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萬佳範文網 >

導遊詞 >導遊詞精選 >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通用5篇)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通用5篇)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 篇1

朋友們,“遊牧部落”,顧名思義,大家會很自然地想到蒙古先民的生活方式。那麼,現在這裏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個完全原生態的遊牧保護區暨旅遊景區。它位於巴彥烏拉鎮以南35公里處的阿拉騰高勒蘇木東部,面積80多平方公里,相當於200個天安門廣場那麼大。它的核心旅遊區佔地約14平方公里,四面環山,牧草茂盛,地勢平坦而開闊。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通用5篇)

每當夏季,如茵的草灘上百花競相綻放,藍藍的天空白雲飄飄,碧綠的草原馬兒奔跑,彎彎的河流環繞青山,潔白的帳房炊煙飄飄!據《魏書》記載,早在1500年前,這裏就有許多牧民繁衍生息,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遊牧文明。今天的遊牧部落保護區,也因其原始的自然景色,悠久的民族習俗而成為“草原文化”的活化石。

這裏有最獨特、最濃郁的遊牧民族風情,最原始、最秀美的草原風光。在這裏,找不到一處永久性建築;在這裏,可以品嚐真正的草原風味,甚至還可以參與草原生產活動:放牧、擠奶、熬奶茶,觀賞套馬、賽馬、摔跤,做一天真正“牧民”,充分感受淳樸的遊牧民族風情,領略古老而細膩的遊牧文化,盡情感受自然與人類的和諧共存。

草原牧民的遊牧習俗充滿了駕馭自然的無窮智慧,遊牧的方式也不折不扣地遵循着與自然生態和諧共處的規則。四季遊牧與走敖特爾的古老生活方式,世代沿傳至今,依然閃耀着它無盡的智慧光芒。這旺盛的生命力,源於它順應了自然的發展規律。  在影視中常可看到這樣的鏡頭:一家人趕着裝傢什的大輪牛車,從一地遷往另一地。這就是草原上的生存方式——四季遊牧與走敖特爾。

俗話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蒙古族世世代代生活在草原上,以牧業為主,生活和生產資料都離不開草原。飼養家畜的不同和草原遊牧經濟方式決定了牧民不可能長期生活在一個固定地方,而是要採取“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據説,成吉思汗就是其母在初秋七月走敖特爾時降生在草原上的。  在正常情況下,牧民一年之中要遊牧四地,即春營地、夏營地、秋營地、冬營地。那麼,這四個營地是如何選擇的呢?經過了草枯、多雪的冬季,牲畜膘情大為下降,抵抗能力減弱。因此,春營地要選在可以躲避風雪災害的草場,以達到保膘保畜的目的;夏天,為了增加牲畜的肉膘,要選在山陰、山間平川的細嫩草場,要注意有可乘涼之處(眼前的整個遊牧部落地區,就是這裏牧民的夏營地);秋季,為了增加牲畜的油膘,要選擇草質好且涼爽的草場,以增強牲畜的耐寒能力;冬營地主要是為了保護牲畜安全度過寒冷而漫長的冬季,要選擇在山陽地帶,要特別注意牲畜的卧地,有句民諺稱“三分飲食,七分卧地”,説明冬天保膘的重要環節是卧地。營地的選擇非常重要,它關係到牧民能否生存與延續下去。特殊情況下,如遇到大的自然災害等,就要採取臨時走場即走敖特爾的方式。走敖特爾分近距離和遠距離兩種:近距離走敖特爾是在自己的所屬區域內選擇較好的草場,遠距離走敖特爾則要到較遠的地方,借用他鄉的草場。

走敖特爾不分季節,時間長短根據自然災害的輕重和牲畜的膘情而定。  四季遊牧和走敖特爾是草原牧民在與大自然的長期共處中,發明的一種適合草原生態環境的生存方式。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增加牲畜的膘情,增強其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還可以輪歇草場,保護草場,不能不説是一種創舉。這種有利於經濟與環境長期協調發展的遊牧方式,一方面反映出了牧民尊崇自然,適應自然的心理,另一方面也充分表現出了人、畜與草場、山水、氣候的和諧關係。從這個意義上講,遊牧文明與農耕文明並沒有先進與落後之分。今天,遊牧文化對廣大遊客的巨大吸引力也證明了這一點。

就連最普通的蒙古包,其構造也充分體現了這種“天人合一”的精神。  蒙古包的整體框架是木質結構,由四大部分組成,在蒙語中分別稱為陶腦、烏尼、哈那、烏德。陶腦,是指蒙古包的天窗,它的大小決定了其下面烏尼的長短與數量。圓拱形陶腦,宛如一把撐開的傘,傘的骨架就是這些木杆了,它們在蒙語中被稱為烏尼,長約為陶腦直徑的1.5倍。烏尼的下面是哈那,它是用柳條做成的網狀牆體,支撐着整個蒙古包。哈那是堵神奇的牆壁,因為它使蒙古包能伸能縮,可以把包建得矮而大,也可以建得高而小。烏德是蒙古包的門,一般朝南或東南方向,既可避西北風,又有以日出東方為吉祥的含義。

説蒙古包是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生態環保型居室,主要是因為它很好地適應了蒙古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大草原平坦遼闊,每到冬春季節,狂風不斷,蒙古包圓形錐頂的外形正好適應這裏的大風氣候,它從任何角度都受風阻力小,不易被颳倒。冬季搭建的蒙古包,哈那要儘量降低高度,這就緩減了西北風的風力,還很保暖。而在夏季,則將哈那抻高,讓涼風吹進包裏,連空調也省了。

牧民四季逐水草遊牧,蒙古包不會在一個地方停駐太久,因而也不會破壞包下面的草地。在蒙古包遷走之後,牧草繼續旺盛生長。蒙古包搭建時不用挖土夯地,拆卸時也不會留下任何廢墟,這  是牧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又一證明。

此外,蒙古包還充分反映了蒙古民族的審美文化。蒙古包色澤潔白,整個為圓錐形;陶腦與烏尼連接,呈日月射光狀。這是蒙古族尚圓、尚白、尚日月的表現,藴含着蒙古民族對天地日月的認識和崇拜。他們認為蒼天是圓形的,並且保佑着萬物,日月給人們帶來光明和温暖,大地無私地哺育着人類,所以要把蒙古包建成天地日月組合型。更不用説,一旦有大地震,蒙古包還是最為安全的防震棚呢!朋友們,蒙古包是草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遼闊豐美大草原最亮麗的風景線,和諧至美是牧人永遠追求的主題!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 篇2

寶應北郊生態農業觀光園建於20xx年,規劃面積6000畝,經過這些年的精心打造,已初見成效,如今已經開發了兩千多畝,何不去瞧瞧呢!

寶應與淮安接界,相隔三十多公里,順着237省道南行,到達寶應後,往東一拐,沿着一條水泥路,傍着一條河流,進入幾百米後,在路北邊就看到密密集集的植物,不用介紹也知道,生態園到了。

沒有看到明顯的生態園標識,也沒有水泥路可通行,只有土路南北延伸,在路的西側看到一個綠色的標牌:黃塍鎮義務植樹基地。這倒不錯,植樹造林是造福人類的大事,多多亦善!

寶應北郊生態農業觀光園又叫黃塍優質果園,生態園為什麼會建在黃塍鎮呢?原來有一個傳説,傳説唐太宗李世民想為一皇子造皇城,大臣在寶應東北鄉選址,城溝挖好後,有烏鴉圍繞三圈後始鳴叫,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愛喜鵲厭烏鴉,大臣認為不吉利,停建。這城溝被人們稱為“皇城溝”,後人們取其諧音“黃塍溝”。塍,是圩埂的意思。皇城溝向南兩三裏的地方,烏鴉繞圈到此,化着一條地龍鑽地向南而去,人們稱此地為“地龍”。這樣一塊神奇的地方,沾着仙氣的地方,讓生態園在此安家落户,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順着土路信步走去,正值冬季,植物處在休眠期,多數是落葉植物,赤條條地裸露在寒風中。也有部分常綠植物,懶懶地站在嚴冬中。園內的路呈東西向或南北向,將園區切成一個個方塊,每一個方塊中的植物都不盡相同。隨着道路的四通八達,水溝也傍路前行。只是此時天寒水瘦,水溝基本沒水,只有枯萎的蒲草與蘆葦立在水溝裏,證明着曾經的水流。

走到東邊的一條較寬敞的土路上時,兩旁高大的香樟樹,讓人耳目一新。喜歡香樟,不僅名字好聽,還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可以驅蟲。這些樹用幾十米的高度顯示着年代的久遠,讓這條路也隱隱卓約起來,注視着遠方,竟有了何人仰見通宵路,一尺晴天萬丈長的意境。夾雜香樟間的還有朴樹,長得也不錯。大樹,根深蒂固,安全可靠,對大樹有一種天然的仰望感。它們是生態園的歷史,也體現生態園的價值!

因為是冬季,這些樹木經歷了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的深秋後,現在遍地落葉遍地枯黃。離開小路,跨過乾涸的水溝,踩着鬆軟疏脆的落葉,腳下發出吱吱的響聲,彷彿踏着厚厚的積雪一樣。地上落滿百果,便知這多刺狀的光禿禿的樹是百果樹;地上四處黃果子,樹上還有沒落的,始知是練樹。小時常常摘練樹果,作為彈弓的子彈來到處惹禍。只有玉蘭樹最精神,發着油油的光澤。大片的玉蘭引來陣陣鳥羣,它們在玉蘭樹中落下飛起,追逐嬉戲,又衝向遠方,讓清冷的園區熱鬧不少。

冬天的植物實在蕭條,唯有一種叫不上名字的植物,引得我細看。它的黃葉上卷,遠觀好似一個個黃澄澄的果實,一樹的果子被枯枝舉着。被這奇景吸引,到跟前才知道是葉子,上當了。這傢伙真不簡單,葉老了,不肯落下,卷着的葉子,好像握着一個空心拳,一副與冬天抗衡到底的姿態。

説來好笑,一直喜歡植物,可又不認識它們,除了常見的幾種外,其餘的都是一團糊塗。如今走在生態園中,好似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樣樣都新鮮。心中不怪自己孤陋寡聞,卻怪園區沒有在植物身上標明,要是註上名字,我在欣賞的同時也可以叫出張三李四多好,沒準無意中就成了知識淵博的人,可以認識好多種植物的人。因為知識貧瘠,所以分不出哪是名木,哪是果樹,在我眼中就是大片林子,有着高低胖瘦不同的植物罷了,也好,我可以將它們一視同仁,列入欣賞之流,只是辜負了園區的苦心。

走在各種各樣的樹木中,會覺得每一株植物都很美。遇到美麗的垂柳,輕擺着枝條時,便會想起《紅樓夢》中黛玉的前世,天上的一株絳珠草,姿態婀娜多姿,儀態萬方,一個字美!閒暇之時,丟下瑣事,在林中走一走,自己也成了一株植物了,一棵會移動的植物,與植物們約會,訴説着不遠的春天的期待,描繪着未來的藍圖,把自己走得滿心歡喜,走得心思純淨,走成一個稚子,一個單純追求快樂的人。

沒有花紅柳綠,沒有碩果累累,沒有蝴蝶蜜蜂,它們都在季節的深處,不在今天不在冬季。有的是小寒風對着吹斜着吹揹着吹,有的是不説話的植物橫豎成行高矮成片,有的是隱藏在高枝密林中的鳥兒飛來飛去。這些年發展下來,寶應北郊生態農業觀光園已經形成三大特色區域:一是苗木培育與名樹、名木相結合形成觀賞區;二是優質果樹栽培與設施瓜菜種植相結合形成採摘區;三是特種蔬菜種植與龍頭企業相結合形成合作示範區。冬季看不出這些特色,相信春天到來時,這兒會是花的海洋鳥的天堂。秋天到來時,會是豐收的期待收穫的喜悦。此時,我來了,走在眾多植物中,欣賞生態園中最靜最簡最本真的一面,我也還原成一個簡單而本真的我!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 篇3

長春蓮花山滑雪場地處長春市二道區四家鄉青山村,距長春市區39公里,距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僅20公里,交通極其便捷,是全國中、高級滑雪場中距中心城市最近的滑雪場。長春蓮花山滑雪場規劃佔地6平方公里,羣山環繞、山水相連,9座高低起伏的山峯酷似九朵含苞的蓮花,其中最高峯為蓮秀峯,海拔413米。獨特的自然條件是建設競技與旅遊滑雪場的理想之地,先進的造雪系統可使滑雪期提前至每年的11月下旬,延長至次年的3月末。

目前,長春蓮花山滑雪場已按國際標準設計建造了"自由式空中技巧"和"單板U型槽"兩個比賽場地;一期開設了6條初、中、高級滑雪道,可滿足不同滑雪水平遊客的需求;新建的2條高山吊椅索道和2條拖遷索道,將在最短的時間內把遊客送達各條雪道的起始點,並可開展滑翔傘運動。同時,這裏開展了雪地摩托、雪上飛碟、冰上滑梯、馬爬犁、狗爬犁和網球等多種運動項目。此外,蓮花魚館的魚宴、林間可容納百餘人的別墅羣、日接待500餘人食宿的運動員中心……無一不體現着家的温馨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 篇4

看,薄雲在山峯之間穿梭;聽,小鳥在枝頭歡唱;瞧,小河在為小鳥的歡唱伴奏。在這萬物復甦的季節,除了那愛鬧的孩子,萬物把春光都領略了,我與父母也一起走出家門去領略春天的光彩。

我與父母來到了蓮花山,拉起父母的手,我們奔向了一片樹林,樹木整整齊齊的排列在那裏,橫生的枝芽給無味的樹林增添了幾分生動。我對父母説:“這裏太無聊了,我們走吧,這兒有什麼好看的。”可爸爸卻好像聽不到我説的話,於是我拋下父母,自己跑入了大山中。

這時突然飛來了一隻小鳥,停在我的身旁,在我的耳畔嘰嘰喳喳的,好像在引我到什麼地方去,我順着小鳥飛來的方向往上爬。哇!這是哪兒?世間還有這麼美麗的地方。鮮嫩的綠草遍地都是,樹木交錯,鶯啼燕語,無法用語言形容,眼前的一切使我驚呆了。我閉上眼躺在草地上,仔細聽這最別緻的大自然聲音。心中暗想:這幾年,樹木過度砍伐,而這裏還能保留的這麼完整,真是太不可思議了,這麼美的地方讓人流連忘返。

在這兒逗留了許久,我又回到剛上山的地方了,爸媽知道我的性格——好玩,就在原地等我,我又與爸媽一起逛了幾處有名的景點。在爸媽遊覽這幾處地方的時候,我心不在焉,心裏一直掛着那個地方。趁爸媽不注意,我又一次溜了,我再次回到了那個地方,為了探索這個地方的奧祕,我又往裏走了走,我找到了一條小溪,在小溪的源頭有一隻小狗,它用它的舌頭輕輕地舔着溪水,他好像是被人遺棄在這裏的,我拿出口袋裏的半根大火腿腸餵給了它。

回家後我寫了一篇日記,可這篇日記只有幾句話:蓮花之旅甚奇妙,鳥兒狗兒相歡笑,蓮花山,美妙至極。

這次踏青之旅讓我感觸良多。

生態旅遊景區導遊詞 篇5

各位朋友,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蓮花山旅遊區觀光旅遊,我是景區導遊員___,今天能與大家共遊蓮花山,感到非常高興,我將竭誠為大家服務,希望今天的蓮花山之行,能給您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走進蓮花山,我們不但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學到了修身養心的知識,聆聽人與自然的交響,更是在一座文化的寶山、智慧的海洋中暢遊。

現在我們來到了蓮花山最具特色的景點――蓮花山碑林,我們的祖先摩崖詠懷,勒石銘記,為中華大地憑添了無數人文勝景。這座吞古納今的碑林,為千秋萬代鐫刻了一部立體的文化鉅著。

蓮花山碑林始建於1994年,於20__年秋竣工,佔地面積三萬平方米,以整座山為基址,依山就勢興建而成。山是一座碑,碑是一座山,碑林前有三座高高矗立的門碑,山下的圓形碑廊周長360米,8條旋轉上行的碑廊匯通到山頂的碑閣,形成了全國罕見的一組球面建築羣。這些錯落有致的仿古式建築,綜合了南北建築風格,造型獨特,氣勢恢宏。

蓮花山碑林容碑一萬塊,收刻了儒、釋、道、醫、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以及各民族文化精華,將歷代藝術珍品、民間收藏品、歷代書法、繪畫代表作、當代名家墨跡、出土文物描圖、著名科學家肖像、科學發明圖解等,包容兼收,分類概括。

蓮花山碑林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碑林,那麼它都有哪些特點呢?

首先,碑林的總體設計以整座白猿山為主體,這樣的構造既富有動態感,又能體現出碑林的雄偉氣勢。

其次,碑林的內容彙集了古今中外文化精粹,既繼承儒釋道醫武的精華,又融匯了時代的特色;既弘揚了民族傳統文化,又體現了時代創新精神,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積極作用。

第三,碑林巧妙地將端莊、高超的書法藝術和精湛的繪畫技巧緊密地結合起來,把碑刻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滿足了不同文化層次的需求。

第四,碑林所徵集組刻的大型系列作品,不僅歷史跨度大,而且內涵極其豐富。比如《論語畫解》刻石53塊,《法界源流圖》95塊,《淳化閣法帖》98塊,《中華名匾》100塊,《浮圖大觀》105塊,《周易畫傳》448塊,《五百羅漢圖》500塊。

碑林的刻碑採用的是陽刻、陰刻相結合的手法,比如臉部和外露的皮膚全部用陽刻,這種刻法能達到反差效果,使圖像變得更生動、逼真。碑刻的不同刀法,還可以表現出不同的色調。碑林所刻的人物及書畫,線條流暢,虛實分明,毫髮纖真,受到書畫家一致的高度評價。

碑林的石材選用河南“皇坑”出產的石灰巖青石,這種青石石質細膩,顏色均勻,歷經千年仍能保持完好。其中最難開採和制型的是大碑,蓮花山碑林得到的重9噸以上的大碑都是幾經周折從深山中開採,再千里迢迢運回來,其中,中心閣碑整體高9。1米,重達50噸,碑林外的主門碑中,主碑“蓮花山碑林”高9。8米,重達73噸,兩座副碑高7。8米,重各達40噸。

我們現在看的是一號長廊――儒家文化,主要有《四書》、《茶經》、《論語畫解》等作品。其中《論語畫解》是由中國台灣當代著名畫家江逸子在孔子誕辰二千五百週年時精心繪製,從孔子《論語》中選取51則語錄和《大學》、《中庸》的各一則語錄,配以工筆人物畫,繪製而成《論語畫解》,闡發儒學大義,筆法細膩,形象生動,圖文並茂。孔子第七十七代嫡傳孫女孔德懋女士稱讚此舉乃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大好事,並欣然題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二號碑廊――釋家文化,主要有《金剛經》、《心經》、《無量壽經》等佛家上乘經文。

三號碑廊――道家文化,主要有《道德經》、《玉皇心印妙經》等。其中《老子出關圖》是我國著名畫家黃迪杞經過三次反覆修改的作品;還有《八仙過海圖》。

四號碑廊――醫學文化,主要有歷代名醫畫像、《神農本草經》、針炙圖、中藥圖譜等。其中歷代名醫圖共有160幅,是我國最全、最多的一套名醫圖。中藥圖譜收刻了常見中藥圖共200餘塊碑。

五號碑廊――武學文化,主要有《孫子兵法》、《孫臏兵法》、《諸葛兵法》、《三十六計》等古時候有名的兵法,以及我國從商朝時期至清朝時期每個朝代的兵器、士兵服飾,還有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武術,如少林內廊祕法、李氏太極拳等。

六號碑廊――民族文化,主要有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文化的介紹、曹雪芹的《曹氏風箏圖譜》、日本的《源氏物語畫卷》等。其中,《曹氏風箏圖譜》為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所繪,詳述風箏起放、扎糊、分類、彩繪的訣竅,圖譜圖樣精美,技藝精湛,堪稱藝術珍寶。抗日戰爭期間,這一國寶流落日本,幾經劫難,終得以重見天日。日本的《源氏物語》是日本最早的小説,被譽為日本的《紅樓夢》,是日本的文學瑰寶,日本畫家又將這本書講述的故事描繪成畫,形成了《源氏物語畫卷》。

七號碑廊――吳楚文化,主要有云夢睡虎地出土的秦漢漆器圖案、秦簡、《離騷》、隨州曾乙侯編鐘、古銅鏡系列等。鄂州是古銅鏡之鄉,碑林收刻的124面古銅鏡均是國家一級文物,藝術價值極高。隨州曾乙侯編鐘是我國成組出土編鐘數量最多、重量最大,鑄造最為精美的一組,充分展現先秦楚文化的輝煌,也是世界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蹟。

八號碑廊――科學技術文化,主要有世界著名的科學家、中國古代科學發展史、四大發明、乾隆御題棉花圖、西昌衞星發射紀念章等。其中,《御題棉花圖》由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承觀畫成,他將當時棉花的整個生產過程用圖文並茂的形式表現出來,並由清朝乾隆皇帝親筆為每幅畫題詩、作序,堪稱藝術與古代科技結合的上乘之作。

外圍的篆刻碑廊――主要有《清明上河圖》、中華勝境圖、七十二候印譜、黃庭堅《松風閣》詩卷、_的《水調歌頭?游泳》、蓮花山風景、無錫惠山泥人等。其中《七十二候印譜》為明代著名篆刻家何雪漁所治、清代篆刻家童叔平摹刻,按二十四節氣,每節氣五日為一候,以每候內自然界的典型事物的變化為文,由於原刻石早已無存,這個印譜更為珍貴。《松風閣》長卷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黃庭堅行楷書中的力作,結字內緊外鬆,筆法渾圓,出筆長而蒼勁有力,一波三折,氣勢開張,昂藏有態。《清明上河圖》是宋代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代表作,其畫卷現藏於故宮博物院,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開封)清明時節汴河及其兩岸的風光,以全景式的構圖、嚴謹精細的筆法,展現了十二世紀我國都市各階層人物的生活狀況和社會風貌。《水調歌頭?游泳》是_1956年暢遊長江時所寫,詞的宏大意境和氣吞山河的雄偉氣勢與書法的`流暢奔放相得益彰,體現了一代偉人的樂觀、豪邁和睿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

中心閣是蓮花山碑林的中心建築,也是八條碑廊的匯聚處。中心閣的外側有12根通天柱,上面雕塑着十二生肖,中間八根通天柱,是金猴攀援;裏面四根通天柱,盤繞着四條金龍;上頂外圈凸塑先天八卦,地面用大理石嵌鑲後天八卦。閣內彩繪面積約為1987平方米,將中國傳統的彩繪手法和西洋寫實的油畫工藝結合為一體,畫面真實自然,境界開闊。穹頂正中的九條巨龍,神態各異,翻騰遊動,穿雲破海,九龍四周的穹壁上東邊的太陽和西邊的月亮相對,日月並明。四周深藍天空佈滿星辰,整個內頂為一個浩瀚的宇宙。穹壁的外圈是四幅東春南夏西秋北冬四時的景象;第二圈是以油畫展示八卦內涵:風代表巽卦,雷代表艮卦,電代表震卦,火代表離卦,水代表坎卦,澤代表兑卦,天代表乾卦,地代表坤卦;第一圈與第二圈之間的穹壁和第二圈外與中心閣外圈的穹壁上,以燈飾形成河圖、洛書佈局及星座。

中心閣內最為有名的就是這組《法界源流圖》碑刻了。此圖源於宋代《大理國梵像卷》,歷經宋、元、明、清500餘年,至清乾隆年間入貢皇宮。乾隆皇帝視為珍寶,命宮庭畫師丁觀鵬在“四大活佛”之一的章嘉國師的指導下臨摹而成。原本現藏於吉林省博物館。此畫卷刻石95塊,場面宏大,描繪精細,色彩絢麗,形象繁多,其人物神態生動,形神特質千變萬化,代表了清代工筆人物畫和佛像畫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佛教繪畫藝術的百科全書,也是我國藝術史上的奇珍。

蓮花山碑林的建設,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情支持,無數書畫家、篆刻家、文史專家、收藏家紛紛獻策獻寶,貢獻了自己畢生的心血結晶和家藏的書畫精品。中央電視台、湖北電視台、人民__(海外版)等都相繼報道,在海內外形成了較大影響。徜徉碑林,縱橫慧海,感受傳統文化的濃郁氛圍,得到心靈的調和與思想的充實。

來蓮花山旅遊,既可以飽賞自然風光之美,還可以學習養生之道、處世之理,感悟人生,陶冶性情,在旅遊中感受健康與幸福,豈不悠哉樂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jfww.com/daoyou/jingxuan/kjrwm9.html
專題