑的特點是書法精湛,著稱於世,並且碑文用論辯形式寫成,在極力推崇孔子方面,可以説是之最。大家請看右上角,那上面寫道:“聯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無焉”,又説:“孔子之道在天下,如布帛粟菽,民生日用不可暫缺”。這碑下面的動物不是烏龜,叫*屭,是龍的兒子,特別能負重,所以用來馱碑,有句話講“龍生九子不成龍”,在孔廟內,龍和龍的9個兒子,你都可以看到,當地的老百姓常來這裏撫摸這*屭,他們説:“摸摸*屭的頭,一輩子不犯愁,摸摸*屭的*,一輩子不生病”。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孔廟的第六進院落,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13座碑亭,南邊8座,北邊5座。亭內保存着唐、宋、元、明、清各代石碑共55幢,碑文多為皇帝對孔子的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整修廟宇的紀錄,用漢文、八思巴文、滿文等刻成。此排中間的這座碑,重約65噸,採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將如此重量的石碑從千里之外,跋山涉水,運至曲阜,不能不説是一個奇蹟。此院東、西各有一門,是孔廟第三道腰門,為“東華門、西華門”。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

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6

昨天剛游完了三孔,今天我來到了馳名中外、如雷貫耳五嶽之首——泰山。 登泰山前,我還不熟悉泰山,於是就問以前爬過泰山的舅媽,舅媽介紹説:“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勢 ’,魁梧屹立在齊魯大地上,海撥一千五百四十五米,被稱為“五嶽之首。”聽完介紹,我心裏萬分激動,恨不得現在就已經在泰山山頂上了,這樣我便可以眺望腳下的雲霧,一覽眾山小了。 我們來到泰山腳下,遠遠望去,半山腰有許多登山者,他們一步一步地往上爬:有的人扶着欄杆費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枴杖,艱難地挪動着腳步;還有的人爬一會兒歇一會兒,邊走邊喘大氣……路旁種滿了參天大樹,葱葱郁郁,蒼翠挺拔。只見遠處的羣山,連綿起伏;白雲自由自在地飄浮着,周圍到處是聳峙的峯巒,險峻的崖壁。

我們先坐車在盤曲的山路上行駛了30分鐘左右來到,就到達了“泰山索道”。我們下了車,坐上了索道。一路上,我們看到了滿山遍野的樹木和鮮花,有紅的、黃的、藍的……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鮮豔。纜車底下,一道瀑布從山上流到下面的小潭裏,小潭裏的水不深,清澈見底,還可以看見潭底有一層細沙呢! 下了纜車,就是“南天門”走近一看,這個“南天門”,氣勢磅礴。最上面鑲着三個金色的大字:“南天門”左右是一副藍底金色的對聯。南天門下面的石階是十八盆,是登山路上最險的一段。從下往上看,像是一條陡直的“天梯”。我們拍完照片,穿過南天門繼續往前走,來到了一塊刻着“泰山”幾字的巨石前。在那裏可以感覺到此山的氣勢蓬勃,使人流連忘返。

休息了一會兒後,我們向着玉皇頂出發。走着走着,就來到了兩塊高大石碑之前。這兩塊石碑各高十幾米,寬幾米。一塊寫着許多著名人物為泰山的題詞。另一塊記錄了歷代皇帝的豐功偉績,題目叫做“天地同攸”。於是,我走到兩塊石頭擺了個pose。再往前走就是玉皇頂了, 玉皇頂上有個玉皇廟,廟前是那塊刻着“五嶽獨尊”的石頭,字是紅色的,深刻有力,給人一種豪邁、有力的感覺。 游完玉皇廟, 我們按照原路返回,乘坐纜車下山了。 在回賓館的路上,我不得不感歎到,原來人間也有這麼美妙的景色啊,有句古詩説得好:“此曲只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我看應該改成:“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看啊!”我真是不虛此行啊!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7

走進正陽門霍然入目的“配天門”,是取孔子語“德配天地”而名,為岱廟的第二道門,配天門建於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_年),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建築,殿內原祀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兩側原有配殿,東為“三靈候殿”,祀周朝諫官唐宸、葛雍、周武三人。傳宋真宗東封時,在南天門見三神人,加封為“三靈候”,後來建此殿專祀。西為“太尉殿”是祀唐朝“雖出入將相,而奉自願厚養”的分國公杜宗的。與配天門南北相連的“仁安門”是取孔子語“天下歸仁”之意而名,為岱廟的第三道門,元代至元四年(公元1338年)創建。建築結構與配天門雷同,殿內原祀天聾、地啞之神,兩側有東西門神。配天門的西側有碑碣20塊,最著名的是《宣和碑》和《祥符碑》,雙碑高大雄偉,東西對峙,龜跌螭,氣勢非凡,為岱廟現存兩大碑碣。

配天門西南方的“唐槐院”,原有“大可數抱,枝幹蔭畝許”的唐槐,民國年間,兵燹戰亂,古槐倍受摧殘,漸漸枯死。1952年,岱廟主持尚士濂又在枯槐幹中植小槐一株,並取名“唐槐抱子”。今新槐已成大樹,扶疏鬱茂,又成為岱廟一大佳景。

唐槐之東舊有延禧殿、藏經殿、環詠亭、雨花道院,皆毀於民國年間。1984年,在藏經堂舊址上新建仿古文物庫房48間,內藏泰山歷代珍貴文物4000餘件,古書籍3000餘冊。

北過仁安門透過蔽是遮天的蒼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見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輝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這就是岱廟的主體建築——宋天貺殿。天貺殿又叫峻極殿,創建於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20_年)。公元1020_年,宋、遼在澶淵(今河南濮陽)交戰,宋真宗雖大勝遼軍,但無心再戰,卻簽訂了屈辱的條約,歷史上稱為“澶淵之盟”。宋真宗為了平息朝野的怨憤之情,鞏固其統治地位,他採納了副宰相王欽若策謀的“天降昭書”的騙局,於同年十月率領羣臣,車載“天書”來到泰山,舉行了隆重的答謝天恩告祭大禮,並定於每年六月初六為“天貺節”。笠年,下昭擴建岱廟,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礎上,建造了天貺殿。

天貺殿東西長43.67米,南北寬17.18米,高22.3米,殿闊九間,進深四間,重檐八角,斗拱飛翹,上覆黃琉璃瓦,檐間懸掛“宋天貺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紅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單翹重昂三跳拱,內槽殿頂為四個復鬥式藻井,餘為方形平棋天花板。整座大殿欒櫨迭聳,雕樑彩棟,貼金繪垣,丹牆壁立,峻極雄偉,雖歷經數朝,古貌猶存,它同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曲阜孔廟的大成殿並中國古代三大宮殿式建築。

走進殿堂,正面高大的“東嶽泰山之神”彩色塑像是1984年重塑的,坐像高4.4米,頭頂冠冕十二旒,身着袞袍,手持圭板,肅穆端莊,造形生動,大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之感。“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為“天齊王”,宋時封為“天齊仁聖安”,元朝又封為“東嶽天齊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後,認為給泰山神加封號是“瀆禮不經”,故去掉所有封號,改稱“東嶽泰山之神”。從此,岱廟的地位也就不可一世,享有“東嶽神府”的盛名了。

塑像兩邊的楹聯為清人吳雲所書,“帝出乎震,人生於寅”。橫額是清康熙帝於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朝泰山時所題“配天作鎮”巨匾。殿堂內擺放着明、清時代的部分祭器。殿內東北西三面的《泰山神啟蹕迴鑾圖》傳為宋代所繪。壁畫全長62米,高3.3米,畫面借描繪泰山神出巡時的浩蕩宏偉場面,表現宋真宗東封泰山時的威嚴和氣勢,整幅壁畫以大殿後門為界,東為“啟蹕圖”,描繪泰山神出巡的場面;西為“迴鑾圖”,描繪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個畫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裝束、儀態無一雷同,加以祥獸坐騎、亭台樓閣、山川河流、花草樹木等,組成一幅瑰麗無比,氣勢雄偉的場面。畫面筆力遒勁流暢,結構嚴謹,佈局勻稱自然,人物眉目傳神活潑,衣着線條清晰,表情逼真生動,再加上色澤的絢麗協調,給人以極高的美學享受。

大殿在古時,曾受火災和地震的損壞,壁畫也受到影響,從壁畫的藝術處理上可以看出,壁畫的部分畫面是後來重繪的,但整幅畫基本上保留了宋代原作的面目,它仍為中國繪畫史、道教壁畫史上的一幅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

天貺殿前寬闊的大露台分上下兩層,雕欄環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開朗之感。露台兩側各有一座御碑亭,內立乾隆皇帝拜謁岱廟的詩碑。中間是明萬曆年間鑄造的大香爐。露台下古柏相夾的甬道向南延伸,盡頭是一個方形石欄小池,俗稱“閣老池”。皇帝舉行大典參拜泰山神時,羣臣就恭候在這裏。池內及周圍9塊姿態怪異的太湖石是金大安元年(公元1220_年)泰安縣令吳銜與其母王氏所獻。每塊石頭各俱特色,仔細觀賞耐人尋味,甬道中間有一玲瓏石卓然而立,名為“扶桑石”。扶桑石北面有一株古柏獨立階下,名為“孤忠柏”,民間傳説唐朝女皇帝武則天懷疑其也與大臣石忠謀反,便將其殺害,石忠冤魂不散,便來到東嶽大帝前告武則天滅子之狀,從而化為孤柏。據説,遊人矇住雙眼繞扶桑石左右各轉三圈,然後去摸對面的孤忠柏,凡能扶到的,都是神氣很大的人。這些富有浪漫色彩的傳説固不可信,但卻顯示了泰山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發達,那些編寫傳説的民間才子,把人間的善與惡巧妙地融匯在柏樹的形象中,給後人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感慨。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8

曲阜這個小城市中誕生了一位聖人——孔子,他是儒家文化的代表,到了曲阜,實是到了儒教的聖地,曲阜有三孔——孔府,孔廟,孔林。孔廟是祭祀孔子的;孔府則是孔子後世嫡系子孫居住的府邸;孔林是孔氏家族的墓地,不僅下葬孔子家族成員,曲阜及附近大凡姓孔的人均可入葬。

曲阜三孔之中,最有氣概的便是孔廟了,孔廟的後門與孔府的正門相通,連在一起遊覽,更顯氣概。孔廟是歷代皇帝來祭拜孔子的地方,步入正門,參天古樹夾着中間滿是青苔的石板路從腳底延伸,樹葉密鋪着成了打傘,下面不僅有遊客還有一些歷經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石碑。一塊,兩塊,三塊……啊,來祭祀的皇帝可真多,據説有些皇帝還立了不止一塊,足可見人們對聖人的崇敬,我又開始回憶那些《論語》中的句子,眼前一片古色古香,又氣勢磅礴,這些句子更是博大精深,我也對這一位大聖人崇敬起來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孔子在百姓們的心中地位比皇帝還高,孔廟造得氣勢恢弘壯麗,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大成殿是孔廟的正殿,修得更是五光十色。最引人注目的是正面十根石柱,每根柱上雕刻兩條巨龍,飛騰在雲彩之中,兩龍之間有一顆寶珠,故名之曰:“雙龍戲珠”。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刀法剛勁凌厲,圖案波湧雲繞,氣勢磅礴。據説皇宮裏龍的圖案都是尤木頭雕刻的,遠不及石頭的剛強有勁,有以次皇上到了孔廟,當地縣官怕皇上起疑,便用黃布把柱子包了起來,皇上到了很奇怪,問:“為何要以黃綢包柱?”縣官回答:“此是假龍,您才是真龍,兩龍相交,必有一損,微臣是擔心皇上,請勿見怪。”這足可見孔子比皇上還令人崇敬、傾佩。

孔林佔地面積最大,一共有20萬個靈魂居在此地,其中最大的面便是孔夫子之墓,據説有人盜過孔子的墓,但是孔子入墓不求榮華富貴,也沒有帶陪葬品,只是穿了一身白衣,清清白白地過去了,孔子一生都過得十分清平,死去時也很順其自然,他把自己葬的位置是抱子攜孫式,意思是自己好不算好,要兒子孫子都好才算好。一個個墳堆立在這一片土地上,樹在墳堆前傾着身子,蟲子叫着,我望着孔夫子之墓,心中又升敬佩之情。

曲阜不僅是孔孟之鄉、詩書之地、禮儀之邦,還是神農故都、黃帝誕生之地、殷商故國、周漢魯都,這裏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還以擁有大量珍貴的地上、地下文化而蜚聲中外,曲阜真是個文化聚集地呀!我學到了很多……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9

人生所貴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親。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代表山東旅行社歡迎您的到來,能夠在這陽光明媚的日子與大家相遇,是我莫大的榮幸,我姓楊,您叫我小楊就好了。那麼,坐在我身邊的,就是本次旅途中最為勞苦功高的一位,我們的司機康師傅。您別看他臉上長着青春痘,他可是有着十年駕齡的老司機了,本次旅途有他保駕護航,您可以把心放到肚子裏了。在這次旅途中,我會竭誠為大家服務,如果大家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請一定要找我,俗話説得好,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外出旅遊靠導遊,希望我們能一起擁有一段美好的旅行,為大家留下一段珍貴的回憶。

山東省地處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瀕臨渤海與黃海,東與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北與遼東半島相對,西北與河北省接壤,西南與河南省交界,南與安徽省、江蘇省毗鄰。近幾年來,隨着經濟建設的步伐,山東省的經濟勢力逐步擴大起來。三大企業增加值的比重突飛猛進。山東省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航空航線百餘條,國際及港澳航線11條,各大機場規模逐步擴大,全省最大的遙牆機場,因坐落於濟南東北部的遙牆鎮而得名,它佔地20__餘畝,每天的客流量達5000餘人,而現在仍在擴大規模,這些可喜的成果,無疑推動了旅遊業的進一步發展。

曲阜地處魯中山區和魯西南平原的交界處,北依泰山,南引嶧山,東連沂蒙羣山,西俯千疇平原。地勢東高西低,境內泗河、沂河等河流均自東向西流淌,自古就有“聖人門前倒流水”之説。物產豐富,景色宜人。大詩人李白曾描寫曲阜:“笑誇故人指絕境,山光水色青如蘭”。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給曲阜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主要的有110餘處,其中孔廟、孔府、孔林及魯國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首批公佈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另有11處列為全省重要文物保護單位。“三孔”還於1994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廟的第一座石坊叫“金聲玉振坊”。孟子對孔子曾有過這樣的評價,他説:“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開始,以擊磐告終,比喻孔子的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石坊上面蓮花寶座上各刻有一個獨角怪獸稱“辟邪”,也叫“朝天吼”,這是封建社會王爵府第才可使用的飾物。

孔廟第一道門叫“櫺星門”。“櫺星”又名天田星,古人祭天,先要祭櫺星。“櫺星門”三個字為乾隆所書。“太和元氣”坊同“金聲玉振”坊差不多,題字為明代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此院東西各有一座腰門,東邊上書“德侔天地一樣大,他的學説古今來説都是最好的”。這座門叫“聖時門”,由此住裏,有博大精深、深不可測之感。“聖時”二字,取<<孟子.萬章下>>,“孔子,聖之時者也”句,意思是説,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者。

過聖時門迎面小石橋,叫“璧水橋”,橋兩側偏南各有一座門,東門叫“快睹門”,是先睹為快的意思,西門叫“仰高門”讚頌孔子的學問十分高深。我們進入的大門,稱“弘道門”,這三個字取自<<論語.衞星公>>“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來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這道門也是明朝洪武十年(1377年)時孔廟的大門。再往後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朝時期孔廟的大門,原名叫“宮和門”字的意思與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張有關,由此門向南望去,一方面可以看到孔廟的歷史沿革,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孔廟的不斷擴大,這些建築既有清代建築,也有明代建築,還有宋代建築,它們建的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都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構成一體。看孔廟建築,同時可以看到一部分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史。

我們面前的這座木結構建築名叫“奎文閣”,原是孔廟的藏書樓。“奎星”為二十八星宿之一,有星十六顆,“屈曲相鈎,似文字之畫”,後來人們把它演化為文官之首,封建帝王把孔子比作天上的奎星,所以孔子又稱“歷代文官主”。這座樓閣高23.35米,闊30.1米,深17.62米,三重飛檐,四層斗拱,構造堅固而且合理,康熙年間曲阜曾有過一次大地震,“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閣卻傲然屹立,安然無恙,由此可見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高超的建築藝術。

我們現在進入大成門,“大成門”是指今天下之大成,這一排共有5門並列,最西邊為啟聖門,是供奉孔子父母的地方,中路大成門,又有“金聲門、玉振門”相佐,中路為孔廟最中心的地方,東為承聖門,原為孔子故居。大家知道,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我們認為,孔子首先是個教育家,他是中國第一位老師,封建皇帝封他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應當説,他是全人類的老師,是名符其實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我們面前的“杏壇”,相傳是當年孔子設壇講學的地方,金代建亭作以紀念,著名文人党懷英書“杏壇”二字。壇側有棵杏樹,為後人所栽,每當初春時節,紅花綻開,綠葉搖曳。所以乾隆皇帝來朝拜時,曾賦詩讚之,詩曰:重來又值秈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矗立在我們面前的大殿就是名揚天下的“大成殿”,它是中國的“三大殿”之一,與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泰山岱廟的“天貺殿”齊名,其雄偉壯麗有過之而無不及。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米,雕樑畫棟,金壁輝煌,特別是周圍28根石柱,為世界文化瑰寶,均以整石雕刻而成,前面10根為深浮雕,每柱二龍戲珠,盤繞升騰,栩栩如生,刀法剛勁有力,各具變化。過去皇帝來了,都是將此柱用黃布圍裹。他們若看見恐怕也會自慚不如。兩側及後廊的龍柱為淺浮雕,每柱72條龍,總共1296條。大成殿內供奉着孔子塑像,兩側為四配,東西是復聖顏回、述聖孔及,西面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子。再外是12哲。每年9月26日、9月28日,我們都在這裏舉行盛大的國際孔子文化節和孔子誕辰紀念儀式,表演大型祭孔樂舞和“簫韶樂舞”,舉行豐富多彩的文化、旅遊活動,歡迎各位到時光臨。大成殿兩側的綠瓦長廊叫兩半島,共有80間房屋,是後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在唐朝受供奉的只有20餘人,到了民國多達156人,這些配享原為畫像,金時改為塑像,明代改為木製牌位,期間被拆掉。現在兩廊中主要存放漢畫像石刻和著名古碑。最珍貴的是漢魏六朝石刻22塊,如“五鳳”“禮器”“乙瑛”“孔廟”“史晨”“張猛龍”碑等,都為國家級石碑,被視為書法藝術的極品,價值連城的瑰寶。最北面的兩廡中,珍藏着584塊石碑,叫“玉虹樓”法貼,是孔子68代孫孔繼涑收集了歷代著名書法家的手跡慕刻而成,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現在來到的是孔林,大門孔林大門始建於明代,清代重修。進入孔林大門是一條長約1華里的甬道,迎面高大的門樓叫“觀樓”,俗稱“二林門”。此門原是古魯國城北門。大門到二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洙水橋孔林二門內有一條東西橫穿的小河,名曰:“洙水河”,因流經孔子墓前,與“聖脈”攸關,故被後世譽為“靈源無窮,宜與天地共長久”的“聖水”。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條河流,與泗水並稱為“洙泗”,後來成為孟子發祥地的代稱。古洙水早已湮沒。河上有橋三座,左右皆為平橋,中間的一座拱橋在孔子墓前,名曰:“洙水橋”。

孔子墓甬道洙水橋北迎面綠瓦三楹的高台大門,叫“檔墓門”。過此門即是孔子墓甬道。甬道有四對巨型石雕,名曰:華表、文豹、角端、翁仲。華表又稱“望柱”,是進“天門”的標誌。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噴火,温順善良。角端傳説日行一萬八千里,通四方語言,明外方幽遠之事。文豹、角端都是想象中的怪獸。翁仲,傳説為秦代驍將,威震邊塞,後為對稱,雕文、武兩像,用以守墓。甬道盡頭大殿是祭祀孔子設香壇的享殿。解放戰爭時,朱德總司令曾在此召開過軍事會議,所以又成為革命歷史文物。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走到這裏我們本次的山東之旅馬上就要結束了,楊導也要和大家説再見了,感謝一路上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天下無不散之宴席”心中縱有萬般不捨,分別卻是必然的,但我相信這次的分離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也許我不是您遇到的最好的導遊,但大家是我遇到的最好的遊客,希望您多提寶貴意見,也請您千萬不要忘了,在山東有一個導遊小楊,隨時等待着您的到來,最後預祝大家歸途愉快,一路平安!

三孔景區導遊詞 篇10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我們現在將要遊覽的是古代藝術的博物館——岱廟。

岱廟,舊稱“東嶽廟”,又叫泰廟,主祀“東嶽泰山之神”,也是古代帝王來泰山封禪告祭時居住和舉行大典的地方。

岱廟創建歷史悠久,西漢史料始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的記載。唐開遠十三年(公元720_年)增修宋祥符二年(公元1020_年)又進行了大規模的擴建,後經金、元、明、清歷代拓修,逐漸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建築羣。

岱廟位於泰安市城區北部,恰在南起舊泰城南門,北的岱頂南天門中軸線上。南北長405.7米,東西寬236.7米,呈長方形,面積為9.6萬平方米。岱廟的建築,採用了中國古代縱橫雙方擴展的形式,總體佈局以南北為縱軸線,劃分為東、中西三軸。東軸前後設漢柏院、東御座、花園;西軸前後有唐槐院、環詠亭院、雨花道院;中軸前後建有正陽門、配天門、仁安門、天貺殿、後寢宮、厚載門。主體建築宋天貺殿位於岱廟內後半部,高踞台基之上,其他建築則設在中心院落之外,彼此獨立,又有內在聯繫。這種建築佈局是按照宗教的需要和宮城的格局構思設計的,形成分區鮮明,主次有序,莊嚴古樸的獨特風格,並通過建築空間的變幻,在莊重、肅穆和幽深、雅樸的相互滲透中相映成趣,完整一體。廟中巍峨的殿宇與高入雲端的南天門遙相呼應,給人以置身泰山之中的優美感。

岱廟城堞高築,周長三華里,高三丈,四周8個門,向南開的5個,中為正陽門,左為東掖門,再左名仰高門;右為西掖門,再右名見大門;向東的名青陽門,也叫東華門;向西的名素景門,也叫西華門;向北的名魯瞻門,也叫厚載門。每個城門上皆有城樓,岱廟的四隅分別建有巽、艮、乾、刊角樓,整座建築雄偉壯觀,氣勢磅礴,猶如一座帝王的宮闕。

岱廟,是泰山文物最集中的地方。這裏保存了琳琅滿目的歷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祭器、供品、工藝品,也有閃爍着華夏文明光華的泰山出土文物和革命歷史文物,並保存了大量的泰山典籍和道經。更為珍貴的是還有184塊歷代碑刻和48塊漢畫像石,成為我國繼西安、曲阜之後的第三座碑林。

岱廟,又是一座賞心悦目的古典園林。虯龍蟠旋的古柏,遮天蔽日的銀杏,玲瓏精美的盆景,爭奇鬥豔的花卉,又為古樸典雅的亭、台、樓、閣增添了萬種風情的媚態。岱廟,一年四季景色如畫,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客。

莊嚴、雄偉的岱廟,殿宇輝煌,文物薈萃。這裏的每一處建築都體現着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風采,每一件文物都反映了泰山的文明發展。漫步在這藝術的世界裏,抬眼望到的,舉手觸到的都是民族的瑰寶,無不使觀者動力容,令遊人感慨。巍巍岱廟,是一座熔建築、園林、雕刻、繪畫和祖國傳統於一體的古代藝術博物館。

現在,我們到的這個地方叫“遙參亭”。它位於泰安市區的中部,通天街的北首,座落在岱廟正陽門外,是岱廟的前庭,為進入岱廟的初階。古代帝王每逢來泰山舉行祭典時,先要在這裏舉行簡單的參拜儀式,以表示對泰山神的虔誠。因此,古時又稱“草參亭”。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山東參政呂經升任副都御史,臨行前改為“遙參亭”,一直延用至今。遙參亭門外的遙參坊是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創建,至今完好無損。另有旗杆高豎,左右鐵獅蹲列。坊南的“雙龍池”,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開建,方石壘砌,引王母池之水,環繞岱廟注入池中。因池內西北、東南角各有一個進出水的石雕龍頭而得名。池南是通天街,使人一進入泰城南門就置身於神祕、莊嚴的“登天”氣氛之中。池北側的華板上刻有“龍躍天池”四字。1992年又在池外圍以漢白玉雕花石欄,周長63米,以保護文物。石欄內東側立有清代石碑二通,北側立有“濟南五卅慘案紀念碑”,西北側有古槐一株,相傳為唐代所植,至今枝葉繁茂,青翠欲滴。雙龍池周圍為一小廣場,四周古建築林立,形成一幅優美的圖畫。

遙參亭為過亭式院落,東西寬52米,南北長66.2米,總面積3442.4平方米。正殿五間,建在院中心長方形台基上面,寬10.8米,進深7.75米,通高7.9米,為四柱五樑、九脊單檐歇山式,黃瓦蓋頂。清代曾祀碧霞元君。兩側為東西配殿各中間。

遙參亭是一組獨立的建築,但與岱廟在內涵上又是統一的,由於它的存在,把岱廟神祕而莊嚴的氣氛烘托得更加濃厚。這種既獨立又統一的建築風格,不僅在五嶽中獨樹一幟,在中國現存古建築中也是不多見的。遙參亭在唐代曾叫“遙參門”,民間曾有“參拜泰山神,先拜遙參門”之説。當您遊覽岱廟時,也應首先從遙參亭開始。

穿過遙參亭,迎面而立的“岱廟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山東布政使施天裔創建。坊高12米,寬9.8米,深3米,為四柱三門式。坊起三架,重樑四柱通體浮雕。四柱前後流通墩上雕有8個石獅,姿態各異;重樑四柱刻有“丹鳳朝陽”、“二龍戲珠”、“羣鶴鬧蓮”、“天馬行空”等20餘組形象逼真的祥禽瑞獸和各式花卉紋樣。整座石坊造型別致,刻鏤透細不凡,為清代石雕藝術中之珍品。坊柱南北兩面都刻有楹聯,南面為施天裔所題“竣極於天,贊化體亢生萬物;帝出乎震,赫聲濯靈鎮東方”。北面是清山東巡撫、兵部侍郎趙祥星題的“為眾嶽之統宗,萬國是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摻羣靈之總攝,九州待命蕩蕩乎功孰於京?”。兩副楹聯扣人心絃,先聲奪人,把泰山的崇高地位和泰山神的顯赫聲威做了高度概括,使人未進岱廟便生敬仰之情。

出岱廟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寬闊的“正陽門”,是進入岱廟的正門,兩扇硃紅大門,象徵着岱廟的尊嚴,古時候只有帝王才能從此門進入。歲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陽門已是裂痕斑斑,門上方的城樓也俱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煙消雲散。現在的正陽門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築風格重新修建的。門高8.6米,上面的城樓高11米,共五間,為九脊單檐歇山頂,24根四方明柱,四周鑲嵌條櫺隔,上覆黃琉璃瓦,檐下斗拱出三越四,雅烏墨小點金彩繪,額方金龍飛舞,遠遠望去翹檐翼然,翩翩欲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rz9pj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